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6篇)

时间: 2024-01-27 栏目:公文范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篇1

【关键词】超重;饮食习惯;人体质量指数;对比研究;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R179R589.2R1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9)03-0201-03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饮食行为和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1-3]。如果饮食不合理,营养摄入不均衡,就会出现营养问题[4-7]。本研究对5个城市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进行调查,旨在比较我国体重正常和超重儿童青少年的膳食状况,为制定营养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北京、厦门、广州、哈尔滨、兰州5个城市的50所中小学校,根据2005-2006年中小学生身高、体重体检结果,依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筛查分类标准”[8],对9~15岁全体在校学生进行体重正常和超重的筛选分类。排除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身体发育异常,身体残疾、畸形以及内分泌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引起的超重。对入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计有效问卷7255份,其中男生3731名(51.4%),女生3524名(48.6%);体重正常3879名(53.5%),超重3376名(46.5%)。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青少年膳食状况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在校医和班主任的配合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统一发放,统一回收。

1.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11.5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百分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城市体重正常和超重学生吃早餐习惯及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见表1。

由表1可见,各城市体重正常和超重学生吃早餐习惯及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北京、厦门、广州、哈尔滨、兰州各城市间学生不经常吃早餐(

北京、厦门、广州、哈尔滨、兰州各城市学生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为不饿或不想吃、没有足够的时间,较少学生回答感觉不好或吃早餐恶心、节食减肥,仅有极少数学生不吃早餐的原因为无人准备或得不到早餐、不喜欢早餐中的食物。5个城市体重正常和超重学生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学生因为不饿或不想吃而不吃早餐的比例略高。除厦门体重正常和超重学生不经常吃早餐的主要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城市体重正常和超重学生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各城市体重正常和超重学生其他不良饮食行为比较见表3。

由表3可见,北京、厦门、广州、哈尔滨、兰州各城市间学生的一些其他不良饮食行为(包括睡觉前吃东西、不常喝牛奶(酸奶)、喜好食用油脂和甜食、喜好食用西式快餐、喜好饮用碳酸饮料、偏食)应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30,147.64,68.33,10.86,26.20,26.31,P值均<0.05)。学生睡觉前吃东西、不常喝牛奶(酸奶)、喜好食用油脂和甜食、喜好食用西式快餐、喜好饮用碳酸饮料、偏食应答率最高的城市分别为哈尔滨、兰州、北京、北京、北京、厦门。在各种其他不良饮食行为中,学生偏食行为的应答率最高,喜好食用西式快餐行为的应答率最低。5个城市全体体重正常和超重学生及不同城市体重正常和超重学生在其他各种不良饮食行为方面,大多数表现出超重学生不良饮食行为的应答率反而低于体重正常学生的应答率,惟有针对学生不常喝牛奶(酸奶)行为的结果恰恰相反,兰州超重学生喜好食用西式快餐行为和哈尔滨超重学生偏食行为的应答率略高于体重正常学生。其中5个城市所有超重学生不常喝牛奶(酸奶)的应答率高于体重正常学生,超重学生其他不良饮食行为的应答率均低于体重正常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5个城市超重学生睡觉前吃东西的应答率均低于体重正常学生,广州和兰州超重学生不常喝牛奶(酸奶)的应答率高于体重正常学生,北京、广州、哈尔滨超重学生喜好食用油脂和甜食的应答率低于体重正常学生,北京、厦门、广州超重学生喜好食用西式快餐的应答率以及北京超重学生喜好饮用碳酸饮料的应答率低于体重正常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城市体重正常和超重学生的其他不良饮食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讨论

每天吃早餐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一种促进健康的行为[9]。早餐所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在全天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不好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素摄入,还会影响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甚至影响营养状况乃至健康;不吃早餐还可能导致肥胖和诱发胃炎、胆结石等消化系统疾病[10-12]。本次调查显示,兰州学生不经常吃早餐应答率最高,超重学生不经常吃早餐应答率高于体重正常学生。兰州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较本次调查的其他4个城市偏低。本调查结果说明兰州对于儿童青少年科学饮食的宣传教育还有待加强,应加大力度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使更多的学生养成每天吃早餐的习惯。不吃早餐是超重肥胖的诱发因素之一,各城市在有关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当中,更应着重强调早餐的重要性及不吃早餐的危害,尽可能减少由于不经常吃早餐而引起的儿童青少年超重问题。

