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气象公共服务;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城镇化;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P4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气象事业属科技型的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天气、气候及其变化和气象灾害防御等,关系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着党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实施,关系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安居乐业,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灾害性天气突发性、多发性和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城镇化发展对气候变化敏感度也越来越高,对于气象服务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一、气象因素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一)温度
当地气温直接决定着建筑热工性能的计算,影响着建筑结构保温或隔热的设计以及建筑内部通风和降温设计等,在温度适宜的有利天气条件下进行建筑施工可节省约10%~17%的建筑材料,通常气温偏高的地方建筑墙壁较薄,房间设计相对较大,气温偏低的地方墙体较厚,有利于保温,房间偏小,河源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炎热多雨,建筑多开朗,门窗对开,便于通风降温。
(二)降水
城镇化建设中所取建筑材质受当地湿度的影响很大,因此应避开雨季进行施工,防止降水对建筑用水泥、沙浆和石灰等材料的破坏,影响室外涂刷,甚至损坏建筑表面等。由于积水可对建筑物表面造成一定的压强,河源当地房顶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加快房顶排水。
(三)风
台风是河源市4-9月常见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具有突发性、集中性和严重的破坏性,因此常将当地极端最大风速值作为建筑设计的风压依据,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更应将风速增大因素考虑在内
二、城镇化发展对气象的需求
(一)城镇功能区布局规划对气象条件的需求
气象条件在对河源城镇功能区的总体布局、公共绿地、建筑群体、生态隔离带等规划设计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例如污染产业区应避开盛行风向上风向;高层智能建筑应作好安全防雷工程,了解雷电高发区及多雹带等,尽可能降低气象风险区可能发生的危害;城市道路的排洪系统应具备应对强降雨造成的洪涝灾害的能力,还可对当地充沛的空中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趋利避害。
(二)城镇重大建设工程必须依赖气象论证进行
根据我国法律法规规定,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必须经气象可行性论证后方可进行,统筹考虑气象可行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性,对大型工程建设可能会造成的局地小气候影响进行论证分析,对于可造成周围人类活动不良影响的工程建设应勒令其重新选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大型建筑遭受气象灾害影响,同时又可避开其对城镇局地小气候的破坏。
(三)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对气象的需求
气象因素对城镇建设可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人类活动频繁等现象也将对城镇局部生态环境带来反作用,其中城镇生产生活排放的大量废液、废渣、废气以及活动热量等致使城市出现“热岛效应”、雾霾等加剧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加强气象工作满足城镇化发展需求
(一)不断完善气象综合观测体系
利用河源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台站新一代L波段雷达等先进探测手段和技术,实现天气气候系统高空时分辨率、高精度进行全天候以后长期持续稳定的自动监测,不断完善气象
综合观测体系,优化区域气象站网,完成自动气象站助力示范区建设,形成高密度自动气象站网,为精细化气象服务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强短时临近预报及专业专项预报业务,延长预报时效。
(二)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针对城镇化发展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不断研究开发多样化、精细化服务产品,开展全方位、个性化气象服务,加快提升城镇重点领域气象服务能力。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及应急服务系统,成立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增强城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完善突发性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综合平台建设,提高城镇各行业及社会群体气象预警信息接收能力,扩大气象信息公众覆盖面,提高气象服务时效。
(三)提升城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完善城镇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实现防御规划到市、应急预案到乡镇,组织机构、精细预报、自动观测、气象服务站到乡镇,预警信息到户、灾害防御和灾情收集到人,不断发展壮大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队伍,设立社区(村级)气象服务员,全方位提升城镇化防灾减灾能力。
(四)提升城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建立健全以气候变化监测、影响评估、应对一体化的气候变化工作综合观测体系,加强气候变化规律、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趋势分析认识能力,增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河源市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研究,提高城镇化发展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气象在城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气象的敏感程度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气象灾害的影响也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当地气象部门应在政府机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采取措施,以防灾减灾、趋利避害为目的,应对和减少气候变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城镇化发展抵御气象灾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彰显气象防灾减灾作用,为河源城镇化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气候变暖;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732070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升温,已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柳江县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从而导致了降水量减少,旱情严重,病虫害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因此,研究气候变暖的现状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气候变暖带来的改变
