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湿地生态修复分析(6篇)

时间: 2024-01-06 栏目:公文范文

湿地生态修复分析篇1

[关键词]老虎潭水库人工湿地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TV62文献标识码:A

老虎潭水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东苕溪支流埭溪上游,是杭嘉湖地区和太湖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以防洪为主,结合供水,兼顾灌溉等综合利用。水库总库容9966万m3,是湖州市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年供水规模近7000万m3。

老虎潭水库水质应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水质标准,但自水库蓄水以来,受集水区内工业、农业、养殖、生活、水土流失的点面源污染和库底底泥污染物释放,水体呈富营养化趋势。每年春秋季节,藻类数量大幅上涨,水库供水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拟采用在上游入库口兴建人工湿地的方案,现对其效果进行预测。

1水库入库口水质分析

老虎潭水库共有小溪、大陈、庄上三个入库口。根据水库已存在的富营养化趋势,对水体富营养化密切相关的指标总氮和总磷作为主要分析指标。以下图1-1、1-2是水库蓄水以来,小溪入水口总氮、总磷监测指标变化趋势图:

图1-1总氮变化趋势图(mg/L)

图1-2总磷变化趋势图(mg/L)

根据以上趋势图可发现,三个入库口水质总氮、总磷指标均无法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水质标准。取2013年全年湖家埭(小溪)、大陈、庄上、中心和坝前五个点位的水质指标检测结果均值分析。

表1-12013年水质指标检测结果(取均值)

从表1-1中可以看出五个监测断面的水质指标中,pH达标;DO、CODMn和NH3-N分别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II类标准;而小溪、大陈以及庄上的TP和TN分别属于IV和劣V类标准,为此,湿地工程目标以消减TP和TN为主。

2湿地工程方案

老虎潭水库三个入库口水质情况类似,鉴于小溪支流集雨面积占水库总集雨面积的60%以上,且入库口地势宽阔平坦,具备建造人工湿地条件,因此选择在小溪入库口建造人工湿地。

2.1工程预期目标

老虎潭水库入库溪流生态湿地建设工程目标根据自然规律来制定,遵循湿地自我修复的规律而设定,最终达到建立健康的生态结构,构建良性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恢复为正常的良性循环状态,并能正常发挥其环境、生态、景观等各项功能。本工程的治理修复目标如下: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对老虎潭入库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削减,各指标消减率如下:

表2-1老虎潭水库进、出水水质

2.2工艺选择

老虎潭水库入库溪流生态湿地建设工程的技术路线:在资料研究与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主要环境问题进行诊断,然后提出控制污染与生态修复的适用技术。

人工湿地是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废水的高效净化,与此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的生长并使其增殖,以实现废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因此,本质上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和去除途径与自然湿地相同。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主要净化机理如表2-2所示。

表2-2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主要机理

人工湿地按水流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表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表流人工湿地在内部构造、生态结构和外观上都十分类似于天然湿地,但经过科学的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去污效果优于天然湿地系统。表流人工湿地的水面位于湿地基质以上,其水深一般为0.3-0.5m。污水从进口以一定深度缓慢流过湿地表面,部分污水蒸发或渗入湿地。湿地中接近水面的部分为好氧层,较深部分及底部通常为厌氧区,因此某些性质与兼性塘相似。在此类湿地中,污水以较慢速度从湿地表面流过,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但占地面积较大,污染物负荷和水力负荷率较小,受温差变化影响也较大。

表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根据小溪入库口地形情况,拟定湿地总面积约100亩,设计处理水量2万吨/天。工艺水流采用自流方式,尽可能延长进水的水力停留时间,通过湿地中植物、基质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去除水体中大部分COD、N和P等,出水汇入水库库区。

根据湿地选择区域地形情况,结合三种湿地的各项参数,从施工难度、洪水期破坏、工程造价、景观效果等方面综合考虑,拟采用表流湿地进行处理,并从植物搭配、布水设计等多种手段加以强化,最大限度的提高污染物去除率。

2.3植物选型

在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方面,应选择生长性好、成活率高、种植和维护的费用低的植物类型,考虑到植物存活性和适应性,尽可能的选择本土植物。对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较高木质素含量、对可变化水位适应性强的快速生长植物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典型的芦苇、香蒲等,尤其是作为水库库区,存在定期淹没湿地床体的情况,因此,该项目中表流人工湿地系统拟选用芦苇、花叶芦竹,花菖蒲等耐性较好的植株。

2.4预测污染物消减量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对老虎潭入库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削减,具体削减量计算公式如下如下:

