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1990年~1998年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贾永普,王艳红
荥阳市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调查李海霞,赵大慧
周口地区1998年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分析魏端贤,朱梅杰,李玉琴
健康教育前后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淋球菌感染率的测定罗芳,杨国俊,朱爱英
安阳市中小学生HBsAg阳性率调查报告王秋华,张改臣
濮阳市自来水鱼腥味问题的调查分析刘相亮
陕县寺院村大骨节病防治成效调查分析韩绍卿,张哲波
河南市场销售保健食品标签调查结果分析王中州,陈志军,胡建民,叶勇
弹电子琴对视力影响的调查分析张丽娜
洛阳市售定型包装食品标签情况调查于晓峰,成建华,李中原
浅谈卫生监督之取证王玉敬,赵永谦,应伟,王成申
老年血液透析病人的健康教育王媛媛
郑州市中原区馒头加工行业掺假情况调查报告朱红军,闫桂枝
新郑市1999年公共场所行业卫生监测及结果分析白强,李保军,李有峰,王德俊,胡宏伟,冯金风
郑州管城区公共场所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分析石薇
遵照国家法制规定,大力开发强化食品任刚,巨晓梅,化利明
关于食品的安全、卫生和质量的管见刘建民,李月梅,孙筱平,宋卫烈
河南省1991年-1999年学生常见病患病情的动态分析盛利,杨汴生,何健,钟姬
新乡市眼镜卫生质量监督管理现状与对策宋耀祖,黄爽,王慧隽
济源市1995年~1999年中小学生意外死因分析武军,赵素清
郑州、漯河两地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分析李书锋,张德甫,张木庆,王蕾,胡巧云
一所寄宿制学校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张玉霞,焦风兰,吴玉营,张思哲,边涛
某大学宿舍与教室CO2浓度现况调查司海军,张莹
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疗效观察赵启运
头位难产1178例临床分析孙丽霞,孙文,张春香,刘芝建
浅谈高龄老年外科病人的心理护理李荣华
剖宫产术严重产后出血24例处理体会李巧云,闻立红,颜秋梅
胸中段食管癌放疗两后斜野肺密度修正前后剂量对靶区的影响庄梅生,王继宇,姚宗华
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脱水治疗杨龙军
国际互联网在结核病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初探蒋建国,王林,肖燕
1996年~1998年漯河市托幼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分析龚向东,孟春菊,刘桂军,杨延顺
利用黄豆资源,改善学生营养张素鸽,李皓,吉宝珍
谈如何加强卫生职业中专的德育教育赵杰荣,贾梅,安国玲
PCR杂交梳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上的应用施保华,褚娜丽,孟云,范泽旭
VITEK-IMS对1998年-1999年痢疾杆菌耐药性分析徐静,梁继新,刘保勤,高枫
鼻息肉的皮质类固醇治疗临床分析田秋燕
子女视力与父母视力的关系调查陈少华,郑云枝,周书凯
新装修后的公共场所甲醛浓度调查史宏凤
被动吸烟与妇女异常妊娠关系的研究冯建庄,郭宝成,李绍江
结核病化疗初期类赫氏反应观察分析田胜凯
淮北地区附红细胞体病调查研究李治悦,孙成斋,杨玉芝,郭玲,李国兰,杨森
河南信阳平桥按蚊吸血趋性观察陈建设,尚乐园,刘辉,李蓬,苏玉杰,顾政诚,郑香
一起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岳爱军,刘洋,刘颖惠
郑州市社区老年人群糖尿病流行特点的研究王守俊,魏承兰,李金法,余勤,董义光
保留胃管致声音嘶哑12例护理体会杨海棠,王素霞,魏长玲,郭欠芳
介入治疗对操作者的辐射影响与防护对策张志东,何立兵,张元军
濮阳县消除碘缺乏病评估结果分析陈彦彩
糖尿病甲襞微循环的特点观察李俊霞,吴海霞
开封市1998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质量分析孙龙,杜玉娟
妊娠合并肺结核产科临床探讨陈志敏
南阳市632名出境人员流行病学分析彭晓,王玉敬,郭颖兰,李玉良,周红斌,杜冉,古晓冬,李晓翔
高中生吸烟影响因素分析刘贵琦,李绍口,刘纪青,党华曾
加强门诊宣教,提高结核病人管理质量张颖
鹤壁市二所学校结核病流行调查分析霍雅黎,郭淑娟,李爱梅,许勤学
浅谈基层结防医生对肺结核与其它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建军,陈红兵,李立新,李爱霞,黄艳梅
47例男性淋病复发患者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李敬东,姜能武
一起伤寒暴发流行的调查报告程佩心,王喜民,王鲜梅,杨俊杰,罗磊,杨广明,邹广建
新乡地区学龄儿童疣病毒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甘才斌,于建斌,张艳菊
艾滋病检测结果与标本血清加样量的关系郭俊勇
对氨基偶氮苯光度法测定饮料中SO32-李凤苏
一起慢性轻度苯中毒的调查分析杨李勇
不同方法对肠道寄生蠕虫的检出率分析杨占军,王传兵
荥阳市农村改厕建筑质量与卫生管理调查研究冯新元,张本界,阎振生
HBsAg快速检测试纸条在无偿献血现场中的应用分析韩惠云,郭超群,李运琴,王文莉
一起急性硝基苯中毒事件调查报告刘莲翠,刘广才,彭建业,席金荣
园型分布在食物中毒发病季节分布中的应用探讨张保全,段月德,王群
肠伤寒穿孔诊治体会马林
脑囊虫病患者特异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和临床意义姚党生,朱建奎
许昌市餐巾纸生产卫生状况调查周书凯,谢卫颖,李秋英
结核性脑膜炎治疗前后脑脊液中自细胞变化与脑电图变化的初步观察何家荣
万福金安消毒液应用效果观察汪慧,王丽君,杨光云,李惠平
不同纯化方法提纯囊虫抗原效果对比赵旭东,郑和明,王征帆,李莹,王昊,杨新玲,祝云霞
挂面国家卫生标准制订研究王中州,赵其凯,田学森,周文奎,赵伟,张正尧,张超
卡介苗接种与儿童结核病发生的关系张颖,宋自卫,王亚敏
郑州市青少年学生人群蠕形螨感染调查报告索之琦,史玉梅,云殿臣
