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气候变化;降水;气温;全球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P4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932192
沁阳市地处豫西北黄沁河冲积平原,太行山雄峙于北,沁河横贯其中,地势北高南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分析沁阳市近55a来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为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1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
根据沁阳市气象站1961―2015年实测数据,分析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沁阳市的气候变化趋势。为了消除年际间实测数据波动的影响,对原始资料采用5a滑动平均法进行处理。
2气温的变化
2.1平均气温变化
根据55a气象实测数据,沁阳市多年平均气温为14.8℃(表1),20世纪60―80年代平均气温(14.3℃)略低于55a的气温平均值,为相对偏冷期;90年代平均气温(15.2℃)显著升高,较55a均值高0.4℃,为相对偏暖期;2000年以来,气温仍在持续升高,平均气温为15.5℃。
图1是沁阳市近55a来平均气温序列。从图1可以看出,沁阳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年平均气温呈波动式升高,年平均气温最低为13.5℃(1984年),最高为16.0℃(1999年、2013年)。
20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5a滑动平均气温值多低于历年平均气温值,尤以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80年代初期气温降低显著,且年际变化幅度较小。这与我国乃至全球同时期气温变化的趋势一致[1,2]。90年代中期以来温度大幅度升高,1991―2015年平均气温比1981―1990年10a间的平均气温高1.1℃,在近25a期间,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998―1999年、2006―2007年、2013年,比55a平均气温高1.1~1.2℃,较90年代平均气温升高0.7~0.8℃。这与1998年是全球有气象纪录(1200年)以来年平均温度最高的一年相一致。1998―1999年平均气温最高可能与1997―1998年出现的厄尔尼诺事件有关。2006―2007年、2013年由于气温异常偏高,沁阳市出现了严重干旱,对农作物灌浆影响较大。
表1和图1均反映出20世纪60―80年代沁阳市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较小;90年代以来,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显著增大,揭示沁阳市气候在逐渐变暖。
2.2年平均最高、最低温度的变化
沁阳市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与年平均温度一致,呈波动式升高趋势。20世纪60年代初期,年平均最高气温最高值为21.4℃,1970年前后和1980―1985年出现显著低值(19.1℃),80年代中期以来年平均最高温度显著升高。90年代到2015年年平均最高气温多在20.0~21.7℃之间波动,1999年达21.7℃。
55年来沁阳市年平均最低气温(图2)处于微波动式持续升高趋势。20世纪60―80年代初期平均最低气温在8.1~10.1℃之间波动;80年代中期以来平均最低气温升高幅度增大;90年代到2015年年平均最低气温多在9.7~11.7℃之间波动,1998年达11.6℃,2013年达11.7℃。反映沁阳市冬季增温幅度较夏季大,沁阳市气候变暖主要集中在冬季。其变化趋势和我国气候变暖类似[1]。
3降水的变化
3.1年降水量的变化
沁阳市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图3)可分为:60年代初、70年代初、80年代初期和末期、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为相对多雨时期,各年降水量大多在平均值(565.1mm)以上;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21世纪的2007―2013年为相对少雨期,各年降水量大多在平均值以下。70年代中期的相对少雨期与北半球的降水变化趋势(1945―1960年,降水量在多数纬度带是增加的,此后一直到1975年呈下降趋势)一致[2]。沁阳市降水量与我国东部地区一样,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2]。
3.2强降水(日降水量≥50mm)的变化
受东亚季风的影响,沁阳市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6―8月),且年降水量的多少与强降水的发生次数有密切关系。表2列出了沁阳市55a来强降水发生的频数和频率,强降水出现的月份以及相应的频数和频率,从表2中可以看出:
55a来沁阳市共发生77次强降水(日降水量R≥50mm)天气。一般发生在4―10月,其中6―8月发生65次,占总次数的84.4%,最多是7月,占总次数的45.5%。
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2011―2015年出现强降水天气偏多。由于降水历时较短,不易被土壤吸收,且多为短时局地性暴雨,所以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导致近几年出现了干旱现象。
4结论
