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江南水乡(6篇)

时间: 2024-02-05 栏目:公文范文

江南水乡篇1

作为江南水乡景观,无锡的跨塘桥到清名桥这一段900米的“水弄堂”可以说是水乡生活的一个典型。究其独特性,除了这建筑外,更绝之处便是这水,这里的水是古运河的水,也是全国唯一还有历史风貌可鉴的、保护相对完整的一段“水”。

对于具有一定历史的街区保护,主要以尊重水乡文化为主,保护的是原有的建筑、水和生活方式,保留的是当时的生活气息,是精神上的产物;而不能大肆改造、新建、仿古、开发,否则必然毁其原生面貌,反而使现代城市多了一处突兀的景观。

以无锡这段“水弄堂”景观为例,我们可以先从其景观构成来分析江南水乡景观的独特性。

一、无锡“水弄堂”的景观构成要素

1.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

(1)以居住为主的院落式民居建筑

无锡传统建筑院落空间形式有两种基本形式——传统中式院落和中西合璧式院落。其中中西合璧式院落是以中式的形态加之西式的外立面形态,主要是近代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

(2)民居建筑中的山墙形式

针对一部分仿古建筑过多地取用了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形式,笔者认为太过形式统一。无锡的传统山墙形式多样,基本以一叠式的马头墙为多见,还有山尖山墙、马背山墙,半圆形及圆弧形的山墙亦有(图1)。

(3)民居建筑中的屋脊造型

在屋脊的造型上,无锡传统民居大多为双坡顶的硬山或悬山顶,有其丰富的建筑形式,这也是江南一带民居普遍的屋脊形式。所以在对街区的建筑进行修缮、改造的同时,应考虑多样化的建筑形式,错落有致,重组建筑格局。

2.独特的街区格局

现在我们所说的双棋盘城市格局就是水陆并行、前店后坊式的格局,这种“街+建筑+水+建筑+街”的布局独具江南水乡特色,而无锡这段“水弄堂”是以古运河之水为中轴,联系了河岸两边的建筑与街道,即成了典型的水乡生活方式。

街区的重新规划从一开始就找了加拿大的景观公司,着重给整个街区做了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案。也由于街区明显的水陆“双线”——水道与陆道并行,使得整个街区划分很明显,并且一条直道一通到底,总长近5600米。这便给规划带来了一个问题——这条以商业为主的街区如何避免因街道过长而给游客带来的疲劳感?

这就涉及了现代景观设计方式中的节点概念。利用现代设计手法来使这条街变得更加适应人的游览习惯,可以进行片区规划,比如在片区与片区之间设置休息空间、广场等形式的景观节点。

3.独特的天际线

水乡建筑的天际线是由屋脊的形式和山墙的轮廓构成的。时代给了建筑群一种仿佛与生俱来的线条,与天际相接,形成了独特的天际线。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城市建筑也在飞速地变迁,很多现代的高楼大厦在城市中矗立,让城市在变得繁荣的同时,也打乱了正常演变的天际线。从图2中可以看出,现代的住宅楼、星级酒店的拔地而起,让原来一片和谐舒缓的民居建筑天际线背后多了几道突兀的线条,打破了原有的协调感和美观度,宛如舒缓悠扬的乐符声中被几声刺耳的高音给“搅和”了,变得不再协调,景观也从此不再像原来那样赏心悦目,让人心情放松了。

“天际线”是一个非常时代化的理念,代表了一个城市某个时期的建筑形态和居住方式等很多方面。要保护这片古街古镇,保护好这里的“天际线”十分重要。

这些分布在“天际线”的现代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污染”了人们的视线,甚至让人感到压抑,在心理角度上并不舒适,也构成了对环境的“破坏”。所以一个城市要有好的规划,在进行新建建筑规划的时候需要考察周边的环境,尽量避免对保护区域的原始“天际线”造成破坏。

在国外,建筑因破坏城市良好“天际线”而被拆除的例子有很多,例如英国南部朴茨茅斯综合性建筑三角中心在2006年3月被拆除,其原因就是破坏了当地的“天际线”。

在国内,也有保护城市“天际线”的优秀例子,如杭州,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严格控制了建筑高度,正是为了保护杭州自然的山水有自然的边际线。人,是城市的主体,生活的舒适和惬意才是生活的本质,如果为了城市化进程,盲目盖高楼,追求视觉上的惊叹,那么在“钢筋水泥森林”中人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所以,打造城市之美,不仅应该表现在内部、近处,更应表现在外部、远处,随时感受自然之美。“天际线”意识是城市建设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4.形式多样的水乡码头