R=Q×D×(Ci-Co)×10-6

式中:R――处理设施污染物削减量,万吨;

Q――处理设施日污水处理量,万吨/日

D――处理设施实际运行天数,日;

Ci――处理设施进水浓度,mg/L;

Co――处理设施出水浓度,mg/L;

根据上式以及表2-1中数据计算得出,本生态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后,可年削减CODMn为2.85吨,TN为3.72吨,NH3-N为0.22吨,TP为0.44吨。

3结语

湿地生态修复分析篇2

以地区的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为目标,统筹考虑生态用水问题、水污染问题、河流生态廊道占有和改造问题、水土流失问题、地下水超采问题等,以松花江段的百里生态长廊保护为重点,修复“三沟三河三湖”水生态系统。结合松北水城建设和现有水资源的循环系统,适度开展水景观和生态水网建设。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要针对地区的水资源条件、水生态系统特点及问题成因,制定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管理的政策措施,结合水功能区水质要求,合理布置水生态修复工程,尽力保持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对百里生态长廊的保护,以退耕还湿为主;对“三沟”治理和阿什河修复,在蓝线划分基础上,采用水土保持、污染治理、河道修复、生态水量调度、节水等综合措施,全面恢复河流健康生命;对于松北区,更新改造现有灌溉排水体系,使松北区成为人水和谐的新城,为市委、市政府的“北跃”战略提供支撑。

3哈尔滨市水生态系统组成

该系统是以松花江干流为主体,干支流天然水系相交织,湖泊湿地分布其间,地下水和地表水紧密联系的复杂系统。

3.1河流生态子系统规划区内的河流生态系统呈现“一江、三河、三沟”的分布特征。“一江”为松花江干流,是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廊道,也是“三河”、“三沟”的汇入主干。“三河”包括江南的运粮河、阿什河和江北的呼兰河。“三沟”为何家沟、马家沟和信义沟,是南岸主城区的城市内河。运粮河及“三沟”上游建设有4座小型水库,分别是工农水库、八一水库、立功水库和兴隆水库,均为平原水库。

3.2灌溉排水人工渠系子系统主要分布在江北,随着江北水城的开发,灌排水系将修建完善,成为“两纵四横十八湖”的生态水网。

3.3湖泊湿地子系统规划区内分布着一个部级湿地类自然保护区(呼兰湿地)、两个部级湿地公园(太阳岛和白鱼泡)、一个城市西郊重要湿地(长岭湖)。这些湿地与河流子系统有密切的水力联系。松北水系中的十八湖作为人工水系的组成部分,与天然湖泊湿地有实质性的差异,将其归为灌排人工水系子系统。

3.4地下水子系统江南地下水由于持续开采,部分区域水位常年低于地表水的水位,因此接受地表水的补给和污染河流的渗入影响。江北地势低洼,是松花江和呼兰河的洪泛区,地下水水位高,地表水和地下水呈现互补的水力联系。

4分区重点任务

哈尔滨市水生态系统的保护遵循“五水”联动的思路,即水文学过程(生态流量)、水化学过程(功能区达标)、水生态系统完整性(栖息地)、水景观建设和水文化内涵挖掘,五大方面综合考虑。

1)一江:松花江干流。以松花江河流生态廊道为核心,以保护为重点,辅助以植被系统群落的修复,强化河流及其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包括岸线、滩涂、重要湿地。长廊宽度4~5km,长度123km,是哈尔滨市的骨干生态廊道,也是实现“中兴”的生态支撑。

2)一网:松北生态水网。与现有灌溉、排涝和防洪工程体系有机结合,构建人水和谐的“两纵四横”生态水网,全面支撑“松江湿地、北国水城”的城区定位,重点解决好防洪安全问题、水质安全保障问题和人工河湖生态系统建设。

3)三沟:何家沟、马家沟、信义沟。“三沟”应以解决清水水源问题为重点,做到水清岸绿。

4)三河:呼兰河、阿什河和运粮河。“三河”以生态保护和规范管理为主。

5)三湖:呼兰湿地、白鱼泡、长岭湖。强化部级的呼兰湿地保护;修复和保护白鱼泡国家湿地公园,治理和修复长岭湖湿地风景区。

6)地下水系统。南岸主城区地下水系统重点是加强管理和保护,治理超采,提高地下水资源的战略储备。

7)水土保持。以阿什河及呼兰河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通过陆域生态系统建设,支撑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修复,实现陆域和水域的紧密呼应和衔接。

