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逆向思维的训练方法(6篇)

时间: 2024-01-26 栏目:公文范文

逆向思维的训练方法篇1

可是,许多学生却对逆向思维感到无所适从,很不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显而易见应用逆向思维便可迎刃而解的问题,学生解答起来也感到困难。例如,在学习倍角公式后,要求sin15ocos15o、2cos275o-1等的值时,就有许多学生思苦良久,最终却毫无结果。原因何在?首先,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多是正向思维,而往往忽视、抑制了逆向思维的建立;其次,思维定势使学生顾此失彼。因此在教学程中要重视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开阔思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本文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一、逆向提问,培养学生双向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概念、公式、性质、法则等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注意逆向提问,学生不但对所学知识辩析得更清楚,也理解得更透彻,而且能养成双向考虑问题的习惯,在运用中也能左右逢源。

例1:设f(x)=4x-2x+l(x≥0),求f-1(0)。

分析:按一般思维方法,先判断原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若存在,求解方程,写出反函数再求值。逆向思考:不求出反函数,而借助于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关系可作出如下判断:求f-1(0)的值,实质上就是使f(x)=0的x值,令4x-2x+l=0,解得x=l,从而f-1(0)=1。

二、对比练习,训练学生逆用公式法则的能力

对公式法则,不但要求学生会正向运用,而且还要会反向运用。这也是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例2:在学习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后,可选编以下练习题以训练学生逆用的能力:

这一组题富有灵活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灵活地逆向运用所学公式,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例如:

(3):

[其中有*号这一步逆用了公式Ta+β・即:tanα+tanβ=tan(α+β)(1-tanα.tanβ)]

再来看下一例:

例3:对于扇形面积公式S=πR2,若已知扇形半径R和扇形所对的原心角n,直接代入扇形面积公式即得扇形面积。但反过来,若已知扇形面积S和半径R,怎样求n呢?若已知扇形面积S和扇形所对的原心角n,怎样求半径R呢?这就要求学生能逆向运用公式得到n=,R=,从而解决问题。

三、启发思考,重视解题中的逆向联想

在解题教学中,如果只进行正向应用的单一训练,而忽视由此及彼的逆向联想,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过程的定势.因此,应经常启发学生调整视角,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养成双向考虑问题的良好习惯。

例4:已知ABC中,BC=20,AB+AC=50.求中线AM的最小值。

分析:本例可以根据所给条件建立函数关系,最后转为求有条件的极值,但计算复杂,如果联想到椭圆定义,即有:2c=20,2a=50,从而再由椭圆的几何性质推知:AM的最小值为短半轴长,所以AM的最小值为5。

例5:若三个方程:x2-4ax-4a+3=0,X2+(a-l)x+a2=0,x2+2ax-2a=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解,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此题正面思考情况复杂,不易得到结果.注意到“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解”的对立面是“三个方程都无实数解”,于是从全体实数中排除三个方程都无实数解时a的范围,即为本题所求。

略解:当a满足(4a)2-4(-4a+3)

逆向思维的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物理教学;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种与传统的,逻辑的或群体的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它善于从相反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侧面去思考问题,当某一思路受阻时,能迅速转移到另一思路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许多重大的发明都运用了逆向思维。例如:法拉第在“电能生磁”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思维萌发了“磁能否生电”的想法,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导致了电气化时代的诞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会遇到常规思维很难解决的问题,此时,若能改变一下现有的思维过程,把事物反过来看,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可能还引发创造。创造力既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同时也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逆向思维训练,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初中物理理论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初中物理学教材中,许多重要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引出或阐述,运有了逆向思维,教学中可抓住契机,对学生进逆向思维的训练。

1.把结果倒过来思考

把结果有意识地颠倒过来,往往会产生新的认识,从而导致创造。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之前,可先让学生回顾奥斯特实验,并设问:既然电能够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否产生电呢?在学习发电机之前,可先复习一下电动的实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然后再设问:能否制造出一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机器呢?这类设问,可安排在讲新课之前,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用相反的方式进行思维

物质与所具有的性质有着对应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由物质推知物质的性质,同样,我们也可以从某种性质去识别某种物质,或从某个特点去寻找某种规律,例如,每一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人们常常根据密度的大小去鉴别物质,那么,反过来可以这么认为:如果发现了某种从末发现过的物质密度,可能就发现了新的物质,像氩气,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的,又如,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可让学生先判断照相机,幻灯机的成像性质,然后运用逆向思维解释它们的成像原理,在教学中,若经常引导学生有相反的方式进行思维,不仅能使学生克服单向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且能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从相互矛盾的条件上去思考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往往能认识事物的更多方面。例如:学生一般都知道人体接触带电体就可能发生触电事故,在学习测电笔的使用方法时,就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使用测电笔时,一定要使手接触到笔尾金属体呢?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能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要淡化结论的正与误,允许结论的多元化,主要看过程,提倡多重互动.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能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很多时候,运用正向思维己是“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局面,运用逆向思维却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同时,通过习题教学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能培养学生思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提高学生灵活地分析问题和创办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如果有问题意识,他们的思维内部就会为解决问题而启动。

