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助图画促生浓郁的文化“情趣”,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缺少丰富的生活积累与经验,往往不能快速进入文本所造之境,从中体会语言文字的情与趣,这时就需要某种媒介为学生创设有情趣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使之学习顺利、有效。面对这种情况,我多采用借助画面、图文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图画中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习语言文字的目标。
二、注重多元化个性解读文本之“情趣”,优化语文教学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理解和感受。目前有许多老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把“有效教学”理解为:教师深入钻研文本,然后将自己或是备课组教师们“嚼烂”的理解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读出老师的理解,读出老师理解的感情,这就是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高效课堂。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完全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剥夺了让学生独自感受祖国语言文字魅力的权利与乐趣。荀子曰:“不问而告谓之傲(急躁),问一而告二谓之(多嘴)。”此乃为师之大忌,语文的学习要注重学生个性化解读之“情趣”才能让学生真正“在文本中走个来回”。以《狐狸与乌鸦》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不要急于将参考或自己对文本的解读结果送给学生,要相信学生的悟性,让其经历“痛苦”的思维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反复诵读文本,去感悟狐狸和乌鸦这两个寓言故事中的形象,进而理解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学生的思维本就多元,理解角度更是不同,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爱学语言,学会自己走入文本的核心,实现语文教学优化的目标。
三、体会思维碰撞之“情趣”,借有效讨论优化课堂教学
“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因教材、师生不同而各异,那么讨论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如果能有效利用,必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并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思维碰撞的乐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无论学生年龄大小,教师通过有效问题的引领,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见仁见智的观点,使课堂睿智之言流淌,思维之花闪烁,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怎么会不情趣横生、谓之高效呢?
四、教师有“情”、有“趣”的评价使语文教学优化
课堂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有法、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创造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否成为学生和课本之间的桥梁纽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应有的作用;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否能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交流;这一切几乎都是通过教师的评价来完成的。
【关键词】青少年阅读兴趣情境兴趣工作兴趣个体兴趣
【中图分类号】G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188-01
一问题提出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肖前瑛(1987)认为,兴趣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或者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也有研究认为兴趣有利于文本水平的提高。有关研究表明,在阅读过程中兴趣会促进读者对文章进行深层加工,兴趣高的读者对所阅读的内容表现出更强的推理能力,主动提取更多的信息,更好地构建文章的图式,而且这一过程更具有自觉性和积极性。
葛明贵教授将阅读兴趣定义为:从事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个体在阅读活动中表现出积极探究、认识和掌握,并经常从事阅读活动的个性心理倾向。在当代西方兴趣研究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兴趣概念,即个人兴趣、情境兴趣和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兴趣。个人兴趣是由个体的倾向性引起的。一般说来,研究者把个人兴趣看作不断发展的心理特点,并认为个人兴趣相对稳定,常常与知识的增长、积极的情绪和价值的增加相联系。情境兴趣是由当前环境里的某些条件和刺激在个体中产生的兴趣,它常常对个体的知识和参照系统只有短暂的作用和边缘性影响。但情境兴趣也可能具有更持久的作用,并成为个人兴趣产生的基础。情境兴趣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展为相对持久的个人兴趣。可见,这两种兴趣并不是独立发生的两种现象,它们在发展中是相互影响的。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这种概念反映了一种关于兴趣的相互作用和关联的观点,认为兴趣是个体的个人兴趣与有趣的环境特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安徽省芜湖市三所学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47份,有效问卷317份。其中男生173份,女生144份;初中生110份,高中生104份,本科生103份。
2.研究工具
采用安徽师范大学葛明贵教授主编的《青少年阅读兴趣结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该量表为自评量表,三个分量表分别为情境兴趣分量表、工作兴趣分量表、个体兴趣分量表。问卷采用五点式计分,问卷得分越高表明阅读兴趣越高。
