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新兴经济市场前景(6篇)

时间: 2024-01-19 栏目:公文范文

新兴经济市场前景篇1

这场罕见的金融危机,颠覆了许多人习以为常的思维。

新兴市场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的二等公民,可是它们在危机中表现出色,汇率稳定、财政健全、经济复苏迅速。发达国家曾是世界经济的精英、新兴国家的楷模,却在危机中捉襟见肘,既暴露出制度上的缺陷,又昭显着复苏无力的尴尬,最危机时还需要依靠新兴国家的资金来挽救自己的银行。

这种反差的关键,其实只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身份转换。

在历史上新兴国家多是借贷国,庞大的债务负担,导致过去对美元债务的依赖,每次美联储收紧银根,冲击波便在新兴国家中放大产生,形成“美国打喷嚏、新兴国家感冒”的历史性惯例。不过如今情况不同了。全球化和商品牛市,使多数新兴国家的经常收支出现明显的改善,外汇储备激增,不少新兴国家更摇身变成净资本输出国。因此,雷曼兄弟倒闭后所触发的信贷市场断流,对许多新兴国家便影响有限。其次,新兴国家多数杠杆不高,是逃过金融海啸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亚洲金融危机与阿根廷债务危机,为两个地区的信贷扩张打了免疫针,银行不敢过度贷款,于是危机发生时没有出现重大的坏账。

这次危机中,新兴国家整体经济复苏情况,远好过发达国家。新兴国家的工业生产已恢复到5%的增长,而发达国家的却收缩8%;新兴国家的零售增长已超过雷曼倒闭前的水平,而发达国家则仍处负增长;新兴国家的银行已经开始借贷,而发达国家的银行仍然挣扎在坏账中,信贷复苏暂时无望。

这场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新兴经济与发达经济之间的脱钩。这不代表新兴经济在全球恐慌中没有受到冲击,也不表示高负债新兴经济已经脱离危险,但是新兴经济整体的复苏能力的确令人瞩目,部分新兴国家的内需更成为拉动全球经济摆脱衰退的主要动力。

中国是新兴经济中的佼佼者,也是这场危机的最大赢家。全球经济在2009年收缩0.8%,其中美国和欧洲分别拉低全球增长0.6个百分点,而中国则为全球增长贡献了1个百分点。如果没有了中国的经济拉动,全球衰退会更难看。如果没有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商品市场和亚洲经济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印度、巴西的内需在危机中也很抢眼,新兴经济中的大国率先打破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依赖自身的庞大国内市场,在危机中转型,在危机中走向新的繁荣。

在股市中,发达经济与新兴市场的此消彼长也十分突出。在2003年MSCI世界指数中,美日英占股市权重的73%,2009年则降到59%,笔者估计2014年可能进一步下跌到38%。随着新兴市场折让的减少、新IPO的涌现,新兴市场成为环球股市中的新王者、资金的新去处。

然而,新兴市场所取得的骄人成果,是在流动性泛滥的大环境下取得的。美、日、欧、英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利率水平均低过1%,应该说是特例而非常态,央行实施货币环境正常化,恢复正常的反映实际风险的利率水平,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套利交易中大量资金流向新兴市场,也是新兴市场股市大旺的一个原因。但是美元不可能一直贬值,一旦美联储开始谈论退出或爆发突发性地域政治事件,美元随时可能反弹,这个可能触发美元套利盘的减仓,导致新兴市场股市的大幅震荡。另外东欧地区和个别海湾地区国家债务情况,其实没有实质性的改善,随时可能爆发新的危机,并可能触动资金流出新兴市场。

新兴经济市场前景篇2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短期诱因是欧洲银行业危机导致市场对雷曼兄弟危机再次爆发的恐慌和主要国家经济数据不及预期等。中长期因素则是原有经济增长模式成效殆尽,而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经济复苏乏力,投资者对经济增长基本面持悲观态度。