1.列举反例,使逆向思维具体化

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曾接触的,体验过的,有一定感性认识的相反的事例,可创造思维情境,帮助学生借表象的转化,促进逆向思维的发展。

2.运用反征,在逻辑推理中训练逆向思维

反证法是正常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它是通过逻辑推理证明与原命题对立的反命的错误,来说明所要论证的原命题的正确。如学生对冰水混合物温度一定为0摄氏度感到不易理解,若用反证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假设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大于0摄氏度,既比冰的熔点高,此时冰早己熔化成水了,这与题设条件矛盾,假设不成立;假设温度小于0摄氏度,既比水的熔点更低,此时水早己凝固成冰了,同样与题设条件相矛盾,假设也不成立,因此,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为0摄氏度。

3.改变角度,在探索难题中训练逆向思维

许多难题,用常规的方法常一时难以得解,此时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

4.转换对象,在灵活变换中训练逆向思维

有些实际问题,涉及多个研究对象,比较复杂,若仅着眼于某一对象分析,可能会走进死胡同。此时,若能转换一下研究对象,便会豁然开朗,使问题顺利解决,同时也能训练学习的逆向思维。

三、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物理学科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实验性,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1.在设计实验时运用逆向思维

设计就是为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方向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现有的教材中,有许多实验,没有明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只要求达到实验的目的,为此,根据这个实验目的,依据当前具有的条件,我们可以运用逆向思维,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法,制定不同的实验步骤。例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这个实验,可用普遍使用的铅笔选用合适的长度,一头削尖后,放在拇指与食指之间做实验,可得出: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在实验操作中运用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的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从一册开始,教师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识数和计算方面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注重顺向思维的训练

什么是顺向思维能力?就是从问题的正面入手,从题目的表面现象抓住其本质内涵,依靠循序渐进的方法思考、解答。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动思维能力,动脑、动手、动口三结合。这样不但加深了知识理解,还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如一辆车装玉米,每次拉30袋,每袋重30千克,那么300袋玉米可拉多少次?(多给一个已知条件)引导学生从正面思考:问题主要指袋数,不是指重量,就是与“每袋30千克”无关,抓住要害,排除题目内容的干扰,容易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逆向思维的训练

逆向思维能力很重要,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可逆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什么是逆向思维?就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思维。逆向思维能力是顺向思维序列到逆向思维序列的转换能力。教学中培养逆向思维能力,有利于加深对各种可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灵活性。

1.要注意概念、定义、公式的逆反性,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如:在讲倒数时,先引出课本上“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学生理解这话有一点难度,可以逆向叙述为:只要这两个数为倒数,这两个数的乘积一定是1。只要学生熟练顺向思维方法,也很容易掌握逆向思维方法。主要使学生认识到:倒数是对乘积是1的两个数而言,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倒数。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

2.要注重应用题的反向结构训练,目的是提高逆向思维的自觉性。如:某单位五月份用电2400度,六月份比五月份多用1/4,六月份用多少度?这类问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方法,可以把题改为:某单位六月份用电3000度,比五月份多用1/4,五月份用多少度?通过培养和提高逆向思维的自觉性,如“被乘数×乘数=积”,要逆向思维到“积÷被乘数=乘数”和“积÷乘数=被乘数”。

三、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措施。主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进行一定的判断,做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可以这样去做:

1.加强推理能力训练。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的图形和数字来训练学生的推导能力,这是教学目标之一。

2.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框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系统原理,改进例题教学,具体办法是整体感知,部分推理,接通双向联想。在整体感知、形成表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应用题,借着双向判断的推理活动,从已知条件按一定的逻辑规律导出新的条件或结论。这实际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的应用。

四、注重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

所谓发散思维能力,就是在解决问题时,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把眼前的信息和头脑的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大量新信息的思维,这是创造性思维的主成分。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特点。

1.用一题多变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主要使学生在互变的条件和问题中去思维而获得新题目。

2.用一题多思的方法培养发散思维。只培养学生单一的思维方法,具有局限性,应培养学生一题多思的发散思维,有助于知识的深化和创新。

五、在小学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国著名教育改革家、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多次告诉我们: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教学任务的核心。只有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起来了,学生在学习中才会不断进步。”(魏书生语)数学是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要真正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个有效的渠道就是在学校数学课的基础上,开展好数学课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我们不能否认,学校内的课堂称之为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主要依靠校内课堂来培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号召的“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标准来对照,我们在学校内的数学课堂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就不足,而且存在不少的局限性。在数学教学之中,我们如何克服这些不足,克服这些局限性呢?有效的方法就是我们要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中培养发展思维能力。如第二课堂活动中如何培养发展思维能力呢?

