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中医药院校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饮片观摩、上山采药或开展中药房实习、门诊见习等实践环节教学活动。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中药学相关科研、职业技能训练的环节和方法,尚未做明确而具体的开展和实施。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教高[2007]1号文件规定,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措施
《临床中药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庞大,根据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临床中药学》课程中一些非重点药物的讲授,集中课时用于《临床中药学》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因此,我们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着重关注科研和职业两大技能的实践培训,并根据医药类专业的不同,灵活选用各种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各有侧重,从而强化学生各种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训实践能力。
1.科研技能。
《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以中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为主体的特征,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临床中药学药性和药效,以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考虑到中医药专业类的学生后期会学到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等药效相关课程,为避免重复性实验,因此在科研技能实践环节中我们主要强调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即中药性能,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理的理论依据。中药药性实验研究,是对临床中药学总论部分的补充,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有较高的指导性,有助于学生在未来从事临床工作时更好、更准确地处方用药,提高行医的能力,同时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后期开展药效实验或进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践实施中,我们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实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设紧贴学生相关专业要求的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经典中药药性实验,制定中药性能理论实验讲义,同时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选择规模较小,周期较短、难度适中的题目或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最后通过研究报告、实验设计标书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综合运用药性理论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大学生实践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作为主要指导老师,我们已经指导数名本科生获得省级和部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主要围绕药性理论的五方面展开:①四性,如选用寒热两性不同的中药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别观察对发热动物解热或导致动物体温升高等作用。②五味,如观察辛味中药紫苏与紫苏芳香挥发油在辛味能散能行”(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毛细血管、抗菌、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等)的区别。③归经,如选用示踪剂,经尾静脉注入动物体内,不同时间取动物器官组织,测定各器官组织的放射性强度,将其换算成示踪剂含量,即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定位分布及特点,间接提示其作用于机体内敏感的靶器官,验证其归经部位。④升降浮沉,如观察黄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⑤毒性,如选用附子、细辛等有毒中药灌胃实验动物,观察其毒副作用。
2.职业技能。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引导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按社会对中医药类技术岗位的要求,采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考虑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局限性,我们采用现代创新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临床中药学》课程的特点,建立生动形象的多元化模拟实践教学环境———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并配合计算机软件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参与相关工作,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就是仿真中药房架构空间布置,将中医师用药处方和中药师调配等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既节省教学时间,又降低教学成本。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首先在CNKI中国典型病例大全数据库”搜集典型病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患者”提出所患疾病的不适,中医师”推荐正确的中药,中药师”鉴别、炮制等调配和制备中药。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互动式模拟中药房是培养临床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能够让学生对所示病案进行分析、确立治法、选择用药,使学生提前进入中医师角色,加深理解选择用药的技能,体会到中药运用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来说,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熟悉如何审方,如何规范拉斗、如何抓药、称量和倒药等,对中药的动植物形态、中药饮片的形状、中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特殊中药的煎服方法等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让学生能更好记住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主治。为使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仅拘泥于模拟实践环境,真实环境下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对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不可少。社会实践阶段,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药用植物园辨认中药,熟悉中药的形状和功效,或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中药资源分布调查,辨认采集动植药物并制作成标本或建立宣传中医中药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向社会大众介绍中药相关的知识,弘扬中药文化,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收获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指加强与医药企业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最终,通过资源调查研究论文、研究调查报告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结语
