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例(12篇)

时间: 2023-12-31 栏目:公文范文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篇1

关键词:防洪;排涝

Abstract:Inrecentyears,floodcontrolwordhasarousedgreatattention.Inparticular,somecoastalcities,fromtheseaisrelativelyrecent,theterrainisrelativelylow,andrelativelydensepopulationofspecialcircumstancessuchasfloodcontrolanddrainageworkshouldbestrengthened.Next,ontotheTangshanCity,forexampleonthisissueandexplore.

Keywords:floodcontrol;drainage.

中图分类号:TU9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有些地方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防洪排涝的重要性。由于过分的追求经济的增长从而加重了城市的密集程度和人口基数的持续扩张。这样就会造成一旦做不好防洪排涝工作后果将会非常严重。沿海城市由于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更应该加强防洪排涝工作。

唐山市防洪排涝工程现状

近年来,在我市市委市政府、水利部门以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防洪排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上来看,我国的防洪排涝工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落实不到位等一系列类似问题的出现导致我市的防洪排涝工作还需要近一步加强,争取把每项工作都做足把每个环节都落实到实处,从而与全市人民一道来低于洪涝灾害,一起共度难关。

唐山市在防洪排涝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的防洪排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以至于防洪排涝工作进行的不是很好。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来跟大家探讨一下:

城市建筑物过度密集

现在很多城市过度的追求城市的整体形象的而忽略对防洪排涝工作的重视以至于将绝大多数土地都变成了建筑用地。城市建筑物的过度集中将不利于进行防洪排涝工作。

废弃固体物的过度排放

近年来,人们都喜欢将固体废弃物品排入河流或者湖泊当中造成河道堵塞,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流的流速从而导致水源无法正常排放形成洪涝灾害。

人们的肆意妄为

有些地区,特别是一些稍微偏远的地区,由于人们文化水平不高和道德素质比较低等原因以至于将过度的垃圾排入湖中甚至为了一点私人利益不顾大家的劝阻将河流填平,一旦洪水来袭水源将无法正常疏导造成洪水过度密集形成洪涝。

部分部门领导的不作为

有些领导只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洪涝问题不太关注或者由于执行过程中的某些原因而不敢过度的去关注,这些问题同样造成了城市的洪涝灾害。

防洪排涝设备较差和经费缺失

有些地方的防洪排涝设备比较陈旧,造成在洪水到来后虽然人们都在尽力抗洪排涝,但由于设备的过度陈旧根本无法阻挡洪水的侵袭造成洪涝灾害。再者就是,由于经费的缺失造成很多防汛工作被迫中断。这也是无法正常抵御洪水的一个重要原因。

加强唐山市城市防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于唐山市是一座沿海城市,无论是降水量还是河流的分布情况都远远高于一些内陆城市。除此之外,唐山市还濒临我国四海之一的渤海,并且海域面积占到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广阔的海洋面积在有利于形成海上贸易促进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危害。由于距离海洋比较近并且市内海域面积过多,这些有利的条件一旦不善加利用将会造成很大的水患问题形成洪涝灾害。此外,唐山市特殊的地形分布情况以及降水的不均匀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水灾。

大家都知道唐山市不仅是一座沿海城市并且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它的北面是历史悠久的燕山,南面濒临我国四海之一的渤海,西面是另一座高速发展的海港城市天津和首都北京,东面是经济发达的秦皇岛。除此之外,它还是华北到达东北的必经之路三条铁路与一条公路纵贯全境,这些都预示着唐山这座城市的的重要性。所以说,唐山发展的好坏将会对很多地方造成影响。为了城市的发展市委市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唐山的发展,加强城市的防洪排涝工作。

对近年来唐山市加强防洪工作的看法

近年来,我市经过市委市政府的大力领导与全市民众一起在防洪排涝上所取得的成就与以往相比有了显著的成效。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和自豪的。但是,由于个别地方没有把工作做好,以至于有些地方的防洪排涝工作做的差强人意。接下来笔者就这些问题来跟大家探讨一下,希望对以后的防洪排涝工作能有所帮助。

一座城市之所以被评为优秀城市,比的不仅仅是大楼的数量而是这座城市的综合实力。如果只是片面的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包括防洪防排涝在内的一些其它的工作,那么这座城市也不可能发展好,只有真正加强防洪排涝工作避免或者减少洪涝的发生这座城市才能更好的发展。

部分领导的不作为或者很少有所作为,再加上过分的放任群众,这些都不利于防洪排涝工作的正常进行。首先说一下部分领导的不作为,如果这部分领导不作为,就算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再努力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俗话说,天高皇帝远上面政策贯彻的再好、准备的再充分,如果下面的领导根本不当回事儿甚至纵容事态的发展,那么也做不好防洪排涝工作。还有,有些领导过分的放任群众任其发展,这也是使防洪排涝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这些群众的思想觉悟本来就低甚至有极个别人蛮横不讲理,如果不进行制止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将会相当严重。如果不对这部分人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从而进行改正,那么一旦出现洪涝灾害后果是是不肯设想的,严重程度更是无法预料的。

资金储备不足也是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想法再准确措施在完善的做好战前准备工作,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后盾那么这一切都只是空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与资金是分不开的。如果资金准备不充分那么一切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下去,当然也不会对防洪排涝工作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如何做好唐山市的防洪排涝工作

既然防洪排涝工作这么重要,那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有利于城市的防洪排涝呢?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做好防洪排涝工作必须要做到以后几点。

要做都经济发展与防汛工作一起抓

通过调查发现,我市有许多地方为了片面的追求城市的形象化建设而忽略城市的防汛工作,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更是不允许的。过度的建设楼房造成大量的湖泊河流消失,致使原本流入河流或者湖泊的水源只能涌向街道和居民区,造成这部分地方的水量持续暴涨从形成水患灾害,给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加快城市的发展多建设一些楼房无可厚非,但是决不能忽略对洪涝灾害的预防。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的利用和规划土地,根据土地自身的特点和当地的环境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真正做到城市建设与预防洪涝相结合。只有这样才会避免或者减少洪涝的发生。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量修建河流和堤坝

我们都知道河流和堤坝可以起到很好的贮水作用,我市很多地方之所以频频发生洪涝灾害也与河流过少或者水坝的贮水量过低有很大关系。我市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规模的洪涝灾害,这两方面的缺失几乎占到了所有发生次数的一半还要多。这些都不难看出加强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河流的增多可以使更多的洪水流入河流,筑高堤坝可以防止海水倒灌,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两方面的建设都可以很好的抵御洪水来袭减少城市无效的贮水量。

保证足够的经费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确保经费的充足,当然防洪排涝也不例外。无论是修建河流和筑高堤坝都需要很大的一笔投入方能完成。因此,要想真正的做到防洪排涝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要投入大量的经费来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总结:

从历史上来看,洪涝已经成为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危害程度也绝不次于其它灾害的影响力。对于城市来讲它的危害程度更是非常可怕的,将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所以,为了使我市的经济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要加强防洪排涝工作。

参考文献: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篇2

关键词:GIS遥感洪水灾害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12-02

1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生活和社会面貌。作为全球信息化浪潮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日益受到科技界、企业界与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快速的发展,为洪水灾害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快速的发展,为洪水灾害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地理信息系统(GIS)既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工程技术,又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其技术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相关的方法过程所组成,用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而遥感,因为获取数据的时效性、大面积的同步观测、获取信息的非实地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利用。

在历史上,人们为了抵御洪水,更多的是采取修筑堤坝、水库等工程性的措施。防洪工程措施是以工程手段,改变洪水特性和自然环境,达到防止和减少洪水灾害的目的,但仅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我国洪涝灾害的频频发生,不仅造成了许多人员伤亡,更造成我国的经济巨大损失。而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用于自然灾害的灾害评估,而且可以辅助减灾救灾决策。特别是通过GIS与遥感的结合应用,不仅可以更精确的分析和评价自然灾害的各种属性,而且可以重新描述和表达自然灾害现象,在全球定位的基础上,实现对灾害的分析与模拟。

2GIS与遥感相结合在洪水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洪水风险分析是对洪水发生的潜在区域或洪水威胁区域进行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洪灾损失评估分析、历史洪水规律的分析、遭受洪水风险级别的分析、抗洪救灾可行性的分析等,洪水危险性分析研究的是受洪水威胁地区可能遭受洪水影响的强度和频度,而这些都要利用GIS与RS技术相结合,利用GIS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与RS全天候、全方位、多平台、多高度、多角度、多时相获取图像的效率。遥感,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获取手段,可以为洪灾风险管理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一方面可利用遥感资料推求各种水体,获取其自然特征信息如淹没范围、水位(流量)等,另外可利用遥感资料进行有关水文过程中的参数和变量的推求。

(1)遥感影像与数字线画图(DLG)的融合:经过正射纠正后的遥感影像,与数字线画图信息的融合,可产生影像地图,进而对发生洪水灾害地区进行图像分析而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

