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流浪动物的影响(6篇)

时间: 2024-01-04 栏目:公文范文

流浪动物的影响篇1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着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着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流浪动物的影响篇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特别是在科技的有力推动下,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大增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然而对自然界的强有力的征服与改造,却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生态破坏和气候反常等一系列全球性的严重危机。当前,全球正兴起一股“绿色浪潮”、“绿色标志”、“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等,各种冠以“绿色”的名词层出不穷。于是,一系列绿色化运动正在向各方面渗透,现代绿色物流管理正是其中之一。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宗旨,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追求环境下人类的和谐生存和发展。现代绿色物流管理是指为了实现顾客满意,连接绿色供给主体和绿色需求客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阻碍的有效、快速的绿色商品和服务流动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了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物流发展的物流系统。因此,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了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趋势。

二、绿色物流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循环经济的推进,绿色物流势在必行,表现在:

(1)绿色物流适应了世界社会发展的潮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的需要。ISO14000成为众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我国物流企业要想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发展绿色物流将是理性选择。

(2)绿色物流也是物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物流业要发展,一定要与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紧密衔接,人类的经济活动绝不能因物流而过分地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至造成再次重复污染。

(3)绿色物流是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当前的物流基本上还是高投入于大物流、低投入小于物流的运行模式;而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显而易见,绿色物流不仅限于一般物流的节约和低成本,更重视的是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约和降低成本,更重视的是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它对生产经营成本的节省可以说是无可估量的。

(4)绿色物流的建立,更有利于全面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物流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介,是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基本环节。而绿色物流则是伴随着人民生活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绿色消费的提出应运而生的。

三、我国现代物流管理中影响环境的非绿色因素分析

现代物流活动是由运输、保管、流通加工、包装、装卸和搬运、配送、信息处理等七大子系统构成。对每一子系统分析,找出影响环境的非绿色因素,能为现代物流管理提供切入点。

1.运输对环境的非绿色效应。运输是物流作业造成环境污染或者说非绿色的主要原因。首先,交通输送工具的大量能耗、对大气的污染和噪音污染。其次,大量的流通导致道路需求面积的增加,道路修建是对生态平衡的一种破坏,加剧了生态平衡。最后,输送的商品如果包装不适当,出现损坏、泄漏或挥发等也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

2.保管对环境的非绿色影响。保管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商品保管中必须对之进行养护,一些化学养护方法,如喷洒杀虫剂,对周边生态环境会造成污染;二是一些商品,由于储存不当引起的货品腐烂、发霉变质;还有一些商品如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由于保管不当,爆炸或泄漏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3.包装对环境的非绿色影响。包装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包装材料的环境污染。使用不易降解或不可再生资源,如:白色塑料污染,这类材料在自然界中,不易降解,滞留时间很长。另一方面,是过度的包装、非标准化包装或重复的包装,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无益于生态经济效益。包装不合理导致货品(特别是有毒有害货品)的破损、泄漏和挥发等对环境造成污染。

4.流通加工对环境的非绿色影响。流通加工作为提高商品附加价值、促进商品差别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重要性越来越增强。流通加工中对环境也有非绿色因素影响,表现为:加工中资源的浪费利用率低或过度消耗,加工中可能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分散加工产生的各种边角料很难统一收集,积少积多也是浪费;各处加工地点选址不科学使往返运输任务增大,造成运输浪费。

5.装卸搬运对环境的非绿色影响。装卸不当,商品体的损坏,造成资源浪费和废弃,废弃物还有可能对环境赞成污染,如化学液体商品的破漏,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同样不经济,也不利于环保。

6.配送对环境的非绿色影响。配送作业过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因车辆配置不合理、配送路径不合理而导致的能耗增加和噪音污染等。7.信息处理对环境的非绿色影响。信息的延误导致物流过程的失败,造成大的经济损失。信息的错误导致物品的损坏、商品霉变,甚至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信息不通导致地方相关规定不清,进行违禁物品贸易而引起的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等。超级秘书网

