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进口贸易有效分享贸易伙伴国R&D的成果,成为开放新阶段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所必须予以考虑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梳理与评述,总结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其吸收的能力因素,并得出当前我国应加强国内R&D投入与人力资本积累、平衡技术吸收与自主创新等诸多具有参考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吸收能力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于独特的要素组合优势,中国建立了“出口导向型创汇经济”,并创造了贸易增长的奇迹。但是,此种带有浓厚“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发展模式在推动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愈加明显,特别是持续的贸易顺差不仅使我国遭遇到空间严峻的贸易摩擦,同时严重制约了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影响到我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愈加失衡的状态下,通过更大规模的进口以实现长期内国际收支的均衡,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一个必须予以考虑的问题;而注重进口,一个关键内容即在于如何利用进口贸易这一物化型技术扩散渠道间接分享贸易伙伴国R&D的成果。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展开述评,以期对我国如何开展进口贸易有更深的认识。
二、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基础理论研究
自Schumpeter(1912)开创性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的永动机”以后,技术创新理论及与之相应的技术扩散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开放条件下的国际技术溢出效应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增长不仅得益于本国的R&D投入,同时本国的R&D活动也可以通过对外贸易、FDI、劳务输出、信息交流以及人口迁移等多种途径将本国的R&D成果间接传播到他国,贡献于他国的经济增长(Keller,2001)。早期学者对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现象描述与分类上。Arrow(1962)最早基于外部性的视角解释了技术溢出效应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其基础上,Findlay(1978)用“传染理论”来描述了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溢出现象,并指出越是开放国家其了解国际市场产品与技术信息的可能性越大,从而从他国学到先进技术的机会也就越大。Mansfield&Wagner(1981)则将国际间技术溢出按“同级转移”和“纵深转移”的方向将其划分为水平型技术溢出与垂直型技术溢出,而wilkin(1988)根据技术溢出效果进一步将国际间技术溢出区分为了“简单型技术转移”和“吸收型技术转移”两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内生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从而构建了一个分析技术进步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全新框架。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R&D投入、人力资本、“干中学”等各种内生因素产生的技术进步效应。因此,发展对外贸易如果能有效刺激一国的技术创新活动,或者国外R&D活动能通过贸易渠道间接促进一国的技术进步,则其便有利于该国的经济增长。在《技术创新与全球经济增长》(1991)一书中,Grossman&Helpman首次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研究了开放经济中技术变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通过存在水平差异与垂直差异中间品贸易以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机理:一方面,种类更多的中间贸易品能有效提高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同时进口国也不必对新中间贸易品支付额外的费用;另一方面,更为专业化的中间贸易品的进口会刺激进口国的学习和模仿,开发出同类甚至更具竞争力的相似产品。
在Grossman&Helpman研究的基础上,诸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了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机制与条件问题。Romer(1992)、Barro(1995)等人认为更加开放的国家具有更强的接受新思想、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在Chuang(1998)建立的关于贸易引致技术学习与模仿进而促进贸易国经济增长收敛的追赶模型中,学习效应的产生与强弱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出口与进口两大技术学习来源的相互作用以及贸易品的特征与属性,二是决定可获技术的贸易伙伴国技术发展水平;Vamvakids(1999)等学者重点探讨了机械设备等资本品进口对于促进一国学习新技术的理论机制,并利用跨国数据证实了贸易开放度与制造业占GDP比重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endrick(2000)则进一步认为劳动者技能与资本品中隐含技术进步存在互补关系,通过使用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资本品可以增进工人的工作技能。归纳起来,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产生机制在于:一国可以通过进口贸易接触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与发明,并在相应学习与模仿的过程中增强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本国技术进步的速度。
当然,也有学者对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际效果表示怀疑。如Stokey(1991)就认为,一国产业的成长必须经历自身知识积累与规模经济的过程,鼓励进口、国际竞争的过早放开都将阻碍这一进程的实现,从而导致一国只能生产初级产品。而在Young(1991)的研究中,先进国家的技术进步是以强化后进国家的低技术生产模式为前提的,自由贸易会阻碍后进国家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并将其锁定于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除非南北差异比较小,否则南方国家在封闭情况下反而能获得更快发展”。
三、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国际贸易政策关税贸易理论变迁
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采取何种的贸易政策理论作为指导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使虽然有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约束,各个国家也经常发生贸易问题,比如正在解决中的美国对中国轮胎征收高额关税的事件。
在回溯到历史的长河中寻求答案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历史在惊人的重复中划过了一个大w型。在国际贸易发展史中,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交替上升,彼此替代,在对立统一中使世界经济走到了今天。如果撇除各门学科言必称的古希腊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从l5世纪初的重商主义时代一直到今天的世界贸易组织,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家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加强,在政府行为方面赞成政府在国际贸易中实行无为政策的放任自由主义者和赞成实行干预的经济民族主义者之间展开了无数次的辩论,内容涉及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福利和产业成长的影响,日益依存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以及利益分配等其他问题上的作用等。争论的核心和焦点是政府应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还是推行保护贸易政策。争论是如此的激烈,而且一直没有停止过,以至于罗伯特·吉尔平断言说“争论可能永远得不到解决”。近代国际贸易始于15世纪到l7世纪,当时占主导地位的重商主义政策要求政府加强管制力量,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由于西欧各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关系急剧发展,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土地转向了金银货币,货币成为全社会上至国王下至农民所追求的东西。而获取金银的途径只有开采和发展对外贸易。而这种使国家富有的对外贸易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只有保持对外贸易的顺差,才能达到使国家富有的目的。
在这种思想下,重商主义者们极力主张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对进口商品课以高额关税,或禁止进口本国不需要的商品。正如恩格斯所形象描述的一样:“各国彼此对立着,就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长期重商主义政策的实行,妨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原料和谷物价格上涨,工业成本上升,影响销售市场的扩大,造成通货膨胀,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从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对重农学派的主张及政策进行了猛烈抨击。诺斯在这里对自由贸易的思想作了出色的阐述:“阻碍贸易的法律,不论是关于对外贸易或是国内贸易,不论是关于货币或是其他商品,都不是使一个民族富裕、使货币和资本充裕的要素。……我们可以费力筑篱去为杜鹃鸟,但这是徒劳的,因为从来也没有一个人是靠政策致富的;而和平、勤劳和自由却能促进贸易和财富,此外别无其他途径”。对外贸易政策在这里开始w的第一个转折,从干预转为自由放任,其间经过了N·墨尔本、D·诺斯、D·休谟、J·洛克、J·马西、J·D·司徒亚特,至亚当·斯密集其大成,完成于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他谈到:“如果两个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l/5或20%,而制鞋时只强l,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它不是对于双方都有利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英法等国在l8世纪末至l9世纪末这个时期,大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降低关税税率,减少了纳税商品的项目,简化了税法。这种自由贸易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33年大危机之前,大多数的理论和政策均相信,经济处于不均衡状态时,“正如线上悬着一块石子,如果离开了他的均衡位置,地心引力将立即使它恢复均衡位置的趋势。”而政府确实遵照这一思想在这一时期忠实地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自我选择出口学习
一、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对企业异质性的研究首先源于对大量微观层面数据的经验发现,同质性企业模型已经无法解释这种微观层面的贸易模式。由此应运而生的以Melitz和Bernard与Eaton,Jensen和Kortum(BEJK)为代表的两类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致力于解释上述经验数据,成为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Melitz(2003)在Hoenhayn动态产业模型和Krugman的产业内贸易模型的有机结合基础上,提出企业异质性假设,通过构建异质性厂商动态产业内贸易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只有高生产率企业可进行出口贸易,低生产率企业只能进行国内贸易,并且随着出口贸易的逐步展开会使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市场,从而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提升整个行业的生产率。Baldwin(2005)以Melitz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企业的生产率,认为高生产率对企业的出口是一种优势。与Melitz构建的模型不同,BEJK(2003)构建的模型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法,引入Bernard竞争而非垄断竞争,研究企业生产率与出口之间的关系以及贸易自由化对美国出口、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影响。Bernard(2003)通过扩展李嘉图模型,引入异质性企业假设,认为出口企业较非出口企业有较高的要素生产率。在这类模型中,所有企业在李嘉图框架下采用不同技术生产同一种产品,任何国家的消费者从全球所有国家的最低成本生产者中购买商品①。
国内致力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分别采用中国制造业企业、高科技产业企业、浙江省的制造业企业等微观层面的数据,大多数学者的实证结果符合Melitz模型的理论,只有极少数的国内学者在对中国制造业做实证检验时发现“生产率悖论”。李春顶、唐丁详(2010)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计算我国制造业分行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行业出口贸易增长率做计量分析,得出我国分行业企业的生产率与出口贸易呈正向关系。孙俊新、蓝乐琴(2011)在新新贸易理论的框架下,通过建立非参数模型,对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做回归分析,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同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汤二子、王瑞东等(2011)采用中国2005-2008年中国14个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作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存在“生产率悖论”。
综上,国外学者在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大多国内学者暂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验证研究阶段。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认为,高生产率企业会选择出口,低生产率企业会选择内销。部分国内学者通过验证,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这主要和实证对象、计量模型等共同作用。
二、“自我选择”效应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认为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存在明显差异,但是这些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是在出口以后高于内销企业呢,还是在选择出口时已经高于内销企业生产率呢?这是研究企业生产率与出口关系的主要问题。为了解释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为何高于内销企业,根据新新贸易理论,是由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使然(Cleridesetal,1998)。
自我选择效应,是指企业出口会面临一个固定的进入成本(用劳动来衡量,是一个沉没成本),这些成本是的只有生产率水平高的企业才能顺利进入出口市场,即企业的自身生产率水平决定企业是成为出口企业还是内销企业。Melitz(2003)在文章“贸易对行业内资源配置与生产率的影响”中假设,每个企业面临着出口的固定成本,也面临着内生的生产率水平,企业在了解自身生产率状况之后才会做出是否选择出口的决定②。BEJK(2003)等也认为企业生产率具有外生起源的重要本质特征,即企业在了解自身生产率高低以后,会“自我选择”进入或退出国际市场参与或退出出口市场。Flaveyetal.(2004)建立了一个“两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模型,这一模型包括两个国家和企业层面的效率,揭示贸易的逐步深化会强化“自我选择效应”,提升行业的平均利润、效率③。
朱希伟、金翔荣、罗德明(2005)采用Melitz的模型解释中国出口强劲增长的“反常”现象,引入国内市场分割和边际成本、固定成本之间的反向关系的两个因素,证实中国出口的迅猛增长,是由于严重的国内市场分割使得企业“被迫”出口。汤二子和刘海洋(2012)以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为框架,分析企业出口的决定因素,发现出口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且高于内销企业的生产率。然而,“自我选择”效应并不是一直都成立的,李春顶、王领(2009)通过以Melitz的模型为基础,通过对Baldwin的方法进行简化,研究发现中国内销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
三、“出口学习”效应
说明出口企业生产率水平高的另一个因素可能是企业如通过出口学习,在出口中参与国际市场,在竞争和技术溢出等效应的作用下致使企业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出口学习”效应是指出口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时从竞争那里获得新知识、技术等,这一出口行为提高了其生产率水平,形成与内销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
Arrow(1962)认为生产经验属于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投入要素,产出不只是要素的投入结果,同样也是学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从而建立“边干边学”模型。Romer(1986)继承了Arrow的研究思路,解释后发国家拥有“后发优势”是由于后发国家受益于国际市场中那些知识、技术比较先进的发达国家的溢出效应,促进国内企业生产率提高。
对于“出口学习”效应的实证研究,国内外学者较为一致的选择的经验研究,但是结果却不尽相同。Bernard和Jensen(2004)基于美国1983—1992年的数据,考察美国制造业生产率与出口的关系,发现通过资源再配置,生产率较高的出口企业会引起制造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BEJK通过模拟,得出在全球范围内削减5%的贸易壁垒,贸易额会增加39%,贸易增加15%,且美国总体生产率水平也提高了4.7%。张杰、李勇和刘志彪(2008)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实证考察出口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出口学习”效应并不存在。但是,在2009年,张杰、李勇和刘志彪在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做实证研究时发现,“出口学习”效应显著。
上述可知,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可以解释为何出口企业生产率水平高于内销企业,这进一步的深化了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出口企业的效应分析,并不是两种效应都同时存在,这需要根据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和软件、研究背景等共同作用。
四、简单评述
综上所述,国外对异质性企业生产率与出口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Melitz和BEJK等学者对此问题已经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在新世纪全球经济背景下更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成果,极大地完善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为本文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理论。但是,现在的国内外文献很少提及贵州异质性企业生产率与出口关系,同时也缺乏对其实证研究以及对贵州企业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的描述性分析。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贵州异质性企业生产率与出口关系为研究对象,针对企业异质性视角下的生产率与出口展开现状分析,分别从三个方面对贵州企业生产率与出口关系做检验,然后结合贵州实际分析生产率与出口关系的特征事实,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提升贵州出口企业竞争优势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章抒.企业出口贸易生产效应及其机制的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6):8.