郑州铁路职工HBsAg携带率调查及乙肝血源疫苗和基因疫苗免疫效果比较胡慧华,靳太杰
控制新生儿病区感染的管理孟建华,王淑丽
安徽省肺结核病人社会经济情况分析汪爱民
107国道路边店服务小姐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的调查王素梅,芦天成
固始县南部山区降氟改水后氟斑牙患病情况调查吴正一,刘莉,季草午,付哲安,叶章敏
96名人员STD检查结果分析张超杰,许世禄,丁静
河南省2000年食品行业卫生状况吴绍彬,叶冰
西平县1991-2000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邵天堂,常爱红,李永志
郑州市部分高校食堂共用餐饮具消毒现状及对策盛利,林宝,何健,杨汴生,钟娅
如何搞好医疗卫生单位消毒质量检测贾向芹,丛敏
邓州市867名13~15岁学生的膳食调查侯明莲,马军,李军,刘利
情绪波动对肺结核咯血患者的影响及护理对策陈宝兰,赵变云,赵鲜丽
驻马店市区医疗单位消毒卫生现状樊亚丽
淮安市2000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苏华林,陈前伦
上蔡县1985-200O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陈长宽
乙胺丁醇引起四肢麻木抽搐一例尚峰
某金矿车间空气汞对作业工人健康影响的调查分析段淑民,刘新华,李红英,袁增明
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40例体会涂荷清,潘志勇,涂磊,孟兰平
捕获一再捕获方法(CRM)在疟疾防治中的应用苏云普,陈建设
一起麻疹爆发的调查分析龚令甫,石爱萍,宋彩红,吕爱萍,典瑞珍
应用秩和比法评价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监测质量黄德,李晓光,陈旭东,刘辉,刘淑华,赵国华
新郑市112名村民骨关节病调查报告李强
处理毒鼠强急性中毒47例体会涂磊,孟兰平,涂荷清,潘志勇
浅析五脏致咳的成因及其临床特点陈石
硫酸镁联合麦角胺咖啡因、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王遂山,单泓
一起卫生行政兼暴力抗法案件的分析张建勋,王云霞,翟庆田
河南省汝阳县妇幼儿童营养状况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策略研究赵庆法,李文芳,李忠民
1672例被猫、狗咬伤者流行病学调查张晓杰,陈玉华,余华
论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李文芳,刘艳,石磊
浅谈图书室中的计算机应用侯文利,郭燕
应用EXCEL编辑疾病监测传染病月报杨风杰
平顶山市2001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李丽,谢清梅,马红梅,葛为民,彭红英
安阳市不同场所化妆品卫生状况调查分析王爱清,韩文霞,田普琴
一起因食用自制臭豆腐引起肉毒中毒的调查报告张立峰,张全岭,乔合林
武汉三五酒店南阳分店食物中毒案调查分析潘东辉,李文亮,陈永敏,袁峰,闵峻岭
新乡市新、改、扩建学校卫生现状调查分析潘艳
周口市1999~2001年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分析赵伟
1991~2001年驻马店市重大疾病流行状况分析何文生,宋鲁平,周建平
应用密切值综合评价法评价蝇密度监测结果梁玉清,张栓虎,王文志
统计学在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应用韩丽萍,殷瑞玉
对快速血糖仪测定结果的分析程玲,刘新红,罗芳
濮阳市农村居民心血管疾病健康知识干预研究张瑞民,彭攀,王金安,王宗升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初探刘隽,杨莉
尖锐湿疣合并混合性病感染97例分析孙龙,窦东梅,韩丹,周东生
对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家庭护理的探讨张蓁蓁,郏爱菊,张莉莉
螺旋藻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张秀
老年人牙体磨损临床特征及防治江涛
护士的角色行为与道德陈燕平
佝偻病儿口服胆维丁乳后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张婕,杨成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标签"的调查分析杨延顺
脑性瘫痪100例临床分析李雪梅,郭筠生
卫生防疫站药品材料管理探讨杨福现
饮食服务业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探讨赵淑芬,李登祥
加强票据审核严格报销程序崔淑萍,郑晓华
球磨机噪声对女工月经影响的调查宋秀丽
120份粉尘样品分散度的分析李凤苏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新发癫痫患者血清弓形虫抗体的研究周文奎,朱建奎
安阳市企业社区人群牙周病流行病学调查李娟,侯斌,韩晓燕
郑州市二七区水发食品甲醛监测调查报告李淑霞
信阳市浉河区中小学贫血状况调查李云,李晓光,赵海川
一起麻疹爆发的调查与研究雷纪丽,李雷,杨奇春,梁松坡
偃师市医院感染管理方法探讨王俊桃,马雪翎
河南商专社区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李皓
慢性蓄积性鼠药中毒38例调查分析陈士良,刘庚,张德岭,王绍辉,陈朴,梁霞
博爱县消除碘缺乏病效果评估朱永红,潘长太
濮阳市卫生人力资源调查分析丁善章,马改娣,赵风林,李宏伟,陈永平
开封市郊区人芽囊虫感染情况调查马建设
对室外人工游泳池的卫生学调查与评价杨培记,赵宏,李魁中,刘卫东,周应友,王玉清
许昌市中小学生3种常见疾病调查结果安文谦,邓广云,郑嘉乐
市售定型包装熟肉卫生质量检测分析叶勇,崔志红,王雪竹,孙家振,张秀丽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围绕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目标,卫生部组织数百名专家开展了“健康中国2022”战略研究,针对发展我国卫生事业和改善人民健康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形成“健康中国2022”战略研究报告。报告分析了实现2022年国民健康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发展目标、战略重点、行动计划及政策措施。
