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畜禽免疫;免疫失败;对策建议
免疫学是于医学和兽医生物学同时诞生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免疫学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飞跃的发展,其研究范围已渗透到整个生命科学领域,从而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兴学科。目前,在我国兽医界尤其重视免疫的预防。
一、免疫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免疫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兽医学上主要应用于各类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1.免疫预防和治疗
应用疫苗接种预防人畜传染病历来都是免疫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20世纪医学界和兽医界伟大的成就之一。我国应用牛瘟兔化疫苗已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牛瘟。马传染贫血弱毒疫苗的研制成功,在短短几年内在国内养马地区控制了此病的流行。很多畜禽烈性传染病如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兔出血症等也都依靠疫苗接种得以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出现更高效、安全的疫苗和防制策略。在新型疫苗中,以活病毒为载体的活体载体苗更引人注意。
2.人工免疫
动物体对病原的免疫力可分为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前者是动物体在种族进化过程得到的非特异性天然防御机能,后者是动物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及其产物刺激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有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二者又有天然、人工之分,所谓免疫接种就是用疫苗进行主动免疫。目前,人工免疫是我国兽医界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各级政府对畜禽的人工免疫都给与了高度的重视。
3.被动免疫
(1)母源抗体的被动保护
母体抗体可通过胎盘、初乳或卵黄传递给初生幼畜(禽)。母体抗体输到胎儿的途径取决于胎盘的结构。
母源抗体的存在虽然对幼畜(禽)起保护作用,但也对主动免疫产生干扰,因此在防疫接种时应事先考虑这个问题。
(2)人工被动免疫
经过多次免疫的动物血清——免疫血清,或自然发病后康复的血清人工输给未免疫的动物,使其获得对某一种病原体的抵抗力,即人工被动免疫。本法免疫期长,一般为2~4周。免疫血清可用同种动物或异种动物制备,前者称为同种血清,后者称为异种血清。
(3)人工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最重要的优点是免疫时间长(与被动免疫相比较),并可以通过重复注射疫苗而使这种保护反映得到强化和延长。但疫苗毕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疫苗研究必须在搞清病原的基础上进行。有些病的病原虽然已经搞清楚,但有很多血清型和亚型,如不做精确的型的鉴定,盲目研制也会事半功倍或造成不良后果;其次,必须了解传染病免疫应答的性质和免疫机理。另外,应用的疫苗可能会引起不利的后果。
使用兽用疫苗,最为重要的是控制某一种动物而不是个体的发病,所以必须考虑群的免疫力。群免疫力是通过减少易感动物遇到感染动物的几率,以使疾病传播减慢或终止。如果考虑接种疫苗而带来的一些动物个体的损失,没有及时的群免,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1.养殖户防范意识淡薄给免疫工作带来的困难
由于养殖户知识结构比较低,总是认为免疫不免疫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自己的父辈、祖辈也没给畜禽免疫过,还不是养的好好的。新型养殖场,前几年不免疫,也没有出现多大问题。个别养殖户特别是蛋鸭养殖户在整个产蛋期不配合免疫免疫工作的开展。
对策建议:组织养殖户参加免疫科普培训,向养殖户发放有关的知识材料。站在养殖户的角度去为养殖户权衡免疫的利和弊。对于产蛋制定科学免疫程序产蛋高峰期的蛋鸡更换疫苗和免疫方式,如使用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进行饮水加强免疫。如有一养殖户往年每到蛋鸡产蛋高峰期就不配合免疫工作,每次免疫后产蛋量都会下降20%左右。自从兽医人员通过抗体监测后,合理指定棉衣程序,应用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进行饮水免疫后,免疫抗体达到了保护作用,产蛋量不仅没降反而每天多了10多枚鸡蛋。养殖户喜出望外逢人就说我们兽医工作做的好,确实为老百姓着想。今年又到产蛋高峰期该养殖户主动要求兽医人员开展抗体监测,积极配合免疫。免疫工作不仅顺利完成,而且增加了双方之间的感情。
2.没有科学的进行免疫而造成的免疫失败
(1)免疫程序不科学。如:一些养鸡场(户)对雏鸡仅进行基础免疫,就认为“疫苗已经打过了,不会有事了”而不进行强化接种,“一针定天下”结果疫病照样爆发;(2)免疫方法不正确。如:皮下使用的疫苗用于肌肉注射,点眼、滴鼻免疫时疫苗未能进入眼内、鼻腔,肌肉注射时出现“飞针”、疫苗根本没有注射体内或注入的疫苗从注射孔流出;(3)免疫时机不适当。免疫时机选择不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频繁免疫,二是提早免疫,三是推迟免疫;(4)免疫稀释不合理。如操作人员粗心大意造成稀释液量的计算或称量差错,致使稀释液的量偏差较大;有些人为了补偿疫苗接种过程中的损耗,有意加大疫苗的用量,或在直射阳光下或风沙较大的环境下稀释疫苗等。不按说明规程操作,疫苗的质量均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对策建议: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必须根据疫病在本地区流行的情况及规律、畜禽的用途(种用、肉用或蛋用)、年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条件,以及疫苗的种类、性质、免疫途径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制定。免疫过程中要严格操作,比如用小号针头对禽类进行免疫,以免针头拔出后疫苗流出。饮水免疫前先断水,以免造成进入体内疫苗不足。饮水器具一定不能使用金属容器,等选择合理的免疫时机,应该在无风,温和的天气进行免疫,不能选择在天气恶劣、更换不同饲料时进行免疫,以避免发生应急反应而影响免疫效果。如鸡免疫接种应在一天中比较凉爽的时间(早晨或傍晚)。进行合理稀释,稀释前先逐瓶检查是否完好、是否过期。稀释时应在避光、避风尘的环境下操作,然后严格的按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由于疫苗稀释后降解的速度快、有效时间缩短,稀释后的疫苗应在30~60min内用完,当然也可以在冰箱或保温瓶内临时保存一下,不能时间太长。根据常用稀释疫苗说明书告知,多数疫苗稀释的时间超过3h再接种,对机体的保护率为零。如一些养鸡场(户)一次需要接种几千甚至几万只鸡,接种前将几十瓶甚至上百瓶疫苗一次稀释完,置于常温下不断使用,这样越往后用的疫苗,效价就越低,尤其是在稀释液质量不好或环境温度偏高的情况下,效果更差甚至为零。应故在实际操作中视免疫的进度,稀释进度相同的疫苗。
