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临终关怀;善终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老龄化国家。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人口中几乎14%将是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数量增长迅猛,老龄化高峰将于2030年前后来到并将持续20余年[1]。临终病人数目日益增多,呼唤着临终关怀。中国是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背景的国家,临终关怀很大程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保守、负性观念的影响,束缚了临终关怀的发展。进行临终关怀的“善终”教育,转变人们的观念,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1临终关怀与善终
临终关怀一词源于中世纪,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终末护理、安息护理等。临终关怀(hospicecare)是指由社会各层次(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人员)组成的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
善终:把事情的最后阶段工作做完做好,指好的结果,好的结局;亦指人正常的死亡,老死,而不是死于祸患,死于刑戮或意外的灾祸。引申为无痛苦、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善终服务(Hospice),指为垂死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照顾。
2死亡观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积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2],甚至不可在言语中对死亡有所提及,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因此听吉利语、说吉利话也就顺理成章。而西方文化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由耶稣之死来升华对“天堂”、永生的信念,他们认为死亡就是昄依天父(returningtotheheavenlyfatherinpeace)。他们这种对死亡的看法比中国人传统的看法积极。中国人对死亡的讳莫如深,使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面对死亡较多表现出的是恐惧,而非面对现实的接受。
如何在中国这个有着独特文化背景的国家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善终教育应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当务之急。杨晶等人对北京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医护人员436名进行死亡观的调查显示,在家中能“很公开”地谈论死亡情况的仅占37%[3],多数人认为晦气、不吉利。因而,对医护人员进行死亡教育是迫切需要的,医护人员正确的死亡观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基础,护士对临终关怀的认识限制了临终关怀的发展。随着老龄人口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病人最后的家是医院的病房。最后接触的人是护士[4]。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对死亡率的统计,有超过一半的临终病人会在医院度过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5]。病人的临终阶段实际上是以医疗为主的治疗转向以护理为主的照护。临终护理体现着新的生命理念,善终照顾的是人,而不是病,它突出质量,而不是寿命[6]。
3善终教育
3.1护士教育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救命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是否就意味着义无反顾的拒绝死亡呢?完整的生命过程应该包括死亡过程,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完整的尊重生命应包括尊重死亡。可见,发展临终关怀,对护士传统的思维定势有一个强大的冲击。需要我们彻底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接受死亡,面对死亡;还可帮助医护人员认识到临终关怀是对生命性质和死亡意义系统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专业服务。树立起正确的临终关怀观,主动给予临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满意地到达生命的终点。
有人做过本科护生死亡观、死亡照护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护生死亡认识态度及照护意向存在着差异[7]。研究中发现大三护生对死亡的态度最为客观积极,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学生们刚刚学习过死亡伦理课程,对死亡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可见,死亡教育对临终照护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内容包括临终护理的目的、特点、对护士素质的要求;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特点,病人各种躯体症状的护理等,知识涉及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宗教、护理学、营养学等学科。有研究发现:采用自编教材对全科护士进行临终护理知识培训及考核。一年的回访结果,社会反响良好,临终患者家属问卷满意度由过去52%提高到97%[8]。
3.2病人教育善终教育就临终病人而言,首先要增强临终病人追求幸福的意识。临终病人最容易丧失生存的意义和追求幸福的勇气,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负性心理表现。帮助临终病人克服这些心理困扰,寻求生命意义,提高其临终期的生命品质,才能有尊严的死去[9]。
幸福通常是一种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这种生活能给人一种称心如意的感觉。常人对于幸福的追求偏重于物质方面,而临终病人对于幸福的追求更偏重于精神方面,例如:疼痛得到缓解是一种幸福;得到医护人员和社会的关注与尊重是一种幸福;临死之前完成心愿是一种幸福;能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也是一种幸福。因此,护理上应注意多陪伴,多关注,引导临终病人多回忆人生中美好的记忆,帮助了却其未了心愿等。
