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水稻生产全程机械技术;现状推广成效;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11-0149-03
安徽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地之一,常年种植水稻面积约200hm2以上,水稻产量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7%,排在全国第6位。近年来,我省围绕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的总要求,大力发展先进、适用、高效、节能、环保的水稻生产机械,同时适应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化经营生产需求,以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着力推进耕整地、栽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及技术、扶持培育农机服务主体、探索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为重点内容,进一步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截至2015年,安徽省水稻机械化耕整面积达到221万hm2,水稻机械收获面积达到210万hm2,水稻机械种植面积95万hm2,水稻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关于我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发展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介绍。
1推广成效
1.1水稻生产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201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6867万kw,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22万余台,耕整地机械保有量15万余台,水稻种植机械保有量3.01万台(水稻直播机保有量2630多台,水稻插秧机27496台,其中乘坐式5634台),增长129%,超过“十二五”预期目标值,机动喷雾机47万余台套,稻麦联合收获机15万余台,其中自走式14万余台,秸秆粉碎还田机4万余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1735台套,2016年烘干机保有量更是超过0.95万台套,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引进先进适用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进一步优化升级结构。
1.2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15年,全省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94.9万hm2,机械化种植率42.8%,是“十一五”末的3.2倍,超出“十二五”预期目标值2.8个百分点;2016年全省机插秧面积达到77.6万hm2,机插秧水平达到35%。水稻耕整地C械化水平90%以上,收获水平90%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5%以上。
1.3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进一步突破我省水田耕整地技术、收获环节机械化技术比较成熟,机械化水平较高,但水稻种植、高效植保、烘干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这些环节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更是关键环节。近年来,水稻种植机械化进入快车道发展,装备数量快速提升,作业面积大幅增加,水稻种植模式呈多元化发展,并逐步向轻简化发展。现阶段以机插秧技术为主,机直播为辅,人工插秧和撒播方式的并存状态,而且机摆栽方式也在我省部分地区试验。同时水稻生产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尤其是在技术要求最高的水稻育秧阶段取得了长足进步。育秧方式由最初的稀泥育秧、软盘育秧向硬盘育秧发展,组织方式也从散户的分散育秧向集中育秧、工厂化育秧发展。此外,我省水田高效植保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人背机械向机械背人方向发展,小型植保机械逐渐被大中型植保机械取代,单一功能的植保机械被综合复式植保机械取代;智能化植保机械,如无人植保直升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机械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近年来安徽沿江、沿淮水稻产区,尤其是双季稻、糯稻产区,谷物烘干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但市场上仍以10~15t的小吨位低温循环烘干机为主。
1.4农机农艺融合进一步深入我省高度重视农机农艺融合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201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6〕58号),对深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进行了部署。同时我省各地农机部门加强与农业各部门的沟通联系,着重针对水稻生产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开展了一批农机农艺配套的农业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形成了一系列地方标准。另外,充分发挥农机推广机构和生产企业、科研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总结本区域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推动技术推广与农业经营方式融合。以两户一社一场为载体,与重点农机生产企业合作,积极探索了事企社合作推广新途径。
