魂牵梦绕梅花魂──《梅花魂》教学设计
梅花魂(6篇)
梅花魂(9篇教案及相关资料)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爱心小学的赵秀华,今天由我完成说课任务。
【教材分析】
《梅花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生动感人,情真意切。它讲了一位旅居国外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表露了一位老人的中国心。
全文采用回忆的写法,首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即:教“我”读唐诗宋词;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珍惜;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船快开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帕。最后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学情分析】
1、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外祖父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3、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年级学生应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识字不应成为教学的重点,在本课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对文章的理解及感悟上,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设计理念】
以教材为依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充分开展师生对话,在对话中交流,在对话中成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的内容,品词析句,体会“梅花魂”的含义和华侨眷恋祖国的情怀。
3、拓展阅读思乡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梅花魂”的含义和华侨眷恋祖国的情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流程】
本课时的教学分以下四个环节完成:
第一环节:了解内容,初悟情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让学生在学习完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围绕“想象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几件事?魂在课文里指什么?”来认真读课文,在充分阅读整体感知。
第二环节:品读言语,体会情感:
此环节重点抓住课文中围绕梅花来写得的三件事,展开学习,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学生汇报,教师点拨。重点读13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和通过梅花寄托的爱国之情,结合所学,举例说说中华民族有骨气的人,让学生产生赞扬并学习这种品格的动机和愿望,也是学生明白外祖父爱梅花即爱祖国的这种感情。从中领会课题“梅花魂”的含义。
第三环节:激情结课,升华感情:
为了使学生旁征博引,学以致用,课末以诵读《我的中国心》来激起情感的高潮,激发学生深刻领会外祖父的爱国情和思乡心。
第四环节:读读写写,积淀情感:
通过背诵思乡诗来再一次加深学生的感受。
【说板书设计】
板书将围绕梅花回忆的几件事一一列出,并在其中体现单元的训练重点,即首尾呼应,同时再现结构,清晰、明确。
教学目标
1,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能有感情的通读全文。
3,理解本文的蕴含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2,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3, 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 你喜欢它吗 你喜欢它的什么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播放ppt课件 )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 、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可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 (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仇;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 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 "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 ("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 "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 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 (梅花的精神)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播放《绿叶对根的情意》总结全文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葬身异国、腮边、白杭稠、甚至、无所谓、输理、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抄写让你感动的词语句子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几件事情来表明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感受情感的熏陶。
4、继续进行默读的训练,并从中找到疑难问题,尝试自行解决或者合作解决。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外祖父的情感,继续开展“浓农乡情”的活动。
【学习难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学习准备】
了解文中涉及的关于梅花的诗句的意思及出处,查阅了解华侨在海外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梅花三弄》,引出“梅花”与“魂”。
(自由评说自己的感悟。)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出示“初读提示”,组织学生按照初读提示来自学课文:自读课文,字字入目,句句入脑,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或者来解决,把课文读正确。)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魂”的发音与笔画、“缕缕幽香”、中“幽”,“衰老”中“衰”的笔画,“缕”的是边音,“葬”是平舌,注意发音规范。)
3、默读课文,不好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好批注了解课文内容:
(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三、交流反馈,体会情感
1、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行解答:
(自行解答,留做思考,下个环节解答。)
2、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关于能够梳理课文大致内容的问题,老师提出:
课文在给我们讲梅花的故事,讲了哪几个呢?能不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写出来?谁先写完谁站起来读给大家欣赏。
(学生静静地写,老师巡视。)
3、学生读话,多种形式评价:
(学生评价,老师评价,指导怎样写得既简单又明了。)
四、回顾课堂,再次记忆
1、接上一环节,依照学生理解,再次总结课文大意。
2、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意思,也对部分字词进行了疏通。但是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还得接受一翻挑战。挑战成功,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⑴吐字归音关:
正确读字词。
⑵书法比式关:
正确书写字词。
⑶收藏展示关:
摘抄感动句段。
第二课时:
一、歌曲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送歌曲:
上节课大家表现非凡,个个闯关成功,恭喜进入下个环节学习。为了祝贺与鼓励,老师带来这首歌──《故乡的云》。
2、回顾课文: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的向我召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歌中这样唱道,与我们上节课学的内容有什么关联呢?上节学的什么呢?
设计思路:以歌曲制造声势,营造思乡氛围,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奠定情感的基础。
二、品味语言,多角度体会“魂”
1、默读课文,寻找”梅花魂”:
找找哪些句子段落写了“魂”,用什么来书写“魂”,哪些“魂”感动了你?