注意避免母源抗体对免疫的干扰,首免时首先要考虑母源抗体的影响,定期对机体母源抗体水平进行监测,以计划合理的免疫时间。如我区兽医人员疏忽大意对刚购进苗鸡进行了首免,21d后进行抗体监测,结果发现血样中的抗体滴度均未达到免疫保护效价,后经检测母源抗体,找出了免疫失败的原因,原来幼畜禽体内存在被动得来的母源抗体,一定的母源抗体能抑制弱毒苗的病毒或细菌,使其不能在体内增殖,致使免疫失败。
3.疫苗因素造成的免疫失败
(1)疫苗质量不合格,例如病毒或细菌的含量不足、冻干或密封不佳、油乳剂疫苗油水分层、颗粒过粗、疫苗反复冻融减效或失效、油佐剂疫苗被冻结或己超过有效期等;(2)疫苗运输、保存不当,如贮藏、运输疫苗由于停电,日光下暴露,疫苗反复冻融使疫苗内微生物死亡,疫苗效价就会降低或提前失效。特别是兽医机构一级一级的供苗环节中,贮藏不当,极易导致疫苗失效,在正常检查中我们也发现个别兽医人员将冷藏疫苗放在冷冻环境中冷冻等;(3)疫苗选择不当,如在疾病流行地区仅选安全性高但免疫力差的疫苗,较常见的是使用的毒型与本地流行的毒型不一致,也达不到免疫的目的。
对策建议:正确选择疫苗。选择质量合格的疫苗,选择真空包装的可靠疫苗。选择适合本场或本地区的疫苗,新场址、幼龄鸡应选弱毒疫苗免疫,以免散毒和诱发疫病;在疫病常发区应选用毒力较强疫苗或用弱毒疫苗加大剂量进行免疫接种。做好疫苗的运输和保存。避免高温和阳光直射,在夏季炎热时尤其重要。往家拿疫苗时一定要使用冷藏设备加冰块降温,确保疫苗在冷链环节中运输。夏季应用疫苗饮水中最好加适量冰水饮用,还要避免阳光直射,才能保证效果。疫苗属于生物制品类,具有严格的保存条件。疫苗应低温保存和运输,但应注意不同种类的疫苗所需的最佳温度不同。如冻干苗一般要在一15℃以下冷冻保存,液体疫苗,一般要在-4℃冷藏保存;而油乳剂疫苗则应避免和铝胶剂疫苗冻结,最适保存温度为2-8℃。对疫苗应有专人保管,并造册登记,以免错乱。不同种类、不同血清型、不同毒株、不同有效期的疫苗应分开保存,先用有效期短的后用有效期长的。应经常检查电冰箱或冰库电源及温度,如果停电,应把疫苗保存在冰池中而非冰箱中。农村时常停电,反复冻融会破坏疫苗的质量。及时注意疫苗的使用有效期限,过期的疫苗及时地清除做无害化处理。
4.其他原因造成的免疫失败
(1)带病畜禽发病期间和用药期间所造成的免疫失败;(2)饲料原因;(3)环境消毒不彻底等。
对策建议:平时要做到勤观察,发现疾病及时治疗,严禁给病畜禽接种疫苗,一定要待病畜禽恢复健康后再进行免疫接种。在免疫接种前,要对畜禽的健康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做到心中有数,防止由于接种疫苗而引起畜禽发病及影响免疫效果。平时应注意饲料营养成分,饲喂新近生产的饲料。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要补给充足,特别在夏季应注意添加维生素,因为许多维生素在夏季容易被氧化或还原而失效。还要多注意饲料是否发生变质,变质饲料及时处理。任何时候都要做好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购进苗畜禽前对畜禽圈(舍)和所有用具彻底进行清洗消毒,购进后定期对畜禽消毒。为给免疫接种一个良好环境,必须严格控制环境卫生,加强消毒工作,确保免疫接种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杜念兴.兽医免疫学[M].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陈建红,司兴奎等.禽病防制专家六讲[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杨增歧.畜禽无公害防疫新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袁宗辉,畜禽无公害用药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免疫功能;后天影响;探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81-02
免疫功能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之一,它能识别和代谢体内外的有害物质,以使人体免受伤害,维护自身平衡和稳定。免疫功能主要通过免疫系统来实现,免疫系统主要担负着免疫监视、免疫防御、免疫稳定等功能。免疫系统正常时,可防止微生物的感染,清除体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抑制细胞癌变等。免疫系统异常时,可导致超敏反应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可见,免疫功能对人体十分重要,影响人体免疫功能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和遗传因素,大多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遗传倾向,是一种伴性遗传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本文主要就影响人体免疫功能的后天因素进行探析,希望能引起读者对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视。
1营养因素
营养因素是影响免疫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营养不良,蛋白质和热量的供给就会不足,既可能导致胸腺萎缩,又可能导致补体合成不足,人体吞噬细胞的识别抗原传递信息的能力、吞噬能力有所下降。此外,胸腺萎缩后,会影响人体T细胞的成熟,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而且B细胞抗体的产生,需要识别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也会导致体液免疫功能的下降。再加上吞噬细胞的作用减弱,使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都会收到影响。[1]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巴特维帕等人,曾进行过这方面的试验,他们对丧偶不久的26名对象进行了免疫功能的测定,通过测定的结果发现,被试在两月之后,他们体内的淋巴细胞的活性,要远低于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其他人。这就告诉我们,心理和情感的极度压抑或者过度忧虑会造成免疫系统的部分损害。还有许多试验也证明了心理因素会影响免疫系统,也同样会影响人体对各种病症的抵抗力。
3神经内分泌因素
