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土壤板结的原因(6篇)

时间: 2024-01-29 栏目:公文范文

土壤板结的原因篇1

【关键词】渠道;衬砌;冻害;防治措施

1.概述

惠农渠建于清代雍正七年,即公元1729年,渠道总长231.75公里,渠道进水闸现最大引水流量97m?/s,灌溉面积115万亩,是宁夏青铜峡河西灌区相对部位最低,渠线最长的一条干渠,也宁夏平原引黄灌区主要渠道之一。惠农渠灌区土质主要为壤土,质地偏沙,呈中~强透水性,自流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0.38,大量的渠水渗透地下,造成地下水位居高不下,大量土壤盐渍化。因此,对渠道进行防渗砌护,减少输水损失,是非常必要的。惠农渠灌区属寒冷地区,极端最低气温-30℃,土壤封冻期长达140~160天,最大冻土深度1.0~1.2m。加之灌区有冬灌习惯,冬灌一般11月25左右结束,由于天寒,停水后土壤中的水分来不及蒸发散失即封冻。因此,渠道防渗砌护措施的选择必须考虑冻胀问题。截止2011年12月,渠道防渗砌护完成46.4km,防渗率为20%。渠道衬砌的主要形式为:

(1)全填方渠道,采用砼预制板全断面砌护(板厚6cm),板下铺塑膜(0.3mm厚)防渗,板与膜之间铺砂浆保护。

(2)半挖半填渠道,地下水位较高,冻胀破坏严重,采用砼板、浆砌石和塑膜复合衬砌形式。对于渠堤,在距渠底1/3水深以下及其基础,采用浆砌石砌筑;距渠底1/3以上则采用砼预制板衬砌,其厚度可取为8~10cm。对于渠底,采用塑料薄膜防渗,其中对于防冲要求的干渠,在其上铺一层砼板作为防冲保护层;无防冲要求的干渠,则在塑膜上覆盖素土保护。为了防冻胀,一般在护坡之后换砂砾土等非冻胀土。或者在有条件的渠道的坡脚、渠底埋设波纹管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防冻胀的目的。

(3)全挖方渠道,常年积水,渗漏不是太严重,主要是边坡滑塌,造成渠道淤积,影响正常行水,另外还危及两岸农田。因此,渠底采用塑膜防渗,上覆0.6m厚素土保护,边坡下部采用干砌石或铅丝笼固脚护坡,上部采用砼预制板。

2.渠道衬砌冻害

惠农渠砌护渠道多为半挖半填渠道,基土多为壤土或沙壤土,地下水埋深在0.8m至1.2m之间,冻深在50~90cm。因此,在历次渠道砌护工程中,均把防冻胀问题做为重点内容来考虑。但是,衬砌渠道经多年或几年运行,冻胀破坏仍然不断发生。冻胀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

2.1表面剥蚀――混凝土材料内含有一定水分,在负温下冻结成冰,体积膨胀,其作用力大于混凝土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并增大吸水性,如此经过多个冻结――融化循环和应力的反复作用,混凝土表面砂浆层就会剥蚀,捣振不实的混凝土甚至出现冻酥现象。

2.2鼓胀及裂缝――渠道衬砌的冻胀裂缝。多出现在尺寸较大的混凝土板顺水流方向,缝位一般在渠坡脚以上1/4~3/4坡长范围内和渠底中部。当冬季渠内存水时,一般出现在水面附近的渠坡上。

2.3隆起、架空――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渠段,渠床基土距地下水位近,冻胀量大,而渠顶冻胀量小,造成混凝土衬砌大幅度隆起、架空。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坡脚或水面以上0.5~1.5m坡长处和渠底中部,有时也顺坡向上形成数个台阶状。

2.4整体上抬――渠深1m左右的较小渠道,基土的冻胀不均匀性较小,尤其衬砌整体性较好的渠道可能发生整体上抬。

2.5滑塌――渠道衬砌的冻融滑塌有两种形式:①由于冻胀隆起、架空,使坡脚支承受到破坏,衬砌板垫层失去稳定平衡,因而基土融化时,上部板块顺坡向下滑移,错位,互相穿插;②渠坡基土融化期的大面积滑坡,渠坡滑塌,导致坡脚处混凝土板被推开,上部衬砌板塌落下滑。

3.冻害原因分析

3.1冻胀破坏――引黄灌区属于季节性冻土区,因混凝土预制块本身较薄,承受拉伸及不均匀变形能力差,在冻胀的作用下隆起或架空,坡脚支撑遭到破坏及坡面土层失去稳定平衡,在基土融化时上部板块顺破下滑错位,相互重叠;另一种是渠道边坡基土融化大面积滑动,导致坡脚混凝土被推开,断面破坏。混凝土板不但受土床冻胀而造成其过大变位,也存在自身体积小,自重轻,难以抑制冻胀力而遭破坏的特点。冬灌后渠坡土壤处于饱和状态,土质表层受冻后,附近土壤水分向冻处转移,形成大量冻层,冰层升温膨胀对砌护板产生上推作用力,使砌护板裂缝分解,造成渠道边坡的滑塌和地板隆起。