1.1气温升高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国相对于20世纪初气温上升了0.5~0.8℃。冬季增温幅度高于夏季,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季节[1]。位于广西中东部、柳州市南部的柳江县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年平均气温已达20.5℃,并以0.04℃/10a的速度上升。
1.2降水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除了对气温有很大影响,对降水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且较温度变化复杂。在过去60a中,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减少至最低值,随后略有增加。柳江县降雨量减少主要体现在夏季,年平均降雨量为1467.7mm,多集中在4~8月,占全年的71.9%。
1.3CO2浓度升高
CO2作为大气中的微量气体,对气候影响最大。气候变暖直接导致CO2浓度升高,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温室效应愈演愈烈。据全国气候模式数值的模拟结果得出,CO2浓度增加一倍,平均温度将升高1.0~4.3℃[2]。
2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暖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具体来说,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以下4个方面:农作物品种布局、农作物生长发育农作物质量及农作物病虫害(如图1)。
2.1对农作物品种布局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暖,年平均气温上升,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从而导致农作物种植区成片北移。柳江县平均温度上升1℃,10℃积温的持续日数平均可延长约15d。很多作物将因冬季寒冷期不足,满足不了春化作用对低温的要求,而被其他品种所取代,而耐热性好、耐旱性强的作物面积将不断扩大,如甘薯、甘蔗、莲藕等。
2.2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影响,由于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造成生育期缩短、生长发育不足,减少了农作物光合作用累计干物质的时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柳江县玉米、谷子在平均温度升高1℃时,生育期将平均缩短7d,减产幅度约为5%~15%。此外,降水量的变化对甘蔗的产量、含糖量也有较大影响,降水量过多或过少都会使产量下降(如表1)。气候变暖所带来的降水量变化会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
2.3对农作物质量的影响
气候变暖而引起的干旱性气候及昼夜温差的减小会严重影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的质量,降低经济效益。此外,CO2浓度的升高虽然会增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矿质元素和养分,利于提高农作物的品种,但是,不同农作物对CO2的适宜浓度不同,CO2倍增的环境下虽然会提高大部分农作物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但也降低了蛋白质和赖氨酸的含量。
2.4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病虫害发生面积达210~245亿hm2,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占同期粮食生产的10%[3]。而气候变暖导致冬季气温升高,越冬病虫卵蛹死亡率大大降低,很容易导致翌年春夏季节农作物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无疑对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有加重的趋势。夏季气温升高,更会加速病虫害的蔓延,如水稻稻瘟病、稻飞虱,棉花害虫红蜘蛛、棉铃虫,瓜类白粉病等病虫害有严重发生的趋势。
3我国应对气候变暖的对策及措施
3.1加强灾害预报
依托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的能力。依托社会的电视和通讯科技发展能力和现代通讯技术,把针对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用气象信息无缝隙的及时送到农民的手中,帮助广大农民防灾减灾,最大限度地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着力加强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农业气候年景预测和预估技术研究,积极支持针对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研究,进一步增加农业气象服务信息。
3.2调节种植结构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应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对现有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因积温增加和生长期的变化,一熟区的南界将北移,双季稻区和三熟区北界也将北移。水稻的种植应选择抗旱品种,在干旱地区应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而适当发展玉米、花生等耐旱作物。此外,尽量增加土壤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农业生产活动吸收CO2的能力。
3.3提高抗旱能力
应努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管理和灌溉系统。政府主管部门应增加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兴水利,大力发展人影工程,提高现有水利工程利用效率,提高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应把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和防雹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认真组织作业,及时采用高炮、火箭等方法进行人工消雹、化雹为雨[4],提高干旱地区人工增雨能力,增加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用水。
4结语
气候变暖无疑会对农业生产带来深远的影响。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横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带,气候变化更为复杂,因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为明显。在此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研究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探求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指导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3~8.
