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制茶工艺;科技英语;翻译难点;实施策略;具体要点
在茶叶产品生产经验交流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效果,就需要充分借助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实现制茶工艺的有效提升。但是对于制茶工艺活动来说,其在开展过程中,语言上的障碍已经成为制约该活动成熟发展的重要要求。总的来说,制造工艺英语中主要包含制茶工艺英语词汇和具体的工艺流程操作语句等等,因此想要实现对制茶工艺的最佳利用效果,就必须注重对具体英语元素的理解和翻译,从而实现理想的英语翻译效果。
1制茶工艺英语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分析
随着当前我国茶叶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广泛度日益提升,如今越来越多的茶叶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茶叶交易活动中。而在整个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其科学研究水平也在进一步提升,尤其是随着茶叶科学独立性日益提升,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词汇内容。当然,随着茶叶生产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元素融入程度不断提升,整个制茶工艺更加成熟完善,而在这一过程中,其离不开各国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因此,其就产生了很多英语词汇内容。而系统化看,这些词汇内容,其作为一种科技性词汇,无论是词汇特点,还是词汇的具体应用要求,都有着相应特点。从制茶工艺英语体系的具体内容和类型上看,制茶工艺英语主要分为两方面内容,其一方面,指的是与茶叶产业经营活动发展相关的英语词汇内容。随着当前人们对茶叶产品的需要日益提升,如今在整个茶叶产业市场化经营发展程度不断提升过程中,其形成了各种与茶相关的内容,而无论是这些词汇的形成过程,还是词汇中所具备的具体理念内涵都在进一步完善。因此想要对这些英语词汇内容进行分析,就必须对其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当然,除了具体的词汇元素外,相关表述茶叶生产加工制作的语句也在进一步形成。因此,对于整个制茶工艺英语翻译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合理翻译词汇,还要对这些句子进行分析,确保其对制茶工艺形成有效分析。除此之外,在当前茶叶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设施和科学元素不断应用融入,也形成了一些极具时代性的词汇和语句,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关于茶叶产品的成分认知更加完善,关于茶叶产品中所包含的化学成分元素以及其中所存在的营养成分认知,就形成了一系列极具自身特色和独立内涵的英语知识内容。而结合当前科学技术和智能化发展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这一趋势,制茶工艺英语内容就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完善。从整个制茶工艺英语翻译活动开展的具体活动看,当前茶叶产品国际贸易活动开展的成熟度进一步提升,想要推动整个茶叶产品国际贸易活动有效开展,就必须充分借助翻译活动的具体实施,准确开展制茶工艺翻译活动,从而为茶叶产业经营活动成熟开展提供有效促进和帮助。而从整个制茶专业词汇的具体特点看,整个词汇在翻译过程中,其翻译难度相对较大,而想要实现理想的翻译效果就比较困难。因此,必须结合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既能表现出整个制茶专业词汇中所包含的内涵,同时也能实现其理想的翻译效果。进而满足整个制茶产业发展需要。可以说,优化开展制茶工艺英语翻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上的交流,其更重要的是一种技术水平上的实质性提升。
2当前制茶工艺英语存在的翻译难点
当前茶叶产业生产制作加工过程中,产品活动的需要量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当前整个茶叶制造产业在加工设备和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是这其中有很多设备和技术都是从国外进口而来的。虽然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但是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其更多依赖的是生产经验的丰富基础,因此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就形成了许多专业性极强、特点极为单一的术语名词,比如描述茶叶产品化学成分的词汇,以及整个茶叶生产加工环节及流程等等,而这些词汇和语句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翻译难度比较大。此外,在制茶工艺英语的具体理解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理解困难,因此如果只是进行简单的翻译对照,那么其翻译活动,不仅与翻译要求极大差距,同时甚至还造成人们理解和具体认知上的困难,所以,我们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就必须寻找到合适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从而实现制茶工艺水平的实质性提升和有效交流。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是对制茶工艺的最有效了解。而想要实现最佳翻译效果,就需要寻找到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制茶工艺英语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不能认知到茶叶生产过程中,所应该融入的茶文化内涵和发展历史过程,只有将这些元素系统化融入到整个制茶工艺英语的翻译过程中,才能实现不同文化基础的人对这一英语体系的有效理解和认知。随着当前文化交流不断成熟,制茶工艺英语翻译的价值就极为突出和必要。制茶工艺英语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理解上的难点,基本上除了很内涵专业的人员外,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一英语体系的内涵特点。尤其是很多制茶工艺中应用的词汇,其在形成过程中,也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对这些词汇及语句内容进行翻译就是一项系统化活动,无论是词汇翻译,还是具体的语句翻译,都不能脱离茶文化理念内涵的基础融入,通过系统化汇总,从而实现整个制茶工艺英语翻译的最佳效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其中所包含的内涵进行有效分析,并且结合完善的翻译备注,从而能够实现最佳翻译效果和具体理解。当然,其之所以在翻译和理解上较为困难,这还与整个制茶工艺英语的内容较难理解有着重要关系。因此,必要的合理解释,也是制茶工艺英语在理解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要求。
3制茶工艺英语的具体翻译策略
不仅如此,在制茶工艺开展过程中,其仍然存在一些技术元素,比如随着茶叶科学发展不断成熟,很多与茶相关的化学研究也日益成熟,这就使得制茶工艺英语在研究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而对于这些专业词汇内容,其在翻译过程中,也有着自身的属性和方法,因此认知该英语体系的的特点和内涵,就极具价值和意义。想要实现制茶工艺英语的精准翻译,就必须实现坚持实施以下策略:首先,必须对制茶工艺英语的内容形成准确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在充分了解其各项元素的同时,为整个制茶工艺英语翻译活动开展提供相应基础和帮助。客观的说,制茶工艺英语中,有着较多词汇内容,特别是专业的词汇内容,因此增加理解和翻译的难度。因此想要实现整制茶工艺英语翻译的理想效果,就必须选择合适的翻译理论和方法,通过有效应用,从而实现理想的翻译效果。不仅如此,对于制茶工艺英语翻译活动来说,其在句子翻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具体应用过程。同时还要注重制茶工艺英语句子的客观性。而不能添加过多修饰和美化,尽可能保证整个制茶工艺英语的最佳翻译效果。其次,还要从文化的差异性视角来开展这一翻译活动,通过融入文化属性,从而提升整个翻译活动的理念内涵认知。事实上,在制茶工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其还要认知到中西方英语之间存在相应文化差异,因此在进行制茶工艺英语的具体翻译时,必须注重对制茶工艺进行优化融入,通过系统化丰富,不仅降低了整个制茶工艺英语的翻译难度,同时也实现整个制茶工艺英语的最佳理解效果。当然,针对制茶工艺中所使用的一些具有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元素,要注重及时合理的给与备注,确保使得受众能够对这些内容形成客观完善的理解和认知。但是,应该注意整个翻译活动的客观性,而不能给与过多修饰或者美化。最后,要充分注重对制茶工艺英语的具体特点认知和内涵融入,事实上,与其他英语体系和内容所完全不同的是制茶工艺英语有着极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因此翻译过程中,要注重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理念,要从翻译方法的指导有效性应用入手,所以整个翻译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对具体应应用价值的认知。所以在开展翻译活动时,必须充分注重灵活性应用,而不能死译直译。尽管是科学性语言,但仍然要从文化理念和语言习惯的差异认知上切入,要尽可能通过灵活翻译,从而实现信息内容的准确传递,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问题。当然,在制茶工艺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还要注重应用和借鉴其他各种元素,比如结合当前翻译活动的开展状况,合理借用翻译软件,以及翻译参考资料,通过充分注重将各种资源应用其中,从而实现最佳翻译效果。当然,在进行制茶工艺应用的具体翻译过程中,还必须充分注重将具体的翻译技巧和整个翻译活动的具体实用性相融合,要将人们的语言使用习惯融入到翻译活动中。