2主要措施
多年来,我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工作,紧密围绕4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坚持公益性职能定位。全省农机推广部门统一思想认识,强化了对自身农机推广公益的要求,公益性职能进一步明确。二是坚持多元合作推广。通过培育、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等经营主体,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并鼓励他们参与农机技术推广活动,努力推进产学研推结合,构建“一主多元”新型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三是坚持试验示范先行。加大水稻栽植等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力度,进一步强化了技术试验、熟化和集成示范力度,加快扩大了推广应用面。四是坚持人才为本。积极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能力提高和素质提升,推动知识更新,积极推动农机化推广专家队伍建设,引导市县技术人员到基层开展推广服务,加强基层一线的推广力量。
3技术内容
[关键词]机械化秸秆粉碎技术
[中图分类号]S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4-0230-01
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是改变施肥结构,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也是农民节本增效的新技术。本文重点介绍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技术要求。
一、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的方式
1.低留茬全量还田。使用带有秸秆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农作物,并将碎秸秆均匀铺撒于田中,然后进行耕整地作业。
2.高留茬全量还田。联合收割机在进行收获作业时,切割留茬高度为15-25厘米,匀铺脱粒清选后的秸秆,再进行耕整地作业。或同法收获农作物,仅对局部进行秸秆还田和播种联合作业,隔行不处理的秸秆,让其自然风化还田。
二、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的工艺路线
1.麦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的工艺路线
耕整地作业的常用机械有秸秆还田机、旋耕机、铧式犁等,作业方式分为旱耕水整、水耕水整和旱耕旱整三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1.1旋耕机旱耕水整地工艺路线
半喂合收割机低留茬收获小麦、秸秆切碎均匀抛撒撒施基肥和除草剂旋耕机作业放水泡田耙田水稻机插秧。
1.2秸秆还田机水耕水整地工艺路线
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秸秆(切碎)均匀抛撒撒施基肥和除草剂放水泡田水田秸秆还田机耕整地水稻机插秧。
1.3铧式犁旱耕水整地工艺路线
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撒施基肥铧式犁深耕晒垡放水泡田耙田水稻机插秧。
使用铧式犁进行秸秆深翻还田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但由于作业效率低,后续整地工序多,农户使用不多,仅在大中型农场仍有应用。
2.稻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的工艺路线
2.1正旋秸秆还田、机条播工艺路线
半喂合收割机低留茬割稻、秸秆切碎均匀抛撒基肥、除草剂撒施秸秆还田机或旋耕机秸秆还田耕整地少(免)耕条播机播麦种开沟。
2.2反旋秸秆还田、机条播工艺路线
联合收割机高留茬割稻、秸秆切碎均匀抛基肥、除草剂撒施反旋灭茬机秸秆还田耕地少(免)耕条播机播麦种开沟。
2.3局部秸秆还田、机条播工艺路线
联合收割机高留茬割稻、秸秆切碎均匀抛撒基肥、除草剂撒施少(免)耕条播机隔行刀或条耕条播机播麦种,播麦行秸秆全量还田(部分行不处理秸秆,自然风化)开沟。
2.4深耕翻秸秆还田、机条播工艺路线
联合收割机高留茬割稻、秸秆切碎均匀抛基肥、除草剂撒施驱动圆盘犁或铧式犁深翻平田耙地少(免)耕条播机播麦种开沟。
2.5稻套麦工艺路线
水稻收割前一星期左右在稻田中撒播麦种半喂合收割机割稻、秸秆切碎均匀抛撒开沟。
3.玉米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的工艺路线
3.1玉米联合收获机收割,同时玉米秸秆粉碎旋耕机作业、覆盖秸秆或直接少(免)耕播种或栽植。
3.2人工摘收玉米玉米秸秆粉碎机作业旋耕机作业、覆盖秸秆或直接少(免)耕播种或栽植。
三、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的作业方法
1.撒施基肥
为了提高当季还田效果,作业时要配合施肥。在总施肥量与不还田肥料用量保持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每100公斤秸秆增施纯氮0.5公斤以加速秸秆的腐解。提倡有机肥、无机肥结合,在机具作业前,均匀撒施在秸秆残体上。
2.放水泡田
施好基肥后,水田需立即放水泡田,浸泡时间以泡软秸秆、泡透土壤耕作层为准。秸秆一般在放水浸泡12小时后基本软化,软化后的秸秆易于和泥浆搅拌均匀,一般不会直立于田间或漂浮于水面。
3.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的作业条件