(2)遥感影像与数字地形模型(DEM)的融合:数字地形模型与遥感数据的融合,有助于实施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与配准,消除遥感影像中因地形起伏所造成的像元位移,提高遥感影像的定位精度,同时数字地形可以参与遥感影像的分类,改善分类精度,通过此方法,可以对受灾地区进行准确的定位,以不至于在抗洪过程中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从而减少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

(3)遥感影像与数字栅格图(DRG)的融合:将数字栅格地图与遥感图像配准叠合,可以从遥感图像中快速发现已发生变化的区域,进而实现空间数据库的自动、半自动更新。

洪涝灾害监测评估是抗洪减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GIS是其中重要的技术支撑之一。洪涝灾害的监测评估除了采用常规的水位、流量观测外,遥感是监测的主要手段,而以GIS技术为基础的各类基础数据库则是风险监测及评估的技术保障。目前常用来获取洪水水体范围的遥感图像数据包括:NOAAAVHRR,LandsatTM,JERSSAR,ERASAR,RadarsatSAR等。这些遥感图像都有各自的特点,如NOAA影响的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但时间分辨率较高,一天可四次获得图像,对宏观的洪水动态监测非常有利。LandsatTM图像主要适用于洪水灾害监测评估中本体水体的提取。后俩者为雷达遥感影像,由于属于微波遥感,是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穿透云雾等特征,成为洪水灾害监测的首选数据。

在洪涝灾害的评估以及从遥感影像提取现势水体,GIS都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它是决定洪涝灾害监测评估水平的决定因素,尤其是评估内容,完全决定于基础背景数据库数据层的多少。洪水灾害风险区划涉及区域环境要素(如地形、坡度、土地利用)是洪水特征(如流量、水位、频率)和社会经济要素(如人口、农业、工业等)。洪水灾害风险区划,主要是对空间地域上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分区,使用空间分布数据是洪水灾害风险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GIS作为管理空间数据最有力的手段,在洪水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洪涝灾害监测评估业务运行系统。该系统运行在WindowsNT系统平台上,以ArcInfo和Eradas作为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支撑软件。该系统可以完成遥感图像的输入输出、几何校正与配准、镶嵌切割、影像灰度调整与增强等预处理过程;进行矢量数据的编辑、格式及投影转换、多层数据之间的叠加运算等,可快速准备评估前的背景数据;可以从遥感影像中人工以及自动提取水体;通过受淹范围与土地利用基础背景数据的叠加,完成受淹范围内居民地和耕地等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以及面积计算,按县市统计计算受淹居民地和耕地面积。

3GIS的特点

准确空间定位的特点、方便空间查询与分析的特点、数据模型支持的特点。GIS的这些特点即快速而准确地预告致灾事件,对灾难事件造成灾难的地点、范围和强度的快速评估。由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数据操作功能、数据存储与组织功能、数据的查询检索与统计计算功能、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显示与输出功能,使得地理信息系统成为很多应用系统理想的集成环境。

在洪水风险监测方面,许多专家基于气象卫星遥感与GIS集成对洪水监测与预报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应用到很多流域的山洪预报中,该系统的原理是:

(1)由NAVV卫星提供的TIF数据、测雨雷达数据气象联网数据综合分析而获得区域降雨、蒸散发、温度场等实时物理量,并以此与GIS复合得出指定流域内上述诸物理量;

(2)通过NAVV卫星数据获取前期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动态、水位等实时数据;

(3)通过LandsatTM数据获取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地形、流域特征等下垫面背景参数,并将这些参数作为流域常规水文预报模型的修正和补充,建立水文预报模型。

GIS及遥感技术的空间分析方法应用在洪水灾害模拟及损失评估方面,利用DEM数据以及遥感影象数据和建筑物属性数据可以真实的模拟该地区洪水淹没真实场景,对于确定洪水淹没区地形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据洪水水位确定洪水淹没范围后,可以结合其土地利用类型以及经济数据,对可能受淹地区的林地、耕地、居民用地等以及人口数据等进行快速评估,并进一步预测洪水灾害损失,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篇3

清华大学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2000年8月6中国国家图书馆多功能厅主持人:周孝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评论人:李强教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策划人:李楯教授,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王浩:水无所不在,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物质基础,是影响生态的控制要素,人的60%—70%.也是水,水问题不单纯是科学技术问题、工程问题,是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区域的发展、综合国力的问题,也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就下面四个方面谈水问题:一、目前存在的中国水问题二、如何看待水问题,造成此视的原因三、目前水问题的发展趋势四、解决的可能途径一、目前存在的水问题:从现象上看,就是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的问题。水多:洪涝灾害仍是部分地区发展的心腹大患。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年在洪涝灾害上的损失平均为100亿美元,其中洪水只占三成四,伴随洪水发生的涝灾占六或五。水少: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河道外用水较多,造成了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水脏:水环境污染等。水浑:包括水土流失,地下水下降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包括沙尘暴问题。这四大类问题的基本情况是:首先说洪水。从四个方面认识洪水造成危害的机制。先说洪水形成的生存环境。森林植被影响洪水,如森林植被好,同样的降水量,同样的气候条件,形成洪水的过程比较缓,总量也较小。换句话说,就是可能造成的灾害的风险小一些。第二个是洪水的演进环境,包括在河道里、江河湖泊里的吞吐、澄净的过程,这时就要看防洪的体系如何。第三方面,就是在洪泛区中的财产多不多。财产越多,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第四个方面,是说洪水造成的灾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做为社会来讲,就是对洪水的抗拒能力和耐受能力,即灾敏感性。这四个方面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这四个方面能做好,就能有效控制洪水造成的灾害。就我国目前来说,水多仍是心腹之患。如长江98-99的大水。这样的灾害在今后的十年、十五年内,下非常大的力气,才能有所控制。就现在的情况来说,能有所缓解。目前,我国关于洪水的问题,大约和25年前或30年前的美国差不多。国家一方面就防洪的投入不断增多,98大水之后,防洪投入的力度非常大,每年都在200亿以上。防洪设施整体上的改善是很快的。但受综合性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国家的防洪的投入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洪水造成的损失也在同步的加大。《美国国家防洪总报告》关于这些方面有些反思。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人水争地的矛盾。也就是说,人的生存空间较小,人口密度较大。在洪涝区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为了追求小利,一些人不服从洪泛区的管理,使得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不能降下来。目前中国在洪泛区内生活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只要人口还保持在1000万,防洪工程做得再好,洪水造成的损失也不容易根治。第二,防洪的标准有待于提高。就黄河的例子说,从桃花源以下到河口,大约有需要堤防的河道是700公里,两岸大堤就是1400公里。这1400公里中,低于黄河流域规划中的规定,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堤防大约是800公里以上,不够高,存在漫决的危险。洪水一来,漫过大堤。第二,堤防的质量不好!在有记载的2600年历史中,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的纪录,大约每3年有两次决口。历朝历代,大堤决口以后又重新修复,土质比较掺杂,有很多硬地和断面,即暗伤。这种情况下,就有溃决的危险,因为在结构上有危险。第三方面有冲决的危险。目前黄河断流的情况下,水很小,进入河漕的泥沙没有明显减少。每年大的有十亿吨上下。90年代以来,每年是在十三亿吨到八亿吨之间摆动。平均每年有十亿吨泥沙进黄河。出河口的泥沙很少,大部分在河槽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篇4

关键词: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城市化生态防洪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16-02

1前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城市范围逐渐扩大,人类活动的加剧,深刻地改变了自然环境,增加了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事件,台风、暴雨频率和强度的加大,使城市面临着遭受更大的洪涝灾害脆弱性,城市洪涝灾害受损程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近年来,长江流域城市受到暴雨洪水灾害袭击,损失惨重,城市防洪工作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2气候变化与长江流域城市洪涝

回顾全球历史上发生的洪灾,高发区多在人口密集、垦植度高、河湖众多、降雨丰沛的北半球暖湿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变异性使长江成为全球季节性降水变化较大的流域,降雨相对集中,时空分布不均,平均约10a发生一次大洪水。根据WWF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显示,长江流域内147个气象站点资料,相对于1961年到1990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增加0.33℃,而2001年到2005年升温幅度达0.71℃。陆地表层温度的增加将导致陆地水循环动力过程的改变,水文极值事件(干旱与洪水)的频率与分布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在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极端严重的冰雪灾害事件及干旱事件随着气候变暖和部分地区降雨量的增加也呈现上升的趋势。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2006年重庆大旱,部分县持续干旱超过80天,三分之二的溪河断流,471座水库干涸。2007年,整个四川盆地在7月经历半个月的大暴雨,全市100多万人受灾。2009年6月两湖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9月份地震灾区发生的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以及长江上、中游11月份的秋汛,均为历史罕见。2010年7月,长江流域的洪灾波及江苏、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多省市遭受暴雨洪涝灾害。仅7月间,受灾人口达3821.6万,直接经济损失295.2亿元。

