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刘秀祥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举动被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成为流传广泛的动人故事。
从1998年到20xx年,从10岁到20岁,从初中到大学,从x望谟到xx……10年时间,刘秀祥一边艰难求学,一边不离不弃地照顾母亲。
而支撑他从苦难中一步步熬出来的力量,是梦想。
母亲就是我的梦想。一直以来,我都想把母亲的病治好。刘秀祥说,一定要相信梦想。正是这个执念,支撑他跌倒了爬起来,遇到委屈咬牙挨过去。
其实,从内心深处,青少年时代是刘秀祥不太愿意回忆的时光。父亲早逝,母亲患病,家庭一贫如洗,年幼的刘秀祥肩负起整个家的重担。他的中学、大学时光,都担负着照顾母亲的责任。
其实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伤疤掏出来给别人看。刘秀祥说。
可是,每次演讲他都会说到自己的经历,以激励他人。只要能够帮助一个孩子转变思想,让他们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那么我所做的事就是有意义的`。
刘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演讲让我明白,永远不要放弃自己。萧雅迪是刘秀祥的学生,也是他的众多粉丝之一。
无论人生多不容易,都要微笑面对,要始终相信奋斗的力量。刘秀祥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都写在他那张朴实的脸上,更浓缩在了他的每一堂思政课里。
9月8日下午,通过刘秀祥牵线搭桥,浙江省余姚市的一位企业家与陆帮燕结成帮扶。
“资助金额为每年6000元左右,等资助方审核完陆帮燕的资料后,将确定打款时间。”刘秀祥工作室工作人员王代分说。
陆帮燕的父母是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学生食堂的员工,收入拮据,而她的弟弟正在望谟县民族中学上高二,陆帮燕上大学每年27500元的学费成了她家最大的难题。
经历过苦难,刘秀祥更懂得机会的珍贵,他告诉自己,要通过努力,解除贫困学生求学的后顾之忧。在刘秀祥看来,只有解决了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实现控辍保学。
入职以来,刘秀祥每个假期都会到学生家中家访,跑遍了望谟县15个乡镇,单是摩托车就骑坏了8辆,先后把近50名学生从工地、车间拉回了校园。
20xx年夏天,就读于望谟县第三中学的王妹快被母亲要求不准参加中考,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渴望读书的王妹快偷偷参加了中考,并顺利考入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但最终还是被迫辍学。
得知消息后,刘秀祥带着王妹快的初中老师和所在镇干部,共同做其母亲的思想工作,多次尝试后,终于说服对方。后来,他又对接爱心人士资助王妹快,资助金额为每年7000元,直到大学毕业。王妹快得以重返校园。
“刘老师就像阳光一样,每次坚持不下去时,想到他曾经的经历,就觉得自己遇到的困难都不是事儿。”王妹快说,读书可以改变很多,她希望将来能够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现状,去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人。
同样被刘秀祥“拉”回校园的',还有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廖段写,由于家中经济负担过重,她被迫放弃学业,外出务工。
得知廖段写辍学后,刘秀祥坚持与廖段写母亲沟通,给她讲解国家的帮扶政策,同时积极为廖段写对接资助。
经过刘秀祥与学校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廖段写终于在离开近两年后得以返校读书。
“那时候,我一有空就会和刘老师沟通,很想回学校上学。没有文化只能做苦工,只有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我才能改变命运。”回想起打工的日子,廖段写泪流满面。
“从20xx年到现在,刘老师自己资助或对接资助的学生有1900多人。”王代分说,截至9月10日,刘秀祥已为101名今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对接了资助,资助金额共计298.4万元。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而且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刘秀祥说。
