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教师了解并掌握一定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策略无论是对于课堂气氛的改善还是师生共同关心的阅读效果的提高都有一定的裨益。
关键词:
英语阅读;教师;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51-02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修订)对英语专业阅读课的总体描述是:英语阅读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包括细读、略读、查阅等能力;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重视学生正确有效的阅读策略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英语教学策略论》一书开宗明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王笃勤(2002)指出:“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性,阅读教学的策略性表现在采用模式的正确性,阅读过程处理的合理性,阅读评估的规律性和技巧使用的科学性。如何在教学中正确的使用阅读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目的,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方式应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调节。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所依赖的正是课堂上教学方式的有效调节,而教学方式的有效调节是策略运用的结果。
1文化介入法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读者在阅读时,头脑中储存的与阅读有关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文章的理解与保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在,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阅读理解障碍,致使读者不能够准确的理解英语语篇的内涵。特别是对于英语专业阅读来说,其涉及到的知识是多方面的,许多篇章,尤其是很多优秀的文章除字面传递的信息外,还有极其丰富且重要的内涵,如果读者仅满足于对文章字面意义的理解而不能深入思索其字里行间的意思和作者的言外之意,阅读效果必然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各大高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一般在大一和大二打基础阶段还不会接触到《英美文化》,《英美概况》等等这些书籍,因此教师在授课前,需对课堂中所使用的阅读材料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背景知识予以简要介绍,以免学生因对文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偏差与困惑影响到阅读的效果。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对内容进行假设与预测。
2阅读策略指导
不同的读者阅读时所带有的目的是不同的。对于大多数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其阅读目的是非常明确而实际的,不是出于兴趣,也不是为了休闲,而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即学者们常说的语言应用性阅读,所谓语言应用性阅读是以了解和掌握所读材料的内容,从中获取知识和信息为主要阅读目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这一阶段,课堂上教师对于阅读策略的重点讲授就变得尤为重要。阅读中常见的阅读技能包括略读、跳读、词义猜测、长难句分析能力。
(1)略读又被称为跳读或浏览,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略读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得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有了明显的差异,篇章结构的区别不失是对其的最好诠释。大多数情况下,英文段落的主题句或者中心句一般位于其首句、尾句或者段落的中间,极少数情况需要读者自己进行总结。略读这一阅读策略就非常适合这类题型。阅读教师可在授课时将略读与中心句的寻找有机的结合,对学生时时敲打,以便其能够尽快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2)跳读其实对大家来说就比较熟悉了。首先是找准题干关键词,然后带入原文定位寻找答案。段落中与关键词无关部分可以一概略去不看。也不必去关心文章的文体,布局结构等等。这种方法适合于对篇章中人名、地名、日期、数字等明显信息的寻找。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中的Unit3ThePursuitofExcellence这种涉及日期多的文章就很适合这种方法。
(3)词义猜测。词汇是影响读者阅读的一大障碍,是能否对文章表层意思准备理解的关键所在,尽可能多的增加词汇量是每一位读者必须完成的任务。阅读时人力、精力、时间、一词多义等等受限因素使得词义猜测成为扩大词汇量的有效方法之一。猜测词义方法有多种:①定义。根据同位语或定语从句得出相关的单词、短语或句子的意义,也可以利用文章中表示比较、对比的信息词的线索猜测词义。②同义词或者反义词。基本上所有的写作者都喜欢变换使用同义词或者反义词为来摆脱平淡乏味的表达,在为其文章增加亮点或者新意的同时满足80%-90%的阅读需要。③构词法。在这个信息化极其发达的现代社会,即使一个人穷其一生也难以将所有的单词记完,构词法却能够在缺乏上下文的情况下,利用词根和前后缀的有机结合为众多为词汇量不足而焦虑的读者一定程度上缓解此囧境。④上下文或者常识。这一点看似简单,但离开了读者广泛的阅读以及对社会普遍现象的了解等,也是难以将其功效发挥都极致。
(4)长难句分析。每个句子都是词与词的有机串联。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长难句是其在阅读时的一大障碍。一个英语句子之所以难以理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句子太长或者句子结构复杂。分析长难句的基本方法是:首先,判断该句是简单句、并列句还是复合句;然后,找出句子的核心成分,分清主语和谓语,再分清句子附属成分。
3小组讨论法
安凤岐,梁承峰(2007)指出: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还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挖掘潜力,开发智力,培养兴趣,最终使学生能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阅读能力。传统的教学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主题这一关键因素。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不仅能促进师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理解和沟通,更能进一步的激发学生对该科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几乎一半的语言学习者和教授者都认为阅读课堂是最枯燥乏味,且难以驾驭的现状下,小组讨论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此种状况。根据课文内容的难易度,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对于文字内容相对简单的阅读材料来说,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主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总结出最有效的阅读策略。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在彼此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自觉的对自身的阅读策略进行自我监控,取长补短;且可适当减弱学生对阅读课堂枯燥乏味气氛的排斥。最后,教师可采取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阅读成效予以检测和适当建议。当然,教师的提问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为文字表层意义的设置上,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思想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教师在讲授异域文化的同时,还要鼓励和培养学生表达传播本国文化的能力。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教师首先要设计好不同类型的问题,不仅可以涉及所学课文的一般性事实,还可以扩展到相关领域,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启发学生思考,拓展深层次思维,提高学生在创设的语境中进行语言迁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马礼霞,2009)。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Unit7SpecificTaboos,内容涉及到欧美等国家在很多方面的禁忌和文化,教师在课堂上,可鼓励学生们发挥群策群力的精神,对中国的禁忌文化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有意义的brainstorming,将学生的最大潜能挖掘出来。其次可根据时间安排小组代表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在此项环节上,教师需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愿发言的学生。