长江流域人口多,密度大,而未来的气候变化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流域内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未来的洪涝灾害程度将愈演愈烈,将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3城市化与城市洪涝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密度和建筑物密度倍增。城市化的进程直接改变了局部气候条件和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导致城市面对洪涝的脆弱性增加,洪涝风险度提高。城市化对城市洪涝的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城市化改变了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湖泊面积萎缩、城市湿地、绿地不断减少,不透水面积成倍增加,提高了城市综合径流系数。根据研究数据,城镇建筑的稀疏区到密集区,其径流系统由0.20~0.45增加至0.60~0.85。径流系数的增加减少了地表水的入渗能力,大大降低了城市土地对雨洪的天然调蓄能力,导致雨水径流量的急剧增加。从而改变城市区域暴雨径流条件,使径流总量增大,洪峰流量提高,峰现时间提前,加剧了洪水的威胁和风险。

(2)中小河流防洪和山洪灾害问题日益突出。长江上中游地区多为山区或丘陵区,中小河流洪水来得快,涨势猛。由于早期的规划、管理不到位,临河、跨河建筑物侵占行洪断面现象严重,上游下泄的洪水将加重下游城市的防洪压力。如上游暴雨频繁,下泻的洪水就会直接威胁下游城市。尤其是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流失的泥土淤塞江河,河床抬高,对下游和江河两边的城市威胁更大。

(3)由于地下水开采过量等原因,许多城市都出现严重的地面下沉现象。雨水渗透的减少、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得城市低洼地段逐渐扩大,破坏了城市的水循环的路径,加大了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加剧了洪涝灾害的程度。

(4)多数城市的部分下水道排水设施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中部分低洼地区下水道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较低。而后期排水系统的建设远滞后于城市的扩展,当遭遇暴雨洪水时,往往排泄不畅,极易形成局部内涝。

4城市生态防洪理念

城市是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开放地域系统,城市洪涝灾害的形成是全球-流域-城市不同地域尺度、不同子系统的变化共同耦合的产物。城市是人水矛盾最突出的区域之一。一方面,在城市的发展和扩张过程中,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填湖造地,侵占河道的现象频繁发生,河流行洪能力下降,湖泊蓄水能力减弱;另一方面,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同时降低了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调蓄防枯能力。

湖泊湿地大规模的开发和垦殖,极大地削弱了其调蓄、宣泄洪水径流的功能,减少了江河水系泥沙的沉淤空间,加剧了江河干流变迁和洪灾威胁。也极大降低了江河洪泛期输入营养物质被吸收和转化的能力,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过程,致使原有生态系统的防洪和蓄滞洪水的功能大大减弱。因此,必须针对城市洪涝灾害的特性,在常规防洪治涝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基础上,研究城市防洪的对策,建立城市防洪的新理念。

河流、湖泊、湿地、绿地具有调节局部小气候的功能,在防洪治涝中有蓄水、输水和分洪作用。在增强城市蓄水和排泄功能,在城市防洪排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回补地下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认识城市河流、湖泊、湿地、绿地的防洪功能,开展城市生态防洪研究,对于协调城市的人水关系,人与生态关系,解决城市特有的洪涝问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结论

长江流域防洪问题的核心是人、水、地之间的矛盾。人、水、地协调发展,是人类在生活、生产活动与各种治江工程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水文特性和地质作用,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作用相协调,从而达到与洪水协调共处。

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考虑,既要适当地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要主动地适应洪水、与自然协调共处。要约束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和过度开发利用土地的行为,采取综合措施,将洪水灾害减少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容许的程度,逐步调整人与水的关系,对江河的整治由过去的以防洪为主要目标逐渐转变为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改善环境与生态系统等多目标的综合整治。全局考虑长江流域城市生态防洪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协调流域内人与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尚志海,丘世钧.全球变化下城市洪涝灾害的动力机制[J].自然灾害学报,2009,2(1):100-105.

[2]向立云.城市洪涝灾害的成灾模式初步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1995(11):207-211.

[3]李红旭,李芝喜.论森林植被的生态防洪功能[J].云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2000,6(2):39-44.

[4]徐明,马德超.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5]夏军.河流健康与环境变化影响的对策[J].科学研究,2008,2(1):1-8.

[6]薛芳,谭海樵.城市化进程中的洪涝灾害与雨水水文循环修复[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058-11061.

[7]刘妮,王炜.城市快速发展对城市防洪的影响与对策[J].山西建筑,2009,9(25):361-362.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1篇5

Abstract:Urbandevelopmentisinseparablefromtheabundantwaterresources,butthefloodingalsorestrictsthecity'srapideconomicdevelopmen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city,laggingfloodcontrolprojectshasbeenunabletomeetthedemandforurbanfloodcontrol,themanagersarelackofknowledgeofthefloodsandthemanagementphilosophyisold,causingthefloodcontrolmeasurescannotfollowup.Inrecentyears,thecityfloodsoccurfrequently,whichhasaffected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ity'seconomy,butalsoposeathreattothelivesandpropertyofthemasses.Inthispaper,throughtheanalysisofthestatusoffloodcontrolinplaincity,proposedaseriesofconstructivemeasureswereproposed,soastosolvetheproblemofurbanfloodcontrol.

关键词:城市防洪;现状;措施

Keywords:urbanfloodcontrol;statusquo;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071-02

1平原城市的洪涝特点

我国平原一般分布在大中型河流中下游地区,因历史上河水泛滥冲积而成,地势平坦,便于人类生产生活。分布在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数量众多,人口密集,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支撑的工厂企业分布集中。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势特征,其遭受的洪涝灾害也与其他地区不同。由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这些城市都位于水源充足,水网密集的区域。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也是城市发展的必需条件。一方面城市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水资源,另一方面洪水泛滥又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平原城市的洪涝灾害主要是由汛期暴雨集中,城市上游河道水量宣泄,下游河道水位升高,积水排泄不畅,滞留城区所造成的灾害。洪水形成以后,受平原平坦地势的影响,洪水宣泄缓慢,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巨大。

2城市的发展对防洪的影响

随着城市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企业工厂迅速崛起,城市人口激增,城市面积不断向扩张,同时城市空间向上向下蔓延。混凝土建筑物和水泥道路的大规模大面积的增加,也对当地的水文水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地表土壤与大气的接触面积相对减少,径流系数增大,土壤的天然蓄水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一些大中型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地下沉陷,降低地面坡降,影响泄洪。相对于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滞后的防洪设施无法承受日益扩容的城市对防洪方面的要求,造成近几年来多地大中小城市频繁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活动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使城市经济的发展严重受挫。

3平原城市防洪现状

3.1防洪工程标准低,建设滞后随着平原城市规模不断发展,人口激增,重要设施和重要建筑物也越来越多,过去城市的工程设施和防洪标准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城市防洪工程主要包括内河、堤防、排洪沟、暗涵和排灌站等,这些防洪工程大都是七、八十年代建成的。建设标准偏低,大中城市一般是10到20年一遇,一些小城市也就3到5年一遇。经历多年运行,河道淤积严重,蓄水能力和行洪能力逐年减弱;堤防被建筑物侵占;路桥口、险工险段增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险情;排水涵洞和排灌站等防洪建筑物老化失修,在洪水来临时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排泄和疏导作用。在暴雨长期持续时,外河水位往往高于城内地面高层,加大了洪水宣泄的难度。

相对于城市的发展,投资于防洪工程建设的资金相对不足。近年来有些城市为了完善环境的需要,对通过市内的河道加大了治理,但是过多重视河道景观效果,而忽视其防洪能力的提高。

3.2城市经济发展过快,规划不合理由于城市自然条件和资源的的不足,社会经济及人口增长过快,洪水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

城市经济发展过速,水资源紧缺,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陷,也是造成城市洪水滞留的一大因素。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注重短期效益,忽略长远思想。过多考虑建筑物的规模数量、广场的面积、道路的宽度和景观设施的表面效果,而缺乏防洪减灾的远见思想。特别是大面积住宅小区,只考虑容积率,而不重视绿地面积的规划;城市大部分道路建设不设绿化带。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物林立,道路纵横交错,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和人防工程等地下建筑逐渐增多。自然湿地不断被侵占甚至消失。地表透水面积不断减少,原有的坑塘、水池被填平,蓄水能力减弱,地表径流系数增大,雨水汇流集中,宣泄不畅,又缺乏一定储存能力的洪水滞留区,暴雨降临时必然造成洪涝灾害。

3.3管理职能部门职责不清城市防洪工作不是一个职能部门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规划,建设,水利,电力和通讯等部门通力合作,协调管理,目前这些部门在城市防洪任务中缺乏统一领导和有效的沟通,各司其职,自行其事,遇到问题时互相推诿责任,使防洪管理工作难以奏效。

3.4防洪预案操作性不强防洪预案编制人员不专业,不了解当地水文情况,不实地调查。文字套用,流于形式,停留在文字层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组织调度可操作性不强,抢险人员、防洪物资储备得不到落实,造成洪水到来无法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有效抢救。

