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人体工程学危害(6篇)

时间: 2024-01-05 栏目:公文范文

人体工程学危害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安全隐患有毒食品潜在危险过敏食品安全检测

前言:食品安全问题早已是全球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每年有几亿人因食源性疾病,即食用不安全的食品而患病,更严重的导致许多人死亡。中国食品工业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食品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和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食品污染情况,出现了许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很多知名品牌出现质量问题,有害化学成分偏高等情况也经常出现,更不用说那些小的不知名的声场厂家和企业,其生产场地是否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是否有卫生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等问题更是使得消费者在购买时要格外注意。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不安全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存在于食品内的生物危害

食品的生产中存在一种或几种生物危害的风险,它可能来自原料,也可能由于恶劣的仓储条件或者生产中的后污染。在食品危害中,生物危害是最主要的危害,也是最容易产生危害的一种。生物危害可以划分为“宏观生物危害”和“微生物危害”两种。

2、危险化学成分的超标

化学危害是指将化工用品用于食品生产加工中,造成了对人体的极度伤害。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会造成化学危害,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滥用、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将化工用品用在食品生产中,将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从原料的种植一直到最终产品的食用,食品生产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化学污染。对于消费者的食品源性化学污染可能是长期的(杀虫剂,慢性地),或者是瞬间或者剧烈地,例如食品中地过敏源物质的影响。化学危害的产生可能来源于清洗用化学用品、杀虫剂、过敏源、有毒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和亚硝基化合物、二恶英、增塑剂和包装材料的迁移、兽药残留、化学添加剂、海产品毒素、动物性毒素、植物性毒素等。化学危害一般可分为天然的化学危害、添加的化学危害和外来的化学危害。化学危害对人体可能造成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影响人体发育、致畸、致癌甚至致死等后果。有关人士指出,在食品中超范围使用防腐剂、抗氧化剂、甜味剂等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众多传统食品(如蜜饯、酱腌菜、炒货、卤制品等)的信誉。“三鹿奶粉事件”就属于典型的食品化学危害事件。

3、食品中的有害异物

物理危害物理危害指食品中的有害异物(如金属、玻璃、碎骨等),人们误食后可能造成身体外伤、窒息或其他健康问题。与生物危害和化学危害类似,物理危害可能从生产的每个阶段进入食品,物理危害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种途径:植物收获过程中掺进玻璃、铁钉、石头等;水产品捕捞过程中掺杂鱼钩等;食品加工设备上脱落的金属碎片、灯具及玻璃容器破碎造成的玻璃碎片等;畜禽在饲养过程中误食铁丝,畜禽肉和鱼剔骨时遗留骨头碎片或鱼刺。这些异物产生危害,例如顾客被伤害口腔和咽喉,牙齿迸裂,被哽噎;如果异物堵塞肠道,导致呕吐或者刺激肠道,就会产生危害;胃肠道的穿孔可以导致腹膜炎等。当然,并不是食品中发现的所有异物都能够造成疾病或者伤害,如顾客在食品中发现头发等,虽这些异物对他们身体不会产生危害,但对消费者心理上的伤害。

4、食品工业发展导致技术问题的出现

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配剂、介质以及辐射食品、转基因食品等的使用导致新技术的出现。食品工业的新技术多数采用化工、生物以及其他的生产技术。采用这些技术生产加工出来的食品对人体有什么影响,需要一个认识过程,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不断带来新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学会辨别食品的安全标志以及了解一定的检测方法和原则也是十分的重要。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检测方法及其检验标准。

1.食品的一般成分分析

食品分析的对象包括各种原材料、农副产品、半成品、各种添加剂、辅料及产品。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来源不一,分析的目的,项目和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哪种对象,都要按一个共同程序进行一般为: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成分分析、数据记录、整理、分析报告的撰写。采样的原则:①采集的样品要均匀、有代表性,能反映全部被检食品的组成、质量和卫生状况。②采样方法要与分析目的一致。③采样过程要设法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标,防止成分逸散(如水分、气味、挥发性酸等)。④防止带入杂质或污染。⑤采样方法要尽量简单,处理装置尺寸适当。

2.微量元素分析

元素定量分析是对有机化合物中所含元素进行含量测定,分析化合物的组成。一般元素定量分析,主要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常见组成元素,如碳、氢、氮、硫、磷、卤素等。测定有机化合物中的元素时,通常包括三个步骤:试样的分解、干扰元素的消除及在分解产物中测定元素的含量。