4语篇教学法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英语阅读课堂大多数还停留在对字词句的讲授上,忽视了对文章主题思想和语篇布局的教授,把阅读看成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这种传统的教学法与精读课的教学相差无几,致使学生对文章的认知一直停留在对语言的认知上,一旦碰到不认识的单词或者难得句子,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使用学过的阅读策略进行猜测,分析,推理或者验证,而是寻求字典的帮助,其阅读速度和阅读准确度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积极性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语篇教学法可帮助教师和学生走出这一教、学困境。
语篇教学法强调对篇章的宏观理解与掌握,也就是更加关注读者对篇章结构,中心思想以及段落大意的理解与掌握。单纯的语言基础知识一旦脱离了语篇这一特定语境,其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俗话说“教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授者这一固有身份外,更应该成为学生阅读时强有力的后盾指导者。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和强调语言共性的同时,还要对不同文章的篇章结构予以分析,教授学生如何去判断文体,如何做到段与段之间的有效衔接,如何使用学过的寻读中心句策略归纳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抑或是写作者的思维脉络等等,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跳出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心理。
5读写结合法
阅读课程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有限等,这些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大部分阅读教师在授课时其关注点只是阅读而不及其它,而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紧密相连的,缺一不可。阅读和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二语习得研究表明,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写出的文章在句法、词汇、内容及篇章结构方面比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更趋成熟,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往往阅读能力也强,从总体上看,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教材上的阅读材料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仔细研究,选自英文原版报纸,书刊,杂志等。其内容反映英语国家文化的某些方面,难易程
度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这样,学习者比较容易获得“可理解输入”(吴雪静,2010)。课堂上,如果阅读教师能够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将阅读课堂和写作训练恰当融合,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针对文章概要的书写,教师可指导学生如何利用阅读课堂上学过的阅读策略对文章的关键信息和主题思想予以提炼、加工、归纳并总结,再运用课堂上学过的衔接词将所有信息串联成文。
对于英语专业阅读课堂这样一个多元因素相互作用,且难以驾驭的课堂来说,教师对不同教学策略的尝试与总结,在很大程度上可缓解师生敌对、课堂枯燥乏味、为读而读等囧境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安凤岐,梁承峰.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马礼霞.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策略探析[J].教学研究,2009,(10).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阅读,现状,对策
前言:纵观我国英语阅读教学情况,多数教师并没有太多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改革,在新课标背景下依旧坚持传统教学方法。因此,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1.注重语言知识的“灌输”
多数教师教学重点都集中在语言知识上,教师的教学为高考制度下大量的语言知识考围绕。体现在阅读教学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以语法点为主线,将文章划分成以词组和词汇为单位的语言片段,而忽略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教师只是把阅读材料当作传授语言知识的媒介,破坏了阅读文本的意义传递功能。在这个层面上,阅读教学无异于一般的语法教学课,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缺乏对阅读技能的指导
仔细探究学生高考阅读理解题失分较多的原因,可归结为学生捕捉信息能力的缺乏。而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在阅读课上缺少对学生形成阅读技能进行指导,从而导致学生不知道运用什么样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去捕捉有效信息,阻碍他们进行正确的推理判断。在多数高中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只对语言知识进行呈现和讲授,放着录音机进行跟读,之后进行逐句翻译,用最简单的中文解释文章的大意。事实上,这种“听录音跟读、逐句翻译、语言点讲授”的教学过程从头至尾都在浪费着指导阅读技能的机会。
3.阅读教学模式局限于教师讲授式
情感态度方面,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尤其是厌烦阅读,除了来自高考的压力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多数教师认为他们实行一味单调的讲授方式有他们自己的原因。他们不敢让学生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体,是因为他们认为学生没有掌握阅读的技能,不能运用于自主的阅读学习。
4.忽视对学生学习策略形成的培养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思想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作为大学学习的前奏,高中学习应为大学做好铺垫,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能力上,也就是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和应用。但是,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忽略学习策略培养的主要原因,是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尽相同,无法统一培养。事实上,针对阅读课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阅读技能的指导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或者至少让学生有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策略的意识。学习策略的形成关键在于学生,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恰恰在阅读课上忽略了学习策略的无形渗透。
5.对文本的教学只停留在表层意义上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为了文字而教,多数教师对阅读文本的处理停留在逐句翻译解释上,而忽略了文字内涵。正是教师对文化的忽略,导致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背景,对文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对此,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应成为主要因素。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对策
1.加强语篇教学
阅读教学应以语篇为基本单位,面对话题较陌生、学习难度较大的文本,教师更应采取语篇教学的方式,把陌生的话题熟悉化。例如,对于学生较陌生的人物传记文体,教师应该从文本的整体出发,在阅读前引导学生根据标题,结合已有的语文知识,明确这一类文章以时间为轴心的特征。同时可以借用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按“人物、时间和事件、成就、评价”对语篇进行理解。
2.加强阅读技能的指导和训练
阅读技能是阅读理解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使用阅读技巧,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阅读技巧的训练。例如,在阅读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和插图预测文章内容等;阅读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通过扫读和略读获取主要内容、根据语篇标志定位关键信息、根据上下文和已有的词汇知识猜测词义等;阅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语篇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如提取作者态度观点等。