3.5防洪除涝技术落后防洪减灾仍停留在人海战术,抗洪救灾的装备和储备物资技术含量不高。先进的机具和仪器鲜有投入。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洪水形势不能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测和迅速调度。防洪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不实战演习,缺乏经验。

3.6人类对防洪减灾重视不够生活在平原城市的人们,由于便宜的生活方式,长期安逸劳作,防灾意思薄弱。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城市的人们,由于多年未经历灾害的发生,对洪水灾害存有麻痹侥幸心理,主动防范意识差。对突然降临的洪水缺乏逃生的有效应对,也是造成近几年城市洪水灾害中人员伤亡众多的原因。同时工厂企业也不愿过多投入资金在防洪减灾设施和措施上,有些多年前建起的防洪设施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旦面临洪水只能“望洋”兴叹,任其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4措施建议

针对以上城市防洪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4.1大力投入资金,建设高标准的防洪设施对原有的防洪工程进行升级改造。对河道进行清淤治理,扩挖断面,加高堤防,拆除违规障碍。对排涝涵管及排灌站进行改建,提高其宣泄能力,有条件的把原属人工操作的主要区域的排灌站建设成自动化操控的高标准排灌站,提高其排洪效率。在城市低洼地区建设滞洪区。随着城市的扩容,原有的防洪工程即使提高防洪标准,也难以涵盖日益发展的城市防洪要求,这就急需增加建设一批新的标准高,防洪能力强的防洪工程和设施,来满足要求。根据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建议中小城防洪标准制定为20年一遇至50年一遇,大中型城市和重点城市为100年一遇至200年一遇。

4.2做好城市防洪规划的编制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前,充分考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做好防洪规划的编制工作。

保留天然的坑塘、低洼地,增加洪水的承载量。增加城区的透水面积,减少径流系数。保证城市充足的绿化面积。为增加城市绿地,可以在小区内规划一定比例的绿化面积;人行道铺装和地上停车场尽可能应用有透水能力的花砖;楼顶种植花草,建成空中花园,一方面净化空气,一方面增加雨水蓄积面积;在沿道路两边留有适当的绿化带。

4.3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各相关职能部门在防洪专门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对防洪工程的建设、管理,运行及维护过程明确划分责任,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建立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在洪涝发生前有预案,洪涝发生时有跟进,洪涝发生后有补偿安抚。

4.4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防洪预案科学合理的防洪预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第一的方针,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在城市防洪预案中还应制定完善的城市防洪应急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措施和安全体系。明确专业机动的抢险队,后备人员名单,畅通的通讯方式,充分的物资储备等资源。

4.5推广先进的科学防洪技术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水利信息化进程管理;提高城市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技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等的推广力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化防洪调度系统;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

4.6严禁开采地下水资源对地面有沉陷趋势的城市严格禁止开采地下水,以立法的形式,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必要时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有效补充。

4.7警钟长鸣,做好防范相关部门在宣传工作上应常抓不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宣传教育,使防洪减灾意思深入人心,普及防御洪涝灾害的常识和技能,提高公众警惕性,增强自救的能力。鼓励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防洪减灾宣传和管理。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

5结束语

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城市洪涝灾害又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大隐患,因此扼制洪涝灾害的发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保证。有效的防洪措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维护赖以生存的城市家园。

参考文献:

[1]刘忠阳,杜子璇,刘伟昌,杨海鹰,田宏伟.城市洪灾及城市防洪规划探讨[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S1).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篇6

灾害救助是国家或社会对因遭遇各种灾害而陷入生活困境的灾民进行抢救和援助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我们怎么申请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河南洪灾补助申请书通用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河南洪灾补助申请书_乡人民政府:

我叫柳_,系_乡_村_组村民。2015年6月28日,严重暴雨引起了巨大山洪灾害,给我家带来直接经济损失约七千元。

其中,山场滑坡,数十棵树木遭到毁埋;河沟的水位暴涨,致使沿河分布约0.6亩水稻田被彻底冲毁绝收;临河的三块红薯地(约0.3亩)被洪水席卷而空;洪水漫过鱼塘田埂,大约300斤鱼虾随水溜走。同时,洪水还造成堰沟垮塌,约0.4亩的水稻田失去水源,今年肯定会严重减产,就这样,我家今年差不多所有的稻田都被完全或部分毁坏。此外,大约4.5米的堡坎垮塌,洪水直抵我家泥巴房的屋基,约三小时的水中浸泡造成地基严重变形,维修也得需要一大笔资金。以上损失,村两委曾派人前来实地核查和取证。

总之,本次洪灾给我家财物造成巨大损失,对正常的生活带来较大困扰,目前生活相当困难。为此特向政府申请水灾救助,望政府能伸出援助之手,以解我的燃眉之急。望领导能尽快审查、核实和批复为谢!

此致

敬礼!

申请人:/shenqing/

__年__月__日

洪水的成因人为因素对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破坏森林植被,引发水土流失。森林具有良好的蓄水作用,一方面森林可以截流降水,另一方面,森林的土壤渗透率高,蓄水性好。

(2)围湖造田,影响蓄洪能力。筑堤围湖,围江河湖滩造田等,会导致湖泊的数量减少,河流不畅,蓄洪能力大大下降,一旦连续性暴雨出现,大量的降水就汇流入河,造成河水暴涨,泛滥成灾。填湖造田是湖泊萎缩的直接原因,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又兴起了围湖建房,进一步加剧了湖泊面积的减少。

(3)侵占河道,流水不畅。人类活动一方面不断破坏生态环境,致使大量泥沙流入河道,抬高河床,流水不畅;另一方面大量侵占耕地,使能够吸纳水分的土地面积不断缩小。一旦发生了大暴雨,河水猛涨,因阻水建筑影响,洪水下泄不畅,就很容易形成破堤、管涌,造成大量损失。

(4)防洪设施标准偏低。低。除黄河防洪标准为60年一遇外,其他大江大河大湖的堤防标准一般只有10~20年一遇,大部分城市防洪标准只有20~30年一遇。一旦遭遇历史罕见洪水发生,则必然酿成大水灾。

(5)大中城市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加剧了城市洪涝险情。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影响地理环境和地势位置等:

(1)暴雨的发生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系统的影响,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暴雨对社会的生产、生活是否造成灾害,则取决于社会经济,人口,防灾抗灾能力等诸多因素,因而暴雨灾害的发生不仅有其自然的原因,而且有其社会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能够产生洪涝灾害的暴雨被称为致洪暴雨,这是防灾减灾部门最为关心的。

(2)天气和气候因素是引发暴雨的直接原因。当暴雨发生以后,地理环境成为影响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和江河分布等。我国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既有高原和大山,也有平原、盆地和丘陵。不同的地形对暴雨形成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高原和山地由于其阻挡作用,常常会形成绕流和爬流等,易于引发暴雨。同时,高原和山地在暴雨的作用下,最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盆地和山间平川地带一般来说地面坡度较大,沿河多为阶梯台地,排水条件较好,洪水浸淹范围有限,不致造成重大灾害。然而,如果遇到高强度,大范围的暴雨,尤其是持续性大暴雨,就容易发生大水没城的严重灾害。并且,盆地和山间平川地区工农业都比较发达,人口增长迅速,与水争地的情况日益严重,加重了这些地区的暴雨灾害脆弱性。平原地区由于其地势平坦,面积辽阔,较少发生以冲击性为主的山地灾害,而以漫渍型的涝灾为主。

洪水会造成哪些危害1、导致人员伤亡

洪水灾害直接淹没引起死亡或因水灾冲击建筑物的倒坍致死、致伤,同时因灾饥荒或疾病引起灾民锇死或病死。这是洪水灾害对人群的最直接的危害。

2、引起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畜洪需要相起人专利号的大量移动。一方面是传染源的转移带到非疫区,另一方面是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移迁潜存着疾病的流行因素。如流感、麻疹和疟疾都可异这种移动引起流行。上些多发病如红眼睛、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粮食产量

中图分类号:S42文献标识码:A

“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所以,民生问题中最大的问题是粮食问题。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肩上的重任可想而知,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是1a比1a成果显著,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粮食产量高居全国第一,并且连续五年占据着榜首之位。但是,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气候变化也是越来越严重,风雨失调的状况也成为影响粮食产量的首要因素。

1河南省气象灾害的类型分析

河南省的气象灾害很多,主要的影响河南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等,其中以旱灾和洪涝灾害为主,这些气象灾害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河南的农业、工业、交通等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干旱气象灾害的分析

河南省的地形相对复杂,盆地、山地等地形很多都有分布,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部是平原,东部是丘陵和山地。河南省有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理论上讲河南水源充足,但是实际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逐渐增加,河南省近几年的干旱天气也在加剧。干旱是河南发生频率高的气象灾害,气候变暖使得河南省蒸发量大,境内河流径流量减少,干旱不断发生。干旱对河南的影响很大,每年都会让河南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