一、全球财政金融市场动荡的短期因素

短期看,年初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催化剂是负利率下银行的净息差减少,盈利能力持续下降,欧洲银行业股票重挫。包括德意志、法兴、瑞信以及意大利等主要欧洲国家多个金融机构信用违约掉期CDS大幅上涨,信用风险攀升,导致全球对下一个雷曼时刻到来充满忧虑。

以德意志银行为代表的欧洲银行业2015年业绩大幅下滑、股价遭受重创,德银1月末2015年年报,全年合计亏损达创纪录的68亿欧元,大幅超越危机冲击的2008年,导致2016年以来股价加速下跌,2月11日创下今年以来股价最低点,较年初下跌36%,之后虽有反弹但截至3月24日累计跌幅也达27%,超过2015年全年20%的跌幅。据统计,欧洲主要商业银行股价2016年以来下跌幅度曾普遍达20%-40%,延续去年以来的跌势,其中UBS、法国农业信贷、巴克莱、德银、法国兴业以及瑞信跌幅均超过25%。欧洲各国,除瑞士、挪威等少数国家之外,银行业资产质量整体偏低。2015年欧元区整体不良贷款率高达6.7%,远高于美国1.7%的不良贷款率;而PIIGS五国不良贷款率均高于欧元区水平,其中意大利、爱尔兰在17%以上,希腊不良贷款率已经超过34%。欧洲银行业股票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央行负利率政策的推行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油价下跌以及美国高收益债抛售对欧洲银行业的冲击;金融监管环境趋严、以及市场环境不景气;坏账率较高等导致盈利能力下滑等。但总体看,欧洲金融系统尚未出现类似2011-2012年欧债危机时的流动性及主权国家债务清偿风险。

主要经济体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加剧投资者担忧。欧洲和日本经济通胀率和失业率不及目标。据欧洲统计局(Eurostat)数据显示,2016年2月份,欧元区2月份通胀率为-0.2%,较1月份的0.3%大幅下降,远低于欧洲央行2%的目标。欧元区2016年1月的失业率降至10.3%,尽管是2011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但仍然显著高于金融危机之前2007年6.5%的平均失业率水平。同时,日本2016年12月至2016年2月的核心通胀依然在零附近徘徊。通胀率和失业率不及目标加剧了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担忧。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经济前景不明朗。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6.9%,为1990年以来最低增速,资本市场同时出现大幅波动。国际市场认为中国经济存在硬着陆风险,对大宗商品价格造成进一步的打压进而拖累全球经济复苏,并推测中国政府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将允许人民币贬值20%以上。虽然美国失业率连创新低,但美联储(FED)货币政策会议表明,美国经济的复苏还不够强劲,净出口受到全球经济低迷、美元强势拖累,投资受到存货投资低迷的持续影响,2015年4季度以来私人消费需求也在放缓。股市下行、利率提升、美元强势等全球金融状况也会影响美国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复苏。FED主席耶伦在国会听证会发表的货币政策报告也体现了对于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继续给美国经济带来风险的担忧。市场预测今年FED将有两次加息,相较于去年12月时的预测减少了一半。

二、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中长期因素

弱美元、流动性过剩及新型市场的超级崛起是支撑近二十年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主要因素。时至今日,这三大要素都不复存在——新兴市场经济分化、美国货币政策周期调整、弱势美元出现逆转。同时,前沿技术产业创新处于相对沉寂阶段。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正逐渐颠覆全球经济,但还不足以构成全球经济新一波增长动能。在此背景下,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结构性改革迟缓,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黯淡,或呈低增长甚至长期停滞特征。

长期看,新兴经济体,俄罗斯、巴西、OPEC等随着能源价格持续下跌,将能源出口型增长模式走到尽头;中国人口红利和追赶红利等逐渐消失,将出口拉动和投资增长模式走到极致。发达经济体,日欧已经实行负利率,美国也已经保持了将近八年的近乎零利率,但是经济复苏依然乏力,已经把货币宽松模式走到尽头。

