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广州市“二模”卷)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②绝,青眼③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痴儿:作者自称。②佳人:指知音。③青眼:表示有好感。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景图。上句写群山树叶飘落,天空显得辽阔远大;下句写清澈的江水在月光的辉映之下,犹如一道白练。(4分。“高远明净”1分,“秋景”1分,分析两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精析】
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单项考查,即仅就诗歌鉴赏考点中的某一个方面提出问题并作简要分析;二是综合考查,即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因素综合在一起考查。以上所给例题的考查形式属于第一种,即要求概括画面(意境)并作简要分析。
对于意境型的考题,考生首先要明确意境的概念。“意”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由意象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构建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其次要分清意象和意境的区别与联系。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一句诗、几句诗或整首诗所营造的境界;而意象只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座建筑的砖石,也就是说意象的剪辑组合构成意境,而意境的营造又是塑造诗歌艺术形象的重要依托。
第三,要弄清提问方式。意境类考题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是最简单而又直接的提问。还可以这样提问:“这首诗(的X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场景)?烘托出怎样的氛围(环境/情感)?”考生要能判断这样的提问也是要求鉴赏诗歌的意境。
【方法指引】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如王维在《山居秋暝》诗中借明月、苍松、清泉、山石等自然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丽恬淡的意境,表达诗人追求宁静闲适生活的意趣。像这样的一些诗词,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够对其营造的意境了如指掌,那么一些枯燥的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
根据意境的特点,解答意境类考题,景、情、境三方面缺一不可,因而可以分三个步骤答题: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总体概括+具体描绘)。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以下这些:
宏阔——苍凉、雄浑、辽阔、高远、壮阔、壮大、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静谧、恬淡、朦胧
繁复——明丽、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婉转、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凄清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解答切忌空洞,力求具体。如果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根据诗歌内容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李世南画的扇面中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中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概括并作描述,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描述景物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参考答案:李世南画的扇面是村民抱瓮取水图:有一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潺潺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走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呈现出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一、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中的问题
(一)重字而轻篇
这种教学方法是把诗歌教学错误地当成了古文翻译,忽视对意象、意境和情感的鉴赏。教师不带领学生把握形象,描绘意境,体会感情,而是满足于翻译、默写的准确,而其他鉴赏部分一带而过。这类教师的理由似乎很充分:高考不考课内诗歌,只考课外的,所以没必要去细细赏析。这种诗歌教学方式,难免枯燥无味,让学生没有了受到审美熏陶的机会,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重方法训练而轻心灵体悟
有些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为了应付高考标准化考试的需要,给学生大谈篇章结构、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等答题技巧方面的内容。这种功利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变成了一台台解题机器,只会机械的生搬硬套,没有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共鸣,感情的体悟,最终背离了诗歌教学的本意。
(三)重诵读而轻鉴赏
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是将诗歌教学简单化。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些教师认为诗歌教学只需要反复地朗读背诵,于是在课堂上一读到底。他们没有意识到阅读和鉴赏之间还是有距离的,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诗歌鉴赏有着一定的难度,并不是小学生简易的儿歌。如果简单地把这个距离抛给学生,寄希望于学生反复朗读之后的灵光一现,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
(四)重理性分析而轻感性领悟
感性领悟是对诗歌中的具体对象进行直观、整体的领悟。有些教师教诗歌,没有整体意识,而是过于理性化,将诗歌教学变成了数学、物理上的分析研究,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进行理性分析,把意境优美的诗歌肢解成若干的部分,没有了诗的味道。这种错误实际上是教师只把握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诗歌中的思维目标和情感目标。我们应指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去感悟诗意,这样才能准确地欣赏局部。
(五)重预设而轻生成
教师在备课中,会对课堂进行预设,这是必要的,但是有些教师过于依赖参考书或者教学资料,虽然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备课,但是也向学生灌输了标准答案式的理解。这种“一家言”的态度,使得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荡然无存。实际上,教师对课堂预设后,学生多元化的生成,正是课堂魅力之所在。学生个性化的生成,正是他创造性的审美经历。如果抹杀这种多元化的生成,学生的创造性将会被严重扼杀,诗词教学也就无法成功了。
(六)重一面而轻互动