1.2洪涝气象灾害的分析

洪涝的形成与降水量、地形、土壤等都有关系,河南的降水量年季变化大,空间和时间上分配有时候过于集中,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积较大,降水后容易聚集,再加上排水系统部完善,所以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不但影响农作物,还可以冲毁道路,影响到交通等。洪涝气象灾害对河南的影响近几年也在逐渐增多,对河南的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

1.3冰雹气象灾害的分析

冰雹作为1种常见的气象灾害,破坏力强大。在河南,冰雹主要发生在3~8月份,是我国多冰雹的地区之一。冰雹发生时一般会伴随着大风和暴雨,1场剧烈的冰雹过程,会对农业、工业、交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河南,一些地区受山地等影响,冰雹灾害频发。为了应对冰雹带来的巨大的损失,人们也在一些方面加强了准备和预防工作,尽量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2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危害程度

2.1干旱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

对于身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省来说,水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对于近几年频繁光顾河南的干旱天气,河南省只能通过一些其他措施来解决。一年四季中,春旱是最为严重的,春季是播种的季节,但由于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导致春季降水减少,致使播的种子发芽迟缓、生长缓慢,幼芽阶段便由于缺水影响后期生长;春季缺水,导致经过了1个冬天的小麦复苏缓慢,也有大片干枯导致死亡。近几年的干旱最为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河南省粮食产量降低30%。抵御干旱是近几年河南省面临的1个严重课题。

2.2洪涝和冰雹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

同样,对于农作物来说,过量的水也是致命的。对于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来说,洪涝便意味着减产。河南省处于平原地区,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洪涝的出现,导致大量的农作物的根茎浸泡在水中,致使根茎腐烂,大量农作物死亡。近几年,疏通河道,修缮排水设施亦是重中之重。

冰雹,又1种影响粮食产量的外在因素。局域性强,危害性大是这种河南省常见的气象灾害的特点。一般来说,冰雹对农作物的影响不仅限于砸伤农作物,严重的冰雹则会砸死农作物,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相对来说,冰雹没有干旱和洪涝影响的范围大,但是,冰雹所过之处,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一点也不比干旱和洪涝带来的后果弱。

3政府提高管理机制和全民抗灾的风险防御意识是关键

在应对气象灾害的问题上,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增强责任心,真正的负责。要做好灾害预防工作,关键在于预报准确。这就要求政府做好灾前的积极预报工作,加强各个部门的密切联系。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群众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对常见的气象灾害知识的了解。广泛的增强抗灾的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比如为了应对干旱灾害的发生,可以多种一些树木,加大一些灌溉技术的发展。洪涝的预防过程中,可以实行深耕工作,降低地下水位。灾害过后,应该迅速进行排水工作,疏通沟渠。

4总结

河南省的气候条件复杂,气象灾害也随之多样,预防气象灾害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气象灾害对河南的影响也表现为多层次的,尤其是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气象灾害对各种农作物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后要加强气象灾害的科研工作和预防工作,提高预防灾害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减少灾害带来的各个方面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刘荣花,朱自玺,方文松,王友贺,许蓬蓬,师丽魁.华北平原冬小麦干旱灾损风险区划[J].生态学杂志,2006(09).

[2]常彦军,董津瑞.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现状和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篇8

关键词:乐亭县;洪涝灾害;影响因素;防减灾害措施

中图分类号:P3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Abstract:Inordertoeffectivelymitigateflooddisaster,topromotetherapiddevelopmentofsocialharmony,stabilityandeconomyofLetingCounty,apreliminaryanalysisofcausesandcharacteristicsoftheflooddisasterinLetingCounty,combinedwiththeactualsituationinLetingCounty,proposedthe“givingprioritytoprevention,combiningpreventionwithcontrol,preventionandreductionofdisastermeasuresinengineeringandnon-chengcuoshi”.

Keywords:LetingCounty;flooddisaster;influencingfactors;preventionandreductiondisastermeasures

乐亭县地处河北省唐山市东南部,东依滦河,南临渤海,属滦河冀东滨海平原区,境内地势平坦,自西北向东南呈扇面形缓缓降低,地面高程为0-14m(黄海系)。全县总面积为1308km2,海岸线长达124.1km,为河北省第一沿海大县。乐亭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13.2mm,年均水面蒸发量为1707mm,年均气温10.6℃,无霜期为185d。

乐亭县境内除滦河和小青河两条界河外,还有29条重点排水渠道,总集水面积1133km2(含滦南县汇入的89.1km2)。境内河流均属河北沿海支流小河,源近流短,汇入渤海。

1乐亭县洪涝灾害的成因

1.1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

从气象成因上分析,乐亭县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613.2毫米,年降水总量7.94亿立方米。但县境内大气降水有3个特点,一是大气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表现在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雨水集中。从多年年平均值来看,6—9月份(汛期)降雨量为495.7mm,占全年的80.8%,其余各月降水量为117.5mm,仅占全年的19.2%。二是大气降水在年际分配上变率大。据乐亭气象站(局)30年实测资料统计:年降水量为289.8mm-1008.2mm,相差3.5倍。三是在地域分布上是内地大于沿海。滦河下游行洪区及中部井灌排涝区年降水量为620毫米左右,而滨海渠灌治碱区年降水量为589.5毫米,相差6%左右。因此,这样的气候特点,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1.2地形地貌条件

乐亭县属于滦河下游冲积扇前缘平原区和冀东滨海平原区,境内多为平地、沙地和洼地等三种类型,其中平地面积最大,洼地次之,沙地岗丘零星分布其间,全县地势低洼平缓,低洼易涝面积达45.5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7.7%,另外,地下水埋藏浅,遇有大雨,地下水位升高,土壤水份易于饱和,这是形成乐亭县洪涝灾害的另一个原因。

1.3滦河洪水泛滥

滦河是流经唐山市境内的第一条大河。发源于河北省承德地区丰宁县西北巴颜图古尔山麓,流径内蒙古高原及河北省燕山山区,在滦县横山出山进入平原,于乐亭县兜网铺注入渤海,全长888公里,流域面积为4.59万平方公里,其中流经乐亭县河段长51公里。乐亭县洪灾主要是由于滦河洪水泛滥形成的,滦河流域发生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形成,滦河流域地处河北省暴雨中心,潘家口水库多年平均降雨量766毫米,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且多出现大强度暴雨.

1.4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不完善,工程标准低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乐亭县开始了大规模兴修水利。先后建成高程3.5-4米(黄海高程系)的海挡大堤62.25公里,总排泄能力680立方米/秒的防潮闸、站14座;修建保证20000立方米/秒流量的滦河防洪大堤14.9公里和设计防洪标准5000立方米/秒-校核标准7000立方米/秒的滦河防洪围埝79.6公里。由于当时设计标准低、质量标准低、数量少,再加上多年的运行和使用,致使工程老化、损坏严重,再加上年久失修,隐患较多,虽这些基础设施在历年的防汛抗旱,拦蓄洪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存在突出问题是各类工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病险,设备老化失修,不利于科学调度洪水有效地拦蓄洪涝灾害。

1.5工程管理不到位

由于不少地方水利执法工作开展不力,管理不到位,造成部分群众违法作业,在河道中采砂、种树、乱堆废弃物、阻塞河道,在河滩地上建仓库、房屋和开垦耕地进行生产生活,随意侵占行洪断面,致使河床不断抬高,河面日趋变窄,严重地阻碍了洪水的正常宣泄。

2洪涝灾害的特点

2.1季节性强

乐亭县降雨的特点是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89.8毫米-1008.2毫米,6~9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左右,重大洪涝灾害多发生在降雨集中的7月上旬至8月下旬。

2.2频发性强

自古以来,乐亭县滦河水患频繁,据县志载:1123-1949年间,滦河发生大水72次,大约10年左右一次。1949年,滦河大水,洪峰流量25200秒立米,同时沿海发生海啸,潮高3.8米,乐亭县沿河、沿海30个村庄被淹,滦河塌地1125亩,全县14.9万亩农田绝收。滦县水文站自1929年建站以来实测最大洪峰流量超5000立方米/秒的年份就有20年。

2.3危害性大

乐亭县地处滦河下游冀东滨海平原区,地势低洼。历史上的涝灾经常发生,据县志记载:自1276年至1877年的607年中出现涝灾就有59年,建国后,自1962年至1979年共发生大小涝灾8年,受灾面积达365.3亩,危害性大,特别是在2012年8月初,乐亭县接连遭受了滦河“8.3”洪水、台风“达维”、“8.1”及“8.3”强降雨的侵袭,遭受了50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涝风暴潮灾害,据统计全县大田作物受灾面积57.29万亩,温室大棚受灾面积10.76万亩,果树受灾面积7.77万亩,水利设施、道路、配电设施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22.89亿元,其中农业损失达15.49亿元。致使全县粮食生产不能稳产高产,严重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农民增收,也给社会增加了不可忽视的不稳定因素。