3.1适时收割水稻,使土壤含水率保持在15%-25%之间。
3.2留茬高度控制在25公分以下,水稻秸秆还田前应切碎,其长度≤10公分,均匀抛撒。
3.3水稻收获后立即进行秸秆还田作业,潮湿的秸秆有利于秸秆还田机的切碎与掩埋,并有利于秸秆的腐烂。
四、秸秆还田机械作业要点
1.万向节的安装。应保证机具工作和提升时,方轴、套管及夹叉既不顶死,又有足够的配合长度。检查万向节传动轴夹角,工作时不得大于±10°,地头转弯时不得大于30°。万向节方轴、方套长度,应根据所配拖拉机悬挂机构的尺寸和动力输出轴转速的不同而异,购买时应咨询有关生产厂家。
2.秸秆还田机的横向、纵向水平调整。即调节拖拉机悬挂机构的左右斜拉杆成水平,调节拖拉机上悬挂杆长度,使其纵向接近水平。旋切刀的作业深度应根据土壤坚实度、作物种植形式和地表平整状况进行调整,一般应保持≥10公分。
3.行走路线的选择。秸秆还田机常采用棱型、套耕路线。采用棱型路线时,机器从地块的一侧进入,一行紧接一行,往返作业,由于转弯半径小,此法适用于手拖机组;采用套耕路线时,机器从地块的一侧进入,作业到地头后,相隔3-5个工作幅返回,一个小区作业完后再作业另一个小区。
4.作业方式。一般采用两次作业的方式,第一次机具前进速度稍慢,I~Ⅱ挡浅旋;第二次略快,Ⅱ~Ⅲ挡旋耕,深度达到预定要求,达到将秸秆压入泥中,均匀搅拌的效果。
机具的作业质量标准。秸秆还田机作业质量以能满足下茬农作物种植要求为标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肥;深施;增产;优点;技术
近年来生产实践已经证明,深施化肥是提高肥效、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的技术措施。笔者阐述了化肥深施的概念、主要形式、优点及其技术要点。
1化肥深施技术的主要形式
1.1深施底肥用施肥整地机或在铧式犁和水田耕整机上附加肥箱及排肥装置,使其在翻地的同时将化肥深施到土层中。
1.2播种同时深施肥利用配有施肥装置的机引播种机,同步完成施肥、播种、覆盖、镇压等作业,将化肥施在种子下方或侧下方,肥与种子之间有3~5cm厚度的土壤隔离层,避免化肥烧伤种子。
1.3深施追肥在农作物生长中期,使用机械、半机械化中耕施肥机或手工工具,把化肥深施到土壤中。
2化肥深施技术的优点
2.1提高化肥利用率化肥深施可减少化肥的损失和浪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同位素跟踪试验证明,碳酸氢铵、尿素深施地表以下6~10cm的土层中,比表面撒施氮的利用率可分别由27%和37%提高到58%和50%,深施比表施其利用率相对提高115%和35%。大面积应用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后,氮素化肥平均利用率可由30%提高到40%以上。磷钾等肥深施还可以减少风蚀的损失,促进作物吸收和延长肥效,提高化肥利用率。
2.2增加作物产量化肥深施可促使根系发育,增强作物吸收养分、水分和抗旱能力,有利于植株生长,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深施比地表撒施的小麦、玉米能增产225~675kg/hm2,棉花(皮棉)可增产75~120kg/hm2,大豆可增产225~375kg/hm2,平均增产幅度在5%~15%。
3化肥深施技术的实施要点
3.1底肥深施
3.1.1先撒肥后耕翻的深施方法。要尽可能缩短化肥暴露在地表的时间,尤其对碳酸氢铵等在空气中易挥发的化肥,要做到随撒肥随耕翻深埋入土,此种施肥方法可在犁前加装撒肥装置,也可使用专用撒肥机,肥带宽基本同后边犁耕幅相当即可。先撒肥后耕翻的作业要求:化肥撒施均匀,施量符合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耕翻后化肥埋入土壤深度大于6cm,地表无可见的颗粒。
3.1.2边耕翻边施肥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做到耕翻施肥作业同步,避免化肥露天造成的挥发损失,一般可对现有耕翻犁进行改造,增加排肥装置,通常将排肥导管安装在犁铧后面,随着犁铧翻垡将化肥施于垡面上或犁沟底(根据当地农艺要求的底肥深浅调整),然后犁铧翻垡覆盖,达到深施肥的目的,许多地方习惯称此法为犁沟施肥。边耕翻边施底肥作业要求:施肥深度大于6cm,肥带宽度3~5cm,排肥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施肥量满足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
3.2种肥深施种肥须在播种的同时深施,可通过在播种机上安装肥箱和排肥装置来完成。对机具的要求是不仅能较严格地按农艺要求保证肥、种的播量、深度、株距和行距等,而且在种、肥间能形成一定厚度(一般在3cm以上)的土壤隔离层,既满足作物苗期生长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又避免肥种混合出现的烧种、烧苗现象。应用该项技术对田块土壤处理要求较高,应保证土壤耕深一致,无漏耕,做到土碎田平,土壤虚实得当。按施肥和种子的位置,有侧位深施和正位深施(俗称肥、种分层)两种形式。其技术要求如下:
3.2.1侧位深施种肥。肥施于种子的侧下方,小麦种肥一般在种子的侧、下方各2.5~4cm,玉米种肥施深一般在5.5cm,肥带宽度宜在3cm以上,肥条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和漏施。
3.2.2正位深施种肥。种肥施于种床正下方,肥层同种子之间土壤隔离层在3cm以上,并要种、肥深浅一致,肥条均匀连续,肥带宽度略大于播种宽度。要注意,在播种的同时将化肥一次施入土壤中,要根据肥料品种、施用量等,决定种与肥的距离;防止种、肥过近造成烧种烧苗。3.3追肥深施按农艺要求的追肥施量、深度和部位等使用追肥作业机具,一机完成开沟、排肥、覆土和镇压等多道工序的追肥作业,相对人工地表撒施和手工工具深追施,可显著地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追肥机具要有良好的行间通过性能,对作物后期生长无明显不利影响(如伤根、伤苗和倒伏等)。追肥深度(以作物植株同地面交点为基准)应为6~10cm。追肥部位应在作物株行两侧的10~20cm之间(视作物品种定),肥带宽度大于3cm,无明显断条,施肥后覆盖严密。
参考文献
[1]何立德,马汉平,郑文江.稻田化肥深施对产量的影响[J].北方水稻,2007(1):39-40.