四、有效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和建议

1.政府要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在宏观上对物流体制进行管理控制。

(1)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物流活动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货车运输量的增加,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

(2)限制交通量。通过政府指导作用,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最终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

(3)控制交通流。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绿色物流的政府规制包括:

(1)环境立法。与物流活动有关的环境立法主要有固体废弃物处理法、回收再循环法、空气污染控制法和噪音控制法等四个方面的法规。

(2)排污收费制度。对污染排放收费,企业就产生了对污染削减的经济刺激。

流浪动物的影响篇3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灾害

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

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

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

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流浪动物的影响篇4

[关键词]北野武;流浪;回归

流浪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母题,“人类自从被驱逐出伊甸园,就再也没有过宁静的家园。人类的生存永远在流转之中,漂泊之中。西方人信奉流动的哲学,所以西方的流浪者文学特别发达。”①欧美文学人物画廊中众多的流浪汉形象以及“准”流浪汉形象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艺术群体。

日本因其独特的岛国地理特性,长期的自然灾害导致其国民具有自闭、压抑、外表安静内心狂躁不安的民族性格,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当这种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选择流浪来排遣自己的压抑和愤懑的情绪。北野武深受日本民族“流浪”情结的影响,在其电影作品中,主人公大多以逃跑、杀人、流浪的个体身份出现,形成了北野武电影作品独特的流浪与漂泊的母题。

一、肉体和精神的契合――流浪的形式

流浪有肉体上的流浪和精神上的流浪两种,北野武的电影基本上都是以主人公肉体上的流浪为载体,进而达到流浪的更高境界――精神流浪。

(一)肉体上的流浪为载体

在中外文学中,关于流浪者的形象,一般都是主人公无牵无挂,从一个地方走到另外一个地方,我国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滴血玫瑰》就是讲述了主人公四处游走的故事。在北野武的电影中,主人公大多是社会的叛逆者,他们彷徨、迷茫,不知自己来自哪里、去向何处,只是不停地行走。无论到哪里他们都是社会的异端分子和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得不到现实社会的认可与接纳。北野武希望用现实社会对主人公的不公平待遇来表现和解释主人公渴望“走”的动机。

北野武一般是以一辆汽车、两个人或者一群人、一段情愿或者不情愿有目的或者无目的的旅程、一个温馨或者残酷的结局作为他公路片的叙事模式。北野武的电影大多数以绝望、死亡作为结局。比如在《3-4×10月》中,主人公及其认识的黑帮朋友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纷争之后,最终以死亡作为自己对流浪、漂泊生活的抗争。北野武的电影很少以符合伦理纲常的温情、团圆来结束影片。但《菊次郎的夏天》是北野武导演的惟一一部将温情进行到底的影片,通过主人公菊次郎与正男在寻母路上所遭遇的一切表现了人性、人情的回归,整部影片基调既温馨又浪漫。

(二)精神上的流浪为升华

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北野武见证了日本无数的磨难与创伤,并且他自身的不幸遭遇使得他开始思考人生,思考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种思考通过影像表现出来就完成了精神上的流浪。

北野武电影中的主人公大多是郁郁寡欢者,作为个体,他们可以随意出走、随意流浪。但是他们的流浪并不仅仅体现在肉体上的从这个地方走向另外一个目的地,而是更多地体现了流浪者的精神世界,以精神上的流浪为归宿。这些主人公对社会有着强烈的不满和批判意识,他们反对社会给予的不公平待遇,他们渴望亲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渴望并不能得到满足,他们只有通过肉体上的流浪来放逐自己的心情,从而来表达他们希望做个平常人但又不可能实现的愤恨心情。在《花火》中西加敬深深地感受到命运对他的不公平,他无从发泄内心的愤懑,只有通过杀害高利贷者和抢劫银行才能将内心的苦闷宣泄出来,进而通过肉体上的流浪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北野武的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没有家庭或家庭残缺不全,没有家庭的负累决定了主人公可以抛开一切杂念一心一意地去流浪,他们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在《凶暴的男人》中,警察凉介只有一个痴呆的妹妹,影片最后,凉介为了不使妹妹继续遭人蹂躏而亲手杀死她,以便自己没有任何牵挂地开始流浪生活。