有人调查分析恶性肿瘤病人对临终关怀认识及需求结果显示[10]:得知病情真相后,73.1%表现出消极的心理反应;当谈到死亡时23.1%的病人感到恐惧,31.7%的病人表现为悲伤,15.3%的病人认为解脱,29.8%的病人表示能自然面对。因此,教育病人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内容与方式:对于恐惧型病人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通过语言文字图像,采用语言开导法或释疑解惑法[11],解除病人因为对死亡的无知引起的恐惧;针对悲伤期的病人难沟通的特点,护士应注意多满足病人的非语言行为需求,将其注意力转移到与大自然的融合,宁神静志。鼓励病人做喜欢的事情,和病人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从中获得满足的体验;对于解脱型,护士不能放弃心理关注,教育病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所以不要放弃自己,“夕阳无限好,不怕近黄昏”,死亡是庄重的、无遗憾的。重视“死亡意识”和“意义感”[12]在这一期病人的应用;对于平静面对型的病人应充分尊重,适当肯定,采用顺情从欲法,顺从病人意志和情绪,尊重病人的一切合理的安排[11]。
3.3家属教育护士应指导临终病人家属参与护理工作:除了为病人提供精心的护理外,亦应重视其家属的作用。家属对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性格最了解。在临终病人的内心深处,家属的关心和照顾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13]。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亲人,面对即将离开的亲人,临终病人家属的内心是极度压抑的。在护理临终病人过程中,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往往打乱原本的生活秩序与工作秩序。护士应充分理解和同情临终病人家属,鼓励其表达心中的压抑,选择适当的行为方式排解负性情绪,可采用家属座谈会的教育方式指导病人家属之间互相安抚、支持、交流,安排好工作与生活,缓解压力;其次,护理人员应向临终病人介绍患者的病情和发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变化,让家属充分了解治疗、护理过程和效果,并让其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教导家属简单的护理技术,让家属参与基础护理,如:喂饭、翻身、擦浴、按摩等。使其在照料亲人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慰藉,同时让患者感受到亲人的关怀。这样可以让病人与亲人一起度过临终的美好时光,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彼此心理健康[8]。
临终病人备受煎熬,陪伴探视人员多,往往很难遵守医院的探视等各项制度。为此,临终病人的病房以小单间为宜,根据病人的性格、喜欢布置病室,可摆放绿色植物、盆景及自带生活用品;浴室、卫生间齐全,尽量家居化,护士要指导家属尽量给病人以家庭的温暖,满足临终病人安全感的需要。
3.4社会教育临终关怀的深层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自我生命之安顿、社会道德建设之促进以及国家福利事业之启示这三个维度[14]。临终关怀是一种“全人”、“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关怀,需要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及社会人士的积极参与。家人无声的陪伴,朋友的一句贴心问候,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都是在对临终病人实施关怀,都是在帮助临终者获得“幸福”[9]。
对于临终护理,整个医疗保健系统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积极的善终大环境。这势必影响本来数量就不多的从事临终护理事业人员的士气,削弱我们发展临终护理的观念力量,起了一个消极涣散的不良作用[15]。发展有利于临终关怀的善终大环境,仅仅靠医生、护士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系统人员的共同努力。
有研究显示,在临终关怀知识来源方面,大部分来自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说明大众媒体在临终关怀科普教育中影响较大[10],应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临终关怀知识和开展国民的死亡教育。使大部分临终病人能较快接受现实,减少心理痛苦,战胜自我,当死亡不可避免时能泰然处之。
美国自1960年起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实施死亡教育,英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目前也在进行相应研究,并在其大、中、小学开设了临终关怀及死亡教育课程[16]。但是我国对死亡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多人对死亡教育不理解、不认可,处于边探索边实践阶段。
临终关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慢性病人数的增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以及对有尊严死亡的愿望越加强烈[17],社会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一项有待深入拓展的金色黄昏事业,临终关怀是我国21世纪健康发展的大趋势,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关键是形成正确的死亡观,而教育则是形成观念的重要途径。要想帮助临终病人“善终”,达到人生“幸福”,家庭和谐,社会文明。临终关怀知识的普及是基础,只有将知识进行广泛而有效的宣传,才能使大多数人真正了解这项事业,才能将临终关怀的初衷实现于病患者的期望。
参考文献
[1]GuntenCF.Financingpalliativecare.ClinicsinGeriatricMedicine,2004,20(4).
[2]靳风林,郭清秀.传统文化中等死亡归属理论与临终关怀学.中国医学伦理学,1996(6).
[3]杨晶,张金环,刘玉春,等.医护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1998(10).
[4]冯国琴,谢华琴.癌症晚期病人的临终护理[J].全科护理,2009,7(9B).