3.2冻融沉陷――宁夏冻结时间在120~150d,冻结期日平均气温在-9℃,属典型的季节性冻土,灌区灌完冬水在11月中下旬,渠道停水后的短时期内,渗漏在渠底部土层中集聚大量的水分,由于天气变冷蒸发量很小,造成土体含水量超过起始冻胀临界含水量,在0℃时开始结冰,封堵了混凝土孔与为界相通的孔口。水结成冰使体积膨胀,产生膨胀力使混凝土孔隙受到压力,这种压力使混凝土膨胀开裂,融化后混凝土又不能恢复原状,经过多次循环混凝土就失去承载力。由于渠道外坡地下水大量向渠内渗透,渠道边坡侵润线以下成为饱和状态,土壤内摩擦角随之发生变化。春季气温回升后,融化后的基土含水量增加,土壤处饱和或半稀软状态,大量泥浆随水压的作用,常出现坡板鼓裂,底板鼓裂,坡角处塌陷的现象,这是由于冻胀使坡角受力集中,底板两侧受力过大,造成底板鼓裂,坡角塌陷,使坡板下滑断裂,底板鼓起的重要因素。

3.3施工质量差――砌护渠道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护底、护坡土基础没有夯实,引起不均匀沉陷;渠道行水时,水通过工作缝、伸缩缝、砌体缝和裂缝进入护坡背面,在渠道纵坡比降的作用下,从缝中渗入的水或外坡脚水将细颗粒泥土带走,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很难保持稳定,随着渠水位的变化,淘刷土质基础,经过多次反复,使护坡面混凝土砌体失去支撑而塌陷破坏。

4.预防及维护措施

4.1设计上要充分考虑防冻融措施。在防渗渠道设计中,必须进行防冻胀设计,设计中因贯彻因地制宜、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使用美观。通过计算或必要的试验确定渠道各个部位设计冻深和冻胀量,合理选择满足冻胀要求的渠道断面形式,选择适宜的砌护坡度及结构形式。设计中首先要确定防渗渠道断面形式。常见的渠道断面形式有梯形、矩形,渠底为圆弧形、渠坡为梯形,渠底圆弧与渠坡梯形相切,平底、弧角、直线边坡砌护,U型断面砌护。根据实际运行表明,平底、弧角、直线边坡砌护,适应冻胀变形能力强,因积极推广。

土壤板结的原因篇2

刚到基地,夏老板拿来几株长了“人参”的榨菜苗,只见根上已长了蚕豆大小的肿瘤,这是十字花科蔬菜十分常见的根肿病,以前一般在大白菜上常见,在榨菜发生不多见。

“有一块土地出现得较多。”夏老板说着。笔者观察到,夏老板带着笔者去的那块榨菜田由于前几日下雨,没抽好沟,积水多,土壤潮湿,随便拔出几株,竟株株根上长有一个大小不等的肿瘤,较大的一株结了一个直径3cm左右形似“人参”的肿瘤。

榨菜根肿病病原菌为十字花科芸薹根肿病,其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6~7年,并随土壤、水流、带病植株的移动而传播。该病几乎侵染所有十字花科植物,其中以长柄芥(青菜)、抱子芥(儿菜)、大白菜、小白菜、萝卜感病最重,甘蓝(莲花白)、花椰菜(花菜)发病略轻。重发病区可造成大面积减产减收,有些田块甚至死苗绝收。

榨菜生长的整个生育期间都可受根肿病的危害,苗期一般在播种20d左右即植株两片真叶时初显症状,在主根上出现轻微突起,颜色与根部无区别。随着苗龄增长,其肿瘤逐渐增大,到约播种后29~34d,5~6片真叶时移栽,肿瘤可长至直径约0.7cm左右,是主根的2~3倍,呈米黄色椭圆型或不规则状,地上叶片无明显症状。

“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什么解决办法吗?”夏老板疑惑地问。

土壤湿度大是一个主因,特别是榨菜栽下后,刚好遇到土壤耕作层温度在8℃以上的延续时间长,加重发病。那些排水及时,土壤含水量小的地块危害明显要轻。因此要深挖并疏通排水沟,做到流水畅通不积水,降低土壤湿度。

其次,土壤过酸,研究表明,pH值在6.3~6.8之间的微酸性土发病最重,pH值在8.0以上可抑制发病,pH值在9.0以上不发病。因此,对酸性土,可采用667m2施石灰150kg左右进行土壤改良,对已经出现的病株,除了及时拔除携出田外集中烧毁外,还应在病蔸周围撒上石灰乳,防止病菌进一步传播。

土壤板结的原因篇3

关键词日光温室番茄;连作;土壤障碍;成因;修复

中图分类号S6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11-0096-03

CauseandRemediationofSunlightGreenhouseTomatoContinuousCroppingSoilObstacle

WANGSi-ping1YANGPei-li2SUNCheng-ze3WANGXiao-hua1DINGMei-li1

(1WeifangVocationalCollege,WeifangShandong262737;2YingqiuAgriculturalComprehensiveServiceCenterofChangleCounty;

3ShouguangZhaoyangAgriculturalDevelopmentCo.,Ltd.)

