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必由之路农机化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一、现阶段农业机械机型发展趋势
我国在户均只有7.8亩土地的小规模生产实行了农户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小型农机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轮”为主的小型低性能农机,它得以发展的条件和优点是适合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经营规模的需要。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从对农机的要求看,第一,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第二,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第三,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农机化节本增效的基本属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能有效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性能,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
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发展农机化可以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培育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作用;中国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1-0142-02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体现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先进与否。未来,农业机械化将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不断显现其先进性的作用[1]。现阶段我国还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大量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应用,我国农业将向着集约化、工厂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新型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现代农业总体思路就是要建立“大农业、大系统、大产业、大村镇”的现代农业大格局,按照“高效、高产、生态、优质、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发展种养加、综合利用、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机械代替了人畜力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范围的重大突破,机械化作业达到人力所不能及的水平[2],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使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成为可能。在此意义上看,实施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加快实现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创造条件。
1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几乎为零,农业生产方式陈旧、落后,严重束`了农业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开始,经历了60多年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生了巨变,取得了瞩目的进展,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良好,2015年超额完成了“十二五”各项指标任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机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预计全国农机总动力可达11亿kW,高性能的粮食生产机具比重不断提升。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快速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农机化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在关键装备研发制造上取得重大突破,诸如动力换挡拖拉机、高效施药、精确播栽等,农机农艺融合获得全面认知,适应机械化的良种、良法得到广泛应用,农机深松等重点技术大范围推广。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持续深化,逐步由以耕、种、收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等全方位拓展,涌现出大量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目前全国农机合作社已超过5.3万个,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纵览我国农机化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持续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据统计,自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从2004年的7000万元到2015年的236.45亿元,共计补贴达1435.07亿元。农业部深入探索了农机购置补贴的市场化改革,紧紧围绕“缩范围、降定额、促敞开”调整完善。与此同时,国家还拿出一定比例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补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制度的实施,强有力地激活了农民对使用和采购农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了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力和水平,引导了易操作、高性能、先进农机的广泛应用,形成了良好效益,对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稳步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建国初期,全国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仅8.01万kW,农用拖拉机仅117台,没有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3]。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除填补了大型农机空白之外,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kW,增长了千倍之多,有些农机甚至增长了数万倍;2015年累计完成深松土地作业面积1366.67万hm2,同时达到63%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也标志着农业机械作业代替了人畜力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三是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通过农具改革,实施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948)项目等,加大了农业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开发和扶持力度,解决了农业机械化“瓶颈”技术和技术集成问题[4]。近些年来,深松深耕、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种、节水灌溉、覆膜、秸秆还田及高效安全用药等专业化新型机械的全面推广,加快了现代化农业科技进步和实现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步伐。四是农业机械制造能力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而实现农业机械化,就必须依靠农机工业化发展。农机企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了我国从农机生产弱国向世界农机生产大国转变的历史性跨越,支撑了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快速发展[5]。同时,为鼓励进口大型农业机械,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举办了“国际农业机械产品及技术展览会”“中外农机技术交流研讨会”等国际性会议,建立了农业机械化项目示范区,成立了合资企业,加大了外资引进和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推动我国农业机械产业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机械质量和种类不仅可以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五是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迅速发展。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化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持续提升。服务范围由耕、种、收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面拓展,涌现出各类新型主体。农机合作社不再是单一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主体,农机企业、农机维修网点、农机大户等各种新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力支撑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涌现出4200多万个农机户的基础上,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的数量分别超过520.0万、5.3万个。
2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直接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1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标志着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中,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代替人、畜力作为生产工具,是人类深刻的技术革命。装备了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率是人力、畜力无法匹敌的,农业机械化实现了要求极高的现代科学农艺,改善了生产条件,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使农产品的质量、品质、产量得到提高,对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和产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6]。目前,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仅凭提高农艺水平(优良品种选育、作物布局优化、栽培技术配套等)是不能实现的,任何先进的农艺手段在与之相应的机械技术配套实施之前,都不能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只有与相应机械配套,实现农艺手段和农业机械的高度融合,才会形成巨大生产力。
2.2农业机械化是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载体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关键载体,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实现与农艺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7-8]。农业机械化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要快速应用到生产中,就必须结合农业机械化载体应用于生产实践。如玉米机械精量播种、小麦种肥分层播种、膜下滴灌、旋耕灭茬播种等机械化播种技术,就是通过将栽培技术、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与农业机械化融合后,应用于农业生产,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关键,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先进的农业机械承载先进的农业技术,才能使农业生产走上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发展道路。