[5]牛洪艳,王培席,周新明,等.从利物浦护理路径看我国临终护理的发展方向.护理研究,2011(2).
[6]张鹏.临终关怀的伦理困境及重构[J].求索,2007(11).
[7]加那克斯·乌述尔,侯晓静.护理本科学生死亡观及其照护意向的现场调查.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10).
[8]李桂馨,康筱玲,高彦滨,等.临终护理知识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临床肺科杂志,2008(10).
[9]刘锦秀.临终关怀与幸福悖论.医学与社会,2009(1).
[10]赵锦秀,赵秀梅,罗羽.恶性肿瘤病人对临终关怀认识及需求的调查分析.西南国防医药,2009(1).
[11]罗珊,王芳,徐静静,等.中西医结合应对临终患者的心理.中医临床研究,2010(22).
[12]刘超,郭永玉.死亡意识、意义感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J].心理研究,2010(1).
[13]王云.60例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探讨与分析.吉林医学,2011(8).
[14]迟西琴.从以人为本看临终关怀的当代价值.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
[15]丁焱.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0(10).
临终关怀(hispicecare)是指由社会各层次(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人员)组成的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临终关怀护理是对那些已不能治愈的病人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所实施的一种积极的身心整体护理。其护理目的是以整个人为对象,提供精心照料,解除躯体痛苦,缓解对死亡的恐惧,维护其做人的尊严,提高其尚存生命质量,并给予家属心理关怀、最终使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
1临终护理的发展
临终关怀组织是桑得斯博士1967年在伦敦首创的“圣克斯多弗临终机构”。1988年天津医学院建立了我国大陆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机构,随后在上海、北京、西安、沈阳等地相继展开,1992在北京成立我国第一所民办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医院。1998年由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建立了临终关怀医院,开始了国内临终医疗服务。从2001年开始,李先生又每年捐资2000万元给国内20家重点医院,创立了临终关怀病房。据资料报道,至2003年3月,全国接受临终医疗服务的病例已超过了800例。为关爱生命,造福社会,启迪人类爱心,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临终关怀的困惑
临终关怀措施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效果。在我国,由于受传统观念中生命神圣论、死亡观的影响,死亡一直是人们忌讳谈论的问题。对死亡和濒死持否认、不接受的态度。从崔以泰等对大陆居民调查中也进一步证实,因人们对死亡有很高的排斥性,人们基于心理的防卫系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人的死亡表现出漠然的忽视。不少人误将临终关怀认为是“安乐死”,所以临终关怀在国人中难以推行。
3影响临床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因素
3.1传统死亡观的影响
“生死荣衰”是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人们用逃避的心理,非理性地对待生命的终结。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认为死亡是不幸和恐惧的,对死亡始终采取躲避的负面态度,甚至忌讳谈论死亡。一些医护人员也受此传统观的影响,也忌讳谈论死亡,对临终关怀的哲理原则知之甚少,甚至有对临终关怀产生错误的理解。在对我国三甲医院护理的调查中发现,64.7%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没听说多姑息护理这个概念,更不了解临终关怀的哲理与原则。试想,医护人员本身就没有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对临终关怀护理的理念知之甚少,又何谈对临终者、国人提供死亡教育,给以精神抚慰,实施全方位、高质量的临终关怀护理呢。
3.2传统孝道观的影响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观早已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中,使国人对临终关怀尚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准备。他们在情感上无法接受临终关怀,在现实中排斥临终关怀。在现实生活中,如子女想对亲人进行临终关怀,他们通常将要承受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于自己内心世界的自我良心谴责;二是来自于社会的评价,比如“久病床前无孝子”、“养儿防老”等。因此,国人普遍认为:父母临终时子女只要守在老人身边就是孝道,反之则视为不孝,不愿将老人送到专门的医疗机构接受临终关怀服务;不惜一切代价地延长患者的生命是为孝道,这往往忽略了患者的意愿,造成患者的身心痛苦。实际上,临终关怀的原则是“不以延长生命为唯一目的,而以减轻临终患者的身心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满足临终患者的个体需求才是真正的孝道。
3.3传统生命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重视生命的质量必然就要放弃一些无效的救治,这与传统的护理观存在差异。传统的护理观轻视临终关怀,认为放弃一些治疗是对患者的不负责,而过分期望和过度给予根治性治疗。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只有治疗才是负责任的表现。
4发展临终关怀事业需树立正确的临终关怀理念
尽管临终关怀护理在我国刚刚起步不久,发展较为缓慢,存在许多因素的制约,但它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些影响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的伦理因素,引导国人及医护人员树立正确的临终关怀理念。
4.1加强正确的生死观教育