5具体任务

在系统调查和实地踏勘基础上,紧密结合哈尔滨市防洪、供水、岸线整治、滩涂利用水生态修复等规划成果,综合评价当前水生态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现实可行的规划措施。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制定措施,全面规划松花江百里生态长廊,建设近自然的河流生态系统。规划提出松花江段“百里生态长廊”的保护与修复措施,合理规划生态岸线,明确功能分区。对河道堤防内的十五滩,在进行现状调查基础上,区别对待,明确功能定位,提出保护和修复措施。

2)利用现有的灌排渠系,构建“二纵、三环、四横、十八湖”的生态水网。渠系和湖泊功能各异,渠系重点是水量供排,湖泊重点功能是调蓄和降解当地地表径流产生的营养物,结合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集中收集和深度处理,使松北区变成污染物能够内部循环吸收的环境友好型城区,减轻对松花江干流的水质影响。

3)综合治理和修复阿什河等河流、湖泊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河流健康生命,提高湖泊的生物多样性支撑作用。

4)积极保护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战略储备和调控能力。在现状地下水问题分析基础上,紧密结合水资源总体配置和利用规划,全面压缩地下水的开采量尤其是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严格控制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区工业自备井的开采,提高地下水资源的战略储备能力,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对松北易涝区,建立地下水调控体系,保持合理的地下水水位。

湿地生态修复分析篇3

关键词:翅碱蓬;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X1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61(2015)10-0005-03

翅碱蓬(SuaedaheteropteraKitagawa)又称黄须菜、碱蓬草,叶条形、半圆柱形,肉质,主要生于盐湖边、碱斑地、碱性草地及滩涂湿地,在盐碱重地区生长时叶呈红色,植物分类上属黎科黎属,为一年生噬盐草本植物,抗逆性强,具有极强的观赏性、食用性和药用性。翅碱蓬是中国北方滩涂湿地的优势物种,在中国北方盐碱地上广泛分布,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净化污水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翅碱蓬是滨海地区重要的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其野生区域也是国家珍稀鸟类的繁殖基地。作为滨海湿地的先锋植物,翅碱蓬的生长在调节区域气候、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增加当地旅游收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实施退化滨海湿地翅碱蓬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湿地生态功能,同时也增强了湿地景观效果,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翅碱蓬在污染物去除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为滨海河口湿地分布的主要物种之一,翅碱蓬在生态恢复、污染物去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在翅碱蓬与盐分的关系、翅碱蓬生长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吸收程度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在翅碱蓬与盐分的关系方面,李悦等人认为翅碱蓬植株中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与盐浓度呈抛物线关系:在可承受盐浓度范围内,为了适应盐胁迫,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积累增加;超出可承受范围后,植株受到损伤则减少。刘兴通过NaCl溶液对翅碱蓬种子的萌发试验得出结论:翅碱蓬种子能耐受很高浓度的盐胁迫;高盐浓度对翅碱蓬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盐浓度逐渐增高,发芽率降低,萌发时间延长,当盐浓度达到一定高度时,萌发完全受到抑制。在重金属和有机物吸收方面,朱鸣鹤等人研究表明:翅碱蓬对常见重金属(Cu,Zn,Pb,Cd)等具有积累作用,4种常见重金属总量在根际沉积物中高于非根际沉积物,且其体内重金属含量均高于潮滩背景值,秋季及时收割可有效降低滩涂湿地重金属含量。何洁等人通过水培翅碱蓬试验发现:单一重金属溶液和混合重金属溶液对翅碱蓬吸收重金属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并在滩涂湿地重金属研究中发现:翅碱蓬对Cu,Pb均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翅碱蓬能累积吸收Cu和Pb,并且对高浓度Pb表现出了很强的耐毒能力,但过高浓度会加速植株老化甚至死亡。高世珍等人研究发现:翅碱蓬对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十溴联苯醚和多氯联苯均能累积吸收,并在各个器官分布不同,吸收能力的强弱也与滩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有关。何洁等人研究认为:翅碱蓬适用于低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其可通过提高自身的活性来抵御石油的毒害,而对于高浓度石油污染也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但无法持久维持。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方面,王艳等人通过研究发现:翅碱蓬湿地的退化导致了土壤中C,P素的大量损失,明显影响到N,P及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林学政等人研究认为:在滨海盐渍土上种植翅碱蓬可有效降低土壤电导率,增加有机质含量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对于改善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效果。与国内研究比较,国外相关报道较为少见,查阅国外文献未见相关报道,仅见美国一则关于盐生植物海蓬子农业化生产的报道。综上所述,国内外在翅碱蓬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修复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但从滨海河口植被恢复的翅碱蓬的栽培学角度出发,研究在不同环境因素条件下翅碱蓬的生长状况的相关文献较为少见。