近55a来沁阳市气温在升高,气候在变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出现近55a来最温暖的时期。与我国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趋势一致。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温度、年平均最低温度均在升高,且年平均最低气温升温幅度及趋势较明显,揭示沁阳市气候变暖主要集中在冬季。沁阳市年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可分为多雨时期和少雨时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厄尔尼诺;气候变化;关系;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P461.2;P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01-0018-01
厄尔尼诺(ElNino)年是指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当某年海温分布出现异常时,如东太平洋冷海水被暖海水代替,它可能比西太平洋更暖,这年被称为暖水年,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厄尔尼诺年(相反称冷水年或非厄尔尼诺年)[1]。对于其形成原因,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2],但它的出现却给全球天气、气候带来影响。笔者根据王绍武等给出的近100年来全国的厄尔尼诺年[3],结合河北省同期旱涝史,利用相似外推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厄尔尼诺现象作一探讨。
1近100年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
近100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是:1864年、1866年、1868年*、1872年、1877年*、1880年、1884年、1888年*、1891年、1896年*、1899年*、1902年*、1904年、1905年*、1911年、1913年、1918年*、1919年、1923年、1925年、1930年*、1935年、1940年*、1941年*、1944年、1945年、1948年、1951年*、1953年、1957年*、1963年、1965年*、1969年、1972年*、1976年*、1982―1983年*、1986―1987年*(*为强厄尔尼诺现象年)。
2厄尔尼诺与河北省及附近地区旱涝关系
根据王绍武的研究[3],结合气象观测数据显示,近10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河北省及附近地区的旱涝规律为[4-5]: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当年和翌年,沧州地区均偏涝,旱涝频率差高达20%及以上,而邯郸当年和翌年均主旱,旱涝频率差在11%及以上。除此以外,其他地区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当年主旱,翌年主涝。关系最显著的是北京市,其旱涝频率差当年高达76%,翌年为42%,即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除沧州地区主涝外其他各地均主旱,翌年除邯郸地区主旱外其他均主涝,具体表现见表1。
3厄尔尼诺现象与河北省气候冷暖关系
选取河北省气象观测资料历史较长且地理位置又能大体代表当地气候特点的部分地市为统计对象,根据1960―1980年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和翌年河北省气象局统计的河北省气温资料,应用各地市1960―1980年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平均气温,与平均气温相比,偏高为暖年,偏低为冷年,从而概括其冷暖变化趋势,统计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当年大部分地区较暖的频率在50%及以上,呈现出偏暖趋势;而翌年较冷的频率在67%及以上,呈现较明显的偏冷趋势。
分析丰宁县气象站1960―1990年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1965年、1969年、1972年、1976年、1983年)的冬季(11月至翌年1月)平均气温为-8.2℃,在此期间气温资料见表3。与平均气温相比,偏高为暖年,偏低为冷年,从而概括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当年和翌年丰宁县冷暖变化趋势:当年偏冷为40%、偏暖为60%,翌年偏冷为60%、偏暖为40%。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当年偏暖的频率在50%及以上,呈现偏暖趋势,而翌年较冷的频率在67%及以上,呈现较明显的偏冷趋势。例如,1976年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1977年1月,月平均气温比常年低3℃。1983年(20世纪以来最强厄尔尼诺年)月极值项目中温度项(包括地温)破历史最高纪录,占总项目的60%。
4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统计与分析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对天气和气候系统影响较大[6],因此对其进行预测有很大价值。有可能通过对其自身演变特征及其相关因子的研究,寻找其规律性,从而估计其未来变化。根据王绍武[3]给出的近100年来全国的厄尔尼诺年出现的时间,列出1864―1990年间每隔10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次数(表4)。由表4可知,1864―1990年出现厄尔尼(下转第24页)
诺年37次,平均3.1年出现1次;每10年出现次数在2~5次;假设厄尔尼诺现象后推2年(1990年),推测能否发生20世纪90年代的第1次厄尔尼诺现象。基于这一估计,1946―1949年这一时期各地所表现的天气、气候特征,可能会在1988―1991年期间呈现某种程度的再现。
1946―1949年河北省部分地区旱涝趋势见表5。由表5可知,预报河北省大部分地区1988―1991年旱涝趋势是:1988年正常偏旱;1989年偏旱;1990年正常;1991年偏涝(局地可能大涝,出现大水年)。