4结语
一直以来,在茶叶加工生产过程中,我们更多依赖的是传统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整个制茶工艺中,很难注重将科技元素系统化融入其中,所以无论是具体的生产理念,还是其技术的成熟度都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因此在茶叶生产加工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效果,就必须注重把控整个制茶工艺英语的特点内涵,通过有效创新和系统化完善,从而满足整个茶叶生产活动的品质化要求。想要对制茶工艺英语进行有效翻译,就必须对该英语体系所存在的难点进行有效认知,通过实施正确的策略,从容实现理想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思满.机制工艺英语的翻译难点及策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5-119.
[2]刘恩普.卡特福德转换理论视角下汽车英语文本翻译中的转换[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1):141-144.
[3]黄姗时.纽马克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法律文本翻译[J].时代教育,2014(12):241-246.
[4]赵山水.浅评《暮光之城》字幕的翻译———以功能学派目的论为指导[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5(11):171-173.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对学校开展音乐课程这一举动持不屑一顾的态度,但开展音乐课程并不是为了培养出杰出的音乐家,而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出温婉和谐的人。要想体会茶艺表演的深层内涵,需要发挥观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远比你所学的知识更加宝贵,因为想象力是无限的,而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对音乐的鉴赏可以较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茶文化给以音乐灵魂,没有文化注入的音乐只是枯燥的音乐,本文就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
茶文化;音乐教育;应用研究
1茶文化与音乐的历史渊源
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经多个朝代历史的洗礼而留下的精华,至今不衰仍被人们追崇。回想一下我们所学的关于饮茶的诗词歌赋,就会发现茶与音乐早在几千年以前就为人们所传颂。如我们所熟知的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苏轼的《行香子•茶词》、黄庭坚的《鹧鸪天•汤词》中都提到关于琵琶、古筝、笛子等多种古典乐器的使用和声乐。而在现代的茶楼中所放音乐也多是古典歌曲,茶宜净室、宜古曲”是从古代到当代不变的旋律。茶艺茶道可以培养人的情操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美学,学习茶道也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可以利用赏茶、沏茶来增进茶友之间的友谊,更可以学习相关的古典立法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品茗培养自己清和、廉洁、温婉、求真的高尚情操。茶道是一种可以提升自身气质、十分有意义的美仪仪式,与古代的儒雅之士提倡的儒僧道茶文化精神也不谋而合。茶文化与音乐产生相容,这时候浮现在我们脑中的应该是非采茶歌莫属了。采茶歌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后来又衍生出的采茶戏、采茶舞无不是我们民间特色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我国创立的采茶戏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特的剧种。在当代生活中谈到茶文化与音乐的相容时,我们也会报出不少的古老的采茶歌的名曲,如《采茶舞曲》、《请茶歌》等。现代茶歌的出现,使得茶文化与音乐再一次发生交流与碰撞,可以使茶文化更好的得到传承与推广。例如在精彩绝伦的茶艺表演中,壶中的水倾泻而出到茶杯中时的动作配以我们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借搭配这样一首名曲使得倒茶这一简单动作有了无尽的诗情画意。
2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2.1信息传达方式的共性
音乐是共通的,不论是否属于同一国家。音乐之所以这么受人们欢迎,原因有很多:第一、音乐存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风声、雨声、鸟声还是自然界的其他某种声音都可以成为表达音乐的载体,最重要的是这种声音不受人为的各种干扰,它们都是自由的天籁之音。第二、作为音乐创作人、作曲家、演奏家们每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都不同,他们各自可以根据个人的情感、个人的人生经历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演绎出不同的音乐歌曲。茶香作为茶文化中能感觉到的载体,同音乐一样不需任何语言,可以超越国界为任何一个人所理解与接受。沁人心脾、千滋百味的茶香,精彩绝伦的茶艺深受亚洲人民的喜爱。茶道热衷者们选取不同品种的茶叶、风格各异的茶具,将茶香的真谛传递给世界的每一角落。在品茶或是茶艺比赛中,人们是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或定义出对茶的理解。同样作为品茶者们,也不用茶艺师们任何语言的解释,只要用心去感受、回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茶香的独特的解读。站在信息传达和接受的角度,茶艺和音乐是有共性的,由于两种文化存在相同之处,在学习这两种文化时可以相互之间借鉴学习,使得学生对抽象的音乐的理解变得容易一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也就突显出来。
2.2精神内层的共性
茶文化是一种经时间洗礼而留下的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茶艺作为茶艺家们表现茶文化的一种载体,包涵茶艺家们对茶文化的热烈的情感,但是我们却无法从茶艺这一表演载体,去真正地了解到茶艺家们所要传递的丰富的情感,就像在欣赏歌曲表演时,我们也无法从歌手们程序化的表演过程中,理解歌手向我们传递的内容。也正是由于不同的人的理解存在主观性和多义性,才给与人们无限想象与发挥的空间。由于对茶艺和音乐的欣赏都是来自于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不论茶艺表演或是音乐表演多么变化神奇、不可思议,但是当欣赏茶艺师一举手一投足之间想起如高山流水般的音乐,我们就会有那种感受好像在尘世中漂流许久,终于洗净铅尘,得到灵魂的洗涤净化。对音乐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需要了解故事的发生背景进而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而对茶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我们可以利用精神内层的共性,随着茶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帮助我们深入歌词,去真正用心感受音乐所要传达的真实情感、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力量。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茶艺给予音乐灵魂、音乐给予茶艺形式,将茶文化运用于音乐教育中,可谓锦上添花、相辅相成。
3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音乐作为一种综合性、创新性的艺术创造活动,从填词谱曲以致到舞台表演过程中的每一瞬间,荡气回肠的古典舞,再配以高山流水、或是泉水般清澈的茶水的声音,高度体现作曲家、作词家、表演者高深的艺术造诣和强大的文化素养。所以,为了使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有更好的运用从而促进音乐的发展,设计一系列不同的茶文化课程供同学们学习,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几大模块:茶文化欣赏学习、茶文化在歌词方面运用的学习、茶道教育、茶道实践的学习,增加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儒学气质和艺术魅力。