2翅碱蓬生态恢复环境因素的研究进展

2.1品种因素

分子系统选育已作为一种新方法用于品种选择上。澳大利亚学者采用核糖体DNA标记的方法,初步筛选出4种耐盐性强的相思树。盘锦属于滨海湿地,盐碱重,在品种选择上要广泛搜集引进不同环境区域的翅碱蓬种源,运用分子标记方法,选育抗盐、抗旱等抗逆性强的品种,从种质上解决抗盐问题,提高翅碱蓬的抗盐能力,扩大翅碱蓬的生长区域。

2.2土壤因素

土壤是翅碱蓬生长的基础条件,土壤理化性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翅碱蓬的生长状态。经调查了解发现:滩涂湿地地势低洼地段,土壤含盐量高,翅碱蓬不生长或长势不好;地势高的地段,土壤含盐量低,翅碱蓬能较好生长。另外,适当施用有机肥料可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刘树等人研究认为:施肥可有效促进翅碱蓬生长,施基肥的翅碱蓬与对照相比株高明显增高,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同时,肥料的施用提高了土壤通透性,降低了土壤盐度。

2.3水分因素

水分是翅碱蓬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A鄄maresh等人认为:藜科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在缺水条件下,抗氧化系统可调节其体内的水分平衡;另外,翅碱蓬耐水淹能力也很强,将翅碱蓬根浸泡在淡水中可维持生命数月,在没顶6d后仍能存活。CuiBaoshan等人研究认为:翅碱蓬生长的最佳水位深度为0.42m。在盘锦地区,充足的淡水资源既可以满足翅碱蓬各项生理活动的需要,又能起到调节盐分浓度的作用。2000年左右,盘锦红海滩湿地出现了大面积退化消失,主要原因就是1999—2002年间盘锦地区干旱少雨,以及之前修建的拦海大坝影响了淡水资源及时补充滩涂湿地,导致水盐失衡,盐度超出了翅碱蓬耐盐极限而最终致其死亡。

2.4盐度因素

盐度是翅碱蓬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LiJiang等人研究认为:不同色度的翅碱蓬种子耐盐能力不同,棕色翅碱蓬种子的耐盐能力要高于黑色翅碱蓬种子;土壤盐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翅碱蓬生长发育的好坏,同时也影响盘锦湿地景观视觉冲击效果。宋洪海等人研究认为:随着盐度的增高,翅碱蓬叶片形态和颜色也逐渐发生变化,叶片强烈肉质化,通过显微镜下和X-射线扫描分析,可看到翅碱蓬叶片中有比较突出的盐腺,颜色由绿色逐渐过渡到红色,当土壤盐含量在10(10.31)g/kg时,翅碱蓬叶片变为红色,当土壤盐度达到16g/kg时,植株出现死亡。由此可见,土壤盐度必须调控在合理范围之内,才能既保证翅碱蓬的成活,又充分体现滨海湿地红艳似火的景观效果。另外,有研究表明,采用盐胁迫和热休克组合的方式,能够改变翅碱蓬蛋白质的表达,使得植物的代谢方式发生变化,可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其胁迫的适应机制,进而培养出高抗盐、抗热性品种。

2.5管理措施

田间管理是保证翅碱蓬正常生长和生长区域面积稳定的重要手段,包括灌溉、施肥、间苗、除草等多种措施。根据翅碱蓬所处的生长环境,可因地制宜采取具体的管理措施。通过对种植翅碱蓬区域进行田间管护,可有效改善翅碱蓬的生存环境,促进翅碱蓬群落健康发展。另外,翅碱蓬种子埋藏的深度对翅碱蓬幼苗的成活和生长有着直接关系。研究表明,翅碱蓬种子的埋藏深度不宜过深,一般情况下翅碱蓬种子埋深在2~5mm最为适宜。

3翅碱蓬在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目前,植物修复技术已发展成生态修复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低投入性、高环保性的绿色技术,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一些成熟的技术已成功运用到退化湿地的修复和重建上。以盘锦滨海湿地为例:每年到春夏季节的时候,盘锦滨海湿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着上千只黑嘴鸥在这里的翅碱蓬湿地筑巢、繁殖。但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部分翅碱蓬湿地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影响黑嘴鸥等鸟类的栖息,再加上海退因素,每年有上百公顷的新滩涂湿地形成,影响湿地整体功能的提升。以上这些影响因素都是加强翅碱蓬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前提条件,如何做好翅碱蓬湿地的保护和滩涂湿地的恢复工作,仍是今后工作研究的重点。翅碱蓬作为盘锦滨海湿地上的先锋植物,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增强湿地景观效果方面有着其他湿地植物不可代替的作用。随着盘锦旅游业的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步伐的加快,翅碱蓬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在今后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翅碱蓬生态修复技术在盘锦湿地上的成功运用,将会对全国滨海湿地的修复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悦,林,王杰,等.盐胁迫对翅碱蓬生长和渗透调节物质浓度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1,30(1):72-76.