刘秀祥先进事迹3刘秀祥1986年出生,20xx年,刘秀祥曾因“千里背母上大学”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获得“中国好人”称号。20xx年,大学毕业的刘秀祥放弃高薪就业机会,毅然选择回乡教书育人。从教至今,刘秀祥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走遍村庄,只为通过教育改变更多大山孩子的命运;他致力公益,牵线“一对一”资助上千名贫困学生,开展公益励志演讲上千场,听众达上百万人,只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家乡的孩子们奋斗的力量。20xx年,刘秀祥先后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最美教师”称号。
刘秀祥毕业后收到了多家企业的入职邀请,而且待遇不错,月薪上万,可他最终决定放弃高薪工作,回到贵州老家当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去帮助更多像他一样深陷贫穷境地的孩子。
现在的刘秀祥,已经是贵州望谟县实验高中的副校长,获得诸多荣誉,两次入选“中国好人榜”,也成为“中国最美教师”。
工作之余,刘秀祥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全国巡回励志演讲1000多场,听众上百万人,还资助贫困学生1700多人。
八年过去了,望谟县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教育走出了大山。刘秀祥坚信:“无论我们的孩子身居何处,怎样的家庭和怎样的环境,都应该有更好的未来。通过教育扶贫才能彻底拔掉穷根,越是偏远的地方越需要优质的教育,因为孩子们的未来就在现在的课堂里。”
刘秀祥是令人敬佩好老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希望他越来越好。
工作八年,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刘秀祥还是“负资产”,每月20日是他“花呗”最后还款日,钱花在哪里?少部分花在家里,大部分用在学生身上。
同事们称呼他“优秀祥”,学生们直接叫他“祥哥”。在学校,甚至在望谟,刘秀祥都是非一般的存在。曾经,他“千里背母上大学”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大学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回到故土,踏上讲台,将青春奉献给大山里的孩子。八年来,他走遍县里所有村庄,只为通过努力改变更多孩子命运。
20xx年5月,刘秀祥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说:“我想给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带来改变,哪怕只有一丝一毫。教育是一种途径,也是一种捷径,因为教育的关键在于唤醒,我愿意做点燃希望的人。”
“最好的老师我遇到了”
748名学生参加高考,319人达到本科线,县理科状元出自该校——这是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20xx年高考成绩单。由此不难理解刘祥秀近来总是乐呵呵。他说,“我们学生高中入学成绩并不优秀,三年来所有老师辛勤付出,学生们自身艰苦努力,他们终于冲过高考独木桥,开启人生新篇章,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老班,很幸运遇见你,你给我影响很大很大,谢谢你,最好的老师我遇到了。”“祥哥,关灯后你来查寝,我骂了你,你却只讲了一句‘早点休息’,我都在想是不是明天要卷铺盖走人了。”“你终究成为了我的英雄。”“请在您的工作室留个位置给我,四年后在工作室见。”“遇见您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会记住没有钱的时候来找您”……这是刘祥秀任班主任的高三(15)班学生,在高中最后一节课后写下的'满满一黑板留言,送给他们最爱的祥哥。
高三毕业生韦娟说:“祥哥是我们很多人的偶像,也是最好的榜样。我初中就知道他的事迹,特别感动。祥哥常说过去一无所有不代表将来一无所有,不要用现状评判未来,坚持就会成功,他就是这么一路走来。”韦娟所说的“事迹”,刘秀祥现在不愿意过多回忆,“因为太过艰辛,想想就扎心”。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望谟县小山村,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不堪打击,患上间歇性精神失常。刘秀祥小学三年级时,哥哥和姐姐外出谋生,母亲彻底失去生活能力,“养家糊口”重担就此落在刘秀祥肩上,那时他还是孩子。