3.1茶文化欣赏课程的开设与学习
在茶文化学习的课堂中,我们选取各个朝代最具特色、最具代表茶文化的一些描述茶的词曲、歌曲或舞蹈的一些作品,作为茶文化欣赏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如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序》、《全唐诗》中的皎然的《茶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等。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如明清时杭州富阳一带流传的《贡茶鲥鱼歌》;茶歌的再一个主要来源,即完全由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流传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中的歌。通过这些歌曲的学习,更容易引导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力,加快学生在歌曲的学习过程中由浅及深,感悟歌曲的真正魅力。在茶文化欣赏的课程中,老师应当引导学生自由地谈论对文化的理解及赏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赏析茶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从而具备基本的文化赏析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人生的感悟、时间的万物融入到音乐中,创作出触动人心灵的音乐。
3.2茶文化在歌词方面的运用与结合
中国茶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们所知晓的茶文化是经过无数先人的打磨随着历史的滚轮而留下的精华瑰宝,传承到现在的茶文化的意义已不再是提供人类解渴的饮品,更多代表的是一种优雅的艺术情操、一种意境、一种精神。作为音乐学习者,我们可以多从大众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审美需求等多角度出发将这些茶文化运用在歌词中,就像周杰伦利用青花瓷这首歌将青花瓷演绎的惟妙惟肖一般。在对歌词进行填写的时候,注重的不仅仅只是描述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要注重的是将文化通过歌词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这样的歌词就不会让听者觉得空洞无味。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运用在字里行间,不仅可提高歌曲的吸引力,还能提高歌曲自身的文化价值,同时提高歌词的审美价值,吸引更多观众赏析购买。在茶文化方面,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韵,这种风韵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不论是吟唱茶的精神,茶的外表,亦或是茶的香味都会成为一首沁人心脾的曲子,也只有茶才能将这三种优美之处结合在一起而不让听者觉得僵硬。将茶文化运用到歌词中,不仅可以丰富歌词的内在含义,更能丰富整首歌曲所特有的文化和精神,这种形式的传播也更加有利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3.3茶道教育、茶道实践的学习
茶道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创造活动,不仅仅只是沏茶的步骤,也是一种文化。茶道从煮茶、泡茶再到倒茶、品茶,其中每一个微小的步骤都可以体现出整套茶文化的艺术造诣。沏茶的动作如行云流水般,既柔软又坚韧,品茶时的心境如淡雅竹菊般,安静、恬淡,没有好的心境就无法品出茶中百味。在浮躁的社会中,在嘈杂的快餐音乐模式中,这种淡雅的心境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当下学生认真学习和揣摩的。当代的音乐传达的情感直接、歌词直白,很难给人以宁静悠远、寓意深刻的感觉,在这个浮躁喧哗的时代,人们所喜爱的已不再是重金属音乐,而是渴望听到清新空灵的音乐。中国茶道文化艺术是我国特有的国粹,其内涵之深无以比拟,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茶的清幽与茶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向世人警示了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其二,茶性的美善统一”与茶道推崇的精行俭德”,告诫世人应德博而化”,向世人展示了高素质的重要性;其三,茶道提倡的万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警示霸权主义的危险性;其四、茶道的灵魂和”展示了全球一体化将是未来世界的走势。中国茶道文化包含了美学、哲学、科学,它包罗万象、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了解茶道文化对提升我们音乐修养也大有益处,将自己所领悟到的运用到音乐中,使歌词的意境更加深远,使我们对音乐的曲、词、演奏方式、以及风格的欣赏等能够打破具体事务的束缚,在音乐上有更高的造诣。
4总结
茶文化和音乐相容的发展背景和历史渊源,使得茶文化成为提升音乐魅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与音乐的相容可以使人既能体会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感受到音乐强悍的感染力。在欣赏音乐时,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颜色、鼻子能感觉到音乐传达的香味、嘴巴能品位出音乐的味道,耳朵能享受到优美的旋律,心中能感悟到音乐的深刻内涵。通过有效的手段将茶文化运用到音乐教育上,使茶文化和音乐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能创作出直击人心灵的音乐。
作者:康雪魏欣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姜春红.茶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1(22):164-165
茶包装在起到保护茶的功能的同时,其包装材料、结构、视觉体现也在影响着人们对茶的认识,所以本文从茶包装的选材、结构到视觉设计上进行了讨论,并从以物载物”、以形解意”、简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结合茶包装的材料使用及茶文化对茶包装的影响进行了趋势分析,希望茶包装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让人们在品茶之前便可感受到茶文化。
关键词:
绿色设计;茶包装;以物载物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代代相传的茶文化,让我们对茶从种植、做茶、运茶、售茶等各方面都很关注,在售茶时我们都讲究茶的包装问题,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市场上的茶包装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包装材料有异味、未消毒、不透气、不可回收、不能降解等,这就造成了茶包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破坏了茶的品质,也与茶文化有悖。在现代经济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如何让人们通过茶包装便可以感受到茶的气息,想象到茶的汤色和清香,这就要研究一下茶所承载的文化。设计师是茶包装的参与者,其有责任从专业角度去解决上述问题,包装设计是一个全方位的创作活动,它需要设计者考虑茶文化、消费者、地域文化、包装原理、材料、造型设计等多方面的因素。实现茶包装在绿色包装的同时体现出茶文化。
1绿色包装概述
传统的包装设计理念和绿色包装的设计理念在根本上是不同的,传统的包装设计是优先考虑人的利益,只要能够达到保护商品的作用即可,并没有考虑包装在使用过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并未考虑在使用的过程中带来的能源消耗问题,但绿色包装讲究的是在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传统包装的作用,绿色包装不仅考虑到了产品的产生和生产制造过程,也考虑到了包装使用过程、使用过后的回收及处理问题等。使其满足了国家对绿色包装的以下四点规定:第一是在保护、方便、销售等功能的同时,实现包装使用量最小。第二是包装应可重复利用或者是可回收再生。第三是包装物在废弃后不会形成永久性的垃圾,对土壤造成伤害,第四是包装材料对人体及生物是无毒害的。绿色包装体现出了设计师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憧憬,体现了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达到了绿色包装与茶文化的遥相呼应。
2可持续茶叶绿色包装设计要点
为了了解茶包装的现状,笔者也走访了一些有关茶的场所,例如茶的种植地、茶的研究所、茶的销售场所--批发市场、专门店和超市,还查阅了与茶有关的书籍,通过分析,我认为茶包装在经济发展很快的今天,已经出现了商业化和工业化的特征。很多不同品牌的茶包装从材料的运用到包装图案的设计都存在雷同现象,致使品牌特色不明显,且包装很花哨,让人感受到了一浮躁的气息,无法传达不同种类茶的特性;消费者在购买茶产品时,首先看到的便是茶包装,这就使得其无法从包装上来感受茶的特性,也不能很好的判断茶的品质。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也在追求更精致的生活态度,因而在对茶的选取时,不仅仅只是满足于喝的需求,人们从购茶、包装、摆放等活动中体验着生活的乐趣。