随着过去经济增长模式能量耗尽,全球面临严峻的结构性矛盾,经济或呈低增长甚至长期停滞特征。但各国在结构性改革方面行动迟缓,仍然寄希望于货币宽松——2008年以来,美中欧日均依赖货币宽松政策,缺少结构性改革。2008年至今已有八年,长期的低利率和货币宽松环境,鼓励了过度投机,吹起了资产价格泡沫,使得全球积累了过度杠杆,大量堆积的过度杠杆像一个火药桶,需要经济基本面的支撑来将其化解。

三、市场过度解读是导致全球金融动荡的主观因素

除了全球经济基本面变化,欧洲银行业问题等因素,现阶段出现本轮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说明全球经济在经历后危机时代八年调整后,市场耐心和信心已经降低到冰点,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性选择,投资者或将进一步对未来经济前景失去信心,市场可能对各种信号做出过度解读。为此,2016年2月在上海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对全球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判断,认为多数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将继续温和扩张,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将保持强劲,近期市场波动的程度并未反映全球经济基本面。G20承诺将各自以及共同使用所有政策工具,包括货币、财政和结构性改革政策,来增强信心,维护和增进复苏。

全球经济金融基本面趋于恶化,产生了诸多不可预测的溢出效应,难免会波及中国经济,给中国经济增添新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国经济需要做好准备应对外部冲击,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促进需求政策与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保证经济稳定增长。

新兴经济市场前景篇3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经济;陶瓷产业;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048-02

景德镇自古就有“瓷都”的美誉,更是创造出瓷与国同名的殊荣。景德镇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宋真宗景德年间因其独特的制瓷技艺被冠以年号命名,至元朝以降,更是迎来了景德镇陶瓷的顶峰。景德镇瓷器以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而享誉海内外,是封建时期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代表着国家形象。自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陶瓷受到来自佛山、潮州、醴陵等其他传统或新兴产瓷区的冲击,当地陶瓷经济受到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景德镇人也正以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精神重塑瓷都辉煌。自主创新必将为景德镇陶瓷经济的振兴增光添彩。

1自主创新对发展景德镇陶瓷经济的意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使命。自主创新已经上升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对于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而言,自主创新都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也将在景德镇振兴陶瓷经济的过程中助一臂之力。

1.1提升市场竞争力

传统陶瓷主要包括日用瓷、陈设陶瓷和建筑卫生陶瓷三类,其市场已经呈现出多足鼎立、百花齐放的态势,各主要产瓷区都高度关注日用瓷和建筑卫生陶瓷市场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传统陶瓷市场早已成为一片红海,企业利润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被逐步压缩,盈利能力受到很大的挑战。同时,同质化的陶瓷产品难以体现出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产品差异,制约了企业的产品定价。通过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陶瓷企业自主创新,对于改变这一不利局面意义重大。日用和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品的品质,另一个是产品的外观。这两类陶瓷的品质主要体现于产品在满足基本使用需求的同时拥有的其他功能,例如保温等;其外观主要体现于产品的色泽、图案、厚度等。从日用和建筑卫生陶瓷的品质和外观出发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有助于实现景德镇陶瓷与其他地区陶瓷的差异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的产品差异,从而更好的吸引消费者,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客户的议价能力,提高景德镇陶瓷的市场占有率。对于陈设用瓷而言,自主创新就更为重要。陈设瓷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其独特的设计和绘画制作技艺,缺乏创新必然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景德镇在陈设瓷市场的竞争力。

