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培养目标学科特点
0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然而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牢固掌握这些技术和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尤其是先进的新技术和工具。无论是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内许多院校曾广泛掀起了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热潮。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教学方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1计算机专业英语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一定的读、译、说、写、听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计算机英语资料,从而获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但是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应按层次确立培养目标。
层次一: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学生计算机专业词汇词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现代计算机专业词汇,做到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信息的英文提示、菜单、帮助文件及出错信息等。
层次二:培养学生掌握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本专业资料,能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等应用型资料。
层次三:培养英文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2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种,和普通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2.1语法特点:①长句多。②被动语句多。③祈使语句多。④专业术语多。⑤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⑥缩略语多。⑦一词多义。
2.2时效性强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专业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
2.3教学和教材的适用性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图形图像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目标层次的不同选择适用的教材,或者,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实际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认识不足、教学考核手段单一、教材建设缺乏差异性的情况。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3.1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线索,引入英语专业词汇及术语的教学将计算机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为线索,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引入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体会到术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语言上的天然关联,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但是不能和相关专业词汇联系上,通过使用计算机专业词汇来重新描述计算机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中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中巩固专业知识。
3.2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选择模块实施教学依据教学的层次目标和培养方向,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软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网络专业方向知识模块”、“图形图像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硬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等。
“基础知识模块”的英语知识可包括:
目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类别繁多,涉及面广,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各不相同,当我们重新审视计算机基础教学时,不能不看到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1]。
1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步人正轨。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和部署,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应在中学阶段完成。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应实施“非零起点”教育。
2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
3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较强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必备条件[3]。
4计算机技术愈来愈多地融入了各专业科研工作和专业课的教学中。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3]。
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应当如何展开?种类繁多的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内容如何确定?适应不同专业要求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如何调整?这些均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专业异同性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就是计算机基础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到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具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很大的差别。在教学内容上虽然有一部分重叠,但是不同的专业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同、基础不同,因此,对不同类型的专业要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4]。
对于大部分文科类专业来说,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使用计算机,因此,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相关软件的使用,以及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简单了解。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来说,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习一些应用基础知识,如程序设计等等,从而可以结合自己本专业领域来应用计算机。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必需的,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上的要求也会更严格。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专业异同性主要体现如下:
1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的认识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出入;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的认识基本一致。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概论的认识,一年级学生认为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如机器指令和汇编、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计算机网络等,而二年级的学生却认为都不重要。
2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生普遍认为程序设计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指针。这和我们教学使用的编程语言有很大关系,因为目前教学实践中程序设计采用的入门语言一般是C/C++,而C/C++中指针功能强大但是不容易掌握,所以多数学生认为指针是程序设计中最重要的知识点。
3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认为数据结构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快速排序、二叉树、二叉树的遍历、图的遍历、最短路径、B树/B+树等,这基本上和我们教学中重点讲述的内容一致。
4文科学生对动画的处理、演示文稿的制作、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和用法、计算机安全与犯罪的有关常识最感兴趣,而对计算机文化与信息化社会、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道德与法规介绍、计算机的概念和发展史、软件与知识产权保护、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网络教学与远程教育等内容没有很大兴趣。
5对于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如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自动控制,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