2、朗读句段,展示“梅花魂”:
学生反馈“找”的结果,师生共同品读课文,感悟写作方法。
(此环节结合上节课内容,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
3、铭心思考,书写“梅花魂”:
“梅花魂”中的“魂”到底是什么?用笔写出你的心声。在写的过程中再次轻声播放《故乡的云》
设计思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生成的东西比较多,因此,不便于详细设计,只是设计了大致的环节。在实施以上各环节的时候,要充分运用评价功能,多方面地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肯定学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理解感悟文本。
三、阅读链接,拓展理解“魂”
1、读一读,读通读顺。
2、说一说,你读到什么?
3、想一想,这里有没有魂?
设计思路:将阅读延伸,将思绪延展,进一步理解感悟梅花魂。
四、总结全文,升华“梅花魂”
1、再读课文,回味“梅花魂”:
课文所写的关于梅花魂的段落分五部分朗读。
2、出谋划策,设计“梅花魂”:
用影像镜头怎样来表现“魂”?你会选择哪些事物来进入你的镜头?出现最多的是什么?
友情提示:
⑴允许小组合作,也可以单独思考完成。
⑵可以参照课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所查到的资料(诗歌、音乐、图片)以及生活经历。
⑶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小结。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既是文本学习的总结,也是文本的升华。通过分段朗诵,来回味文本,同时也是为下个环节进行文字资料与情感渲染做铺垫。也一定得落实好评价功能,允许学生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阐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10篇《语文梅花魂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教材简析
《梅花魂》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的是一位身居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出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文章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设计理念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只有善于引导、设计,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教学中教师牢固树立“课堂是学生的”“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的课程新理念,紧抓外祖父三次流泪,由浅入深地引导,调动学生感悟外祖父的思乡之切和爱国之情,启发学生领悟外祖父将爱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身上,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一如梅花,坚贞不移,虽身在异国他乡,不变的是中国心。使学生受到浓郁的爱国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揣摩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读赏梅花,了解人物
1、课件展示有关梅花的词句及各种颜色各种姿态的梅花,学生自由说说梅花。
2、板书课题,生读题。(继续上节课学习《梅花魂》,走进作者内心深处,感悟梅花的深刻喻义。)
3、回顾上节课内容,概括作者围绕梅花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哪些事。(板书:“读诗落泪”“珍爱梅图”“无法回国”“赠送梅图”“送血梅绢”)
4、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课文,让学生读懂课文通过梅花寄托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并围绕这一中心,质疑:
A、作者为什么要用梅花来寄托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
B、作者是如何用梅花来寄托外祖父的心的?
过渡:作者就是围绕梅花这五件小事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的。通过读课文你感觉到了外祖父与梅花之间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二、珍爱梅花,读懂人物
1、让学生读文,从文中找出表现外祖父喜爱梅花的词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运用对比写法突出了外公对墨梅图的珍爱)
(2)“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从外祖父动作中的重点词“轻轻”“慢慢”可以看出他非常爱惜梅花,生怕弄破,表达了喜爱之情。)
(3)“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通过反问句的运用,表达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过渡:从外祖父的言谈举止中我们感觉到了他爱梅花就像在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个婴儿,他爱梅花甚至超过了爱自己的外孙女。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钟呢?文中哪一段话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三、品颂梅花,赞诵人物
课件出示:“这梅花,是我们中国的名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学生自由读文,同桌间探讨从这段话中自己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1)梅花的精神。
A、梅花有什么精神?(课件字变红)读梅花精神这句话。
B、(课件展示风欺雪压梅花图)体会梅花的精神。谁能把梅花的精神读出来吗?面对这些不怕风雪的梅花,你最想对梅花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真棒,真是个英雄!)
(2)具有梅花精神的人。
A、这段话仅仅是在写梅花吗?(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就像梅花。)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给大家读一读。
B、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物吗?结合人物理解“历经磨难”。(课件出示有气节的人物形象)
(3)做有梅花精神的人。读读最后一句话,你读懂了什么?(外祖父要我做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外祖父身在异国他乡,却不怕环境的艰苦,凭着一股梅花的顽强精神,在星岛的文坛上颇负盛名,为祖国争光,外祖父就是一个具有梅花精神的人。外祖父把墨梅图赠送给“我”,就是在告诉莺儿,也是在告诉所有的人,梅花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四、品悟眷恋,魂牵人物
过渡:外祖父爱梅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篇课文中外祖父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特别的印象?外祖父不仅心事重重、郁郁寡欢,还时不时地落泪了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提到了外祖父几次落泪。让我们共同来分析外祖父落泪的原因。
1、读诗落泪──思乡之泪。课件出示:“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花梨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滚在我的腮边、手背。”
(1)外祖父为什么要教“我”读唐诗宋词?(外祖父常常“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这是他老人家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是想让自己的子孙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2)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为什么就会落泪?(这些诗句都是写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都是写乡思,乡愁!所以,每当读到这些诗句的时候,“他就会有一颗两颗的冰凉的泪珠滚落下来”。这冰凉的泪珠是外祖父的思乡之泪!)