1.2促进经济结构升级

传统陶瓷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其市场正在逐步趋于饱和,越来越多的陶瓷企业将未来发展方向转向高新技术功能性陶瓷。新型陶瓷是利用陶瓷的物理、化学特性,通过加入其它特殊材料,赋予陶瓷新的功能。新型陶瓷因其在电、磁、声、光、热等方面的独特性能,广泛运用于电子、能源、航空、生物、环境、冶金、交通等各个领域。对于此类新兴陶瓷产品,其存在就是源于创新,其发展就更加需要创新。新型陶瓷市场前景广阔,随着陶瓷产品的推陈出新以及新型功能的不断挖掘,其未来发展不可估量。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必须抓住发展新型陶瓷经济这一历史性机遇,促进陶瓷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景德镇市政府正在大力推动地区陶瓷经济转型,发展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生物陶瓷等新兴陶瓷品种。发展以功能陶瓷为代表的新型陶瓷,自主创新的作用尤为重要。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在市场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1.3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是现代企业竞争的两个重要选择。自主创新的作用不仅在于通过开发差异化的产品吸引市场,也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抢夺市场。自主创新对降低成本的作用表现于各种陶瓷产品,对于传统日用陶瓷和建筑卫生陶瓷更为重要。自主创新降低陶瓷企业生产成本的路径包括:一是通过开发新设备,用于提高机器单位生产效率和取代人工作业;二是通过改良生产工序,减少不必要的工序,促进不同工序之间的衔接;三是通过研发新工艺,减少产品的原材料消耗。市场价格难以提升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成为陶瓷企业增加利润的有效选择,自主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1.4保护生态环境

2009年3月,景德镇被国务院列为44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景德镇探明高岭土储量曾经高达5000多万吨,现在仅存不到100万吨。资源枯竭对城市自主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改变资源枯竭这一不利局面。千年窑火,生生不息,也为景德镇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上世纪末,无论是瓷厂还是小作坊,都以柴窑为主,造成了大量的气体污染物和固体悬浮物排放,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随着液化气窑的推广,该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见自主创新对于景德镇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自主创新,一是改变了传统的制瓷方法,减少了制瓷过程中的污染;二是形成了更多的废弃物处理方法,减少排放的同时通过附属产品为企业谋得更多利益;三是产生了新的生产工艺,减少了对原材料的需求和生产过程中的浪费。

2景德镇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优势

景德镇一千七百余年的制瓷历史,传承下来的是璀璨的陶瓷文化和独特的制瓷工艺。在景德镇开展陶瓷生产自主创新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兴经济市场前景篇4

内容摘要: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促进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转型有重要影响,对促进我国区域内部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有重要支撑意义。金融危机过后,随着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策略面临重大调整。本文以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探讨其实施市场性金融支持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性关系,并对其互动机制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市场性金融支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就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其市场性金融支持政策应该从市场性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个层面着手设计,以充分落实国家的产业和金融政策。

关键词:金融支持区域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

引言

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证。金融危机过后,随着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策略面临重大调整。在此背景下,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将对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转型产生更大影响,积极调整金融支持政策,促进我国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将是新形势下我国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调整的重中之重。四川作为我国的西部大省,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也越来越突出,能否应对金融危机以来要素成本上升、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力度不够的挑战,加快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将是四川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研究述评

从研究现状看,国内外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基于金融支持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等的助推作用而展开。Rajan等(1998)从金融发展水平角度考察了其与国家产业增长的关系,认为金融体系的发育程度不同,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进而会制约一国经济发展。Beck等(2002)实证考察了银行等金融市场对产业增长的作用,认为金融支持能够促进高外部融资产业和高研发投入产业的显著增长。Fisman等(2003)则从资源配置角度,探讨了金融市场与产业增长的关联性,认为二者的互动关系显著。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对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考察的研究不多,研究视角则主要集中在金融支持的产业结构优化效果和产业升级的带动效果方面,比如,范方志等(2003)通过区域划分,研究了不同区域金融发展程度下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效果,认为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地区金融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明显,叶耀明等(2004)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区域金融发展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中的作用。陈志楣等(2007)进一步分析了金融机构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及其机理,认为二者有较高的相关性。