科学证明,免疫细胞能接受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受体,因此免疫功能自然要受到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内分泌的激素和神经递质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比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药理剂量时,能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甚至对所有的免疫细胞有抑制作用;然而胸腺激素、生长激素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反之,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同样受到免疫功能的影响,二者之间互相影响。
4年龄因素
在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人体的免疫功能也不同。婴幼儿时期,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刚出生,婴儿能从母体获得部分抗体,具备一定的免疫功能;3-6月以后,婴儿从母体获得的IgG抗体已部分消失,所以在这一时期,婴儿免疫功能较弱,容易发生感染。[2]所以,在半周岁左右的婴幼儿,应适当接种各种疫苗。步入老年,由于人体的免疫细跑的数目减少、胸腺萎缩、功能减弱,将导致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所下降,也比较容易感染疾病和产生恶性肿瘤。在青壮年时期,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功能正常,免疫力较强。
5疾病因素
一般地说,人体感染任何疾病,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但是,直接影响免疫功能的疾病是骨髓、胸腺等器官的疾病,这类疾病直接影响免疫细胞的产生和成熟。此外,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因后天各种因素导致损害,致使免疫细胞出现异常,也可能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如肿瘤患者,他们的免疫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受损,极易患各类感染性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再如艾滋病患者,其体内的病毒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细胞,主要是CD4+T细胞,这就会造成人体免疫功能缺陷,严重时可能导致免疫监视和免疫防御功能的丧失,临床表现为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严重继发感染,如果体内突变细胞不能及时清除,还可能继发各种肿瘤。[3]
6其它因素
规律的饮食起居、体育锻炼等都可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正常规律的起居习惯,和谐的夫妻生活,都能使人体天然抵抗力增强。
免疫功能是对人体机能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功能正常时,对人体有利;功能异常时,对人体有害。在这些后天影响因素中,有些是难以避免的,如年龄;有些是能尽量避免或控制的,如营养、疾病因素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可能避免一些对人体免疫功能不利的因素,普及医学知识,提高生活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改善我们的劳动强度和条件,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增强我们的体质,降低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龙振洲.医学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免疫检验;实践;探索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连接环节。免疫学检验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各种具有敏感特性的标记技术,对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行特异性、超微量地分析,包括细胞的、体液的诊治及预后评估[1]。就免疫学检验进行准确定位,是临床医生依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防控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实施与探索进行综述如下。
1临床免疫学概念
临床免疫学属重要的免疫学分支部分,为免疫学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途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科学的应用免疫学新技术,在疾病的治疗、监测、确诊、预后中均发挥重要的引导及参考作用[2]。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多种免疫学技术已被普遍开展应用,如流式细胞式和免疫细胞检测及分类技术、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及各种肽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等[3]。随着目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不断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都对临床检验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种免疫学技术均需紧跟医疗科技发展步伐,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以尽快的与临床应用适宜,进而开展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崭新局面。