[2]王平.玉米深施化肥的增产效应[J].农技服务,2007,24(7):48.
[3]陕建伟.化肥深施节肥增益[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2007(8):32-33.
记者周圆圆报道:由农业部主办,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承办的“中华农耕文化展”,将于3月2日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幕。
据介绍,“中华农耕文化展”包括主题馆、专题馆两个部分。3月2日下午,还将召开“贯彻六中全会决定,弘扬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中国农耕文化研讨会”。
主题馆设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一号馆,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展示内容分4个单元。
第一单元:综合展区。重点展示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是、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在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农耕文化方面的指示精神;展示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价值,以及我国在传承、保护、利用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方面的概况。
第二单元:传统农耕文化重点类型展区。分别从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技术、治水、物候与节气、农业生态、农产品加工、茶文化、蚕桑文化、古代农学思想与农书,以及民间艺术共十个部分,全面展示中华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第三单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区。主要包括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候选项目、中国169个历史文化名村和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3个部分。
第四单元: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区。主要有秉承精耕细作、保障粮食安全,深化生态理念、促进永续发展,加快技术创新、转变生产方式,开发文化资源、拓展农业功能,传承民间工艺、繁荣乡村经济,弘扬乡土艺术、建设和谐农村等6个部分。
北京资源集团“4S养猪法”专家评审会举办
记者崔建玲报道:2月25日,由业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资源集团“猪业中关村”资源“4S养猪法”专家评审会举行,1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评审会。
资源“4S养猪法”是猪业中关村GPS养猪服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业研究中心GPS养猪智库和北京资源集团技术研究院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十名国内外顶尖级养猪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该养猪法由母猪(Sow)、系统营养(Systemnutrition)、护理师(Seniorserver)、安全(Security)四大模块组成,在猪业中关村GPS养猪“新理念、新技术、新服务”模式的引领下,通过科学化、系统化、创新化、实用化的流程、方法、工具,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精准养猪标准应用技术体系。
张玉香强调,弘扬传统农耕文化,首先传统农耕文化要为培育新型农民服务,在“育农”上发挥作用。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发挥好我国传统乡村文化的道德精华、传统农业科技的优良遗产以及传统农商的职业操守在新型农民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塑造农民高尚道德情操,构建安定和谐的新农村;同时要注重我国优良农业传统,如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的用地养地理念、“种必杂五种”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理念、传统农商“诚信为本、童叟无欺”及“扶困济贫、乐善好施”道德操守在“育农”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其次,传统农耕文化要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在“乐农”上发挥作用。当前广大农民的求知、求乐、求新、求美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强,倡导农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既要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增加适应“三农”需要的文化书籍出版发行,同时也要注重弘扬我国农村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通过开发农村传统文化产品,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激励农民的自强精神,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境界,在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传统农耕文化要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服务,在“富农”上发挥作用。各地发展一村一品,“一品”不能只局限在农产品,也不能局限在加工品,还应包括农民艺术产品、农业旅游产品以及农村传统技艺产品等,有条件的乡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或拳头产品,努力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变成农村文化产业的生产力;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通过文化创意,把农耕活动、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产品开发以及市场需求有机连接起来,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从而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第四,传统农业文化要为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强农”上发挥作用。我国传统农业能够实现几千年的持续发展,是我们的祖先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摆正了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在现代农业建设中要大力倡导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的生产方式,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论文摘要阐述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区域及模式,论述该项技术的优势,并介绍推广该项技术的措施,以指导该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集保护性耕作与轻型简约栽培于一体的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少、免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体现了发展优质、高产、节本、高效以及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内涵,是农业部“十一五”期间重大推广技术之一。
1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区域及模式
(1)高原风沙区。推广一年一作小杂粮技术体系,采用留茬固土、免耕覆盖、轮作倒茬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该区域要在改善耕地质量的过程中,实现控制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2)丘陵山区。推广一年一作玉米技术体系,普及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覆盖、中耕除草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在重点实现培肥地力、稳产高产的同时,达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条件的目标。