二、寻找、救赎――流浪的目的

在现代文明的压力下,流浪者总是想逃避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信仰与理想破灭、精神空虚孤独、都市人情冷漠、个人地位丧失、美好的传统将不复存在。”②现代日本社会的状况更是如此,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北野武对社会的这种变化有着敏锐的感知力。

(一)寻找心灵家园

美国著名作家塞林格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并且试图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并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心灵家园。北野武从小就没有美满的家庭,父亲出走、母亲脾气暴躁、大哥忍辱负重等都让他想尽早地逃脱家庭这个牢笼,去寻找自己内心关于家庭、亲情的向往。

《菊次郎的夏天》中菊次郎与正男在磨合的过程中逐步达成了谅解,正男对于亲情的渴望也深深感染了菊次郎,他开始想到了自己的妈妈,菊次郎终于打开心扉,来到敬老院远远地看了一次妈妈。这次流浪生活对菊次郎来说就是一次寻找的旅程,寻找失去已久的亲情,寻找内心深处的一丝温柔。“据哈耶克分析,自由是个人最大程度免于强制的状态;或者说,自由就是指强制的不存在。”③作为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北野武电影中的流浪人物表现出了对于法律、法规等秩序的强烈不满与轻视。但是他们毕竟是处于社会秩序中的个体,不遵守秩序就不为社会所容,终将被社会淘汰。北野武电影中的人物通过体制外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旅行来寻找这种自由,这些人物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行动,这与其他人必须屈从于社会秩序的情形截然不同,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他们的这种寻找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二)完成爱的救赎

关于救赎的文学作品和影片很多,比如俄罗斯的电影《回归》讲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救赎,巴西电影《中央车站》讲的是中年教师和她帮助的小男孩相互救赎的故事。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以日本的自然环境为背景,他们的旅程是寻找和救赎之旅。他们一路上的艰苦旅程就是为了寻找心中完美的母亲形象,虽然正男的妈妈已经重建了家庭,但是通过菊次郎一路上的照顾正男寻找到了另外一种感情――父爱。在这次寻母过程中正男由沉闷、悲观、幼稚逐渐变得成熟、乐观。

菊次郎是以一个贪婪者的身份出现的,他、喝酒、打架、找女人,菊次郎和正男谁是真正意义上的救赎者?单单从影片内容上看是菊次郎带着正男踏上了寻母之旅,但是寻找者并不只是正男,菊次郎这个被世俗磨砺的干涸的灵魂在这次旅程中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救赎。看到正男妈妈重建家庭以后,菊次郎也开始理解自己的妈妈,并专门去养老院看她,虽然菊次郎没有勇气面对她,但我们从他温柔的眼神中看到了他对亲情的渴望,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菊次郎的灵魂在这次旅程中得到了救赎,正男的这次寻亲之路也变成了菊次郎梦开始的地方。

三、回归――流浪的最终归宿

人类的流浪最终都指向一种平静的皈依状态。“回归”通常指回到原来的地方,引申为肉体上回归与精神上回归。精神上回归是指人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是个体认知上回归传统,一种真正意义的回归。1994年8月北野武遭遇车祸,之后北野武的电影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前其电影充满反叛、流浪、暴力主题,之后其作品开始回归传统与温情,《菊次郎的夏天》之后,《玩偶》和《座头市》中北野武加大了回归的步伐。