从厄尔尼诺现象资料的时间序列上看,有100年不重复发生的对应关系,例如1864年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对应100年后的1964年不再发生(9/10),前面预测1990年将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也符合这一规律。
5结语
海水的热量是大气的1200倍,100m深水处海温每变化0.1℃,可引起对流层大气6℃左右的变化。据测定1982―1983年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200~300m深的海水温度升高数摄氏度,甚至1000m处还发生水温的变化。可见其对全球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作用。有研究认为我国东北地区夏季低温冷害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据统计1909―1919年我国东北共出现18次低温冷害年中,有11次正是厄尔尼诺现象年,其他还有南方的大暴雨等,都与厄尔尼诺现象有某种程度的关联。因此,厄尔尼诺现象虽然发生在太平洋彼岸,但对河北省部分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不可低估[4]。基于目前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笔者认为气象工作者应注意:一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前,在赤道太平洋地区,经常出现东南信风的峰值。二是在中西太平洋的海平面出现高值以后,常有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三是用复活岛与达尔文港2站的海平面气压差,作为南方涛动指数(SOL)。当南方涛动指数出现大于13hPa峰值后,将有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利用这些先兆再结合太阳黑子11年周期的峰值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对应关系,分析和预报其发生进而预报天气、气候的变化趋势,对长期预报或超长期预报有一定帮助。
6参考文献
[1]张元箴.天气学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2]《海洋预报服务》编辑部.厄・尼诺[J].海洋预报服务,1984(1):81-82.
[3]王绍武.厄尼诺监测近况[J].气象,1986(12):47.
[4]高士英.关于EINino现象的研究[J].海洋预报,1986(3):32-42.
新年伊始,反常天气纷现世界各地,凸显出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逐年扩大、北极熊无法冬眠、纽约冬季气温摄氏22度、海平面逐年上升等,类似报道在各大媒体上层出不穷。科学家甚至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及温室效应的影响,2007年将可能超过1998年而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
那么,是什么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我们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事实
二氧化碳能让阳光顺利穿过大气层,并且防止地表的热量散失。在冰河世纪末期,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180ppm,因此那个时代天寒地冻;此后大地回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到280ppm;但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其浓度已经升至380ppm,而且越来越高。在有记录以来的20个最热的年份里,19个发生在1980年以后。
对地球变暖感应最敏感的是南北两极,那里的冰川和冰盖正在不停地融化。英国南极考察站不久前发表的近30年气象数据研究报告表明,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是地球平均变暖速度的3倍。2002年以来,南极冰川融化导致世界海洋水平面每年大约上升0.4毫米。北极的情况更糟,格陵兰岛冰川流失的速度在最近5年中加快了一倍。据估计,如果整个格陵兰冰盖融化,全球洋面将升高7米。如果整个南极冰盖都融化,那将更可怕,届时全球洋面将升高65米。
“地球变暖”这个概念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多少有些模糊。不过,对于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来说,气候变暖已经切实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
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月2日了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这份报告认为,在过去50年中,“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用词中,“很可能”表示可能性至少在90%以上,这是这个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次使用这样严重的措辞形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关联。而2001年的上一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使用的词语仅是“可能”,“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