本次调查还显示,各地区学生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均为不饿或不想吃、没有足够的时间,较少学生回答感觉不好或吃早餐恶心、节食减肥,仅有极少数学生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为无人准备或得不到早餐、不喜欢早餐中的食物;5个城市全体体重正常和超重学生及厦门体重正常和超重学生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我国大部分城区儿童青少年学业负担繁重,学校要求学生7:30到校开始早自习,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吃早餐或早餐简单应付。因此,除重新树立学生对吃早餐的正确认识以外,还需要教育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做到多部门相互协调以促进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在大城市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早餐,早餐品种相对多样,质量也较高,而且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不吃早餐并不是减肥的正确途径。体重正常和超重学生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略有差异,提示今后针对吃早餐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可根据体重正常和超重的学生情况区别对待。本次调查发现,各城市学生睡觉前吃东西、不常喝牛奶(酸奶)、喜好食用油脂和甜食、喜好食用西式快餐、喜好饮用碳酸饮料、偏食应答率有差异,其中北京学生有3项不良饮食行为应答率比其他城市高。这可能与经济条件的改善容易造成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有关。但油脂、甜食、西式快餐、含糖饮料能量高,是造成超重肥胖的危险食品[10]。在各种其他不良饮食行为中,学生偏食行为的应答率最高,喜好食用西式快餐行为的应答率最低。提示城市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还会导致孩子饮食和营养素吸收的不均衡;由于国内外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差异,学生对西式快餐的偏好仍没有成为主流的饮食偏好。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家长对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和成年期疾病早期预防等方面知识的掌握,并积极倡导符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饮食。

5个城市所有超重学生及广州和兰州超重学生不常喝牛奶(酸奶)的应答率高于体重正常学生。奶类制品含钙量高,是人体最好的补钙来源。WHO把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列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中国是世界上奶类消费最低的国家之一[9]。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增加人们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对奶制品的需求量和消费量。然而,一些城市超重学生的其他不良饮食行为应答率反而低于体重正常学生,说明不良饮食行为广泛地存在于体重正常和超重学生当中,今后针对科学饮食的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不仅仅着眼于超重肥胖学生,也要重视目前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学生,以预防超重肥胖及相关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不良的饮食行为习惯会直接影响营养素的摄入,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可能是超重肥胖的相关危险因素[13-14]。因此,有必要在大城市继续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健康教育和营养教育,摒弃和改变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养成每天吃早餐、每天喝奶的好习惯,消除超重肥胖的饮食危险因素,防止疾病发生,确保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致谢:本次调查得到了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哈尔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兰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4参考文献

[1]陈春明,葛可佑.中国膳食营养指导.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990-991.

[2]许滋宁,朱湘竹,龚士斌.启东市16所中学学生饮食及运动行为现况调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7):349-351.

[3]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13.

[4]RAMPERSAUDGC,PEREIRAMA,GIRARDBL,etal.Breakfasthabits,nutritionalstatus,bodyweight,andacademicperformanceinchildrenandadolescents.JAmDietAssoc,2005,105(5):743-760.

[5]MAGNUSSONMB,HULTHENL,KJELLGRENKI.Obesity,dietarypatternandphysicalactivityamongchildreninasuburbwithahighproportionofimmigrants.JHumNutrDiet,2005,18(3):187-194.

[6]REILLYJJ.Earlyliferiskfactorsforobesityinchildhood:Cohortstudy.BMJ,2005,330(6):1357-1359.

[7]MANIOSY,KOLOTOUROUM,MOSCHONISG,etal.Macronutrientintake,physicalactivity,serumlipidsandincreasedbodyweightinprimaryschoolchildreninIstanbul.PediatrInter,2005,47(2):159-166.

[8]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9]李俭莉.内江师范学院学生营养与膳食行为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84-885.

[10]易可华,汤海英.奉贤区青少年饮食相关行为和减肥行为调查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7,11(5):535-536.

[11]BERKEYCS,ROCKETTHR,GILLMANMW,etal.Longitudinalstudyofskippingbreakfastandweightchangeinadolescents.IntJObesRelatMetabDisord,2003,27(10):1258-1266.

[12]AFFENITOSG,THOMPSONDR,BARTONBA,etal.BreakfastconsumptionbyAfrican-Americanandwhiteadolescentgirlscorrelatespositivelywithcalciumandfiberintakeandnegativelywithbodymassindex.JAmDietAssoc,2005,105(6):938-945.