(一)肉体上的死亡――视死如归

日本是一个崇尚死亡的国家,日本人那种在最美的时刻凋零的观念根深蒂固。“日本小说和戏剧中,很难见到‘大团圆’的结局”④,而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都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当寻求自由和心灵家园无果时,北野武毅然决然地选择死亡来完成他的回归。

“《花火》是一部站在生的立场重复死的作品,在这里,死早已不是什么未知的东西。”⑤警察西加敬之所以要抢劫银行是因为他感到自己亏欠亲人和朋友的东西太多,他要补偿他们。在影片最后警察要逮捕他的时候,西加敬和妻子完成了最后的一次对话,然后双双自杀。这是西加敬面对正义与道德的赎罪行为,死亡完成了他们的赎罪过程,是导演向道义和人性的回归,只是这种回归的代价十分巨大。

“生存是人间之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之苦,而死亡反倒是人生之累的解脱。”⑥《大佬》是北野武备受争议的一部作品,背井离乡的山本来到美国本想过普通人的日子,但残酷的社会现实与他的梦想相悖,他只有像从前一样不停地杀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位置。自与白獭黑帮团伙合作之后他就知道自己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偏、越走越远,死亡是他不可避免的归宿。在影片最后,山本独自来到街上小心地关上咖啡店的门,枪声响彻长空。山本在美国寻找的美梦破灭了,他再也找不到活着的价值,只有死亡才能帮他完成回归,才能让他自由自在地回家。

(二)精神上的回归传统――心灵卫士

北野武以往电影中的主人公大都是黑帮人物,有些人虽然是警察但也经常是以暴制暴,成为社会秩序的破坏者。随着北野武对死亡和亲情的进一步感悟,他的电影开始发生变化,向温情的方向迈进,不擅长表现感情的北野武在《菊次郎的夏天》中也温柔了一把。

在《菊次郎的夏天》中,虽然正男的母亲只露过一次面,但是他们这次旅途的根本原因就是寻母,母亲成为他们寻找的力量和希望,因此成为一种隐喻。虽然正男没有找到母亲,但在寻找的过程中,菊次郎却勇敢地担当起了“父亲”角色,让正男感受到了爱和关怀,而正男也触碰到菊次郎心底最温柔的地方,使菊次郎完成了人性的回归。《菊次郎的夏天》中,北野武摒弃以往的暴力元素,让观众进行了一次彻彻底底地“回归温柔”,“回归人性”。

“日本民族对流浪生活的向往一直是整个日本国民的共同情怀。”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人们却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和归宿感,他们宁愿在流浪和漂泊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北野武的电影反复渲染这种流浪情怀,其影片主人公为了一个目的或者无目的地穿梭于日本的山水之间,没有方向且永远不会停下。北野武对这种流浪情怀的表现,非常贴切地展示了日本人的生活和心理,看他的电影就像是看到整个日本民族的心理状态。

注释:

①左怀建:《流的精神价值――丁玲小说的女性主义书写》,《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②陈兆荣、温越:《从三毛看现代作家的流浪意识》,《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③峻冰主编:《中外当代电影名作解读》,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④[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1990年版,第133页。

⑤王立群、李果:《试论北野武的暴力电影》,《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⑥颜翔林:《死亡美学》,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流浪动物的影响篇5

[关键词]物流绿色物流环境

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的重要性。21世纪,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各个国家都在努力提高环保意识,充分利用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物流对环境的副作用

物流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部分,连接了生产和消费,包括运输、保管、装卸、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物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方面。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其中公路运输又占有很大比重。运输环节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交通运输工具的大量能源消耗;其次是运输过程中排放大量有害气体,产生噪声污染;第三是运输易燃、易爆、化学品等危险原材料或产品可能引起的爆炸、泄漏等事故。

2.包装方面。包装具有保持商品品质、美化产品、提高商品价值的作用。相当一部分工业品特别是消费品的包装都是一次性使用,且越来越复杂。这些包装材料不仅消耗了有限的自然资源,废弃的包装材料还严重影响了环境,不少包装材料是不可降解的,它们会长期留在自然界中,对自然环境造成持续影响。