2.1以物载物
可持续茶叶包装设计要求我们在设计包装时,要选用绿色环保的材料作为茶叶的包装材料。目前的绿色包装材料主要有可食用性的包装材料、可降解性包装材料、天然生物包装材料等。天然生物性包装材料是指木材、竹子、草类、纸类、麻类等,这些都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被分解,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可食用的包装材料主要有淀粉、植物纤维和蛋白质等,这些材料通常用于药品和食品的包装。故茶叶包装要选择这类型的材料。据资料显示科技人员已经研制出一种以废弃茶渣为原料的新型材料,该材料制作工艺简洁,且不会产生有毒物质,而且该新型材料还保留着茶的清香气味。若是以此材料作为茶的包装材料,正好体现了以物载物的理念。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用茶渣压制而成的工艺茶罐,这种茶罐很好的诠释了绿色包装的概念,也暗合了以物载物的观念。我们除了关注绿色包装的选材之外,还应关注一下绿色包装设计结构的问题。目前市场上的很多茶产品都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这样不但让消费者无法真正的去识别茶产品的品质,还增加了产品的体积和重量,对资源、环境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绿色包装讲究的是在保护、方便、销售等功能的同时,实现包装使用量最小,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可拆卸式的包装结构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包装使用率的目的。比如可以设计一种包装材料,既可以组装起来做展示也可以组合成有茶文化的工艺品,以此来增加包装的趣味性和使用率,这样既体现了绿色理念,又增加了很多趣味性。
2.2以形解意
了解某个产品时,我们最先观察的便是其外观,对于茶产品亦是如此,所以茶包装的外观带给我们的视觉体验也是很重要的。大自然孕育出的自然形态也有规律可循,据研究表明大自然产生的图形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维度、对称的美感,于是艺术家和设计师也开始涉足这个领域,将其对自然的理解应用到艺术方面。消费者在对茶产品进行选择时,首先看到的便是茶包装,其通过茶包装的设计来了解茶的特性,此外茶包装的图形、色彩也影响着消费者对茶的认识。当消费者在购买茶产品并对茶产品产生认同后,便会通过产品包装去领会产品的内涵,深入的了解其茶性,这便是以形解意。故在茶包装的视觉设计上应多加入茶文化的元素,可以以茶的生长变化形态作为一种设计的元素,创造一种新的视觉体验。
2.3简约设计
走访过很多的地方,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那些当地有名的食品包装有极其的简约,但却让人无法忘怀,比如云南的竹筒饭菜、竹筒酒、笋叶包茶等,包装材料都是选用当地的竹子、笋叶等进行简单的加工,然后对食品进行包装,既简单又适用还透出一种浓浓的地域风情。竹筒饭菜用的竹筒就是竹子本身的形态,而笋叶包茶中笋叶也只是经过简单裁剪并折叠使用,为了牢固可以加上竹条捆绑。这些包装在选材上符合了环保的理念,而在形态上也显的别具一格,简约但不简单。这些美食的包装古老而经典,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茶的包装也可借鉴这些简约而质朴的包装方式,以突出其自然的特性。当然,要想达到包装设计的简约风格,是需要各项专业技术相融合,需要各个环节都做到位。比如之前提到的选材,可以使用以废弃茶渣为原料的材料来达到以物载物的理念,另外在外形和色彩上还要体现茶的形态和文化,在综合这两点的情况下达到简约的设计,这样的包装将让我们通过看似简约的形态感受到不同地域的茶文化。
3未来可持续茶叶包装设计发展趋势
3.1天然材料与技术的创新应用
在提倡绿色环保的现在社会,绿色包装材料也是茶包装发展的方向。茶产品的包装可以根据地域的不同选择具有地域特点的包装材料,这些天然的材料经过加工后还保留着其特有的清香、淳朴特点,这是其他材质制成的包装无法相比的,并且这些天然的包装材料在生产和使用的时候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另外,在茶种植地,每年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茶叶废料,我们可以利用技术的创新将这些废弃茶叶加以利用,将其制成可以用于进行包装的材料,这样,既达到了绿色包装的目的,也使得废弃的茶叶得到利用。这种天然的绿色包装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效益,更是为人类的生产环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2茶文化与包装材料的合二为一
文化作为人类发展千年的积淀,承载了多少我们对生活的感悟,文化同时也在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品位,所以我们在对茶包装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在茶产品的包装中占据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茶文化不是一种单调的文化,我国地域辽阔,产茶地也不同,正是不同的地域差别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可以使人们在紧张的生活过后去感受不同茶品所携带的不同的茶文化,让心灵得到升华。当然由于茶的地域性,也要求茶包装在设计时要结合不同地区的文化去设计出具有地域特性的包装形象,让人们在看到茶包装时便可联想到此茶所蕴含的文化特质,达到茶虽未入口,但却先入心的效果。另外,茶包装还应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印刷字体,精准的反映文字的内容和表现出的基调,设计出针对目标人群气质的文字形象。在对产品进行介绍的说明性文字涵盖的内容包括:产品成分和配比、使用方法、使用范围、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产品规格等。这些说明性文字一般具有印刷正规,排列规范,阅读方便的特性。包装上一般还有广告性文字,这些文字常常用来为商品做宣传,烘托气氛。为了尽可能的消除消费者对包装上文字的抵触情绪,我们必须科学的安排品牌文字、广告文字和说明性文字的排版。比如说,若我们的产品只是在国内销售,便不要将英文说明作为首选,但若认为这种营销会对逐渐喜欢进口产品的国人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而去以此为目的使用英文说明,这可能存在销售者认为其以次充好而带来反感的风险。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比如市场竞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工艺技术等等,这些都是包装设计要提前考虑的。要实现茶叶的绿色包装就要在考虑实现包装的基本性能前提下,使用新材料并加入茶文化的元素进行设计,这将是一个体现设计师专业技能和对茶文化理解的一个考验,当然茶叶的绿色包装在新材料和茶文化的设计中也将传递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传播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作者:许海单位: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仕科.论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形式[J].包装工程,2010(2):93-95.
关键词:中西茶文化;大学英语;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我国的茶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从古至今备受国人推崇与世界赞誉。饮茶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最初,茶被作为一种高贵的饮品,只有皇家贵族才有资格饮用。后来在唐朝中期,随着茶种类的增多,茶风盛行,茶这种饮品开始走入平常人家。经过几千年岁月的洗礼,茶文化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失,而是被一代又一代的爱茶之人传承和发扬。可以说,我国的茶文化极其璀璨辉煌。相比之下,西方的茶文化历史就较为短暂。并且在饮茶方面中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茶文化往来也越来越频繁,本文就是从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角度谈大学英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中西方茶文化差异性分析
1.1中国的茶文化