3.农药、兽药残留分析

典型的残留分析过程:采样与样品制备提取净化浓缩(衍生化)分辨检测。

残留分析的特点:

①检测物质浓度低,浓度波动范围大(1μg/kg~10mg/kg)

②样品基质复杂,干扰物质多

③各种仪器分析方法为主

残留分析的困难:样品基质背景复杂、前处理过程繁琐且耗时、被测成分浓度较低、分析仪器的定性能力的限制、仪器检测灵敏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

结束语:加工生产劣质食品、违法经营、违法行政、地方保护等等,使得守信者吃亏、失信者得不到惩处甚至得利,致使造假成风,不讲良心、不讲道德、不守信用的企业、企业家为数不少。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安全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动,是人生存之根本。学会分辨有毒食品和有益食品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了解一定关于食品安全的知识,学会简单的辨别技巧,并能够辨别一些食品检测标志的机构标志都对于我们选购食品有很大的帮助。食品安全问题绝对不可小视,它人们健康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决不可忽视,要大力打压不法商贩的有毒食品,为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食品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路子显;;粮食重金属污染对粮食安全、人体健康的影响[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1年04期

2.陈远华;徐德祥;;食品中丙烯酰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其危险性评估[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张明翠;食品中三聚氰胺、农药和环境雌激素的色谱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4.罗空;污染土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人体工程学危害篇2

关键词:危化;风险评价;探讨

1前言

环境风险是指由自然原因或人类行动引起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能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产生破坏、损害及毁灭性作用等不良后果事件发生概率及其后果。

近年来环境风险评价作为源头预防和减缓次生环境影响的主要手段,日益受到环境管理部门和危化生产企业的重视,通过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评估项目的突发性灾难事故的发生概率以及事故发生后的环境影响,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危化生产项目使用的原料多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化学品,在原料的运输、仓储和使用过程,如管理操作不当或意外事故,存在着腐蚀、中毒、爆炸等事故风险。一旦发生这类事故,将造成有毒有害化工原料的外泄,对周围环境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化学品生产环境风险评价从风险识别―事故源项分析―风险值计算--风险管理,具有面广、量大、复杂、难度高等特点。由于风险事故本身的不确定性,环境风险定量分析存在相当难度。

以甲醛生产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为例,对危化生产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的程序、主要工作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2.某甲醛生产线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

2.1环境风险识别

一是从项目所涉及的危险化学物品的种类入手,了解这些化学物质的潜在危险性,包括闪点、熔点、沸点、自燃点、爆炸极限、危险分类和毒性分类等,识别风险物质;二是从生产工艺过程和设计方案入手,了解项目的装置组成和相应的配套、辅助设施,了解各装置(贮灌和管道等)的工艺参数、物料数量及潜在危险性,分析各装置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确定风险单元。

2.1.1风险物质识别

某甲醛厂生产过程中涉及使用、储存主要危险化学品有:甲醇、甲醛。根据HJ/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附录A1表1可知甲醇、甲醛均为易燃、爆炸性物质。附录A1表2规定的有毒物质有甲醛、甲醇,其生产场所和贮存区的临界量如下表:

危险化学品名称及临界量

序号物质名称生产场所临界量(吨)贮存区临界量(吨)

1甲醛2050

2甲醇220

甲醛:生产场所:每天产量约为8-9t;贮存区:密封盛装,每月贮存约200-250t。

甲醇:生产场所:每吨产品用量约为0.46t,每天用量为40-45t;贮存区:密封盛装,每月贮存用量,约150t。

根据上表进行物质风险识别,结果见下表:

甲醛物质风险识别结果

名称形态危险因素危险源级别

甲醛液态有毒、易燃易爆重大危险源

甲醇液态有毒、易燃易爆重大危险源

2.1.2风险单元的识别

2.1.2.1生产过程风险单元

贮罐:甲醇、甲醛贮罐在一定的贮存期,贮罐会破裂,保险控制阀等会发生失效,若不及时发现或更换,易发生物料外泄。

管道:输液(物品)管道相对是安全的,但由于管道布置在地面或空中,受外力影响,有破裂的危险性。

阀门:各贮罐均配有止回阀,其危险性在于作业时关闭不紧或年久失修(更换)时,易出现贮罐物品外溢。

泵:作业场所用到各种离心泵、往复泵,长期使用,易发生机壳损坏或密封压盖损坏而导致危险品外泄。

储运危险性

作业:在各物品的装卸过程中,易出现操作不当致使危险品(液体)外泄及作业人员受灼伤的现象,装卸电石易造成扬尘。

2.1.2.2储运过程风险单元

仓储:在一般情况下,各贮罐是安全的。但物料外泄时,或受外因诱导(如火源、热源等)会引发各贮罐物料发生燃烧及危险品外泄。危险品进入环境的

途径为:贮罐――废液池――生化处理站――地表纳污水体。甲醛、甲醇贮罐是该系统最大的危险源。因其危害程度高、贮存量较大装卸次数多,存在泄漏的风险性大,外泄后进入环境的途径为:贮罐――废液池――废水处理站――地表纳污水体。在外力影响下(如火源、热源),会引发燃烧,致使污染物向环境空气中散发,危害人体健康。

运输:危险品在运输过程中若发生覆车,撞击等事故,会使危险品外泄、燃烧。甲醛、甲醇等均会进入事故附近水体环境中散发。

综上所述危险化学品生产中设备管道、弯曲连接、阀门、泵、储槽、运输容器等均有可能导致物质的释放与泄露,发生毒害、火灾或爆炸事故。

根据对环境风险物资的筛选和工艺流程确定风险单元主要为:原料运输过程、液体输送过程、原料仓储过程、反应过程。

2.2事故预测分析

甲醛生产项目事故主要是甲醇、甲醛生产、贮运过程中的泄漏。

危险化学品事故预测及风险分析

重点环节生产、仓储、运输

事故火灾、爆炸

原因及风险•连接管破损物料泄漏环境危害、健康危害

•操作不当物料喷射健康危害

•电泵损坏物料泄漏环境危害

•罐体破损(腐蚀)物料大量泄漏环境危害、健康危害、火

灾爆炸(遇火源)

•罐体控制阀损坏物料泄漏环境危害

•外因诱导火灾、爆炸环境危害、健康危害、火灾爆炸(遇火源)

覆车、碰撞物料大量泄漏环境危害、健康危害、火灾爆炸(遇火源)

特点反应速度快、释放大量热、产生大量气体生成物、财产损失

后果•致死、致伤、致癌、致突、致畸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态污染

2.3环境风险事故率分析

该类生产项目由于事故发生的不可预见性、引发事故的因素多、污染物排放的差异,风险评价中的事故频率预测非常复杂。为了评估系统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在风险评价中筛选出系统中具有一定发生概率,其后果又是灾难性的事故,且其风险值为最大的事故――即最大可信灾害事故,作为评价对象。

2.3.1最大可信灾害事故

为评估系统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在风险评价中筛选出系统中具有一定发生概率,其后果又是灾难性的事故,且其风险值为最大的事故即是最大可信灾害。

2.3.2最大可信事故源项

评价采用事故源强的故障树分析(FaultTreeAnalysis)(FTA)。

FTA是把系统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失效状态)作为故障树的顶事件(Topevent)。用规定的逻辑符号表示,找出导致这一不希望发生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直接因素和原因,它们是处于过渡状态的中间事件,并由此逐步深入分析,直到找出事故的基本原因,即故障树的底事件为止。

2.4事故后果预测及环境影响分析

1.通过对该项目主要装置危险度的评价,结果表明高危险的装置主要有四元混合器、甲醇氧化反应器和大储罐区,中度危险的装置为甲醇再沸器和甲醇蒸发器;一级吸收塔、二级吸收塔和尾气处理器、中间罐区等的危险程度均为低度危险。

2.对于甲醇氧化反应器、甲醇储罐等单元,在没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之前,其危险等级为“很大”,甲醇氧化反应器、甲醇储罐发生火灾、爆炸的区域半径为30.6m,在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之后,两个单元的危险等级均降为“较轻”,下降了两个等级,危险程度处于可接受范围。

3.当甲醇储罐发生池火灾时,火焰半径为12.36m,火焰高度为13.80m。通过计算表明,当甲醇储罐发生重大泄漏,引起火灾时,离火焰中心半径为92.25m外为安全范围;离防火堤边缘为19.05m的圆形区域为死亡区,其余区域设备和人员将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伤害。