三、构建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调整与专业适应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教学实践工作中,针对学生特点和师资情况,湖南工程学院制定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本着以应用为主,重功能、轻原理,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建立[5]。该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定位在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学生的专业学习中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新的课程体系初步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应用基础。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定位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并特别侧重于实践教学。计算机操作主要针对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开设,所有的学生通过相应的测试,可以获得1个学分。课程主要包括微机操作系统Windows和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使用。由课程小组指定参考书、编制实验指导书,采用学生上机自学、计算中心或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教师辅导和考试的教学方式。
2软件基础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原则上建议理工科学生必修C语言或VB,文科学生必修VFP或VB。同时,还规定开设了相应语言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对程序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数据库应用技术:分别为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开设。建议文科学生开设基于Access的数据库应用,而理工科学生开设基于SQLServer的数据库应用课程。
3硬件基础课程。该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和网络应用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根据不同的专业按四个层次开设。这些课程相对独立,其授课对象主要为理工科学生。
微机组成原理: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主要强调系统的外特性,让学生掌握和了解一般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该课程适合一般工科学生。
微机接口技术:以接口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让学生能够自己完成各种外设的连接。
嵌入式技术:以接口和嵌入式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使用控制芯片。
数字系统设计基础:以现代硬件描述语言和平台为基础介绍数字逻辑描述、硬件描述语言和控制芯片,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生成数字电路芯片。该教学内容适合电控专业的学生。
计算机网络应用:分别为文、理工科学生开设。面向文科学生的教学主要介绍网页制作和网站的一般知识;面向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主要介绍组网技术和网络结构及少量的网页制作技术。
4数字媒体及工程设计。该类课程适合工程类专业学生,如机械、建筑、应用数学、电工专业学生。这类课程有:平面设计及Photoshop、三维动画设计及3DSMAX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AutoCAD。
四、结束语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设有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由于各自的教学对象不同,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他们大多形成了教学基本分离状念,这种情况对于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专业发展、专业间的沟通与融合是不利的[6]。湖南工程学院统筹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资源,将全校的计算机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协调组织,为融入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构筑一个良好的平台。
当前,学生希望计算机应用课程能包含较全面的概念、先进的应用技术,并从中学到实实在在的应用技能。在一些专业中,该校注重计算机教学更加贴近专业适应社会,如艺术、建筑、工业设计、生物等。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都是由计算机和专业课老师共同规划并具有专业特色。
实践证明,湖南工程学院为适应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要求调整授课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方法,这种模式成效明显、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宋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设置及内容体系研讨[J].计算机教育,2006,(7):38-40.
[2]毛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222-224.
[3]李.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若干问题的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6,(5):68-69.
[4]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会学术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汤颖,余文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时代,2006,(6):56-58.
[6]潘红,虞歌,詹国华.高校中与专业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5,(12):38-38.
[摘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通过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专业差异性的分析,提出了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实践结果表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培养既掌握专业领域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专业人才;相关性
【关键词】中职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就业能力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职院校中,验证计算机教学是否有效的方法就是看中职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及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利用实践实训教学,对于中职生提高计算机实践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而实践教学既在于“教”的落实,还在于对学生的“学”的实践。对于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要有明确的定位,全面考虑中职生进入社会工作所需要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以下笔者对中职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要如何提高,做了如下分析,给广大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一、要想提高中职生计算机实践能力,首先要对本专业进行合理的定位
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涉及到方方面面,没有人可以样样精通,首先中职院校要根据市场对计算机人才不同的需求,对专业进行合理的定位与设置,全面考虑学生日后的就业能力。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对自己要着重哪方面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进行合理的定位。要根据中职生基础知识以及学习能力普遍不高的缺点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应该把目标定位在办公自动化操作员;网页、动漫制作;平面设计排版、立体绘图;初级程序设计员;局域网管理员这几方面的专业学习。学校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相应定位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图形图像设计等方面。
二、提高中职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关键是要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
合理的专业设置,可以让中职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析自身的能力,并在这个范围内给自己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想达成目标,就要有相对应比较合理的计算机教学体系来加强对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设置计算机课程时要以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为基础,不过,各个专业都不是孤立的,在设置课程时一定要把各个专业的知识进行融合,但一定要分清各专业课程知识的主与次,根据这些来对计算机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
对于网络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侧重网络操作系统方面,主要培养网吧或者小型企业单位局域网络的网络管理员,但为了满足日后的工作需要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必须结合网络规划组建以及互联网相关方面的课程。
而图形图像专业的学生,网页设计以及动漫方面,要加强对dreamweaver、javascript、access、flash等软件的学习与应用;平面设计及立体绘图方面,则要着重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pagemaker、autocad、3dmax等这些常用软件的学习与应用,培养能够单独进行网页制作,动漫设计,平面设计排版与房地产效果图设计等相关工作人员,并融入日常软件安装与硬件维修以及互联网相关的课程,提高综合的就业能力。
通过以上的列举,无论计算机的专业与课程如何划分,一定要专业技能的训练为核心,让计算机课程为其服务。
有了合理定位的专业课程设置,计算机专业教师利用案例、演示这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让教学的过程更加具体化和直观化,用生动、具体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计算机知识的新奇与新颖,产生进行尝试的欲望。
三、通过上机实践来提高中职生计算机实践能力