在死亡观教育中,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死亡,并理性接受死亡,取代迷信、愚昧、落后的观念,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结束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学会坦然的面对、接纳死亡;使人们认识到一个人的寿命长短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珍惜现有的生命质量,生活的更加健康、快乐,对社会更有价值。对于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护理人员来说,更要树立正确的死亡观,需要开展死亡知识毕业后教育,纳入医学继续教育范畴,并进行死亡知识的定期培训、考核与资格认定,以保证临终关怀在实践中有效推行。
4.2要树立现代的医疗观
医学一直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救人性命的,医护人员的根本职责就是救死扶伤。人们也一直信奉哪怕已经没有生存的希望,也要尽100%的抢救及治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且不说是对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外,一旦医护人员做出对病人放弃治疗、终止治疗的决定,反而会被家属所不容,会被传统生命观推崇的医德原则“审判”,面临道德及社会的谴责。
4.3明确护理人员在临终关怀护理中的主导地位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服务的对象是濒临死亡的患者,进行临终关怀的护理人员角色较为复杂,他们主要为照护者、健康教育者、心理疏导者、丧葬咨询者等,因此护理人员要具备娴熟的护理操作能力、广博的知识、高度的职业道德、正确的死亡观、现代医疗观,明确自己在临终关怀护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及主导地位,才能更好地为临终患者服务。
4.4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伦理观
临终关怀具有很强的文化和伦理特色,不同的文化、伦理观对临终关怀产生不同的认知、解释和关怀模式。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千差万别,但是一些较为成熟的临终关怀理念和服务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丧亲的家属会有专业的团队,包括医生、护士、神职人员、社会工作者等为其提供居丧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协助家属处理后事、心灵抚慰与疏导等。
参考文献
[1]吴清爱.临终关怀护理发展的探索[J].大众科技,2010(2).
[2]周玲君,赵继军.癌症儿童的临终关怀[J].现代护理,2006,12(1):93.
[3]孙慕义.弃治疗与生命质量[J].医学与哲学,2000,6(21):1-3.
[4]焦蝶英,崔以泰.我国临终关怀的实践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3,25(2):70.
[5]映兰,欧阳玉燕.我国的临终关怀模式探讨[M].现代护理,2002,8(11).
[6]卢人玉,龚爱珍,肖清秋.宁养院临终关怀工作及护士素质要求[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1):215.
[7]杨建兵.在我国推行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及其护理伦理原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6).
[8]黄艳琼.OREM自力学说在临终关怀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0,2:27.
>>临终关怀护理进展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及护理进展社区老年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晚期癌症患者社区临终关怀护理探讨临终关怀护理探讨浅谈临终关怀护理临终关怀的护理社区临终关怀26例体会浅谈临终关怀的护理体会临终关怀的护理体会浅谈临终关怀与护理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老年患者临终关怀护理体会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浅谈临终关怀及护理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扩张型心肌病患儿临终关怀的护理进展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临终关怀实践社区针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开展临终关怀护理效果探讨浅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性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刘喜珍.老年人的临终需求及其临终关怀的伦理原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48-51.
SepúlvedaC,MarlinA,YoshidaT,eta1.Palliativecare: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sglobalperspective[J].JPainSymptomManage,2002,24(2):91-96.
DepartmentofHealth.Endoflifecarestrategy-promotinghighqualitycareforalladultsattheendoflife[R].2008.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attachment_data/file/136431/End_of_life_strategy.pdf.
GomesB,HigginsonI,CalanzaniN,etal.Preferencesforplaceofdeathiffacedwithadvancedcancer:apopulationsurveyinEngland,Flanders,Germany,Italy,theNetherlands,PortugalandSpain[J].AnnOncol,2012,23(8):2006-2015.
GrunierA,MorV,WeitzenS,etal.Wherepeopledie:amultilevelapproachtounderstandinginfluencesonsiteofdeathinAmerica[J].MedCareResRev,2007,64(4):351-378.