3.问卷施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由研究者和班主任共同完成。测试前向学生宣读指导语,等所有学生都明白后开始施测,学生作答完毕后现场收回问卷,时间约为30分钟。
4.统计处理
剔除无效问卷后,录入原始数据,采用SPSS18.0整理分析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从下表中数据,可初步得出结论:(1)从性别上看,男女生的情境兴趣和工作兴趣差异不显著,个体兴趣差异显著;从年级上看,各年级在情景兴趣和个体兴趣上差异显著,工作兴趣上差异不显著。(2)总体而言,青少年阅读兴趣经历了一个曲线发展的过程,在各个年级上,女生的阅读兴趣都显著高于男生。从年级上看,初一年级阅读兴趣较高,初二略有下降,初三达到最高水平,高中生阅读兴趣与初中生相比较低,大学时期又有提高趋势,大一阅读兴趣在整个大学时期最高,随着年级的增加,略有下降趋势。
四讨论与结论
总体上看,青少年阅读兴趣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女生的阅读兴趣普遍高于男生;从发展趋势上看,青少年阅读兴趣经历了一个曲线发展的过程。这一结果也得到许多研究的支持,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女生对文字的喜好程度确实明显高于男生。分析原因有:(1)进入初中后,随着年级的升高,功课压力逐渐增大,学习生活较辛苦;(2)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减小,学生有更广泛的空间选择图像阅读、视频阅读及文本阅读,因此阅读兴趣又达到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1]章凯.关于兴趣与理解的几个问题[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
关键词:信息技术;兴趣;多媒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问题。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是以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为目的而进行教学,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常常是教师整节课都在讲,也不管学生是不是在听,是不是学会了。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一直都不理想。这种状况归根结底是教师教学方式不当、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所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轻松地掌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自身语文的综合素质。
一、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
动态的事物相对于静态的事物来说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媒体将静态的课本教学转化为动态的多媒体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的出现,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中静态的教材内容动态化,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只靠理解文章和自己的想象难以联想到作者所描绘的景色,笔者借助多媒体化静为动,将荷塘的景色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结合看到的景色再去品味课文里作者的描述,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变难为易,提高学习兴趣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面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许多学生不仅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还会产生厌恶心理,再加上传统教学的翻译加背诵的落后教学模式,更使文言文教学显得枯燥无味,富有情趣和灵性的文言佳作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美感全无。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出现打破了文言文教学沉闷乏味的教学局面,构建起新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更好的情感体验;可以再现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拓展,增加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文言文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都与学生距离遥远,而且学生又没有足够的历史知识,很难想象到文言文的创作背景,单凭教师口头上的讲解,学生只能似懂非懂地泛泛了解。对此,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将文言文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进行有效的整合,在讲课前展示给学生,将文言文的背景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把握背景,从而能更深刻地掌握作品的思想和内涵,从而变难为易,帮助学生顺利地突破难点和重点。
如在教学杜甫的《诗三首》时,笔者结合学生初中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考虑到学生只是通过诗歌的内容很难真实感受到作者那种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博怀,再加上杜甫生活的年代已经久远,笔者在网上搜集了反映当时社会的视频资料,并制作成视频课件,力求真实地将当时安史之乱造成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再结合文章的内容来感受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三、寓教于乐,强化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沉闷枯燥的教学气氛,使课堂教学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下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有趣的语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和放松的心态中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它将声音、图像、视频等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信息技术给教学课堂带来的乐趣,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古典词学;“趣”范畴;承传