不过,就现有研究来看,针对金融危机以来国内产业转移加速背景下进行金融支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不多,能够结合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落后地区的金融支持政策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的文献就更少。因此,本文以产业转移背景下四川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基于市场化金融支持理论,探讨四川省实施市场性金融支持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性关系,并对其互动机制进行了总结。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背景下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新形势下我国产业转移趋势

在我国,产业转移实质上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产业转移是生产力资源的空间配置行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金融危机以来,随着我国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策略面临重大调整。在此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将面临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这将极大促进我国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受惠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政策,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起飞”,而相对产生的挤出效应则使得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长期滞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明显不足,这与我国经济增长长期过重依赖东部地区的增长有极大关系,因此,能否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后劲,与中西部地区能否加快增长有直接关系。

从当前产业转移的趋势来看,东部地区要素溢出的趋势加强,部分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转移趋势明显,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逐步增强。同时,新形势下的产业转移规模巨大,产业类型的多元化趋势明显,随着西部地区政策环境趋于优化,四川等省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政策在促进产业转移承接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但是,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将可能制约中西部地区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内涵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而提出的,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设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纳入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的表现。而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在改造已有产业的基础上,实质是产业升级和选择新的主导产业的过程,也离不开金融、技术管理等要素的综合支撑。在产业转移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肩负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有利于落后地区实现“后发优势”。

以四川省为例,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省份,其近年来除了大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转移,还积极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产业转移提供了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一方面,通过引进传统产业,四川省本地产业发展的基础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四川省积极运用已有的资源和工业基础,充分与承接产业对接,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新形势下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发展先机。不过,作为产业发展重要支撑的金融支持落后问题,也不断制约着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金融支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升级的基础,从金融发展和深化的角度看,有效的金融支撑系统决定了未来几年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关系着四川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机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

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具有生命周期,会经历起步、发展、成熟、衰退等不同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经历这样几个过程。从产业性质和产业生命周期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传统产业而建立,一般性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产业,因此,在起步阶段受传统产业的影响较大,而从一般性产业发展而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发展期后,又会呈现出潜力递减而规模递增的状况,导致该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处于重要上升阶段,进而可能发展成为一国经济的主导产业。进入成熟期后,产业潜力降至最低,规模达到稳定状态,此时面临产业的升级,尤其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金融支持。对于处于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通过产业升级,才能促进其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性产业,进而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市场性金融支持主要是指通过市场性的金融支持机制推进资本市场下金融体系的建立。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培育期,未来发展和升级的任务较为艰巨,更离不开金融支持。市场性金融支持就是基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方面,通过定位政策支持作用,引导产业规模增长的效应,使得市场性金融支持成为助推产业规模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进入成熟期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面临潜力下降的问题,此时其增长的动力机制为技术创新,并作为产业发展的外生力量,促进产业升级。总之,市场性金融支持要定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过程和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目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升级,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耦合机制

市场性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升级的过程,实际上是金融市场发展基础上的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以四川为例,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能够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目标的实现。进入发展期后,金融支持能够加快资金二次配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在成熟阶段,面对产业升级的需要,市场性金融支持可以通过市场配置,实现金融资金的三次配置,由此可以形成二者的互动机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场性金融支持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者的耦合性关系具体表现为: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直接金融体系能够提供直接的金融支持,而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则能够提供间接支持,市场性的金融支持则通过市场配置金融资源,与上述的直接和间接支持相呼应,通过作用于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体系,能够高效发挥市场性金融的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和培育、发展与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以金融支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如前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特性,而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发展和成熟等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市场性金融支持策略。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可以促进资金配置和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里主要从直接金融支持和间接金融支持两个角度进行政策思路设计。

(一)市场性直接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市场性直接金融支持主要作用于直接金融体系,而依据产业生命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发展过程又需要不同的政策支持。首先,在起步和培育时期,要加快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提升股权交易的效果,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时获取资金保障。同时,要推进资本市场金融产品的创新,完善资本市场,以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期的高风险性。其次,在发展阶段,要加强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促进信息披露,提升资本市场的并购功能,充分运用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快速实现发展目标。同时,这一时期要继续推进资本市场产品创新,完善多元化市场体系。再次,在产业升级阶段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熟期,要分别实现技术升级、规模升级,以此解决产业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完善证券发行制度,促进市场性支持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多层次市场建设和转换机制的建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规模升级。