(3)一起把外祖父浓浓的思乡之情读出来。
2、未能归国泪先流──无奈之泪。课件出示:“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1)这句话把外祖父比作了什么?外祖父和小孩子应该说在年龄上相差甚远,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比喻?(外祖父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之情,从他的失态中体会到外祖父思归难归的悲痛心情。)
(2)外祖父想回祖国吗?能回祖国吗?(想回却因年龄太大行动不便不能回,还有就是当时的中国处在一个特殊时期。凡是出国深造或者是侨居海外的华侨要回国都会遭到敌对势力的百般阻拦,所以外祖父回不了祖国。)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他想回却不能回,这其中有多少心酸,多少无奈啊!──这泪水是无奈的泪水。
(3)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你能想象一下这省略号里省略的画面吗?(外祖父一边哭泣一边喃喃自语:你们都要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可是因为我年纪太大,无法和你们一起回到家乡,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由来已久的心愿。也有可能将永远不可能回到家乡……)
(4)孩子们,让我们静静地读,把外祖父这复杂的心理过程表达出来。
3、泪眼蒙!送手绢──深情之泪。课件出示:“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望着远去的亲人,想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祖国,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愁苦使他愈加的衰老。)
(2)老师也被这个画面深深感动着。(师范读)这句话中有一个词特别揪心──衰老。外祖父为什么会一下子衰老了很多?
(3)你知道外祖父此时又为什么流泪了吗?这泪水,饱含着外祖父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深深情意;这泪水,是饱含深情的泪水。
(4)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这颗心,万千愁情都融入了这颗心,无边泪水都汇聚在这颗心。此时靠什么来传达外祖父的这颗心?(手绢)
(5)外祖父和我离别时,为什么非送我带有血色梅花的手绢呢?这是一块怎样的手绢?外祖父让“我”把这块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带回祖国,实际上也就是带回了外祖父的一片思乡之情。
(6)课件播放《我的中国心》。
(7)还靠什么?课文前面还写到,外祖父还靠什么表达自己的这颗心。(墨梅图)前文写到外祖父把墨梅图递给了我,也是让我带回外祖父的一颗爱国之心。
(8)外祖父想啊想,想啊想,把头发都想白了,把心都想碎了,深情随着这梅花一起递到了外孙女的手里,难怪在课文的最后,作者会说,这花不只是花,而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9)当故乡的梅花再次开放时,看到梅花我不禁又想起了外祖父。假如此时的你是莺儿,你会对外祖父说些什么?
同学们,让我们最后饱含深情地再来朗读一下课题吧!愿同学们能把这梅花精神发扬光大、融入生命,感染和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
今天课上,讲《梅花魂》,因为依旧是去年的老教材,因此,面对着不同的学生,仍旧讲得轻车熟路。
在进行到第二个故事的朗读理解时,我与同学们突然都发现了一个问题,只见课文中写道:“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可是,我随口读道:“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了的吗?”孩子们也仿佛承认了我的这种读法,(因为这比较符合我们这个地区的口语习惯。)可是,一个怯怯的声音冒了出来:后面是两个“的”呢,没有“了”。是啊,我仔细一看,才发现,真是这样,孩子说得一点也没错。真是“玷污得的”!奇怪,去年教学的时候,怎么没发现呢?第一个印象是教科书印错了,呵呵,发现问题总怪罪他人。这可不是我的习惯。可事实的确如此呢!我又反复小声地读了读,可还是感觉读不顺畅,索性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与我一起找找书中如此这样写的原因。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练读声……大家都在认真地揣摩着这句话的正确读音。到底该怎么读呢?看来,孩子们这次是真的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了。不一会,班里的赵同学就找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感觉:即,把第一个“得”读重,实际的意思就相当于我们北方人的那个“了(liao)”表示可以玷污,而后面那个“的”读轻,则是表示反问。于是,这样一来,这句话有轻有重,意思表达得就十分明确了。接下来,同学们又联系预习内容,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长期生活在南方的归国华侨,因而一些语言方式上表达与我们不同,也就可以理解了。
随后,在赵同学的领读下,同学们又反复读了几遍句子。我知道,此刻,同学们不仅学会了这个句子的正确读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细心,认真和反复研究与探索的一种学习精神。
课下反思:
1、课文每读一遍都是新的,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迪,新的起点等待我不断努力,丝毫不敢懈怠。
2、不敢忽视学生的能力,有的时候,他们是我们学习与工作中的合作伙伴,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学习中的各项难题。应该相信他们,给他们以钻研的机会,而不是总摆老资格去批评,说教。相信他们也能行。
3、独立阅读课文应以读为主,虽然自己知道,但是以到课堂,仍忍不住要按讲读课文处理,今天就有意识放开,放手让学生读,结果,就读出了灿烂,读出了精彩!看来,多学新的教学理念,多看看专家的名篇,用他们来指导课堂,是获益匪浅的。
1、体会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2、体会外祖父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所寄托的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梅花魂爱国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梅花魂”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认为我说的是对的,就笑一笑,乐一乐,表示赞成;认为我说的是错的,就拉下脸,一脸的不高兴,表示反对。