很多教师教学观念比较呆板,在教学活动中,只停留在教师的“教”上,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学”,课堂的主体还是自己,而不是学生。有些教师,不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将所有学生对诗歌的鉴赏统一为完全一样,忽视个性差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另一些教师,转而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放任自流地一味附和学生,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诗歌漠不关心,最后搞得学生一头雾水。这些只重一面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缺少师生对话互动导致的,没有对话互动,就没有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的交流。
二、新课程背景下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对策
(一)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美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是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关键。如果没有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就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语文教育家于漪说:“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首先,有意识地用中华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第二,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第三,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这些观点都离不开一个“美”字,只有使用审美教学法,才能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想象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
如何使用审美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1)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中国古代诗歌大多是可以唱的,有的唱起来铿锵有力,有的唱起来婉转缠绵,这些都是音乐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正确的,有感情的朗读去体悟诗歌的音乐美。诗歌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节拍、押韵、平仄等方面,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正确地划分节拍,把握韵脚。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韵字开口度越大,越是表现昂扬之情,反之,开口度越小,越是与凄婉之情吻合,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使用了开口度极小的齿音,只有用相应的感情去朗读,才能具有轻细而凄清的意境。
另外,我们还应教会学生读出诗情画意。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联,我们必须教会学生遇到平声要适当延长,仄声应稍作停顿,该重读的关键字必须重读,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韵律,读出作者的情感。
(2)通过联想想象来描绘诗歌的意境美
每一首诗歌,几乎都是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组成的。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将一系列意象组合成了一幅优美的黄昏晚景图。教师如果能根据诗句,让学生画出
一幅或几幅图画,来构建这首诗的意境。这样无疑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学生产生审美愉悦,从而自觉地在诗歌学习中完善自己的审美个性和艺术的“再创造”。
(3)通过咬文嚼字来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中国古代诗歌言简意赅,表意生动,尤其讲究炼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特别关注诗句中关键字的理解,一定要讲到位。如“僧敲月下门”的“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等等,关注这类字,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积累和提高。再由关键字去勾连诗歌中的各种物象,体悟出诗歌的感情或哲理。切不可逐字逐句的去翻译,让学生只能得到几句干巴巴的只言片语,这既破坏了学生对诗歌音乐美和建筑美的体悟,更肢解了审美诗歌时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4)以学生为主体来获得诗歌的生活美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强调了学习中要使学生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作为最能体现审美功能的语文诗歌教学,更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保证学生在诗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搞活动”来发挥自身的个性,结合自己的个人生活实际,在观察中质疑,在质疑中欣赏,在欣赏中体验生活美;并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观点去解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感受诗歌给人带来的美感。如在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探讨中,课本上认为是政治讽喻诗,但也有学生结合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认为是爱情诗,还有人说是双重主题。再如在诗歌比较教学中,学生阅读了很多关于项羽和刘邦的诗歌,关于两者谁是英雄的讨论,有的学生从结果角度、有的学生从过程角度,有的学生从心理角度,有的学生从比较角度提出了很多不同的主张。这些审美体验都是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得出的个性体验,体现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是学生思想智慧的碰撞,是对诗歌艺术的“再创造”,必将给学生带来思想的启迪,反映了古代诗歌给当代学生带来的生活之美。
(二)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古代诗歌解读能力和教授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促进人,同时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语文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实施和教学成果的成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实际上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语文教师古代诗歌的解读能力不高,策略不佳,古代诗歌教学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1)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解读能力