[2]赵金亮.异质性视角下的出口与生产率:企业动因及行业绩效[D].杭州:浙江大学2012.3:87—125.
[3]马相东.企业异质性与中国出口升级失衡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13页.
[4]李春顶,唐丁详.出口与企业生产率:新新贸易理论下的我国数据检验(1997-2006年)[J].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9期.13—21页.
[5]汤二子,邵莹,刘海洋.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62—67页
[6]MelitzMJ,TheImpactofTradeonIntra-IndustryProduction[J].Econometrica,2003,7(16)
[7]BaldwinRE,NICOUDFR.TradeandGrowthwithHeterogeneousFirms[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8(74):21-34.
注释:
①马相东.企业异质性与中国出口升级失衡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13页.
②章抒.企业出口贸易生产效应及其机制的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6):8
由于国际贸易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目前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形势等也随之呈现了一种新的格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在这一背景下无法与现阶段的国际贸易发展需求相适应,很难对新生的贸易现象和相应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和指导,因此出现了较多的问题。面对国际间相互关系和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趋势,必须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思路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针对当前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才能够顺应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思路分析
一般认为,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也就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等四个阶段。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属于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两者有机结合共同形成了传统贸易理论。资本主义在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发展迅猛,并且具有了越来越高的经济地位,变成了国际贸易的主流。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中认为市场竞争是完全自由的,其对贸易的互利性进行了强调,并且成功的解释了产业间贸易。全球经济贸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现象,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了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立足于科技进步、经济规模以及竞争方式等各个方面解释了贸易关系和现象。而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贸易现象的时候主要是立足于专业化生产分工的层面,并且有意识的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纳入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
(一)传统贸易理论分析
1、古典贸易理论。通过对绝对优势理论进行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的思想理念就是扩大规模报酬,以及强化劳动生产力,其主要的内容如下:如果两个国家能够对不同产品进行独立生产,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都能够获得理想的生产效率,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在这一背景下,如果这两个国家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借助和利用,就可以在专业的分工活动中对各自的优势产品进行交换,而且不管是哪一方都可以获得非常大的效益。这一理论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双赢理论,而且直到现在为止,国际贸易中仍然将这一理论作为贸易的宗旨和目的。但是这一理论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无法对一些国家所有产品都为绝对劣势位置进行完全表述。在比较优势理论中保留和创新了绝对优势理论,在这一理论中认为,不管是哪一个国家都要对生产和出口绝对劣势不明显商品的情况进行关注,然而如果该商品的绝对劣势相对明显,这时候就应该选择对该商品进行进口,对于每一个贸易国家来说都十分有利。所以,比较优势理论对经济运行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基本原则和普遍规律等进行了准确的阐述。
2、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要素禀赋理论在上世纪初期得以问世,该理论主要从多维要素禀赋层面对国际贸易的形成根源进行了叙述和剖析。开始认为,国家贸易模式需要对要素集约化商品进行关注,对相关出口予以高度重视,出口商品应具备富裕和昂贵的特点。与之相反,进口的产品应该是相对昂贵和稀缺的各种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都认为自由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参与国更加有利。然而相对于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出了对生产的劳动力要素进行了关注,同时还认为导致比较成本差异的最为关键的根源就是要素禀赋的差异。不过,固定的规模报酬和相同的生产条件这种假设仍然是这一理论的基础,而且这一点还是对优势理论进行了继承。
(二)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人们发现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模式并不适应,因此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国际贸易新现象,而且以出现了一系列的非常重要新的贸易理论,比如新要素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这些理论对战后各个发达国家出现的贸易关系进行了解释。有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利用构建模型的方式针对产业内的贸易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分析,在分析之后认为,完全竞争的国际贸易在转化成为不完全竞争的方式以及规模报酬在持续地递增,就算是两国之间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和技术,但是从规模经济和产品的差异性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也能够对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将传统理论中的假设彻底推翻了,而且对战后贸易的新现象进行了合理的阐述。一些学者在后期研究了其他相关层面的贸易现象,其主要是对合理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因素进行了汲取,而且对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融合,进行了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合理的分析了国际贸易的新现象。
二、目前国际贸易理论面临的挑战
在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很多国家的贸易作用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与之前相比具有较大的区别,传统的贸易理论无法适应新时期国际局势的变化,因此不能够发挥指导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了全新的、现代化的能够充分满足现展标准的贸易理论。二战中取得胜利的国家在战后具有了越来越高的国际地位,并且有效地推动了国际贸易活动的不断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具有越来越大的贸易量,而且形成了极强的扩张性,内部贸易活动在区域集团中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活跃,而采用传统的贸易理论无法对上述的这些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因此出现了要素贸易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等新的贸易理论。但是上述的这些理论也无法对不稳定和日益变化的经济格局进行有效指导。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在经过长期的理论分析和反复的模型试验之后认为,不完全竞争阶段是目前国际贸易的一个显著的特征,生产要素在激烈的竞争活动中变得不再明显,尽管该理论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相背离,但是却不可以对出现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系列的变化进行准确的解释和说明,但是也可以对当前开展的经贸活动进行指导。在国际贸易活动频繁开展的今天,国际贸易囊括了越来越多的产业,而且在很多产业中出现了垄断贸易的现象,尽管如此还是能够通过当代贸易理论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所以当代的贸易理论在当下和未来较长的实践中还是可以发挥作用。国际贸易活动在二战之后出现的新现象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来源,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不断发展,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也变得越来越完善,同时国际贸易理论也由于这些新现象的出现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不断提升的制造业贸易量。制造业的规模经济特性非常强,制造业在二战之后其具有越来越精细的国际分工,很多发达国家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自己的制造业,因此制造业贸易量开始变得越来越多,通过传统贸易理论却很难对这一现象进行阐述。
其次,发达国家内部的水平贸易:以传统比较优势为基础,通过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国际贸易应该主要产生于存在发展水平差异的国家中,也就是所谓的垂直贸易。然而在二战之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水平贸易,特别是发达国家内部出现的各种水平贸易,直到现在水平贸易的现象也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通过传统贸易理论很难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再次,跨国公司贸易呈现增长态势:从国际分工层面来说,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始从垂直分工的模式逐渐的转向水平分工的模式,甚至还出现了网络分工。具有明显的具体化产业链特征的、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制造业目前正在转向国际化的方向,这些公司的贸易增长的越来越快,通过传统贸易理论还是很难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最后,区域集团贸易的增长: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上世纪后期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态势。区域集团内部占有了50%以上的全球贸易活动量。而通过传统贸易理论还是很难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三、国际贸易理论的未来发展新趋向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动态发展
首先,很多学者在二战爆发之后开始对传统贸易理论的不适应性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开始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新时期的国际贸易活动,并以此为根据设计全新的国际贸易理论。通过最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专家学者在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开始将一系列的企业理论渗透进去,从而试图使当代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次,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国际贸易投资在经济领域中开始变的越来越广泛,相关学者认为,国际投资除了会导致出现替代效应之外,而且还能够创造效应。现在投资理论变得越来越成熟,而且贸易投资也具有了越来越具体化的表现,逐渐地形成了边界扩张理论。因此,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对投资理论进行整合。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发展
首先,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中很多都是从微观层面进行研究,通过对当前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进行参照,立足于微观层面对国际贸易现象进行研究,其涵盖的层面包括跨国公司、区域集团和各个国家等。与此同时,在研究内容方面,国际贸易理论也开始对各种微观的产业内部贸易进行研究。
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当代贸易理论研究具有更强动态性特征,其主要是从动态变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动态变化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发整体状态的变化,所以必须要具体地分析其中的各个要素,对各种新的方法进行应用,对各种各样的现论进行参照才能够做到明确的判断和解释。所以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国际贸易理论现在在研究方法方面具有微观化的特点。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受到了国际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复杂的国际关系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这些因素都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因此国际贸易理论也并不是固定的,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思路进行分析,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向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国际贸易理论基本上能够使国际贸易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不过由于政治格局等在未来仍然会出现较大的转变,所以必然会出现更加成熟和全新的贸易理论。为此,我们必须要通过发展的眼光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评判,并且对其变化情况形成清晰的认识。
一、解读外经贸信函的关键:准确达意,简洁规范,体现礼貌性
外经贸英文信函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实用语言,也是商务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目的是传递商务信息,陈述商务事实,一般都涉及买卖双方之间的商务关系和经济利益。其写作方法要求用词准确达意,行文简洁规范,并体现一定的礼貌性。外经贸英文信函作为一种正式文体的商务语篇,其翻译也应以此为主要标准。在具体翻译过程中,首先应重视一些商务专业性词汇的准确翻译,因为它们与普通英语中词汇意义完全不同。例如:
quote引用报价
drawadraft草拟开立汇票
deposit存放押金
openpolicy开放政策预约保单
articleclaim要求索赔
generalaverage总平均共同海损
allowance允许折扣
infavorofsb.支持(某人)以(某人)为受益人
其次,商务英语中大量使用的贸易行话、贸易术语和专业性缩略语也常出现在商务英语信函中,应注意其规范性。例如:
exworks工厂交货
B/L提单
debitnote索款通知
T/T电汇
atsight即期,见票即付
L/C信用证
financialstanding资金情况
D/A承兑交单
L/G信用保证书
FCL整集装箱装载
forbuyer’saccount由买方承担费用
tolodgeclaimsagainstsb.向某人提出索赔
toplaceanorderwithsb.forsth.向某人订购
第三,应把握外经贸英文信函的句子和整体语篇,做到遣词用句正确规范,表述言简意明,含蓄有礼,并注意约定俗成的商务信函套语的使用。例如:
(1)Pleaselosenotimeindi-spatchingourgoods.