AbstractThroughtheinvestigationandstudyonthepresentsituationandproblemsofgreenhousetomatocontinuouscroppingsoilobstacle,thecauseswereanalyzed,andremediationapproacheswereputforwordsuchassoildeepploughing,reasonablerotation,waterregulation,scientificfertilization,inordertoensurethesafeandsustainableuseofgreenhousesoilandthesafeandefficientproductionoftomatoingreenhouse.

Keywordssunlightgreenhousetomato;continuouscropping;soilobstacle;cause;remediation

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Mill)是茄科番茄属中以成熟浆果为产品的草本植物[1]。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蔬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以及食疗保健作用,深受人们欢迎。番茄日光温室栽培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进行反季节生产,是高效农业生产的有效组成部分,目前已成为我国北方番茄重要的栽培方式之一。但是,随着温室使用年限的延长,土壤耕层变浅、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土壤酸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土传病害加重等现象日趋严重,这种变化生产上称为土壤障碍。番茄具体表现为烂根死棵、植株瘦弱、叶小皱缩、果实病变、早衰减产、各种营养失调症等。现围绕日光温室番茄栽培中土壤障碍的发生现状,揭示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土壤障碍修复和防治措施。

1日光温室番茄连作土壤障碍表现

1.1土壤耕作层变浅

土壤耕作层又称表土层、熟土层或活土层,指经常被耕翻到的土壤表层。耕作层土壤一般受人类耕作生产活动影响最深、有机质含量较高、疏松多孔、理化与生物学性状好,肥力较高,是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层次,番茄生长需要耕作层厚度以20~30cm为宜,目前温室土壤普遍耕作层偏浅,一般为15~18cm。浅薄的耕作层使番茄根系营养面积减小,坚硬深厚的犁底层阻碍了土壤水分、养分和空气的上下运行,阻碍根系下扎延伸,根系绻缩在地表下15~18cm处难以向下伸展。

1.2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

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结构差,易板结,对番茄产量、品质、品相以及物质循环、温室环境下土壤可持续利用均有影响。我国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开始于2008年的潍坊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工作数据显示,7~8年的日光温室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4.3g/kg,施用有机肥品种以鸡粪为主,但鸡粪的有机质含量偏低,同时由于日光温室地温高、矿化率高,因而土壤有机质积累缓慢[2]。

1.3土壤中自毒物质积累加剧,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土传病害加重

土壤微生物总量、活性和有益微生物数量多少是判断土壤活性的重要指标。番茄根系在土壤中生长时分泌出一种有机酸类物质,对下茬同科作物根系生长有抑制作用,由于番茄连年重茬,造成根系萎缩、根毛稀少、红根死根、黄叶落叶现象严重。自毒物质一方面降低了番茄根系活性,抑制根系生长;另一方面由于自毒物质的积累,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生长,使设施栽培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减少。日光温室番茄连作,为病原菌生存和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寄主,有益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病原菌数量增加,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根际土壤微生物失衡,番茄茎基腐病、疫病、根腐病、枯(黄)萎病、青枯病、溃疡病、细菌性髓部坏死病、线虫等土传病害加重。

1.4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板结严重

日光温室内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土壤结构不良,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极易造成土面变硬。发生板结的土壤,保水能力、保肥能力及通透性均降低,土壤板结会引发一系列土壤病症出现,如土壤中氧气缺乏、养分供应能力下降、水分供应能力下降,且易积累有机酸、硫化氢、甲烷等对番茄生长不利的物质。番茄生L适宜的土壤容重在1.10~1.30g/cm3之间,当土壤容重大于1.30g/cm3时即认定为土壤板结。露地种植转变日光温室种植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和对土壤的不当利用,土壤容重呈增大趋势,潍坊市日光温室的平均土壤容量目前已达1.36g/cm3。

1.5土壤酸化

番茄生长适宜的土壤pH值在6.0~7.0之间。土壤酸碱度大小除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外,对土壤中氮、磷、钾、钙、镁、硫及各种微量元素的形态和有效性、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活性也有较大影响。如山东潍坊地区棕壤分布区温室土壤pH值目前普遍在5.5~6.5之间,不少地块土壤pH值低至5.0左右。土壤酸化后,土壤板结加重,土壤养分供应失衡,番茄根系伸展困难、发根力弱、吸收功能降低,番茄整体长势弱,严重时会出现死苗、生长点坏死等现象。番茄青枯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加重。

1.6土壤次生盐渍化

土壤可溶性盐含量是评价土壤盐渍化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土壤可溶性盐含量>2.0g/kg即为盐渍化。目前,日光温室可溶性盐含量高值已达4.0g/kg,说明个别日光温室的土壤已经盐渍化。对番茄来说,土壤可溶性盐含量3.0g/kg后番茄生长受到抑制。