“小桥、流水、人家”概括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其中的码头和桥也是形式各样,无不流露出水乡的气息。这些特有的“节点”联系的是两岸人家,是水乡的交通,亦是水乡的生活。

水乡码头的款式繁多,有私用的、公用的、半公用的;按功能不同还分单面的、双面的、三面的、有顶的,等等。除普通人家的水码头外,还有达官贵人的“官码头”、寺庙的“神码头”、运送蚕茧丝绸的“丝码头”、装载砖瓦的“窑码头”等,形成了千里古运河独特的“水弄堂”景观。

作为水乡景观的独有景观小品,应对各种不同的码头进行维护,大大小小的码头就是这条水岸线的一个个节点,水陆交通就是从这里形成的。所以,要让以后的人们知道每种形式的码头在当时的作用,比如在码头设立指示牌、刻上名称,对被损坏的码头加以修复等,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各类码头的作用。(转第页)

(接第页)

二、水乡景观的保护措施

1.生活方式的保护

江南水乡篇2

安昌――感受绍兴民俗的最佳场所(浙江・绍兴)

水气指数:

古老指数:人气指数:

这个地处文化名城绍兴附近的小镇,拥有漫漫千年历史。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巷……无一不告诉你这里的古老,“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完整地概括了它的主要特征,如果说还有什么比较出名的话,那就是清代的绍兴师爷了,可惜的是,这里的商业气息太重。

十大水乡古镇第九名

光福――香雪海的故乡(江苏・吴县)

水气指数:

古老指数:人气指数:

在光福,传统的水乡古镇特色已经逐渐淡漠,但是深烙吴文化的建筑还在蔚然挺立。到光福的人,大多是冲着光福邓尉山坞的梅花去的,这也是众多水乡古镇中道独特的风景。

十大水乡古镇第八名

朱家角――掩映在现代都市下的古镇(上海)

水气指数:

古老指数:人气指数:

这个已逾五百年的小镇,就在来往的人潮中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原本水色清幽,古建筑保存完整的气象依然,但浓重的商业气息掩盖了许多的色彩。古镇特色不够突出是这里的特点。不过在大都市上海的身边,有这样一座古镇也实属不易。

十大水乡古镇第七名

木渎――吴文化的聚宝盆(江苏・吴县)

水气指数:

古老指数:人气指数:

吴王为取悦西施,修建姑苏台,修建时需要大量的木材,就顺水积木,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地名由此而来。如此推算,木渎已经有了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除了木渎之名外,胥江、香溪均与吴国有着莫大的渊源,万人空巷的庙会,更是展示了吴地节庆习俗的多姿多彩。

十大水乡古钡第六名

南浔――曾经最富庶的江南古镇(浙江・湖州)

水气指数:

古老指数:人气指数:

南浔是个有近八百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名列江南六大水乡古镇之中。别看这只是一个小镇,它却是近代史上罕见的一个巨富之镇,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古镇上,有着号称“四象”的江南四大首宫,又有类如《红楼梦》中宁国府、荣国府那样八家公爵似的,号称“八牯牛”的大富之户,更有充满了民间嘲讽意味的,号称“七十二只金黄狗”的豪门、财主。作为水乡古镇的南浔,似乎连随处可见的小桥也与别处不同,充满的是大气与华贵。那你知道这个小镇富有的秘密吗?因为“附近遍地皆桑,家家养蚕,户户缫丝织绸”,这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和半封建社会.宫庶也就不奇怪了。

十大水乡古镇第五名

角(lu)直――难记的名字,难忘的古镇(江苏)

水气指数:古老指数:人气指数:

“角直”,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无法念出它的发音。但是去过那里的人,几乎都难以忘记地道的江南水乡风情。“五湖之厅”、“六泽之冲”是对角直的概括,也足以看出这个有两千多年历史古镇的地理特点――多水。古镇人贴水成街,枕河而眠。在江南六大古镇中,角直没有周庄的张扬.没有南浔的厚重,它默默的在水流交错中感受着四季,安静的似个内向的少女……

大水乡古镇第四名

乌镇――最具文化气息的水乡古镇(浙江・嘉兴)

水气指数:古老指数:人气指数:

提起茅盾,几乎尽人皆知,提起乌镇,名头也不小。因为这里除了具备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和精巧雅致的民居建筑之外,更多地飘逸着股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据说,在这个小镇历史上曾经出过64个进士,161个举人,以及如茅盾、沈泽民等名人。坐在乌镇小河边的廊棚下,体验这个小镇所具有的文化氛围,你会深刻地感受到,历史文化并没有成为他的标本。

十大水乡古镇第三名

同里――东方威尼斯(江苏)

水气指数:古老指数:人气指数:

这里号称“东方威尼斯”,有著名的集清代江南园林建筑之大成的退思园,这是一个被15条小河分割,有49座小桥的千年古镇,这里有出名的同里影视基地……可能一时也说不完,不过还有就是每年越来越多的游客。

十大水乡古镇第二名

西塘――梦里的水乡古镇(浙江・嘉兴)

水气指数:古老指数:人气指数:

虽然建镇只有600年,但是几平所有的人都称其为“活着的千年古镇”。鸟瞰西塘,薄雾似纱,两岸粉墙高耸,瓦屋倒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唱晚,灯火闪耀,酒香飘溢,整座水乡古镇似诗如画,人处其间,恍然桃源琼瑶,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难怪这两年西塘成为旅游者最渴望的旅游胜地之。

十大水乡古镇第一名

周庄――神州第一水乡(江苏)

江南水乡篇3

意大利有座着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在中国江苏也有一个被游客称为中国的威尼斯”的水乡,周庄。

夏日的一天,我和舅舅游览了周庄,进入周庄,我们仿佛置身于水的世界。村庄四面环水,只有一片陆地,我领略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玄武湖,可从未见过像周庄这样的水。周庄的水可真静啊,静的让人感觉不到它的流动。周庄的水可真绿,绿的它像块无暇的翡翠。不由得让人想起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烈日炎炎,游客们躲到大树底下乘风纳凉,阵阵微风不停的亲吻着人们的脸庞,让人觉得很凉快,惬意。下了小船,我钻进树荫,观赏小桥流水人家,江南风情尽收眼底,让人不由得从心底发出上有天堂,下游周庄”的赞叹。

夜晚,月亮渐渐升高。月光洒落在百年古镇上,使周庄更显的古老,神秘。五年级:百花仙子

江南水乡篇4

意大利有座着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在中国江苏也有一个被游客称为中国的威尼斯”的水乡,周庄。

夏日的一天,我和舅舅游览了周庄,进入周庄,我们仿佛置身于水的世界。村庄四面环水,只有一片陆地,我领略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玄武湖,可从未见过像周庄这样的水。周庄的水可真静啊,静的让人感觉不到它的流动。周庄的水可真绿,绿的它像块无暇的翡翠。不由得让人想起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烈日炎炎,游客们躲到大树底下乘风纳凉,阵阵微风不停的亲吻着人们的脸庞,让人觉得很凉快,惬意。下了小船,我钻进树荫,观赏小桥流水人家,江南风情尽收眼底,让人不由得从心底发出上有天堂,下游周庄”的赞叹。

夜晚,月亮渐渐升高。月光洒落在百年古镇上,使周庄更显的古老,神秘。

五年级:百花仙子

江南水乡篇5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之美,古来共谈。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同里古镇,便是江南六大着名水乡之一。它自宋代建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以及名人故居有数百处,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一进古镇,便让人感受到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

我们进镇后,首先乘坐了小木船。在碧波上荡漾,颇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风味。看着座座江南独具韵味的粉墙青瓦”式的古老房屋,钻过了座座饱经沧桑但仍顽强挺立的石质拱桥,这都让人情不自禁地赞叹:真美啊。”

下一站是珍珠塔。在去珍珠塔的途中,我经过了一个名叫猫的天空之城”的小店。那是一个主要卖明信片的优雅小店,在那里,你可以将写好的明信片寄给未来”,它与同里有一个共同特征——有特色。几分钟后,我到达了珍珠塔,珍珠塔是陈王道的府邸。虽名叫珍珠塔,但是里面并没有一座很高的塔,其实,珍珠塔”这一个名字是源于发生在这里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方卿因家道中落,去襄阳向姑母方朵花,也就是陈王道的夫人借贷,反受奚落。表姐陈翠娥赠传家之宝珍珠塔,助他读书。后来方卿高中状元,告假完婚,先假扮道士,羞讽其姑,再与陈翠娥结婚。珍珠塔内风景优美,摆设讲究,真是巧夺天工,即使在现代,也是精品。这不得不让我们钦佩古代人的智慧。