原译文:请不要损失时间为我们发送货物。
改译文:请立即为我方发货。
(2)Wehavereservedshippingspaceons.s.EastWind,
原译文:我们已经在“东风”轮上预留了装运舱位。
改译文:我们已订好“东风”轮的舱位。
以上两句改译文简洁、流畅、达意,体现了商务信函的表述特色。
(3)DearSirs,
InreplytoyourletterofSep-tember8,wearenowsendingyouourlatestpricelistforSonybrandcolorTVsetstogetherwithournewcatalogue,Asyouwillseeinthelist,wehaveofferedthelowestprices,supplyingyouourbestqualitygoods.Wesolicitthatyouwillfavoruswithyourorders,whichshallal-wayshaveourbestattention.Yourearlyreplywillbehigmyappreciated,Yoursfaithfully,
敬启者:
兹复贵司九月八日来函,我方现寄去索尼牌彩色电视机的最新价格单和目录表。贵司会发现,我方向贵司提供的是物美价廉的商品。敬请贵司向我方订购,我方会精心关照。
如蒙早复,不胜感激。
谨上(或顺致敬意)
这封信是一完整的商务语篇,具有典型的商务书面语风格。译文体现出正规、传统的公函文体套语句式(如划线部分),既准确、简洁、礼貌地传达了原文的内容与信息,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二、解读外经贸合同的关键:庄重严谨,清晰缜密,具有法律权威性
外经贸英文合同是具有法律性质的商务文本,是为了一定的商业目的而达成的协议,涉及到合同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一性质决定了商务英语合同行文公正客观,措辞正式严肃,逻辑性强,格式周密有序,呈现条款化。如外经贸合同,其主要内容包括商品品名、规格、数量、价格、交货方式、支付条件、保险、商品检验、理赔与索赔、不可抗力、仲裁等许多条款,这些都是较固定地逐条一一列出,具有合同的正规化、程式化性质。为此解读外经贸英文合同的标准应是:庄重严谨,清晰缜密,充分体现正式的契约文体的特点。例如:
(1)Thecontractshallbegovernedbydomesticlawsofthebothparties,
原译文:该合同将受双方国内法律的管治。
改译文:本合同应受买卖双方的国内法律管辖。
商务英语合同条款中经常使用shall一词,它并不是指将来时态,而是“应该、必须”之意,用于所有人称,表述应承担的义务或责任等。原译文中“将”“管治”均为错译,应按合同语言译成:“本合同应受买卖双方的国内法律管辖”。
(2)WhereastheLicensorhastherightanddesirestotransfertheaforesaidknow-howtotheLicensee;WhereastheLicenseedesirestode-sign,manufacture,sellandexport…byusingLicensor’sknow-how;Therefore,…
这是国际技术转让合同前言部分程式化的套语,应用正式规范的合同语言表达。试比较两种译文:
原译文:由于发放许可证者有权利和希望把上述签署的专有技术转让给领取许可证者;由于领取许可证者想使用发放许可证者的专有技术进行设计、制作、出售和出口……;所以……
改译文:鉴于许可方有权且愿意向受让方转让以上专有技术;鉴于受让方希望使用许可方
的专有技术进行设计、生产、销售和出口……:因此……
改译文措辞庄重严密,显示出合同语言表达的严肃性和正规性:①whereas作为合同中起始条款的引导词,应规范地译成“鉴于”。商务合同中经常出现herein(于此),hereby(至此),thereunder(在其下),wherein(在那种情况下)等公文语复合副词,这些复合词的使用体现了合同语言风格,使合同条款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构成了法律性文字特有的保守性和稳定性。②合同中经常出现成对的间接性指称词,如licensee和licensor,buyer和seller,PartyA和PartyB等,这些指称词也是合同语言的特色之一,表明对合同各方一视同仁的公正客观性。③要注意由后缀ee,or,er构成的商务专业性词汇的正确翻译,不要混淆错译。如payee(收款人)和payer(付款人),drawee(受票人)和drawer(发票人),consignee(收货人)和consignor(发货人)等。
(3)ShouldtherebeanydisputesbetweenthepartiesinconnectionwiththeContract,theyshouldbesettledamicably,Incasen0agreementCanbereached,thenmtterindisputeshallbefinallydecidedbyarbitration.
原译文:如果与本合同有关系的各方之间存在有任何争论,这些争论都应该被友好地解决。万一不能取得一致性的意见,则争论之事将由仲裁最终解决。
改译文:双方如因本合同发生争议时,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达不成协议,则提交仲裁。
原译文形式上忠于原文,但不规范,改译后这样的合同翻译才严谨、准确、清晰,体现了合同作为契约式法律文体的语言特色。
事实上,在开展国际贸易的实际业务工作时,合同中由于发生英文理解、表述或翻译不一致,从而导致贸易纠纷的问题也很多。这方面有很多实际的事例,值得在一线工作的外贸人员注意。
关键词:高职国贸;专业课程:完善
从2001-2007年,我国贸易额年均增长率均超过25%,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1738亿美元,据世界经济合作组织估计,2008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与之相应,外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大幅攀升。有资料表明,我国外贸人才的缺口约为180万,仅广州外贸人才的缺口就达到了20万人,根据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数字显示,2007年外贸人才的需求较2006年增长了25%。一方面,外贸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但另一方面,大量的外贸专业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一项调查表明,外贸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外贸工作的比率不超过20%。大量的外贸企业认为,开设外贸专业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与企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高职国贸类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及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均对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有原则性的规定。加入wto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而言,传统的外贸专业课程体系与我国现实外贸形势发展不相匹配,外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没有真正反映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程重点不突出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突出课程重点,就是要根据目标岗位对国贸类人才的需求,开设用得上、学得精的专业课程。笔者认为,重点不突出就是培养核心能力的课程占总课程中的比例过低,一些与职业核心能力关系不够密切的课程开设过多,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时间里对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据笔者对杭州、温州和宁波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不少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时数占了30%左右,与外贸工作毫不相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课程占到了40%以上。以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国贸专业三年总课时为2200学时。英语课总课时(包括大学英语精读216学时,商务英语72学时,外贸函电32学时,英语泛读72学时,英语口语72学时,听力108学时)共572学时,占总课时数的26%。就课时数而言,高职国贸专业的该门课程已经占据比较大的比例,但是就实际效果而言。高职国贸专业毕业学生的商务信函写作和英语会话能力明显不足。
重知识体系建构,轻职业技能培养国际贸易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因此。在国际贸易课程设置中,实践性教学应该是第一性的,其中的理论课程设置应该是为实践服务的。在课程形式上,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国贸专业课程的教学上,仍然以理论知识构建为主,人为的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技能课。不少教师认为,技术是理论的应用。基础扎实了,才能学好技术。因此,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被过分强调了。连一些专业技能课,如国际货运、国际运输与保险也以描述性知识介绍为主,仅仅在高年级阶段才安排一些实践和实训的内容。另外。一些宏观性很强的理论课,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被广泛开设,出现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上岗用不上”的尴尬局面,这种重理论、轻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了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岗工作,还需要外贸企业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再培训。
内容陈旧,与时代不符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现代国际贸易实务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海关、税收、商检、外汇政策等进出口贸易管理政策的变化,需要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时更新并与之同步。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适应高职院校职业特色的教材较少,其中的一些内容还存在着大学本科教材的烙印,如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实务谈判等教材,这些教材不仅理论性很强,还存在内容陈旧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图书市场的高职国贸类专业的教材进行分析发现,约80%的国际贸易实务或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课本还是沿用《ucp500》作为施教内容,而涉及进出口报关课程中的“报关人”、“滞纳金和滞报金最低起征额”等知识点,还是2006年以前的内容,明显滞后。因此,高职国贸专业教材内容过时,是亟待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缺乏职业针对性在中国加入wto组织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贸企业愈来愈重视岗位设置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
岗位需求来招收和录用新的从业人员。从外贸业务流程而言,外贸企业的从业岗位设置主要有:货物报关、货物报检、单证制作、外贸跟单、外贸业务、国际货运等。依据外贸企业的特性,一般要求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某一岗位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兼顾上下岗位和岗位发展的专业知识。而目前高职外贸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外贸岗位衔接不够紧密。从笔者对杭州、温州和宁波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来看,全面开设国际结算、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外贸单证、外贸跟单实务、国际货物运输实务或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的高职院校较少,而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这些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课程,不仅是区别本科教育的标志,也是学生顺利就业所必备。
内容重复,开课顺序不合理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高职国际贸易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它从属于理论性很强的经济学学科门类。高职国贸类专业的每门专业课程,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国际经济法、国际运输与保险都会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区域地理、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内容重复,已经成为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如,国际结算与国际金融部分内容重复,国际货运与保险与国际贸易实务部分内容重复等。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有些学院的课程安排存在明显的先后顺序不合理,如,国际贸易实务课排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的前面,而且这门课有排在一年级的,还有排在二年级的,更有在一年级就开设国贸实务谈判课的。以上课程安排现象不仅让人匪夷所思,而且也很难想象其中的教学效果。
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基于岗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高职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职责的需求出发,以岗位任务群为主线,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满足本行业各岗位职责的多项要求。即满足外贸业务、外贸跟单、单证制作、货物报关、货物报检、国际货运等不同岗位及相应的岗位任务群的要求。经过对外贸行业岗位的调查,笔者提出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重点突出外贸业务中最核心的业务接洽、外语表达、单证制作、商检报关、函电、运输保险等能力的培养。此外,课程设置除了体现高职国贸的职业特性外,还要体现国贸的涉外性,除了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开设法律课程外,还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国际商法类的课程。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沙龙等灵活教学手段,切实保障教学效果,使得高职国贸学生成为通晓外贸岗位实务操作、能运用国际惯例规避风险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注意切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先易后难、先基础后提高的规律合理安排课程顺序,降低学生掌握国贸专业知识的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职业技能以外贸类专业目标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在课时安排上,国际贸易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时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形成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或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技能包括外语的应用技能、商务接洽技能、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技能、外贸应用写作技能等:专业技能包括外贸市场开拓、外贸单证制作、外贸函电应用、商检报关、跟单等;综合能力包括外贸市场分析、外贸公司管理、外贸产品销售、外贸团队管理等。在训练方法上,让学生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外贸产品演示、外贸公司顶岗实习、模拟公司实训、单证制作训练、外贸心理素质训练、国际商务礼仪训练、外贸商务情报搜索训练等等。使外贸岗位技术应用与职业素质要求有机结合。在实训项目的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方式,实行现场的模拟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国际货运与保险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分别扮演海关、银行、政府、货运商、承运人、出口商、进口商、消费者角色,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国际货物运输的流程和各环节操作要点。