作者:亓毅飞陈建文陈宝刘丹单位:中山大学
开拓学生实验思维,激发学生实验兴趣综合实验有别于其他基础实验,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本科生综合应用实验技能的能力,让学生能在整体上把握药学专业各实验课的独立性和内在的联系,切实感受到各药学专业基础实验课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和实用性,培养学生了解新药研发的基本概况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中山大学在2010年推行第三学期小学期制以来,将《现代药学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这样可以将各个实验相互关联起来后,统一安排在一起集中完成,使之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实验设计阶段,我们将实验思路及大致技术路线设计好,某些实验细节由学生自己通过查阅文献确定实验方案,方案制定后,由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路线进行评审,评审的内容包括:路线的正确性、可行性,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方案以及实验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等。学生根据教师的意见对实验路线进行修改,直至合理。这样做不但可以开拓学生实验思维,使其将所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兴趣,摆脱单一无趣的实验过程。规范实验操作,重视实验报告以往的实验主要是讲授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后,学生按照既定的流程开始实验操作。结果是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导致部分学生认为所做的实验只要把试剂、药品加够就一定能做出来,甚至有的学生为此而多加试剂,不但造成大量浪费,实验结果也很不理想,反而质问实验方法有问题。通过综合实验,学生们从实验准备开始,小到试管的洗刷、枪头的灭菌和试剂的配制,大到仪器的选择,方案的确定都是学生独立确定。这些都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规范了实验操作,纠正了实验不良习惯;实验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各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弱化实验教师讲授实验操作中那些地方容易出错,引导学生自己领会试验中的注意事项和需要注意的实验细节。实验分3个阶段:基因工程阶段、蛋白纯化阶段及抗体制备阶段,各个阶段实验完成后由学生系统总结实验思路,分析实验结果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按照论文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并在每个阶段结束后向全体师生做结果展示和总结问题。
综合实验的实验报告有别于一般的实验课程,我们要求学生尽量采用原始记录的形式,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实验结果整理的重要性,又提高了学生研读中外文献的能力及科研性文章的写作水平,达到通过该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考核模式的改进考核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实验过程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及结果展示部分,实验过程部分主要通过考察学生实验素养、实验方案设计、原始记录、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等。各个阶段结束后的总结及整个实验结束后的汇报对学生最后的成绩很重要,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综合评判学生对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鼓励学生根据问题和现象去查找原因,进行组内讨论,相互启发,分析现象的本质,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动手解决问题。在实验报告中强调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每次实验报告不能简单地列举实验数据,而必须对实验结果及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实验结果汇报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也更加符合实验课程的开设初衷,强调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一代生物技术人才,使得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成绩评定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
综合性实验是加强培养综合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当掌握这种能力后,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改进和设计,达到创新的目的[5]。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中,开设综合实验课程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不只是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为了锻炼能力,出现问题并不是坏事,相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锻炼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努力提高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开拓视野、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最后,重视课后实验总结,加强师生交流,促进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促进提高综合实验教学的质量,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下良好基础。综合性大实验课程是实验教学中的新生事物,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充分准备,为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大量宝贵经验,是一项值得大力推广的教学模式。
西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建立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与当今的科学发展思维一致。与西医学相比较,中医学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形成了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为主导的系统论思维,进而形成了一整套辨证论治的治则与治法[3]。中西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进行了解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与思维模式。虽然中西医都是以病人为服务对象,以治愈疾病为目标,但由于基础理论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等存在很大的差别。故中药临床药学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来开展合理用药得研究与实践工作。如中药、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应以是否符合整体观念、辩证施治等中医药理论为判断标准。