最后,我去了极负盛名的退思园。退思园虽只有9亩8分大,但苏州园林的精髓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它小巧精致,清淡雅宜,亭台掩映,趣味横生,实是江南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

江南水乡篇6

它与刀耕火种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农业不同。热带雨林农业烧毁了大量的森林,3~5年内便耗尽了地力,农民不得不再次迁移。其环境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它与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农业也不同。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以及区域的长期贫困,是黄土高原农业的主要特征。

它也不同于规模农业、集约化农业,依靠大量的农药化肥的投入,造成土壤的板结、水环境的破坏。千年以来,江南水乡一直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为富庶的农村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最为精致的地区,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叹。

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冲击下,江南水乡农业迅速衰落。昔日创造、维护着优美的生态环境的农业,也变成了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甚至已经忘记,江南水乡的农业哺育了灿烂辉煌的江南水乡文明。

农业生产方式与水源地保护

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部门,也是最古老的人-水关系的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进入到基于大量能源投入的现代农业。

它对水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著。总体而言,直接的影响包括:

大量的农业水消费。全球范围内,农业用水比例超过70%;且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用水比例都很高。例如同样属于稻作文化的日本,农业灌溉用水占水资源占有量的70%;OECD成员国农业用水比例超过40%;在我国,超过70%的水资源是农业部门消耗的。

高强度的化肥和农药使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我国2010年首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报告称,农业源已经成为我国水环境主要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过量的农药化肥施用,造成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以及自然生境的破坏,导致了农田等生态要素的生态服务功能的萎缩和下降。

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闸门打开以后,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入城市,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青壮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农村基本上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不可能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不可避免地,化肥、农药等能源物质的投入开始了对劳动的大量替代。同时,受制于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和非常有限的耕地,农业的生产经营依然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这就意味着有效的管理、监督或规制都面临着非常高的成本。

而且,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被“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也就是说,农村成为城市发展的“副产品”,其社会经济的综合价值被削减为提供建设用地的价值;无论农村内部还是外部,都存在强烈的贴现未来的倾向;传统的社区集中瓦解,基层组织行政化的色彩日益浓厚,甚至演变成为乡镇政府的行政分支。

农村社会的剧烈变革,主要影响之一便是社区公共物品的供应机制被打破:村民失去自制机制,而政府的大包大揽覆盖的范围和效率都非常有限。由于环境物品基本都是公共物品,那么水环境状况的恶化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在江南水乡的发展历史上,传统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非但不存在当前的各种问题,反而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江南水乡文化,诞生了中国最为富庶的水乡农村,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相比而言,世界上其他著名的农业文明要逊色得多:两河文明衰退,尼罗河和黄河三角洲已经面目全非。作为维系几千年而不退化的农业系统,江南水乡堪称人类历史的奇迹,是高度和谐而可持续的人类生态系统的楷模。

持续不断的水利建设

大量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江南水乡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相关的研究发现,江南水乡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首先是江南水乡历史上持续不断的水利建设。

即使从春秋吴越时期算起,数千年的大区域网状水利建设持续改造着江南水乡农村社区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一般农业经济,尤其是中国古代,小农意识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各家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美国人明恩溥(阿瑟・史密斯)在其著作中曾指出,中国的农村居民缺乏公共意识,乡村缺乏公共物品。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自给自足、严重缺乏公共物品意识。于是在许多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成为了普遍的“公地的悲剧”。

但是,传统的江南社会,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维护,以及相应的利益分配,都要求协调、合作、互助和宽容。州县河道、乡村水网和各种堤坝,是人们生活、生产、出行、运输、防灾的依靠,也是决定一个地区盛衰存亡的公共系统。

这种重大的公共物品,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其建设和维护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社会发动机制,客观上会不断影响人们的公共物品思想。

因此,有学者认为,江南水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强调公共意识的。长期对这一巨大系统的维护除了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要求之外,还对这一地区的个人的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评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修桥铺路是乡间邻里最为认同的义举善举,雨天被行人踩坏的路面,天晴后总会有人加以修缮。这就充分保障了社区层面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发挥到极致

其次,江南水乡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发挥到极致。在江南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传统社会过低的人口密度是难以维持的。粗放的广种薄收不会比精耕细作有效。本质上,这还是与水网体系有关。

水网非自然所赐,而是地区社会集防灾、交通、灌溉和供排水为一体的基础设施。既然是基础设施,就要求供给的效率,要求人口的集中。而人口的集中则要求对土地相对于当时的集约经营。所以即使在古代,江南水乡农作精细化的趋势也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