精简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优化课程内容,就是要全面清理目前课程中重复交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避免重复学习浪费,减轻学生负担。要从岗位对知识和技能需求的质和量出发,按照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量和学生掌握的程度。笔者所在的学院就曾经邀请了浙江多家省级外贸公司一线经理和资深专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最后确定的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非常精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变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自成一体的、具有
特色的新型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这种教材至少具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特点。基础理论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合理选择确定知识模块及知识点,不必照顾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摒弃冗长、枯燥的知识陈述,使基础理论的表述简洁明了。同时,充实大量的图、表、例。加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增加思考、训练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24[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446(2013)1-2-0039-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增长持续稳定增长。在经济增长中,对外贸易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我国经济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扶摇直上,目前我国的总体经济规模居全球第二位。面对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上产生了一些抵制中国经济增长的行为,对我国出口贸易进行各种方式的抵制。倾销案时发,关税、配额以及一些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增加。
08年金融危机以及持续的欧债危机、美债危机使得世界经济持续不景气,世界经济的消费不足,加之各国为了保护促进本国经济走出低迷,一些新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滋长。
面对种种原因引起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以及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我国的出口贸易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分析出口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接下来的部分首先简要回顾国际贸易理论,然后用1980年到2011年的数据做一个简单的实证分析,说明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最后给出简单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回顾。
西方经济学家中最早研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是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将一国内部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和交换,推及到国家之间的分工与交换。斯密认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资源优势或某种生产技术优势。每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交换本国必需的但自己生产又处于绝对不利地位的产品,从而使本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促进本国经济增长。
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同,中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甲国拥有绝对优势,而乙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这时两国仍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应集中生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放弃所有商品的生产,而只应放弃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商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也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生产与交换的关系。国际分工使各国按照的有利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发展优势产品,然后通过交换及国际贸易实现其优势产品。这样既能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又可以利用本国稀缺的国外资源,借助国外的先进技术及有利因素,节约社会劳动,促进经济增长。
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用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补充和说明,较为系统的论述了贸易的发展利益。他把国际贸易的利益分为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直接利益来自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国际贸易,使国际分工得以实现,从而资源在国际范围内配置,是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部门和国家,提高产量和实际收入;第二,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在国际范围内买到自己发展所需的而自己又没有或不足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从而减少了经济发展的阻碍。间接利益表现在,通过国际贸易推动国内生产过程的创新和改良,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通过引进进口竞争,刺激储蓄增加,加速资本积累,从而加快国内经济增长。穆勒还指出,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而且从发达国家进口引起的示范效应都可以加速不发达国家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卢卡斯和斯文森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技术交流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通过国际贸易,一国的某些先进技术不自觉的传播到了他国,从而使他国的生产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处于国际市场的生产商为了提高竞争力,也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从而有一个技术进步与传播的良性循环,不间断地促进经济增长。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并不一定因为本国的资源禀赋而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是本国的历史、某个偶发事件和过去的政策的产物;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也不完全是比较优势,而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规模报酬递增驱动的。所以他们认为,国际贸易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他们还认为,国际贸易促进国内资源在物资生产部门与知识生产部门之间的要素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一国经济增长。
三、实证分析
1.数据描述。本文搜集了1980年到2011年的GDP和出口总额(CHUK,OU)数据,二者均以亿元为单位。
2.模型设定。本文简单地将出口总额对GDP进行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设定为:
3.回归结果及解释
(1)首先对1980年到1994年的数据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结果显示模型的解释力是较强的,斜率系数是统计显著的。
对1980年到2011年的书籍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比较上面两次回归,可见1980-2011年的回归中GDP与出口关系比1980-1994年的回归中GDP与出口关系更大,其中的原因当然很明显,1994年我国启动的汇率改革是这一事实的主要原因。
结论与简单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很大贡献。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人民汇率制度的改革、中国加入WTO等都极大促进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大大促进我国的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课程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以国际贸易具体流程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国际贸易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该课程涵盖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商法、保险、运输、金融、商品检验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由于国际贸易业务本身的跨国境性质,教学资料大多数为英文。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日趋明显,对熟练掌握英语又精通国际贸易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需求空前增加,如何利用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对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无疑是严峻挑战。
一、课程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双语”只在特定情况下存在,也就是只有当汉语以外的某种语言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与汉语同时成为交流语言时,才能称之为双语。在课堂上教师坚持使用第二种语言,但是允许学生只有在力所能及的情形下才使用第二种语言,这是双语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系统性原则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方位的改革,涉及到师资、教材、教学组织、教学效果测评等诸多方面。另外,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到与前期基础英语、《西方经济学》(双语)、《国际经济学》(双语)及后期《外贸英文函电》、《商务英语》等专业外语类课程的衔接。
(三)“以生为本”原则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优秀的教师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倡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实现“知识论”向“主体教育论”的转变。在双语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专业语言进行交流,师生互动,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的教学内容经过“外部刺激”,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最后内化“形成品质”。换言之,要把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教学生学这一
方面来。
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目标
(一)掌握扎实经贸理论知识和技能
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以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为依托,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流程与基本技能,帮助学生了解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世界贸易组织的法规以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政策法规,从而培养能够胜任经济贸易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无论是传统的中文教学,还是双语教学都要服务于这一目标,专业知识的学习才是《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根本目标和方向。
(二)提高学生驾驭中、英文的能力
中国社会调查所最新的《2005年度中国英语培训市场调查报告》也显示:九成英语学习者认为,英语学习要从应试英语向应用英语转变。要彻底改变我国语言教学不适应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状,走出英语教育“耗时费力、收效甚微”的怪圈,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英语应试教育模式。而双语教学模式则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当今国际经贸活动中,绝大多数的商务接洽、交易磋商、合同订立都是用英语完成的,加强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双语教学与英语学习相辅相成,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灌输专业名词、增加英文资料阅读量、课堂英文互动,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锻炼了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当代经济环境风云变幻,增强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使学生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出路,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双语教学使学生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在世界范围内获取信息和知识,以广阔的视野思考专业问题,在持续的学习、思考和创新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内容
(一)教材
严格地讲,双语教学要求用国外相同学科的原版教材。但英文原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很少见,即便有原版教材,因为价格太昂贵,大多数学生负担不起。