[2]郑有飞,牛鲁燕.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193~4195.
[3]周文魁.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科教园地,2011,24(2):109,119.
关键词气温变化趋势;分析;辽宁大连;旅顺口区;1965―2015年
中图分类号P4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1-0221-02
AnalysisonTemperatureVariationofLvshunkouDistrictinDalianCityDuring1965-2015
YANGBo1WANGHong-xiang2CHENYou-bao1HANFang-qiang1
(1LvshunkouDistrictMeteorologicalBureauofDalianCityinLiaoningProvince,DalianLiaoning116041;2DalianMeteorologicalBureau)
AbstractBasedonmonthlytemperaturedataofLvshunkouDistrictNationalObservationStationduring1965-2015,thetemperaturechangetrendwasanalyzedbytheclimatemeanandmeansquaredeviationmethod,andtheseasonaltemperaturesofLvshunkouDistrictinrecent51yearswereanalyzedbyMonteCarlosignificancetest.TheresultsshowedthatthetemperatureofLvshunkouDistrictwasgraduallyrising,therisingtrendsofspring,autumnandwinterwereobvious,andtheannualaveragetemperaturewasrisingby0.27℃per10years.
Keywordstemperaturevariationtrend;analysis;DalianLiaoning;LvshunkouDistrict;1965-2015
当前,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全球的关注。各个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已经召开了多次气候变化分析大会,结论一致认为:全球变暖是有人类活动以来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1-2]。20世纪全球气温增幅最大的2个时期分别是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大连市旅顺口区作为京津海上门户和东北的天然屏障,三面环海,具有北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日光充足,雨量适中,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为了掌握在全球的气候变化影响下,旅顺口区的温度是否也发生了相应的增加以及其变化趋势,本文对旅顺口区近51年的温度进行分析,得出旅顺口区气候变化的特征。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选取1965―2015年旅顺口区国家气候站旅顺本站的逐月温度气象数据,计算春、夏、秋、冬季的平均气温、月最高气温和月最低气温,绘制变化曲线来反映旅顺地区温度变化特征。
一定时期的气候变化是指一定时期内气候平均变化或者气候变化率数值,也就是气候相关要素在均方差变化上体现。因此,气候的均值计算或者均方差计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变化的相关规律,对气候分析有重要意义。本文是对旅顺地区温度均值进行计算,采用蒙特卡洛显著性检验,即只要满足不小于某一标准值时,一定时期的温度变化就是超过自然变率的温度异常变化[3]。
2结果与分析
2.1年、季气温线性趋势系数
旅顺口区年、春、夏、秋、冬季气温变化率线性趋势系数分别为0.268、0.197、0.004、0.341、1.589℃/10年。其中秋季相关系数r>0.273,通过蒙特卡洛显著性标准0.05信度检验。
2.2年、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
通过计算得出旅顺口区近51年气温线性趋势系数,结果表明:旅顺口地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都呈现上升趋势。从春季(图1)、夏季(图2)、秋季(图3)和冬季(图4)的气温趋势线来看,春季、秋季和冬季气温的上升趋势明显,分别以0.20、0.34、1.59℃/10年的速度上升,夏季的上升速度较缓和,从0.004℃/10年缓慢上升,分析近51年均气温变化(图5)可以得出旅顺口区近51年气温是以0.27℃/10年速度上升,和四季变化趋势吻合。同时,可以得出旅顺口区气温升高主要是以春季、秋季和冬季气温升高为主导因素。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旅顺口区近51年来冬季降雪较少的现象。
2.3暖冬分析
对旅顺本站冬季平均气温51年取均值得-6.6℃,则把旅顺地区冬季平均气温>-6.6℃时的冬季称为旅顺口区的一个暖冬年[4]。依据此标准,1966―1975年、1976―1985年、1986―1995年、1996―2005年、2006―2015年分别有暖冬1、4、9、7、7个。因此,1965―2015年旅顺口区共出现28个暖冬,其中1986年以来就出现了23个,说明暖冬出现频率随着年份的增长在增加。
3结论
分析表明,旅顺口区近51年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春季、秋季和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年平均气温以0.27℃/10年的速度升温。旅顺口区1986年以来就出现了23个暖冬,说明暖冬出现频率随着年份的增长在增加。从侧面也反映了气温在上升的趋势。气候变化包括ο喙氐钠象要素进行累加取平均和求的线性变化斜率。随着获取气象资料年份的增加,累加取平均的结果表明了均态值变化,线性变化斜率总体反映了变化趋势。同时,还需要更多的模型研究来分析问题[5]。
4参考文献
[1]丁一汇,张锦,徐影,等.气候系统的演变及其预测[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228.