对于“健康中国2022”和医改的关系,《报告》引言部分称,“健康中国2022”战略是从保障人民健康的战略需求出发,深入系统地分析影响人民健康的挑战和机遇,是一项从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维护健康的战略,与深化医改形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目标和策略
“健康中国2022”的总目标为: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提高国民健康生活质量,减少不同地区健康状况差异,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总目标分两个阶段目标,2010年~
2015年的阶段目标为:加快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服务体系建立,使全体国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增强,地区间人群健康状况和资源配置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最高水平。
2015年~2022年阶段目标为: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卫生服务利用明显改善,地区间人群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国民健康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危害的严重性、影响的广泛性、有较为明确的干预措施、公平性、前瞻性等筛选原则,“健康中国2022”优选了三大领域进行优先发展:针对重点人群,针对重大疾病与健康问题,针对可控健康危险因素。
针对优选领域,“健康中国2022”制定了4大类21项行动计划,分阶段有部署地解决重大健康或疾病问题。
政府投入将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我国卫生总费用一直徘徊在GDP的4.35%~5.14%之间,远低于美国的15.2%;2010年医疗卫生支出占政府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仅为6.35%,其中还不包括社会保险。《报告》指出,政府投入不足是基层医疗机构萎缩,进而导致“看病难”的主要原因。
《报告》称,要在政府主导下,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医疗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应该逐年上升,力争在2015年达到8%,到2022年达到10%,医疗卫生事业的支出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到2015年达到11.5%,到2022年达到12.5%左右。
而在卫生总费用方面,将力争在2015年GDP占比达到5.5%,到2022年达到6.5%~7.0%。增加投入将重点关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主要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弱人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可通过加强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等方式实现。同时,大力推进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业的发展。
完善医疗“未来8年将推出涉及金额高达4000亿元的7大医疗体系重大专项”,在各大投资项目中,县医院建设行动计划(1090亿元)、护士培养工程(1050亿元)和特聘全科医师计划(1000亿元左右)是投资规模最大的3个项目,全民电子健康信息系统工程的预算也达到了611亿元。
虽然此次投资规划期较长,至今仍有8年,但是年均投资规模达500亿元,是2008年投资规模的10倍。在卫生部的4000亿投资中,“县级医院设备装备有望成为下一块医疗基础设施市场的主要增长点。”一位资深医疗行业分析师表示,从产业链的角度看,高新医疗器械/设备研发厂商、医疗信息化的相关企业、医院基础建设承包单位以及医疗护理行业相关企业将直接受益。
提出“大卫生”概念
在《报告》“政策措施”一节中,提出了“大卫生”的概念,在机构改革呼吁了很多年之后,“大部制”有望在卫生领域率先实现。
在中国卫生论坛上,陈竺把新医改比喻成“一辆向前行驶的马车”,医保、医药和医疗是医改的三个轮子,目前三个“轮子”缺乏协同,在某些关键问题上不够协调。这三个“轮子”必须坚固、完整、协调一致、共同向前,才能使“马车”正常运转,到达目的地。
陈竺说:“应把眼光放长远,建立统一、高效、协调的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大卫生’的思路,探索建立集中统一管理‘医疗、医保和医药’的综合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形成责任主体明确、管理服务高效、控制费用有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的管理体制。”
《报告》称,要以国家医改领导小组为核心成立“国家健康委员会”,组建“健康与社会福利部”或“卫生与人类发展部”,将卫生、健康与社会福利事务整合,形成医疗保障与服务统筹的一体化的“大卫生”行政管理体制。
《报告》指出,健全卫生决策的咨询和问责机制,对重大决策事项事先率先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对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要向社会公布,实行听证制度;健全决策问责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效能问责体系。将健康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建立“健康影响综合评价”制度,在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将主要健康指标列入其中并增加权重,将保障人民健康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加强和巩固基层卫生行政管理能力,在基层政府设立专门的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和卫生专员,确保卫生政策措施的落实。