报告梗概说,从1750年开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主要缘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国际地球观测组织联合主席郑国光表示,公布的这份梗概综合了全世界科学家6年多来的科学研究成果,与2001年发表的第三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相比,增加了科学性,减少了不确定性。他以预测海平面升高幅度为例说,在起草第三份评估报告时,科学界的依据仅有几项实验,而此次的依据是11个国家采用14种气候评估模式进行的58项实验。此外,对全球气温升高幅度的预测浮动范围也明显缩小,这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大大提高。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多重灾难
科学家近年来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还不能全面预测全球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多种变化,但人类对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
一是水供需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今年年初曾指出,如果地球平均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
二是天灾威胁加重。热带风暴和飓风的次数和强度都可能增加。
三是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复存在,岛上及沿海居民生活受到威胁。
四是夏天热浪频仍。有关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世界其他地方与北美情况类似。
五是生物链被打乱。由于气候变化,不少动物开始向南部或北部迁移,生物物种活动范围的变化将导致迁入地和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从而对农林业和渔业产生不利影响。
六是传染疾病肆虐。由于全球变暖,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将扩大,并对贫困地区的人口造成显著影响。
七是经济发展蒙上阴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50年代多5倍,因此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从60年代的40亿美元飙升至90年代的290亿美元。
虽然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对少数地区有益,但综合评价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巨大威胁。
适应与减缓工作应同时进行
面对人们关于“减少二氧化碳可以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但在减缓的同时,能恢复回过去的样子;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是不是可逆的”问题,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表示,从目前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为了以后不再增加这种影响,我们现在要采取一些措施。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存活的时间是200年,即使我们现在就减,或者一点不增加二氧化碳的话,它对我们的影响还会持续200年。
她同时表示,气候变暖造成的损失,目前已是现实,在减缓影响的同时,应该怎么去适应它,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新问题。面对目前极端事件频繁发生的现状,要建立一些预警系统,像现在的天气预报、沙尘暴的预警系统等。我们要提前知道怎么预防,才能将损失控制到最小。(摘自新华网、搜狐网、《广州日报》)
相关链接
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影响全球气候?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毒的气体,对人体无显著危害作用,但它却能改变大气的热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不影响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但由于二氧化碳能吸收地球的红外辐射,会引起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增高。近地面大气变暖会使地面蒸发增强,造成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又会使近地面大气对地球红外辐射的吸收进一步增强。如此相互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改变了原有的大气热平衡,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专家估计: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气温将会增高0.5℃~2.0℃;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100%,近地面气温将会增高1.5℃~6.0℃。如果这种估计正确,到21世纪中期以后,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就不可被忽视了。
奇思妙想救地球