1、我姓谭,从沙河小学来。
2、我是个男人。
3、我很喜欢语文,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梅花魂》。(署名权应该是陈慧瑛)
4、我是来和大家共同学习《梅花魂》这一课的。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一课,跟我写“魂”。(导写“魂”字,区别:魄、愧、槐。注意:不要读作梅花鬼,不要把“魂”写作其它字。)你知道魂的意思吗?(精神)
一、听读知大意。
打开书,听我读课文,边听边想象文章所描写的情景,想想写了关于外祖父(洪镜湖)的哪几件事?
(第13段不读)
汇报:(略)
从这五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人)
我认为,这五件事都在写外祖父思念祖国,作者写的时候很随便,没有什么顺序。
(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二、研读悟精神。
刚才大家听了我的朗读,再仔细和课文对照看看,你发现我的朗读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从文章所写的五件事,已能充分表现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与思念了,为什么还要这一段呢?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离别前一天早上,外祖父送我墨梅图时说的)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认为外祖父主要说了什么?
3、数一数,外祖父一共说了几句话。(7句)
哪几句重在写梅花?哪几句重在写人?
写梅花:
第一句和第二句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因此你要好好保存。
你能用上“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把这两句连起来吗?
梅花的有名具体体现在哪里呢?用“”画出来。(抽读,汇报)这让我想到了王安石的诗《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梅花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坚贞不屈)还可怎么说?(坚强不屈、临危不惧)
这一句写出了梅花的精神品格,我觉得前半句多余了。(通过对比突出梅花的品格)
老师读前一句,(抽生读后一句,指导朗读)再请大家齐读后一句。梅花是最有……(生读)最有……最有……所以外祖父告诉莺儿:这墨梅有高贵的品格,有坚贞不屈的精神,你要好好保存。
写民族:
请看第五句,中华民族是个怎样的民族?(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有许我有气节的人物,“气节”什么意思?你能说几个有气节的人吗?(文天祥、岳飞等)
中华民族有梅花一样的精神,梅花精神也就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外祖父的心里,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板:代表)。他爱梅花,实质上就是──深沉地爱着自己的祖国,他把爱祖国的的情怀全寄托在梅花的身上。你看: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骂:“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导读)
他把爱祖国的的情怀全寄托在梅花的身上。你看: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当时,我幼小的心灵是不知道父亲的这拳拳爱国之心的。我只看到他的行行热泪: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青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我知道当我高高兴兴要求外祖父一起回国时: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外祖父将浓浓的寄思乡情、爱国心于梅花之中,我幼小的心灵哪能读懂呢?所以外祖父送我墨梅图时满含深情地教育我。读: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外祖父的爱花之心,思乡之情,我多年后才明白。但外祖父当年的表白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希望: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像烙印一样隽刻在我的心里。
文中的“我”1959年回到了祖国。这一别,便再也没见过外祖父。
在文革那个错乱的年代,身带许多海外关系的我,自然安稳不了。我20岁被发配到了山西的太行山地区的平顺农村,从一个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农民。
6年的农民生涯,我住的是窑洞,严冬风雪侵袭,狼群野兽时常来拱门。吃的是糠窝窝榆皮面野山姜。喝的是长满了虫子的旱井水。胃溃疡、关节炎……许多病症都有了,这哪里是一个出身富裕华侨人家的小姑娘可以忍受的?我前途茫茫,海外的亲人都劝我出国。可我咬咬牙,忍受下来了,我不能放弃与背叛当初归回的祖国。我把青春中最美好的6年岁月留给了太行深山。
我记住了外祖父的希望。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我可以骄傲地对九泉之下的外祖父说,我已具有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气节。有了这些经历,我也对外祖父的梅花之恋,有了更深的认识,读: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总结板书:
课文围绕我的外祖父,写了五件事,在他读古诗落泪和不能回国恸哭两件事中,他的爱国心,思乡情得到了直接展现。在海外,他把梅花作为祖国代表,于是我弄脏他的墨梅,他便大发脾气;我离开他回国,他却把心爱的墨梅画送给了我;上船时,还赠我一块绣血色梅花的心绢。他把深深的爱
国情怀全寄托在了梅花身上。梅花魂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梅花魂,一颗眷恋祖国的心,一颗赤诚的中国心。
教学目的:
1、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有感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结合课外知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外祖父介绍梅花的段落,体会外祖父的内心感受。
教学思路:
赏梅(观其形)品梅(会其神)读梅(入其境)颂梅(悟其魂)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赏梅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什么花?