StajduharKI,DaviesB.Variationsinandfactorsinfluencingfamilymembers’decisionsforpalliativehomecare[J].PalliateMed,2005,19(1):21-32.
朱孔东,王革,谭景琛.社区卫生发展及筹资与补偿政策[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7):18-20.
蔡明,王国斌.对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7,20(6):9-10.
钟宁,孙伟,王海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临终关怀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1):3589-3591.
朱利军.浅谈社区临终关怀的护理工作[J].医药前沿,2012,8:284-285.
辛喜萍.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护理与实践[J].青海医药杂志,2013,43(3):73-74.
孙旭海,路奇,金琳,等.晚期癌症患者社区居家临终关怀服务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师,2013,12(11):904-905.
赵玉蓉.浅谈癌症患者的社区护理[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18(10):251.
刘春玉.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9-160.
邓若云,葛文娥,丁振华,等.音乐疗法辅助吗啡减轻肿瘤患者疼痛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2010,16(30):3624-3625.
BradtJ,DileoC,GrockeD,etal.Musicinterventionsforimprovingpsychologicalandphysicaloutcomesincancerpatients[J].CochraneDatabaseSystRev,2011Aug10;(8):CD006911.doi:10.1002/14651858.CD006911.pub2.
HuangST,GoodM,ZauszniewskiJA.Theeffectivenessofmusicinrelievingpainincancerpatients: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IntJNursStud,2010,47(11):1354-1362.
刘琳琳.临终关怀的护理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5):274-275.
于海燕.社区临终护理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4):140-141.
陈爱鱼.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8):1066-1067.
曹韵贞.名医会诊艾滋病[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23-25.
谢新永.老年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4):518-519.
周玲君.癌症患者临终关怀准入系统的构建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9:33-34.
TheRoyalCollegeofNursing.ThecommunitynursingworkforceinEngland[EB/OL].[2012-05-05]..uk/direct.
肖丽,孟凡红.探讨影响社区护理服务内容的因素[J].中国农村卫生,2013,6(2):208.
李映兰,欧阳玉燕.我国的临终关怀模式探讨[J].现代护理,2002,8(11):880-881.
蔺晓贤.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展望[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6):73-74.
陈春燕,罗羽,谢容.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2):26-28.
刘晴暄,陈竹卉.国外临终关怀发展动向[J].中国社会工作,2013,15(21):26-28.
孙晓,田梅梅,施雁.社区护士社区护理相关技能实践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2012,18(33):3974-3979.
邹敏,徐燕,袁长蓉.三甲医院护士姑息护理知识掌握现状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6,20(12):3133-3134.
宋莉娟.英国社区护理人员培养和使用的启示[J].护理杂志,2013,30(22):60-62.
陈秀明.长春市社区护士姑息护理认知现状的调查[D].长春:吉林大学,2011.
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2):5-8.
卫生部.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5):5-6.
施捷.上海3年内完成临终关怀服务全覆盖[N].新民晚报,2014-4-24(A6-7).
唐美芳.在社区开展临终护理的重要性[J].中外医疗,2010,29(24):132.
张玉.对社区内建立临终关怀机构可行性的调查与研究[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12):4-9.