2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基础均需有相应的理论,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均为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这些技巧中,理论基础为DNA的双螺旋。同时免疫学的抗体理论与抗原对多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标记技术、沉淀、凝集等的发展进展[4]。近年来,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渗透及免疫学的飞速积习难改展,使免疫学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3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多学科交融临床免疫学经典技术包括免疫标记技术、溶血技术、中和技术、沉淀技术、凝集技术等。以上技术为临床免疫学基础,在临床免疫学传统及现代的理论中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以上技术或其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技术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但生命科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间渐较难明确区分和界定,形成广泛的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适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染色质沉淀技术等免疫学新技术,使免疫应用范围和理论不断拓展。另外,临床免疫检验中,组织学、细胞学中的显微镜技术也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由普通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对抗原进行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荧光显微镜与荧光标记技术联合进行检测。且电子显微镜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行为可直接行动态观察。以上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免疫学技术得到了较大丰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5]。同时免疫学检测数据显著多,用日益复杂,有效分析数据和正确应用结果显得较为重要故临床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渐趋深入。
3.2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同步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与传统手工操作有较大的区别,如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等,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生物芯片技术使整个检验医学检测实现了大规模、平行化、高通量的要求。同时,组学技术、后基因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免疫学需要。
4免疫学检验定义
4.1临床免疫学中免疫学检验为重要组织部分以基础免疫学理论作指导,临床免疫学对免疫学方法及技术不断创新,在对疾病研究,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肿瘤、传染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发机制、诊治、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免疫学分支学科,是基础免疫学内容与临床免疫学内容的中间环节,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
4.2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定义依据免疫学原理,特别是抗体与抗原反应原理,对各种敏感标记进行利用,如荧光素、发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特异地、超微量的对各种病理和生理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的和体液应用,行疾病诊治和评估的一组医学临床检验项目[6]。其要点为即对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加以利用,又可对免疫学参数的各种内容进行检测。
5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5.1定位目前,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单位中,尚未设立免疫学检验专业,无专业的检验设备,无实验室,无固定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被分散在微生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2质量管理分析虽免疫学检验中大部分项目在各大医学中已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但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中,仍较为薄弱。对于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在质控品和标准品上,国内尚未做到有效统一,虽部分有供应,但项目不全,价格昂贵[7]。故多数试验室质量控制不达标,导致检验质量不稳定。目前,尚普遍存在试剂缺乏统一的现象,检验结果中的假阴性、假阳性较难杜绝,为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检查带来了一定难度[8]。同时,专业的免疫学检验人员较少,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带头人,同时也缺乏娴熟操作的技术人员[9]。此外,还存在研究内容与临床缺乏有效结合等,在疾病诊治中未发挥有效作用[10]。
6发展建议
针对免疫检验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和检验科需重视免疫学检验专业的设置,设备引进、项目定位和人员配备,加强培训,建全室内质量控制[11],同时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各级质量部分需加强参考品、质控品的管理,以提高检验效果,使临床免疫学作用落到实处[12]。
7小结
综上,临床检验为临床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技术的研发为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约了样本用量,实现了疾病准确、快速、无创的诊断。同时也需正视存在的困难,对复杂的数据行合理和有效的应用,以减轻患者负担,控制成本。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的合作与交流,让从业者加强各种技术的培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松华,罗识奇,周为民,等.28所医疗机构检验免疫学部分指标现场检测调查[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2):154.