2中西医治疗药物的差异
西药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纯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等。其化学成分单一,结构清楚,作用靶点明确。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相对于西药而言,中药属于由食物衍化而来的自然药物,药物成分十分复杂,多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等,药食相兼,注重君臣佐使配伍使用,起到增强、协同、减毒等作用。鉴于中药的特点,中药临床药学也具有一些自身的内容与特点。
(1)中药的质量。与化学药物不同,中药的质量受基源、产地、炮制等方面的影响较大,在目前中药质控模式及相关的监管机制尚不十分完善的背景下,中药师还应肩负起严格规范生产、提高药品质量的责任。
(2)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与化学药物不同,中药成分复杂,在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药代动力学研究、治疗药物监测等方面往往更为复杂,应探索建立与中药特点相适应的临床药学方法、模式和体系。
(3)中药的煎药方法。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武器之一,它具有可随证加减药物的优势,体现了中医辨证用药的精髓。与化学药物或中成药不同,汤剂往往需要临服用前再进行科学规范的制备。除了部分患者接受医院或社会药店的代煎药的技术服务以外,较多的患者选择自制。由于中药饮片种类繁多,煎煮时对加水量、火候、时间、煎煮程序、特殊煎法、等要求较多,这就需要药师耐心的进行煎药技术指导,防止因制药过程不规范而影响药物治疗效果或产生用药安全问题。另外,中药注射剂也是一类特殊的中药剂型,由于其具有疗效发挥迅速、成分复杂、用药安全问题突出等特点,也应受到更多关注。
(4)实施临床药学人才的差异。临床药学是一门多学科相关的综合学科,需要掌握药学、医学等许多知识。而由于中医药特有的文化属性,中药临床药学要求药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中药专业知识,还应同时具备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中医临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中医药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西医药学方面的各类相关专业知识,才能胜任中药临床药学的工作。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笔者就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途径
迄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无论在思路还是在技术与方法等诸方面仍处探索阶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构思,如余亚纲的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系统分离与鉴定的三元设计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2〕以及周俊的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3〕等,这些对于如何开展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关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目前可归纳成如下3个方面:1)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2)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3)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
2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定性与定量
确定单味药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物质(markersubstances),采用各种分离与分析技术,对复方全方、各药配伍及各单味药制剂中指标性物质(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并探讨制备条件(药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热温度、包煎与另煎以及先煎与后下等)、制备方式(单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剂型等对指标性物质(成分)质和量的影响。此类研究工作开展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四物汤由当归、地黄、芍药和川芎组成,袁久荣等〔4〕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了四物汤各药单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加热条件下合煎时,各成分间具有增溶效应。钟立贤等〔5〕测定并比较了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和甘草等组成)各药单煎、分煎及合煎液中麻黄碱的含量,结果显示合煎液中麻黄碱含量最低,此系甘草酸与麻黄碱作用产生沉淀所致,但合煎液与分煎液的药效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虽然甘草酸与麻黄碱形成沉淀,但口服后在体内仍具药效,因此对中药复方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沉淀应慎重考虑其取舍。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组成,张宇等〔6〕对附子与甘草、附子与干姜及三味药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时,具毒性的乌头碱类含量升高;而附子与甘草配伍时,乌头碱类含量降低,说明中医“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理论具有一定科学依据。
六味地黄汤为补阴名方,严永清等〔7~9〕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方剂因制备工艺不同,其化学成分的质与量也不尽一致;复方化学成分不等于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合煎液中化学成分种类多于分煎液。朱永新等〔10〕发现生脉散水煎剂中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含量明显高于单味人参水煎剂,由此推测在加热煎煮过程中发生了人参皂苷的水解转化,结果使原来在单味药中属微量成分的Rg3和Rh1在复方中成为主要成分。严永清等〔7〕则在比较生脉散中人参、麦冬和五味子合煎与分煎液化学成分差异时发现,合煎液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低于分煎液,而在血流动力学以及对心肌作用和临床疗效观察上,合煎液效果优于分煎液,据此推测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可能是该方某些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活性成分。魏慧芬等〔11〕对小半夏加茯苓汤及方中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复方中生物碱含量低于半夏单味药,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各单味药,认为高含量的氨基酸对发挥该方的和胃止呕作用有益。