关键词:老年病人触摸护理
当今在美国医院护理中心正兴起触摸疗法解除患者病痛。触摸,顾名思义,是触及人体肌肤,对其按摸,是一种非语言交流形式,属于简便实用,且历史悠久的医疗技术,对患者来说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对老年病人实施触摸护理效果尤佳。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老年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世界趋势,我国是众多老龄化国家之一。老年护理不仅局限于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尚需从深层次的情感护理入手,富有同情心,病人乐于接受的触摸护理,此种护理能增进病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缓解躯体和精神痛苦,使他们身心愉快,舒适和放松。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对老年病人触摸护理进行了探索。
一、老年病人触摸护理病例
2009年1——12月份,我在重庆市忠县忠州镇第二人民医院对38例老年病人实施了触摸护理。在38例老年病人中,女性26例,男性12例,年龄60岁—92岁,其中干部、知识分子10例,工人4例,农民及无业者24例,大部分患者有不同成度的恶性肿瘤,60%以上的老人已丧偶。
二、老年病人触摸护理方法
让病人取舒适的体位,保持病房适宜的光线和安静的环境。操作前,护士面带微笑,用平静、缓和的语言先和病人聊天,诱导放松,然后在病人的面部、头部、四肢轻轻按摩,肩部做环绕按摩等,2次/d,10——15min/次。对于精神紧张和焦虑的老人,可采用握手、拍肩、手上游戏等方式接触,还可以采取音乐与触摸相结合的方法。
三、老年病人触摸护理探究
1、触摸在护理中被视为人的基本需要,通过心理、生理途径调节人的循环系统,使心率由快趋于正常;血压由高趋于平衡,还可以起到良好的消烦解忧,促进放松的作用。在姑息治疗中,舒缓的触摸在让病人感到舒适的同时,又促进了交流、沟通[1]。
2、触摸护理是临终关怀的有效方法。面对死亡,护士的临床技术可能显得毫无用处,此时对于病人,护士的爱心远比护理技术更为重要。[2]触摸护理能获得临终病人的信赖,减轻其孤独和恐惧感,使他们有安全感和亲切感,帮助他们在人生旅途的最后阶段,在充满人性的温暖气氛中充实地、安祥地、尊严地离开人间。
3、对危重老年病人触摸护理,能同时体现对病人家属的关怀。因为危重老年病人的家属有沉重的思想负担,实施关爱性触摸护理,能使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上和感情上的支持,使他们精神不垮掉,为病人及其家属在情感沟通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触摸护理不但能满足危重老年病人心灵上的需要,维护他们的自尊,也使其家属感到医护人员的关怀和爱护,使其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帮助临终病人平衡、宽慰、坦然面对死亡。
4、触摸护理不同于一般的生活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奉献自我,同时提供对患者良好心理的慰籍与支持,适时满足患者自身舒适与安全需要,帮助他们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
5、触摸护理方法简单,易做,效率高,无副作用,在临床辅助治疗中具有推广价值。
总之,历史悠久的触摸护理技术,在当今时代仍能为人类健康服务。让我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弘扬医德,满怀爱心,对老年病人实施触摸护理,让普天下的老年人健康长寿,晚年幸福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52-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1]、慢性疾病以及各种肿瘤晚期人数不断增多、“空巢现象”等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对临终关怀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在我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我国专门的临终关怀中心并不多见。而多数综合性大医院因经济效益、周转率等因素也往往拒收那些无治疗价值且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同时我国相当一部分家庭难以承担患者在综合性大医院住院的费用[2]。加之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大多数患者都选择在家庭等熟悉的环境中走完生命最后的进程。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无疑给社区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笔者旨在对国内外社区临终关怀模式的研究,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临终关怀模式。从而更好的为临终患者提供照护服务,提高临终患者生命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降低卫生服务成本,提高社区资源的利用度以及减轻患者家属的负担[3]。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模式
模式的概念最早由建筑大师Alexander[4]提出,后来哲学学科引进并延伸了模式的概念,用作分析或阐明事物的关系与本质[5]。在实际工作中,模式一般指事物或事件在一定时间内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格式、样式、样板和模型[6]。临终关怀模式的探索模式,是对事物总的看法和观点,是支配事物发展的总体观念,是对该事物本质性的看法的体现。临终关怀模式就是从总体上对临终关怀进行把握[7]。
1.2临终关怀的概念
临终关怀[8](hospicecare)是向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顾,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临终关怀学是一门以实践规律为研究内容的新兴学科,其分支包含了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各方面的促进作用,还在于对于医学以及社会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其社会方面的意义,临终关怀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时代水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准。
1.3居家临终关怀的概念
居家临终关怀是护士或临终关怀专门人员访问家庭护理病人的形式。
2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模式
对我国目前临终关怀事业具有指导意义和较大影响的是李义庭的PDS模式和施榕的“施氏模式”[10],两者的共同核心为家庭临终照护和社区临终关怀相结合[9]。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家庭一社区一医护人员”相结合的社区临终关怀模式。
2.1李义庭的“PDS模式”