3.构建“教师启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的阅读新模式
所谓“教师启动”,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起到引导的作用,例如阅读各阶段中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学生主动”,即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各教学环节,例如教师可设计小组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其中,在与小组成员的讨论中把握文本;“师生互动”,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形成良性的交流,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外,还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反馈和评价,真正做到成为引导者、帮助者,从而培养起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态度。
4.渗透学习策略的引导
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例如,认知策略的培养可以通过任务型教学方式的实施,通过每一步教学目标的实施实现任务的结果产出;调控策略的培养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反馈评价实现,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要求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计划、实施、反思等;交际策略可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培养,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为学生争取了更多的交际机会,为学生提高交际效果创造了条件;资源策略可通过教师自己在课堂上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得到培养,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有兴趣在课外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
5.注重文化的导入
新教材每篇课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英语国家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新课标明确规定了英语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文化的导入包括意识形态类知识,如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宗教习俗、生活习惯等;背景知识类,如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教等;词语类,如英语民族使用的词汇和习语等。在增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同时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对于词语类知识,教师可采用讲授法,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应作出相应的改变,如加强语篇教学、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构建“教师启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的阅读新模式、渗透学习策略的引导、注重文化的导入等。这些对策以期为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启发,为新课标下构建生动活泼的阅读课堂、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英语精读课教学设计阅读策略
Nuttall(2002:2)认为阅读过程包括:1.解码、破译、识别;2.发声、说、发音;3.理解、反应、含义。即阅读首先是单词的辨识与学习,之后是理解全文的含义。美国心理语言学家Krashen(1985)认为,语言输入先于语言输出。Swain(1985)针对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提出了应从逻辑上将阅读理解进行系统分类,把这个理解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字面理解层、推理性理解层和评价性理解层。
Urquhar和Weir(1998)将二语阅读分为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两类。元认知策略包括:阅读前策略(预读、预测);阅读中策略(自我提问、自我监控);阅读后策略(自我评价、自我反应)。认知策略包括:速度策略(略读、查读、寻读);细读策略(区分主旨与细节、命题推理、语用推理、转移、意译、清除歧义、推测词义、识别代词所指)[1]。
对于学生讲,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读者和语篇互动的一个交际过程,是听说和写作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学习单词的用法并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或习语的意思,寻读、略读、归纳推理判断,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过精读课的学习,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应得到提高,学习策略有所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增强,最终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均得到提高[2]。
在精读课教学中,教师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阅读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精读课堂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的授课模式,而应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3]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点的同时,还应将文章作为整体,学习语篇的组织与衔接[4],通过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思考,学生可提高思辨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各种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例如任务教学法、语篇教学法[5]等。精读课的教学设计总体上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即读前设计及策略、读中设计及策略、读后策略和阅读评价。
一、读前设计及策略
1.学生分享。在上课前布置学生就与课文内容相关话题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并要求在正式上课前做PPT展示。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第二课的主题是西方文化与经济的入侵。课前学生要搜集与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与影响的资料。课上学生们分别介绍了麦当劳、沃尔玛、宝洁等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其对中国的影响。这一环节不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练就英语表达能力,更使精读课内容精彩。同时学生可以分享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词汇、表达、文化背景知识,为顺利进行阅读做好充分的准备。
2.头脑风暴。对题目(包括副标题)和突出信息(作者每段小标题、文章中大写、黑体、斜体、人名、图片、图标或数字等)快速浏览,并进行头脑风暴、小组讨论,预测文章的大概内容、作者观点及写作思路并根据学生自身知识和经验,让学生提出他们对主题的观点和态度,可采用围坐的方式,便于大家讨论。
3.快速阅读。学生应在头脑风暴中确立好图示的指导下快速浏览每段第一句话(或前两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结构[7]。同时教师应针对各段的主旨及部分细节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给出答案。精读教学要将快速阅读与仔细阅读融为一体。
4.词汇准备。学生在阅读课文前应掌握必要的词汇,以减轻他们阅读时的难度。精读教材一般都会在课文后列出生词及解释,部分教材会在课文前列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对于这些词汇,学生可以课下预习,教师在课上更应教与学生正确识记词汇的方法和策略。在单词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强调单词的发音及含义,实际上每个单词都应从多个方面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学到的单词制成词汇卡片,卡片上包括单词的拼写、发音、词性、词义、英英解释、构词规则、使用范围、内涵意义、文化内涵、常见搭配(习语)、语法使用(如enjoy\love\hope后加不定式还是-ing形式)、同义词、近义词、形近词及其在句子中的使用等。