(二)市场性间接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市场性间接金融支持是基于银行信贷系统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机制,主要有以下思路:首先,在起步和培育期,要充分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风险背景下信贷不足的状况,可以考虑设立专门贷款机构,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提供充分的信贷资金支撑。其次,在发展阶段,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和产业链基础较好,要推进产权质押融资等信贷产品的创新,通过引导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取资金支持。再次,在升级阶段,要优化金融支持环境,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建立与商业银行的协作机制,克服信贷风险。此外,政府要加快信用机制建设,克服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同时,要加强信贷管理,落实贷款评审制度,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制度体系,比如,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成熟期时有稳定且较为庞大的现金收益能力,要建立相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和贷款评审规则,充分发挥市场性信贷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安林丽,王素霞,宋万杰.金融创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研究[J].经济观察,2010

2.巴曙松.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重构[J].金融改革与创新,2010

新兴经济市场前景篇5

世界经济危机进入2014年,经济复苏形势依然并不乐观。

受美联储正式开始退出QE(量化宽松)影响,新兴市场遭遇新一轮抛售,土耳其、阿根廷、印度、南非等多国货币遭遇严峻的贬值压力。面对国内通胀水平居高不下,为捍卫币值,多国央行无奈升息,而这样必然又进一步打压这些国家的经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纷纷指责美国是造成它们当前困难的祸首,根源就是美联储2013年12月公布并立即生效的货币收紧政策。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是大量资金从新兴市场回流到美国。据全球新兴市场证券基金研究公司的数据,仅截至1月29日的一周,新兴市场股票资金流出总量就升至63亿美元,是自2011年8月以来的最大外流规模,1月共流出122亿美元。债券型基金一周流出27亿美元,今年共外流46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总裁拉加德对美联储新任主席耶伦喊话说:“别走得太快,要对你的做法作出解释。”2月11日,刚刚执掌美联储大权的珍妮·耶伦明确表示,她不会对美国的货币政策突然作出任何改变。她说央行将继续缩减刺激政策的规模,尽管劳动力市场的复苏还远未完成。

事实上,美国经济表现也并非一帆风顺。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季调后新增非农就业人口11.3万,远不及预期的增加18.5万。摩根士丹利公司的经济学家和策略师们在3月5日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新兴市场如果出现上世纪90年代那样的需求减退,那么美国经济将会4个季度的增速平均下降1.4个百分点,欧元区和日本可能陷入衰退。发达经济体较之以前更容易受影响的原因,是因为现在新兴市场对世界经济、供应链和贸易的影响增强了。新兴经济体约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而1997-1998年仅为37%。通过贸易、公司收益和银行等渠道,发达经济体也很容易受到较小经济体的影响。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意味着发达经济体不像20年前那么强大。