[2]胡毅,李萍,杨建功.应用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57.
[3]李爱珍,刘厚风,张桂芹.气候系统编号与人类活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影响
中图分类号:S42;S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158-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气候变化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当今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暖冬”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的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都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所以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1.气候变化的概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就是所谓的气候变化。其主要表现在离差和气候平均状态两个方面。如果这两个方面其中之一或者是同时在统计意义上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这就说明气候发生了变化。多层次、多方位、多尺度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显著特点。当然,气候变化产生的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影响,比如说气候变化提高了我国有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如果就对整个中国而言,那么气候变化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的主流影响就是负面的。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变暖,我国南方的春季开始出现霜冻、冰冻等自然灾害,这样就会导致农作物的抗寒性不断减弱,发育期也较之前提早了。在南方出现高温干旱、洪涝灾害严重的同时,北方的干旱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大,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加。农业气象灾害被看做是我国粮食发生大幅度减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中旱灾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大的气象灾害,接下来依次是洪涝、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除了这些我们知道的气象灾害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病虫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作物的施肥措施以及作物品种和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不易被人发现,所以气候条件就成了影响农业病虫害波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和农业病虫害的产生及普遍流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甚至于有可能引发新的农业病虫害,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气候变化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其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的影响,这样就会对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1]。
2.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产生的影响
2.1对洪涝灾害产生的影响
我国的洪涝灾害根据季节划分可以分为春季洪涝灾害、初夏洪涝灾害、夏季洪涝灾害和秋季洪涝灾害。从洪涝灾害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洪涝灾害在一年之内的任何时刻都有可能发生,不会受季节限制。在四种洪涝灾害中,夏涝产生的危害最危险并且发生几率也很高。就我国而言,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南地区,在黄河、淮河及长江流域最为集中。台风、暴雨等洪涝灾害是由全球气候变暖,海水的逐渐温度提高所造成的。在我国淮河、长江及太湖等大型河流、湖泊区域,洪涝灾害不断发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根据2000年至2015年的数据分析,得知洪涝成灾率逐年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极端气候时间的发生概率也在呈上升趋势。
2.2对旱灾产生的影响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日益加剧。在某些干旱地区,土地大面积的干旱问题时有发生,这样就会使土壤里面的十分不断加剧蒸发,以致土壤内的水分逐渐匮缺,从而使得受灾面积日益增加。众所周知,长江以北区域是我国的干旱集中地,而我国的农业生产区也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在我国华东北、华北地区干旱情况越来越严重,干旱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而相对来说我国华中北、东北地区干旱面积的增加速度就比较小,西北东部干旱面积的变化更是不明显。而我国降水变化趋势和我国的干旱情况基本一致。近几年来,我国华东北、华北地区的降雨天数逐渐减少,降雨间隔加大,长期不降雨的次数不断增加,降水量也是逐年下降,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干旱情况更加严重。
2.3对大风冰雹灾害产生的影响
除了洪涝灾害、旱灾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之外,大风冰雹便是我国的第三大农业灾害。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大风冰雹灾害也随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风冰雹灾害的主要特点就是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广。这样就会使得灾情在局部地区比较严重,同时累积损失也就会非常严重。大风冰雹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农业自然灾害中占据十分之一左右。