一位参加撰写该报告的人士称,构想中的“大健康部”至少将统领卫生部、人社部医疗保险司、计生委、环保部、体育总局等5大部委。他同时透露,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大幕或于十后拉开。但多位专家表示,此建议在短期内实行的希望渺茫。
卫生信息化得到空前重视
在《报告》4000亿的投资计划中,卫生部将推出611亿元预算进行“全民电子健康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超过总投资规模的1/7。《报告》称,该工程的关键是推进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三项工作。
针对目前国内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各自建设、重复建设的普遍现象,《报告》建议由国家组织统一实施全国大型综合医院(公益)的医院信息化标准建设。2010年~
2015年,选择沿海、中部、西部、北部地区的4个省作为全国的试点,投入经费在原有的信息化系统基础上改、扩成统一的标准。2015年~2022年,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在电子健康档案方面,目前全国大概有100多家机构在设计居民健康档案,但是各地标准不一,启用的数据库难以对接。《报告》建议首先在试点地区投入经费组织编写健康档案的标准,同时进行软件的编写与开发升级,在试点省选择10个城市进行全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工程。
一、疫情精细化管理
狠抓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健全县、乡、村三级疾控网络,提高了监测系统的灵敏性;每日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动态监控辖区内传染病疫情发生情况,对辖区传染病报告情况、报告卡填写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等进行浏览审核,及时对网络报告单位上报的传染病进行核实、订正、审核,查找可能出现的暴发流行苗头,以便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扩散。定期对医疗机构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领导组织建立、措施制订及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疫情网络直报系统24小时畅通,疫情报告准确、及时;对医疗单位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医疗机构对重点传染病和暴发疫情开展主动检索,杜绝疫情迟报、漏报、谎报现象发生。加强疫情预警系统管理,坚持每天查看疫情预警,发现疫情预警,及时向有关科室汇报,搜集聚集性病例,排除疑似事件,及时填报异常信息卡。每天进行查重,及时删除重卡,全年无重卡。制定下发《2015年嘉祥县部分重点传染病防制工作意见》、《2015年嘉祥县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意见》等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及时浏览、分析全县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随时做好流调及上报工作。每周进行一次周分析,每月5日前进行一次月分析,积极开展布病、出血热、手足口等重点传染病疫情研判。按时完成周、月、季、年分析,对流行季节重点传染病进行预测研判,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11月份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及编码维护工作并将数据上传到市疾控中心。
二、重点传染病规范处置
1、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根据今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形势,启动并进一步完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机制。召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会议,通报了我县手足口病疫情情况,分析疫情形势,提出防控策略。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测,科学研判疫情发展趋势。深入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农村、社区进行巡回指导,对手足口病病人和疑似患者进行流调、跟踪随访、医学观察和疫点处理。全面调查聚集性疫情,完成每月5份普通手足口标本采集和每年5份双份血清采集任务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录入数据库进行上报。同时加大手足口宣传工作,提高群众手足口病健康知识知晓率。
2、流感/人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