1.使学生认识到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正确的认识,便没有学生正确自觉的实践行动。由于长期的落后的教育影响,我们形成了“一个教室、一个黑板、一本教材”的模式,生怕学生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惹是生非。现在我们要转变观念,“两个课堂结合”,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我们可以结合数学教材,引导学生到第二课堂活动中去多观察,如开展数学知识应用活动,测量住房、桥梁、花园的长、宽、高、面积、体积。自己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设计房屋、桥梁、花

园等。

综上所论,我们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多角度、多渠道的。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材,在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工夫,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而努力。

逆向思维的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44-01

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般是指正向思维即由因到果,分析顺理成章,和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的一种思维。加强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正向思维而淡化了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结果表明:许多学生之所以处于低层次的学习水平,有一个重要因素,即逆向思维能力薄弱,定性于顺向学习公式、定理等并加以死板套用,缺乏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开拓精神。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学生的逆向思维的培养。

1逆向思维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思考与训练

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定义总是双向的,不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注意了从左到右的运用,于是形成了思维定势,对于逆用公式法则等很不习惯。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概念本身及其常规应用外,还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反过来思考,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拓展。例如: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时,A交B就等于A,如果反过来,已知A交B等于A时,就可以用A是B的子集了。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这方面的训练,以培养学生逆向应用概念的基本功。当然,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本身应明确哪些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才能适时训练学生。

2逆向思维在数学公式逆用的教学

一般数学公式从左到右运用的而有时也会从右到左的运用,这样的转换正是由正向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的体现。在不少数学习题的解决过程中,都需要将公式变形或将公式、法则逆过来用,而学生往往在解题时缺乏这种自觉性和基本功。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这方面的训练,以培养学生逆向应用公式、法则的基本功。因此,当讲授完一个公式及其应用后,紧接着举一些公式的逆应用的例子,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丰满的印象,开阔思维空间。在三角公式的逆向应用比比皆是。如两角和与差公式的逆应用,倍角公式的逆应用,诱导公式的逆应用,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公式的逆应用等。又如同底数幂的乘法的逆应用。这组公式若正向思考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但解答不了全部问题,如果灵活逆用公式,则会出奇制胜。故逆向思维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思维广阔性的培养,也可大大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与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性。

3逆向思维在数学逆定理的教学

高中数学中每个定理都有它的逆命题,但逆命题不一定成立,经过证明后成立即为逆定理。逆命题是寻找新定理的重要途径。在立体几何中,许多的性质与判定都有逆定理。如: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与判定,平面与平面的平行的性质与判定,直线与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等,注意它的条件与结论的关系,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重视逆定理的教学应用对开阔学生思维视野,活跃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4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

一组逆向思维题的训练,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已知和求证进行转化,变成一种与原题目似曾相似的新题型。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相反的探索。其主要的思路是:顺推不行就考虑逆推;直接解决不了就考虑间接解决;从正面人手解决不了就考虑从问题的反面人手;探求问题的可能性有困难就考虑探求其不可能性;用一种命题无法解决就考虑转换成另一种等价的命题。正确而又巧妙地运用逆向转换的思维方法解数学题,常常能使人茅塞顿开,突破思维的定势,使思维进入新的境界,这是逆向思维的主要形式。经常进行这些有针对性的“逆向变式”训练,创设问题情境,对逆向思维的形成起着很大作用。

逆向思维的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逆向思维、拓展

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的一种思维。它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创造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过程。课堂教学结果表明:许多学生之所以处于低层次的学习水平,有一个重要因素,即逆向思维能力薄弱,定性于顺向学习公式、定理等并加以死板套用,缺乏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开拓精神。因此,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可改变其思维结构,培养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和双向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而自然地从正面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正是数学能力增强的一种标志。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务必加强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塑造。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行数学教材往往注重正向思维而淡化了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人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常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归纳如下:

一、在概念教学中注意培养反方向的思考与训练。

数学概念、定义总是双向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秉承了从左到右的运用,于是形成了定性思维,对于逆用公式法则等很不习惯。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概念本身及其常规应用外,还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反过来思考,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拓展。例如:讲述:"同类二次根式"时明确"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几个二次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反过来,若两个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则必须在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例如:若与是同类二次根式,求a,解题时,只要将a3+3a+a=2a+3,即可求出a的值。在平面几何定义、定理的教学中,渗透一定量的逆向思考问题,强调其可逆性与相互性,对培养学生推理证明的能力大有裨益。例如:“互为余角”的定义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形式:∠A+∠B=90°,∠A、∠B互为余角(正向思维)。∠A、∠B互为余角。∠A+∠B=90°(逆向思维)。当然,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本身应明确哪些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才能适时给学生以训练。