(3)盆地周围山区。推广一年一作小麦、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技术体系,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覆盖、化学除草、深松浅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重点解决好治旱改土、保护生态、提高粮食品质。
(4)平川盆地区。推广一年一作玉米、小麦—玉米两茬平作水、旱地技术体系。在水、旱地上普及应用免耕播种、多种形式秸秆覆盖、浅松、深松、化学除草为主要内容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措施。立足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旱地水地并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5)丘陵盆地区。推广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技术体系。推广普及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等技术,以达到蓄水保水、治旱改土,培肥地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
2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优势
(1)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改善了生态环境。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小麦免耕栽培试验区试验表明,试验区地表径流量比传统耕作减少51.2%,土壤蓄水能力比传统耕作提高11%~17%;寿阳玉米免耕试验区,地表径流量减少55%,土壤流失量减少95%,土壤蓄水能力提高9%~15%。根据初步估算,如果山西的440万公顷耕地全部实施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可达9520万吨,占全省水土流失量最大值的70%,这就能解决山西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另一方面,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对农田不再进行耕翻、耙耱等作业,实施作物残茬覆盖和留茬固土,能有效地减少土壤风蚀,可有效遏制沙尘暴的发生。
(2)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增强抗旱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所有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区都能获得增产,而且越旱的年份增产幅度越大。2002年全省19.27万公顷示范面积,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9万吨,平均产量5138.1kg/hm2,比对照田增加19.57%,比2001年增加25.24%。尧都区是山西中澳项目试验区,也是部级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2000年在全区降雨量仅为328.1mm的特大干旱情况下,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区小麦产量达到2340kg/hm2,而传统耕作的只有1110kg/hm2,增产幅度达到110%;2003年项目区小麦产量达3600kg/hm2,比传统耕作区增产20%。潞城市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2002年保护性耕作玉米产量8874kg/hm2,比传统耕作区增产13.5%。
(3)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据我们对7个重点示范基地的调查,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比传统耕作作业次数减少1~7次,且减少了人畜作业量,农业生产成本比传统耕作减少11.4%~28.3%,粮食产量增加15%~18%。由于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粮食生产的效益显著提高,平均纯收入比传统对照区提高1350~3000元/hm2,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通过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能够有效地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天然降雨冲刷和土壤的流失量。寿阳试验区玉米试验表明,玉米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增加0.046%,比传统耕作区增加35.74%,水解氮增加6.55%,速效磷增加16.4%,速效钾增加10.17%;尧都区小麦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试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增加达到0.065%。3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措施
(1)从实际出发,在引进国外先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具有不同耕作制度、自然条件和种植作物建立长期稳定的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对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机理、技术体系、生产成本和应用效果作长期的试验研究,逐步形成和确立适合本地不同地区的一年一作玉米、一年一作小麦、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和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的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这些技术模式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2)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抓好典型示范,由于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农业与传统耕作农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让农民通过试验区的效果认识和掌握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
(3)坚持农机、农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农艺技术,是靠农业机械实施到位的,因此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机具必须满足农艺技术要求,重点是在有作物残茬覆盖的情况下,保证播种质量和不翻耕的情况下如何除草。另一方面,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不同于传统耕作技术的新的耕作方式,要研究新的农艺规范,使农机与农艺互相适应,互相促进,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4)坚持连年实施,避免短期行为。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径流、提高土壤肥力,但要达到这个效果就必须连续坚持数年,不得间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预期效果。据临汾市尧都区连续9年对采用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的小麦地调查,土壤有机质含量1992年为0.895%,2000年达到1.37%,这是一个逐步的量变过程。
(5)强化培训,普及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知识。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是一项集成组装的综合性技术,需要综合运用秸秆还田、化学灭草、合理深松、化肥深施、精量播种和免耕播种等技术。多年来,示范区对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速度与质量。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短期培训会议、讲座,对项目区的主要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从技术原理、操作规范、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进行技术培训,并安排实施项目区农户、农机手、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
参考文献
[1]郭瑞,季书勤,王汉芳.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07(7):5-9.
[2]许继光.保护性耕作的定位思辨和总体构想[J].当代农机,2007(6):34-36.
[3]田慧,谭周进,屠乃美,等.少免耕土壤生态学效应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2006(5):10-12.
[4]汪涛,庞蓉,刘远芝.浅谈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