[13]赵勇,赵梅,罗建,等.重庆市某中学初中生营养不良及肥胖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990-99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篇2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菜单;翻译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中国人的方方面面都与吃是紧密相连的,见面打招呼“吃饭了吗?”,赞美好的作品为“脍炙人口”,吃的心满意足为“吃香喝辣”,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西方的饮食文化不够发达,烹饪没有中国讲究,但是他们的用餐礼仪和用餐器具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探究这些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研究中餐菜单的英译问题,从而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饮食的观念、宴会礼仪、烹饪方式以及菜式命名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极致,想尽一切办法,使尽一切手段,将食品的味道弄出名堂,弄出特色来,这点是西方人望尘莫及的。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在摄取食物的时候,基本上是从营养的角度理解事物的。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所以说西方饮食之中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肴原料的形和色等方面的搭配,但是在滋味上各种原料都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注重营养的搭配。

2、烹饪方式的差异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此外,在原料的粗加工上也是有区别的,中餐加工完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块、片、卷、条、段、丁、末、汁等,而西餐的原料处理完,一般只有片、块、丁等几种形状。

3、菜式命名的差异

中国的很多菜名中往往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信息。中菜命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注重表情、联想能力,少量大众菜肴以原料命名;而西菜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料,虽然少了艺术性,但是多了实用性。如“佛跳墙”则是根据民间传说,这道菜的香味引得寺庙里的和尚们纷纷跳出墙来等。西餐中的菜名要简单得多,往往一目了然。以“肯德基”餐厅为例,光从店名就知道,这是一家炸鸡店,而店中的食品如炸鸡腿、香辣鸡翅、汉堡包,以及新推出的墨西哥鸡肉卷和海鲜汤等,几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式或者地名来命名的。



二、中餐菜单英译的基本原则

菜肴名称首先表现为信息功能,这是传递原料、配料、烹调方法等信息的过程。菜单作为餐厅商品广告之一,具有吸引顾客、推销产品的目的。中国菜肴的命名多富于艺术性,为了提升菜肴的品位和档次,许多菜名文化蕴含丰富,牵涉到人名、地名、动物名称以及自然景色等。基于此,菜名的翻译要跨越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的双重障碍。想要让西方人理解并接受中国菜名,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

1、避免文化冲突

中餐菜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是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讳的,则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中的翡翠不过是起装饰作用的新鲜蔬菜而已。再如“红烧狮子头”,是由肉丸滚上糯米而成,因为像毛发竖立的狮子头而得名。又如“脆皮乳鸽”,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将其略过。

2、避虚就实原则

中华菜名除了其直接的所指意义外,还有的包括着丰富的联想意义,形成了菜名的又一特色。中华菜名讲究美的传递,但是鉴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的联想效果,翻译中可避虚求实,采用转译或者意译。例如,百鸟归巢这道菜,实际上是鸡腿、猪肉、鹌鹑蛋加上竹笋丝的组合,鸡腿、猪肉、鹌鹑蛋象征“百鸟”,竹笋丝象征“巢”。若要对等翻译,解释上要下一定的工夫,且不符合译名的规范。因此最好根据菜名组合译为chickenandporkwitheggandbambooshoot。一些“文化菜名”寓意深远,相当部分是不可译的,所以通常只译实名。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赋予深刻象征意义的高贵植物和晶莹透亮的玉石被用来为一些色泽鲜艳、赏心悦目的菜肴冠名。人们常用“芙蓉”代表蛋清,把豆腐比作白玉,青豆比作翡翠,但是这种高雅的联想与另一种语言文化是无法相融的,英译的原则只有实译。

总之,中餐菜名的英译应该借鉴中菜命名的艺术手法,尽量反映中餐烹饪特色,对一些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在翻译后还可以附加说明,这样既保留了菜名信息,又有助于引起食欲。



三、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

要将中餐菜单译成英文,首先要了解中餐菜名的构成及命名方法。中餐菜名通常由原料名称,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菜肴的创始人或发源地等构成。这种反映菜肴内容和特色的命名方法叫做写实性命名法,此外还有反映菜肴深刻含义的写意性命名法。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很大,中餐菜名英译时,应采用写实性命名法,尽量将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作料等翻译出来,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