二、重视公式逆用的教学

公式从左到右及从右到左,这样的转换正是由正向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的体现。因此,当讲授完一个公式及其应用后,紧接着举一些公式的逆应用的例子,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丰满的印象,开阔思维空间。在代数中公式的逆向应用比比皆是。如=|a|的逆应用|a|=,多项式的乘法公式的逆用用于因式分解、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的逆用可轻而易举地帮助我们解答一些问题,如:计算(1)22000×52001;(2)(2)100×(-2)200;(3)2m×4m×0.125m等,这组题目若正向思考不但繁琐复杂,甚至解答不了,灵活逆用所学的幂的运算法则,则会出奇制胜。故逆向思维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思维广阔性的培养,也可大大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与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性。

三、加强逆定理的教学。

每个定理都有它的逆命题,但逆命题不一定成立,经过证明后成立即为逆定理。逆命题是寻找新定理的重要途径。在平面几何中,许多的性质与判定都有逆定理。如: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等,注意它的条件与结论的关系,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重视逆定理的教学应用对开阔学生思维视野,活跃思维大有益处。

四、多用“逆向变式”训练,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变式”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已知和求证进行转化,变成一种与原题目似曾相似的新题型。例如:已知,如图,直线AB经过0上的点C,且OA=OB,CA=CB,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可改变为:已知如

图,直线AB切O于C,且OA=OB,求证:AC=BC。或直线AB切O于C,且AC=BC,求证:AC=BC。再如:不解方程,请判断方程2x2-6x+3=0的根的情况。可变式为:已知关于x的方程2x2-6x+k=0,当K取何值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经常进行这些有针对性的“逆向变式”训练,创设问题情境,对逆向思维的形成起着很大作用。

五、强调某些基本教学方法,促进逆向思维。

数学的基本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其中的几个重要方法:如逆推分析法,反证法等都可看做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主要途径。比如在证明一道几何命题时(当然代数中也常用),老师常要求学生从所证的结论着手,结合图形,已知条件,经层层推导,问题最终迎刃而解。养成“要证什么,则需先证什么,能证出什么”的思维方式,由果索因,直指已知。反证法也是几何中尤其是立体几何中常用的方法。有的问题直接证明有困难,可反过来思考,假设所证的结论不成立,经层层推理,设法证明这种假设是错误的,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

逆向思维的训练方法篇6

一、在公司、法则的推导过程中培养

例如,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时,课本是采用侧面展开的方法进行教学公司,即从圆柱侧面面积计算公司。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可以从逆向引出,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筒,然后讲侧面,帮助学生建立侧面的概念,再提问:

“这个圆筒的侧面积长方形纸的面积一样吗?”

“怎样计算圆筒的侧面积?”

这样学生就会想到圆筒的侧面积就是这张长方形纸的面积,圆筒的底面圆的周长就是长方形纸的长,圆筒纸的高就是长方形纸的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相当于长方形的面积。最后又结合课本引导学生从顺向去理解。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从顺、逆双向思维中领会所学的知识,理解深刻,不易忘记。

二、在概念教学中培养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能从逆向引导学生思考,不仅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而且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例如,在教学“倒数”时,教师可反问学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条件是什么?”然后给具体数,让学生说出它的倒数。如3的倒数是什么?为什么是3的倒数?弄清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倒数的概念,提高学生掌握概念的准确性。

三、在计算教学中培养

例如,在教用乘法口诀求商45÷9时,先提问被除数是几?除数是几?然后让学生想除数9和几相乘得积是被除数45?用哪句口诀,商是几?即:45÷9=()。思路是:看除数,想除数和几相乘得积是被除数,商就是几。

四、在定律教学中培养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定律都可以逆向运用。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从顺向引导学生理解,还要从逆向教会学生运用。例如,乘法分配律a(b+c)=ab+ac,可变形为ab+ac=a(b+c)。

五、在题组教学中培养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某一习题或例题编成逆向型题组供学生训练,同样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例如:1、原题:服装厂原计划每天做70套服装,9天做完,实际6天做完。实际每天做几套服装?

2、逆变①服装厂原计划每天做70套服装,9天做完。实际每天做105套,实际几天完成任务?

逆变②服装厂原计划每天做70套服装,9天做完。实际每天做105套,实际可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逆变③服装厂原计划每天做70套服装,9天做完。实际每天多做35套,实际几天做完?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计算机教学年度总结开头(6篇)
  • 下一篇:收集给生病同学的慰问信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