4.项目的物料如发生泄漏,预计甲醛、甲醇储罐同时发生泄漏的几率很少,估算甲醇最大泄漏量为150吨,甲醛的最大泄漏量为250吨。如发生泄漏项目无应急措施,泄漏的物料可能会流入附近水体,则对地表水的水质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如发生爆炸事故,消防水也应注意进行收集,否则消防水排入地表水,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2.5环境风险事故的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2.5.1风险事故减缓措施

在环境风险评价中,事故防范措施也是极其重要的,为减轻事故危害后果、频率和影响,进一步降低风险水平,应从减少危险品的数量、种类,修改工艺和储存条件,改进设备及严格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

1、减少贮存量:危险物品的数量是造成危害的首要因素之一,可通过各种途径达到减少贮存,以使危害减到尽可能小的程度。(1)减少贮存和工艺过程中存放的危险物质;(2)改进生产方式,少用或少存危险物质;(3)改进生产方式,使集中使用改为分散连续使用危险物质等。

2、改进工艺、贮存方式和贮存条件:当无法减少贮存量时,可考虑改进工艺、贮存方式和贮存条件。(1)贮存和运输采用多次小规模进行;(2)改革工艺、降低生产时的压力和温度等。

3、改进密封设备:(1)改进密闭设备或采用自动密封系统,减少泄露和缩短释放时间;(2)对重要系统或设备采用遏制泄露物质扩散的措施,如设置水幕、设置防护堤及改善排放条件,必要时在满足消防要求下可设防冲击波槽等。

4、提高整个系统的自动控制水平,及时预报和切断泄漏源,以减少和降低危险出现概率。

5、强化规范管理,提高操作人员业务素质变为重要的降低风险的措施。

2.5.2风险事故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在贯彻预防为主的前提下,对建设项目可能出现的事故,为及时控制危害源,抢救受害人员,指导居民防护和组织撤离,消除危害后果而组织的救援活动的预想方案。预案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

1、工程项目应急措施

包括应急设备器材、事故现场指挥、救护、通讯等系统建立、现场应急措施方案、事故危害监测队伍、厂区撤离和善后措施方案。

2、社会救援应急预案

包括社会救援组织和指挥、消防、防毒、防化设备和队伍、通讯、灾害监测、医疗、交通、治安、居民撤离计划和组织,及善后措施等内容的应急预案。

3结束语

危化生产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程序如下:

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应急措施预案

评价方法一般按五个步骤进行:首先分析建设项目的系统结构,找出系统中的环境风险因素,第二步分析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第三步分析主要风险因素的类型、产生的原因等,第四步建立数学模型对风险环境影响进行预测,第五步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计划。

评价一般应包括建设项目概况、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环境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事故环境影响预测、风险管理、事故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等主要内容,其中事故概率及源项的确定是进行风险评价的难点和关键,是风险评价的基础。

由于危化生产项目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原材料的多样性和生产工艺、设备的复杂性,存在多种潜在风险事故,所以环境风险评价应作为此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专题。

参考文献

[1]胡二邦等.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社,2000:219-249

人体工程学危害篇3

关键词:Mapgis;危险评价;易损评价;风险评价

1概述

本文源于西京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127152016041),项目负责人李魏,指导教师孙佳伟,项目组其他成员有4人,分别来自于西京学院的土木工程学院、机电技术系、至诚书院。本文就Mapgis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予以讨论,研究内容及成果对我院学生的就业提供实战基础,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准备。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1)分析区域地质背景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象水文、地下水、植被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2)研究影响区内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及触发因素,考虑到影响区域层面上的所有类型灾害危险性评价因素,选取评价因子,如灾害点密度、地貌类型及高程、岩土体类型(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断裂发育程度)、降雨量、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建立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3)辅以Mapgis图形处理操作,整理上述因子图件,形成评价所需的系列专题图层(如图1~图4),分析各影响因子内部的相关性,完成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确定评价因子权重:依据“1~9标度法”,构造评价因子重要度比较矩阵,即判断矩阵,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应用“和法”,计算矩阵的特征向量及最大特征值,检验矩阵一致性,将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列表,计算各元素组合权重。

(5)量化评价因子:地质灾害危险性一般划分为三个级别(危险等级大、中、小),并赋值1、2、3表达危险性级别。

(6)通过Mapgis,划分评价单元网格,一般将目标区域可按1(km)×1(km)的网格进行剖分,形成若干个评价单元格(见图5),它们是后续属性录入和叠加分析的对象。剖分单元格的尺寸愈小,危险性评价精度愈高;反之亦然。