2、观看梅花园,梅花诗:梅花自古就是人们称颂的对象,人们通过种种方式表达对梅花的喜爱。
二、自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读课文:本文写的什么?
2、引导学生围绕“外祖父爱梅花”质疑:
①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
②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看梅花?
三、轻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最能体现外祖父爱梅的词句。
1、把你画出的词句读一读
2、重点引导感情朗读第3段,体会外祖父爱梅花的感情。
四、理解重点段落
体会“外祖父为什么酷爱梅花?”从外祖父爱惜墨梅图,送墨梅图和梅花绢给我要看出外祖父酷爱梅花,外祖父为什么这么爱梅花呢?
1、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这段话,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学们听听。
3、重点指导感情朗读。
①指名朗读,分句朗读。
②师范读。
③你认为应怎样读?应读出哪些词语?
④指名再读读,评议。
⑤齐读。
4、小结外祖父介绍梅花的用意,相机介绍我国有骨气的人物,领悟:“梅花魂”。
①几千余年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观看英雄人物图。
②你还能举出一些具有梅花秉性的人吗?
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
5、自由朗读这段话,谈谈自已的感受
五、自由朗读全文
1、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感情
2、把文中体会最深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六、总结全文
教学反思
学习了本文,我们了解了梅花,了解了外祖父一颗眷恋祖国的心。我们应该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骨气,不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顶天立地,应该像外祖父一样热爱我们的祖国。
一向觉得自己心理素质不好,面对名篇或是很热门的课文,就像是面对一个陌生的长者,总是显得手足无措。曾在很多场合听人上过《梅花魂》一课,听得多了,就感觉这一课越挖越深,以至于今天当我自己面对这一课时都有些不敢下笔了。
每次听别人上这一课,虽然教者个人风格各异,课的流程也不尽相同,但是都无一例外地抓住第十三自然段外公讲的一段话来理解,别的内容基本上都被弱化。所以我在备课时,首先就关注了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是讲外公在把墨梅图送给“我”时告诉“我”他喜欢梅花的原因,点出了“梅花魂”的含义。但是把课文读了几遍之后我发现,这一课其实是有两个重点的,也就是说“梅花魂”有两说:一是梅花如外公所说的那样有节气、俞是风欺雪压俞是开得精神和秀气,小小的梅花里包含着中国人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气节;二是外公身在异国他乡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也就是这小小的梅花还包含了老人对祖国无比深刻的眷恋。课文写了五件事,其中“教我背诗”、“为墨梅图生气”、“不能回国失声痛哭”、“送我墨梅图”、“船上送别”,其中第一、二、三、五件事都非常集中地表现了外公对祖国的思念,如果像所听的课那样,摒弃其它,直奔重点地去理解第十三自然段,那么另一个重点又该怎样落实呢?尤其是第二件事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外公对这幅图的爱惜,还有第四、五件事通过对老人外貌、神态的描写来表现老人的内心,这样的写法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好的范例,这该怎样让学生领会?
带着这样的疑虑走上讲台,我很难放得开,所说漏了这里,又怕讲掉了那里。于是絮絮叨叨、叨叨絮絮两节课。等到走下讲台,才发现,这一节课就在我的反反复复的“强调”与“导引”中过去了,五件事情,件件俱到,感觉像是回来了N年前的课堂,按自然段分解讲读,“句”无巨细,从头到尾过一遍,而且最后还觉得还有某些东西没有讲清楚…
很有一种挫败感,一篇深情款款的文章被我掰成了碎片,学生的体会仿佛隔靴骚痒,汇报交流时,像是在诉说别人的想法。最为让我如鲠在喉的是,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对于自己没有接触过的文章我能从头开始,自己去理解教材,自己去设计教法,甚至在课前我还能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可是为什么像这样的听别人上过,或是名家的名篇我总是无法把握好呢?是心里的敬畏在作祟?还是受到别人的影响而失去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