2014年初以来,新兴市场的暴跌为人们带来一个新的名词—“脆弱五国”。“脆弱五国”指的是印尼、南非、巴西、土耳其和印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庞大的经常项目赤字,意味着它们非常容易受到外资突然出逃的影响。如果全球经济即将面临又一场大风暴,那么上述5国似乎将是这场风暴的发源地。然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并非如此,反而是几乎没有人为之担心的其他发达经济体。和上一次危机一样,下一场危机仍将起源于某个发达经济体,而危机源于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可能性会更大,这些国家才是真正的“脆弱”之国。今年,法国政府承认债务水平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5%。尽管欧元区其他国家正在温和复苏,但法国正处在重新陷入衰退的边缘。法国去年12月失业率升至11.1%,贸易逆差相当于GDP的2.2%,并且进一步在扩大。对于以传统的制造业和出口为主的经济体,这一迹象令人担忧。实际上,法国经济在一代人的时间里都是吃过往辉煌的老本,现在出现一次危机就会崩溃。英国复苏速度进入发达国家最快的行列,失业率也大大下降。但要看清楚,英国只是巧妙地再现了一个微型版的2005-2008年繁荣期,不断增加的债务和飙升的房价重振了经济。贸易逆差接近GDP的4%,高于脆弱的印尼,比印度的情况好不了多少。如果说有哪个经济体可能遭遇货币贬值,那就是英国。澳大利亚在过去10年中已经变成了中国工厂的大矿山,但尽管轻松实现了大规模出口,该国仍存在巨额的贸易逆差,超过GDP的3.5%。这是澳大利亚人入不敷出的明显信号。如果中国减少对澳大利亚原材料的需求,澳大利亚经济将陷入极大的困境。而加拿大在几乎未受金融危机影响时大幅降息,现在看来是错误之举,造成了不必要的地产热潮。现在加拿大经济已经放缓,政策无可避免的要进行调整,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不言而喻。

中国国内经济同样遭遇一股寒流,1月份、2月份PMI数据表现不佳。制造业PMI降至6个月低点,非制造业PMI降至6年低点。从制造业PMI的分类指标看,工业生产已经开始下降,库存开始积压,产品价格仍在回落。而在春节黄金周,经济数据同样不佳。据商务部统计,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6107亿元,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13.3%,低于去年春节同期的增长14.7%,为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六大发电集团黄金周日均发电耗煤34.5万吨,比去年春节同期下降6.5%,预示2014年前两月发电量增速或降至零增长。

而今年1月份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也传出了乐观论调逐渐转弱的信息,标志着世界经济危机进行时复苏的起伏和艰难。美联储和中国同时回收流动性,美国股市前景难料,新兴市场陷入混乱,这三个因素叠加在一起,恐怕会给复苏带来危险的担心日益增重。一是美联储前所未有的“量化宽松”计划和中国创纪录的信贷扩张,缓冲了全球经济向后危机时代新经济模式的调整。现在,这两个后危机时代流动性和经济活动的来源同时枯竭,而且没有可替代的增长模式或政策。鉴于全球需求不足和通胀很低的现实,这种情况令人担忧。二是2013年涨幅超过30%的美国股市,在增长恐慌与美联储在经济转弱时刻削减每月购债规模的最糟糕前景间摇摆不定。增长恐慌:美国经济数据的好转,使投资者担心美联储跟不上形势,导致利率大幅提高,这反过来将引起大规模股市抛售。最糟糕前景:如果美联储削减购债而经济令人失望,那么股市就无法维持现在水平。对美联储历史的研究表明,新领导人会在最初的6个月经受市场的考验。耶伦很可能不得不在最初的几次会议上,考虑暂停甚至扭转削减购债规模的行动。故而美股市场前景难料。三是从美洲、亚洲到非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今年来连续遭受打击,新兴市场经济体正在努力寻找对策。这一行动有可能把世界经济推向临界点,使全球同步复苏的希望破灭。鉴于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市场占到全球GDP的50%以上,这些国家的情况不应被低估,更不应被忽视。