国内最早出现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类教材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及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英语》。之后各类教材日渐增多。其中,由帅建林编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英文版)是不错的选择。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本同步的中文教材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薛荣久、冷伯军编著的《国际贸易实务》都值得向学生推荐。
(二)学习资源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帮助学生搭建自学平台,丰富学习资源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各大高校纷纷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引入了模拟实验教学,其中simtrade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此类软件要求学生通过扮演进口商、出口商、银行等角色的方式,处理各类英文单据,模拟国际贸易交易的全过程,这对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浏览WTO、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官方网站了解最近经贸动态,通过阿里巴巴网站自主寻找客户学以致用,登陆合众网等专业网站与外贸人员共同探讨贸易难题也是新的探索。
四、《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教学要摆脱传统的“chalkandtalk”的模式,运用多种手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引、动、导、探”教学机制,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多维互动、自主探究、促进发展。
通过对表1中频率较高的教学模式进行简单归纳对比,各种教学模式各有优势,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阶段的要求,综合运用以上手段,在有效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
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从单纯的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五、几个需要处理的关系
(一)中、英文语言比例
根据英国《朗曼英语语言学词典》所给双语的定义:“meansapersonwhospeaks,readsorunderstandstwolanguagesequallywell,butabilingualpersonusuallyhasabetterknowledgeofonelanguagethantheotherone.(同样地能很好地运用两种语言来进行说、读和理解,但对其中一种语言的理解比对另一种更好)”或者“theuseofthe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在学校使用第二语言或者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可见,双语教学中语言只是手段和工具,专业知识的获得才是根本。
根据由浅到深、由少到多的“循序渐进”原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实施,在不同阶段,中英文使用的比例不同。第一阶段:简单渗透。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重要原理等用英文讲述,其余绝大部分用中文讲述。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5%-10%。第二阶段:交叉渗透。教师上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较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述,较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中文解释。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20%-40%。第三阶段:双语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英语来思考、解决问题。教学语言由汉语为主转变为以英语为主,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80%左右。
鉴于教学课时的限制,可以考虑在50学时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计划中先抽出10学时进行专业知识的中文概述,作为后40学时双语教学的铺垫。中、英文的比例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英文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应做出调整。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
《国际贸易实务》是揭示国际商品、服务交换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竞争力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容忽视。一方面,除了大纲规定的理论教学学时,各学校还应当通过模拟实验教学、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等途径,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实践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倡导学生积极寻找实践机会,比如参与导师课题研究,自发组织模拟谈判等活动丰富自己的经历。
(三)处理好激励和考核的关系
1、对教师的考核。开展双语教学,不能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判定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还必须通过及时评估来衡量教学质量。双语教学作用的指标包括:学生对双语教学的作用评价,对学生学习兴趣、语言能力的发展、专业知识学习等方面的提高与促进作用等方面的评价。双语教学效果的指标包括: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理论体系完整、反映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教学效果满意、教学模式新颖等方面的评价。教材的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对教材的评价,对教材内容是否过多、教材体系是否合理、习题设计是否合理、教材价格是否合理、语言难度是否合理、是否要求改编教材等方面的评价。授课教师的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对教师授课方式、讲述清晰易懂、发音标准、教学内容适宜学生等方面的评价。
2、对学生的考核。学生成绩的判定也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可以采用口试、模拟谈判、草拟业务文件、审核与修改信用证、缮制单证等尽可能与实际运用接近的方法进行,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教学效果,更能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与学的方向,促进课程教学健康发展。
六、结语
要改变我国语言教学不适应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状,就必须要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但是我们绝不能简单地将双语教学与强化英语等同起来,必须将双语教学和“育人为本”密切联系起来,严格地说,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而不单单是英语尖子。双语教学所注重的决不仅仅是外语,实际上是将语言习得贯穿于整个学校的管理、教育、各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创设语言环境和不断强化“教学语言”,用教学语言来促使语言能力发展,这才是双语教学的实质。“外语突出,各科领先,综合发展”是双语学校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双语教学的特色。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而言,双语教学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学校领导应该加强对该课程双语教学的重视,从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原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4(6).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因此,为了能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对传统贸易理论进行补充与发展,促成了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三、新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假设前提
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释新的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迪可西特、克鲁格曼、赫尔普曼、斯宾塞和布兰德等。其中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克鲁格曼。以下对其假设前提进行介绍。
传统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是以一些严密的理论假设为基础的,主要包括: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即2×2×2模型。但新贸易理论认为正是这些前提不符合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使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应当放宽并建立更符合现实的前提假设:
1、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假设转变为更符现实的不完全竞争。
2、规模报酬不再是不变的,而是递增的。
3、传统的2×2×2贸易模型过于简单化,新贸易理论改为J×N×M模型。
4、放弃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获得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建立了更符合实际的前提假设后,打破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这两个关键假设后,为解释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开辟了新的源泉,新贸易理论得以发展壮大。
四、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新贸易理论对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的解释
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与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现象,新贸易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因为技术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带来了贸易。新贸易理论从供给、需求、技术差距论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
(1)从供给角度:揭示了规模经济性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成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与基础。1977年,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建立的D-S模型,阐述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和企业生产规模经济的两难冲突问题。在具有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对生产者来说,产品差别越少越好;而消费者则要求产品要具有多样性,即产品差异。国际贸易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各国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具有某一方面差异的同种产品并进行贸易,既利用了规模经济性获得比较优势,又满足了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需求。
克鲁格曼看到了D-S模型解释贸易问题的潜力,首先将它应用到国际贸易分析中,建立了规模经济理论,即一个由规模经济引致贸易的模型。通过采用张伯伦垄断竞争分析方法,得出结论为:贸易并不需要是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异的结果,而可能仅仅是扩大市场和获取规模经济的一种途径。国际贸易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市场,厂商可以打破单一狭小的国内市场限制,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并从别国进口其它差异性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综上所述,关于贸易发生的原因,新贸易理论从供给角度分析,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就成了引起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即使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产业间的贸易量就越大,而国家间越相似,产业内的贸易量就越大。
(2)新贸易理论还强调需求因素对贸易产生和贸易结构的影响。从需求角度进行探索,填补了贸易动因研究视角上的一大空白。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代表性需求理论,将需求与产品差异结合起来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指出,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者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就是一国的代表性需求。生产者只有专门生产代表此水平的商品才有可能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一国应集中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出口该产品,并从与本国收入水平相似的其他国家进口相似产品,以满足本国其他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该贸易理论表明,规模经济容易在各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上产生,因此收入水平越相似,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越多。
(3)技术差距论以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为分析前提,认为技术差距和模仿时滞决定了现实的贸易格局。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修正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时,即是著名的生命周期理论。同时也可解释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即使两个发达国家在技术开发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所开发出的技术与产品仍会有差异,从而促成国际贸易的产生。因此技术水平接近的国家会因为追求产品的差异性而产生贸易。从而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2、在贸易政策方面,两个论点——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的提出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框架下,完全竞争市场是最具效率的市场,任何干预只会带来效率损失。因此传统贸易理论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新贸易理论则认为现实中市场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因此提出了两个干预贸易的论点-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外部经济论认为,一些具有技术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通过知识外溢为其他部门带来收益,即产生了有益的外部经济性。政府则应该对这些产业进行扶持,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以上述两种理论为基础,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即应当对对本国经济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补贴。如日本80年代中期从美国手中夺得半导体产业的控制权,就是战略性政策使用的结果。战略性政策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贸易政策有重大影响力,同时,也影响了欧洲联盟条约的内容。