[2]刘兴.NaCl溶液对翅碱蓬种子萌发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11):1-5.

[3]朱鸣鹤,丁永生,郑道昌,等.潮滩植物翅碱蓬对Cu,Zn,Pb,Cd累积及其重金属耐性[J].海洋环境科学,2005,24(2):13-16.

[4]何洁,陈旭,王晓庆,等.翅碱蓬对滩涂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的累积吸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2,27(6):539-545.

[5]高世珍,赵兴茹,崔世茂,等.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翅碱蓬中的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10,31(10):2456-2461.

[6]何洁,贺鑫,高钰婷,等.石油对翅碱蓬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4):650-655.

[7]王艳,刘汝海,高会旺,等.退化过程中翅碱蓬湿地营养元素变化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36(6):12-15.

[8]林学政,沈继红,刘克斋,等.种植盐地碱蓬修复滨海盐渍土效果的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05,23(1):65-69.

[9]康艳华.盘锦海岸带翅碱蓬种群退化原因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3):27-28.

湿地生态修复分析篇4

关键词:蛄河;湿地;保护;生态;经济

1通化蛄河湿地公园概况

通化蛄河湿地公园位于吉林省通化县四棚乡和英额布镇境内,即北起四棚乡头棚村,南至英额布水库,蛄河从北至南贯穿湿地公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25°23′24″~125°37′02″,北纬41°43′44″~41°55′50″,公园总面积2055公顷。该湿地公园原始森林沼泽湿地是目前面积最大的,其地貌风管、高山森林景观以及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蛄河属于鸭绿江水系、浑江流域,为浑江一级支流、鸭绿江二级支流,是通化县的母亲河,是全县人民主要的水源地。

2通化县湿地公园特征分析

2.1气候特征

该湿地地处温带,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多风且干燥;夏季降水多,气温较高;秋季凉爽温和;冬季干燥且气温寒冷。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16.5℃,年极端最高气温35.7℃,年极端最低气温-42.5℃。全年降水相对较为平均,平均日照时数2514.2小时,无霜期115~160天。

2.2地貌特征

湿地公园最低海拔430m,最高海拔1040m,地形受龙岗山脉控制,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山地较多,山上森林茂密,并可见原始森林;西南部为河谷平原,蛄河流域地势低洼,较为开阔。

2.3自然资源

当地土壤主要为暗棕土壤,其形成依赖于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形条件。据调查,该湿地范围中存在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物种丰富,主要的鱼类有四十种,爬行类动物八种,两栖类动物十种,其湿地范围中鸟类多达一百四十七种,兽类二十五种。湿地范围中94%以上的森林覆盖率为生物繁殖栖息提供了有利环境。由于该森林湿地属长白山植物区系,因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地衣植物2种,苔藓植物门27科50种,占7.5%:蕨类植物门13科22种,占3.3%:裸子植物门2科9种,占1.4%:被子植物80科584种。占87.8%。湿地公园有野生植物共计4门122科665种。

3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性

3.1有效保护生态以及生物多样性

从物种方面分析,湿地中生存的物种具有多样性,湿地特殊的生态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湿地公园的建设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通化蛄河湿地公园自然环境优良,有众多的生物资源。

3.2保护饮用水源地安全的需要

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会将废水废物等有害物质排放如湖泊河流内,湿地中的微生物以及植物会通过自身的降解、转化处理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将有害物质转为有益物质,因此湿地又被称作地球之肾。所以,通过有效措施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确保湿地涵养水源以及保护、净化水源的作用,从而保证水域下游人民的正常用水,为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条件。

3.3开发第三产业的需要

湿地不但能够为各类动物、植物提供优良的栖息环境,还能够为水产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成为人们捕捞、养殖以及发展水植产业的重要的基地。通化蛄河湿地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河流、水泡水源充足,植物种类多样,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4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1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