目前世界经济的危机都是过往有瑕疵的政策造成的。一旦形成世界经济危机,其自身的规律也是不可忽视的。自危机爆发以来,哈佛大学的卡门﹒莱茵哈特(CarmenM.Reinhart)教授和肯尼迪﹒罗格夫(KennethS.Rogoff)教授深入研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长时间序列、宽国别视角的危机研究成果,对人们认识现在的处境、危机的影响和未来的趋势不无裨益。二位教授对全球100次危机及其后的复苏进行实证研究,其贡献在于对100次危机的量级进行了标准统一的量化,并对每次危机后的复苏阶段是否伴随着“二次探底”进行了判断。“严重性指数”是对危机量级的数理表述。这个指数又由两部分综合得到,一是危机爆发后,从波峰到波谷人均GDP下降的幅度,即危机的“深度”。二是自危机爆发至人均GDP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所需的时间,即危机的“持续性”。对于任意一次危机,在人均GDP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之前,随时都可能出现复苏中断、二次探底的可能。因为,从这个意义上看,只有人均GDP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才可以审慎判断为危机结束。以此判断,就全球而言,本轮危机尚未终结。截至目前,只有美国和德国的人均GDP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其他国家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彻底走出危机阴影。2007年美国的经济危机不过是经济危机的第一阶段,二年后进入了以欧债危机为代表的第二阶段,今年开始进入了以新兴市场国家危机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就结构而言,新兴市场国家危机的严重性普遍大于发达国家危机。就整体而言,本轮经济危机的严重性还体现在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和反复性大三个维度的综合。全球复苏差异性不断扩大的态势不会快速扭转,经济基本面的分化很大程度上源于危机周期的错位,在美国、德国走出危机的背景下,大部分欧洲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还将受到危机深化或危机反复的挑战。

新兴经济市场前景篇6

进入8月份以来,政策面进入观察期,随着国内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数据逐步明朗,市场一直维持震荡走势,大盘指标股总体表现平淡,主题投资概念股却屡创新高。当前中小板指数已重返历史高点,而权重板块却依然压力重重。我们认为,在经济下行和物价上行并存的背景下,短期内资金面、政策面都难有较大转向,市场底部震荡行情仍将延续。

三大压力抑制市场

下半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将从高点回落。从已公布中报情况看,沪深两市可比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在40%以上,中报业绩的高增速似乎冲淡了经济增速回落的隐忧。但展望下半年,一方面是基数效应退去,另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状态将难以维系,特别是周期性行业盈利前景更令人担忧。比如,汽车行业去年实现爆发式增长后,今年销售增速回落趋势明显,8月乘用车巨量库存与降价促销成为车市鲜明标志;钢铁、石化、电力行业成本不断上升,而下游需求回落又使销售价格得不到明显改善,行业盈利能力趋于下降。

货币政策难有松动空间。7月金融运行数据显示,货币信贷增长延续从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的方向。7月份的CPI涨幅达到3.3%的年内新高,考虑到三季度物价上行压力仍难减轻,央行对未来物价上涨的可能性仍保持较高警惕,对通胀预期的管理仍不会轻易放松,货币政策调控仍将保持一定力度。

近期房地产成交数据出现环比上升的势头,使得市场对地产进一步调控的预期有所抬头。从周三地产板块的风声鹤唳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仍然处在风口浪尖上,即使没有切实利空,也会对地产股的反弹高度形成压制。而房产税的传闻则是当前地产板块的另一大未落地之靴,有关方面关于一直在研究房地产税的表态,表明政策调控房地产的决心和加快经济转型的力度。在调控态度依然严厉的背景下,地产、银行这两大权重板块未来仍将受政策不确定性压制,估值难以大幅提升,从而制约市场上行空间。

布局实质业绩增长

受银行停止法人房地产贷款传闻澄清,以及政策表示将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等消息面提振影响,周四市场一度在地产、银行企稳和煤炭板块走强的带领下止跌回升,但权重板块的后续乏力使得指数重回弱势震荡。

我们认为,虽然当前市场整体估值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下跌的空间,但是资金趋紧、政策难松的形势依然决定市场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底部区域震荡徘徊。国内经济正在朝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经济增速下滑态势已经持续了两个月,上市公司中报业绩的公布也已接近尾声,我们认为经济下行和业绩增速下滑预期的影响已被市场有所消化,而对货币信贷的常态回归也一直存在较大程度的共识,市场短期内难有超预期因素出现。不过,随着区域振兴规划、新兴产业规划、收入分配改革以及鼓励民间投资等政策的继续推进,相关支持经济结构转型政策的受益行业仍将是市场结构性热点所在。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转专业面试自我介绍
  • 下一篇:营业房屋租赁合同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