3、新贸易理论提出了参加贸易并不总能得到利益的论点
传统贸易理论并未对国际贸易的福利效应作专门分析,因为其理论的结论是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对各国都有利益,贸易利益来源于专业化生产效率的提高。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利益不仅来自比较优势,还来自于:规模经济性、增加了不完全竞争产业的竞争程度、增加了产品的差异性等。同时,新贸易理论指出,尽管存在着潜在贸易得益,但不完全竞争市场同时也产生了风险,使一国经济有可能不仅无法利用潜在的贸易得益而且实际上遭受损失。当贸易使得本国以递增规模生产的行业和高度垄断的行业收缩,而带来的其他利益不足以弥补这种收缩带来的损失时,贸易使本国受损,这说明,参加贸易并不是总能得到利益。
4、新贸易理论开始注重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将贸易与投资问题孤立地进行研究。经济全球化使人们认识到贸易与投资实际上是厂商国际化经营中的不同选择方式,出口或到东道国建立基地所需考虑的因素实际上是相似的,国际贸易可以看作是以商品为载体的要素的国际流动。二战后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生活的主要载体,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故一些学者开始将贸易与投资置于统一框架中进行研究,注重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也是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在长久以来都占据着中国国际贸易政策指导地位,也对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工业化造成了重大影响。但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以及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国内与国际上曝露出的种种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商品的排斥加强。笔者不得不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本文通过对于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的分析,揭示出比较优势理论所使用的限度以及这一理论对当下中国的不适用性,并提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所应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一般性理论
一、理论的一般性与现实的特殊性
脱离现实的理论自然是不存在的,理论在建构之时便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旨归,就广泛意义上的理论而言,理论的一般化来自于演绎式的研究方法与观察者视角的有限性,此外还有对世界中存在和谐的共同规律的想象[1]。而就特定的经济学理论而言,其一般性建构的动力还来自于经济学对理论预测未来能力的追求、社会科学存在紊乱的复杂性问题[1]以及现实利益的介入。当然,讨论这一动力的来源并非本文的重点,以上的列举也难称完善,但理论在一般化建构中的这些问题却明白无误。但这并不是说理论本身一无是处,只是理论本身存在限度。
就经济学而言,以解释国际贸易理论何以产生并将如何发展的问题,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出了众多的分支,无论这些根据不同国家或不同问题发展出来的理论彼此之间存在多大差异,其所根据的仍旧是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所提出的那个单一要素世界的贸易模型中所揭示出的在一国国内各种要素之间的“相对比较优势”能够促进国际分工与贸易的一般性原理。[3]比较优势的社会历史属性和限度比较优势理论的社会历史属性李嘉图并不是站在人类历史之外进行经济学研究并提出他的理论的,时人也并不仅仅因为其逻辑的精巧而接受其理论。一如斯密,当李嘉图建立他的模型,并围绕国际贸易、收入分配展等问题开论述时,并没有试图解释除了那一时代英国以外的经济问题。如果不考虑英国当时正在经营的海外帝国以及其凭此而拥有的国际贸易最大受益国的地位(由于拿破仑战争中欧陆洲大陆的对外贸易基本停滞以及由此对后来欧陆对外贸易的不良影响,跨州的国际贸易的核心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百余年中始终由英国据有),便很难理解为什么英国经济学理论家们会如此关注国际贸易,而不是像法国与德国的经济学家那样在研究时更加关注财政与农业。具体就比较优势理论而言,李嘉图并没有探讨他所假设的那个单一要素模型所存在的市场“何以生成”以及“属性为何”,是因为对他而言,大英帝国缔造的国际贸易体系是一个客观存在,他只需解释国家(就其所假设的模型以及之后展开的论述,可以判断,他指的是缺乏工业基础的非西方国家)为何以及如何“加入”这个贸易体系即可。因此,单一要素模型尽管提供了比较优势理论的一般化建构的可能性,但却是李嘉图就那一时代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问题所提出的,因而,(原教旨的,也是最一般化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特殊性难以避免。
比较优势理论的限度比较优势理论的限度是由其社会历史属性中的限度决定的。首先,比较优势理论所解释的国际贸易结构与今天的国际贸易结构不同,那一时代的国际贸易集中于英国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除了英国以外的国家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与英国在工业技术上的代差,还有由英国的海上霸权所缔造的“封闭的海洋”(出自《海洋封闭论》,在这一时代是选择性的封闭,决定权有英国资本家决定)。而当代国家贸易体系中并不存在十九世纪的英帝国那样的垄断性力量,贸易结构的层级性实际上削弱了。
其次,国际市场的商品丰富性空前提升并没有增加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益的可能性,原因很可能是:商品间的关联性上升了,很少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完成所有的生产工序,而各国产品间的关联性以及各阶段产品供给需求关系的不同,这种情况往往造成处于商品生产上游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国际贸易的规则制定与定价失语,进而造成难以获得比较优势理论所说明的收益。
二、中国的现实与反思
中国的现实我国在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发展之中所秉持的经济发展与贸易政策是以进入国际经济体系为目的的,由于缺乏完整而先进的工业体系,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发展为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之下,我国的工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却仍旧没能成为“不可替代”的国际经济体系的核心性成员,反而出现了国际资本大量涌入蚕食打击民族资本的现象。中国的政治角色与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始终存在巨大矛盾,这种矛盾既为中国经济提供了保护伞,又使蚕食中国经济成为其他各大国的当然选择。
反思比较优势理论及其衍生理论所论述的并非是国际贸易体系中主导国家的选择,而恰恰是国际贸易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国际贸易体系并参与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因此,固步自封于这一理论追求简单经济效益的国家只能永远处于国际体系中被支配者的地位。中国应该有更加适应本国诉求与现实的理论。
参考文献:
[1]杰弗里・M・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M]高伟马萧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2]戴维・w・皮尔斯《现代经济学词典》[M]宋承先寿进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3]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六版)》[M]海闻潘园园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论文摘要】透明度原则在国际、地区以及国内法律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GATT/WTO体制中,该原则已与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相提并论。GATT第10条的规定是对透明度原则的明确表述;WTO的若干协定也在透明度方面为缔约方创设了义务。然而,WTO中DSU的一些规定却无助于争端解决程序透明度的提高。但WTO争端解决机构通过对一些案件的审理,将透明度原则视为国际经济法的理性基础和确保WTO创设之国际经贸法律秩序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应当认为,在各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当代国际社会,信息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英文摘要】Thetransparencyprinciplegraduallyplaysan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international,regionalanddomesticlegalsystems.ItisalsoregardedintheGATWWTOascriticalastheprincipleofnationaltreatmentandtheprincipleofthemostfavored—nationtreatment.Article10oftheGATYstipulatesthetransparencyprincipleexplicitly.SomeagreementsoftheWTOcreatedutiesforthecontractingpartiesinthisareaaswell.However,severalarticlesintheDSUoftheWTOareharmfultoenhancethetransparencyofthedisputesettlementprocedure.Onthecontrary,byreviewingcertaincases,theDSBoftheWTOdeemsthetransparencyprincipleastherationalfoundation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andthekeyfactorforsafeguardingthelegalorderofinternationaleconomyandtradeestablishedbytheWTO.Itshouldberecognizedthatinthecontemporaryinternationalsocietyinwhicheachcountryhasincreasinglyintimateeconomicandtraderelationswithothers,informationbeingopenedtothepublicisnormal,whilebeingcoveredexceptional.【论文关键词】透明度原则;信息公开;可预见性【英文关键词】thetransparencyprinciple;openinformationtothepublic;predictability【正文】引言在强调国家主权、国际合作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当今世界,各国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义务,它们通常规定在各项被普遍接受的国际文件中。随着这些国际文件的大量、持续增加,对有关义务的透明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学者认为,透明度对于在众多领域(如在国际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军备控制乃至债务削减等领域)履行国际义务至关重要。此外,遇有涉及民主、合法地变更国际法律秩序的场合,特别是在要求国家部分出让主权或预先放弃某些权利以创设国际新义务之时,透明度问题往往成为争议的焦点。透明度原则现已引起广泛关注,且在国际、地区以及国内法律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国际层面,如果协议的谈判、制度的设立或争端的解决缺乏透明度,则会被认为是非法的,至少是不民主的。目前,透明度已成为国际经济法上众多国际协议所采纳的一个公认的法律概念;在GATT/WTO体制中,学者们更是将透明度原则的重要意义与著名的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相提并论。正确看待透明度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法的趋同性和一致性这一发展趋势,避免对相类似的规则或规范做出互相抵触的解释。此外,由于透明度的经济内涵,这一因素对民主、合法、高效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与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透明度的理论含义作为WTO的一项重要原则,“透明度”应具有严格而精确的定义。‘但在学术界,“透明度”的含义却不甚明确,其本身也似乎不那么“透明”。为讨论方便和深入起见,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就此做出界定。就其语意和自然要求而言,法律上的透明度是指这样一种情况:一项规则、法律或法律程序应面向大众公开,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查到和获得,“就像人们能够毫不费力地透过干净玻璃窗看清事物一样。”有关法律文件的作用及效力应是不难了解的,其所涉及的权利与义务范围对承受者而言是易于知晓的。如果某项规定不符合这些标准,就会被视为“不透明”。另外,相关当事方的政策和行为也应遵守这些要求,以使其他当事方能够容易地获得所需的重要信息,并据此做出评估及采取适当行动。具体到某些微观领域(如政府采购),有学者还认为,透明度是“一种制度,它包含了若干程序,供应商、合同相对方(甚至泛而言之——广大公众)经由这些程序可以确信,政府的商业行为是以公正、公开的方式从事的。”就透明度的共性而言,该表述提及了政府商业行为应当公开,这与前段文字对透明度的界定是一致的;同时,该表述又从政府采购的特性出发,赋予了透明度以一种新含义——公正,即政府有义务在采购过程中实行无偏见及非歧视待遇。但在笔者看来,对透明度的这一表述有些失之过宽,因为透明度主要是指相关信息的明确和容易获得,它属于程序事项,而不宜包括相关政策应当是什么、有关待遇是否公正等实体性判断,除非实体事项对信息的获得直接构成影响。此点还将在下文述及。总之,目前在GATT/WTO层面尚无普遍公认的关于透明度的定义。从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透明度”至少应包含两项内容:一是相关信息应是公开的;二是相关信息应是易于获得的。前者是信息提供方的义务,后者是信息接收方的权利;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前提,后者是前者的逻辑结果。这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透明度的实质是要确保利害关系方在采取商业以及法律行动时充分知晓相关信息,包括知晓那些若另一利害关系方不履行透明义务、不进行充分合作便无法获得的信息。应指出的是,信息接收方获得信息的方法属于其自主决定事项,除非有关国际条约对此明确限定。然而,信息提供方是否积极配合无疑是决定信息接收方能否顺利获得信息的关键。例如,假若一项国内立法影响到了受国际条约保护的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则至少刊载该项国内立法的出版物就应是公开的并容易获得。依照经济学理论,社会中的人是通过理性选择来追求其最大经济利益的。这种选择之所以被称为理性,首先在于人们做出选择时应对相关情况有充分、确切的了解。市场透明的程度如何,决定市场参与者获取信息量的多少。由此可见,透明度这一因素将直接影响到理性选择的结果。例如,外国投资者及贷款人要对投资地点的商事环境、法律环境比较熟悉,应尽量广泛搜集并深入分析相关信息,而不能仅凭直觉贸然签订投资合同,否则就有可能招致重大损失。这就要求当地的法律规定、法律适用以及法律解释要高度透明,方能有助于外国投资者及贷款人做出理性决定。如果拟投资地点的体制不透明,则不但会增加交易成本,还容易导致一方以欺骗手段引诱另一方进行投资,使投资者面临潜在的危险。