我国一直被誉为“茶的故乡”,中国的饮茶风俗由来已久,巴蜀之地更是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通过对相关茶的历史资料查找,发现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之地,并且在唐朝陆羽著作《茶经》之后,中国的茶文化开始逐渐形成。《茶经》中记载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句话表明茶最早出现在神农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同时在不断的发展和继承中,我国的茶文化内容日益丰富,既包括茶道、茶德、茶艺,还包括茶诗、茶俗、茶的故事等等。我国人民之所以对茶备受推崇除了因为茶具有非常高的保健功能之外,还因为茶的特性温和,符合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中国人就如同茶一样,刚柔并济,以温和妥善的方式待人处事。我国有四大茶叶产区,茶的种类繁多,比较出名的茶的品种有西湖龙井、六安瓜片、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以及君山银尖、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等。就饮茶习惯而言,中国人更喜欢饮用绿茶,尤其是在饭后特别喜欢冲泡一杯绿茶,放松心情。中国人饮茶更注重茶本身的味道,喜欢细品茶香,在中国爱茶之人常常约三五好友在工作之余一起去茶社或者茶馆进行品茶,不仅沟通了感情,还放松了心理压力。茶乃自然之物,吸取天地之灵气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长,品茶也拉进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多爱茶之人常说,品茶就如同品人生,茶香由淡到浓,口感久久无法散去,就如同人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一样,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体验,自然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1.2英国茶文化
虽然与中国相比,英国的茶文化比较短暂,在十八世纪以前,在英国也只有贵族阶级才能够享用茶叶。在十八世纪之后,中国的茶叶出口到英国,英国开始兴起饮茶的风气。到现今为止,饮茶已经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英国每年茶叶的消费量已经远远超出中国。但是中国和英国对于茶叶种类的喜爱却是存在极大差异的,中国人更加喜欢绿茶,追求茶本身的味道。而英国则更为喜爱红茶。在英国红茶通常用英语“BlackTea”表示,而不是“RedTea”,关于红茶的英语解释在英国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大约在17世纪,英国人在我国福建厦门一带收购红茶,但是由于我国这种茶的茶色比较深,近于黑色,所以被英国人称为“BlackTea”;第二种说法是红茶在加工炮制的过程当中,其颜色会变得越来越深,随后变成黑色,所以被称为“BlackTea”。并且英国人的饮茶特点与中国人也是极其不同的,在中国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传承,通过茶会、茶礼等活动,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的道德素养。
中国讲究茶道,在泡茶时讲究茶具、饮水,茶艺师泡茶的动作要规范优美,不仅要让人享受茶艺表演所带来的美感,还要使炮制出来的茶味道浓淡醇和、香气绵长。而英国人在饮茶时喜欢在红茶里加入牛奶或者加糖。还有的人加上橙片或者茉莉等制成所谓的伯爵红茶、茉莉红茶或者果酱红茶、蜂蜜红茶等。尤其是在18世纪,英国人相对比较重视早餐,反而对午餐比较忽略,同时他们进行晚餐的时间基本是晚上八点以后。由于早餐和晚餐时间间隔比较长,容易让人产生饥饿的感觉。因此,英国人一般在下午四点钟左右,进行下午茶。发展至今,下午茶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风气。随着饮茶习惯在英国的逐渐普及,在一天的任何时间段他们都可以饮茶、如早茶、早餐茶、上午茶、午餐茶、午后茶、下午茶、睡前茶等。也正是由于英国人对饮茶的喜爱,他们的休息时间因此被称为“TeaBreak”。由此可见,在英国茶不仅仅被作为一种饮品,更类似于一种饮食。目前,在英国的餐饮场所或者公共娱乐场所,都提供茶供应。特别是在英国的火车上,还准备茶篮,里面通常会放一些简单的食品,如茶饼Scone,牛奶等,为旅客在午餐后提供茶供应。
2培养跨文化交往能力的重要意义
在跨文化交往中,英语被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是必须要学会的语言。茶叶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自成一系的茶文化,因此,想要无阻碍地展开跨文化交往,就必须对中西方的茶文化差异进行一定的了解,并且还要能够准确运用英语对茶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流畅的表达,拉近交往距离,进行有效沟通。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语言不仅仅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更应该通过对语言的了解,了解一个国家的民族、历史、文化。因此,为了培养跨文化交往能力,就需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在饮茶方面的文化差异,只有充分了解后,在交往的过程中才不会产生误会,闹出笑话。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英语知识的讲解,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往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而忽略实际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交往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让沟通交流更加顺畅。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茶叶贸易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是由于茶叶贸易的特殊性以及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性,以茶文化为中心展开的跨国经济贸易往来出现文化交际障碍。因此,如何根据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进行正常的英语沟通交往,保证贸易双方合作的达成,成为跨文化交往合作中解决的问题。在大学英语课程中,针对中西茶文化差异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既符合大学英语的实用性要求,还满足当今市场环境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例,浅谈大学英语课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3.1了解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
从中西方茶文化对比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生长环境不同、所处区域不同,各国之间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英语专业词汇和常用句型的时候,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更应该是文化的传播者。英语教师要善于运用对比方法,让学生意识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让学生认清二者的区别,在以后的跨文化交往中尽量避免因为文化差异性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融入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当中来,例如在讲解茶文化的相关英语知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的饮茶习惯、饮茶方式等。比如英国人最常喝的茶有两种:一是红茶,一是花草茶(HerbalTea)。泡法不像中国茶那么讲究,口味也不像中国茶因不同品种而有不同味道。
3.2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差异性
文化差异性是由于不同的群体所处的国家和地区不同、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所进行的工作内容不同,形成的的一种不同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性,但是不存在好坏之分。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不要固执的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是优秀的,其他国家的文化是不值得学习的。教师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正确认知西方文化。这里以茶文化为例,英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西方国家的茶道流程、茶艺手法以及茶会等,让学生感受到文化交往的氛围。同时,英语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了解更多语言背后隐藏的知识,如我在上文中提到的,英语为什么将“红茶”称为“BlackTea”,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和探究。又如英语中有TeaTime一词,指的就是占据英国人三分之一生命的饮茶时间。有上午茶(MorningTea),还有下午茶(AfternoonTea)。