(7)叠加各因子图层属性,计算每个评价单元格子的危险性指数:

危险指数=X1*a+X2*b+X3*c+X4*d+X5*e+X6*f

式中:Xi(i=1,2,3,4,5,6)代表每个评价因子指数;a,b,c,d,e,f代表每个评价因子权重值。

(8)Mapgis图形分析,追踪部分等值线,设置线参数、注记参数等图形要素,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斑图(如图6)。根据实际情况,反复进行删掉或合并某些小块区域操作,实现人工修饰、加工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斑图,最终形成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图。

3地质灾害易p性评价

(1)选取评价因子,建立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情况下,目标区域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有关具体数据,难以全面获取,因此,通常选择基于行政单元(即行政乡镇)进行区域易损性评价,并通过社会经济统计指标来表征区域易损性。考虑到基础数据的可获取性,并根据目标区域内承载综合体特点,一般选取人口密度、年龄抚养比率、政府对地质灾害重视程度、耕地密度、公路铁路密度、GDP密度等评价因子,建立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

(2)目标区域地质灾害易损性一般划分为三个级别(1级-高易损性、2级-中易损性、3级-低易损性),并根据各因子实际数据特征,并保证后面所列矩阵合理性,经过反复试算,对各因子赋各级标准值。

(3)易损性评价计算:确定隶属函数,构造评价矩阵,构造权重矩阵,构造模糊评判矩阵。依据“最大隶属度”的原则,确定目标区域地质灾害易损性等级。

4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运用以下公式计算各乡镇综合风险指数:

综合风险指数=综合危险性指数×综合易损性指数

其中:综合危险性及易损性指数用下式计算:

式中,x综代表综合危险性或易损性指数;x高、x中、x低分别代表其高、中、低隶属度。

最后,根据各乡镇地质灾害危险性及易损性评价结果,保证结果的合理性,选择风险评判标准(1级-高风险、2级-中风险、3级-低风险)。统计各乡镇危险性隶属度及综合危险性指数汇总表、各乡镇易损性隶属度及综合易损性指数汇总表。叠加分析,最终统计得到各乡镇风险等级汇总表,绘制目标区域风险评价区划图,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方案。

5结束语

本文从目标区域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象水文、植被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进行讨论,运用Mapgis图形操作,比较系统的总结了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及风险评价的过程。由于篇幅有限,仍不能十分详尽的予以阐述。本文系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成果总结,以期在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中发挥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佳伟.略阳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2.

[2]孙佳伟.浅谈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J].四川水泥,2015(08).

人体工程学危害篇4

关键词:工程分析法;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中图分类号:X961文献标识码:A

铁矿厂劳动强度较大,危害因素较多,工人极易患上职业病,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对职业病的控制和预防有重要的意义。工程分析法是对待识别项目所用的材料、生产流程及可能发生的反应进行分析,探究可能出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该方法分析最大的优点是分析的内容全面仔细,囊括项目的各个方面和细节。现今工程分析法已逐渐投入使用,且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析有一定的效果,是职业病控制与防治的前提,笔者以某铁矿为例,利用工程分析法对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

1.工程概况

本文对某矿厂调查,厂上项目处于起步阶段,矿厂地带无疫病。新进行的项目首先要进行采矿,采矿选用地下开采分阶段填空的方法,采矿后用皮带等工具传输到选矿处,选矿时使用磁选工艺及破碎磨碎工艺相结合,尾矿浆经过浓缩处理后运至用来做地下填充,其他尾矿用来生产铁精粉。

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2.1系统工程分析法

根据系统工程分析法,将整个矿厂生产流程分为采矿、选矿、尾矿和公用辅助4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对4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的条目主要有选用的材料、生产工艺、使用设备等,根据4点对矿厂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展开分析。

2.1.1材料分析

收集矿厂整套生产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所有原材料,并探究材料之间可能的化学反应,对原材料、化学反应及得到的化学产物、最终得到的产品等物质的性质都进行探究,主要分析其毒性和对人体的危害,进而得到所有材料可能引发的职业病。

比如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常使用炸药,炸药主要由硝酸铵组成,关键元素为碳和氮,炸药爆炸最终得到的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与氮氧化合物,其中一氧化碳由于井下空气不足,炸药未充分燃烧产生,浓度过高会使人中毒;氮氧化合物会损伤人体呼吸道,严重时会引发急性中毒。再例如此次工程中常用电焊维修,在电焊过程中由于焊条含多种元素,最终除了产生烟雾灰尘之外,还会有一氧化碳和锰的化合物等产物,锰为重金属,对人体危害较大。