3.流通加工方面。流通加工是指为完善使用价值和降低物流成本,对流通领域的商品进行的简单加工。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能源;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流通加工中心选址不合理,也会造成费用增加和有效资源的浪费,还会因增加了运输量而产生新的污染。

除此以外,仓储活动中,有些商品的特殊养护会污染环境;一些易燃易爆物、化学危险品,由于保管不当、爆炸或泄漏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在物流信息处理活动中,错误的信息也会给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极大浪费等。

二、绿色物流

物流活动的诸多方面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加剧。因此,会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1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物流以环境为导向对物流体系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之间的单向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即绿色物流系统。

我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绿色物流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总体上来说,绿色物流具有资源节约、低能量消耗、可循环利用等特点。

1.绿色物流是循环型物流。传统物流只重视从资源开采到消费需求,而忽视废旧物品、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所形成的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是一种包含产品退回、物料替代、产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是一种经济、高效的从消费点返回到物流起点的过程,以实现回收和适当处理为目的的物流活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绿色物流是共生型物流。传统物流往往以对环境与生态的破坏为代价,实现物流的效率化。绿色物流则注重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抑止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形成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求得环境与经济发展共存。

3.绿色物流是资源节约型物流。绿色物流不仅注重物流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而且强调对资源的节约,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

三、绿色物流之内涵分析

物流的本质就是通过集约、优化各种资源,提高流通效率、压缩流通成本。这个过程同时也节约了资源消耗、提高了资源效率,简而言之就是一个节能环保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是物流的本色。绿色物流暗合物流本质属性――资源最有效利用。

1.集约资源。这是绿色物流最本质的内容,也是发展物流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企业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所提倡的。

2.绿色运输。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物流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绿色运输首先是要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绿色运输的另一个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绿色运输还应当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问题,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

3.绿色包装。包装是商品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绿色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

4.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仓库建设前还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仓库建设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

5.逆向物流。逆向物流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是建设循环型经济的重要举措。实施逆向物流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建立完善的商品召回制度、废物回收制度以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制度。

参考文献:

流浪动物的影响篇6

摘要:近年来,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异军突起,但是与此同时,物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浪费,给各地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致使环境恶化程度不断加深。这些浪费现象是由于我国物流观念落后,管理体制滞后,物流专业化程度低,技术单一,物流业经营管理低效、缺乏规模效应,以及物流成本控制意识不高,人员的分工不合理,作业效率低下等原因造成的。同时,物流浪费直接引起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对环境也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物流中的浪费,如建立适当的库存,避免生产过剩,改革物流模式,改革配送策略等。

关键词:物流浪费;危害;对策

一、物流浪费产生的原因

1、物流专业化程度低,技术单一

目前,我国的许多企业的体制是“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物流专业化程度低。现有的物流企业是由过去仓储、运输业的简单转行而来,物流技术单一,尚未建立专业化的物流企业。物流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低,很难为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的产品在中国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也很难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一体化。同时,陈旧的设施功能单一,无法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这些都将导致在进行物流操作时产生严重的浪费。

2、物流业经营管理低效,缺乏规模效应

物流管理手段落后,导致配料率低,收发时生产发货与中途生产配合度不高,导致等待窝工,物料整理不清,导致停工翻找。工序瓶颈未能及时有效的排除,生产工艺,品质标准不明确,这些现象不但导致没有生产效率,同时也可能导致错误作业。而且物流作业人员在进行物流作业时,熟练程度不高,未按标准作业,明白但不执行,对作业方法不了解,工作热情低,纪律松散。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统筹与指导,人为给运作效率带来障碍。我国企业的物流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横向联合薄弱,没有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和整体协同效应。