土壤发生盐渍化后,土壤溶液浓度增加,渗透势加大,根系吸收能力减弱,会抑制番茄对钙、磷、铁、锰等元素的吸收,使植株营养状况失衡,诱发番茄出现缺素症或营养过量中毒,造成了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出现死苗、死棵;植株抗病性降低,病害多发;生长发育期明显延后,特别是前期和中期产量上不去,甚至绝收。土壤出现盐渍化后,土壤物理性状变劣,如地表出现白色结晶物,土壤表面出现红苔等。

1.7土壤养分失调

番茄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有C、H、O、N、P、K、Ca、Mg、S、Fe、Mn、B、Zn、Cu、Mo、Cl共16种,这16种养分是番茄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它们不是等量被番茄吸收,各种养分在番茄体内的含量有差异。只有当土壤中上述各种养分含量处于适当的比例,番茄平衡吸收@种养分,番茄才能健壮生长,高产优质。目前,多数温室土壤出现养分失调状况,如温室土壤有效磷含量过高,导致植物出现缺锌症状;土壤速效钾含量过高,引起钾-镁拮抗,钾过量抑制了根系对镁的吸收,植株出现缺镁症状。番茄脐腐病也与土壤养分失调有关。

2日光温室番茄连作土壤障碍发生原因

2.1环境密闭

日光温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全年土温较高,空气湿度常处在60%~100%之间,高温高湿的环境加快了土壤固相物质的分解速度与盐基离子的释放,增加了盐分的表聚。土壤自身矿化的离子和人为施入的肥料结合起来而使土壤盐分浓度在短短的2~3年内就会明显上升[3],导致作物生长受到抑制,产量、品质显著下降。番茄连作几年,也能使某些离子积累而发生盐害。温室常年或季节性覆盖,土壤得不到雨水的淋洗,土壤中多余的盐分无法被雨水淋洗到土壤深层,多余的盐分随灌溉水向耕层积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2.2土壤耕作不科学

日光温室内相对狭小的空间,不便于大型农机具作业,长期依靠旋耕机作业,以旋代耕,旋耕机松土的深度一般在8~15cm之间,致使土壤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加厚。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由于番茄根系生长受阻而不能被番茄吸收利用,菜农继而大量施用化肥补充营养,因而形成恶性循环。

2.3水分利用不合理

合理灌溉一直是我国设施栽培生产中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多数菜农在保护地蔬菜生产上仍采用沟灌、畦灌等传统灌溉方式。程美廷等[4]在永年县科委试验温室的定点观察表明,土壤水分在耕层内运行的方向,除灌水后1d左右的时间外,其余时间都是向着地表的方向运动。按照“盐随水来”的规律,盐分必然向表土积聚。盐分在土壤中垂直分布的这种不均匀性,也是形成盐害的重要原因。

2.4有机肥种类选择偏颇

一般来说,秸秆类有机肥优于粪肥,但是目前菜农普遍有施用粪肥的习惯。据对潍坊市68个日光温室调查统计,当地年平均施用有机肥110452.5kg/hm2,品种以鸡、鸭粪为主,占有机肥施用总量的94.0%[2]。没有腐熟的粪肥在土壤中分解时产生有机酸,有机酸残留在土壤耕作层,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导致土壤酸化,土壤有机质和有益微生物菌群减少,土壤缓冲性能下降,遇酸遇碱变化剧烈。

2.5化学肥料盲目过量施用

温室番茄生产中化肥的盲目过量施用,是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土传病害加重、土壤板结、土壤酸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养分失调等土壤障碍的主要原因。

保护地栽培蔬菜具有生物产量高、吸收养分多等特点,菜农为了追求高产,施入大量的有机肥和化肥[5]。肥料投入量远远超过蔬菜的吸收量,使之在棚内土壤中过量残留,使土壤溶液浓度偏高,表土积盐不断增加[3]。通过对潍坊市温室番茄施肥量、施肥种类的调查和综合评价可以看出,番茄全生育期施用的肥料总量很大,氮、磷、钾养分极不协调,元素之间比例严重失调。调查数据显示,在不计算有机肥所含养分的情况下,平均施纯N1152kg/hm2、P2O51110kg/hm2、K2O1200kg/hm2。番茄温室生产中存在着盲目施肥现象,大量肥料未被吸收而残留在土壤中,这是温室土壤盐分的主要来源,连年超量施用化肥是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直接原因。随着连作次数增多,土壤微生物区系由低肥的“细菌型”向高肥“真菌型”发展,病原菌增加,寄生型长蠕孢菌大量滋生,作物病害严重[6]。