(1)从吉林省层面来看,通过湿地、湿地公园建设,开展省内重要湿地补水工程,出台实施《吉林省湿地保护条例》等,充分体现了全省湿地保护工作的切实加强和实质性推进。尤其是吉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保护好湿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为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从通化县层面来看,为了有效保护通化县的母亲河――蛄河,通化县人民政府于2010年4月下发了“关于通化县蛄河流域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通政发〔2010〕11号),同年编制完成《通化县蛄河生活饮用水水源湿地公园划分技术报告》。按照“生态恢复、污染治理、环境提升、水质达标”的总要求,2012年4月,通化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蛄河流域生态恢复主体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特别是《通化县旅游总体规划》(2009-2022年)对以蛄河流域为主线湿地生态游进行详细规划,为蛄河湿地公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3)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协调发展最重要的体现形式。湿地公园体现了“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因此,湿地公园强调在满足湿地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前提下,重视“游憩”功能的需求,强调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强调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方面,实现利益的长期性。湿地公园优美的景观资源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而良好的经济经济效益可以反映湿地保护与修复,是保护与合理利用最重要的体现形式之一。(4)厚重历史文化和自然湿地景观是通化县旅游最大优势。巨大旅游客源和区域交通环境改变是通化县旅游最大机遇。

4.2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挑战

(1)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是湿地公园发展最大挑战。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同程度破坏生态环境,百姓环保意识还很差。(2)一些湿地为增加生物多样性,随意进行外来动植物物种的引入,威胁了湿地生态的健康、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3)旅游业的激烈竞争为湿地公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各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争夺旅游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区域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蛄河湿地公园周边有多处旅游景区,特别是通化市景区景点多,知名度大,如开发和营销策略不当,很难发挥其独特优势。如何寻找突破点,发挥特色优势是蛄河湿地公园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公园面临的最大的威胁与挑战。

5结束语

根据蛄河湿地的特征及现状,阐述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性,总结分析出湿地公园发展机遇大于挑战。通化蛄河湿地公园将通过工程建设,保护设施、监测设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湿地资源将得到有效恢复,生态功能将明显提高,鸟类的栖息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水禽种群数量将逐年增加,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抗干扰性、自我修复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并形成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监测体系体系。加强湿地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能够更好地促进当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通过有效建立良好的管理秩序,提高保护与利用相互协调的湿地经济效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实现现代城市的生态经济。

参考文献

[1]黄界水.宁德市东湖湿地公园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生态评价[J].福建林业科技,2011(2).

[2]王立龙,陆林.湿地公园研究体系构建[J].生态报,2011(17).

[3]陈计伟,王聪,张饮江.湿地生态水净化系统研究―以后滩公园湿地为例[J].科技信息,2011(15).

[4]田葆华.保护“地球之肾”―张掖倾力打造黑河国家湿地公园[J].甘肃林业,2009(6):17-18.

湿地生态修复分析篇5

关键词:生态措施生态系统水下森林

1、工程概况

本工程是一个以城市景观为主的城市内湖,生态修复湖面320000m2,清淤完成后平均水深1.74m,库容55700m3,集雨面积达16.59km2。随着环湖土地大量开发,周边污染源源不断进入,湖区水位并没有明显降低,湖面已被水浮莲密集覆盖,通过水质检测其主要水质指标全部超标,已经成为严重富营养化的湖泊,极大影响了湖泊的城市景观效果,为改善湖区周边的人居环境质量,实施湖泊的综合整治工程已势在必行。

2、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从以往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与修复实践案例分析,采用单一技术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成效有限,因而选择采用外源与内源控制,工程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

目前,此湖正在实施污水截流,初期雨水截流及净化,生态引水及底泥疏浚等综合整治工程。通过以上综合整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外源污染的输入量和污染物的富集与释放,增强底泥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增加水体的复氧能力,使湖区水体水质在较短时间内有明显改善。但湖区内必须建立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内源污染。

3、水质和污染源分析

通过下表的水质检测数据可以看出,其主要水质指标全部超标,显示为劣Ⅴ类水质。

根据资料查阅及现场踏勘,此湖目前存在的主要污染源还有:地表径流污染和污水处理站尾水污染。其中地表径流污染主要由于其周边集雨面积较大,尤其是农村生活社区、农田及绿化地表径流是该湖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近几年,该地区降雨径流监测显示,各类城市降雨径流中的氮磷浓度差异较大,总氮,硝态氮,氨态氮与总磷的平均含量范围分别为1.96~6.77mg/L、0.62~4.89mg/L、0.35~1.18mg/L和0.04~0.66mg/L。