2.1.2生产工艺分析

系统工程分析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利用流程图对每个部分进行分析,避免漏掉一些重要细节。在分析生产工艺时,对工艺工程进行梳理,找出其中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因素。比如对井下破碎的流程进行梳理,得到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由流程图可以很直观地得到,在破碎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仅为矿石,无其他化学物质,整个过程无化学反应,只存在物理做功,在振动、破碎等过程中时有较大的噪音;在对矿石和碎料进行运输传递过程中有较大粉尘,所以这个过程中主要的致病因素为噪音和粉尘。同理可以用流程图梳理其他工艺过程,如磨矿及磁选过程,进而分析其中的致病因素。

2.1.3工艺设备分析

矿厂工作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多且杂,每个设备在运行时有各自的特点,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进行整理,对设备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致病因子进行分析。

例如工程中使用的铲运机,其主要依靠柴油燃烧进行运作,而井下氧气供应不足导致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还有二氧化氮生成,地下通风不足以致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对人体不利。另外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矿山道路不够平整,易发生颠簸产生极大的噪音,也对人体产生危害。

2.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结果

通过系统工程分析法得出的致病因素主要有噪音粉尘和有毒物质3大类,将3种因素的来源进行总结归纳,得到表1。整理该厂的防护措施以验证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得到表2。

3.讨论

铁矿厂工作环境恶劣,由于其通风条件较差接触的化学物质及粉尘较多,极易引发职业病,因此对其职业病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有利于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降低工人患职业病的概率。系统工程分析法作为一种有效的职业病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已被许多工程所运用,能根据项目流程做出全面的分析。其主要优点有:①利用工艺流程分析更加全面详细,能保证检查到项目的每一个过程,比如在对噪音来源进行分析时,铲运机由于路面不平振动发出大的噪音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但采用流程分析时可以避免这点。②除了能分析单个因素外,还能对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讨,分析多种因素叠加对职业病的影响程度。例如柴油燃烧时,烟尘中同时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时,其毒性大于单一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比两者分开时的危害大得多,因此进行有毒气体的预防时不能仅考虑单一气体,还应该综合考虑,防护措施应全面兼顾。再比如在用电焊进行维修时,会产生粉尘、一氧化碳、锰的化合物等多种有害物质,而防尘口罩只对粉尘起作用,无法抵挡锰的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入侵,故从整体考虑,目前常用的为供气式防护器。

本文通过对某矿采矿、选矿过程进行分析,利用系统工程法得出该矿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音、粉尘和有害化学物质,来源有凿岩、挖矿、运输、爆破等多个方面,并收集该厂的主要防护措施,通过防护措施验证了该厂的主要危害因素。在利用工程分析法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时,要注意对得到的结果进行筛选,出于成本的考虑,并不是所有的影响因素都需要进行控制。防护措施的制定应联合工程分析法、类比调查法,侧重对职业病危害程度较大的部分采取措施,例如该矿厂工人普遍患的职业病为耳聋和尘肺,故应重点控制噪音和粉尘。

人体工程学危害篇5

【关键词】电焊作业环境;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防护

有毒气体、有害烟尘、高频电磁场、弧光辐射、噪音、震动、高温、氮氧化物、氟化氢、氧化锰、放射性元素、镍、铅、铬、铝、锰以及铁等等都是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的因素。相比于粉尘,电焊气溶胶具有极高的生物活性和分散度,由于电焊作业的焊接方式以及焊条的不同,电焊气溶胶的生物活性以及组成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电焊作业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容忽视的危害,对电焊工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检测方法,加强对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并且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效果,促进电焊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

锰中毒是电焊作业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锰会造成人体内微量元素发生变化并且出现失衡的现象;气焊和电焊的紫外线以及弧光长时间照射人的眼睛会损害角膜上皮,使患者出现视线模糊、怕光以及眼痛等症状;电焊作业的相关人员大部分情况都处在通风不良的密闭状态下,很容易吸入由于电弧焊接时产生的烟尘或者金属氧化物颗粒,在此工作环境中的电焊工会不同程度的出现肺功能损伤的问题;电焊作业中的铅、铝以及锰等金属会促使电焊工出现神经行为、神经心理以及神经生理异常的现象,破坏神经系统功能。