第1和2步可以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主题的信息,开启大脑的认知功能。第3步帮助学生构建语篇框架,从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最后第4步,为学生阅读做好必要的词汇准备。
二、读时设计及策略
在阅读中,教师不能只拘泥单词、语法和句意的解释,更应将语篇分析与语言点讲解相结合,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组织与结构、各段落间的衔接,从总体上对文章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这一过程中涉及的阅读策略包括:
1.语言点处理。传统的教授单词和语法的阅读教学方法保守非议,笔者认为精读课作为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应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教学生如何处理新词与习惯表达、学习复杂的语法知识,词汇和语法教学是为理解句子含义,最终为理解语篇服务,绝不能占据主导地位。
在阅读前,学生已经通过读前的准备学习了大部分生词与文中关键词,如再次遇到新词,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可以忽略。从文章中猜测词义的方法包括:利用下句话出现的定义猜词;利用单词前后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猜测;利用标点符号、定语从句或例子猜测;根据构词法(词根、前缀、后缀)猜测。教师除讲解和让学生操练重点语法点外,还应介绍翻译与paraphrase的技巧。
2.语篇处理。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认为语言有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篇分析要从宏观结构入手,从语义和形式去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连续手段。语篇的衔接手段借助语法手段、词汇手段来实现其整体结构的粘合[8]。关于语篇结构,多数人认为,英语中有以三种基本的关系结构:一般与特殊(generalandparticular)或特殊到一般、递进(progression)和相容(compatibility),了解这三种关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在阅读中,学生要了解文章主旨及每段的主要含义,并列出outline,注意句子与段落之间的联系、段落之间的衔接。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利用推理,推测和把握未知信息。
3.文化知识拓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不同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语言学习者必然会遇到所学语言的习语、宗教文化、社交文化、历史文化、政治文化、民族心里和民俗文化。遇到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句子或文章时,教师要对此进行精确讲解,并对比汉语和英语所承载文化的异同,鼓励学生思考文化差异。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的第二课TheWoodsWereTossingWithJewels,讲的是在美国西进运动中,一家人赶往美国西部安家的故事。教师就在讲解课文中和同学们一起仔细分析美国的西进运动,结合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西部牛仔及西部片来讲解,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比西进运动与中国的开发大西北之间的异同。如此一来,学生对文章背后的文化有了立体的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4.阅读中交际能力的培养。精读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输入足够的词汇量、语法、概念、观点、文化等,为口语和写作输出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针对文章内某一事实或观点进行讨论,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5.仿写。仿写分为句型仿写和结构仿写,句型仿写在读时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使用常见的几种简单句(以主谓宾句式为主)和简单的从句,句式结构变化不够多样。因此,在遇到结构复杂的句子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模拟原句的结构和语法进行仿写。例如精读第一课出现了这样一句话:“...notbecauseEnglishiseasy.True,gendersaresimple.Buttheverbstendstobeirregular,thegrammarbizarreandthematchbetweenspellingandpronunciationanightmare.”这是并列句中出现省略的情况,学生在平时写作中很少使用这样的句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写出了:“Inthefuture,therewillbenopollution.Theskywillbeblueagain,theairfreshandwaterclear.”句型仿写是针对语言点的练习,而结构仿写是针对语篇的练习,句型仿写可以在一个段落或整篇文章分析完成后进行。关于语篇结构,多数人认为,英语中有以三种基本的关系结构:一般与特殊(generalandparticular)或特殊到一般、递进(progression)和相容(compatibility)。经过仿写,学生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变换句型,使用复杂句型,文章结构也更清晰、合理。
6.思辨能力的培养。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思维不断与作者思维发生碰撞的过程。学生通过预测,推断文章下文内容。如果预测准确,阅读效率会事半功倍,如果预测有偏差,学生可以及时修正自己的推理,紧跟作者思维[9]。教师还可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讨论文章内容及细节,利用比较、分析、综合、推测、检验、评价等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证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读后策略及阅读评价
阅读后的活动是检查阅读理解效果和巩固运用语言材料的阶段,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过程中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其说和写的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活动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内化和吸收,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读后策略包括检查对文章中生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含义的理解、复述文章内容(也可通过角色扮演、采访等多种形式灵活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文章总体思路和结构,挖掘各段之间内容及形式上的联系,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看法(辩论等)、写读后感和结构仿写等。
阅读活动的评价总的来说可以分成学生自评和互评及教师评价。学生可以针对每一单元的阅读学习情况,包括单词、语法、课文含义、阅读策略的使用等进行自评和互评[9]。
四、结语
精读课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总体原则是首先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信息,为阅读理解做好准备,元认知策略、图示策略和关联理论作为其理论支撑。在阅读中,精读教学要体现出“精”,精讲单词、语法、语篇、训练阅读策略,拓展文化内涵,培养思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精读课要体现以学生为主导,任务型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利用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口语和写作操练。如此设计的课程体现了精读课信息量大、综合性强、专业性强的特征,有助于帮助学生将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提高阅读兴趣与效率,并为听说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庞继贤,丁俏蕾.国外英语阅读研究的进展及对教学的启迪[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3):53-56.
[2]吕中舌,涂远程.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
[3]Olsen.R,KaganS.AboutCooperativeLearning[C].KesslerC.CooperativeLanguageLearning:ATeach-er’sResourceBook.NewYork:PrenticeHall,1992.
[4]Carrell,P.L.“FacilitatingESLReadingbyTeachingTextStructure”TESOLQuarterly,1985,19,727-752.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刘婷.图示理论和语篇分析对优化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启示.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2).