3防洪减灾的措施

防洪减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何单一的措施都起不到根本的防治作用,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等综合治理的思路。

3.1工程防洪除涝措施

3.1.1加快水土保持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3.1.2加快重点防洪除涝工程的治理

兴建防洪排涝工程是乐亭县防洪排涝减灾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一项维系党心、民心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领导都非常重视,沿滦河两岸采取修筑堤防等项工程措施以防御滦河洪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组织民工对县内各河道进行清淤和河道堤防加固,疏通水流,乐亭县境内先后开挖骨干排水渠道12条,长399公里;重点排水渠道17条,总长162公里;三、四级排水渠1900多条,并修建了7600多座小型闸、桥、涵建筑物。至此,除涝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沥涝灾害基本得到控制。乐亭县北部筑滦河防洪堤坝、围埝;南部建沿海防潮海挡大堤、排咸防潮闸站,先后建成高程3.5-4米(黄海高程系)的海挡大堤62.25公里,总排泄能力680立方米/秒的防潮闸、站14座;修建保证20000立方米/秒流量的滦河防洪大堤14.9公里和设计防洪标准5000立方米/秒-校核标准7000立方米/秒的滦河防洪围埝79.6公里。为更好的治理滦河修建丁坝198道,以稳定河水流向、束窄水流,防止河岸受冲坍塌。同时配之以平整土地、修路、植树、建设方田林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

3.1.3加强重点工程的防洪除涝建设

随着滦河口地区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炮靶场的建设,对防潮、防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姜各庄镇腰庄以下段自1978年建成未进行过大规模的整修,破损不堪,遇有低标准的海潮、洪水,将造成严重损失。针对这一情况,乐亭县积极谋划,向省争取工程项目立项和资金支持,通过多方努力,争取省市以上国拨资金180万元,县自筹资金480万元,于2004年5月至12月,实施了滦河河口堤工程,该工程位于滦河右岸,北起滦河防洪小埝姜各庄镇腰庄村北,南与姜各庄靶场护场围埝相连。河口堤的实施保护了沿海7855人、1.93万亩的耕地、0.475万亩养殖池以及姜各庄地区和姜各庄靶场免受海潮、洪水侵袭,保障当地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非工程防洪措施

3.2.1建立洪涝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在洪水到达之前,利用卫星、雷达和电子计算机,把遥测收集到的水文气象数据,通过无线电通信系统传输,并进行综合处理,准确做出洪峰水位、流量、流速、到达时间等洪水特征值的预报,密切配合防洪工程的运用,进行洪水调度,及时发出警报,人员、财物疏散与撤离。

3.2.2依法管护工程,保证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工程管理方面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成立专业的管理队伍,对河道、堤防、水利建筑物要加强巡查,健全举报、奖惩制度,严禁在河道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和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严禁无节制的滩涂围垦和河道取土、采砂。对损坏工程设施和破坏河道行洪断面的违法行为按照《水法》、《防洪法》和《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严惩。依法防洪,确保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3.2.3进一步完善相关预案,作到防洪除涝工作科学有序进行

编制切实可行的防灾预案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减轻财产损失,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防御洪涝灾害,是防治洪涝灾害的一项非常有效的非工程措施之一。对洪涝灾害主要是采取预防和躲避措施,在现有洪涝灾害防治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完善防灾预案。防御方案内容侧重于监视、预防、预警、人员撤离、财产转移、抢救、善后工作等。

3.2.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民众的水患意识

普“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防洪减灾知识应纳入中小学生的课本;对全社会,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书籍、公益广告宣传、网络信息等媒体,使广大民众都能知晓有关水利知识、政令法规,以及水情灾情信息,使他们能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落实各项措施,积极参与防洪减灾行动。

4结论

乐亭县因地处滦河下游冲积扇及冀东滨海平原区,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广大人民群众为减轻灾害做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群众切实增强了水患意识,牢固树立了长期防灾减灾的思想,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加快水土保持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兴建和完善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加强了非工程措施抵抗洪涝灾害的能力,使乐亭县的洪涝灾害损失减到了最低。

参考文献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篇9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16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132062

引言

农业作为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重视的产业,其发展也被格外关注。而农业的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气候,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十分显著,虽然会带来更大的产量,但也会使农业产品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病虫害也会对农业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威胁,因为不同的气候变化会引起不一样的病虫灾害,这给农业的治理工作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因此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的影响

多变性是气候的最大特征,而这一特性也让农业的生产变得有些波动。因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变化,因此,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产生的农业气象灾害也各不相同。

1.1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影响

在最近几年中,气候变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而气候变暖对农业也有着相当严重的影响,气候变暖会导致干旱地区经常出现较大区域的干旱,干旱地区水分缺乏十分严重,并且干旱面积一直都在扩大。而在我国,因为受到了气候的影响,降水量总体呈现出“北少南多”的局势,这样一来,北方的旱情更加严重,而这一势态以长江以北的区域最为显著。

通过对北方干旱地区近几十年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北方农业生产区的干旱情况越来越严重,同时干旱面积也在进一步扩大,而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干旱会给农产品带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并且这种打击所涉及到的面积非常广。据统计,我国农业因为受到干旱影响而亏损的金额已经高达480亿元,而其中甘肃省又是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

1.2气候变化带来的洪涝影响

干旱是由于雨水过少而造成的影响,而洪涝灾害则是因为雨水过量导致的。农业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影响农业生产的直接因素就是降水情况,而洪涝灾害并不是在特定的时节发生,它在4个季节都会突然出现然后给农业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洪涝灾害最为集中的还是在夏季,夏季的洪涝灾害不仅频繁且影响力较大。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以及沿江、沿河流域,并且随着全球变暖,这些地区的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势态也越来越严重,其所引发的台风等影响也给当地人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1.3气候变化带来的大风冰雹灾害

大风冰雹也是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气象灾害,而在我国,每年都会有频率相当频繁的大风冰雹灾害,最多的1a已经高达2000多次,而最少也有400多次。大风冰雹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也是极为严重,而其中最为主要的3个影响是暴雨、大风以及冰雹。暴雨灾害的降水量大、时间短促,但造成的伤害非常大;大风则使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进而使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冰雹会损害农作物的结构,进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

2.1全球变暖对病虫害的影响

众所周知,病虫害最喜欢在一些温暖的地方繁殖生存,而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也为病虫的繁殖与生存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不仅使病虫的冬眠时间大大减少,病虫的繁殖速度也进一步提高,使病虫灾害的势态进一步扩大。适宜的环境导致这些病虫拥有高繁殖率以及高成活率,害虫数量的持续增加也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会受到难以想象的打击,这也给有关病虫害的控制部门的工作加大了难度。在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前提下,还需要面对病虫害的灾难,农作物的产量可想而知。

2.2暖冬气候对病虫害的影响

病虫害受温度的影响十分显著,而温暖的气候不仅会使病虫的存活及繁殖几率大大提高,其活动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大。而冬天作为病虫害冬眠的季节,能够降低其活动频率,但是暖冬气候的出现会导致虫害的发生期提前出现,暖冬气候会让原本难以生存的病虫获得良好的生存条件,病虫灾害的扩散率也进一步的提高,不仅如此,病虫灾害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农作物受此影响,产量将大大降低。

2.3地区性气候的影响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因此南北气候有明显的差异,当温度上升时,各个地区的降水量也不同,因此一些喜欢潮湿的病虫害就会有较高的活跃率与繁殖率,而喜欢干燥环境的例如蚜虫等病虫害的活动率则大大减少。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经济;经济风险;风险影响;农业防灾减灾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S42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0-0193-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30.094

1概述

自然灾害的频发给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据统计,2005~2014年中国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平均达到4300亿元,其中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平均达到3075亿元,占经济总损失的71.5%。2014年,中国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373.8亿元,死亡人数1583人、失踪23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4890千公顷,其中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953亿元,占直接经济总损失的87.5%。可见,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非常重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同时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受气象环境因素更大,暴雨、干旱、大风、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所形成的冲击和造成的损失更明显。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气象灾害多发的地区,每年农业生产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因此分析气象灾害对河北农业经济的风险影响对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做好为农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包括自然灾害灾情、社会经济年度统计资料和农村年度统计资料,其中2005~2014年全国气象灾害灾情资料根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整理;河北省自然灾害和气象灾害灾情资料来源于各年度河北省自然灾害会商情况报告和各年度河北省灾情概况及灾情趋势预测报告等材料整理;有关农业方面的干旱损失、洪涝损失、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等数据来源于《河北农村统计年鉴》等。

3河北省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其影响

3.1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损失重

河北省地势复杂、地貌多样,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类型,在河北省每年干旱、暴雨(雪)、大风、连阴雨、雷电、冰雹、高温、干热风、寒潮、霜冻、大雾和霾等气象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同时因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等也时有发生。据统计,近10年(2005~2014年)河北省因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年平均达到1965.7千公顷,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平均达到130.7亿元,占自然灾害经济总损失的比例超过了90%。例如2014年河北省因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074.63千公顷,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41.45亿元,占全省所有自然灾害经济总损失的98.8%。