为有效应对流感大流行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科学、规范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全县广大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制定《嘉祥县流感大流行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成立了嘉祥县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处理队积极应对流感/人禽流感疫情。主动完成1月—12月病例主动搜索工作。为提高中心业务人员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制水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适时召开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会议。提高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救治水平,更加规范科学的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救治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各级疾控系统及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水平,做好老年人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工作,组织召开全县重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培训暨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启动会议。炎球菌性疾病防控项目的启动为维护全县老年人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3、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
认真贯彻落实《霍乱防治方案》和腹泻病的各项技术措施,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及时处置霍乱疫情。制定并下发《关于做好霍乱手足口病等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全霍乱防治机动队,做到了“组织、人员、技术、物资”四落实,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处理、早控制”的原则开展科学防控,科学预测全县疫情动态。开展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制技术师资培训,积极开展以“三管一灭”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对各级医疗机构腹泻病门诊进行督导检查,做好人员、技术和物资的储备。进一步抓好了腹泻病门诊的建设,全县腹泻病门诊均于5月1日按时开诊,县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均配备霍乱检测试剂,并开展了对可疑病例的快速诊断,做到了逢泻必登、逢泻必报、逢泻必检、逢泻必治。
严格执行霍乱疫情24小时值班,实行霍乱疫情每周零报告制度和霍乱疫源检索每月上报制度。
4、出血热防控工作
为切实做好全县出血热防控工作,召开全县出血热防控工作会议。县疾控中心积极与县政府、卫生局和爱卫会汇报和沟通,印发出血热疫情研判,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完成血清采集送检工作,并将个案调查及时进行了数据库录入,对所采标本已全部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于春秋两季开展部级监测点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工作。检测结果将科学指导我县出血热防控工作。积极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部分接种信息录入数据库,录入完成后将结果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积极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黑线姬鼠标本采集项目。编排制作出血热防控科普短文在《今日嘉祥》,嘉祥卫计局网站开展宣传工作。
5、狂犬病防控工作
进一步加强狂犬病防治工作,强化犬咬伤门诊建设,加强知识培训,深入宣传狂犬病防治知识,积极合理接种狂犬疫苗和抗狂犬免疫球蛋白。9月28日完成“狂犬病日”宣传工作。
6、布病防控工作
对全部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建立健全布病病人信息登记和管理制度。认真开展羊、牛职业暴露人员血清学监测工作。为了提高群众对布病的认识,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精心编排、印制布病防制知识宣传画、宣传单,以乡镇为单位在大型的牛、羊养殖、交易基地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对个别大型养殖场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指导。为提高全县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布病防治知识组织召开全县布病防控工作会议。编排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科普短文在《今日嘉祥》,嘉祥卫计局网站开展宣传工作。
为积极应对我国主要健康问题和挑战,推动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卫生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2022”战略研究。卫生部陈竺部长代表“健康中国2022”战略研究报告编委会在近日召开的“2012中国卫生论坛”上了《“健康中国2022”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健康中国”战略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国家战略,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卫生改革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项需求牵引型的国民健康发展战略。据陈竺部长介绍,为实现卫生事业与国民健康的发展目标,“健康中国2022”战略研究构建了一个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卫生发展综合目标体系,将总体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可测量的10个具体目标。