[7]林强.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教育教学研究,2011(11).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在我们不断发展的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在高中实际英语教学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也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和关键,因而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提出了很高的标准,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高中英语课文的难度和高考的对接性,课文阅读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进行,新的高中英语教材已经经历了多方面的完善,教师们也已经从对教材的摸索阶段发展到积累改善的阶段,这也要求教师在高中英语课文阅读实际教学策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问题,做以下几点的探讨和研究。
一、实施高中英语课文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教师在整个英语课文实际教学中阅读策略的使用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但若综合使用各种策略则能提高阅读的效率,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文章时,使用不同的技巧,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策略在阅读中处于关键地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各种阅读策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进行,构建新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项重要而迫切的战略任务。构建高中英语有效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整个工程需要高中英语教师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实施新的课文阅读教学策略,它不仅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指明方向,更需要实践层面的研究和创新,尤其呼唤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参与和行动。
二、实施高中英语课文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主要存在几个大的问题,第一,学生词汇量少,第二,材料难度大,第三,心译,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教师在对教材英语课文内容的把握也容易出现下面的问题。
(1)熟悉教材后,容易把教学过程模式化,不顾每篇课文的特点,始终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
(2)在教学进度的压力和升学压力之下,在课堂里花大量的时间讲授语言点,“满堂灌”,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3)容易忽略课文的整体教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课文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开始时就分段教学,容易见树不见林,不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进行综合训练,特别是不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要避免这些问题,就需要老师在高中英语的课文教学中使用新颖的,多样化的策略,达到帮助学生在阅读方法、阅读速度、阅读技巧和阅读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的总体性提高。
三、对高中英语课文教学的几点策略介绍
作为在英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英语教师,必须在阅读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通过课文及相关阅读材料的学习逐步培养起英语阅读的能力和兴趣。只有充分利用、扎实学习课文,学生才有能力吸收更多的课外英语素材,全方位提高英语语言素质。
1.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逐步从文本进行简单的文字信息处理,过渡到深层涵义的文学性解读和文化性意义建构。从文字、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进行递进式的深度解读,可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生成乃至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提供了必要的依据。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巧妙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思路时,要围绕教学目标。可从导入――理解文本信息――归纳提炼作者观点――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阅读前活动:激活思维,导入主题。阅读前活动是阅读课的导入阶段,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为阅读中阶段做准备。主要是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背景知识,提高阅读兴趣。
2)阅读中活动:开展阅读活动,理解文本。阅读中活动是验证前一阶段的预测,获取详细的信息,了解和熟悉课文结构、大意,学习生词、短语等语言现象。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活动。教师可设计一些判断正误题练习,让学生边听录音边阅读课文,进而理解文中一些细节的内容。然后运用细读策略,加深理解本篇文章。
3)阅读后活动:巩固教学,提高能力。阅读后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对课文中语言形式的掌握和运用,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使他们能将阅读材料的内容与他们已有知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输出。教师可设计一些合理的练习来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常采取的方法有:a.复述课文。b.讨论。c.角色扮演。d.对话。e.填空。
3.运用语篇分析,树立语篇意识语篇分析的阅读方法自问世以来,已受到教育界和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语篇分析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能够结合语境、篇章结构、体裁等因素逐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涵义。而语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使学生具有统揽全篇的能力,即语篇能力。语篇教学是以语篇分析为方法,对语言材料的思想内容,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与连贯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语篇基础上掌握全文,从而提高理解能力。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平衡阅读教学字母拼读法全语教学
全语教学法、字母拼读法和平衡阅读教学是国际英语阅读教学的三大取向,字母拼读法和全语教学法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主流,而平衡阅读教学是第三选择。缺乏句法的讲解是全语教学法的弊端,极有可能损害学生长期的阅读动机;字母拼读法不能为学生提供有趣的阅读体验,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平衡阅读教学是一种弥补两种取向之不足而发展出的新教学模式。虽然平衡阅读教学是近年才兴起,但是在国际外语教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实证研究也证明了平衡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该教学模式又受到了国际阅读协会学者们的肯定,视为未来热门的研究议题。然而,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平衡阅读教学仍属于新生事物,鲜有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因此,将平衡阅读教学引入到我国的外语教学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同时也为我国英语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