除了敦促国际社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之外,很多科学家都在想方设法“拯救”地球。尽管有的“拯救”方法过于异想天开,但也为人类解决地球变暖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氧化碳埋海底。英国科学家近日表示,他们已找到一个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法,就是将导致温室效应的元凶――二氧化碳埋入海床下。科学家相信,他们每年可将数百万吨的二氧化碳重新泵回北海的海底,以减轻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科学家选择英国石油公司的米勒油田进行了首次试验。根据这项技术,发电站不再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而是通过液化技术,经由一条废弃不用的输油管,重新泵回米勒油田。科学家表示,米勒油田每年可吸纳500万吨液化二氧化碳,并可将之储存在那里达1万年以上。
关键词气温;降水;气候变化;特征;新疆裕民;1960―2009年
中图分类号P4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5-0259-01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背景下,了解裕民县气候变化趋势,客观分析当地气象条件变化规律,研究并揭示裕民县气候变化的事实与特征,对该县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建设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选用裕民县1960―2009年逐日、月、年平均气温,日最高、最低气温;逐日、月、年降水量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对上述气象要素时间序列进行线性拟合,令y(t)=a+bt,其中t为时间序列,b×10a为气候倾向率。b>0表示要素呈上升(增加)趋势,b
2主要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2.1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2.1.1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通过分析裕民县近50年平均气温距平与累计距平曲线图可知,裕民县年平均气温变化可分为1个冷期和1个暖期,1960―1996年为1个冷期、1997―2009年为1个暖期。冷期中,负距平率达62%,期间年平均气温平均值偏低于近50年平均值0.4℃,其中1980―1983年出现阶段性偏暖;暖期中,气温变化虽然波动振幅较大,但均为正距平,平均值较近50年平均值偏高1.1℃,其中1997年年平均气温为8.9℃,较近50年平均值偏高1.8℃,为近50年来最高值。近50年裕民县年平均气温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冷暖交替变化明显,偏冷期中间有暖波动,偏暖期中间有冷波动。
2.1.2四季气温变化特征。通过近50年裕民县四季平均气温均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现为显著增暖趋势。从其增温速率来看,冬季增温速率最大,以0.69℃/10年的速率显著增暖(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春季、秋季次之,分别以0.48℃/10年、0.45℃/10年的速率显著增暖(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夏季最小,以0.36℃/10年的速率显著增暖(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2.1.3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变化特征。通过对裕民县年平均最高气温及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统计分析得出,年平均最高气温线性倾向率为0.43℃/10年,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略偏低;年平均最低气温线性倾向率为0.6℃/10年,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明显偏高,即增暖明显。近50年裕民县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速率明显大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速率,也高于春、夏、秋、冬季增温率。
2.2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2.2.1降水变率。近50年裕民站年、四季降水变率中,年降水变率为0.192,在新疆属于降水相对稳定的地区[1-5];四季中,以夏季降水变率最大,为0.355,即降水最不稳定,春季、冬季次之,降水变率分别为0.313、0.303,秋季降水变率为0.256,为四季最小,即降水在四季中最为稳定。
2.2.2降水倾向率。通过分析近50年裕民站年、四季降水线性倾向率,年降水线性倾向率为1.0mm/10年,四季中,除冬季线性倾向率为0.87mm/10年(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表现为显著增多趋势外,其他各季及年降水倾向率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变化不明显。
2.2.3降水距平及累计距平。为进一步分析各年代年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对历年年降水量作了距平和累计距平进行分析。年降水量累计距平曲线的上升段和下降段,反映了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增加和下降,长期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年降水的长期演变趋势,曲线的微小变化则反映了年降水量的短期变化[6]。近50年裕民县年降水量没有大的变化,曲线较为平稳,仅在1974年、1987年分别出现了“负―正”较大的距平差,其他年份多雨、少雨交替出现,总体而言,裕民县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近10年来,降水量均为正距平。