因此,相关规则和规定的透明,将有利于经济主体正确评估其决定和行为所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增强可预见性。二、GATT/WT0若干协定关于透明度的规定GATT/WTO框架内有不少文本对透明度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例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以下简称GATT)第10条第1款、第2款、第3款(a)项分别规定:“任何缔约方实施的关于下列内容的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司法判决和行政裁定应迅速公布,使各国政府和贸易商能够知晓:产品的海关归类或海关估价;关税税率、国内税税率和其他费用;有关进出口产品或其支付转账、或影响其销售、分销、运输、保险、仓储、检验、展览、加工、混合或其他用途的要求、限制或禁止。任何缔约方政府或政府机构与另一缔约方政府或政府机构之间实施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协定也应予以公布。”“任何缔约方不得在产生以下结果的普遍适用的措施正式公布之前采取此类措施:根据既定和统一做法提高进口产品的关税税率或其他费用,或对进口产品或进口产品的支付转账实施新的或更难于负担的要求、限制或禁止。”“每一缔约方应以统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管理本条第1款所述的所有法律、法规、判决和裁定。”GATT在以上规定中要求公布相关措施,实质上是对透明度原则的明确表述。其目的不仅在于为缔约方履行公布义务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为了使各类经济主体能够恰当地评估有关法律会给其预期利益带来哪些影响。除了GATT第10条主要从程序方面对透明度提出要求外,GATT的某些条款还从实体方面体现了透明度原则。例如,GATT第11条第1款规定:“任何缔约方不得对任何其他缔约方领土产品的进口或向任何其他缔约方领土出口或销售供出口的产品设立或维持除关税、国内税或其他费用外的禁止或限制,无论此类禁止或限制通过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或其他措施实施。”这一规定要求缔约各方消除一切非关税壁垒,因为非关税壁垒不像关税壁垒那样显而易见、容易识别,非关税壁垒是缺乏透明度的。GATT第8条第1款的(b)、(c)两项还规定:各缔约方“有必要削减(进出口)规费和费用的数量和种类。”“有必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进出口手续的影响范围和复杂程序,并减少和简化进出口的单证要求。”概括而言,这些条款均涉及削减非关税壁垒、降低交易成本,其根本原因则是各缔约方相关规定的不透明以及存在着大量不必要的复杂进出口手续。WTO成立后,其各项协定对程序透明的要求比GATT更进了一步。它们为各缔约方创设的透明义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缔约方应迅速公布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司法判决和普遍适用的行政裁定。GATS协定还进一步要求这种公布最迟应在相关规定生效之时,并且这种迅速公布应同时扩展到对服务贸易有重大影响的任何新规定或对现有规定的任何变更(第3条第1款、第3款)。第二,缔约方应公布与贸易有关的更多的特别信息,尤其是某些非关税壁垒方面的信息,且应提前公布。例如,对于农产品和鱼制品的进口,缔约国应预先公布数量限制措施(GATT第11条第2款);[11]同时应预先公布固定配额的细节,诸如未来特定期限内将允许进口的产品总量或总值以及此种数量和价值可能的变化情况等等(GATT第13条第3款[b]项)。[12]第三,缔约方应保证设立咨询点、联络点(enquirypoints、contactpoints)作为信息中心,以回答其他缔约方和其他缔约方中之利害关系方提出的所有合理询问。TBT协定第10条、[13]SiX5协定附件B第3条[14]以及GATS协定第3条第4款[15]和第4条第2款[16]等均对此做出了规定。第四,缔约方应不加歧视地给予其他缔约方合理时间以对其公布的标准提出书面意见、应请求讨论这些意见,并对这些书面意见和讨论结果予以考虑。TBT协定第2条第9款第4项、[17]SPS协定附件B第5条d款[18]和GATS协定第22条第1款[19]等对此做出了规定。这种公开讨论和磋商方式将为其他缔约方及受到措施波及的贸易商们提供一个参与决策的机会,而且会对最终结果产生某种影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The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简称OECD)认为,对实施规则的有关当局而言,事前磋商应被视为搜集信息供其决策的一个机会,以判断相关措施是否构成了对贸易的不必要限制。对外国当事方而言,事前磋商不是与规则实施方直接解决争端的一个正式程序,但它有助于规则实施方评估其拟采取的措施对贸易带来的影响。正因如此,事前磋商可以为因实施新规则或变更旧规则而可能导致的贸易争端提供一个早期预警机制。[20]由于上述条款能够确保缔约方以透明方法实施相关标准,因而利害关系方可以敦促其各自的政府就此发表评论、阐述立场,进而对相应结果施加影响。即使利用本国政府出面施加影响的努力并不成功,利害关系方也可以从其政府那里获得有关信息、知悉协定缔约方拟采取的标准,从而及时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计划或产品特色,避免因信息不透明而招致不必要的损失。WTO的争端解决实践表明,这类透明度要求条款对于促进国际贸易体制的良好、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三、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透明度问题在国际经贸领域确立高效、合法、公平、正义等项重要原则不仅取决于司法机关的公正审理,还取决于国际社会对这种审理实行切实有效的监督。而要实行切实有效的监督,则该项国际审理程序应尽可能地透明。然而,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UnderstandingonRulesand:ProceduresGoverningtheSettlementofDisputes,简称DSU)中关于专家组的一些规定却无助于争端解决程序透明度的提高。例如,DSU第14条规定:“1.专家组的审议情况应保密。2.专家组报告应在争端各方不在场的情况下,按照提供的信息和所作的陈述起草。3.专家组报告中专家个人发表的意见应匿名。”[21]DSU附录3第2条、第3条还规定:“专家组的会议不公开。争端各方和利害关系方只有在专家组邀请到场时方可出席会议。”“专家组的审议和提交专家组的文件应保密。”[22]不过,DSU在强调保密性的同时,对透明度问题也给予了适当关注。例如,DSU附录3第3条规定:“……本谅解的任何规定不得妨碍任何争端方向公众披露有关其自身立场的陈述。……如一争端方向专家组提交其书面陈述的保密版本,则应一成员请求,该争端方还应提供一份其书面陈述所含信息的可对外公布的非机密摘要。”[23]该附录3第10条也要求,为保持充分的透明度,本附录中所指的口头陈述、辩驳及说明均应在各方在场的情况下做出。而且,每一方的书面陈述,包括对报告描述部分的任何意见和对专家组所提问题的答复,均应使另一方或各方可获得。[24]除了在专家组阶段DSU对透明度加以诸多限制外,于此前的磋商阶段和此后的上诉阶段DSU亦做出相同或类似的规定。在磋商阶段,DSU第4条第6款规定:有关缔约方的“磋商应保密,并不得损害任何一方在任何进一步诉讼中的权利。”[25]在上诉阶段,DSU第17条第10款、第11款规定:“上诉机构的程序应保密。上诉机构报告应在争端各方不在场的情况下,按照提供的信息和所作的陈述起草。”“上诉机构报告中由任职于上诉机构的个人发表的意见应匿名。”[26]DSU的上述条款在程序上为争端解决设立了一整套保密制度,但其中某些措施远远超出了确保程序良好运作及维护争端当事方合法利益的必要限度。专家组织的审议情况可以保密,专家组成员在讨论问题时应自由地发表个人意见并免受外界的过度干扰。但要求对争端当事方向专家组提交的文件也保密就显得不尽合理。笔者认为,除非这类文件所含信息涉及国家安全和商业秘密,否则是无需保密的,因为这些文件充分体现了争端当事各方的立场,是应为外界所知悉的。这类文件的公布,将有助于其他缔约方及时调整政策并树立公众信心。至于争端解决决定中决策人的个人意见应匿名的做法,对早期的争端解决实践具有一定意义。在GATT时期,除了专家组报告自身的正统性之外,其争端解决机制缺乏强有力的实施手段,因而专家组报告中的专家意见、尤其是某些专家的异议意见常常招致缔约方的批评或反对,影响了专家组决定的法律效力及其实施。鉴于这种情况,对专家意见实行匿名制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缓和乃至减少外界对专家组决定的非议。在当今的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明确规定了强有力的实施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决定的措施,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决定的正统性已不再是实施其决定的惟一、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手段了,这就大大削弱了匿名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此外,署名发表专家意见也容易使得专家接受公众监督,增强专家的责任感;对缔约方而言,还可以使其对某一专家今后在类似问题上的立场有比较明确的预见和把握。WTO争端解决机制中一些缺乏透明度的规定实际上是从GATT争端解决机制延续而来的。GATT的争端解决多采用外交手段,其主要方式是调解而非准司法。在这种模式下,争端当事方间的谈判、协商、妥协、退让往往得到支持和鼓励,而这些过程又通常是私下进行的,具有隐秘性。但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性质是诉讼而非外交,这是不同于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一个重要区别。加之WTO为缔约方履行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决定规定了切实可行的一系列措施,使WTO争端解决机制变得强而有力,从而大大提高了WTO解决争端的效率。既然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特性是诉讼,它的程序就会备受关注,与之利益相关的社会各界,如贸易商、各行业产业、劳工界、消费者群体乃至非政府组织(NGOs)等,均要求提高WTO争端解决的透明度、尽可能容易地获取有关信息以增强公众的信心。不重视这一呼声,将会损害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广泛支持。[27]与DSU的程序相比,WTO文件的透明程度比较高。1996年7月,WTO总理事会做出决定,解除对WTO文件的限制并允许其公开传播。[28]目前,成千上万份文件可以通过WTO网站(http://www.wto.org)获得,而且新文件还在日益增加。总理事会的决定要求,除了该决定附录中所列的文件外,所有WTO文件均应在生效后予以公布。而其附录所列的文件(共八大类)则是不允许公布的,但在将来却有可能解禁。根据这一决定,包含可公开获取信息的任何文件、或包含有WTO协定附件1、2、3所属各项协定要求公布之信息的任何文件,均应在不加限制的基础上予以公布。[29]总理事会的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WTO作为国际贸易协调机构的整体透明度,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该组织运作的了解。四、WT0争端解决实践中的透明度原则透明度是世界贸易体制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国贸易制度是否透明,是知晓该国贸易壁垒数量及种类的关键和前提。(一)日本:限制某些农产品进口案在该案中,美国针对日本就某些农产品进口许可设立的复杂制度提出了质疑。[30]在指责日本实施数量限制缺乏理由的同时,美国认为:“日本没能充分、及时地公布从量配额或从价配额的相关信息,因而违反了GATT第10条及第13条;并且进口配额的实施也不符合GATT第10条第3款所要求的合理方式。”[31]美国在此特别强调了透明度问题。它进一步指出,由于不能获得基本信息,导致美国的贸易商们无法了解配额的分配,降低了可预见性,妨碍其及时调整商业计划。[32]经过审理,专家组也认为日本的限制措施缺乏理由。[33]专家组主张以比较透明的关税措施来取代非透明的、难以统计的配额,因为配额妨碍了贸易的发展并与建立透明贸易体制的目标相抵触。[34]不过,本案中有一点专家组并未明确,即合理地实施配额制是否也属于缺乏透明度。(二)美国:禁止某些虾及虾制品进口案由于美国禁止从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和泰国进口虾及虾制品,这些国家联合向WTO对美国提出了指控。[35]它们反对美国根据其国内法《濒危物种法案》所制定的相关规则及解释指南。这些规定不仅强制要求美国渔民在以拖网捕虾时使用海龟隔离器(TurtleExcluderDeVices,简称TEDs),[36]而且还禁止自未使用TEDs捕捞的国家进口虾及虾制品。[37]投诉方认为,除非美国依照GATT、第20条的规定调整其措施,否则其禁止进口将对GATT第11条第1款构成违反。[38]针对投诉方的指控,美国也以GATT第20条“一般例外”特别是该条的(b)、(g)两项为理由进行抗辩。本案专家组所要审查的主要问题是美国的抗辩能否成立,这关系到美国的措施是否违反GATT其他条款的规定。[39]鉴于争议双方均引用GATT第20条以支持自己的主张,该条款遂成为界定本案的关键。该条款规定:“在遵守关于此类措施的实施不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构成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的要求前提下,本协定的任何规定不得解释为阻止任何缔约方采取或实施以下措施:……(b)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g)与保护可用尽的自然资源有关的措施,如此类措施与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一同实施;……”[40]经过审理,专家组认为,对GATT第20条引言的理解应结合GATT的上下文,还应结合WTO的宗旨和目标。根据GATT和WTO的宗旨和目标,成员方只有在不削弱WTO多边贸易体制且不滥用第20条提供的例外的条件下,才可以偏离GATT的规定。专家组指出,如果允许成员方采取某种措施,该措施将特定产品的市场准入建立在出口成员采取某种政策的基础上,就不能保证GATT、和WTO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实现,因为WTO确立的多边关系的安全性和可预见性将受到威胁,其他成员也可以单方面制定自己的政策和措施。专家组还指出,美国在采取措施前,没有充分寻求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途径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也与WTO的多边规则不符。专家组遂裁定美国的措施不符合GATT第20条引言的规定,并且认为没有必要再审查它是否符合第20条(b)、(g)项的规定。[41]1998年7月13日,美国向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上诉机构提起上诉。在审查了美国的限制进口措施后,上诉机构认为,为了符合美国的要求和条件,所有向美国出口虾及虾制品的利益相关国将不得不改变其本国在这方面的规定。[42]在透明度问题上,上诉机构强调指出:美国的措施未能建立起“一套透明的、可预见的认证程序”,也没有给请求国提供听证或提出异议的正式机会,[43]更没有做出任何正式的、有理由的书面决定或发出特定通知。[44]总之,上诉机构将美国的做法定性为“奇特的、非正式的和随意的”,有关国家无法据此判断美国是否会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实施其相关规定。[45]因此,这些程序上的缺陷实际上等于在认证哪些国家可以向美国出口虾及虾制品时,摒弃了基本的公平和正当程序。[46]上诉机构同时亦承认,美国的措施是普遍适用的,因而符合GATT第10条第1款的规定。但美国的措施是否系依照GATT第10条第3款之规定“以统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实施的呢?上诉机构对此提出了疑问。该上诉机构指出,显而易见,GATT第10条第3款在实施贸易规则的透明度和程序公正方面确立了某些最低标准,而美国的措施并不符合这些标准。在美国认证过程中相关规定的单方性质及不透明,提出与美国交涉的国家既未接到正式通知又未获悉任何理由便遭到拒绝,而对于这种拒绝,美国并未提供正式的复审或上诉程序。凡此种种,均与GATT第10条第3款的精神相违背。据此,上诉机构认为,美国实施其措施的方式构成了“不合理的、任意的歧视”,不符合GATT第20条引言的要求。[47]这些论证显示,上诉机构认为透明度与国际经济法上的正当程序密切相关。[48]事实上,透明度是合理地、非任意地实施法律、规则以及措施的内在要求。本案中的上诉机构在解释GATT第20条引言和第10条第3款所创设之义务时,明确论及了透明度问题。这清楚地表明,透明度原则已成为一项普遍认同的国际经济法重要原则。(三)美国:限制棉织和人造纤维内衣进口案[49]本案争端源自美国依据WTO《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greementonTextileandClothing,简称ATC协定)对来自哥斯达黎加的进口内衣实施过渡性保障措施(thetransitionalsafeguardmeasures)予以限制,其理由是:如不采取限制措施,将会给美国的国内产业带来严重损害。在专家组审理阶段,投诉方哥斯达黎加认为,美国采取的保障措施违反了ATC协定第6条第2款、第4款所规定的实施这类措施的实质性条件,即美国没有证明国内产业遭受了严重损害,没有证明损害与进口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更没有证明损害是因哥斯达黎加的产品进口而引起的。此外,哥斯达黎加还认为,美国追溯适用保障措施亦违反了ATC协定第6条第10款。