[2]BeutlerB,CasanovaJL.Newfrontiersinimmunology.WorkshoponTheRoadAhead:Futuredirectionsinfundamentalandclinicalimmunology[J].EMBO(EuropeanMolecularBiologyOrganization),2005,6(7):620-623.
[3]武建国.老年人抗病毒螺旋抗体测定的假阳性率偏高[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4):241-243.
[4]HartmannM,SchrenkM,DottingerA,etal.Expandingassaydynamics:acombinedcompetitiveanddirectassaysystemforthequantificationofproteinsinmultiplexedimmunoassays[J].ClinChen,2009,54(1):956-963.
[5]周镇先,吴玉强,黄茂萍,等.国产抗HBs抗体试剂检测结果的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1):70.
[6]ShoshanSH,AdmonA.Noveltechnologiesforcancerbiomarkerdiscovery:humoralproteomics[J].CancerBiomark,2007,3(1):141-154.
[7]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59-712.
[8]史俊敏,吴晓勇.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8):2377-2378.
[9]张伟民,宋超.落实质量考核与监督措施,促进独立实验室健康发展-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与探讨[J].浙江检验医学,2009,7(3):285-287.
[10]师建国,田玉梅,郭芝芳,等.量子共振检测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摘要)[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288-289.
[11]袁红,黄文芳,杨明清,等.对四川省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查及指导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2009,26(1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3)01-0050-02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类型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BVaccine,HepB)及其序贯免疫的免疫效果。方法将观察对象分为3组,按照0、1和6个月免疫程序分别接种重组HepB(CHO细胞),重组HepB(酵母)及两种疫苗序贯免疫,全程免疫1年后,检测血清抗-HBs阳转率和抗-HBs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almeanconcentration,GMC)。结果3个免疫组抗体阳性率和GMC差别均没有显著性。结论重组HepB(CHO细胞)及HepB(酵母)序贯免疫免疫原性良好。
【关键词】重组乙肝疫苗疫苗;免疫效果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BVaccine,HepB)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手段,我国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重组HepB(CHO细胞)[以下简称HepB(CHO)]和重组HepB(酵母)[以下简称HepB(酵母)]。且由于省级采购的疫苗种类时有变化,为比较接种HepB(CHO)、HepB(酵母)和两种HepB疫苗序贯免疫的免疫效果,在保定市进行了有效性观察,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疫苗华北制药生产的HepB(CHO)疫苗,规格10μg/剂,北京天坛生产的HepB(酵母)疫苗,规格5μg/剂。
1.2观察对象及分组选择保定市8个县(市、区)为观察地区,107名新生儿,按照随机性原则编入3个不同的观察组,注射不同种类的HepB疫苗:第1组接种HepB(CHO);第2组接种HepB(酵母);第3组第1或第1、2针接种HepB(酵母),第2、3或第3针接种HepB(CHO)。比较各组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almeanconcentration,GMC)。
1.3免疫程序及接种方法以上观察对象均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内。
1.4血清学检测对每一观察对象收集免疫后1年的血清,用雅培AbbottAXSYM全自动免疫发光仪对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试剂批号:10367LF01)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试剂批号:05238LFOO)进行检测。
1.5统计方法抗体阳转率比较应用卡方检验,GMC比较应用方差分析。
2结果
免疫后1年,HepB(CHO)、HepB(酵母)及序贯免疫3个免疫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4.29%、85.71%、81.08%,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78,F=3.74,P>0.05);3个免疫组GMC分别为117、116和106,GMC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F=0.028,P>0.05)。
2讨论
既往研究表明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1],我国一些学者做过针对不同人群的HepB(CHO)、HepB(酵母)免疫效果比较的研究[2],但观察两种基因重组疫苗序贯免疫效果,国内尚属首次。本次研究3组免疫人群抗体平均阳转率为86.92%,平均GMC为113,与龚晓红等对新生儿免疫效果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接种HepB(CHO)、HepB(酵母)及序贯免疫效果基本相同,表明序贯免疫也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研究显示序贯免疫阳转率、GMC最低,其次为HepB(酵母),最高的为HepB(CHO)。既往有研究也显示,不同剂量疫苗免疫效果存在明显差异[4],推断HepB(CHO)免疫应答优于HepB(酵母)是否与接种剂量不同有关,但序贯免疫阳转率和GMC较低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河民,梁争论,张华远.关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原性的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5(25):378-381.