李义庭的PDS模式全面构建了“1个中心,3个方位,9个结合体系”(OnePointThreeSubjectNineDirection)。“一个中心”即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中心,针对临终患者临终前的痛苦,给予特殊的医疗、护理服务,使临终病人尊严、安逸地辞世,表现出对人的最大尊重,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命认识的神话,这有利于减轻家庭成员精神、心理和经济的负担,有利于家庭和谐、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有利于为人类社会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方位,九个结合”,在服务层面上,坚持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与家庭临终关怀相结合。要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列入我国卫生事业和区域性卫生规划内,并认真组织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应将临终关怀同社区人员的医疗、保健、康复一样纳入总体规划。社区卫生服务的城市区域应以街道,农村以乡镇为基本单位,业务上以街道医院、乡镇医院为依托,来推动社区临终关怀事业。目前,或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应重点加强家庭临终关怀病房的建设,并同临终关怀医院一样,建立规范化的操作规程。在服务主体上,坚持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在费用上,坚持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不断地将临终关怀事业引向深入[11]。
PDS模式作为一种大家比较公认的模式,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理想化模式。但是,其涉及的方面广,人员广,未免显得面面俱到,这在我国现实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其可行性及实用性大打折扣。
2.2施榕的“施氏模式”
“施氏模式”主要着眼点在乡村,其核心是家庭临终照护。施榕认为,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在乡村将大有发展,家庭临终照护是医学目的的崭新内容,应尊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临终病人的祈望,有利于老人及家庭的利益,有利于社会卫生资源的公正分配。施氏模式提出,①要统一认识,全面规划,把我国乡村的临终关怀事业纳人老年医疗保健的总体规划,成立省(市)、县协调织,制定乡村临终关怀的政策法规、制订家庭临终护的相应政策,包括家庭临终照护的基本内容、质量要求、收费标准、费用承担,以及分配方案等,使家临终照护模式有章可循,健康运转。②要建立县、乡、村家庭临终照护指导中心,对所辖的家庭临终照护进行统管,提高乡村全科医生、家庭临终照护的家属和有关人员的业务技能们研究能力和协调水平。③施氏模式认为乡村全科医生是农村卫生工作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乡村全科医生的种种特性为他们在家庭临终照护模式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提出了针对乡村全科医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临终关怀培训。④为防止病人家属或照顾者对病人不愿或不好好照顾,有必要订立“家庭临终护理公约”。⑤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由依赖、顺从、被动的“主妇”名份,上升到独立、自由、主动的主角地位。因此,需要提高妇女角色意识,使她们更好配合乡村全科医生共同做好家庭临终照护[12]。
施氏模式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较高。但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社区家庭照护方面制度并不成熟。同时,随着现在社会独生子的增加及其工作的繁忙,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价值的转变,“空巢家庭”数目的不断攀升,施氏模式很难推广施行。施氏模式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3“家庭―社区―医护人员”模式
“家庭―社区―医护人员”模式吸取了“PDS”模式和“施式模式”的优点。提出由家庭为临终者提供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其余部分由保险公司或者单位支付),创造患者满意的临终环境,家庭成员作为临终团队主要成员进行生活护理、精神抚慰及其他帮助;社区帮助组织安排自愿者组成临终团队进行资金的筹集,如单位提供医疗费用,协助落实保险金、贫困人口医疗补助金,募捐、成立临终关怀基金,并监督家庭中临终关怀的实施。由社区医疗机构或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中心提供的医务人员进行其他相关的临终关怀服务。社区组织自愿者的具体方式为以己养老模式:由同时具备相当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人组成志愿团队,通过社区组织安排协调进行关怀并记录时间,当志愿者本人或者亲属需要照护时可向社区提出申请,参照所提供的照护时问由社区安排调配偿还或进行一定经济补偿[13]。这种模式是三种模式中覆盖面最广的,也是可行性和实用性最强的。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区在人员、技术等方面的负担。但考虑到我国的经济以及国民素质的局限性,此模式的实施,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3针对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模式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3.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广临终医疗保险计划
日本的老年福利医疗保险制度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一方面,我国虽然不能做到像日本一样强制全民皆保,但该举措的成功实施启示我们要更加重视老人医保制度的完善,切实做到为病人服务。
3.2大力开展临终护理院的建设
在我国现存的医疗制度以及社会支持系统下,我国临终护理大都以居家形式为主,然而,在“四二一”家庭数目的不断增加,“空巢现象”的持续恶化以及家属照顾者相关照护知识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下,居家临终护理的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并且还占用了很大一部分的社区卫生资源。建立临终护理院可以帮助缓解上述压力,且能优化资源的利用。根据未来发展的趋势,居家为主的临终关怀模式将被社区临终护理院为主的临终关怀照护模式所取代。
3.3扩大社会支持系统
由于我国医务人员的缺乏(尤其是社区),不仅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不便,也给医务人员本身带来了很大的负荷和压力。仅仅依靠医务人员远远不能满足日益高涨的临终照护需求,所以需要社会各界的人员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包括经济、照护等方面的支持。
4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模式仍不完善,未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网络系统。尽管目前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几种社区临终关怀的模式,但其中每个模式都有一定的缺陷及局限性,不能很好的适合我国国情。我国社区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资源利用。我国社区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牛欢欢.社区临终病房护理模式调查.临床合理用药,2009年1月第二卷第二期.
