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优秀(精选3篇)

时间: 2023-07-13 栏目:工作总结

核心素养的培养心得 篇1

今天听了大连十一中xxx副校长的讲座——《有效开发学校课程,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听完很有启发。

x校长从课程的概念、分类、开发依据、实施范例……进行了很好的剖析。

x校长认为学校一切都可以内化、开发为课程,课程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材是资源,教学是实施教材的过程。认为办学目标是构建校本课程的基础。要开发适性课程,既以个性优势,发掘学生潜能,又实现学生人性和谐健康。

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开发学科性校本课程,以提优补弱课程、多元拓展课程、方法指导课程实现尊重差异的学业指导。特别例举了该校的分层教学,走班制定,很有研究价值。

校本课程的自主开发,要制定课程标准,一切以达成课程标准为依据。要围绕发展、指导、学生发展指导予以开发。x校长例举了该校校本课程做“理智的发展者”,通过生涯指导、生活指导、德育教育,让学生过有规划的人生,过有质量的生活,有丰盈的心灵予以开发。如模拟人才招聘会、模拟填报志愿、环保科技商业挑战赛等。做学生生活发展指导,实现自我悦纳、健康和谐。正确处理好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检验评价方式多样化,探索标准化学业评价方式,如生活达人大闯关。还有校园节日课程化,如英语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艺节、心理节等。

x校长认为,还要开发隐性课程,如环境文化与精神文化。隐性课程往往是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与浸润。

在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做到:集体轮流主备、每人一个专题、走班上课、集体研讨、网络资源、较少较易处着手到逐渐扩大,从学校、学生特点及需要出发,不断整合,重视学生的反馈、参与。

对于课程开发基本思路为:学生生源特点,学校办学目标出发,设计发展思路,确定课程目标、方法、评价反馈方式,到开发校本课程,再到整合课程形成体系,开发隐性课程,形成校园文化特色。需要做到顶层设计带教师主体,上下同心。

x老师的讲座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兼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依托学生核心素养,形成课程标准,注重学生需求实际出发,促进学生理性发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很值得我们学习。

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2

新修订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物理课程课程目标中的具体目标(三维目标)深化为“物理核心素养”

一、物理核心素养的界定: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二、物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

1、物理观念——

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并且能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能用于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如:物质观——经典: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和电子组成的,而且微观物质的运动轨迹可以确定;现代:原子和电子可以进行再分割,微观物质的运动轨迹,比如电子等,不可以准确确定。

2、科学思维——(物理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具体体现)

具有构建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

能正确使用物理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使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实验探究——原标准中“科学探究“七个要素的重新概括具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

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

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能准确表达、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和责任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

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

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守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从四大类,14条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核心素养的建构,尽管落脚点是学生“身心发生积极、健康的变化”,但却是建立在物理学科的基础上或以物理学科为载体来实现的。

三、如何理解“学科教育”

1、学科教育包含着学科与教育双重因素,因此必须牢牢地“踏”在学科和教育两点上。

2、重心不同,将导致两种取向的学科教育:

学科取向的学科教育教育取向的学科教育

3、如何定位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重心?

学科取向的学科教育以教育为手段,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与考成为最主要出发点落脚点。

教育取向的学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或载体实现教育的目标,即学生通过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实现身心发生积极、健康的变化

需要建立学科与教育的平衡——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

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重心在“教育”——身心健康、积极向上

大学及以上学科教育的重心在“学科”——深研、前沿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3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看得出来,学校教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场所之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无缝的链接,共同努力来完成!

我认为在学校里,核心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地养成,是一个滋养的过程,重在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引领和助推。学生的周围是老师,老师们的素养在不断的影响着、引领着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学校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素养,教师就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标杆和引领者!毕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总会种植在学生的记忆中。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老师的我,就一直在掂量: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马?好像不全是,有缺项!所以要想在学生核心素养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自感还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终身学习,学到老,活到老!目标就是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从此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教师:“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我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我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我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我,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有资料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15%—30%左右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关,其余大部分都取决于非知识层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情感、格局、胸怀、视野,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说谁带的学生像谁,验证了这一点。因此,学生在学校阶段核心素养的形成,就与他所经历的老师们的素养有着极大关联,每当会想到自己的老师,留存在脑海中的往往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经典桥段,他的为人处事和他的治学态度等,而他所教授的知识不是印象最深的。这些老师的素养的集合,不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建立吗?

核心素养内容丰富,要想全面培养就要做到不管哪门学科都不能以培养某某家为教学目标,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比如我从事的生物学科,不为培养生物学家,而要通过学习生物学,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给予他们相应的生物学能力来适应社会,实现这一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贡献。

基于这个想法,我在生物学科上做三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1、在具备生物学常识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 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比较自信于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做到必要的防范。我们清楚,生物学知识只是知道是没多大用处的,要想变成相关的能力则要通过讨论、亲身体验才可以练成。所以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就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的练习,比如学过七年级下册第一章后,就“路边摊上的食品”、“快餐食品”、“腌制食品”、“零食”等问题,让学生做调查、查资料,结合自己的感受。通过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后,能够较为理性看待这些食品,一般不会只为口感而不顾卫生和健康。这样为学生形成良好饮食习惯打下基础,并且影响着身边的人。再有就是培养良好的健康习惯,从生物课本上传授的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结构以及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态度,也会了解一些疾病的常识。就不会轻信一些电视上、报纸上的虚假健康知识讲座,还能提醒身边的人不要受骗,特别是家里的老人。

2、一定的生物实践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的较多的学科,在实验过后把一些实验加以拓展,有利于学生继续获得相关知识,习得相关能力。如种子的萌发实验过后,可以将萌发长出的幼苗种在花盆里,浇水施肥,关注植株的成长过程。这样亲近植物,每天和植物为伴,觉得新鲜,随时有新的感悟。看到了新芽从叶柄处长出来改变了他从前的想法。看到花芽是在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后才长出,一直到植物开花了,结出果实、种子了,就把绿色开花种植物的一生有所了解,还会明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这样就把书本上提到的和未提到的知识在观察亲手栽培植物的过程中得以获得和体验。学生们就有可能把这种兴致迁移到其他的生物乃至整个的自然界中。你说如此这般,能不培养他们了解生物、热爱生物习惯吗?

3、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通过生物与环境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感知大自然的魅力,了解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巨大作用,形成热爱 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利用科学知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在力所能及 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比如说到当前的环境问题,上头条的一定是雾霾。其成因复杂,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人人都向往好的生活,就会有向自然过度所取和过度排放废弃物的事实,两者不断加剧必然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雾霾只是后果之一!在学习过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后,学生们在现实的诸多例子面前,会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观念。

最后再说一点态度的问题。从强按牛喝水到牛主动去喝水,体现了学习态度转变的问题。看到一个资料:有研究者用素养=(知识 能力)态度的公式形象地展现素养与知识、能力、态度的关系。其中态度是关键变量。如果态度是正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相乘倍数的效果;如果态度是负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负面效果。这明确提出了态度在素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同一个环境里的学生和学生之间有差异,有的早慧,有的要等待“开窍”。落到最现实升学的来讲,为了上一个好的高中,保证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更合适的好的发展平台,他们“发力”的时间要提前到中考之前了。怎么让还没“开窍”学生激发出斗志,素养=(知识 能力)态度的公式是不是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呢?

最后想说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路途遥远,但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工作总结】栏目
  • 上一篇:争吵教学设计(精选2篇)
  • 下一篇:运营工作总结(精选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