“趣”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它与“味”、“韵”、“格”等一起被人们用来概括文学的审美本质特征,标示文学的不同审美质性。“趣”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是一个相对出现和成熟得较晚的审美范畴。它衍化于唐前,成型于宋代,承传于金元,盛兴于明代,深化于清代,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本文对我国古典词学“趣”范畴的承传予以考察。
一、“趣”在古典词学批评中的承传运用
“趣”作为我国古典词学的审美范畴,它最早是在北宋前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的。有宋一代,人们多以“味”、“韵”、“格”等审美概念概括词作的不同审美本质及其特征,与此同时,少数词论家在词评中也引入了“趣”这一审美概念,较早将“趣”作为古代文论的审美范畴拓展了开来。宋代,运用过“趣”对词作进行论评的篇什主要有:米友仁《白雪·洞天昼永自序》,詹效之《燕喜词跋》,王质《苏幕遮·水风轻,吹不皱自序》,范成大《步虚词跋》,周密《乳燕飞·波影摇涟甃自序》,尹觉《题坦庵词》,柴望《凉州鼓吹自序》,鲖阳居士《复雅歌词序》,等等。如:范成大《步虚词跋》云:“自玉阶及红云法驾之后以至六小楼,意趣超绝,形容高妙,必梦游帝所者彷砩得之,非世间俗史意匠可到。”(朱祖谋《石湖词跋》引)范成大在词跋中较早引入“意趣”二字评词。他评断《步虚词》创作呈现出高妙的意趣,与一般词作着意从现实的层面感发拉出了一段距离。尹觉《题坦庵词》云:“人见其模写风景、体状物态,俱极精巧,初不知得之之易,以至得趣忘忧,乐天知命,兹又情性之自然也。”尹觉在评其师赵师侠词时,针对一般人评断赵词写景状物极其精巧,认为赵词最初是以情性为寄的,以抒发意趣为其词作之旨,它是在不经意然又暗合艺术规律中体现出精巧之态的。铜阳居士《复雅歌词序》云:“《文选》所载乐府诗,《晋志》所载《砀石》等篇,古乐府所载其名三百,秦汉以下之歌词也。其源出于郑、卫,盖一时文人有所感发,随世俗容态而有所作也。其意趣格力,犹以近古而高健。”鲖阳居士在文体质性上持诗词同源说,他评断古乐府、《文选》诗等作品上接了“有感而发”的上古诗歌传统,在意趣格力上呈现出高古劲健的特征。其又云:“吾宋之兴,宗工巨儒,文力妙天下者,犹祖其遗风,荡而不知所止。……其韫骚雅之趣者,百一二而已。”鲖阳居士又从文学历史的角度评断宋词发展特征。他认为,宋人词作中能承古代风雅统绪,表现出骚人之意趣的词作还不多,为此,他希望通过编选富于雅正之作来做标树与提倡。南宋末年,张炎在《词源》中专列“意趣”一节,以“意趣”作为其评词的核心。其论道:“词以意为主,不要蹈袭前人语意。如东坡中秋《水调歌》云……王荆公金陵《桂枝香》云……姜白石《暗香》赋梅云……此数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张炎在作词力主清空的同时,努力从意趣上标树词之创作。他推尚苏轼、王安石、姜夔等人词作,认为他们的一些优秀之作在对词意的凸显中,都能“意”中寓“趣”,“意”与“趣”相融相生,这使词作审美进入到快乐自由的层面。张炎将北宋以来苏轼、俞文豹等人对“意趣”的标树引入到了词论中,这在词论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代,我国古典词学批评偏重于对“情”的张扬,相对而言,“趣”在明人词学批评视野中不为惹眼。此时,承传运用过“趣”来对词作进行论评的著作和篇什较少。陈霆《渚山堂词话》在比较李世英、欧阳修《蝶恋花》中句子“朦胧淡月云来去”和“珠帘夜夜朦胧月”时,认为:“状夜景则李为高妙;道幽怨则欧为酝借。盖各适其趣,各擅其极,殆未易优劣也。”陈霆从李、欧二人词作各自艺术特征的呈现上标示出他们不同的词中意趣,界定二人词作意趣各别。他道出了词趣无优劣的原则。陈子龙《幽兰草词序》云:“自金陵二主,以至靖康,代有作者,或裱纤婉丽,极哀艳之情;或流畅澹逸,穷盼倩之趣,然皆境由情生,辞随意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繁促之中尚存高浑,斯为最盛也。”陈子龙归结五代南唐至北宋末年词作的风格特征,他认为,此期词作都能立足在由情意而言辞,由言辞而词境的审美生发的基础上,通过天成的词境表现出创作者的“哀艳之情”或“盼倩之趣”。陈子龙较早见出了词趣审美表现是落足在词境的基础上的。
清代,词学兴盛,“趣”成为了人们评说词作的最重要审美标准之一。这一时期,承传运用过“趣”来对词作进行论评的著作和篇什较多,主要有:邹祗谟《远志斋词衷》、《倚声初集序》,先著《词洁辑评》,顾贞观《十名家词集序》,厉鹗《张今涪红螺词序》,查礼《铜鼓书堂词话》,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戈载《梦窗词跋》,刘熙载《艺概·词概》,张文虎《绿棵花龛词序》,张德瀛《词征》,陈廷焯《词则·大雅集》、《白雨斋词话》,杜文澜《憩园词话》,朱祖谋《梦窗词跋》,林大椿《欧阳文忠近体乐府跋》,等等。清人词学批评涉及到的“趣”的称名主要有:倩盼之逸趣、天趣、晕碧渲红之趣、意趣、佳趣、穷高极深之趣、淡远之趣、生动之趣、兴趣等。如:邹祗谟《远志斋词衷》云:“词虽小道,读之亦觉风气日上。序《衍波词》者,唐祖命云:极哀艳之深情,穷倩盼之逸趣。其旎高则璟、煜、清照之遗也。”邹祗谟对词作的地位与作用极为标树,他借为别人词作序之机,道出了五代、宋以来以“词家三李”为代表的正统词作路径实追求体现于顾盼之间的一种逸趣。厉鹗《张今涪红螺词序》云:“今涪词淡沲平远,有重湖小树之思焉;芊眠绮靡,有晕碧渲红之趣焉;屈曲连璪,有鱼湾蟹堁之观焉。”厉鹗评词崇雅尚清,他这里评断友人张亦枢词作有思致,有雅趣,词风鲜丽而词意悠远。查礼《铜鼓书堂词话》认为:“(郑燮)才识放浪,磊落不羁,能诗古文,长短句别有意趣。……(《沁园春》)风神豪迈,气势空灵,直逼古人。”查礼对郑板桥词“别有意趣”甚为心仪,他评词不限一端,对郑板桥《沁园春》一词以风神偏胜,以气势空灵见长极为标树。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评道:“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著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年而语也。”周济在对苏、辛二人词作的比照中,以“天趣独到”、“苦不经意”概括苏词,以“沉著痛快”、“有辙可循”归结辛词,他从词作意趣和创作路径上将苏、辛二人区分开来。刘熙载《艺概·词概》则评道:“叔原贵异,方回赡逸,耆卿细贴,少游清远,四家词趣各别,惟尚婉则同耳。”刘熙载细致地从词作意趣上辨析晏几道、贺铸、柳永、秦观四人词作异同,他在批评实践中切实地将“意趣”视为了词作审美的质性所在。陈廷焯《词则》又评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云:“情景兼到,骨韵俱高,无起伏之痕,有生动之趣。古今杰构耆卿集中仅见之作。”陈廷焯从词作审美质性的高度来加以论评,他概括柳永词作《八声甘州》在审美表现上情景交融,有骨力,有高韵,有生趣,是其词作中的“仅见之作”。这里,陈廷焯将“生趣”移用来了评词,体现出对词作审美特征新的认识。