[1]牛欢欢.社区临终病房护理模式调查.临床合理用药,2009年1月第二卷第二期.
[3]陈淑琴,王茂娟.设置临终病房作为临终护理模式的调查.护士进修杂志2000年9月第15卷第9期.
[4]BradAppleron.PatternsandSoftware;EnsentialConceptsandTerminology.2002-02-14.
[5]季晓鹏,王志红.我国超市家庭护理服务的现状与分析.护理杂志,2007年第24期.
[6]马亚娜.超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模式的比较研究.http://.cn/..
[7]龚实愚.临终关怀的社会价值在我国的模式探讨.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李玲.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国际护理学杂志,2005年8期.
[9]李玲.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年8月第24卷第8辑.
[10]陈春燕1,罗羽2,谢容3.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5年2月第5卷2期.
[11]李义庭,刘芳,付丽.临终关怀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年第5期.
关键词:老年恶性肿瘤临终关怀护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02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76-01
晚期恶性肿瘤在临床中十分常见,老年人群是高危人群,具有十分高的死亡率;现阶段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主要是控制与稳定病情,避免和防止肿瘤的进一步恶化与发展[1]。本文选择于2012年到-2013年期间我社区的恶性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对象,具体信息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影像学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介于60-79岁之间,平均年龄(70.2±9.3)岁;其中属于肺癌13例,胃癌12例,肠癌10例,肝癌7例,乳腺癌5例,卵巢癌3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介于61-82岁之间,平均年龄(71.2±8.8)岁;其中属于肺癌14例,胃癌13例,肠癌9例,肝癌8例,乳腺癌4例,卵巢癌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于上述基础上展开临终关怀护理,具体如下:
1.2.1常规护理:优化患者的生活环境,根据患者的喜好和性格安排布置患者的病房,保证患者病房的干净整洁,并保持病房的安静以避免患者受到打扰影响;患者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并定期接受放疗、化疗治疗,通过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式改善器官的功能与免疫状态,从而缓解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毒副反应。
1.2.2临终关怀护理:①心理护理。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不良的心理情绪,消极对待治疗甚至拒绝治疗,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对生命的尊重与治疗的信心;将部分抑郁的恶性肿瘤患者与乐观开朗的患者安排一起,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支持与鼓励。②疼痛护理。恶性肿瘤不仅保守疾病存在的症状,同时由于长期放化疗治疗会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会引起持续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疼痛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显著。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疼痛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必要时可以尝试应用安慰剂和针灸镇痛。③饮食护理。患者由于长期的放化疗治疗以及心理等因素可能会出现食欲降低、腹胀、恶心呕吐的症状体征,因此护理人员尽量提供患者喜欢的食物,以高热量、优质蛋白质、丰富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有必要时可鼻饲进食。
1.3效果观察。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SCL-90主要包括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以及偏执等九大因子,分值越高表示该项症状越严重,于护理前、护理后2周、护理后4周、护理后6周以及护理后8周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相差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护理2周、4周、6周、8周后患者的SCL-90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显著(P
表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X±S,分)
3讨论
肿瘤的发病原因只要包括物理致病因子、化学致病因子以及病毒致病因子,早期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而进入晚期,患者会表现出消瘦、无力、食欲下降、胸痛胸闷、睡眠质量下降等症状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很大程度上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恶性肿瘤的患者通常治愈的可能性较低,主要通过药物对症治疗和放化疗治疗控制和稳定疾病,绝大部分的患者以死亡告终,因此患者通常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如焦虑抑郁、恐慌、偏执、精神失常等不良心理状况,对患者的产生十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对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经护理后患者各阶段的SCL-90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加强社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慌敌对等不良情绪,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维持自身的尊严意义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