3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裕民县期间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近50年四季气温均呈增暖趋势,其中冬季增温速率最大,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速率明显大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速率,也高于春、夏、秋、冬四季增温率。裕民县降水变率稳定;四季中,以夏季降水变率最大,春季、冬季次之,秋季降水变率为四季最小,即降水在四季中最为稳定。
4参考文献
[1]张家宝,史玉光.新疆气候变化及短期气候预测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2]杨莲梅.新疆极端降水的气候变化[J].地理学报,2003,58(4):577-582.
[3]丁一汇,任国王,赵宗慈,等.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及预估[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1):1-10.
[4]孙蕾,王小飞,陈利华,等.阿拉山口1957―2007年气候变化特征[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0,4(4):22-25.
气候变化长期之中又有显著的短期波动。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波动的气候成为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包括农作物生长期的长短、产量、自然植被区域的界线等)及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如布罗代尔指出:“15~18世纪期间,世界只是农民的广阔天地,80~90%的人口依靠土地为生,而且仅仅依靠土地。收成的丰歉决定着物质生活的优劣”。“气候像一位乐队指挥,发号施令的权威胜过了太阳王。无论欧洲的谷物区或亚洲的稻田和草原,普罗旺斯的橄榄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都被打上它的意志的标记”。[1]李伯重亦指出:“20世纪以前的两千年中,气候变化是引起我国人口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
关于17~19世纪中国气候变迁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龚高法、张丕远、倪根金、陈家其、邹逸麟、周翔鹤、米红、王业键、黄莹珏等都曾作过深入的研究[3]。他们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气候变化有全球变化的背景,也有自身的特点。从全球范围看,人类文明史主要发生在欧亚等大陆冰川消退后的冰后期。而冰后期中,冷暖、干湿亦不断在交替变化。他们多引用自然科学家竺可桢的研究成果[4],认为中国近5000年(相当于冰后期后半期)的冷暖变化经历了4次温暖期和寒冷期,如下表:
表1我国近5000年气候冷暖变化
大约在15~19世纪中叶,中国进入与欧洲小冰期相当的所谓明清“小冰期”[5]。明清小冰期也有不同的冷暖时段,周翔鹤、米红将竺可桢之说归纳为4次冷期和3次暖期,如下表:
表2明清以来气候的冷暖变化
可知,明代仅嘉靖隆庆年间(或许还包括万历初年)较为温暖,其余大部分时间寒冷,万历末年、天启、崇祯年间尤其寒冷;清代则顺治与康熙年代特别冷;雍正、乾隆、嘉庆较为温暖,晚清又转为寒冷。
气候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影响重大。欧洲小冰期里,英伦三岛、北欧、东欧、俄罗斯都出现了谷物欠收、饥荒、放弃耕作、舍弃村庄、人口严重减少的迹象。清代的情况也是一样。据研究,气候寒冷期影响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影响农作物的生产与产量。周翔鹤、米红认为,对水稻而言,冷害有3种类型:1.延迟型冷害。由于温度偏低,作物生育期延长,秋季霜前不能成熟,遂受其害而减产。2.障碍型冷害。作物在小穗分化和发育期对低温最敏感,如此时受到低温危害,则会造成小穗不育,甚至绝产[6]。3.混合型冷害。夏季持续低温可能导致以上两种类型并发,造成大幅度减产。明清,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最冷期中,水稻不但容易遭受霜冻和冷害,同时夏季较凉的气候,也减低了稻米的产量。他们依从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及关系粮食亩产、总产、总供给量的多熟耕作制指出,依明清时稻米在粮食供给中的地位最为重要(明代水稻占粮食总产量的70%,晚清早熟稻占稻米产量至少一半),麦子其次。早熟稻通过稻麦轮作、双季稻以及对边缘土地的利用来提高粮食总产量。如果稻谷生产(特别是早熟稻)受到损害,将危及粮食总供给。[7]陈家其、沈小英等亦从气候变化对多熟耕作制的影响指出,明末以前热量条件较为充裕,太湖流域双季稻的发展比较稳定,粮食产量较高;明末以后气候变得寒冷,双季稻面积减少,粮食复种指数下降,粮食大幅度减产。[8]夏明方亦指出,晚清气候变冷,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明显。如长江北岸的怀宁县,道光以前水稻“宜早晚二季,第刈早稻种晚稻,正大暑节土膏发育之时,农人争天时,一刻千金,率晨刈昼犁而夜种之……家人不足给事,皆于外乡雇老农并力及时以事晚稻焉”,道光以后“地质大异,每种晚稻,收入犹不足偿耕耨之费,是以皆易早晚二季为中迟一季”[9]。周翔鹤、米红还指出,除粮食外,严寒和粮食减产引起的饲料不足,使得耕畜越冬困难,人畜被冻死的记载时有所见。他们进而认为,明清之际寒冷期间农作物产量下降,耕畜死于严寒,农业经济萎缩,抑制了人口再生产。雍正、乾隆以后,气温逐渐转暖,粮食产量上升,人口再生产上升。这说明,何炳棣以早熟稻和甘薯、玉米推广使明清以来中国人口一直上升的论断应该进一步探讨。因为按何炳棣观点推演的结果是:假如粮食生产遭到重大挫折,将导致人口的大幅度下降。事实上,农业不能摆脱自然条件的约束,人口上升的态势将因自然条件的变化出现曲折(有时可能是非常大的曲折),很难是一条平滑的上升曲线。[10]