这种对精细的追求成为一种传统,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过去,田埂不整、农具生锈、路面不平、穿戴不洁,都是不光彩的事情。即便是贫寒之家,干净会受人尊重,邋遢会遭人耻笑。锦绣江南其实就是这种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的果实,而非大自然的恩赐。

水与绿是聚落的主旋律

与中国多数传统农业地区不同,江南传统农村,在个人、家庭、村落,都更为注意对个性的追求。人们之间的竞争往往是比赛谁更别出心裁,谁更不同凡响,织布、编织、竹木手艺、耕作、酿造,都是如此。没有特色就是平庸,不会获得邻居的尊重。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村村有特点,镇镇有特点。

此外,江南地区是传统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水与绿是聚落的主旋律。无论宅院还是村落,都是一种近乎完美的人类生态系统。乡间民居往往同时具有生产和生活双重功能,对自然要素的利用和保护发挥到极致。抗旱、防涝、御寒、避暑,各种功能和谐地统一。

经典的农宅通常由一条宅沟环抱。为了抗台防涝,故开掘宅沟的泥土用以填高宅基,具有避洪作用。理想的农家住房是白墙黑瓦。地上也许铺以青砖,也许就是泥土地面,但都会被勤劳的主人打理得平滑如镜。屋后则竹林环伺、林木葱茏,那既是主人的财富,又是抗风、防寒和避暑的屏障,还代表着主人的品位。

这样的布局也许不被“现代”的规划者看好,但实际上效益极高。沟中的鱼虾,树荫下鸡舍猪圈,竹林的春笋、夏日的林荫和主人工余饭后的竹制品,农宅中的一切都那么和谐,看不到丝毫浪费。能不能实现“零排放”的争论,放在彼时的场景中,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江南的农宅,本身就是一种零排放系统。

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割裂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中,江南水乡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较彻底的破坏。

导致这种损失的思想根源,是认为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无论其形式和内涵,都有固有的正当性,可以肆无忌惮地割断现在与过去的联系;凡是现代的、城市的就是好的,传统和保守被视为绝对意义上的落后;过度的物质主义使我们将所谓传统文化局限于看得见、摸得着的范畴,限制在可以货币化的方面;对于城市化、现代化引发的各种问题,试图以技术的进步和工程的建设,替代自然的生态服务功能。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摆脱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约束,但是传统生产生活中,人与水、人与土地乃至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情感认同等等关系都被割裂了。在这种情况下,包括水环境在内的自然被滥用的趋势很难避免,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复兴的展望

江南水乡的生产生活方式,归根到底表现为人与水、人与土地乃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

传统模式下,人与水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人对水高度依赖。失去水的支撑,生产和生活都无法运转。同时人的活动也在改变着水,使得相对有限的水资源能够承载越来越密集的人口。然而,这种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正逐渐扭曲。

人对水的利用程度不断加强,但人与水之间直接的关系反而越来越远。当人们开始不再喝河里的水,当人们甚至不再种田、无需灌溉,更无需坐船出行时,人对水的密切关系就已经消失了。而人对水的利用就逐步变成对水资源的滥用。

曾经非常紧密的江南水乡人水关系,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被不断疏远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改变了区域人民群众整体落后的生活状态,降低了老百姓对自然的依赖,同时也疏远了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关系。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往往环境友好的方式出现在一些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较高的、产城经济发展相对协调的地方。以江苏宿迁市为例,这个三湖三河环绕之城,依靠难以复制的湿地生态环境,酝酿出高度仰赖优质水源的白酒产业。如开创绵柔品质先河的洋河酒,必须依赖独特的生态环境所造就的天然小分子水才能生产。人与水、人与环境的关系,在这里,成为支撑城市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未来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研究人造资本(尤其是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即无臭化、省力化和无害化。这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日本在这方面做得较好,例如每个村都配备了简易高效的堆肥设施;农业生产已经没有十分繁重的劳动,即使老年人也能够轻松胜任。实际上,日本和欧洲许多发达国家,由于老年化的影响,老年人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力。

此外,还必须加强对农村的人力资本的投入。其核心是教导农民如何科学施肥。为此需要重建我们当前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立深入田间地头的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同样以日本为例,在日本,每个村均配备了若干名营农指导员,为日本农业一村一品运动的成功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范例(3篇)
  • 下一篇:护士转正申请书(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