1、直译法

以原料命名的菜不加修辞,直译最为简便,烹饪方法不必译出。中菜汤类命名一般按此方法,翻译时采用“原料加汤”的处理方法。

如:

双冬牛肉——beefwithmushroomandbambooshouts

口蘑菜心——mushroomswithcabbageheart

青椒肉丝——shreddedporkandgreenchili

豆腐汤——beancurdwithmushroomsoup

荷包蛋——poachedegg

人参鸡——chickenwithginseng

坛肉——pockinpot

糖醋排骨——sweetandsoursparerib

直译能使目的语言与源语用基本相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内容,获取基本相等的效果。因此对于菜名翻译来说,直译是可取且实用的方法。此外,在不违背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以传说、典故,特别是以形象命名的菜肴,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在表达原译的同时保持原汁原味,让海外游客在品尝佳肴的同时,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2、意译法

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在中餐翻译中,意译法就是将抽象或带有联想性的菜名以具体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译者常常可以采用解释、删减、借用、改写等手段。

第一,解释。

翻译时对原文本部分的字词用解释代替直译,这是十分必要的。比如一道常见的“鱼香肉丝”,有人直译为“fish-flavoredshreddedpork”,也有人翻译成“shreddedporkwithgarlicsauce”。后者作了简单的解释,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显得更为直观。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

咕噜肉——sweet&sourpork

回锅肉——slicedporkdoublysauteedinsoysa

uce

干煸牛肉丝——sauteedbeefshreds

酱爆肉——quick-friedporkwithsoypaste

茄汁石斑鱼——deepfriedgaroupawithtomatosauce

鱼香三鲜——shrimp,crabmeat&lobsteringarlicsauce

这样把菜式做一个简单的解释,西方人就能仅凭菜单就可以对食物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想象。以免西方人想要这样的菜,却上成了别样的菜肴,减少这样的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删减。

为了使菜名显得简明扼要,有时在翻译时可以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这样更容易让客人一目了然,更加清楚的明白菜肴的原料以及做法。

如:宋嫂鱼羹——braisedfishsoup,省略了“宋嫂”一词。

四宝豆腐煲——seafoodandbeancurdpot,英文可省略“四宝”一词。

金牌炸子鸡——roastchicken,cantonesestyle中省略了“金牌”一词。

第三,借用。

借用就是用西方人熟悉的菜名或主食名来翻译部分中餐菜名和主食,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馒头——steamedbun/bread

蜜汁叉烧——b.b.q.pork

四季叉烧豆——roastporkwithstringbeans

蘑菇叉烧——roastporkwithmushrooms

雪豆叉烧——roastporkwithsnowpeas

第四,改写。

在上文中谈到,中国菜的命名讲究,常常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回味,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例如:“龙凤呈祥”这道菜是以蛇和鸡作为主要原料的,“龙”和“凤”是中国神话的产物,是吉祥的象征。但是如果直译出来让人有莫名其妙的感觉,这时候就必须对源文本进行改写,直接把菜的内容反映出来,即“snakeandchickensoup”,使人一目了然。类似的例子很多。

如:

鱼米之乡——friedmincedfishwithbambooshootsandpinenuts

黑白分明——friedshrimpballswithblackandwhitesesameseeds

翡翠鱼翅——double-boliedshark’sfinwithvegetable

蚂蚁上树——sauteedbeanvermicelliwithspicymeatsauce

叫化鸡——bakedchickenvagabondstyle或bakedchickenwrappedwithmud

翡翠不能食用,仅是一个代称,指绿色的蔬菜,翻译时不能按字面译为“jadeshark’sfin”。而蚂蚁在中餐中虽可入菜,但此蚂蚁指的是用酱油和淀粉和过的肉末。直译可能引起惊诧。“叫花鸡”相传为乞丐创制,取名时以“叫化”代“乞丐”,是一种美化,翻译时,以“vagabond”代“beggar”,也是一种美化。

又如:

霸王别姬——steamedturtleandchickeninwhitesauce

寿比南山——steamedchickeninpumpkin

连生贵子——lotusnutsinsyrup

3、音译法

菜名的音译在翻译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英译汉。中国人在接受西方饮食文化的时候似乎并无多大障碍。如:!汉堡包(hamburger)、三明治(sandwich)、可口可乐(coca-cola)、巧克力(chocolate)能被广泛认同。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接受外来词,音译法能避免因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和不可读性。在中国菜里,有一部分是用地名、人名、象声词或地方语来命名,为了保持原有特色风味,可采用音译法。