3.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病虫害产生的影响
3.1气候变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
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乐兀这就导致了农业害虫的发育提前,繁殖数量也就增加了。据统计,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害虫增加一至三代。随着农业害虫的不断增加,其对农作物危害的时间就会增长,与此同时也就会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严重,不利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进行。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有些地区的“暖冬”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大家都知道害虫繁殖需要温暖的环境,这样一来随着冬季温度的不断升高,对害虫的繁殖就变得更加有利。害虫的繁殖数量增加,则它的死亡率就会逐渐下降,那么总体来说害虫的数量始终处于增加的状态。另外,气候变化也会使新的农业病虫害产生,以至于对农业的生产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2]。
3.2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
对农业病虫害产生的影响也和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有密切的联系。比如说,我国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生产区域,但是由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暖干化的趋势更加严重,病虫害也变的越来越严重。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我国西北地区的降水量逐渐增加,暖湿化的迹象频频出现[3]。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东北地区地处最北方,纬度比较高,冬季的气温也比较低。而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冬季的温度逐渐升高,使得病虫害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而另外一个我国重要粮食产地华北地区,由于气候变暖越来越严重使得华北地区的降水量逐年减少,温度的升高为病虫害的繁衍提供了便利条件。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性气候变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样也就会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损害了我国的根本利益。本文主要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或许认识并不充足,但仍希望可以对以后我国的农业安全生产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顾娟.浅谈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8):65-66.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光资源的影响
中国总辐射量在20世纪60―80年代呈减少趋势,90年代后有所回升,但总体呈下降势。1956―2002年间,全国平均年日照时数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变化趋于和缓,减少趋势最明显的地区是华北和华东地区,黄土高原中东部下降也比较明显。辐射减少可能与火山喷发、城市和工矿业发展引起的空气污染物排放量有关,实际观测与数值模拟也表明气溶胶的增加导致直接辐射的降低,作物的光合有效辐射量随之减少,减少的趋势是渐缓的,冬小麦比水稻的减少趋势更明显。
2、气候变化对热量资源的影响
近50年,除四川东北部和南部地区的气温略有下降外,全国大部地区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气温升高最显著的地区是华北、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气候生长期有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平均增长速率为每年0.16天。近47年,全国无霜冻期以每10年3.4天的气候倾向率延长。东北、西北积温增加明显。未来各种排放情景下,以冬季的变暖最明显。区域分布为青藏高原增温最大,东北、西北、华北次大,其余地区则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分布。CO2浓度增加越多对温度的影响就越大,温度升高幅度越明显。
3、气候变化对水分资源的影响
近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西部、华南降水呈增加趋势,华北、东北和西北东部降水呈减少趋势。华北每10年减少20~40mm,华南与西南地区每10年增加20~60mm。未来各种排放情景下降水变化分布基本一致,年降水增加显著区域为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沿岸及其以南地区有小幅度增加。
温度升高,导致作物需水量发生变化。利用比较宏观和简化的内岛善兵卫公式发现温度升高对蒸发率的影响夏季大于冬季,北方大于南方。CO2倍增时,1月北方月蒸发率增加约10%,南方增加4%;7月北方增加18%,南方增加约10%。未来温度上升,在其他气象要素保持不变的情景下,华北地区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冬小麦需水量增加最大,棉花次之,夏玉米最小,业已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规避极端气象和气候灾害风险,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将面临一个新的课题。气象观测年序列增长、气候变化或短期气候异常也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需要修改以往利用较少年数资料得到的气候资源的农业分析和区划结果;改变以往仅考虑热量和最低温时间来确定作物种植界线的做法,进而需要考虑气候变暖和变干的趋势给气候资源带来的影响。
1、优化我国农业种植制度
优化种植制度是适应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且能立竿见影的技术手段。利用我国长时间序列的加密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我国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分析当前气候变化和未来气候变化对光、热、水资源重新分布和农业气象灾害分布格局的影响,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热量资源增加、复种指数增加等优势,规避高温热害、干热风、干旱等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进而改进作物布局,科学的调整种植制度,趋利避害,减缓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保证粮食生长的高产稳产。