第二,与旱涝灾荒的多发有关。如果说,上述小冰期常年气候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那末,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对社会的冲击力更为巨大的所谓“气候的极端事件及其发生频率”。这气候的极端事件,便是大旱大涝大寒的自然灾害。
据王业键、黄莹珏的研究,华东、华北地区气候的冷暖周期与旱涝多寡有关。冷期自然灾害较多,正常年相对较少;暖期自然灾害较少,正常年相对较多。[11]他们利用《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12],求得华东地区每10年中“正常年”、“旱涝年”出现频率的百分比:“正常年”在暖期(清康熙四十年~嘉庆二十五年,1701~1820)约占60%;冷期(明天启元年~清康熙三十九年,1621~1700;嘉庆二十五年~光绪十六年,1820~1890)约占28%及31%。“旱涝年”在暖期(清康熙四十年~嘉庆二十五年,1701~1820)约占40%;冷期(明天启元年~清康熙三十九年,1621~1700;嘉庆二十五年~光绪十六年,1820~1890)约占72%及70%。又求得冷暖期每10年中“正常年”、“旱涝年”出现频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正常年”出现的最大值,暖期是53%及54%,冷期是45%及48%;“正常年”出现的最小值,暖期是20%及25%,冷期是13%及18%。相反,“旱涝年”出现的最大值,暖期是80%及75%,冷期是88%及83%;“旱涝年”出现的最小值,暖期是48%及46%,冷期是55%及53%。华北地区同样——冷期灾害较暖期为多,“正常年”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均小于暖期;“旱涝年”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均大于暖期。[13]
第三,影响粮价。然王业键、黄莹珏的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粮价上涨主要与“气候变化的极端事件”紧密相连;粮价峰值通常出现于当年或1、2年前有重大或连续的自然灾害发生之时。长期气候变迁与粮价涨落并无明显关系——冷期粮价未见上升,暖期未见粮价下跌。如17世纪与19九世纪的冷期,粮价呈现下降;18世纪的暖期,粮价却温和上升。这说明,人口、货币等因素对于粮价长期变动的影响,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大。[14]
第四,影响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在我国历史上,北方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交接地区由于热量水分条件的不同,湿润程度自东向西由温润、半湿润、半干旱至干旱过渡,存在着一条农牧业过渡带。其大致走向为:北起东北的大兴安岭东南麓,经辽河中上游,沿阴山山脉向西,经河套、鄂尔多斯高原东缘南下,直到云南西部。南北宽几百公里,东西长几千公里。过渡带东南部季风区主要为农耕区;西北部干旱区和西南部高寒区主要为牧业区。过渡带内,农牧并存,各自独立经营。过渡带的进退推移,反映出在气候环境影响下北方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政治、经济势力的消长以及疆域、政区和产业布局的变化。
邹逸麟认为,明清时期北方农牧过渡带有过明显的推移。明代初年,农牧过渡带的北界大致为阴山、大青山斜向东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南侧一线。15世纪初,因气候转寒农牧过渡带有所内缩,明朝卫所军队及其家属的生存无法靠农耕维持,内迁至长城以内,军队从军屯自给,变为国家提供军饷,明朝由此加赋1200万两,成为财政窘迫的滥觞之一;18世纪前期,北方气候一度转暖。《热河志》所载乾隆御制诗中反映当时秋季气温较高、雨水较多的诗句很多。如“关外逢秋热,忽如夏杪时”;“今秋已过闰,情知凉应速。此热实利稼,秀实催嘉谷”;“木兰九月雨,秋暖实异常”。又如“气候自南北,其言将无然。予年十二三,仲秋必木兰。其时鹿已呦,皮衣冒雪寒。及卅一二际,依例往塞山。鹿期已觉早,高峰雪偶观。今五十三四,山庄驻跸便。哨鹿待季秋,否则弗鸣焉,大都廿年中,暖必以渐迁”。可知,北部气候转暖,大约延迟一个节气。农牧过渡带的北界应该是自然条件允许的最北界、无灌溉旱作的最西界;其西段大致为阴山、大青山北麓的海流图、百灵庙一线;中段大致为大马群山、小滦河上游一线;东段大致与大兴安岭南端相接,沿岭东斜向东北。西段原黄河河套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利资源丰富,秦汉都曾开发为发达的农业区,明中叶后农牧均衰,一片荒凉。康熙末至乾隆年间,内地人民不断涌入,土默特左右二旗地“迷漫千里,悉皆腴壤,人居颇广”。中段康熙以后内地大量移民出口垦殖。雍正二年(1724),出边汉民于察哈尔右翼四旗私垦农田近3万顷,“自张家口至镶兰旗察哈尔西界,各处山谷僻隅所居者万余”[15]。雍正十三年(1735)清廷曾一次开放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4万顷土地招民垦种[16]。乾隆初,归化城郊“开垦无复隙土,大成村落”,蒙、汉、回等族居民,人烟凑集,出城西行至河套、向北直至大青山下,皆有“山西人携家开垦”,“散布山谷间,山土饶沃”[17]。乾隆八年(1743),归化城土默特旗的75000余顷土地中,牧地只占14268顷,农耕已居主位。[18]东段今内蒙赤峰和辽宁凌源、建昌一带因地近长城与内地连成一片,农业发展较早且速,康熙年间汉人趋之日众,18世纪中叶,成为较稳定的半农半牧区[19],嘉庆初边禁放松,内地大批农民携眷出口垦耕。嘉庆十五年(1815)“热河迤北一带”,“山广平原,尽行开垦”[20]。道光年间,开垦较晚的喀喇沁右旗也因“商民日集,占垦地亩日广”,终致“蒙古人无地牧放牲畜”[21],最终完成了半农半牧区向农业区的转化。而雍正、乾隆年间在长城以北设置一系列与内地体制相同的厅、州、县制,也是农耕区北展的反映。可知,农牧过渡带北移,是康乾时期农业经济呈显盛世气象的重要原因和结果之一。温暖气候大致延续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嘉庆、道光年间,而后转冷,出现多次寒冬[22]。咸丰年间,原在康雍乾农业兴旺的归化城一带,仍成“苦寒之地,春末开冻,秋初陨霜,统年燠少寒多,禾稼难以长发,稻梁菽麦本非貊地所生,蒿子油莜变皆视为嘉谷,劳于耕作,而薄于收成”[23]。大约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出现短暂的温暖气候,这就是清末光绪年间大规模开垦蒙地的地理背景。[24]