10个具体目标是:①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到2022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3‰,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0/10万,减少地区间健康状况的差距;②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③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减少居民疾病经济风险;④控制危险因素,遏止、扭转和减少慢性病的蔓延和健康危害;⑤强化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降低感染性疾病危害;⑥加强监测与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⑦依靠科技进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重点前移、转化整合战略;⑧继承创新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等我国传统医学在保障国民健康中的作用;⑨发展健康产业,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⑩履行政府职责,加大健康投入,到2022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6.5%~7%,保障“健康中国2022”战略目标实现。
除此之外,《报告》还提出了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8项政策措施。一是建立促进国民健康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医疗保障与服务统筹一体化的“大卫生”行政管理体制;二是健全法律支撑体系,依法行政;三是适应国民健康需要,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模式,从注重疾病诊疗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实现关口前移;四是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投入政策与机制,通过增加政府卫生投入和社会统筹,将个人现金卫生支出降低到30%以内;五是统筹保障制度发展,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补偿比例,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统一、管理统一;六是实施“人才强卫”战略,提高卫生人力素质;七是充分发挥中医药等我国传统医学优势,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八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陈竺强调,要充分吸收“健康中国2022”战略研究的成果,以《报告》的出版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战略的研究工作。要树立全局观念,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立足中国国情,更加注重卫生发展的总体效益;要以增进健康为中心,更加重视转变服务模式;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更加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体系。
陈竺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切实把“健康中国2022”战略研究成果纳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导向,积极投身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新局面。
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双录入,并完成逻辑检错。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用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共发放741份问卷,收回741份调查问卷,去掉回答空缺题数≥3个的73份无效问卷,共收集66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0.1%。有效调查对象668例,男326例,女342例;年龄24~69岁,平均(43.4±11.2)岁。
2.2健康体检居民对健康管理需求情况在调查者当中,589例(88.2%)有检后健康管理需求,79例(11.8%)无检后健康管理需求。不同性别、年龄和参检方式的体检居民的健康管理需求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参检次数、职业状况、经济状况、慢性病情况的体检居民健康管理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健康体检居民对健康管理服务内容的需求情况在本次调查结果中,健康评估的检后报告解读需求最高,达83.2%,健康教育中健康知识短信需求达41.3%,高于健康知识讲座的29.9%,在健康干预中健康促进计划需求达56.7%,医疗随访45.1%,就医绿色通道41.9%。不同年龄和职业状况的体检居民对健康知识讲座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经济状况的体检居民对健康促进计划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参检方式体检居民对健康知识短信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参检方式体检居民对就医绿色通道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健康管理就是针对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也就是对个体和群体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在健康体检居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健康体检居民有88%的人有健康管理需求,明显高于自然社区人群的56.2%和事业单位的69%,说明健康体检居民对健康管理的关注比一般居民要强,进行健康管理有更高的积极性,能够更充分实现“调动个人、家庭和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达到改善健康的最大效果”的健康管理宗旨,同时也说明体检中心在健康管理理念宣传方面有较大贡献,健康管理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已经逐渐被健康体检居民接受及被需求。