2、调整作物种植结构(趋利避害)
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可以趋利避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而规避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例如甘肃近些年玉米及马铃薯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小麦播种面积有所下降,调整了作物种植比例而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而在洪灾多发的两湖平原,通过发展早熟早稻品种与迟熟晚稻组合搭配错开洪涝高峰期,部分实现了农业避洪减灾。可见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可以减少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应该开展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的作物种植结构研究,调整种植结构,研究和探索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开发高效灌溉和节水技术,扩大灌溉面积;强化综合防治气象灾害的工程设施建设,科学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从而增强农业的生产能力和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对策
前言:由于气候变暖后作物发育期提前,使春季霜冻的危害加大,内蒙古草原区春旱加剧,生产力下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加大。如果不采取适应措施,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下降为主。2050年后受到的冲击会更大,主要作物产量和品质将进一步下降,病虫害加重,肥料和水分的有效性降低,农业使用的化肥和灌溉水量将增加,生产成本将提高。
一、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1、干旱:当植物发生水分亏缺,叶片就会出现萎蔫。萎蔫可分为暂时萎蔫与永久萎蔫两种。萎蔫特别是永久萎蔫会使植物受到一系列伤害:(1)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加强;(2)有机物的运输减慢,积累减少;(3)有机物质合成与分解的正常比例遭到破坏;(4)原生质脱水、衰老,遭到破坏,最终使得植物死亡。
2、洪涝:(1)生长减慢,植株较弱: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需要能量,土壤水分过多使根系周围缺氧,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能量转换效率降低,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供给根系吸收水肥的需要。(2)叶片发黄,茎秆变红:玉米的氮素营养主要来源于溶解在水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及有机质中的有机氮,当受涝时,一部分被流失,另一部分会经反硝化作用而还原为气态氮而跑到大气中去。(3)根系发黑、腐烂:在受涝土壤中,由于缺乏氧气,嫌气性微生物活动加强,有机质发酵分解,大量积累二氧化碳,会使根系细胞受害。同时土壤氧化还原电势下降,有害的还原物质硫化氢、氧化亚铁等大量出现,都会使根系受害。
3、台风:台风携带的风雨会对大部分的农作物产生影响,10级以上大风就可使果树、农作物等大面积倒伏,并且带来的暴雨会让土壤水分达到饱和,土壤空气缺乏使得作物根部呼吸作用受阻导致作物出现生长不良,枯萎甚至死亡。
4、沙尘暴: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牧畜死亡。所到之处使农作物和牧草根系外露,刮走种子和幼苗,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当年农牧业减产。
5、寒潮:寒潮来临带来强降温及霜冻,对越冬农作物很不利;低温冻害可能冻死农作物,导致来年农业减产;大风、冻雨会损坏树木,影响来年水果产量;暴雪覆盖率草地、压塌了圈棚,使牛羊等因缺乏草料及受冻大批死亡,导致畜牧业下降。
6、雪灾:雪灾对新鲜蔬菜的生产,在有些地方甚至是“毁灭性”的,降雪积压造成了菜棚倒塌。
二、适应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适应对策
1、不断应变能力和抗灾水平。
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不稳定,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这些地区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以改土治水为中心,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提高应变能力和抗灾水平。
2、选育抗逆品种,采用稳产增产技术。
通过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要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善布局作物品种,有计划地培育抗逆品种,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预防病虫害。
3、发展生物技术等前沿学科。
面临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食物以及气候的袭击,要加强生物固氮、光合作用、设施农业(如温室大棚)、生物技术、抗御逆境和精确农业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强化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及对农业影响的能力。
4、科学地调整种植制度,适应气候变暖。
在北方,要充分利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气候变暖,生长期延长的现象,科学地调整种植制度,适应气候变暖,大力发展东北粮食产业。
5、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
加强气候灾害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完善气象综合检测和应急服务系统建设,把气象、遥感和计算机通信等先进技术相结合,建立部级和升级的农业生产气象保障系统。还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的建设,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极端气象对农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