怀疑气候变暖也是不无理由的,理由之一是“欧洲、美洲等地这几年冬天都出现了极端严寒”,哪来的气候变暖呢?但是,IPCC有关气候变暖的第四次评估报告已经指出:“人们感知到的气候变化,是气候的趋势性变化与年际、年代际波动共同影响的结果。全球气候以变暖为总体特征的变化趋势,并不排除在个别区域和个别时段出现气温下降的情况”,同时IPCC也已经预测到欧洲等地区在冬季反而会“变冷”(由于北极冰川融化产生的冷空气南下等原因)。总之,气候变暖并非是全球均匀的,而是有强有弱,加上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地方会出现不规则改变和反常的、灾难性的气候现象。然而,48个国家300多名科学家参与的《2009年气候状况》报告证实过去50年来,地球一直在变暖,而近10年是历史上最热的10年。
怀疑气候变暖的理由之二是,2009年底发生的“气候门事件”严重损害了IPCC权威、公正的形象。“气候门事件”发生在2009年11月,在举世瞩目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即将召开之际,英国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网络遭黑客入侵,被窃材料显示该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气候专家菲尔•琼斯等人的电子邮件涉嫌篡改研究数据,违背了科学家以事实为依据的职业道德。“气候门”事件发生后,认为气候变暖是一场“大骗局”、“大阴谋”的声浪高涨。
然而,以变暖为总体特征的气候变化趋势,是世界各国气候学等学科的专家经过近20年的集体研究所作的科学判断。作为该领域权威机构的IPCC有关气候变暖的评估报告是数百名撰稿专家和评审专家(例如第五次评估报告仅撰稿专家就有831位,其中中国专家有44名)共同的研究成果。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撰稿、评审活动的专家都是由IPCC各成员国政府推荐的一流专家,再由IPCC专家遴选委员会历时半年进行严格遴选后确定的人选。IPCC评估报告在公布之前,经过了严格的批准、编写、审核步骤。我们不能以“气候门事件”抹杀数以百计的各国科学家将近20年的研究成果,认为气候变化是发达国家少数人策划的阴谋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正如参加2010年坎昆会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代表团高级顾问杜祥琬所说,与一年前的哥本哈根会议相比,坎昆会议“对气候变化的规律、变化的程度和后果,还会长期存在不同的认识,这反映了人类(包括科学界)对这一复杂问题认识的局限性。但对‘地球村的气候在变化’这一点,已几乎听不到否定的声音了。在诸多的气候变化现象中,‘变暖’是基本表象之一……引起气候变化的,虽然有自然的和人为的各种原因,但人类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难以否认的。人类除了‘从我做起’,还能有什么招数呢?!”
怀疑气候变暖的理由之三是既然气候变化“与我无关”,那凭什么要我们做出碳减排的承诺?有人质疑说,“全球气候变化……和我们有关系吗?我们是不是‘被气候变化’了?”诸如那四十几个遥远的小岛国眼看着海平面上升,引起生死存亡的危机感;远在北极地区的冰面正以惊人速度消失,这些事儿“和我们有关系吗?”对此,可以毫不含糊地回答说: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太大了!因为当那些小岛国消失在海平面以下时,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也会感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压力;至于北极周围国家摩拳擦掌地为准备开发北极资源、利用北极航道而开始展开争夺的现状也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北极点及附近海域不属于任何国家,而属于国际海域。当然,气候变化与我们关系最大的是极端天气和水资源问题,2010年中国经历了从大旱到洪水到暴风雪等气候灾难,可谓“一应俱全”,造成数千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2011年伊始又遭遇了南方出现持续雨雪冰冻天气等灾害,这些灾害提醒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气候变暖对我国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威胁;与此同时还必须盯住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迹象,因为那是高悬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头上的“水塔”,那里冰川的融化速度稍有加快都将可能带来灾难性影响。
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与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低碳技术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机遇的发展战略是完全一致的。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向广大民众大力普及气候变化的知识,促使人们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地球家园的自觉,真正做到“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