每天为母亲洗脸刷牙、穿衣梳头,在厨房忙来忙去,委托邻居帮忙照看母亲,飞奔跑向学校上课,放学后给母亲做饭,待母亲休息再温习功课。因为没时间和经验种田,只能转租给别人,一年能得到五百斤稻谷。家里没钱,他就空闲时背着竹筐上山挖野菜、挖药材,走几十里山路到县城去卖。赚了钱紧着给母亲买药,剩下的买点油盐酱醋。
语文老师了解到刘秀祥的情况,送给他一本《平凡的世界》。看了这本书,刘秀祥深受鼓舞,认定勤劳和读书能改变命运。正是有了这个信念,他坚持读完小学,并以全县第三名成绩考上望谟县最好的初中——实验中学。
但因家中贫困,刘秀祥没有去上县实验中学,而是在县城找到一所民办学校,以摸底考试第一名成绩获得该校免费入学机会。他说,“我对读书这件事意志很坚定,至于读书能带来什么,当时不知道,就是欲望很强烈。”由于要进城上学,母亲没人照顾,小小的刘秀祥带着母亲跪在父亲坟前说,“爸,我带着母亲出去了,你要保佑我和母亲都平安,我出去混不成个人样,绝不回来。”
初到县城,没钱租房,刘秀祥用稻草在学校旁山坡上搭间棚子。门前空地挖个坑,架上铁锅,便是厨房。为了维持生活,放学后刘秀祥到县城里捡废品,周末再去打零工。每周能挣20多元,勉强维持母子二人生活。
20xx年,刘秀祥初中毕业,考入安龙县第一中学。这也是他最劳累的三年,周末和假期做家教、去餐厅做服务员、去工地当小工。学习之外,他必须养活自己、照顾母亲。在他精心照顾下,母亲的健康状况有所好转,犯病次数越来越少。但因长期照顾患病母亲,再加上营养不良,体重只有80多斤的刘秀祥,在高考之时病倒,这一病让他发挥失常,以6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
刘秀祥说:“第一次觉得上天这么不公平,对生活充满失望。我拼命读书,多少困难都挺过来了,但这个结果我承受不了,甚至有了最坏的想法。”一蹶不振时,他翻开自己的日记本,发现之前写过一句话:“当你在抱怨自己没有鞋穿的时候,回过头发现别人没有脚。”刘秀祥说,“那一刻,我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为我还有母亲,虽然她什么都不能给我,但只要她健康活着,我就拥有打败一切困难的力量”!
那一年,贵州省义兴市一所高中的校长获知刘秀祥情况,被他的孝心和上进心感动,邀请他进校免费复读。于是,刘秀祥背上母亲,拎着一包锅碗瓢盆来到兴义市。他以每年200元价格,租下农户家闲置猪圈当家。猪圈四面通透,就用编织袋遮风。他说,“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只要取,总是能够取出来的,我除了上课和学习,其他时间基本都在打工挣钱。”
刘秀祥终于如愿以偿,在20xx年夏天收到临沂师范学院(现改名为临沂大学)录取通知书。他抱着母亲嚎啕大哭,说自己去哪里,就会背着母亲去哪里。
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省望谟县,这个地方四周都是大山,贫困闭塞。直到20xx年11月才刚刚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在小秀祥四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了,丢下了三个孩子。母亲不堪生活的重压,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后来,哥哥出外打工,杳无音信;姐姐也离开了家,不知去向,家中只剩下母亲和小秀祥孤儿寡母两个人。那年小秀祥11岁,独自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个人照顾母亲。
他身单力薄,无力下田干活,就把家里的农田租了出去,换些口粮和母亲糊口。小秀祥一边照顾着母亲的生活起居,一边捡垃圾、挖药材换些生活开支,就这样和母亲相依为命,勉强度日。
背母踏上求学之路
小秀祥从小就具有远见卓识,他认准了只有文化知识,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生存困境。因此小秀祥学习格外努力,小学毕业时的成绩排在全县第三。可是由于家里经济条件的原因,无法去上最好的县中学,而是去了县里的一所民办中学,以摸底考试第一的成绩免费入学。
小秀祥带着母亲离家来到县城上学,举目无亲,首先要解决的是食宿问题。小秀祥自力更生,在学校旁边的山坡上搭了一间窝棚,在地上挖了锅灶,作为自己和母亲的容身之处,就这样安顿了下来。小秀祥还利用课余时间捡废品、打零工赚点花销,支撑着把书读下去。
三年后,初中毕业,小秀祥考入了安龙县第一中学。