电焊作业过程中的健康危害因素很多,一般可分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大类。这些因素会对神经系统、皮肤、眼睛、生殖系统、抗体、体内酶、人体免疫球蛋白、内脏以及体内的微量元素的含量等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

1.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和《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采集样品检测作业岗位的电焊烟尘,按《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氮化合物》测定氮氧化物浓度,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音》检测噪音强度,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6部分:紫外辐射》检测电焊弧光强度。

2.超细粒子检测。将仪器放置在焊接工人的蹲点位置,把焊接点与二氧化碳保护焊一米、两米、三米的位置作为采样点。把连续三天不同距离不同岗位的电焊作业进行分别采样。运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计算三天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均值作为超细粒子的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

3.检测粉尘浓度可以采用粉尘检测仪,检测粒子浓度可以采用冷凝粒子计数器,对于滤膜重量可以通过天平进行取样前后重量的测量。

在对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检测位置和点数的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检测,确保检测数据的合理性,使检测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电焊职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

电焊行业应该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加强电焊作业环境局部、全面通风等等以及采取相应的个体防护措施。

1.电焊作业环境改善措施

相关研究证明电焊作业现场的风速与气体保护焊颗粒浓度具有负相关关系,颗粒数量的浓度会伴随着现场风速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风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颗粒间的碰撞机率,从而促使颗粒聚集减少颗粒的数量。电焊作业环境中的烟尘具有一定的重量,因此,可以在侧墙、屋顶等地方安置烟尘捕集机、增加局部或者全面通风等科学合理的通风系统,提高风的流通速度,从而进一步降低电焊作业环境中颗粒的数量浓度。

电焊行业用人单位也应该采取相应的防噪、减噪的措施,降低噪音的分贝,治理电焊作业完成过程当中产生的噪音污染。

2.个体防护措施

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关部门或者单位对电焊作业环境中的工作人员配发的个体防护设施并不是很理想,耳塞、耳罩的发放率是81.7%,口罩的发放率是63.5%,眼罩、手套以及工作服的发放率则基本都超过90%。为了更好地防护电焊作业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电焊作业的企业要加强对个体防护措施的重视和研发,提高对危害因素的防护效果。例如:防尘口罩要安装具有防护超细粒子以及化学毒物的过滤棉,现阶段普遍使用的无纺布,它无法过滤超细粒子以及亚微米级粒子,不过聚丙烯驻极体材料在防尘口罩中的安装能够很好地提高口罩对超细粒子、亚微米级粒子的过滤效果。

四、小结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焊工艺在建筑工程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作用。电焊技术是采用加热或加压,使金属连接面熔化或成为塑性状态而使之达到永久牢固连接的过程。作为重要的现代化加工工艺,电焊在车辆制造、建筑、化工设备、桥梁、机械制造、锅炉以及造船等行业或者领域都有所涉及。当前电焊作业的职业危害和安全问题不断加重,严重影响到电焊工的生活健康。相关的企业、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要采取一定的电焊作业环境改善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加强对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

参考文献

[1]杨树新.电焊作业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J]现代职业安全,2008年11期.

[2]袁伟明,宾平凡,邢鸣鸾,张美辨,邹华,刘鸿,栾俞清.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防护[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年04期.

[3]孙金艳.电焊作业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卫生防护对策[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9年05期.

人体工程学危害篇6

随着社会发展,职业安全已成为护理人员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若不注意个人防护,极易造成职业损伤(OI)。为了提高护士对职业危险的认识,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分析护士职业危害发生的相关因素,找出处理职业危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保障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以良好的心态服务于患者。

随着工作量增加,而护理人员不足,夜班频繁,导致护士睡眠质量下降,使护士易产生疲劳,工作中更易发生损伤,而疾病谱改变如乙肝、艾滋病的出现及不断增加,更使职业损伤越来越成为护士关注的重点。有调查显示,护士受伤中有2.5%的HIV和40%乙肝丙肝感染,而艾滋病和乙肝被誉为“世纪瘟疫”和“超级癌症”。如何加强护士职业安全的防护,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将其从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潜在性伤害降到最低,保障广大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将护士职业危害分为几大类:事故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以及工作环境危害等,从而更好地做好护士职业危害的预防及处理。