根据现有的污水处理站的资料分析,现有3座污水站尾水排放入湖,排放量为32800m3/d,排放标准为一级A。

4、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此湖水体生态治理主要含6个部分:?生态拦截?污水处理站尾水入湖口处理措施

?水下地形改造④底质改良⑤生态系统构建⑥漂浮湿地。

4.1生态拦截

4.1.1生态集雨

湖区水体其中的主要污染为面源地表径流,采用雨水生态收集过滤渠净化路面及绿化带来的入湖污染负荷。

4.1.2环湖生态湿地带

对于不易收集或集中入湖的漫流形式的地表径流,采用构建环湖生态湿地带的技术措施,过滤初级地表径流。

4.2污水处理站尾水入湖口处理措施

4.2.1生态浮岛净化系统

采用生态浮岛净化入湖污水,在达到水质净化的同时,又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

4.2.2复合湿地净化系统

为最大量的削减污水处理厂的尾水,采用表流湿地深度过滤污水,提升水质量标准。表流湿地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物理吸附。

4.3水下地形改造

借助清淤工程开展,营造合理的水下地形,由陆域、湖滨区(0-40cm)、浅水区(40-100cm)、过渡区(100-150cm)、深水区(150cm以上)组成的多生境条件的水下地形,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4.4底质改良

底质消毒主要是杀死一些土壤表面的藻类孢子以及一些有害病原菌;底质改良主要对底质pH等进行改善。经过底质预处理,可中和底泥中的各种有机酸,改变酸性环境,起到除害杀菌、施肥、改善底质的作用,含有水生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常量元素和大部分微量元素,这些元素都以离子状态存在,能被水生动、植物所利用。

4.5生态系统构建

4.5.1沉水植物构建

沉水植物是水体中的生产者及动物生境条件的营造着,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案从湖区水深及功能定位选取沉水植物的种类及栽培区域。

浅水区(0-80cm)构建水生草皮系统;过渡区(80-150cm)构建水生森林I型;深水区(150cm以上)构建水生森林II型。

4.5.2水生动物生态系统的构建

完善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实现水体生物多样性。通过滤食浮游藻类,有效控制蓝藻水华;N、P通过藻类营养级转化,以鱼产量形式得到固定,进而达到净化水质目的。

4.5.3水生微生物净化系统

水生微生物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实现了营养物质(污染物)从有机向无机的转化,有效分解水体中的悬浮物、沉积物、动植物遗体、碎屑等,因此,在建设生态系统的最后,完善有益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

4.5.4滨水湿地带构建

湖区水系的景观功能是本案打造的重点,依据陆域景观的不同,合理搭配适生、水生植物形成自然、生态的湿地景观,同时兼顾一定的水质净化效果。

4.6漂浮湿地

漂浮湿地是采用漂浮物质及种植土拼着而成,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可移动也可以固定,栽培植物的种类可以是草皮、水生植物甚至是小型的灌木等。在湖区内构建漂浮湿地,具有一定的水质净化效果,同时提升水域景观。

5、水体维护

5.1日常维护:枯死植物更新补植、残梗败叶及时清捞、收割长势茂盛植物、及时捕捞动物,并视具体情况适量补充。

5.2专业养护:定期对景观湖水质进行检测

检测指标:氨氮、亚硝氮、硝酸氮、总氮、总磷、CODMn、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检测频率:1次/季度,具体检测频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6.注意问题

1)流域面积比较大,流域范围内的降雨、人类活动、市政建设活动对湖泊水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影响和扰动。

2)恶劣天气如台风天气、潮水顶托、强降雨等,使湖区水位超过常水位较长时间和反复次数过多,对湖区清水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3)人们的放生活动会影响清水生态系统。禁止随意投放草鱼、鳊鱼、鲤鱼等鱼类。

4)外来物种如罗非鱼、福寿螺等对水生态系统也有破坏作用。

5)生态建设所采用的水生动植物品种均为项目区域土著物种或历史曾有物种,杜绝使用外来种或入侵种,保证湖区的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夏宏生,蔡明,向欣人工湿地净化作用与微生物相关性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08,3:4-8

2.郑涛,穆环珍,黄衍初等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进展【J】,2005(2):31-34

3.贺锋,吴振斌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和水质改善中的应用【J】,植物学通报,2003年06期

湿地生态修复分析篇6

【关键词】:生态修复;河流景观构建

1、生态修复的概述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的人工措施辅助下,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

河流环境污染的日益复杂化,使复合污染成为其最主要的和最普遍的河流环境污染形式。因此,对生态修复的理论和技术的需要变得极为迫切,对当前复杂的复合污染的修复和治理变得尤为重要。河流生态修复与传统的河流治理工程不同,是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河流治理工程中,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运用近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增加河流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