一、平衡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Stoicheve(1999)将平衡阅读教学界定为“结合了字母拼读教学与全语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能够使英语教师在多元化的平衡学习情境下,通过句法教学、阅读策略训练与多样化的阅读理解活动,以引导学生学习基本句法、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1]。Pressley(2006)认为:“平衡读教学是融合了全语教学法的文学活动与字母拼读法的句法教学活动的阅读教学取向,该教学模式整合了句法讲解、阅读策略的训练及文本信息的综合解读,从而达到一个平衡”[2]。平衡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基本句法及阅读理解策略,并通过多元化的阅读理解活动,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信息的意义建构,进而实现提升学生阅读思维与阅读能力的目标。
Blair-Larsen与Williams(1999)针对平衡阅读教学的成功实施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3]:教师引导的阅读教学与学习者自由阅读之间的平衡、教师与学生选择的阅读题材之间的平衡、在字母拼读法和全语教学法之间取得平衡、在计划的课程和学生个别需要的教学活动之间取得平衡、在非正式的观察和正式的评量之间获得平衡、句法学习与句法应用之间取得平衡。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平衡阅读教学的实施并不是字母拼读法与全语教学法理念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在教学时间中给予两者相同的教学时间,而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元化的平衡英语阅读情境,在不同的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教学内容、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主体、阅读教学活动、阅读评价方式等之间取得平衡,而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往往是偏重其中的一个方面,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地提高阅读能力。
二、平衡阅读教学的活动类型
平衡阅读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三大层面,具体包括阅读理解活动层面、句法教学层面和阅读策略教学层面,彼此相互支撑,从而达到一个平衡。阅读理解活动包括朗读、分享阅读、引导阅读和独立阅读,句法教学活动包括字母拼读、单词教学及句子教学,阅读策略教学主要集中在不同阅读策略的讲解与训练上。
1.阅读理解活动
(1)朗读
朗读是早期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英语教师对全班朗读的阅读文本作精心挑选,并帮助学生对文中的图片、意义和语言作出回应。英语教师通过示范流利、表情丰富的阅读,同时分享其对阅读文本的热情,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朗读多被视为提升学生语音能力的工具,而没有充分发挥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因此,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应进一步关注朗读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及具体的实施方式。一般情况下,朗读的活动要根据学生的语言程度来进行,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文本需稍微高出学生现有的语言程度,当学生听到关键词汇时,他们对文本信息的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英语教师在进行朗读活动之前,可要求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文本,要求学生根据标题、图片、关键词等对文本的内容进行预测。
(2)分享阅读与引导阅读
分享阅读是指师生共读文本,分享阅读体验与阅读理解的过程。当进行分享阅读时,师生一起大声读出文章的内容,以帮助学生融入文本的情境。第一次进行分享阅读时,英语教师应把焦点放在文本意义和阅读乐趣上。接下来的分享阅读,英语教师还须关注句法和阅读策略的讲解。通过多次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学生对文本的结构、意义、语言句型、单词的辨识技巧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分享阅读让英语教师有机会在一个有意义的文本中进行语言技巧和阅读策略的教学。当英语教师观察到学生已经真正进入阅读状态时,分享阅读和引导阅读间的转换将会表现得较平稳。“引导阅读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已学过的阅读策略及句法知识对文本内容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深入了解文本意义的过程。”[4]在进行引导阅读时,英语教师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如回答问题、填空练习、填写表格等,学生要利用所学的阅读策略和句法知识完成上述阅读任务,并与同伴交流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英语教师应注意观察此过程,为他们提供反馈与指导,引导阅读的最高目标就是协助学生成功使用所学的阅读策略与句法知识。分享阅读是学习阅读策略和句法知识的过程,而引导阅读是练习阅读策略与句法知识的过程。
(3)独立阅读
独立阅读是学生自选阅读文本、应用所学阅读策略与句法知识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英语教师会推荐与指定阅读文本体裁相同、难度类似、主题相似的阅读文本供学生选择,从而帮助学生实现阅读策略与句法知识的迁移,旨在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独立阅读能力是指拥有95%到100%的正确性,且阅读文本必须在没有老师的陪同下,学生也能够独自阅读成功。”[5]因此,英语教师在为学生推荐独立阅读的文本时,要以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为依据。在进行独立阅读前,英语教师需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并为学生讲解具体的评分标准。接下来,学生开始进行独立阅读,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然后,英语教师为学生核对阅读任务的答案,要求学生根据评分标准对自己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学生与同伴分享阅读的体验及阅读策略、句法知识的应用等。最后,英语教师应该对学生具体的阅读表现作出总体评价,并针对学生的具体阅读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2.句法教学与阅读策略教学
句法教学是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字母拼读、单词教学及句子教学等。平衡阅读教学将句法教学视为其基本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了明确表述:“英语教师应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挑选可能影响学生理解文本的句法进行简要讲解;在分享阅读阶段,英语教师应对文本所涉及的一些核心句法进行详细讲解;在引导阅读阶段和独立阅读阶段,学生就可以进一步巩固、内化所学的句法知识”[6]。句法教学以英语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经由英语教师直接教导相关句法以开始,到最后以学生独立阅读的句法应用为结束。平衡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策略教学是与四个阅读理解活动融合为一体的,并不单独进行教学。阅读策略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教师在阅读文本中示范讲解阅读策略和句法知识,然后学生练习阅读策略与句法知识,最后学生在新的阅读文本中应用所学阅读策略与句法知识。此外,每节英语阅读课所关注的阅读策略数量不能超过两个,以免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内化所学阅读策略。
三、平衡阅读教学的模式
笔者基于平衡阅读教学的理念,遵循Strickland(1998)提出的“整体――细部――整体”的架构[7],构建了新的平衡阅读教学模式(见图1)。该模式以阅读文本的整体理解为开始,接着在阅读文本中进行句法教学和阅读策略的教学,然后学生应用所学句法知识和阅读策略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与思考,完成相应的阅读任铡M时,英语教师应为学生推荐新的阅读文本,供学生进行独立阅读使用,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内化所学的句法知识和阅读策略。
1.进入文本的整体理解阶段