五仁液系山楂核等多种中药提取制成的一种杀菌剂,涂家生等〔12〕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富含酚类、苯甲酸类和脂肪酸等具抗微生物作用的有效成分,并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类有效成分的相对含量。枳术丸由枳实和白术组成,罗尚凤等〔13〕采用GC/MS法测定了其制备过程中苍术酮、苍术内酯、羟基苍术内酯和脱水羟基苍术内酯等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炮制时白术中的苍术酮可氧化生成苍术内酯和羟基苍术内酯,而在与枳实组方时苍术内酯和羟基苍术内酯又可还原成苍术酮,并讨论了这一化学变化的原因。
3用植化法对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
将中药复方视为一个整体,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可全面分析复方化学成分是什么,与单味药成分比较有何区别以及有无新化合物生成等。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报道不多。
王燕生等〔14〕将四君子汤和单味白术的水煎剂分别进行了提取分离,从中均分得苍术醚、苍术内酯、羟基苍术内酯和脱水苍术内酯等4种化合物,证明四君子汤中白术的主要化学成分没有变化,可作为该方的质控指标性成分。脉络宁注射液系石斛、金银花等提取加工而成的复方制剂,朱蓉贞等〔15〕从该制剂中分得了泽兰内酯和滨蒿内酯2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均属单味药石斛中的化学成分。谭洪根等〔16〕对芍药甘草汤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共得到苯甲酸、甘草苷、芍药苷和甘草酸等11个化合物,上述成分与单味药芍药和甘草所含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夏云等〔17~19〕对生脉散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在其水煎剂中发现并分离鉴定了在煎煮过程中由复方产生的新成分5-羟甲基-2-糠醛(5-HMF),并探讨了复方化学成分动态变化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4以药效为标准追踪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
根据临床疗效,建立与某一病症相对应的药理模型,确定一种或多种药效作用的观测与评判指标,然后对全方及其各种提取分离部位进行活性追踪,探讨复方产生某种药理作用的有效部位、有效组分或有效化学成分,并分析其质和量的变化与药效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复方组方的配伍规则及治病作用机制。此项工作难度大、涉及面广,目前尚处起步和探索阶段。
7118蛇药系柑子叶和蛇王藤等组成的复方制剂,严克东等〔20,21〕选择眼镜蛇毒中毒小鼠的保护作用为药理筛选模型,对该制剂进行了提取分离和活性追踪,结果表明有效部位极性大、易溶于水,主要成分为有机酸,且以盐的形式显示其药效。马郁琪等〔22〕在研究由柚子叶和双目灵两药组方的广东蛇药化学成分时,同样发现其水溶性部位有效,主要有效成分为有机酸钾钠盐。此外,黄酮类和糖类对抗蛇毒效果具有协同作用〔23〕。排脓散由枳实、芍药和桔梗等组成,文献报道〔24〕对其进行了提取分离和活性追踪实验,结果提示排脓散对角叉菜胶所致水肿形成的抑制作用,系枳实中的柑桔苷、新陈皮苷和芍药中的芍药苷等有效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
二妙散由黄柏和苍术两药等量而成,陈婷等〔25〕以2,4,6-三硝基氯苯(PC)所致小鼠迟发性变态反应(PC-DTH)为指标,对二妙散水煎剂进行了提取分离,通过对其有效部位进行定性分析,发现生物碱类组分是其免疫抑制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而醇沉部位虽不含生物碱,但也具明显免疫抑制活性,提示生物碱类并非免疫抑制的唯一成分。黄连解毒汤由黄连、黄芩和栀子组成,邵兰等〔26〕分别用全方水煎剂,石油醚、氯仿和正丁醇提取物以及上述溶剂提取后的水溶物进行小鼠益智作用的药理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主要分布在水溶性部位,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六味地黄汤对免疫功能具有明显调节作用,聂伟等〔27〕以环磷酰胺处理小鼠为药理模型,抗体生成反应为活性评价指标,定向追踪分离了六味地黄汤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活性成分,结果提示其主要药效部位是醇沉部分,主要活性成分为酸性多糖,其相对分子量在5000~40000之间。
5结语
进行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应从整体、系统观点出发,根据临床疗效选择较合适的研究对象,建立与某种病症相对应的量化药理模型,确定一种或多种药效观测指标及其活性评价标准,采用植化方法进行合理的提取和分离,紧密结合药理实验研究中药复方有效化学成分的效、质、量、径及其相互关系。在思路上,应将中医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变模糊判断为量化评价,并有创新和突破;在实验设计上,应将体内与体外结合,有机成分与无机成分结合,静态与动态分析结合;在研究方法上,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如LC-MS、CE-MS、LC-NMR及LC-MS-MS等方法,并开展可量化的、与中医药理论相对应的药理模型的研究,将工作不断深入并更趋合理和科学,最终阐明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配伍规则和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余亚纲.中成药,1993,15(10):39
2薛燕,等著.中药复方霰弹理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48
3周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2):67
4袁久荣,等.中国中药杂志,1991,16(3):153
5钟立贤,等.中成药研究,1983,(1):7
6张宇,等.中成药,1996,18(12):9
7严永清,等.中国中药杂志,1991,16(5):310
8吴建新,等.现代应用药学,1990,7(1):16
9朱丹妮,等.现代应用药学,1990,7(6):10
10朱永新,等.药物分析杂志,1989,9(1):5
11魏慧芬,等.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4,16(2):60
12涂家生,等.中国中药杂志,1992,17(9):538
13罗尚凤,等.西北药学杂志,1994,9(5):206
14王燕生,等.中成药研究,1985,(11):33
15朱蓉贞,等.中成药.1992,14(5):35
16谭洪根,等.中国中药杂志,1995,20(9):550
17夏云,等.中国中药杂志,1998,23(4):230
18朱丹妮,等.中国中药杂志,1998,23(5):291
19朱丹妮,等.中国中药杂志,1998,23(8):483
20严克东,等.药物分析杂志,1981,1(2):65
21严克东,等.药物分析杂志,1981,1(3):163
22马郁琪,等.中草药,1982,13(5):1
23梁彬.中药通报,1985,10(8):40
24YoshihiroK,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4,(4):25
25陈婷,等.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5,1(1):7
[关键词]课程论文药物化学教学改革
药物化学(MedicalChemistry)是建立在化学学科和医学、生物学科基础上,设计、合成新的活性化合物,研究构效关系,解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创制并研究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药物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经典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并涉及广阔的研究领域,其主要工作是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在创制新药中,药物化学对后续学科的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药学研究领域中的带头学科。