有的教师对诗歌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几十首,至于课外诗歌的了解很少,甚至不去了解,导致解读能力有限。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多读诗,多研究诗,加强自己对诗歌文本的解读能力,只有自己做到了,做好了,才能让学生获得各种美得享受,才能训练好学生的解读能力。当学生问来,我们能回答得头头是道,让学生佩服,让语文老师的专业性得到体现。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改革,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不能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阅读鉴赏的互动中来,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比如笔者在教李白《行路难》时,当把鉴赏任务交给学生后,有的学生通过意象再现去解读,有的学生进行了散文化的改写,有的学生结合别的同类诗歌做比较阅读,有的学生查资料后进行知人论世,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大大高出了教师的教学预设。这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学生对诗歌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再创造”。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这是2012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笔者据此为2013年高考冲刺提供点思路。
一、重温考纲考点。从模糊走向明确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仍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就考点而言,仍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为内容,把握诗歌情感。鉴赏形象,包括鉴赏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写景诗中所写的景物以及咏物诗中所咏之物等;鉴赏语言,主要是品味精彩的词句,包括赏析脍炙人口的名句、咀嚼生动传神的字词;鉴赏表达技巧,主要是分析其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近几年,诗歌鉴赏命题情况比较稳定。选材多为唐宋诗词,律诗、绝句、小令、中调,形式多样;题型为主观题与客观题兼有;题量为2~3题,分值稳定在8~10分。因此,我们可以从近三年的高考真题研究人手,寻找规律,指导复习。
二、温习古诗常识,从零散走向整合
中学阶段,同学们已学过一定数量的古诗,掌握的知识庞杂。因此,通过梳理、整合诗歌知识十分必要。
把握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基础与突破口。例题第2题考查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刻画。她孤独寂寞,满腹哀怨,是一位思念远方心上人的女性形象。鉴赏形象更多需要考查意象。意象是诗人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物象。古诗意象所表达的内涵比较稳定,它们或抒高尚品格、壮志情怀,或吟征战苦乐、盛衰兴亡,或诉送别思念、思乡怀人,或抒闲适恬淡、豁达坦然。记住各类意象的内涵,便掌握了解读诗歌情感的密匙。例题中的“月”、“风”、“花”等均为表示思念、青春和美好的意象,词人反其意,极写其无情,与“千万恨”、“心里事”的多情相照,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悲戚与哀伤。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炼。鉴赏语言要联系其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对炼字、关键句、语言特色(风格)等进行领会与把握。例题中的“恨”字意思丰富:既是行人远“在天涯”,思而不归化为恨,极言思之深;又见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的无情,侧面写思念之深之切。可见用字之质朴与自然。
鉴赏常用表达技巧是重要的考点。从抒情方式看,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即事抒情、托物言志、以古言今等。从表现手法看,有象征、对比、反衬、虚实动静、烘托衬托等。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借代、用典等。例题第3题要求鉴赏结句实即考查手法,问得含蓄。“摇曳碧云斜”,是说碧云在空中飘泊无定,如人心神不宁;碧云西“斜”,如人之心情消沉,写尽思妇的牵挂与企盼。这是象征手法。又以景结词,情景交融,蕴味悠长。
三、熟悉解题技巧,从感性走向理性
经过几轮复习,同学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方法。要提高答题正确率,还得在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再作理性思考,寻找出更好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1.学会知人论世。知人就是掌握作家的生平和作品风格,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风貌和文化背景。作品的内容、情感及风格均因时代不同、作家遭遇不同而不同。盛唐时的李白,盛极而衰时的杜甫,晚唐的杜牧,他们的作品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同为豪放派,苏轼的豪放与辛弃疾的豪放也截然不同。例一词作者温庭筠是唐代作家,他才思敏捷,诗词兼工。词作多写女子闺情,风格裱艳精巧,清新明快,被称为花间鼻祖。了解这一点,有助于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对正确解读词旨十分必要。
2.学会分类鉴赏。根据题材不同,古代诗歌可分为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咏史诗、闺怨诗、边塞诗、羁旅诗等。我们要弄清诗歌类型与诗歌题材、手法及风格之间的对应关系。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寄情山水,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送别诗的依依不舍、安慰劝勉。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闺怨诗的孤寂愁苦、思远怀人,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羁旅诗的怀才不遇、落魄思乡等,这能帮助我们提高鉴赏的准确度。
3.掌握常用术语。古典诗歌常用术语很多,如评价主旨有意境深远、言近旨远、言简意丰等,鉴赏人物形象有忧国忧民、历经磨难、胸怀宽广、舍身保国、寂寞愁苦、孤傲高洁、寄情山水、壮志难酬、慷慨愤世、重情重义、纯朴善良等;表达思想感情有孤独惆怅、寂寞伤感、恬淡闲适、忧国忧民、悲怆激愤、相思怀旧、别恨离愁等;风格方面如曹操的苍凉雄健、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温庭筠的绮丽香艳、苏轼的豪放旷达,韩愈的奇特磅礴等,不一而足。掌握术语能帮助我们准确答题。
四、适当训练真题。从规范走向娴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
1.解题须五看
一看标题,揣摩其中的诸多信息。可从中推断诗歌的主旨,弄清意象及情感,初步判断诗歌类型及手法。例题中,“初见”二字为“题眼”,暗含“惊喜”、“期待”之情,以激发阅读兴趣。二看作者,推测其作品的内容与风格。例题中,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思想深受苏轼的影响,由此可推测他的命运及作品风格。三看注释。试题一旦给了注释,往往十分重要。它们或暗示背景,或解说重点字词、典故。例题的注解交待了诗人的身份及处境,对诗句的理解、主旨的把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四看名句。我们可能对诗词比较陌生,如熟悉其中一两句,便可成为我们深入鉴赏的凭借。五看题干。题干的设置是围绕考点展开的,往往有很强的指向性。例题虽只有两道题,但涉及的考点却不少。第1题考查评价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第2题则考查诗作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从分析题干人手,能准确把握鉴赏重点,提高答题准确率。
2.答题要规范