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与土壤中多价阳离子如Ca2+、Mg2+有关。向土壤中过量施入钾肥时,钾离子能将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多价阳离子置换出来,土壤团粒结构随之被破坏,致使土壤板结。长期过量施用酸性肥料如过磷酸钙、酸性水溶肥等,也是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酸性肥料的施用直接增大土壤中H+的浓度,降低pH值;施用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钾、硫酸铵等,也可因番茄的交换吸收使土壤中H+浓度增大。在连作情况下,多年连续大量施用相同或相似的肥料,会使某些元素过度缺乏,某些元素又过多过剩积累,造成土壤养分不均衡,诱发番茄发生脐腐病等。

3番茄日光温室栽培土壤障碍修复措施

番茄日光温室生产中,需转变传统的土壤管理方式,运用综合手段,通过合理耕作、轮作倒茬、水分调控、科学施肥等措施预防与修复土壤障碍。

3.1土壤深耕深翻

根系是蔬菜吸收水分养分的重要器官。土壤深耕深翻可以加厚耕作层,改善耕层土壤结构,促使土肥相融,破除土壤板结,使土壤耕层疏松,加速土壤熟化,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消除土壤连作障碍。常年的浅层旋耕导致土壤耕层变浅而犁底层加厚,大型深耕深翻机械又难以进入温室狭小的空间内。深耕深翻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完成:通过旋耕机将撒施到土壤表面的有机肥、化肥、菌肥、土壤消毒剂等均匀翻入土壤,再人工深翻土壤30cm,人工深翻可隔年进行。

3.2合理轮作倒茬

合理安排不同蔬菜之间的轮作,可以减轻土壤可溶性盐积累、平衡土壤养分、改善微生物生存环境、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对土壤障碍起到预防和修复作用。种植某些吸盐较多的植物进行生物洗盐,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降低土壤盐分的措施,如夏季温室休闲季节种植玉米,玉米生长期间不施肥,能有效降低温室土壤盐分含量,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地土壤除盐措施,是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有研究表明,不同作物的合理轮作,不仅可以抑制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降低酚酸类物质的积累,还可以利用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促进作物的生长[7]。

3.3合理调控水分

水分调控在温室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中意义重大。设施土壤水分蒸发快,返盐重,而设施内畦面覆盖地膜,可以保水抑制盐分表聚[8]。地膜覆盖后提高了土壤温度,强化了水分的汽化过程,地膜的阻隔作用又使汽化水逸出的通道受阻,由于膜内外温差的作用,膜内达饱和态的水汽,凝结成水珠滴入表土,使表土含水量增高[9]。温室内畦面覆盖塑料薄膜,阻止土壤水分蒸发,起到减轻土壤表层返盐的作用。对于已发生盐渍化的土壤,可在整地前大水漫灌,浇足浇透,促使盐分下渗,或温室夏秋揭膜,充分利用雨水淋洗表层土壤中的盐分。

3.4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一方面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避免盲目施肥带来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板结、土壤养分失调、土壤酸化等;另一方面,根据土壤酸A度情况,及时调节肥料种类,对有酸化趋势的温室土壤,选择施用草木灰、钙镁磷肥等碱性肥料以中和部分酸性,或选择施用硝酸钾、尿素等生理中性肥料,预防土壤酸化;对土壤酸化严重的温室,还可以通过施用石灰、贝壳粉等碱性肥料调节土壤pH值。

根据番茄需肥特性及土壤养分状况配方施肥,尽量减少化肥用量,不要盲目施用化学肥料。番茄每形成1000kg经济产量需纯N3.18kg、P2O50.74kg、K2O4.83kg,需求比例为N∶P2O5∶K2O=1∶0.23∶1.52。基肥以腐熟的优质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化肥,化肥提倡选择致盐能力弱的肥料,如缓释肥料、控释肥料等。改变盲目使用肥料现象,减少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对土壤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做到土壤“缺什么”,生产过程中就“补什么”,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平衡土壤养分,按需供给,既保证产量,又利于品质,还减少成本,更重要的是保障了温室种植土壤的持续性耕作和农产品安全。近年来,山东省昌邑市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研发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将全市6000多个土样信息输入数据库,在各镇村的配方肥经销点配备了11台触摸屏,农民点屏查询到自家地块的土壤养分状况,并得到施肥方案。这种“采土、测土、配方、施肥、供肥”的一条龙式“对症下药”服务深受农民欢迎[10]。

3.5推广施用有机肥、生物菌肥

针对温室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土壤病害严重等实际情况,要在减施化学肥料的同时,加快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菌肥。除温室生产目前大量施用的粪肥等农家肥外,商品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生物有机肥料、复合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等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肥料,它们在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微生物区系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酸化缓解、肥料利用率提高等方面意义重大,符合《山东省2016―2022年化肥减量使用行动方案》指导精神。在番茄日光温室种植中,广泛推广施用上述肥料,充分利用上述肥料中所含的优质腐殖质、高活性有益菌实现土壤障碍的预防与修复。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推广“长有机、速无机、增生物”三肥联合施用技术,实现三肥合一的效益最大化。增施有机肥料,提高温室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对酸碱的缓冲能力,从而减轻或避免土壤酸化,特别是含木质素、纤维素、优质腐殖质多的有机肥,如牛粪、羊粪、秸秆类有机肥等,效果更为显著。同时,结合耕作,将有机肥充分与土壤混合,使肥土相融,发挥有机质改良土壤的最大功效。