“本阶段旨在帮助学生建构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完成对阅读文本表层信息的解读,由四个教学环节所组成。”[8]首先,英语教师进行话题导入,激活学生的背景信息。接下来,英语教师可采取直接释义的方式对文本中的关键句法进行初步讲解,特别是一些影响学生理解文本的单词、短语、句子等,在语言知识层面为学生阅读文本做好铺垫。其次,英语教师利用标题、图片、阅读问题等,要求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内容进行推测,然后英语教师为学生呈现阅读文本的部分框架图,该框架图应包含文本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学生在阅读全文后完成整个框架图,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构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再次,英语教师在舒缓的音乐中示范流利的、表情丰富的阅读,或让学生聆听阅读文本的配套音频,同时分享其对阅读文本的真实感受与热情,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须注意的是,英语教师朗读到文本的重要信息时应停下来,对该部分信息加以强调,并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的脉络结构。接着,师生进行分享阅读,重点关注文本意义的理解与阅读乐趣的体验。最后,英语教师为学生布置浅层次的阅读问题,即学生可直接在阅读文本中获取答案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全文回答。在此教学环节中,英语教师须进行课堂观察,了解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
2.进入部分的句法教学与阅读策略教学
本阶段主要进行部分的句法教学与阅读策略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完成句法与阅读策略的学习,从而为文本的深层解读与学生的独立阅读做好语言技巧层面的铺垫。和传统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不同,平衡阅读的句法教学与阅读策略教学是与文本紧密结合起来的,是在师生分享阅读体验与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实现的。首先,师生共读文本,每读完一段文本,英语教师就要找出该部分文本所含有的关键句法,如单词、短语、难句等,为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讲解,并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为其列举出具体的语言范例。当英语教师完成句法教学后,便开始进行阅读策略的教学。英语教师对预先选择的阅读策略先进行简要的讲述,然后在阅读文本中为学生示范如何应用这些阅读策略。
3.再次回到文本的整体理解阶段
英语教师完成句法及阅读策略的教学后,学生须运用上述语言技巧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入地解读与思考,完成深层次的阅读问题,如有些问题须对文本信息进行重组或重新解读才能获得答案,或需要进行推论才能获得答案。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应与同伴交流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及阅读策略、句法知识的使用情况,进行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并进行口头汇报。英语教师应观察他们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与同伴交流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口头汇报提出反馈与指导,并进行评价。最后,英语教师为学生推荐与指定阅读文本难度类似、主题相似的若干阅读文本供学生选择,然后让学生根据意愿进行选择,并设计相应的阅读任务。一般情况下,由于课堂教学时间之所限,新文本的阅读常常作为课后作业,由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并由英语教师进行评分。此外,学生在完成独立阅读后,还应完成自我检核表,旨在改善自己的阅读表现与阅读成就。
四、平衡阅读教学的评价
关键词:阅读策略教学训练者受训者自主学习能力
2007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策略作为学习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使用阅读策略的能力,独立解决阅读中的困难,逐步成为自主的英语学习者。
阅读策略培训,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国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提出要将策略培训与英语教学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Cohen&Weaver,1998)。要适应教改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就必须在传授学生必要的语言知识以外,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大学英语阅读策略的培训。
一、阅读策略与阅读策略培训
阅读是利用文字提示和背景知识领会文章意义的过程。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阅读理解过程是一个对文本信息进行心理表征建构和阐释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快速、游戏、交互、策略、灵活、评价、目的性、理解、学习、语言性”等特点(Grabe&Stoller,2005)。阅读的策略性特点意味着阅读者在阅读中要懂得合理、灵活地使用各种阅读策略,成为一个策略性的阅读者。评价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维度是阅读者对促进文本理解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掌握和使用情况(曾祥敏,2008)。
阅读策略是“学习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为过程”(Johnson&Johnson,1998),是学习策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发现成功者与不成功者英语学习者在策略使用上存在差异:Block(1986)研究结果表明,成功的阅读者比不成功的阅读者能更好地监控阅读过程,并有意识地运用各种阅读策略。Anderson(1991)的研究表明,成功的二语阅读者不仅知道如何使用什么阅读策略,而且知道如何成功地使用这些策略,并与其他的策略相协调。针对成功的阅读阅读者和不成功的二语阅读者的策略差异的研究成果,又进行了有关策略训练的干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在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达成了共识:阅读策略的运用对阅读能力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阅读策略教学具有可行性,以策略为导向、有意识的阅读策略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考试成绩、对知识的记忆等(李炯英,2005)。
二、大学英语阅读策略教学的内容
课堂阅读策略培训基于的理念是:成功的阅读有赖于合理、恰当地使用策略。学习者,尤其不成功的阅读者,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学习成功者所使用的一些有效策略提高阅读水平,并对阅读过程有意识地自我调控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孟悦,2004)。笔者认为,要真正将这个理念付诸实施,我们确立大学英语阅读策略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各种阅读策略,明确阅读目的,灵活、合理地采用相应的阅读策略,对阅读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大学阅读策略教学的内容通常包含四个模块:策略评估模块、讲解示范模块、操练模块和监测和评价模块。鉴于元认知意识和能力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大学阅读策略教学必须将培养元认知意识和能力贯穿于四个步骤的教学中。
(一)策略评估模块
教师在进行正式的策略培训前,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培训前的阅读策略使用情况的评估。根据学生的阅读策略使用情况,确立策略培训的内容。阅读策略使用情况的评估,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训练,确立策略培训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在策略使用上的不足,制订适合个人的阅读计划,纠正在阅读中的不良策略,如默读、频繁查字典等,提高自身元认知策略意识。教师可以利用Mokhtari和Sheory的阅读策略调查表(Mokhtari&Sheorey,2002),也可以通过个人访谈、班级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策略使用情况,对学生的阅读策略使用现状进行评估。
(二)讲解示范模块