二、“趣”在古典词学中的承传阐说
兴趣小组,顾名思义是在课外时间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学科特点开展的自发性研究活动,兴趣小组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而言,意义十分重大。
1.兴趣小组是语文立体教学的重要构成。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学也走向了立体化、素质化的规范轨道。教师不仅要抓好课堂环节的教学,还要充分重视课前预习、课外活动等环节,使其融为一体,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兴趣小组在立体教学体系中属于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学习成效巩固与能力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兴趣小组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将兴趣小组活动作为课堂拾遗补缺和巩固延伸的重要载体。课堂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展开的内容或是无法深入进行探究的环节,可以借助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进行专门研究。无论是学习知识点的巩固,学习难点的突破还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一平台进行,能够实现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3.兴趣小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平台。初中语文教学既要着眼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其能力的发展,体现素质化教学目标。课外兴趣活动能够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搭建良好平台,让学生更加积极踊跃参与到兴趣活动中来,在语文综合能力发展方面得到有效提高。写字、朗读、阅读理解、作文创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与课外兴趣小组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教师可以结合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差异化的能力培养,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能力发展得到有效保障。
二、统筹谋划,充分体现兴趣小组活动的促进功能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对课改精神的研究,与自身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将兴趣小组的作用体现出来,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笔者在教学中重点抓住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是结合教学难点突破开展语文兴趣小组活动。一直以来,如何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是广大教师高度关注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公认的难点,例如文言文学习、阅读理解,这些方面是师生颇感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这样的教学难点进行突破,制定专门计划在课外开展专题研究,如针对文言文学习中的古今异义词等难点进行系统性的整理,课外组织学生专门探究,总结规律和讨论形象记忆的路径,在教学拓展中巩固了教学难点。这样的教学难点作为课外兴趣小组专题研究的内容,有效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发挥立体化教学体系促进功能的有效路径。
二是结合教学拓展要求开展语文兴趣小组活动。语文教学是一门包容开发的学科,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还要充分拓展培养学生能力。教学课堂时间空间因素制约了学生的自由发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应的兴趣活动。例如,在写景类文章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写作的顺序、方法与技巧,教师则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游览本地区景点,或是提供相应的影音资料欣赏,让学生以家乡的某一处景物为原型,将阅读学习中掌握的方法技巧运用到写作训练中,既充满了生动性、趣味性,同时也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了写作水平,培养了分析理解能力。
三是结合学生能力发展开展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涵盖范围较广,有许多属于能力方面的要求,例如学生的书写能力、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对这些方面虽然有效兼顾了,但是存在着力度不足、频率不高的状况,教师可以运用课外兴趣活动对此进行巩固,如以书法较好的学生为龙头,牵头组织写字兴趣小组,大家一起探讨运笔、间架结构,提高书写水平。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技巧训练,以及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这些方面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都具有积极的帮助,也有助于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
有一次,我在学校的草从中抓了几只蜗牛。
回到家我把它们放在一块晶莹透亮的玻璃上。咦,蜗牛身后怎么会有一条银白色的痕迹呢?蜗牛不是有很多天敌吗?它干吗要给敌人留下珠丝马迹呢?窝牛为什么会这么怕太阳呢?我带着这些疑问去问爸爸。
爸爸二话不说就把我拉到电脑旁,说:‘‘咱们上网查查把!’’说着就打开网页查了起来。噢,查到了。原来银白色的粘液是它那扁平的足上分秘出来的。有人设法把它的粘液小心翼翼地烤干,结果蜗牛爬行起来加陪困难。蜗牛是靠足腺的分泌液来减弱身体与地面的磨擦力。这种分泌液对蜗牛至关重要,炎热的阳光会使分泌液干结,会使蜗牛丧失行动的能力。所以,蜗牛特别怕阳光暴晒,而喜欢在阴湿的墙根生活。
生活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收获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