如:麻婆豆腐——mapotoufu

东坡肉——dongpopork

北京烤鸭——beijingroastedduck

毛氏红烧肉——chairmanmao’sstewedporkwithsoysauce

东江酿豆腐——beancurdstuffedwithporkmince,dongjiangstyle

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菜名的翻译不可以也不可能局限于某一种翻译方法,而是应该多种方法的综合体现。有是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汉语拼音来标注菜名,并且在旁边附上该菜的图片,并标注菜的主料、配料和口味等主要信息。这样便可以让顾客一目了然,不会因为对菜名的误解而破坏了品尝中国美食的兴致。参考文献:

[1]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20__,(6).

[2]刘琪.论中式菜名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__.

[3]穆连涛.从文化角度谈中菜英译[d].苏州大学,20__.

[4]周桥.谈谈中餐菜名英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__,(s1).

[5]熊力游.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长沙大学学报,20__,(3).

[6]黄芳.中餐菜单译法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__,(1).

[7]熊力游.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长沙大学学报,20__,(3).

[8]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__,(4).

[9]李梦.中式菜肴的英译方法和中国饮食文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__,(3).

[10]黄蔷,王微萍.浅谈中式菜名的英译及中国餐饮文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__,(2).

[11]王伟娟.从目的论角度谈中餐菜单的翻译[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__,(s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篇3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西方饮食,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相比西方饮食,中华美食文化奇树一帜,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餐具的种类,很是单调。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西方人也注重饮食科学,讲究食物制作严格按科学规范行事,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把厨房弄得像个化学实验室,而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别无二致。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饮食大约只是一种必需的生理活动,对于其中美的追求,却忽略了。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

参考文献:

1.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篇4

关键词:文化差异对比文化渗透

一、语言和文化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成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各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的本质差异就是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新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标准”强调,要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

根据新《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的《牛津英语》新教材的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语言情景真实,为课堂教学中文化渗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利用对比法进行文化渗透

在平时的日常英语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牛津英语教材本身的文化内涵,经常把英汉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在课堂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起了一定的作用。

1.对比中西方不同的节日文化

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起源,有不同的文化底蕴。《牛津英语》7AUnit3Let’scelebrate中出现了许多中国及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中国的节日有theSpringFestival,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Festival,theLanternFestival等,西方国家的节日有Easter,ThanksgivingDay,ChristmasDay,Halloween等。在向学生呈现这些不同的节日时,我对中西方节日的起源及不同的庆祝方式进行了对比,帮助学生了解了中西方迥异的节日文化。如:我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聚焦春节、圣诞的来历,习俗等的异同,让学生畅谈对春节、圣诞这一中一洋的两个节日的看法;我还让学生收集不同的节日来源及习俗的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讲故事比赛,如:中国的中秋节与常娥奔月的故事,龙舟节与屈原的故事,万圣节与凯尔特人的故事,感恩节、起源的故事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我让学生对中西方国家不同的节日文化有了很好的了解。

2.对比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各国文化的核心之一。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侧重于营养,搭配也很随意,而中国的饮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会准备满桌的美味佳肴,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西方人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yourselftosome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在食仪上,西方奉行分餐制,各点各的菜,中餐则一桌人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这与西餐的食仪截然不同,体现了“分别”与“和合”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牛津英语》7AUnit4Food这一单元以饮食和生活方式为话题,意在引导学生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在这个单元学习之前,我做了一次较为详细的问卷调查,内容是关于学生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认识程度。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中餐与西餐的了解都仅仅局限于日常饮食方面的内容而缺乏真正对饮食文化的深入了解。于是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我非常注重饮食文化的渗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对比中西方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所以了解中西方在交际文化中的差异是很必要的。打招呼、告别、称呼、祝贺、赞扬、答谢、个人隐私等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具有不同的内涵。如:在日常打招呼时,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去?”以示热情与亲近,而西方人会认为你问这些问题是侵犯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人们见面通常说“Hello!”“Howareyou?”之类的话,也可谈天气,彼此的兴趣,爱好等。再如: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areoverpraising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

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对中西方不同的交际文化进行对比,注重培养学生口头的实际交际能力。