本次调查中发现健康管理需求与疾病状态不相关,说明健康体检居民的健康管理需求不是只针对已有慢性病的患者,没有慢性病的健康体检居民也有很好的健康管理意识。本次研究发现女性、老年和个体健康体检居民有较强的健康管理需求,这与李君等、陈正英等的结果不同,可能与人群的地区、城乡、民族差异有关。我们研究中女性健康体检居民健康管理需求高的原因可能是女性虚弱指数高于男性,即使在相同健康条件下她们的健康自评也可能差于男性,所以对健康管理的需求就更强。
在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需求方面,83.2%的健康体检居民选择了“检后报告解读”进行健康评估,高于北京市社区居民和上海社区居民61.2%,有更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健康教育的选择中,41.3%的人选择健康知识短信,29.9%选择健康知识讲座,与上海闸北区研究相似,且在年龄方面有差异,老年人倾向于健康知识讲座,年轻人更倾向于健康知识短信。健康讲座的需求率明显低于健康知识短信的原因可能与健康讲座的时间及地点的可及性有关,所以健康讲座需求率中最高的是60岁以上人群,需求率达43.86%,因为老年人有充足的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地点听讲座。30岁以下人群需求率也较高,达39.77%,这可能与慢性病患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有关,据报道18~30岁男性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已经达到58.5%。健康知识短信的需求率高可能与其方便性,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可以反复阅读有关。健康干预中选择健康促进计划的最多,并且收入越高,对健康促进计划的需求度越高,显示健康体检居民对自身健康关注度高,对健康管理的接受度高。45.1%的健康体检人群选择了医疗随访,对自身健康关注有持久性。40~60岁健康体检居民中就医绿色通道的需求最高,可能与该年龄段疾病高发相关,而30岁以下健康体检居民中就医绿色通道的需求其次,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大,求医就诊时间紧迫,需要减少就医所花时间有关。
目前,我国对于富裕人群没有固定定义。因此,高端健康保险市场需求和潜力,从不同角度估算有不同的结论。有研究指出,富裕人群(也有称为高端人群)一般指年收入中个人收入在15万元左右及以上、家庭收入达到20万元左右及以上的人群,或者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按照这一标准,《中国高端人群消费研究》(慧聪网)估计,我国富裕人群数量约占总人口的2.3%,约3152万人。
富裕人群的医疗消费特点是:(1)富裕人群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了一部分费用后,都具备承担其他一般性医疗消费的能力,其高端医疗保障需求主要解决高额医疗费用(如癌症、器官移植、植物人等特重大疾病)的报销问题。汇丰人寿2012年《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富裕人群的最大财务需求是重疾保障(93%),其次为养老保障(81%)和子女教育金储备(78%),以及补偿因疾病造成的其他经济损失。(2)在富裕人群中的一部分高净值人群,即一般指个人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等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人群,这类人群,经济实力很强,不太需要单纯补偿其医疗费用,而是希望通过保险公司的资源整合和系统管理能力,购买高端健康保险及附加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产品,获得量身定做的系统化、持续性的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据2012年3月胡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中国个人资产高净值人群达270万人。(3)上述人群由于财富并不缺乏,对生活品质和质量更加重视,且具备一定的健康认知能力,但由于生活、工作和精神压力大,很多人带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甚至处于疾病状态,因此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服务。据一项调查显示,自我评价时,约50%左右的人群健康状况从“一般”到“非常不好”,其中亚健康状态为42.7%,慢性病状态为19.9%。
根据这一需求特点,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潜在规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预测:(1)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指购买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健康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的潜力;(2)中高端健康管理服务市场,指购买包括家庭医生(或私人保健医生)、诊疗绿色通道、专家诊疗、健康体检及其他健康管理服务(如健康咨询、健康讲座、健康评估、健康监测、饮食运动管理、心理咨询与干预和慢性病管理等)费用的潜力。