2.3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撑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范围、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农产品的整个生产与加工过程都与农业机械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已广泛应用了农业机械化,服务范围从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延伸,应用范围全面扩展。例如在农产品加工上,收获、采摘、加工、储运、保鲜等需要相配套的农业机械和加工技术支撑;在种植业上,品种选育、耕作、播种、灌溉、植保、收获、加工、保鲜、贮藏、运输等环节均需农业机械的支撑。另外,农机服务的承包经营、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等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农机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维修及配件供应等,逐渐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生产为中心的产业链条。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不断深入,大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使用越来越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4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迫切的是要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而且最终还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扩大及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不断深化,农业机械装备迅速增长,大量农民成为新农机手,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新农机手缺乏农业机械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农机培训项目,加强对农机手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农机手的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促进新型农机服务经营主体的快速形成,是培养和稳定农机服务队伍的必由之路[9]。同时,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也需要及时提高和更新。主要依托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打造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锻炼人才,努力建设农机化管理人才和技术推广队伍[6]。
2.5农业机械化为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机作业市场、维修市场、流通市场、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例如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鉴定、安全监理、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以便民利民。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加快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培育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鼓励公益性和经营相结合,发展多种规模经营方式,加强规范化建设。同时,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合作,成立新型农机服务组织,诸如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10],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引导其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经营流转土地、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发展效益,让更多农民分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果。
3结语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通过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与先进的适用农业机械高度融合,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先进的装备及生产手段,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利用率以及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农业机械化在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推进土地流转、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创造了条件。总之,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机械化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4参考文献
[1]孟庆祯,张立春,毕克利.农业机械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0):39.
[2]杨晓红.青岛市农机购置补贴研究[D].青岛:青岛农业大学,2009.
[3]宋宜清.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J].农业c技术,2007(6):25-28.
[4]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中国农机化波澜壮阔六十年[J].农机科技推广,2009(10):12-15.
[5]杨勇.农机总动力六十年增长10000倍[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9(39):13-14.
[6]徐浩东,刘桂彬.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J].新农村,2015(11):54.
[7]石杰.浅议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5,2(10):123-125.
[8]乌云塔娜.浅析农业机械化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5(5):35-36.
1农业机械化概述
农业机械化是在利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及农业机械来开展的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农业生产的客观条件,可显著地提高农业生产效果,且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及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促使整个当代农业建设获得迅速发展的机会。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一定要对农业机械化作出重新定位,把握好农业机械化的科学寓意。从农业机械化客观发展规律分析,农业机械化需历经选择性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全面机械化这一发展过程。
2农业机械化是建设当代农业的有效力量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对发展当代农业作出明确的说明:不断加强农业技术水平及技术设备,促使当代农业建设逐渐向农业机械化方向发展。在我国实施的各项农业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农业获得了政府部门在资金投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随着土地规模化的一步步落实,购买补贴大量的农业机具,广大农民对农机局的购买及需求逐渐增加,这对于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1农业机械化促使农业建设条件得以改善
机械化农业是当代农业建设构成部分中最为基础性的要素,是发展当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物质性因素,在农业机械的利用及推广的前提下逐渐形成的现代农业。所以,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通常所说的农业设备,狭义上指的是农业机械装备;广义上指的是包括农业设备的制造-推广-使用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农机社会服务系统建设等各方面的活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广泛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当代农业建设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开始从以往的发展粗放型农业逐渐向发展集约型农业不断转变,开始寻求一条安全稳定、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
2.2农业机械化促使农业科技成果得到有效的转化及应用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与相关制度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是非常滞后的,这就造成我国当代农业在转化及农业技术的革新方面潜存很大的困难,在农业内部欠缺强大的农业科技探究动力,缺少一个具有强大农业科技革新的力量,机械化农业属于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的载体,建设完善化的农业机械化机制、增加先进科学技术的革新及广大应用,可促使农机化科学技术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促使农艺、农机二者之间的密切协作,使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很好的转化及广泛运用。
2.3农业机械化可促使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显著的变化
当代农业建设中要体现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可逐渐向更深、更广的农业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促使我国当前的农业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农业设施化是当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机械化农业其实是促使我国一体化农业实现的有效途径,然而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与农业和各产业相互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作为耳针之间的主要桥梁,唯有进行农业建设的不断创新及新方法的不断运用,才能促使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增,将当代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建设,从而实现农机产业化的首要工作—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方法,为企业供应商来代替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传统形式,组织大量的农业服务组织,将那些闲置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利用,将以往代耕代种的农业建设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机械化服务模式,并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农业生产模式产生明显的变化。
2.4农业机械化为建设新型农业创造
良好的发展空间丰富的农业知识、先进的农业技术及了解农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当代农业中不可或缺的3方面力量,为此则需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农业知识培训,通过各类农业科研项目来促使我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培养一批专业的农机化科研人才,最大限度上促使农业知识结构得到不断的革新,创建一支具有扎实农业知识功底、了解具体业务、具有专业农业技术以及不断进行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的综合性专业队伍。