分析题型,弄清问题的常式与变式。比如分析意象意境题常提出“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之类的问题,也有“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变式。炼字题型常以“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作提问,也有“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等变式。
问什么答什么,对应答题。例题第1题,对应问题,可作如下回答:初见嵩山,心情惊喜而又亲切。主要运用铺垫手法:诗人奔走劳顿,全凭青山开阔情怀,所以未见嵩山,诗人已有一种期待;运用迂回笔法,先写落日及风雨,再写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讲究步骤,周全答题。比如分析技巧题型的答案,常常先准确回答运用何种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种手法,然后说明此手法在抒发感情上的效果。例题第2题,按步骤可以作如下回答:运用拟人、以动写静的手法(步骤一);以“清瘦”形容山峰,以“出”字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步骤二);表现了诗人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步骤三)。
【巩固操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一、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注重塑造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形象,也可能是作者借这个人物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情感。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时,首先要教会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从中感悟整首诗歌的魅力。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先让学生整体通读课文,理解“琵琶女”的人物形象,并让学生理解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象?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精读课文,掌握写作背景和艺术表现手法,从而感受琵琶女不幸的遭遇和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
教师再带领学生分析表现手法,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如诗中的曲折情节,诗人送客离别,琵琶女弹奏的曲子立即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力。琵琶女如泣如诉,从乐声中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而作者的思想情感也由此产生波动。乐曲中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把琵琶女的不幸遭遇突出表现了出来,也细致描绘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作者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师通过具体分析琵琶女与诗人这两个人物形象,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诗的情节与意境。
教师在平时的诗歌赏析课上,应重视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自己组织好答题语言,掌握答题技巧。学生在高考中遇到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题目时就会得心应手。
二、鉴赏修辞技巧
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技巧很多,比喻、夸张、借代、对偶、双关、顶真、设问等修辞经常会在高考诗歌题目中高频率地出现。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应充分理解修辞在诗歌应用中的绝佳作用。比喻是诗歌修辞技巧中最常用的,教师应根据古代诗歌中的具体情况给学生分析,让学生掌握修辞技巧的重要作用。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李煜《虞美人》时,诗的末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诗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作者内心深处的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整首诗歌的韵味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此外,忧愁恰似一江春水,作者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得具体可感,让读者产生浓烈的忧愁情绪。语文教师让学生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鉴赏表达方式
从历年高考诗歌鉴赏的题目中可以看出,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古代诗歌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所采用的表达方式。通常情况下,抒情方式又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是古代诗歌最常用的抒情方式,可以将作者的内心情绪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描写方式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意象结合、虚实结合等。
例如,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前两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两句诗人回忆去年的场景,人面桃花即真实的美人、美景,将作者对这种景象的留恋表达得入木三分。诗中的末尾两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回忆了往昔的场景,而这些场景如今都已不在,只剩下诗人一人孤苦伶仃地站在树下缅怀,过去的情境都成了往事,难以再现。语文教师在分析古代诗歌时,应注意适当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方式,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再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马致远《秋思》这首散曲时,要注意给学生详细分析诗中的意象,作者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和“瘦马”九个不同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景图,烘托出断肠人思乡的哀愁。这些意象巧妙地组织在一起,移步换景,给读者鲜明的形象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四、鉴赏表现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对比、象征、比兴等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其中,衬托又是高考最易考到的,衬托通常分为景情相衬、情情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四种。
下面主要以2012年高考试题为例,谈谈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方法策略。
一、明辨修辞,鉴赏语言