3.6微灌施肥

番茄等茄果类蔬菜适合于选用微灌施肥方法。微灌施肥是借助微灌系统,将微灌和施肥结合,利用微灌系统中的水为载体,在灌溉的同时进行施肥,实现水肥一体化利用和管理,使水和肥料在土壤中以优化的组合状态供应给作物吸收利用。

微灌施肥节水节肥,满足发展环境友好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但是微灌施肥缺少了大水漫灌对土壤表层可溶性盐分的淋洗作用,温室长期用滴灌施肥,可能会造成地表盐分累积,可采用膜下滴灌抑制盐分向表层迁移。

4结语

由于温室土壤障碍修复综合性强,影响因素多,仅靠菜农或某个部门难以实施和开展设施土壤质量提升工作,必须加强综合手段的研究和运用,如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标准控制、企业作为、菜农吸纳等。根据中央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设施蔬菜土壤修复,应以蔬菜食品安全为目标,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改善土壤环境为基础,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通过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蔬菜生产全程监控,不断提高蔬菜品质和档次,达到农民增收、生态文明、食品安全、保障人民健康的目的。

5参考文献

[1]徐鹤林,李景富.中国番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张西森,潘云平,侯月玲.潍坊耕地[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3]冯永军,陈为峰,张黄娜,等.设施园艺土壤的盐化与治理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2):111-114.

[4]程美廷.温室土壤盐分积累盐害及其防治[J].土壤肥料,1990(1):1-4.

[5]赵凤艳.黑龙江省大棚蔬菜施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北方园艺,2000(1):12-13.

[6]王绪奎,陈光亚.设施农业中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01(6):39-42.

[7]胡飞,孔垂华.胜红蓟化感作用的研究Ⅰ.水溶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质分离鉴定[J].应用生态学报,1997,8(3):304-308.

[8]薛继澄,毕德义,李家金,等.保护地栽培蔬菜生理障碍的土壤因子与对策[J].土壤肥料,1994(1):4-9.

土壤板结的原因篇4

关键词:农村桥涵基础;冻害;防治措施

前言:在霜冻节气之后北方的土地开始大面积的结冻,土地在结冻后因为土壤中的水的物理形态发生变化,会对土壤的结构和物理性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北方主要属于季节性冻土,所以北方农村桥涵基础冻害主要是由于土地膨胀所导致的。季节性冻害会导致在季节性冻土上修建的桥梁等建筑物因为冻害而出现损坏,本研究提出了针对农村桥涵基础冻害的防治措施,希望可以给相关的部门提供一些参考。

1.导致农村桥涵基础产生冻害的主要原因分析

1.1桥涵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一般在农村中建设的桥涵工程大都使用浅基础进行建设,而浅基础自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浅基础因为在建造和埋设的过程都比较简单,并且造价较为低廉,所以在一些建筑上使用,但是一旦受到冻害后就会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就会对农村桥涵工程的结构产生危害,甚至会导致坍塌。

1.2桥涵基础受冻膨胀

桥涵基础受冻导致的膨胀是在季节性冻土上桥涵基础出现骨气的主要原因。在土壤结冻后除了土壤中原来含有的水分在结冰后导致土壤膨胀之外,导致土壤膨胀的原因就是水分向受冻面迁移。在土壤冻结后,土壤受冻膨胀产生的冻胀力越大就会使土壤冻结所产生的切线冻胀力越大,这些力最终作用于桥涵基础上,导致桥涵基础整体向上移动。但是在膨胀过程中因为基础所在的土地的膨胀特性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产生不均匀冻胀现象,导致桥涵基础的不均匀抬升。桥涵基础在气温零下后会出现冻胀现象,一旦桥涵基础所处的土壤含水量较高,在气温回升之后冻土融化,会导致桥涵基础产生沉降。桥涵基础一旦因为冻胀而出现的拔起现象,就很难被制止了。因为桥涵基础在被拔起后很难能恢复到原来的位置,桥涵基础埋入土壤中的部分不断的减少,拔起现象将逐年的加剧,最终将会导致桥涵建筑因为失去支撑而产生坍塌的现象。

1.3基础底板被上抬

地基土壤在受冻膨胀和融化沉降过程中会给桥涵基础底板带来极大的破坏。土壤作用于桥涵基础的冻胀力都是由于土壤中的水结冰而产生的膨胀力,在实际的施工中桥涵基础的深度大概等同于冻深,在结冻后产生的冻胀力会对桥涵基础底板产生破坏。桥涵基础在冻胀过程中不均匀的抬起以及在沉降过程中的不均匀沉降会对桥涵基础底板产生高强度的破坏,当桥涵基础所受到的破坏反映到桥面上的时候就会导致桥面受损,会因为基础的反馈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桥涵基础板边缘受到约束的时候中间部位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在冻土的影响下极为容易发生形变。不同部位的冻土的膨胀特性并不相同,这就导致了桥涵基础在发生形变时也是不均匀的形变,这样会导致桥涵基础底板出现一定的裂缝,随着使用时长的增加,裂缝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破坏桥涵基础底板。