小秀祥又带着母亲来到安龙县开始了高中的求学生活。在县里租不起住房,这里也没有条件再搭窝棚,小秀祥就想办法租下了农户不用的猪圈,每月只需支付十几元钱。小秀祥将猪圈打扫干净,用编织袋遮挡住四周,勉强能够遮风挡雨,算是解决了两人的住处问题。
小秀祥还是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刻苦读书。长期的营养不良再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小秀祥终于在高考前病倒了,高考落榜了。
人生谷底的生死抉择
这个多年来一直支撑着他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了。小秀祥再也坚持不住了,他要离开,永远地告别这个带给他这么多痛苦和磨难的世界。小秀祥默默地收拾着东西,做着离开前的最后准备。
他翻看着自己的一本日记,自己曾经写下的一句话蓦地映入眼帘:“当你抱怨自己没有鞋子时,却发现旁边还有没有脚的人。”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他,小秀祥突然醒悟了。“难道就这样放弃吗?就这样抛下自己的母亲离开吗?我有手有脚,有母亲,还有家,比起那些无依无靠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倍,我还可以重新来过!”
小秀祥又振作起来了,他找了个学校复读,准备再次参加高考。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小秀祥发奋苦读,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第二年的夏天,小秀祥收到了来自临沂师范学院(现在的临沂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小秀祥成功了,他抱起母亲喜极而泣。
可是随之而来的学费、路费问题又摆在了眼前。小秀祥下定了决心,“只要能够答应他带着母亲去求学,解决学费和路费问题,他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并且签下协议。”
秀祥带母求学的经历被媒体报道了出来,牵动了亿万人的心,也感动了校方。校方为他和母亲提供了住处,还给他安排了勤工助学的工作,秀祥顺利地开始了大学生涯。
秀祥的生活开始慢慢好转,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回馈社会。秀祥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寄回家乡,给他一起拾破烂时结识的三个弟弟妹妹,资助他们上学。
大学毕业在即,秀祥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就业该何去何从的难题,摆在了秀祥面前。此时他一直资助上学的一个妹妹打电话告诉他,她要嫁人了,她不想再继续读书了。
这个电话让秀祥感到非常震惊,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毕业后返回家乡,做一名教师。“我要回去,我要告诉他们,梦想的力量有多大。”回到家乡,他可以帮助那些和他曾经是一样的孩子们,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命运,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家乡更需要他。
“我们努力读书,是为了回来帮助家乡摆脱贫困。”12月17日,黔西南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应邀参加了在贵州大学举行的读书活动。
活动当天,刘秀祥在贵州大学里见到了自己的学生韦天琴、杨娜娜和黄锦秀,看着他们现在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奋力拼搏的样子,刘秀祥很是欣慰。
皮肤黝黑的刘秀祥,身高不算高挺,但在他身上,记者看到了比同龄人多一份的稳重与坚韧。
20xx年,刘秀祥从山东省临沂大学(原临沂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毕业。这个曾背母求学从大山深处艰难走出的学子,选择回到了家乡望谟县任教。
或许是深知走出大山不易,也或是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刘秀祥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上心。
教学工作中,刘秀祥不只上好每一堂课,也常常奔波在控辍保学、教育帮扶的崎岖山路上。8年的从教时间里,他骑着摩托车几乎跑遍望谟县的每个