[50]由于专家组的裁决仅部分地支持了哥斯达黎加的主张,因此哥斯达黎加提起上诉。上诉机构在其报告中对GATT第10条第2款所纳入的透明度原则做出如下详尽的阐述:该条款可以被视为包含了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即推动对政府行为的披露,因为政府行为会影响到WTO其他成员方、私人以及企业(不论后两者具有本国国籍还是外国国籍)的利益。与本案相关的政策性原则是广泛认知的透明度原则和正当程序,其基本含义是:受一成员方政府措施所强加的限制、要求以及其他负担之影响或可能带来影响的其他成员方及个人,应有合理机会获得关于这些措施的权威信息,从而保障并调整其行动,或者寻求改变此类措施。[51]在对本案的分析中,上诉机构不仅一般性地肯定了透明度原则得构成正当程序的组成部分,而且还特别指出透明度原则的基本要素是可预见性。显而易见,缺乏透明度会导致失去可预见性,从而扰乱贸易商们的进出口决策,使市场所在地的真正竞争优势难以预测。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上诉机构对本案的分析清楚地表明,尽管透明度原则源于GATT第10条并构成该条款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该原则对WTO而言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法律意义。五、结论WTO关于透明度的要求和规定对于实施其各项协定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助于减少乃至消除该组织以及国际贸易体制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除WTO各项协定外,目前在国际经济法的其他领域(诸如贸易、投资和金融等方面)还有许多法律文件要么间接反映、要么直接规定了透明度原则。这些法律文件对透明度的要求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规定为程序性义务,即有关方面应尽速公布对市场参与者和投资者至关重要的信息;另一类规定为实体性义务,即或者要求依照透明度原则对某些相关规定或某些特定措施做出解释,或者突出强调透明度的经济作用以及对利害关系方造成的影响等等。在司法领域,上文所研讨的案例也突出表明,WTO争端解决机构已将透明度原则视为国际经济法的理性基础和确保WTO创设之国际经贸法律秩序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透明度原则仍将在国际经济法上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适用这一原则将会增强国际经贸活动的可预见性,从而推动贸易和投资的持续增长。此外,透明度原则还能促使有关国家在做出相应决策时,“不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构成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52]总之,在各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当代国际社会,信息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注释】AbramChayes&AntoniaHandlerChayes,TheNewSovereignty135~153(1995)SeeJulioA.Lacarte,Transparency,PublicDebate,andParticipationbyNGOsintheWTO:AWTOPerspective,7J.IntlEcon.L.683,686(2004).See:WilliamB.T.Mock,AnInterdisciplinaryIntroductiontoLegalTransparency:AToolforRationalDevelopment,18Dick.J.IntlL.293,295(2000).Id.at295.StevenL.Schooner,Desiderata:ObjectivesforaSystemofGovernmentContractLaw,11Pub.ProcurementL.Rev.103,105(2002).世界贸易组织(WTO)秘书处:《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贸关系司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35~436页。同上,第437页。同上,第434页。这些协定主要有:《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Agreementon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简称TBT协定)、《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AgreementontheApplicationofSanitaryandPhytosanitaryMeasures,简称SPS协定)、《政府采购协定》(AgreementonGovernmentProcurement,简称GPA协定)、《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AgreementonSubsidiesandCountervailingMeasures,简称SCM协定)、《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AgreementonTrade——RelatedInvestmentMeasures,简称TRIMs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inService,简称GATS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Agreementontrade——RelatedAspects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简称TRIPs协定)以及《保障措施协定》(AgreementonSafeguards)等等。——笔者注参见前注,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书,第287~288页。[11]同上,第437页。[12]同上,第441~442页。[13]同上,第130—131页。[14]同上,第69页。[15]同上,第288页。[16]同上,第289页。[17]同上,第123页。[18]同上,第70页。[19]同上,第302页。[20]参见OECD,TradeandRegulatoryReform:InsightsfromtheOECDCountryReviewsandOtherAnalysis,13WorldTrade&Arb.Materials32(Apr.2001)。[21]前注,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书,第364页。[22]同上,第377页。[23]同上注。[24]同上,第378页[25]同上,第358页。[26]同上,第367页。[27]SeeSteveCharnovitz,Participationof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in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17U.Pa.J,Int'lEcon.L331,351(1996).[28]SeeWTOGeneralCouncil,ProceduresfortheCirculationandDerestrictionofWTODocuments,Wt/L/160(July18,1996).[29]Ibid.[30]SeePanelReport,Japan_RestrictionsonImports0fCertainAgriculturalProducts(Mar.22,1988)GATTB.I.S.D.(35thSupp.)at163(1989).[31]Ibid.[32]Ibid.[33]Ibid.[34]SeePatriciaI.Hansen,Transparency,StandardsofReview,andtheUseofTradeMeasurestoProtecttheGlobalEnvironment,39Va.JIntlL1059(1999).[35]See’PanelReport,UnitedStates—ImportProhibition0fCertainShrimpandShrimpProducts,WT/DS58/R,DSR1998:Ⅲ2821(May15,1998).[36]海龟隔离器是美国科学家研制开发的一种设备,它能够阻挡海龟划入拖网深处并指引海龟从网口逃生。——笔者注[37]SeeAppellateBodyReport,UnitedStates—ImportProhibitionofCertainShrimpandShrimpProducts.WT,I/DS58/AB/R,DSR1998:Ⅲ2755(0ct.12,1998).[38]Ibid.[39]参见杨荣珍编著:《WTO争端解决——案例与评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9页。[40]前注,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书,第455页。[41]参见前注[39],扬荣珍书,第460页。[42]SeeSupranote[37].[43]Ibid.[44]Ibid.[45]Ibid.[46]Ibid.[47]Ibid.[48]SeeToddWeiler,NAFTAArticle1105andthePrinciples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42Colum.J.TransnatlL.78(2003).[49]SeeAppellateBodyReport,UnitedStates—RestrictionsonCottonandMan—madeFibreUnderwear,WT/DS24/AB/R(Feb.10,1997).[50]参见前注[39],杨荣珍书,第546页。[51]SeeSupranote[49].[52]前注,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书,第455页。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社会调研;职业需求;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更偏向于宏观理论,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难以引发学习兴趣。21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贸易摩擦呈现出多、杂、深的特点,这就要求《国际贸易》教学内容要紧密顺应国际形势变化,教学理念和手段应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本文以辽宁省主要外贸企业为样本实施调研,深入沈阳市主要高校考察《国际贸易》课程内容及教学状况,通过校企两方面的调查,探寻《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中的不足,并提出教改建议。
一、国际贸易企业人才需求调查
本次调研样本主要选取了2009年贸易营业额占省外贸总额前48位的国贸企业。包括辽宁成大国贸有限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国际经济贸易公司、大连恒承国贸公司、美立吉(大连)国贸公司、沈阳博林特电梯有限公司等。产品涉及工业制成品、农产品、纺织品等,公司类型涵盖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及中外合资企业,以期从全产业角度了解人才的需求状况,确定人才需求梯次。
调查采用问卷形式,主要围绕《国际贸易》课程培养的三种能力,包括商务英语、贸易理论和独立能力。问卷采用E-MAIL邮寄调查法,共发出问卷48份,回收有效问卷36份,回收有效率75%。下表显示企业对人才需求项目平均值。
表专业人才需求项目平均值
从上表可知企业的需求梯次为:商务英语-贸易理论-独立能力。首先要求员工具有优异的听说读写能力,便于缮制单证审核合同,顺利、与外商沟通。其次要求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及独立工作。沟通对处理公司内部人员协作关系,建立贸易往来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是专业知识需求。扎实的专业知识可帮助认知复杂的经济现象,提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多数企业认为新员工进入企业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至少表明其良好的学习和吸纳知识能力。
二、《国际贸易》教学中的问题
本文选择沈阳工业大学和辽宁大学两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对《国际贸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际状况深入调查。发现如下问题:
1.双语教学力度不够
调研发现,沈阳工业大学最早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上实施双语教学。辽宁大学则首先在亚澳商学院采用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但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的《国际贸易》并未实施双语教学。该课程双语教学难以开展原因有三:(1)国外原版教材难度较大,中文教材适用双语教学切合度低。(2)中国教师担任双语教学,口语能力欠佳,客观影响了双语教学实施。(3)对“双语教学”理解有偏差。有些学校认为现有英语课程已能满足学生的语言需要。其实专业课设置中创造双语环境更容易提高学生商务英语能力。
2.重内容,轻方法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参与,学生学习兴趣索然,加之教学配套条件不足,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机会,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3.知识滞后,与实际脱节
《国际贸易》课程由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两部分构成,目前教学以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为主,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一般性介绍,而新近崛起的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组织理论并未体现在教材中,单纯掌握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现实经济现象。
三、《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三方面校企存在的供需问题,《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应该严格按照企业需求进行,从而克服上述弊端,培养更多合格的国际贸易人才。
1.增加教师培训机会
为解决教师英语能力薄弱,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建议教师走出去学习,如去专业机构进行英语培训,到高等院校交流学习等。到企业挂职学习、组织企业考察也可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
2.丰富教学方法
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可以按照教学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贸易理论部分,可以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实践环节教学中,学校可以投资购买与外贸流程相关的软件组建专业实验室,利用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帮助学生参与到模拟的外贸业务流程中去。另外校企合作也可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捷径。
3.更新教学内容
对于教材内容滞后问题,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编教材或者扩充新知识。比如增加产业集聚、二元边际增长模式等内容,用来解释21世纪新经济现象。而在区域一体化部分,加入如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欧盟东扩的机制等,使教材内容更适应国际贸易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在社会需求的背景下,《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应与时俱进,培养国际贸易企业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余红娟.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J].现代农业科学,2008(4):130-131.
[2]李萍.对《国际贸易》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统计教育,2008(2):24-26.
[3]任晓娜.《国际贸易》课堂教学改革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7):60-64.
[4]冯伟.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模式培养有特色的专业人才[J].吉林教育,2008(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