1.4混凝土被腐蚀

在季节性冻土上建造的桥涵工程所使用的混凝土在达到了一定的年限后,必然会出现腐蚀现象。导致腐蚀的原因有很多种,在土壤中的部分混凝土在经受了土壤中水分冷热交替后难免会出现腐蚀的现象,在水中部分的混凝土受到流水的冲刷和水中各种化学元素的侵蚀最终会出现腐蚀的现象。

2.农村桥涵基础冻害的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

2.1农村桥涵基础冻害的防治核心

农村桥涵基础冻害防治的核心就是要降低桥涵基础附近的土壤的冻胀力。改善桥涵基础附近的土壤冻胀力可以通过对桥涵基础所在土壤的土质进行改善,改善基础和周围土体的接触面,还可以通过加强桥涵基础的强度来降低土壤所产生的冻胀力对于农村桥涵基础的冻害。在建设桥涵工程的过程中要根据所处环境使用抗冻性较高的材料,这样可以避免桥涵基础受到冻胀力的影响,保证桥涵建筑正常的运行。

2.2对于新建桥涵工程的基础冻害防治措施

新建桥涵工程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的考虑所在地区的冻害程度,然后根据所在地区的冻害程度对桥涵工程所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在建设之前要预先改善桥涵基础所在土壤的土质,改善基础和周围土体的接触面。在建设期间要加强桥涵基础的强度使免于冻害。如果建设的地区的土壤水分含量较高就退而求其次,允许土壤对新建桥涵基础产生冻害,但是冻害所导致的膨胀等现象不能影响桥涵工程的正常使用。

2.3对于在役桥涵工程的基础冻害防治措施

对于在役桥涵工程的基础冻害防治主要通过对在役桥梁进行为期几个循环的观测。通过观测结果分析冻害的程度,根据冻害程度采取相关的防治措施。可以改善桥涵基础附近的土壤土质来降低冻害对桥涵基础所产生的冻胀力,也可以对桥涵基础采取保温措施,在遇到极端天气时要及时的对桥涵基础进行临时的养护。

结语:针对于我国北方的农村桥涵基础冻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冻害的产生对于桥涵建筑的损伤问题的严重性。笔者在本研究中针对农村桥涵基础冻害提出了一些防治原则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主要目的在于希望引起相关部门对于该问题的重视。然后可以及时的、尽早的对农村桥涵基础冻害问题进行防治和解决,去除桥涵建筑的安全隐患,保证桥涵建筑可以安全正常的运行,从而确保了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土壤板结的原因篇5

关键词银杏;枯黄原因;复壮措施;辽宁葫芦岛

中图分类号S792.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8-0172-01

银杏(GinkgobilobaL)为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是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系中国特产,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1-2]。葫芦岛地区全市主要街路采用银杏、国槐、栾树、垂柳等作为行道树,其中银杏的相对频度为11.55%,在调查所有行道树品种中频度排名第三,用量很大。近几年,葫芦岛市街路银杏生长缓慢,甚至出现部分街路银杏枯黄的现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银杏树枯黄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复壮措施。

1银杏树木枯黄的原因

1.1根系生长障碍层

银杏树木根系的主根与侧根都很发达[3],道路绿化与城市基础设施并存,例如行道树与城市电力、给排水网的冲突。由于存在多方冲突,其营养和水分吸收都受到影响。

1.2缺水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自然降水和地表径流的水分已满足不了树体的生理需要。4―6月,葫芦岛市正是风大少雨的季节,水分蒸发量大,降雨量少,银杏树体需水量无法满足,出现部分植株部分叶片枯黄或整株枯黄的现象。

1.3土壤板结

调查发现,街路土壤密实、板结。特别是大润发超市门前、龙湾大街北延中段门市前、火车站等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银杏树普遍长势弱,有枯黄现象,这与行人的长期踩踏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差有直接关系。地表硬覆盖过厚,土壤压实严重,限制了土壤的正常透气,使根系呼吸困难,生长不良,也易造成地上叶片枯黄[4]。

1.4生理性原因

葫芦岛地区春季银杏叶片萌发正常,进入6月后,高温少雨,叶片开始发病,7月雨季枯黄现象停止扩展,同时严重枯黄枝条二次萌发,8―9月又开始扩展,并逐渐扩展到全株。近年来的观察与研究试验数据显示,土壤含水量低、含盐量大、土壤板结和硬覆盖多导致土壤透气性差等造成根系损伤,是造成银杏生理性枯黄的主要原因。