乡镇,单是摩托车就骑坏8辆,先后把40多名孩子“拉回”了课堂,并帮助他们考上大学。
今年17岁的廖段写就是被“拉”回来的一名学生。20xx年,廖段写进入望谟县实验高中学习,由于父母离异,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在外务工的母亲,家中经济负担过重,加上母亲的思想落后,觉得女孩子读书没用,她只能被迫放弃学业,外出务工。
得知廖段写外出务工的消息,刘秀祥十分着急,下着大雨也立马赶到她家中,对她母亲做了思想工作。
刘秀祥没有放弃把廖段写“拉”回学校的机会,一直保持与她电话联系。“刘老师我好想回学校上学!没有文化就只能做苦工……”在电话里,刘秀祥听到廖段写这样说更是心疼。
20xx年12月31日,经过刘秀祥与学校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廖段写的母亲终于同意她返校读书。
重新回到校园的`廖段写,因坚守读书信念,被评为“20xx年望谟县实验高中最美少年”,20xx年被评为“望谟县新时代好少年”。“我很感谢刘老师和学校帮助我争取到读书的机会,如果不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我今天也不能坐到教室里学习,我要像刘老师那样,靠自己奋发读书来改变命运。”廖段写说。
在望谟县,像廖段写一样被刘秀祥求学故事激励到的学生还有很多……
刘秀祥经常到其他学校做演讲,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鼓励学生们坚持学习。每次演讲他都分文不收,但是邀请单位必须要资助两个贫困的孩子。八年时间里,刘秀祥巡回演讲1200多场,听众累计超过百万人,用这种方式,也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2600多人。
后来许多老师与刘秀祥交流反映,学生们的作文里多次提到了“刘秀祥”这个名字,表明要以他为榜样,他才明白身上有了更大的责任。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为山里的孩子们坚守下去,用自己的经历让更多的贫困学子看到希望,点燃他们心中火苗”。
“我不知道你是谁,清晨6点的校园,但我知道你的未来。”12月11日,刘秀祥在微信朋友圈里更新了这样一句话并配了一组照片,照片里的学生正在这个寒冷冬季的清晨迎风苦读。天虽还未亮,但孩子们的前路一定很亮。
刘秀祥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刘秀祥告诉记者这或许就是他存在的意义,是一种“被需要”的幸福感。
8年前,刘秀祥回到望谟当教师时,望谟县全县高中1000多人参加高考,考取本科的只有70人。而在今年,望谟县本科上线人数1200多人,排名全州第三,紧随兴义、兴仁两市之后。
“现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望谟县的教育越来越好了。家长都愿意学生来读书,而且以前许多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资源都会选择外出求学,现在学生和家长却更愿意留在本地;一是更加方便,二也是对我们学校、我们县教育工作的极大认可,更是对我们教师工作最好的鼓励。”刘秀祥说。
20xx年以来,省内多所名校曾向刘秀祥抛出年薪百万的橄榄枝,可都被他婉言拒绝,刘秀祥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教师初心”,坚守在乡村教学的第一线上。刘秀祥说:“只想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有学上、上好学,用知识帮助孩子们看到更远的远方。”
第一次高考落榜
20xx年的夏天,就在刘秀祥以为曙光即将到来时,黎明前的黑暗却再次袭来……
由于寒暑假打工干的都是重活累活,再加上他一直营养不良,在临近高考的那一周病倒了,导致这一次高考成绩并不理想。
这一次的打击让一直坚强的小男孩初次有了心灰意冷的感觉,就在他觉得对生活充满失望,抱怨上天不公时,无意间翻开了自己的笔记本,里面的'一句话重新点燃了他的热量。
“当你抱怨自己没有鞋穿时,回头却发现别人没有脚。”
随后,刘秀祥多次找到了某中学,请求能够给他一次免费补习的机会,校长终于被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年刘秀祥如愿以偿的考入了山东临沂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他的苦难故事被各大媒体报道之后,各方的捐赠纷至沓来,但都被刘秀祥回绝了。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何如此固执,他说道:“一个人活着不应该让人觉得可怜,而应该让人觉得可亲可敬。”