3.3创新教学理念,注重文化知识培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已经逐渐的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改革,英语教师也开始意识到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不再以英语成绩的高低论学生的好坏。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对英语知识内容的巩固之外,更加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培养对于跨文化交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合理安排文化课程,茶文化也是英语文化中关键的组成要素。英语教师可以以茶文化为例进行文化知识讲解,例如在讲解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性时,可以对比中国与西方不同的饮茶习惯:中国对于绿茶的喜爱,英国对于红茶的推崇。另外,英语教师还应该重视文化体验,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英语背后的文化,如带领学生去参观茶博物馆或者去茶园,让学生亲身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英语教师也可以与学生针对中西方茶文化事例进行讨论,让学生欣赏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性,让学生了解茶文化的深刻精神内涵,帮助学生增加文化知识储备,为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4积极进行课堂互动,注重英语口语交流
对比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其时间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就导致许多学生的英语分数很高,但是却无法与外国人进行正常的英语沟通与交流。为了锻炼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让大学生能够流利地与老外交谈。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将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交往中,而不是“哑巴英语”。例如,英语教师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西方饮茶场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运用英语进行茶文化交流。在交流之后,对学生在交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同时可以请外教给学生们分享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十分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师不仅仅需要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还要让学生对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知识进行了解。本文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例,探究了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希望能够让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明星.从中西茶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福建茶叶,2016(4):227-228.
[2]闻蔚.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东南亚纵横,2012(9):72-75.
[3]赵宇红.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6(2):118-120.
摘要: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从理论到实践,都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要注重大学正确思想的树立,以及完人格的塑造。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核心,将茶文化与大学思政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思想道德水平,总之茶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以及思政教育素材。当代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茶文化的丰富思想内涵,更好的为教育教学的服务。
关键词:茶文化;思政教育;大学生意识
当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日渐增加。而茶文化能够洗涤人们的心灵,在遇到苦难或者是一些烦恼时,喝一壶茶,从头进行思考,就会将一切烦心事都抛开,身心放松。茶文化在高校中的融入,能够帮助很多的大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老师在整个思想政治的课程授课时,要将茶文化的这些益处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对茶文化有兴趣。能够自主进行一些茶类活动,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将自己的压力进行缓解。这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应该积极进行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以及思想意识塑造的整合。帮助大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学生理解吃力
在很多的高校中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都会发现学生在对于思政的内容和理论理解存在一些偏差或者是很多的学生对于一些思政内容根本就不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虽然高校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个很高的理解能力,但是因为其理解能力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得学生在学习这些思政内容时,理解会感到吃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将一些思政理论内容直接拿到课堂中,并没有进行一些相应的解释,使得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进而造成学生对思政学习产生一种排斥的心理。最终教师在思政教学中没有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1.2教学活动多停留在课堂上,缺乏课外实践活动
一般情况下高校中开展思政教育都是在学校的课堂中进行,教师对一些思政内容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进而使得思政知识能够对学生产生一些影响,期望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以及行为表现上对自己进行约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因为思政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思政教育只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能够将其魅力充分展示出来的。所以教师应该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改善,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对一些思政内容的理论有一个更好的理解,进而能够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1.3教学素材多依赖课本,缺乏课外素材融入
因为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思政内容的主要场所,所以教师应该将课堂这个主战场充分的利用好,将其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随着经济的进步,一些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会将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但是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课件中的内容也都是对教材内容的一些转述,并没有结合实际添入一些课外的素材,使得学生在熟悉多媒体课件之后就会对思政教学感到乏味。教师应该认识到思政教育不单单是对思政内容的知识的理解,还是学生对生活中一些事物产生新的认知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将一些生活的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够对课堂知识进行良好的掌握。
2茶文化在高校中的德育教育功能应用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引入茶文化,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茶文化对思政教育能够产生哪些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茶性对高校的德育教育的启迪功能
茶性在高校的德育教育能够发挥一定的启示作用:
2.1.1茶主要有这样三个特性,首先,其生长在土中,却是不蔓不枝,洁身自好。其次,茶具有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自然清冽不妖娆。最后,茶具有很多的功能,但是它一直低调的存在。茶的这些特性对于现代的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有良好的启示作用。在这个付出要求回报的时代,学生对于家庭和社会都只是一味地索取,并没有任何的回报,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将茶的这种低调奉献的茶性对学生进行宣传。
2.1.2在我国茶树多数分布在多台风的江浙一带,或者是一些名山山顶。茶本身具有的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对高校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2.2茶道对高校的德育教育的静心功能
首先,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道也形成了一种具有一定特点的文化,茶道中对于茶具以及茶饮等多个方面都具有严格的要求,体现其精益求精的品质,将茶道的这种精神在高校的德育中进行引用,使得学生养成一种精益求精的品质。其次,茶道中追寻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追求。在现代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应该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到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使得学生能够平心静气,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后,茶道中的这种茶礼对高校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茶道能够帮助学生放下手机,敞开心扉和身边的人多些交流,进而能够在思想和情感上不在孤独。
2.3茶德对高校的德育教育的升华功能
茶德是整个茶文化中的一种核心精神,茶文化中的这种“廉美和敬”的茶德能够使得高校中的德育教育产生一定的作用,不会拘于形式。在这种茶德的影响下,学生的精神和思想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感染,进而能够使得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得到一定的升华。
3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的实现路径探索
3.1明晰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目标和价值
首先,在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中的思政政治教育之前,应该知道茶文化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其次,应该让学生对茶文化中的内涵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而学生能够成为茶文化的传承者。再次,要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感悟茶文化中的内涵和魅力,进而使得茶文化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创新起点。最后,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应该将茶文化进行良好的传输,使得学生能够对茶文化进行弘扬,同时还应该适应时代以及学生的发展要求,使得茶文化能够在不断的优化创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有所提高。茶文化对思政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明确茶文化对其产生的价值中,首先应该意识到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所具有的非功利性的价值。其次,应该意识到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价值。最后要使得学生的道德情感能够与茶文化相联系,使得茶文化的人文价值充分得到体现,进而促进高校大学生的人格和思想的健康成长。
3.2创新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手段和方法
将茶文化引入到思政课堂中之后,增加一些课外的教学活动,因为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一些简单的课堂教学能够讲解清晰,所以应该开展一些具有茶文化性质的思想政治活动,比如,在学校中开展一些茶文化的知识技能大赛等,还可以将一些茶文化的知识做成一个视频文件,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使得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传播手段能够被不断的创新。
3.3丰富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
第一,高校可以将茶文化融入到更多的课程中,使得茶文化的内容能够影响到学生的更多方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关于茶的实践活动,参与一些茶艺表演、茶艺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第二,高校中在开展专题活动时,可以将茶文化融入进去,进而促进学生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对学生开展一些类似“品茶论友”的专题辅导活动,使得学生不仅在思想上能够受到很大的启发,还能够在心理上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3.4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在高校中,教师在将茶文化引入到思政教育中进行教学时,还应该将茶文化进行合理的引入,使得二者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组合,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还能够使得学生进行良好的成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紧紧的抓住实际,使得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相符合,在新时代下,教师还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优化,结合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教学手段进行丰富,结合多媒体等信息工具,及时对学生进行了解。
3.5丰富教学的形式
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是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人,另一方面是要学生能够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思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能够抓住学生的关注点,进而使得教学更加轻松简单,学生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只有感到到教学的实质时,才能够发挥其主观性。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思政教育中引入茶文化,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的形式,还能够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内容有一个更好的践行。通过带着学生参观一些茶文化基地,使得学生能够在丰富茶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结束语
茶文化背景下,进行大学生思政教学以及思想素质培养,是当代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需求,也是大学生思政教学创新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大学思政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法与理念,重视茶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创建更加和谐、更富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品格。
参考文献
[1]谌明举.论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及路径研究[J].福建茶叶.2017(2):189-190.
[2]张慧芳.网络视阈下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7(3):28.
[3]李文英.思政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学风建设路径研究———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8):59-60.
[4]郭文娟.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走进现代精神文明———评《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17(2):I0003.