3结语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现代农业;农机化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04-1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对于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目的就是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这是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在努力的结果,从我们国家近几年的连续七个中央一号文件的来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促进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的保证和需要。从“三个代表”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总是代表着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毫无疑问,农业机械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实施先进农业科技的载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现实的角度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进步将贯穿于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甚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多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因此说,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进步能改善和促进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的生产率,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率和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使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土地和劳作中解脱出来,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的生产向着高产、高效和优质方向发展,也是我们国家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因此说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项艰巨而长期的根本任务,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根本革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除此之外,实现农业机械化还可以带动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乡风文明,实现管理民主。无数事实证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发展农业机械化,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2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农业机械化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实现农业机械化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要使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通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与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1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对于农业大县来说,要因地制宜,适当发展适合本地的农业机械,从而促使农业的全面发展,在发挥本地农机作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县内一切农业技术学校和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不断满足农业的现实需要和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增加农民现金收入。
2.2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的产业水平
在当今时代要巩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科技成果,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手段,完善农村农业机械服务中心的运行机制,提高为农户的服务水平,协助国家开展好农业机械的各种补贴工作。
2.3着力推进小型适用农机具的推广,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农业机械化的大力发展,可以通过机械来代替传统的人力手工劳动,促使农民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而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4广泛开展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当今社会,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于农民使用农业机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广泛开展农机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2.5着力推进购机补贴制度,提高惠民政策透明度
近年来,中央和省对于农村机械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这无疑为我们发展农业机械带来了新的机遇,对此,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会议精神,积极争取和启动地方购机补贴配套。
3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农机化事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诞生、成长和壮大,在改革中的大潮中曲折前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农机化的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机事业的契机,保障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3.1搞好调研研究
综合运用财政和税收手段,并结合农民自己投资,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在具体操作上还要采取购机补贴政策,调动农民对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2完善基层农业机械部门的投入保障机制
完善基层农机部门的经费和干部人事编制保障机制,解除基层农机人员的后顾之忧。要遵循“农民自愿、民主管理、互助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类基层农机作业服务体系的作用,增加农机服务的效益。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影响
1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生产引入机械要素意味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农业生产技术变革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区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农业机械化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农业的转型。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机器替代人畜力作业,必然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实践中,有些作业要求靠人畜力不可能完成,必须配备和使用机器来完成。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物质技术条件,农业的规模经营需要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条件。从技术方面看,农业的规模经营最终是由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决定的,而这里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主要是指机械装备的扩大,机械化作业程度的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的规模经营相联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农业机械化能通过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农艺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
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因此,农业对土地有严重的依赖性,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产出的多少。土地利用率是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在土地总面积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土地利用率意味着增加可以使用的土地面积。利用农业机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为中国传统农业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这种发展思路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更为重要的是,利用机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思想与传统的通过垦荒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观点存在本质的差异。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一种形式。
3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的投入与产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都与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国面临土地与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人均耕地、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而且我国资源和环境退化严重、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抗灾能力不强以及生产与管理方式落后和效益低下等问题将继续存在。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将会在逐步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原来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每年灌溉浪费的水资源相当于全国总用水量的40%~50%。运用机械化平整地技术、机械化覆膜技术、机械化旱地坐水播种技术、集雨喷灌和微灌技术等诸多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对水的利用率,是解决资源短缺,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选择。保护耕地资源,需要机械化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土地产出率,是解决耕地紧缺的重要措施。只有通过大型农业机械,采用深耕、深施化肥等措施,才能提高耕地质量。开发有机肥料,利用粪尿和农业废弃物必须要有粉碎机、干燥机、发酵机、搅拌器等机械设备。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复种、间种、套种等多种种植模式及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机械化。地膜覆盖技术对增产作用较大,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之一,它的大面积推广得益于地膜覆盖机械化技术。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1.我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存在着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问题,因此农产品无论从价格上还是从品质上与发达国家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入WTO后,国家要降低农产品进出口关税,取消对国内农业的各种扶持和补贴,国外质量好、价格低的农产品会对我国农产品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抓住加入WTO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机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他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波动将对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成绩是主要的。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发展正在加快。与此同时,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同时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以及发展不平衡,如: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
2.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如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新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农业机械化最终要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3.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贡献,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央1号文件系统部署了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