刘秀祥在大学期间,兼职打工赚的钱比之前多了许多。让人惊讶的是,他没有拿着这些钱给自己买衣服和美食,刨除自己和母亲的基本生活费用,他把剩下的钱都捐赠给了在他捡废品时认识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资助他们读书。
临近毕业时,已经有多家企业找过他想和他签订毕业合同,就在这时,他资助过的一个妹妹打来电话,告诉他她不能读书了,爸爸要她嫁人。正是这个电话,让刘秀祥做出了一个决定:放弃在城市里发展的机会,回到家乡去做一名中学教师。
刘秀祥回到了家乡贵州省望谟县成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言传身教,以真诚善良的心灵,刚毅顽强的品格获得了学生们拥护和爱戴。“祥哥来了,赶快奋斗!”这句话,表达孩子们对他的肯定和信任。
在教坛默默耕耘的7年里,一组组的数字串起了刘秀祥的累累的工作硕果:
刘秀祥担任了5个教学班的工作和3个班的班主任,并且兼顾学校的德育、团委、教研组和年级部的工作。刘秀祥骑着摩托车几乎跑遍了望谟县的各个乡镇到学生家中家访,摩托车骑坏了8辆,先后把40多个孩子从打工工地拉回了校园。
教学之余,刘秀祥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全国巡回励志演讲1000多场,听众上百万人,牵线企业和爱心人士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1700多人。刘秀祥曾经在一个差生班担任班主任,毕业时全班47名学生全部都考上了大学。
刘秀祥说:“在我教书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告诉自己,一个都不能放弃,一直都不能放弃,要让大家相信奋斗的力量。”经过刘秀祥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多年来辛勤的劳动,终于使全县的.教育工作全面改观,教育水平直线上升,高考上线率翻倍提高。在望谟县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
“望谟教育成效显著。把教育扶贫作为提高脱贫质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斩断穷根的根本举措……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本科录取人数从20xx年以前的全州挂末提高到20xx年的全州第四位。
20xx年本科上线学生达946人,上线率增加值在全州排第3位,上线人数实现逐年大幅增长,较20xx年增长了477%。”
望谟县的教育工作得以蓬勃发展,可知道这个成绩的背后凝聚了刘秀祥等教育工作者多少辛劳的汗水和呕心沥血的付出啊!
刘秀祥20xx年被任命为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同年被评为“中国好教师”,得到了社会对他工作成绩的肯定和赞扬。
如今的刘秀祥也成立了美满的家庭,他的贤内助帮他一起照顾母亲,不但使母亲过上了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也替刘秀祥分担了后顾之忧,使他能够拿出更多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服务社会,回报大众!
提到过去的艰难生活时,刘秀祥感到历历在目。当年在面对困境时,刘秀祥选择了坚强面对和勇敢付出,他开玩笑地称自己为打不死的“小强”,经过了种种磨砺终于苦尽甘来,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说:
“如果没有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我可能没有那么坚强,没那么勇敢,有了她我才有了活下去的目标,因为我知道有一个人需要我。”
在望谟县的这三年,刘秀祥经常去各个村里开会、家访,一遍又一遍地给家长和孩子们做思想工作,鼓励他们让孩子学习。
三年,刘秀祥跑遍了每一个村子,跑坏了几辆摩托车,在这样的努力下,当地的风气逐渐被改变,家长们非常赞成让孩子努力学习,而孩子们的成绩也一步步高升,望谟县的干部说:刘秀祥把自己的故事传递给人们,让无数人感到励志,因为这是活生生存在的例子,不是虚假的。
三年的时间一下子就到了,可是刘秀祥知道自己走不了,望谟县还需要他,学生们还需要他,深思之后,刘秀祥没有离开,而是留了下来。
渐渐的`,刘秀祥的名声传了出来,很多人都找他去做演讲,对于这样的要求,刘秀祥从不拒绝,但也不要钱,他说要自己去演讲可以,必须资助我们这边的两个孩子上学。
8年过去了,刘秀祥帮助的学生达到了1900人,这些孩子都一一上了大学,走出贫困山区。20xx年,刘秀祥被调任为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他开始帮助更多的学生。