1茶文化和音乐之间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历史底蕴极其深厚,是经过数千年历史洗礼留下来的精华,发展至今依然被人们广为推崇。认真回想书籍中有关采茶、饮茶方面的诗词歌赋不难发现,茶文化和音乐早已被古人融合在了一起,并被历代人们所传颂。比如,大家熟知的《行香子•茶词》、《宿杜曲花下》、《鹧鹄天•汤词》等作品,都提到了琵琶、笛子、古筝等一系列古典乐器的应用。与此同时,当代茶楼中经常播放的音乐也均以古典歌曲为主,奉行了“茶适合净室与古曲”这一从古到今永不改变的文化与旋律。茶艺与茶道即是能够培育人们精神情操的艺术形式,也是能够培养人们审美情趣的美学形式。因而,茶道学习不仅可以利用沏茶、赏茶增进茶友间的沟通与友谊,[1]同时,还能够通过品茗让自己树立求真、温婉、廉洁、清和的高尚情操。另外,茶道作为能够提升气质且极具意义的美学仪式,同古代文人、墨客等儒雅之士所提倡的儒家、道家与佛家的茶文化精神不谋而合。茶文化和音乐是相生相容的关系,如我们熟知的采茶歌。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高于日常生活的采茶歌,经过发展又衍生出了采茶舞、采茶戏等,且这些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都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尤其是采茶戏,其为我国有且仅有的独特剧种。即便是在现代生活中谈论到茶文化和音乐的相容相生时,很多人也会想起一些经典的传统采茶歌,如《请茶歌》、《采茶舞曲》等。当然,当代音乐在吸收传统茶歌的基础上,也极其重视对其的发展与创新,促使茶文化和当代音乐不断发生碰撞和交流,推动了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更好发展。比如,在精湛的茶艺表演中,将水从壶中倾斜而注到茶杯中的动作,配之以古典曲目《高山流水》,可以让整个画面充满诗情画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与艺术环境。
2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2.1增强审美感知力
音乐属于声音艺术的一种,也是情感最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因此,采茶戏、茶诗歌、茶艺表演等各种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要蕴含深厚的审美意境与茶道精神,而且还要增强动作的“神韵”与美感度,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聆听与观赏真切感悟到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及美的享受。[2]伴随着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的不断积累与提升,促使学生对音乐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更多理解,也更易于把握音乐作品中蕴含的茶道精神、表达意境等,进而提升其审美感知力。
2.2有效拓展想象力
从某种角度去讲,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是指从对象的表现形式中获取更为广阔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将茶文化应用于当代音乐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体验美、发现美以及拓展美,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增加想象的弹性空间,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音乐科学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深入理解与把握音乐作品的本质内涵与文化蕴意。例如,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学习作品《十二月采茶》时,蕴意饱满的曲词不仅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茶农愉悦欢快的心情与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虽有无奈但却毫不气馁的伟大精神,更为关键的是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茶园的景象、茶农的情感及辛勤劳作的画面等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还能有效拓展想象力。
2.3建立健全高尚人格
茶自古就被中华民族视为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的重要象征符号。因而自古至今数不清的文人骚客均是在茶的陪伴下洞悉事故人情,领悟清净为怀、虚怀若谷的道理,将茶作为支撑自己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柱,当然也创作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茶诗词、采茶戏、茶歌曲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引入这些与茶息息相关的作品,对学生深入理解茶文化内涵与音乐本质有极大帮助。[3]古代人们对茶味、茶秉性的解读实质是对茶的意蕴与精神的赞美,是为了塑造更为高尚的品质与人格,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在当代音乐教育中运用茶文化,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改正,对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与道德情操塑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运用路径
3.1增加教材的茶文化内容比重
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常被列为“副科”,始终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所采用的音乐教材也是长期未得到调整与创新的陈旧教材。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音乐内容却在不断变化,如果一直沿用传统教材开展教学,不仅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降低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实现茶文化的有效应用,需要相关人员紧扣茶文化对当代音乐教材进行改进与创新,适当增加教材中的茶文化内容比重。譬如,在教材中详细介绍我国各地区比较经典的采茶歌,将茶艺、茶道与当代音乐教育内容相融合,提升学生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最大程度地发挥茶文化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带动作用。只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注入更多的茶文化内容,才能让学生对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路径有更为清晰的理解,也才能真正发挥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3.2发挥多媒体的音乐教育功能
新时代的多媒体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被广泛应用到包括学校在内的多个领域,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利于促进当代音乐教学内容的积极开展。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诸多音乐教师仍以“唱练结合”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这种单一的、机械的教学模式缺乏专业性,而且易于出现走音、气息不稳等现象。[4]然而,多媒体作为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如果当代音乐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提高音乐示范的精准性与逼真性,而且丰富多彩的教学画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具体而言,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有关茶文化音乐的音频、视频以及有声读物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影响力。
3.3开设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程
在当代音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不同朝代中极具特色的有关茶的舞蹈、歌曲或词曲等作品,以此当作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程的重点内容。例如,《茶歌》、《全唐诗》、《西山兰若试茶歌》、《茶中杂咏序》等。同时,茶歌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由民谣改编而成的歌曲,即民谣经过文人墨客的整理、配曲与雕琢,再放置于民间进行传唱,如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茶歌曲《贡茶鲥鱼歌》;同时茶歌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即由茶工和茶农自己创编而成的山歌或民歌等,如在清代的武夷山采茶区广为流传的劳工歌等。通过鉴赏这些描述茶文化的音乐曲目,可以增强学生的歌词理解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感悟到歌曲的内在魅力与文化气息。[5]另外,当代音乐教师在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堂上,还应积极引导学生针对茶文化的赏析及见解进行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深切领会中国茶文化的浩瀚与精深。开设该课程的重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学习鉴赏茶文化音乐的内容和方法,初步具备基础的文化赏析水平与能力,促使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的领悟、文化的认知以及自然的万物等融入到当代音乐的学习之中,进而创作出经典的、触动心灵的现代音乐。
3.4重视实践活动的科学合理组织
加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茶文化的音乐选择水平与能力。学生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学到丰富的茶文化知识之后,已经对茶艺表演中的音乐选择、音乐形式等有了系统性的了解,此时就需要音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音乐实践就是在学生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感悟音乐中的茶文化精髓,实现音乐感知与音乐能力升华的一系列过程。科学有效开展当代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通过音乐与茶文化学习,更好的树立形象思维和鉴赏思维。诸如,教师可以举办赏乐茶会、音乐茶谈会、茶音乐竞技等实践活动,对学生应用茶文化的音乐能力进行系统化、集中化的训练,对学生的艺术品位进行层次化的练习,甚至可以通过举办音乐欣赏茶会等活动,全面展示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的实际训练成果。[6]这种实践模式,既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当代音乐的学习之中,还有助于教师形成学生学习成果记录,对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从而为提高当代音乐教育的针对性发挥重要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学习过程中,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结合茶艺表演的具体类型,选用最为合理的音乐曲目,然后在音乐茶会活动中进行表演,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而且能提升教学质量与成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等。
总而言之,历经数千年的茶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是全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茶文化还影响着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茶文化形成。当代音乐教育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科学引入到课程之中,则可以有效巩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从微观视角去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力与审美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整体素养;从宏观视角去看,也是传播与发扬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路径,对提高整个社会的品德素质、人文素养以及精神文明等有突出作用,更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作者:王芳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曾竹娥.浅议音乐教学的生活化取向———以赣南采茶戏教学为例[J].群文天地,2012(11).
[2]杨韶军.粤北采茶戏及其音乐歌舞特色[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9).
[3]陈茶凤.茶文化学科音乐课开设的意义和教学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8).
[4]林晓洁.不可替代的魅力———浅谈茶文化与艺术的联系[J].文学界(理论版),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