3.2干旱、暴雨洪涝交替发生,灾害损失大

受季风气候影响,河北省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干旱、暴雨洪涝交替发生,其中暴雨洪涝、干旱灾害是造成农业生产损失的主要气象灾害,二者造成的损失占气象灾害损失的比例超过了50%。

据统计分析,河北省发生春旱的频率为60%~80%,初夏旱为55%~90%,其中春旱最为频繁,素有“十年九旱”之说,河北省干旱呈现出南多北少,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加剧了干旱旱情,由于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土地干化、坍塌,干旱和水资源不足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近10年河北省每年由于干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平均达863442.2公顷,其中2014年河北省由于干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578910公顷,因干旱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00亿元。

暴雨洪涝是河北省最主要的夏季气象灾害之一,夏季暴雨、局地强降水多发,而强降水又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以及农田渍涝等灾害。据统计,近10年(2005~2014年)河北省每年由于暴雨洪涝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平均达150551.8公顷,其中2012年河北省由于暴雨洪涝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456026公顷,因暴雨洪涝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62.8亿元。

3.3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年平均气温上升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目前,河北主要大田农作物小麦、玉米以及设施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和环境因素影响仍然较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增多趋势使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特别是现代农业对气象灾害敏感性增强,受灾害影响损失更大。例如,据1961~2013年资料分析,河北省雾、霾日数以每10年16天的趋势增加,持续雾、霾天气引发的低温寡照灾害给设施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而干旱、强降水以及强对流性天气也已成为制约粮食丰产、农民增收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4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风险影响

河北农业生产大多为小麦、玉米等大田农作物生产,而大田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特点就是充分暴露在气象灾害风险之下,因此小麦、玉米等大田农作物生产受气象条件和气象灾害的影响较大。截至2014年底,河北省拥有3741.35万农民,耕地面积为9842.03千公顷,农业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比例。而频发的气象灾害也给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影响,也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

4.1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河北省旱灾情况严重,特别是春夏干旱对粮食生产影响最大。通过对近10年的分析,河北省干旱频发,旱涝波动幅度大,特别是对降水依赖程度高的夏玉米,由于干旱而导致了玉米单产的降低。通过对每一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和全省农作物受旱灾总面积数一一对应分析,可以看到全省农作物受旱灾总面积数对粮食总产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全省农作物受旱灾面积数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全省粮食减产比较明显的年份都出现在受旱灾面积比较大的年份;二是农作物受旱灾面积小的年份,全省粮食产量均明显增加。可见气象灾害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近5年河北省由于气象灾害损失粮食年平均达到137.55万吨,特别是2014年由于出现严重夏旱,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1328千公顷,全省粮食因干旱灾害减产达到244万吨。

4.2气象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近几年来,由于气象灾害影响对农民的经济收入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据统计,2002年河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2685.2元,到了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293.4元,从2007年与2002年的数据对比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6倍;而到了2014年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186元,2014年与2007年的数据对比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37倍,2014年与2002年相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79倍。但是由于河北各地自然资源不同,各地农业经济发展也不统一,其中遭受气象灾害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以2010~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变化为例,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5957.98元、7119.69元、8081.39元、9187.71元和10186元;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增长了19.5%,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增长了13.5%,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了13.7%,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3年增长了10.8%。可以看出2012年、2013年、2014年三年的增长比例明显低于2011年,除去其他因素外,其中2012年河北遭受了7.21暴雨洪涝灾害,因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农业经济损失为62.8亿元;2013年河北局地遭受暴雨灾害造成直接农业经济损失为15.5亿元;2014年河北遭受了罕见的夏旱灾害,因旱灾造成的直接农业经济损失为100.1亿元。可见气象灾害的危害程度对农民的收入增长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4.3气象灾害对农民日常消费影响分析

气象灾害在对粮食生产、粮食丰欠、农民收入等方面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必然会对农民的日常消费和日常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气象灾害多发、受灾严重的年份,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民个人收入必然会减少,同时由于连带效应商品价格也有一定的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日常消费支出。据研究,农民花费中在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上仍然占较大比例,农民花费在生活上的日常消费支出占据着总花费的主要部分。分析近10年河北省农民食品消费和衣着消费平均支出情况,发现其二者占到农民日常消费总支出的41.9%。而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总支出为5364.14元,其中食品消费和衣着消费合计为2213.58元,占到总体水平的40.62%;201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总支出为8248元,其中食品消费和衣着消费合计为3141元,占总体水平的38%;2012年和2014年的食品消费和衣着消费支出比例均低于近10年的平均值,说明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2012年、2014年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农民日常消费支出。

5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在气象灾害频发、多发的河北省,气象灾害特别是干旱、暴雨等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风险影响。因此建议:一是加快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定量风险评估研究,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尽量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损失程度;二是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生产保障能力;三是加大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力度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经费投入,提高人工增雨(雪)作业效益,建设应对干旱灾害保障工程。

参考文献

[1]刘彤,闫天池.气象灾害损失与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1).

[2]孙霞,俞海洋,孙斌,等.河北省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的统计分析[J].干旱气象,2014,23(3).

[3]王素艳,霍志国,李世奎,等.中国北方冬小麦的水分亏全缺与气候生产潜力[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1).

[4]陈小雷,邢文发,张娜,等.对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14).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1篇11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1研究进展

风险分析现今已广泛运用于生物、环境、技术应用以及医学等多个领域,且发展极为迅猛。灾害大多承受着自然、社会、技术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发展时间较短,以至于几乎没有成熟的成果。国内外学者对于风险分析的研究也多针对经济领域,起步较晚的自然灾害风险研究,起先是侧重于对工程项目的研究应用。通过研究建立了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体系,有了损失指标以及定量计算的方法,建立了自然灾害评估框架体系,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函数,洪水灾害模型、洪泛区价值模型、洪泛区抗灾模型及损失计算方法,同时还在台风灾害的风险评估,区域水灾的风险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研究,在农业生态地区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华南果树生长风险分析模型,这也是国内较早在农业气象灾害中运用风险分析的方法,即便如此,我国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技术、理论等仍旧薄弱,对某一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的技术则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我国现今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大都将灾害发生的实际频率作为研究基础,但是随着资料序列的增长,灾害的出现频率以及致灾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无法反映出真实的风险状况。尤其现在侧重研究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报告稀缺。

2研究方法

2.1研究区域、灾种,资料收集、处理

本文将针对东北地区玉米冷害、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以及华南地区荔枝寒害等地区灾种进行叙述。

本文逐日资料来自东北地区玉米产区、北方地区冬小麦产区、江淮地区冬小麦产区以及华南地区荔枝产区近400个气象点,时段大都为40年。逐日资料缺少的个别日期在处理时通过多年平均值进行替代。相应的年实际产量以及灾情资料来自不同地区对应的统计部门。

2.2研究思路与方法

2.2.1研究思路

通过对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估计,即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也就是对农业产量损失、产品质量下降,最终经济收益损失等事件由于气象灾害而导致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分析。现今利用概率论作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数学分析依据。

农业气象灾害系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灾情四要素构成,同时利用气象、产量、灾情历史资料,分别对东北地区玉米冷害、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以及华南地区荔枝寒害进行分析,研究在不同孕灾环境、灾害种类、发生强度下,造成的减产率、承灾体的抗灾性能。

将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以及华南地区荔枝寒害进行的风险评估为例,分析其主要致灾因子有:冬春少雨雪且底墒差、冬季强寒潮南下最低温度降到热带果树致害温度以下。其主要灾情为:产量减少、质量下降。依据致灾因子的强度、频率对冬小麦、荔枝灾损率以及抗灾性能进行分析,建立不同的灾损价值模型和抗灾性能模型。与此同时,还应构建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和华南地区荔枝寒害致灾因子的致灾等级标准。

2.2.2研究方法

(1)减产率序列的构建。确定一年生农作物冬小麦历年减产率,通常采用逐年实际产量偏离其趋势产量的相对气象产量的负值。趋势产量通过正交多项式逼近法、直线滑动平均法等方法确定。

(2)不同致灾指标、致灾因子序列的建立。利用长年代灾情资料、产量、气象,对不同年代北方地区的冬小麦减产率与对应发生涝渍,华南地区荔枝减产率与对应发生寒害,江淮地区的冬小麦减产率与对应发生涝渍等各种致灾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主要致灾因子;根据减产率与致灾因子量值之间的关系,建立不同致灾指标、致灾因子序列。由此得到研究区域的不同致灾因子、致灾指标的长年代序列。

(3)农业气象灾害风险估算模型的构建对研究区域分县的不同承灾体的减产率序列,不同致灾等级下的致灾指标序列分别进行指数分布、正态分布、瑞利分布、伽玛分布、威布尔分布等概率分析方法。