刘秀祥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洒在望谟县的大地上,给这片土地带来无尽的生机。
20xx年,刘秀祥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各种帮助也随之而来。临沂大学为他和母亲提供了临时住处,并给他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
入学后,不少热心人士和企业都曾表示愿意提供帮助,但都被他拒绝了。刘秀祥说,他害怕别人是因为可怜他而提供帮助,“我觉得人活着不应该让他人觉得可怜,而是让人觉得可亲和可敬”。
虽然拒绝他人帮助,但刘秀祥却积极帮助他人。
大学期间,他课余时间外出做兼职,并将部分收入寄回贵州,用以支持初中拾荒时认识的三个弟弟妹妹上学。“我每个月给他们每个人寄300元的生活费。”刘秀祥说,两个弟弟妹妹后来考上了大学,现在有着不错的工作。
20xx年,刘秀祥即将大学毕业,最初他并不打算回贵州工作,而是计划在外省找一份好工作,然后将工资寄回去,帮助老家那些像曾经的他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刘秀祥收到了不少企业的橄榄枝,但从家乡打来的一通电话,让他改变了想法。
电话是初中拾荒时认识的一个妹妹打来的,她告诉刘秀祥,自己不想读书,准备结婚了。
通话很短,却改变了刘秀祥的想法。
刘秀祥说,听到妹妹的决定后,他很震惊、心酸,觉得自己必须回去。
就这样,离开望谟八年后,刘秀祥又带着母亲回到家乡,成为打易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不久后被调入望谟县民族中学任教。20xx年8月,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成立,他被任命为副校长。
曾经拼尽全力守护梦想的刘秀祥,成了别人的“守梦人”。
刘秀祥说,现在学生最大的'问题是迷惘,不明白为什么要读书。他想通过自身经历,告诉那些处于迷惘中的孩子:人生必须有梦想。“如果我没有梦想的话,可能早就放弃了。”
为此,除了常规教学和处理行政事务,刘秀祥还会应邀到各个地方演讲。目前,他已经演讲超过1000场,足迹遍布贵州各市(州),今年8月份还应邀去了浙江宁波。
近年来,刘秀祥先后被授予“中国好教师”“中国五四青年奖章”“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也曾有机会去到更好的平台发展,但他都婉拒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去可能对我自己会更好,但我更愿意留在这里。”
用爱浇灌,让山里娃更加自信
望谟县地处麻山腹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原因,当地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甚至自卑。
20xx年,刘秀祥大学毕业,毅然选择回乡教书育人。除了在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外,他还在社会上开展公益性演讲,目前已演讲1000多场,听众多达上百万人次。
“开展励志演讲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们更加自信。”这就是刘秀祥四处演讲的初衷。
“刘老师的课太受欢迎了,今年我才得听了4次。”刚听完主题思政课的吴银雨不禁“抱怨”。
在吴银雨看来,听演讲最大的收获在于,现在自己每天都会定一个小目标,或是背下50个英语单词,或是完成两套数学试卷……
过去,高三(3)班的简合意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和同学接触。“刘老师告诉我们,要阳光地面对生活,要对生活时刻保持思考!”上过多次“祥哥”的课后,简合意变得越来越开朗。
不仅如此,看着长期患病的家人,简合意还树立了自己的目标,“我的梦想是考上遵义医科大学,回乡当一名医生,去帮助像我家人一样的.病患。”
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是因为刘秀祥把大量时间都放在了他们身上,用心教学、用爱浇灌。
凌晨5点半钟左右,他就会站在宿舍窗边,看着学生们走进教室。他清楚地知道,哪些学生起得早,哪些学生爱吃什么口味的早餐,哪些学生喜欢成群结队去上早课……对此,刘秀祥很得意,“他们肯定不知道我起得那么早。”
在刘秀祥的帮助下,实验高中的孩子们越来越自信,朝气蓬勃、乐观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