[2]张玉玺,吴冰冰,左志平.不同人群应用2中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1,27(21):2497-2498.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特点;免疫学特征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过度造成肝组织损伤,出现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症状体征的一组疾病[1]。为提高自身性免疫肝病的诊断率,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8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免疫学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自身性免疫肝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9例,男性73例,年龄33-58岁。排除酒精性或中毒性肝病、遗传代谢性疾病(α1胰蛋白酶缺乏症、Wilson病和遗传性血色病、铁、铁蛋白及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异常患者)。排除病原学检测HCV、HDV、HAV-IgM、HEV-IgM、抗TTV检测阳性者。PSC6例,AIH38例、PBC23例及AIH-PBC15例。PBC的诊断以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指导建议为准,AIH诊断参照2002年美国肝脏病学会发表的AIH诊疗指南,重叠综合征的诊断参照Joshi等文献。PSC的诊断参照Mayer标准。另选取我院同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例,女性36例,年龄30-55岁,其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分析方法对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随访6个月-48个月,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或初诊至确诊的时间、临床、生化、免疫及以及治疗反应。
1.2.2自身抗体检测抽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正常体检组的清晨、空腹12h、肘静脉血2-3ml装于专用抗凝管混匀,1h内以3000转/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置-20℃冰箱保存,用于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线拉体抗体(AMA)的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描述,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2.1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主要临床特征AIH、PBC、AIH-PBC多见于女性,PSC多见于男性。PSC的常见临床症状为黄疸和皮肤瘙痒,详见表1。
2.2自身免疫抗体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组患者的用于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线拉体抗体(AM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P
2.3诊断情况82例患者中PBC首诊正确诊断率为13.0%(3/23),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38个月,AIH诊断率为7.9%(3/38),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46个月,PSC诊断率为16.7%(1/6),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31个月。AIH-PBC的诊断较为困难,常被误诊为单纯PBC或单纯AIH。
3讨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免疫介导的、以肝脏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其重叠综合征(AIH-PBC)[2],常伴有黄疸、发热、皮疹、关节炎等肝外症状[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自身免疫性肝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近十年来对其重视度有显著的提高。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又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4]。PSC、AIH、PBC、AIH-PBC的病因、临床表现、组织学变化等相互交叉而又各不相同,诊断和鉴别诊断十分困难。本研究结果显示,AIH、PBC、AIH-PBC多见于中年女性,PSC多见于青年男性。AIH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和乏力,均有80%以上的患者有此类症状。PSC临床表现以瘙痒较为典型,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通常可通过血清生化检验、肝组织学检验、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抗体检测的结果判断[4]。自身免疫抗体检测方面,AIH、PBC的ANA的抗体阳性率较高,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及对照组(P
综上所述,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不同分型之间各有特点,自身抗体检测在其的鉴别诊断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烨,孙贞,杨再兴,等.自身免疫肝病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现代免疫学,2007,27(6):504-506.