护士OI相关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

事故性危害:①锐器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事故性危害,其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经皮肤黏膜接触约80%,如刀剪、针尖、玻璃等,尤其是污染的手术刀片、拔针后的输液针头。由于我国慢性乙肝携带者约占总人口10%,而HIV在我国也呈增长趋势。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尤其是急诊患者,更易遭受锐器伤。护士一旦遭受污染的锐器伤,其危害更大,被传播乙肝、艾滋病的几率将增加,严重影响护士身心的健康。②意外伤:抢救急诊患者,尤其是外伤患者、酗酒神志不清者,患者常烦躁不安,护士在进行治疗护理过程中常常被抓伤以及被血液污染,由于护士肩负着院前急救,经常需要搬运患者,在搬运过程中容易扭伤身体,如造成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脚踝扭伤等。

物理性危害:①放射性损害:尤其是放射科护士,对一些危重无陪护人员进行放射线检查时,经常需要陪同,从而造成不同程度X线损害。有报告显示即使小剂量暴露,长时间接触会因蓄积作用而致畸、致癌。②各种电器:如在消毒灭菌工作中,紫外线、臭氧对人体有危害。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时,如果使用不当,如开灯调试,紫外线会灼伤眼睛、皮肤,引起紫外线眼炎或皮炎,高浓度吸入可致胸闷、肺水肿等。

化学性危害:①化学消毒剂:临床上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医疗废物,刚刚配制好的消毒液,含氯的气味大,对眼睛及呼吸道造成损害,轻者引起咳嗽、眼痛,重者引起胸闷、头痛,甚至过敏性哮喘以及发展为肺气肿。②化疗药物:化疗药物对接触者也有较大的毒性,护士在配制、使用和处理化疗药物时,如防护措施不当,会对身体带来不利影响。有报道称长期低剂量接触化疗药物,可通过皮肤直接接触、呼吸道吸入或吞食等途径进入体内,引起皮炎、头痛、恶心、呕吐、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对怀孕女性可致自然流产、先天性畸形的增加,并且会导致护士脱发、疲劳、口腔炎、月经不调等。③医疗废物:一次输液用品多是PVC产品,研究认为它与子宫内膜异位、内分泌失调及癌症有关。而体温表破碎、血压表使用不当,造成水银外溢,水银也具有一定的神经和肾毒性。

生物性危害:①护士抢救及护理危重患者,常常被患者的血液、口腔分泌物、呕吐物喷溅至面部。②由于医院患者相对集中,如果病室通风不及时,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细菌、病菌,容易形成气溶胶弥漫在空气中。

工作环境危害:护士遇到危重患者经常需要搬运,容易拉伤身体,造成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脚扭伤,再加上工作性质决定护士需要长时间站立,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也较高。酗酒后的患者以及打架斗殴的外伤患者,情绪更易冲动,甚至谩骂、恐吓或动手殴打护士,尤其是急诊护士受暴力危害的情况更为严重,严重影响护士身心健康。

职业损伤的预防处理

减少外伤性事故的发生:①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范意识。②锐器伤的预防及处理:护士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安全处理各种锐器。拔下的输液针头应放在专用防水防漏盒内,不要双手回套针帽,手持锐器不要将刀尖指向他人,手术刀片不要徒手去卸,应用持物钳。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①放射科工作的护理人员要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增强职业安全意识。随时检查督促铅门关闭情况,防止操作过程中开启铅门,导致放射线外流,造成人员的伤害,遇到危急患者需要陪护,护士要穿铅衣,以减少放射线对人体的损害。②进行室内空气消毒时,人员要离开现场,如需要进入应先关闭紫外线灯方可,眼睛不要直视灯管,消毒后及时开窗通风。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①化学消毒剂的防护:在配制及更换消毒液时,必须戴口罩,以减轻挥发性消毒剂对呼吸道的损害,取用消毒液中的物品,必须戴手套,绝对不可使皮肤直接接触,物品取出后,再用盐水冲洗或用盐水棉球充分擦拭,以免造成对皮肤的损伤。②医疗废物处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原则执行,采用专用的防漏、防刺、密封的锐器收集盒,并将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及时清理,减少污染环节,降低护士职业危害的发生。③化疗药物的防护:工作中可能接触到化疗药物的护士,必须参加化疗药物的职业防护培训。定期进行轮换,避免长期接触,妊娠期避免接触。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竞聘理财经理演讲稿参考
  • 下一篇:地下水特点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