据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在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中,50%受访者看重医疗服务品质,其中,37%看重安排专家医生手术及治疗,90%受访者最希望在国内的知名医院接受治疗,88%受访者表示海外就医对重疾治疗有帮助;90%以上受访者认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保持良好心态、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及定期全面的深度体检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医药卫生支出费用占家庭生活消费性支出比重为10.8%,假设富裕人群按个人(或家庭)年收入15万元中10.8%为医药卫生支出计,其中40%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及健康管理服务,即占收入的4.32%。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富裕人群愿意为医疗保障支付的保费预算为家庭平均年收入的9%左右,相比较而言,上述估算仍较为保守。
基于前述假设,人均年健康保障保费及费用支出约6480元(包括医疗保险,主要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个人自费、按比例分担及超最高限额的医疗费用和其他误工费补偿问题等;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主要定额补偿因疾病带来的其他费用损失。总的月均费用支出约540元),年健康保障总需求约2042亿元。其中,人均年健康管理服务费按1000元计,包括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及其他健康服务等费用,年健康管理服务总需求约315亿元。也就是说,至少富裕人群中,这两项医疗保障需求,年市场潜在规模超过了2000亿元,而实际上,2011年商业健康保险总的保费收入只有691.72亿元,与上述预测的潜力相比,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保险行业,高端健康保险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业务板块和成熟的市场。经营高端健康保险的各个保险公司,经营策略还不够清晰,产品种类还比较零散,服务人群还非常有限,保费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很小,还没有在民众中树立起良好的专业服务形象和品牌影响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我国的优质医疗和健康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方面,市场开放度非常有限,没有形成独有的服务体系。保险公司要利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来建立服务平台,并获得这些服务资源,还有很多政策和运作的障碍,直接制约了保险公司开拓相关业务市场。二是保险公司对医改形势下,如何发展适宜的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缺乏明确定位及一整套战略思路,且对民众健康保障需求了解不深、特点研究不够,同时,提供高端健康保险服务的专业化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弱,较难形成应有的服务品牌和营利来源。
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意义和对策
作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商业健康保险,大力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未涵盖的高端健康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设计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保障需求,促进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减少和改善疾病的发生发展。(3)利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灵活的合作机制和“优质优价”的杠杆作用,引导高、中、低端的医疗服务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益的提高。(4)丰富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能力,突出自身特色,树立专业品牌,逐步形成差异化的服务领域,促进商业健康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对此,商业健康保险应牢牢抓住医改契机,高度重视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开发。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深入研究医改政策,全面分析保险业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利用医疗服务资源、控制医疗风险上的政策机遇和挑战,确定开展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的战略定位和经营举措。
二是根据富裕人群健康保障需求特点,细化目标市场和服务人群,开发系列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计划,逐步形成涵盖健康、亚健康、疾病等健康周期,病前健康维护、病中诊疗管理、病后康复指导等全过程,既补偿医疗费用,又提供健康服务的全面健康保障产品体系。
三是争取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加大资源投入,强化与医疗机构尤其是拥有优质资源的医疗机构的战略合作,利用多种付费方式和合理补偿机制,调动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尽快搭建由“内部服务队伍——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特色医院(科室)——着名专家”组成的服务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