2、河流生态修复的意义

从生态角度,人类对天然河道形态进行的裁弯取直改变了水体流动的多样性,河岸带生态功能退化,许多水生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在全球环保意识普遍提升的今天,在河流治理中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河流的生态修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防洪角度,某些笔直渠化的人工河道虽然满足了现代航运的需求,却为城市防洪带来了隐患。洪水来临时,自然河岸可通过水体渗透和两岸河畔林的储水起到调蓄洪水的辅助作用,而被水泥和钢筋混凝土加固了的河岸阻止了水体的自然交换,导致洪灾总体风险不断增加。

从防治污染角度,人们在治理城市河流污染问题时往往忽视了河流自身所起的积极作用。天然河道是有自净能力的,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破坏,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因此,改造硬化河床,建设生态河堤,恢复利用河流的自净能力是城市河流治污的重要环节。

从城市景观角度,现代景观生态学将城市河流看作廊道及生态边缘区,强调河道的自然化及两岸的亲水性。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持城市河流的自然状态,营造优美的水边环境,提供丰富自然的亲水空间已被纳入现代城市景观的规划范围。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河流的开发治理,必须考虑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协调人与河流之间的关系,适度发展,维护流域生态的可持续性和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河流的生态修复不仅是对人类前期不合理开发河流的补救措施,也是今后继续利用河流资源的有力保障和借鉴模式。

3、现存问题

河流的整治开发给经济带来了繁荣,但也存在负面影响:

a.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河道整治项目引起流量及流量过程的变化和输送泥沙质及量的变化,许多生物生息地环境改变甚至消失;

b.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河流被裁弯取直,河道束窄加深,硬化覆盖使河床不透水面积增加,导致河流泄洪功能减弱;

c.河床硬化覆盖阻断了城市地下水补给;

d.沿岸美丽自然景色消失。此外,尚存在因流域水资源利用导致的河流生态受损,如用水加剧引发的河流断流、河道萎缩、洪水风险增加等问题。

4、河流生态修复景观构建方法

目前,河流的生态修复方法主要用于对河流地貌和水质的修复,常用的修复方法有:

a.水利工程设施的适当拆除。由于水利工程会对河流生态系统构成胁迫,人们在进行河流的生态修复时会通过拆坝、拆除混凝土河道等措施降低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b.河岸带的修复。河岸带位于水陆交错地带,是河流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过渡带。因此,河岸带的修复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常采用后撤堤防、建造生态护坡以及修复或建造河岸湿地等方法进行河岸带的修复,可有效提高生物多样性和防治水土流失。上海浦东机场镇河岸带中采用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进行修复,10个月后发现土壤剪切力和生物多样性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c.河道的修复。对河道的修复主要是在纵向上修复河道自然蜿蜒的形态,赵进勇等总结了修复蜿蜒形态的四种方法:复制干扰前的蜿蜒模式法、参考附近未受干扰河段模式法、自然恢复法和通过对受干扰河流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的系统分析法。但由于河流都具有独特性,因而复制法和参考法都具有特殊性,不适合所有河道;自然恢复法的历史较长;系统分析法能够综合多方因素模拟河流的蜿蜒形态,较为适用。河道修复在横向上是修复河道断面的多样性,同时注意深潭―浅滩的创建。另外还可以通过建造橡胶坝、小型水堰等方法来改善河道内的局部地貌形态。美国从1990年开始的基西米河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改变上游水库的运行方式、修建拦河坝抬高水位以恢复两岸湿地和回填渠化河道、恢复其自然蜿蜒状态等方式,达到河流生态修复的目的。

d.控制入河污染物。水质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和生境要素,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结合河岸湿地、生态河道的生态治污等防治污水方式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各类入河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以减少水污染,修复河流水质。

结语

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河流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加强对未受干扰河流的保护和对已受破坏河流进行生态修复已刻不容缓。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国外研究相对深入,理论、技术、方法的研究比较多,且在实践中应用较广,经验积累比较丰富。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相继开展了城市河流修复工作,但大多停留在模仿国内外已有案例的初步尝试和探索阶段,较少从城市河流所处地区特点出发,深入研究城市河流的生态系统问题,河流的生态数据尚缺乏,生态因子和水动力因子之间的联系尚需进一步掌握,并需要开发适合我国河流的评价指标和生态修复方法等。

【参考文献】:

[1]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杨海军,李永祥.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技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有关大班手工教案范文8篇
  • 下一篇:员工推荐信范文(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