教师向学生具体讲解阅读策略的分类、定义、目的、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清楚了解元认知策略知识中的陈述性知识,知道阅读策略是什么;然后教师采用有声思维的方式,根据不同题材和难度的文章、确立不同的阅读目的,将阅读过程中选择使用不同策略,理解文本的过程呈现给学生,逐步向学生示范阅读过程中运用到的阅读策略。这个教学模块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要灵活合理运用阅读策略的概念。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了解到主要的阅读策略知识(这些知识是许多学生都了解,但不会恰当使用的)如何运用到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展示有选择性使用恰当的阅读策略的阅读过程,使学生意识到是如何运用元认知策略知识中的条件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即关于为什么要使用某个策略、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使用某个策略、怎样使用某个策略等知识,进行阅读过程的思维活动。通过讲解示范模块,学生初步树立在阅读中要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阅读目的和任务、灵活选用恰当阅读策略的概念,建立元认知的策略意识。
(三)操练模块
在这个模块中,教师提供阅读材料,给学生大量的练习机会,逐步使学生将阅读的策略知识灵活运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模仿教师的有声思维过程,并注意监控自己的阅读过程:是否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目的或任务,灵活、合理地采用恰当的阅读速度、阅读方式等阅读策略。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阅读活动,鼓励同学之间相互描述阅读的思维过程,说明如何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使用某种阅读策略完成阅读任务的。通过操练模块,学生巩固学习到的元认知策略知识,逐步提高阅读能力,为独立地进行自主阅读打下基础。
(四)监测和评价模块
这个模块,包含教师和学生对于策略训练成效的双向监测和评估。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及运用策略的情况进行测试和评估。学生的反馈是评估的一项重要参数(文秋芳,王格非,2003)。教师了解学生反馈情况的方式包括:策略操练后的访谈、讨论、运用策略的心得体会、调查问卷等,反馈具体内容包括:了解学生是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使用阅读策略的频率有否提高;策略运用是否合理、灵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否增强,等等。另一方面,学生对自己在阅读中策略使用情况和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自己在阅读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评估自己的阅读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在进行策略性阅读中所取得的进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学生获得元认知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王归立,2008)。因此,这个模块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向的监测和评估,逐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影响阅读策略培训效果的因素
要达到策略培训的最佳效果,大学英语阅读策略教学就必须兼顾策略训练者(教师)的因素和受训者(学生)的因素。从受训者因素来看,在进行阅读策略训练时要考虑到影响阅读策略训练效果的个人因素,如学习风格、动机、焦虑、性格、态度和元认知能力。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与自主学习的发展过程紧密相连,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表现在主体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对象,根据任务的要求,制订合理的活动计划,选择适宜的解题策略,监控认知活动的进程,进行适宜的调整等(张红玲,朱晔,孙桂芳等,2010)。在阅读策略培训中要注意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元认知阅读能力渗透到阅读策略教学的每一步骤,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元认知策略,做到:(1)提前计划:提前预习,设置学习目标和阅读计划;(2)在阅读时集中注意力,忽略与之无关的其他内容;(3)自我监控:选择有利的阅读条件,监控阅读时间,监察阅读理解情况;(4)自我调节: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灵活运用阅读策略。在考虑学生的不同个人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个别辅导,加强受训者对策略训练效果相关性的研究,也将会更有效地指导阅读策略训练。
另外,策略训练者(教师)的因素在英语阅读策略培训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其一,教师的阅读教学内容影响学生对阅读策略的正确使用。现今,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课堂阅读教学仍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词汇和结构的讲解及操练占据大部分课堂时间。这种状况部分造成了学生忽视灵活运用阅读策略,阅读时常常纠结于语法和词汇,造成他们阅读速度慢,效率低。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不合理的策略使用状况,教师就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在英语教学中把语言技能教学和策略教学结合起来。其二,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指导,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在岗培训,加强对阅读策略知识的了解和使用方面的培训。Souvignier&Mokhlesgerami的研究表明:教师的策略指导质量对学生的策略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曾祥敏,2008)。
阅读策略培训是一个涉及阅读策略训练者(教师)、受训者(学生)和培训内容等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阅读策略培训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步骤,与此同时,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策略教学的有效性,达到阅读策略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灵活、合理使用阅读策略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Cohen,A.D.&F.Weaver.Strategies-basedInstructionforSecondLanguageLearners[C].InW.A.Renandya&G.M.Jacobs(eds.).LearnersandLanguageLearning.Singapore:SEAMEORegionalLanguageCentre,1998:1-25.
[3]GrabeW.&StollerF.L.TeachingandResearchingRead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7-18.
[4]曾祥敏.国外近十年阅读策略训练研究述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87,92.
[5]Johnson,K.&Johnson,H.EncyclopedicDictionaryofAppliedLinguistics:AHandbookforLanguageTeaching[M].NY:BlackwellPublishersLtd.,1998:333.
[6]Block,E.L.TheComprehensionStrategiesofSecondLanguageReaders[J].TESOLQuarterly,1986,20(3).
[7]Anderson,N.IndividualDifferencesinStrategyUseinSecondLanguageReadingandTesting[J].ModernLanguageJournal,1991,75(4).
[8]李炯英,秦智娟.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J].国外外语教学,2005(4):45.
[9]孟悦.大学英语阅读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79(2):24.
[10]Mokhtari,K.&SheoreyR.MeasuringESLStudents’AwarenessofReadingStrategies[J].JournalofDevelopmentEducation,2002,25(3).
[11]文秋芳,王格非.中国当代英语学习与策略研究丛书——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