药物化学是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和药学等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内容广泛,涉及面宽,交叉性强,学科发展快,药物分子的结构复杂,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具备了内在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才能持久、高效。因此,根据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我们想到了通过设置课程论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去探寻感兴趣的药物化学知识,进而强化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并且还把课程论文作为课程的考核方式之一,将课程论文纳入学生的成绩评价体系当中,和理论考试成绩一起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从而进一步的调动学生学习药物化学课程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几年来在教学中进行课程论文的实践,我们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本论文主要就课程论文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
一、设置课程论文重要意义和作用
论文是对课程的综合考察,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劳动,不但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加强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和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题目,学生查阅大量的中文及外文文献,然后根据对论文题目的理解,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提炼出相关内容,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撰写书面的论文,制作电子讲稿,并进行口头的报告。为了要把某个问题讲清楚,学生必须综合运用该课程甚至其他课程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阅读科技期刊和学术专著,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查、阅、写”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运用理论分析思考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制作电子讲稿,每个人做一定时间的学术报告,还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需要的正是具有各种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课程论文的写作应该说是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
通过在药物化学课中进行课程论文的尝试,我们发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欢迎,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对这种教学及考核方式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不少同学,都把这种实践作为对自己的一次锻炼机会,认真的调研文献,然后提炼总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不但对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同时还了解到了原理的实际应用,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的科研成果联系起来,使他们对药物化学这门课程更感兴趣,也加深了对学科的了解和热爱。有些同学在论文中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见解,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可以说课程论文在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药物化学课程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评价目标
在将课程论文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药物化学课程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首先建立了明确的课程论文评价体系,将课程论文的考核纳入了学生的成绩体系,最终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课程论文的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课程论文成绩占40%的比例。并由老师制定出了明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评价指标(见表1)。
课程论文要求和评价指标主要强调参考文献的质量、数量,对原始文献的分析、归纳与整理,对本领域研究结果的高度概括性,论文质量,论文格式,论文文字表达的流畅性。将课程论文写作纳入药物化学理论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过程中,主动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概况,激发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由于学生初次涉足药学专业课程,缺乏专业试验操作技能和试验设计知识,所以课程论文形式以总结归纳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和进展的综述论文为主。
三、药物化学课程论文题目的拟定
药物化学既要研究化学药物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又要了解用于人体后的生理、生化效应。在创制新药中,药物化学提供后续学科研究的物质基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进一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我们在把握每年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基础上,拟定了多个方向的题目,采取自由选题的形式,学生可以在给定范围内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撰写论文(见表2)。
四、课程论文的教学效果及不足
通过将课程论文引入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体系,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包括如下几点:(1)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创新。课程论文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药物化学的热情,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是单纯的被灌输,而是主动的获取;(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文献检索查阅能力,归纳整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技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课程论文是对传统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改革,无疑是有助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存在着查找资料不完全,思路不够开阔,对专业术语表达不够准确,英文摘要无从下手及论文形式不规范等,还需要不断探索改进。
参考文献:
[1]仉文升,李安良.药物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习保民,张鹏鹂.药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669-671.