[2]利方,郑山根,周萍.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J].免疫学杂志,2009,11(2):125-127.
【关键词】免疫调节剂作用机制应用
免疫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防御系统之一,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是免疫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免疫器官包括中央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和周围免疫器官(淋巴结、扁桃体、肝、脾和肠道淋巴组织)。免疫细胞主要有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来自骨髓多能干细胞。正常的免疫应答赋予人体抗御感染,识别自我与非我,及时清除体内衰老、变性的细胞,监视突变细胞并将之消灭的能力。因此,一个免疫应答能力不健全的个体,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是非常低下的。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和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联系。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已成为各国医药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用于免疫疗法的药物一般分为免疫增强(调节)剂、免疫抑制剂两类,目前多统称为免疫调节剂。本文就免疫调节剂的种类、作用及应用等作一综述。
1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是对免疫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防止脏器移植排斥,不同的具体药物分别作用于免疫反应及调节的不同环节。目前市场免疫抑制剂种类繁多,主要应用的有以下几种:
1.1微生物代谢产物类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能够有选择地抑制免疫反应的某一特定环节尤其是TH细胞,而保留完整的体液免疫能力,临床应用后产生了极其显著的效果,使肾移植患者的移植物体内存活时间延长到10年以上[1]。可用于器官移植或治疗一些自身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溃疡性结肠炎肌无力、慢性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肾病综合症等。
麦考酚酸酯:其在体内脱酯化后形成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的代谢产物麦考酚酸,麦考酚酸通过抑制鸟嘌呤的合成,选择性阻断T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对移植排异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均有显著疗效。临床上已应用于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且副作用少,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西罗莫司:是一种亲脂性大环内脂类抗真菌抗生素,由于抗菌活性不高而没有被重视,其具有比环孢素和他克莫司更强的免疫抑制活性,肾毒性比环孢素和他克莫司低。西罗莫司通过阻断细胞因子对T,B细胞的激活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2]。
1.2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用于免疫抑制剂:能起到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种类很多,市场份额仅次于真菌代谢产物,康莱特、参麦注射液、雷公藤多苷、川芎嗪、当归等均是目前用于免疫抑制的中药类药物。康莱特注射液能直接抑杀癌细胞,还能整体性地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保护人体正常细胞。肺癌、肝癌、胃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等均可用康莱特抑制病情。参麦注射液、雷公藤多苷、川芎嗪、当归等均具有抗炎及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作用[3、4]。
1.3化学制剂类免疫抑制剂:化学制剂类免疫抑制剂主要包括氮芥、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氨甲喋呤等。其中氮芥和环磷酰胺属于烷化剂,能够破坏细胞DNA结构,从而阻断其复制,导致细胞死亡。环磷酰胺作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周期中各期细胞均有杀伤作用,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与其他细胞毒药物相比,其免疫抑制作用强而持久。硫唑嘌呤和氨甲喋呤属于抗代谢类药物,硫唑嘌呤是抗代谢药中嘌呤、嘧啶类似物;氨甲喋呤则是抗代谢物中叶酸拮抗剂。两者能够分别干扰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对淋巴细胞有较强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它们均可用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1.4激素类免疫抑制剂:作为免疫抑制剂的激素类药物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如甲基强的松龙、强的松、地塞米松、氧化可的松等,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抑制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能抑制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抑制炎症介质如激肽类、组织胺、慢反应物质等发生反应,阻止补体参与炎症反应,对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B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临床广泛用于缓解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及重症危急状况下渡过难关。
2免疫增强剂
免疫增强剂是一类通过非特异性途径提高机体对抗原或微生物特异性反应的物质,通过增强非特异性或特异性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促使机体自主地清除细菌或病毒。多数免疫增强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使过低或过高的免疫功能调节到正常水平等。临床主要用于各种免疫功能低下所导致的免疫缺陷病、肿瘤以及难治性细菌、病毒感染。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有以下几类:
2.1化学合成小分子
咪喹莫特:咪喹莫特及其类似物是化学合成的小分子中惟一的干扰素诱导免疫调节剂,可诱导干扰素和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表现为抗病毒和抗增殖活性。用于治疗成人尖锐湿疣,是第一个批准上市的外用免疫调节剂。