古典诗词讲究语意含蓄,所以常会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修辞,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修辞手法的鉴赏,不仅要明确识别和判断诗歌中关键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掌握其特点,还要会分析其对于塑造形象、表情达意和体现主旨的作用,比较其在语言表达上增添的风采、内涵、情趣等效果。
答题思路:(1)指出该诗句中某词所使用的修辞手法。(2)展开联想,描述该字所在句的景象。(3)点明该手法的作用:如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比拟,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化静为动,赋予人的情感,化无情为有情等。
【典例展示】(2012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二、推敲字词,品味意蕴
诗贵含蓄,语言的凝练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古人很重视炼字。鉴赏时首先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出词义或语义,包括准确理解诗歌中有关词语或句子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然后,就指向诗歌的意境,或分析这些字词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或分析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诗歌的感情,或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或分析对诗人表达感情的作用。
答题思路:(1)解释该字在诗句中乃至在全诗中的含义,包括其表层意义、潜在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等。(2)展开联想,描述该字所在句的景象。(3)点明该字的作用:如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突出了什么样的主旨,或在结构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等。
【典例展示】(2012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有。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3分)
三、体会情感,分析意象
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作者往往会借助一些意象,或者使用一些与作者情感相近的词语,从而贴切地传情达意。所以我们可以在整体把握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去分析语言。
答题思路:(1)指出作者所选用的意象。(2)辨析作者情感,尤其是抓住诗词中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如“愁”、“悲”、“独”等。(3)指出景情关系。
【典例展示】(2012年四川卷)见上例。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1)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2)贪夫,意指在外贪求功名利禄者,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二者不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3)锦水春残,花瓣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了思乡难归的惆怅。(4)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5分)
四、借助风格,感知语言
在诗歌史上,很多名家各有其风格特色: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清新自然,高适的悲壮苍凉,陆游的慷慨激昂,辛弃疾的雄浑悲慨,苏轼的豪放旷达等。借助诗歌整体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的艺术效果。
答题思路:(1)明确作者的典型风格或诗歌的题材体例。(2)结合诗词中的具体语句辨析本诗词的语言特色。(3)点明运用这种语言风格的作用:如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等。
【典例展示】(2012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䴙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䴙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包括广义文学形象和狭义文学形象。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含义相同或相近。我们在平时的诗歌鉴赏中,应采用广义的形象概念。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塑造艺术形象的常见手法,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细节刻画、比兴手法等。对比衬托: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飘泊无依的形象;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兰芝“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不忍离去但又无可奈何的女性形象;比兴手法: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诗歌形象鉴赏,要注意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蕴含在形象中的人生意义或社会意义。首先可以借助诗歌形象,领会诗人的感情。如,唐朝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刻画了一位新妇形象,实际上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安心情。其次,可以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作者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最后,还可以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在有些古诗中,作者往往在写景状物中渗透议论说理的成分,从而使读者在接受其形象感染的同时,对其中蕴涵的哲理仔细玩味后心领神会。例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以登山所见和所悟,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朴素的哲理。类似的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等。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形象的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一)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例如:阅读《题李凝幽居》(贾岛),简要地分析“李凝”的形象。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参考答案:首联诗人用“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均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本诗通过描写李凝居住的荒僻,清幽,刻画了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例如:阅读《江雪》(柳宗元),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诗歌刻画了一位清高孤傲的不畏风霜严寒的老渔翁形象。通过读诗,可见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二)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