[3]徐德培,刘楚群.高校本科课程论文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10):76-77.
在改革探索中,我们首先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以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来源植物识别及栽培的《中药植物学》课程,从而从制度上保证课程的正常开设。在教学改革方面,我们主要从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教材补充、药用植物园原植物识别、中药标本室植物标本及中药饮片识别、中药采收及收获中药的实验室观察等方面尝试改革,现总结如下。
1.1实践教学课时的安排:
实践教学课程一般与理论教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并且实践教学内容通常在相应的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为了保证学生全面学习中药植物的生长发育全过程,中药植物学课程分设在第二及第三学期。其中,第二学期主要进行中药植物学及栽培学基础知识、中药植物园幼苗及开花期原植物识别的教学活动,第三学期进行中药植物园果期原植物识别、中药标本室植物标本及中药饮片识别、中药采收及收获中药的实验室观察的教学活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我们将课时安排做这样的改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了解中药原植物从幼苗到收获的全过程;并且,由于《中药学》安排在第三学期,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药学》之前就已经进行了《中药植物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同时,感性认识的积累对学生以后学习理论知识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1.2补充知识点,编写教材,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鉴别中药原植物,我们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编写,并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中药植物学》教材,以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材为对象,介绍其来源,包括植物的形态、生理功能、分类鉴定及栽培基础理论,并首次提出中药植物学”概念。全书分为绪论、中药植物学形态及分类、中药植物栽培、各论四大部分。在各论部分,详细介绍每一味中药材的来源、药性、功能主治、采集加工、栽培及植物形态,使学生可以系统掌握中药从栽培到采集加工及临床应用的相关知识,丰富并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1.3中药原植物识别与药材的采收:
采取中药植物园原植物识别和标本室腊叶标本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带领学生识别中药的基原植物。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生活状态下的植物,我院在校园内建设占地40亩的中药植物园,园内按照一至两年生草本区、多年生草本区、乔灌木区和藤本植物区四个大区规划种植中药400余种,其中,300余种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中所载的大部分常用药材,其余品种为当地常用药材。在植物的营养生长期,根据植物开花的先后次序,尽量将具有相同功效的中药原植物归类讲解,并重点注意让学生识别易混淆植物,如金钟花、迎春花和连翘的区别,白玉兰、广玉兰、望春玉兰、辛夷、二乔玉兰的区别,木犀科丁香和桃金娘科丁香的区别等;同一植物的不同入药部位,如板蓝根和大青叶,枸杞和地骨皮,苏子和苏叶,半夏和掌叶半夏,桑叶、桑枝、桑白皮和桑椹等,以便开拓学生的视野,为以后理论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在中药材的收获期,带领学生采收中药。为了保护中药资源以及增加学生对中药材的资源保护意识,我们主要采收种子、叶类和花类药材以及部分需要更新的根类药材,让学生从采收、晾晒到简单的炮制过程全程参与,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生药及中药炮制的知识,也能够培养学生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以及合理用药的意识。此外,学院标本室也保存了部分亚热带、热带植物标本,以弥补药用植物园缺少此类植物的不足。
1.4中药饮片的识别:
结合理论课的讲授以及药用植物园收获的药材,让学生在实验室观察中药饮片,重点讲解饮片的色泽、气味、鉴别特征,比如,杜仲断面有胶状的细丝粘连、大血藤有棕红色放射状排列的髓射线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调动视觉、触觉、嗅觉与味觉等感官进行观察,加深学生对中药形、色、气、味等的感性认识,并与中药学理论知识以及以后中药药理学的学习相结合,更好地掌握中药的药性理论。此外,学院的中药标本室中也存有近500种中药标本,按照中药的功效进行分区存放,其中,每一味中药都配备相应的图文介绍,包括中药的基原植物、入药部位、采收时间、炮制方法、功效及用法用量等。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充分利用标本室的资源,以巩固加深在理论及实践课上所学到的知识。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