匹多莫德:是一种化学合成的高纯度二肽,是惟一具有口服生物活性的免疫促进剂。其可促进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活性,激活NK细胞,促进有丝分裂原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并通过刺激白介素-2和干扰素-γ促进细胞免疫反应。
沙利度胺:这是一个老药新用的免疫调节剂。在上世纪50年代它是作为减轻早孕反应的镇静剂而广泛应用,因发现其有强胎儿致畸作用而被禁止使用。后来Dredge等研究发现其对麻风病和肿瘤有独特的治疗作用,还有抗血管生成作用。它能特异性的调节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肿瘤坏死因子是一个促炎性因子,在许多疾病如艾滋病、肿瘤、关节炎和糖尿病的病理和生理方面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在这方面沙利度胺有着较高的特异性。
2.2微生物制剂
卡介苗:卡介苗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活化淋巴细胞,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增强剂。
卡介菌多糖核酸: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调节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促进各类细胞因子的分泌,具有抗过敏反应作用。
草分枝杆菌:主要通过影响免疫应答反应来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其可持久地介入人体的免疫过程,不断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能力,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从而表现出杀菌、清除体内病原体,增强抵抗力等免疫效应,达到治疗目的。
2.3生物制剂:主要是一些细胞因子,是临床应用最广的免疫制剂。目前发现的细胞因子种类很多,仅白细胞介素类物质就已超过20种,但真正可供临床应用者并非很多,最常应用者有以下几种:
干扰素:是一组多细胞来源的复杂系统,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主要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诱生多种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因此能引起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按细胞来源不同分为α、β和γ三型,它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产生。α-干扰素和β-干扰素主要具有抗病毒作用,γ-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较强。
集落刺激因子:根据其作用对象,可分为几种。可刺激不同范围的血细胞功能,临床用做免疫调节剂的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G-CSF能增进外周血粒细胞的形成,临床用于外伤和脓毒症、真菌感染、感染的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癌症化疗后及早产儿。GM-CSF能提高骨髓系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白细胞介素类:是由各种白细胞产生的,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一类细胞,白介素不但介导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还参与其他细胞的调节,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此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目前正式命名的白介素为21种。但临床应用以白介素2最为广泛。由其诱导的淋巴细胞具有强烈的肿瘤细胞杀伤能力。它可刺激NK活性,使NK活性低下的肿瘤患者恢复杀肿瘤活性,促进T细胞增殖,还可诱导一系列淋巴因子的产生。
转移因子:包括正常人白细胞转移因子和胎盘转移因子(胎盘肽)。具有获得供体样的特异和非特异细胞免疫功能,并能促进释放干扰素。后者能针对性调节和增强机体抗乙肝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功能,可传递特异性免疫,并诱导干扰素生成。
胸腺制剂:胸腺肽和胸腺素是从小牛或猪的胸腺中分离得到,胸腺五肽是合成得到。胸腺肽是一种针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增强剂,它能促进T细胞成熟和分化,可刺激成熟的T细胞、NK细胞产生白介素-2、γ-干扰素、α-干扰素等细胞因子,从而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能力,并可修饰肿瘤细胞,以诱导强烈的宿主免疫反应,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成熟,使细胞正常化,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
2.4中药成分的免疫增强剂:已发现的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达200余种,其中主要的具有免疫活性的物质是多糖或糖缀合物。临床常用的有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猪苓多糖、灵芝多糖、牛膝多糖、黄芪多糖等。多糖能增加抗体生成量,提高巨噬细胞、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NK细胞活性,促使白介素-2、γ-干扰素的产生,达到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多糖不仅能有效激活免疫细胞,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而且对宿主正常细胞没有直接的毒副作用。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效应调节剂。是近年来中药开发的中心课题。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免疫调节剂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免疫调节剂再次成为当代免疫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学者为寻找特性确定、高效、稳定、无毒的理想免疫调节剂的努力下,免疫调节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新成员、新剂型不断发现,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调节剂会对人们的健康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OpelzG.Influenceoftreatmentwithcyclosporine.azathioprineandsteroidsonchronicallograftfailure.TheCollaborativeTransplantStudy[J].KidneyInt,1995,52(Suppl):S89-S92
2李晓玉.免疫抑制剂的研究综述.药物服务与研究,2005,5(2):105-110
3奚谨磊,彭仁诱,杨哲琼,等.当归多糖及其中性组分对巨噬细胞分泌TNF的影响.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