3结果分析

3.1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及致灾指标

东北地区玉米冷害致灾因子为5~9月平均气温之和。致灾指标为一般冷害和严重冷害。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致灾因子为冬小麦全生育期自然水分亏缺、降水量亏缺、拔苗期降水量。致灾等级及对应的致灾指标:轻旱70。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致灾因子为2、3、4、5月降水持续时间及降水量。致灾等级轻度涝渍、中度涝渍、重度涝渍。根据不同时期降水量不同进行致灾指标划分。

3.2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本文仅针对冬小麦进行评估,其他方法类似。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方法,表现出了在实际生产情况下,自然社会等因素对冬小麦产量的综合影响。造成北方冬小麦产量低的最主要因素是干旱。北方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因此干旱成为北方地区冬小麦低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冬小麦的历年减产率,得出年际间干旱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数学概率分析的方法,利用构建的正态分布模型,可以估算北方地区分县的不同冬小麦减产率范围出现的风险概率。

4结论

依据灾害风险分析理论,本文介绍了几种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筛选出适用于东北地区玉米冷害、北方地区冬小麦干旱、江淮地区冬小麦涝渍以及华南地区荔枝寒害风险评估的主要致灾等级、致灾因子、致灾指标以及相应的减产率,初步构建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量化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世奎,霍治国,王素艳,刘荣花,盛绍学,刘锦銮,马树庆,薛昌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及模型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4(01).

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范文篇12

关键词:城市防洪;防洪标准;投资;应急预案;规划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城市防洪的特点

(一)城市防洪体系保护价值巨大

城市通常都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重要的部门和基础设施以及大的厂矿企业都设置于市区,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固定资产都集中到城市,而且人口密集,一旦城市防洪体系失守,将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生命伤亡。

(二)城市防洪体系保护区域相对较小且集中

城市由于人口集中,财富积聚,其保护区域相对较小也很集中。虽然目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相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其所占面积仍然相对较小。所以城市防洪体系可以集中进行防护,同时这也为城市防洪的分区防护提供了可能。对于城市核心区域保持最高的防洪标准,而对非核心区域可以采取稍低一点的防洪标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城市防洪标准相对较高

由于城市防洪体系所保护区域的价值巨大,所以相对于广袤的农村地区其防洪标准要高得多。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规定,非农业人口超过150万的城市防洪标准要大于200年一遇,非农业人口在50万~150万的城市防洪标准要达到100~200年一遇。非农业人口在20万~50万的城市防洪标准要达到50~100年一遇。在实际建设中,有部分城市达到防洪标准,如上海的防洪标准达1000年一遇,沈阳的防洪标准达300年一遇。但我国更多的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是防洪标准偏低,到2005年底,全国639个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达到国家防洪标准的只有236个,尚有63%的城市没有达标。防洪标准不达标,成为城市防洪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城市防洪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城市防洪工程质量较差,日常管理与维护薄弱

建国60多年来,我国在水利水电建设上取得了极其巨大的成绩,共建造了8万多座水库,修筑堤防20多万km,蓄滞洪区近100个,有效的抵御了许多次洪涝灾害。但是,另一方面,1998年九江堤防决口,使沿岸的城市与人民生命和财产受到了不可计量的损失,这也充分反映了城市防洪工作仍有许多不足。比如:城市防洪工程质量较差;许多城市防洪工程在日常管理与维护环节上也较为薄弱,表现在,许多地方隐患众多,重点水库带病作业等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防洪工作的有效进展。

2、河道行洪障碍多

由于历史、观念、管理以及资金短缺等原因,造成与城市防洪相关的河道行洪障碍很多。主要表现在由于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地方无规划的抢占河滩地,倾倒工程及生活废物,在河道内采石取沙,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城市安全。

3、蓄滞洪区启动难

由于防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多较为发达,而且人口较多。公用设施如: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枢纽密布,使得分洪的影响及损失都很大,淹不起也不能淹。而且由于一些城市及流域较长时间内发生洪水的可能性较小,甚至一些蓄滞洪区从未运用过。因此,造成群众思想麻痹,人员撤离困难,导致蓄滞洪区启用困难。

(二)非工程方面的不足

1、城市防洪信息系统不配套

“城市防洪信息系统”能为防洪指挥人员提供水文信息、气象信息、工程信息、物资储备信息、通讯网络信息、交通状况信息、排水网络信息、重点保护对象信息、防洪组织信息等,从而使得防洪工作事半功倍。但由于目前我国经济现状及其对城市防洪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的资金状况,大部分“城市防洪信息系统”尚不完备,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

2、防洪意识淡薄

许多城市的防洪意识非常淡薄,主要表现在重视城市的开发建设,着重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居民的生活水平,往往忽略城市防洪工程的规划、投入、建设与管理。

三、城市防洪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防水意识,转变防洪观念,增大对城市防洪的科研力量

与国外的防灾减灾教育相比,目前,我们的教育还只是停留在讲原理、讲重要性,而实际的行动能力训练却非常少。很多公众缺乏基本的防灾自救经验。全民的城市防洪意识,对城市防洪工作来说至关重要。我国应逐渐完善防洪立法,依法防洪救灾,加强全民的防洪观念。可以在中小学中开展灾害预防普及教育,从小树立防洪意识。同时可以在有条件的高校、研究院所加强对防洪相关课题的研究,创立与防洪相关的学术性强的报刊杂志,全面提高我国城市防洪水平。

(二)制定出适合的防洪标准

所谓城市防洪标准,是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后,城市所具有的防洪能力,一般以所防御洪水的频率或重现期表示。城市防洪标准越高,可以抵御比较稀遇的洪水,防洪安全程度大,但需要的投资高;相反,城市防洪标准低,投资少,但一旦发生洪水则无法抵御,使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因此,在制定城市防洪标准时,应综合考虑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建议可采用模糊决策分析理论来确定城市防洪标准。

(三)加大城市防洪工程投资

城市防洪要达到抵御洪水的要求,都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从国外的一些城市看,额度都很大。在我国,这部分资金的来源是,一部分由国家调拨,一部分由当地政府调拨,但这些资金仍然很有限。这就需要开辟筹资渠道,可以尝试引用外资来加大对城市防洪工程的投入。

(四)加强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工作

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的纲领,对于全面履行政府职责、提高灾害处置能力、预防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城市防洪应急预案是防御和处置城市洪水、内涝、山洪、台风暴潮等灾害的实施方案,是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的保障,必须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周密性和可操作性。

1、确定防御体系和保护对象

结合城市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情况,分析城市暴雨、洪水、台风暴潮等洪涝风险,明确城市防洪、除涝排水、防台风暴潮的薄弱环节,确定城市防洪、除涝、防风能力,明确学校、危房稠密居民区、重要地下设施、生命线工程设施、重要有毒害污染物生产或仓储地、城区易积水交通干道等重点防护对象。

2、提出完备的预警方案

信息的有效传递是灾害预测、预警的保障,应形成规范的城市气象、水文、防洪与排涝工程险情、洪涝灾情信息报告制度;对江河洪水、山洪灾害、暴雨内涝、台风暴潮等不同灾害,合理划分灾害预警级别和警示标志,有针对性提出预警信息要求,明确相应防御方案。

3、明确保障措施

从灾时应急和平时战备两个方面做好城市防洪保障。对通信与信息保障、抢险救援支持、供电与运输保障、治安与医疗保障、物资与资金保障等提出明确措施和责任单位;明确防汛指挥机构动员社会力量投入防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保障措施;明确日常城市防洪排涝宣传、防灾减灾教育、技术培训、演习等措施。

(四)加强城市防洪规划工作

1、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科学发展理念,是城市防洪规划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与相邻河流水系的关系,考虑城市近期、远期发展,科学划定城市防洪保护范围和城市洪水风险管理区;在满足流域或区域防洪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程规范合理确定城市不同区域的防洪排涝标准;统筹城市防洪和排涝规划,推进城区堤防、河道、管网、泵站等工程建设,做好防洪和排涝的工程衔接,使二者相互适应。

2、城市防洪排涝的管理措施

城市防洪规划要根据城市防洪排涝现状和任务、职责分工,明确城市防洪排涝预案体系框架内容;在城市防汛指挥机构的总体框架下明确制订防洪排涝的工程调度方案和调度权限,避免出现责任不清、职责不明、管理缺位等现象,强化城市防洪工程调度管理;加强城市防洪排涝社会管理,严格开展洪水影响论证,加强对已有和规划中洪涝水调蓄水域的管理,提出地下空间和低洼地区防洪排涝管理要求,引导城市建设远离洪水风险区域;综合当地经济、工程因素,提出城市防洪规划分步实施意见,有序进行建设。

参考文献

[1]刘金平,杜晓鹤,薛燕.城市化与城市防洪理念的发展[J].中国水利,2009.13.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可爱的家乡抚顺作文字(2篇)
  • 下一篇: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