2复壮措施

2.1做好水分管理

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加强对银杏的水分管理。葫芦岛市气候四季分明,降雨分布不均,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月,冬季降水量仅占3%~4%。葫芦岛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大风出现,以春季大风日数最多[4]。尤其是葫芦岛春季干旱少雨,风沙大,及时给树木灌水及冬灌是十分重要的。春季银杏萌发时要及时浇水,对全年银杏树的长势非常关键;旱季及时浇水,可及时补充树体蒸腾消耗的水分,同时也可稀释土壤的盐浓度,避免根系受损。

此外,绿地土壤明显高于路边石,银杏树无法承接较多的灌水及降雨,应清除表层土,降低土层高度,以利蓄水[5]。

2.2适时松土

适时松土,银杏根际避免栽植根系比较发达的地被或绿篱植物,增加土壤透水性、透气性。同时,银杏树根际土质不好,应结合施肥逐步改良土壤[6]。

2.3增施有机肥

今后栽植银杏时,要根据银杏喜水喜肥的特性,严格按照移植树木的技术规程操作,保证施工质量。对树势弱的银杏树,改良土壤,施入有机肥,结合松土可施有机肥5~10kg/株[7]。

3结语

为了促进树木更好的生长,并保持优美的行道树景观效果。2016年“十一”期间,葫芦岛市园林管理处工作人员对市直管绿地银杏树进行复壮工作,采取了拆除透水混凝土、防腐木及雨花石;扩大树盘;打孔、开盘松土、施肥;适当修剪等有效措施。其中,对海月路采取每株银杏树打6个孔,孔内放入直径8cm、长80cm的通气透水施肥施药管,管内放入粉碎树枝、复合微生物肥料、生根液及根腐灵,促进银杏生根及根部的透气性及增加养分;其他银杏采取开盘松土、施肥、浇水的处理措施,有效解决了街路银杏枯黄的问题。

4参考文献

[1]陈有民.中国园林绿化树种区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郑西平.北京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1(1):43-45.

[4]李万桥,陆庆轩,王爱杰.沈阳市部分街路银杏树枯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03(2):26-27.

[5]娄成,徐作忠.银杏叶片枯黄失绿原因调查及防治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149.

土壤板结的原因篇6

1.耕地土壤板结、耕层变浅、土壤肥力不足的原因

1.1耕地土壤板结土地长期超量施用化肥,每公顷施用化肥量平均达750公斤,而忽视农家有机肥的使用,对土地的掠夺性开发,造成地力下降,土壤严重板结。

1.2耕层变浅多年来农民大都采用小四轮(22马力以下)配套灭茬机进行整地作业,耕深只有10厘米,土地经机械反复碾压加之整地深度不够,在耕层下便形成了12~15厘米的坚硬犁底层,致使土壤透气、渗水性能下降,幼苗期根系总量少,且根系呈水平方向生长,不能下扎。

1.3土壤肥力不足一是农民在认识上有误区,认为多投入化肥就能多打粮,致使农家有机肥的施用量严重不足。农家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有显著的改良作用。农户自家养畜禽的就施点,不养畜禽的农户就不施农肥,已成普遍现象,因此,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2.大力推广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

机械化深耕和深松能有效解决土壤板结和耕层变浅的问题,能迅速改善土壤结构,有效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自从国家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以来,公主岭市农机化装备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为深耕、深松机械化推广带来机遇。

2.1机械深耕技术使用大型拖拉机配套液压悬挂双向翻转犁进行作业,深度在20~24厘米比较适宜。耕翻效果好,无堑沟,但耕翻后需二次耙压整地,才能达到播种要求。该项技术一是能够有效的打破犁底层;二是可以增加秸秆还田量(可整株还田),达到深埋作物秸秆加快熟化腐解的目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且经耕翻晾晒后,增加熟化土壤厚度。

2.2机械深松技术利用大型拖拉机配套深松机对土壤实现超过常规深度的耕作,一般耕深为25~40厘米。深松能更有效地打破犁底层,使土壤蓄水能力更强,防止地面径流,形成土壤水库,深松在调节耕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方面有良好作用。

3.推广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

3.1秸秆机械粉碎还田为了增加秸秆还田量,待玉米收获后高留茬30~45厘米,结合秋整地(综合整地或灭茬),使粉碎的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达到还田的目的。玉米根茬干物质中有机质含量高达75%~85%,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的作用显著,根据公主岭市保护性耕作项目的试验对比(还田量占总秸秆量的1/3),土壤有机质含量年递增0.04%~0.06%,土壤容重降低0.07~0.11g/cm3,土壤肥力可逐年得以恢复。

3.2秸秆整株还田具体做法是土地深耕前把整株秸秆,均匀铺放到垄沟里,还田量可以超过秸秆,总量的1/3。为了加快秸秆在土壤中熟化腐解的速度,可在深耕前每公顷土地撒施氮肥100公斤,之后进行深耕覆盖。此法还田量大,覆盖深,分解快,有机质含量增加快,且不影响播种质量。

4.大力推广农肥撒施车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关于龙的作文400字左右
  • 下一篇:高一说明文字左右(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