3、物流成本控制意识不高

中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才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在绿色物流的观念上、政策上以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剧。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有些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根本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物流成本全方位控制的要求。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员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再加上有些中小企业经营者受短期经营行为或获取廉价劳动力利益的驱使,往往不重视员工素质的后期培训,致使员工素质得不到提高,无法使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造成企业始终停留在资源浪费大,管理落后的生产经营局面。

二、物流浪费产生的危害

1、物流浪费直接引起资源浪费

库存积压迫使企业增加仓库,厂房等,直接引起了土地,水电等资源的浪费。公路货运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车辆燃油消耗。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产业引导和规划,时下又有许多企业正热衷于建立各类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立体仓库,这无疑会加大物流资本投入,与发展现代物流、提高整个社会效益的目的背道而弛。所以说,物流浪费直接引起资源浪费。

2、物流浪费对环境的影响

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物流作业中造成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方面。行驶的运输工具排放的废气损害了道路周边植物的健康生存,带来了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加剧了生态失衡。在运输业务活动中,我们在调运商品时,很多并没有直接到达,而是进入了中转仓库,这样就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装卸、搬运、包装和二次运输等环节。二次运输中产生的一次性难降解包装长期留在自然界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过度的包装或重复的包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废弃的包装材料还是城市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这些废弃物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

在仓储过程中,有大量库存商品的积压,企业必须要对这些积压的库存进行养护,从而要采取一些化学方法,这种方法对周边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一些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的积压,有可能因为保管不当,爆炸或泄露,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同时,生产过剩也产生了大量的边角废料,这些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的污染。

三、避免物流浪费的措施

1、改善需求预测,降低库存数量

由于对需求预测的失误而导致的产品积压、过期会造成大量的物资浪费。可以通过改善需求预测来控制库存的数量,预测越准确,意外的需求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库存数量来满足顾客的需求。还可以采取一些方法鼓励用户提前订货,把需求的波动尽量“拉平”,使不同产品之间的需求“峰”、“谷”错开,相互补偿;又如在需求淡季通过价格折扣等促销活动转移需求。同时选择更可靠的供应商和运输商,让供应商知道你的生产计划,以便它们能够及早作出安排,尽量缩短不同存放地点之间的运输和存储时间,实现物资快速流通。

在现场管理方面,减少废品或返修品的数量,从而减少由于这种原因造成的不能按时按量供应。

2、改革配送策略,避免物流浪费

产品特征不同,顾客服务水平也不同。当企业拥有多种产品线时,不课能针对所有产品都按同一标准的顾客服务水平来配送,而应按产品的特点、销售水平,来设置不同的库存、不同的运输方式以及不同的储存地点,忽视产品的差异性会增加不必要的配送成本。在购进物资的运输上尽量采取同路物资的混载,减少车辆安排次数;充分利用公司回程车辆,有效控制运价,以合理节约运输成本。企业在安排车辆完成配送任务时,充分利用车辆的容积和载重量,做到满载满装,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实行合理的轻重配装、容积大小不同的货物搭配装车,就可以不但在载重方面达到满载,而且也充分利用车辆的有效容积,取得最优效果。最好是借助电脑计算货物配车的最优解。

3、合理选择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

在目前多种运输工具并存的情况下,必须注意根据不同货物的特点及对物流时效的要求,对运输工具所具有的特征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作出合理选择运输工具的策略,并尽可能选择廉价运输工具。要合理组织多式联运,采用零担凑整、集装箱、捎脚回空运输等方法,扩大每次运输批量,减少运输次数。在运费、运距及生产能力和消费量都已确定的情况下,可充分运用运筹学、管理数学中的线性和非线性规划技术、网络技术等解决运输的组织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输计划和方案;定制化运输等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运输网络;运用GPS、GIS等先进技术,对运输活动及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和调度,实现对车辆和线路的最优化、节点配送的优化等功能,也可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提高安全性,减少损失,降低成本。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社区上半年党建工作总结范例(3篇)
  • 下一篇:关于保险公司演讲稿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