5.对比英汉习语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篇5

首先,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最大差异是对于营养和美味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美食在烹饪过程中一般会经过长时间的油炸或炖煮,这样使得食材当中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造成营养流失。这样的烹饪方法会造就中国传统美食丰富的口感、多样的色泽、已经变化多端的香味,但不可忽视的是营养的流失。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食材营养搭配,西方饮食最大原则就是营养。西方饮食将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合理搭配,使得这些营养成分能够充分吸收。但是西方饮食文化对于菜的色、香、味等考虑较少,口感变化单一。总的来说西方饮食文化注重饮食营养,但轻口感、色泽等。

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请客吃放时,菜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食材越珍贵,才能体现主人的慷慨与热情,至于客人能够吃完这些饭菜确不会考虑。相反,如果饭菜恰好够吃,主人将被视作为小气。因此,在传统中国饭桌上普遍存在铺张浪费情况。这也从侧面反映中国的民俗民情,我们在饮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进的,特别是中国人的爱面子、讲排场这种不好的习惯,但这种不好的习惯似乎是很难改变的。

然而,在西方饮食文化当中则十分重视节俭,在盛大的宴会当中也就五六道菜而已,其中上菜也就二三道而已,其他则是陪衬。在平时请客吃饭更是讲究够吃就好。因此,可以看出在西方饮食文化十分重视节俭,不讲排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文化传统。再有,中西方饮食文化上别一个大区别在于就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喜欢坐在一起吃饭,这样才能体现团结、友好的用餐气氛。但是在西方,无论是宴请还是平时一般都采用分餐纸,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这一区别。在中国文化当中认为共餐制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就餐氛围,人们通过敬酒等方式,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因此,在中国共餐制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饮食文化则讲究分餐制,各自点菜,各自享受,能够很好的体现节俭用餐的特点,保证了每餐都吃完,而且还有益于身体健康。

2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到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当中,不同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养成中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中国饮食具有较强的季节特点,不同的季节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国饮食上讲究医食结合。西方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罗斯菜、法国菜、美国菜等几个主流菜系。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篇6

关键词:日常用语;中西方文化;差异

【分类号】:J523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拿日常生活来讲,如果认真地分析一下日常英语和汉语,并试图找出其中的差异,我们就会对英语和汉语及其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社会交往的差异

1.打电话

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is×××speaking.”,而不是“Iam×××.”;要说:“Isthat×××speaking?”而不说:“Areyou×××speaking?”。谈话结束时,英美人大多会说“Thankyouforcalling.”因为在他们看来,给人打电话一是要花钱,二是要花时间。中国人没有说“谢谢你打电话来”的习惯,所以有时候会给英美人留下“无礼”的印象哦。

2.社交礼节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社交礼节方面,英语国家和中国也有着许多的差异。如中国人见面经常说“你吃了没有?”或者“到哪去啊?”等之类的问候语和客套话,而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常用“Hello”,“Hi。”如果不清楚英汉文化的差异,在见到外国朋友时用“Haveyoueaten?”(你吃了么?),“Whereareyougoing?(你要去哪里?)。“打招呼就会带来很多不便和尴尬。

3.习俗

英国有句俚语,doastheRomansdo.(入乡随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在习俗方面差异也很大。如,当外国人向你赠送礼物时,你不当面打开,他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礼物;到外国人家做客,如太注重中国的餐桌礼仪,别人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食物。饮食习俗方面,到英美人家做客,菜要太多,吃不完留在碟子里是不礼貌的,所以宁可第一次少要一些,吃不饱,可大大方方地跟主人说“Oh,it’sdelicious!”并再要些刚才吃过的菜。另外,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喝什么时,你若过于客气,就可能吃不饱,因为在英美两国,一再问人家要不要食物,或是强塞食物给客人也是不礼貌的,在英美国家里,主人请客人吃喝什么,客人从来都很干脆,想要就说要,不想要,就说:“No,thankyou.”在这方面,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的,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不饿;直到主人一请再请,客人才慢条斯理地“恭敬不如从命”。这也是很大的差异。

二、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shouldgotoseea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arefat(你胖了)”或“youaresothin(你又瘦了)”,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三、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吃过饭了么)?”“Whereareyou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Howdoyoudo(你好)!”“Niceday,isn't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bye(再见)!”“Seeyounexttime(下次见)!”“Goodnight(晚安)!”

四、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的语言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只要平常交往中,注意观察、对比、分析,相信差异的存在并不会妨碍我们之间的正常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编,《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福州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学绘画作文5篇
  • 下一篇:关于期末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