3.1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想真正的了解并熟练掌握某个软件的使用方法,在对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以后,必须要进行大量的上机实践,让基础的理论知识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应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定要合理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
3.2注重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的实践是所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应完成的实践任务。锻炼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使用,如:键盘和鼠标的使用,最基本的打字技能以及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比如在打字技能的训
中,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坐姿、动作、指法的正确,并在熟悉键盘各个按键的基础上,进行盲打练习,还要逐步对打字的速度进行提高。
技能知识的实践是每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技能,是就业能力高低与否的体现。例如图形图像处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photoshop这一软件时,要着重基础工具的学习和使用,掌握基础的应用知识,学会使用基础的文字处理以及图像处理,能够熟练应用移动、裁切、套索、钢笔等工具,让学生制作常见的平面广告宣传单,在这个过程中熟悉工具的同时,并了解相对应的快捷键,提高工作的效率。
3.3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结合应用
教师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在设计课程时,要用案例引导与任务分解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实际操作的技能。让学生对案例解决的相关知识与方法,进行直实系统的详细了解,并在任务驱动的作用下,让学生成为主体,让求知欲去驱动学生积极的在实际案例中去应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用热情的心态和积极主动的探索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3.4给学生提供机会走入社会实践
要想提高计算机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在于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即使在课堂实际上机操作和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是不同的,课堂没有实际工作的氛围,例如,学图形图像处理侧重平面设计方面的同学,教师可以联系大的广告公司作为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针对客户的平面广告设计操作,并解决在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总结自身不足并对不足之处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体现实践的真正含义。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实用的技能型人才,要让实践实训教学成为中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通过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知识的实践,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在教学中根据专业对口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的掌握计算机技术,并了解自己专业侧重的目标在就业时所需的具体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和日后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丛会.中职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方案构建的有关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知识引导;方法引导;思维引导;意识引导;职业引导
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当属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协会(IEEE-CS)和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在各个时期联合的“计算教程”。1991年,IEEE-CS/ACM联合了“计算教程1991(ComputingCurricula1991,简称CC1991)”。之后,又陆续了CC2001、CC2004和CC2005。
自CC1991后,我国计算机教育界就开始跟踪分析工作。CC2001推出后,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等学术团体的专家在参考CC2001的基础上,在2002年出版了研究成果《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在广泛调研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和不同类型的IT企业的基础上,并借鉴CC2004,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编制并出版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
上述文献不仅对我国各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且均把计算机导论列为核心课程之一,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简单地说,计算机导论的主要作用就是“五导”:导知识、导方法、导思维、导意识、导职业。
1导知识
按照教学计划,虽然中小学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是,由于受重视程度、教学时间、实验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所了解的计算机知识很少,大多数同学只是会一些Windows、Word等常用软件的简单操作。进入大学后,对于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具体的专业课程之前,先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对于降低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难度、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计算机导论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建立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把计算机导论作为第一门专业课程,实际上是一种面向学科的广度优先的入门模式,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式[1]。这种模式有两个优点,一是能够尽早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有利于提高后续课程的学习质量;二是能够尽早让学生概要了解将要学习的后续课程的主要内容与作用,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要达到预期目的,需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适合大学新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背景与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我们选定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发展简史、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计算机组成知识、操作系统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程序设计知识、软件开发知识、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与职业道德、计算机领域的典型问题、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等内容[2]。内容的介绍和讲解要努力做到广、浅、新、易、趣、思[3]:计算机专业引导性课程要包括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各主要方面;对每一部分内容的介绍应从宏观层面上进行,不宜深入,保持在高级科普的层次;要能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产品的最新发展,使学生了解相关概念和术语的基本含义及新型电子产品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内容的叙述和讲解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要适合一年级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方式;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程,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在介绍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为学好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2导方法
大学新生入学后,一时还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虽然各学校都安排入学专业教育,但由于时间太短,效果不明显。计算机导论作为新生入学后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更需要在学习方法上给予适当的引导,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
中学时,学生的时间排得满满的,上课、早自习、晚自习、考试,学生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学生习惯由学校安排学习时间、由老师实施灌输式教学。学生能做的就是按学校安排的时间,听老师讲课,完成老师留的作业,答老师发的考卷。由于学时充裕,高中老师能够把教材上的内容讲解得非常透彻,老师讲完后,学生不用看书就可以做作业,而作业大多是有明确解题步骤和唯一答案的“刚性”作业。
到了大学,学生除了上课(包括实验课)外,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于上课时间。由于学时紧张,老师很难充分讲解课堂上的全部教学内容,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教材(甚至于教材上都没有说清楚,需要查阅其他的参考书),一些作业是没有明确答案的“柔性”作业,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后给出自己的答案。作为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很多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相对于中学,计算机专业大学学习的特点就是: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勤于实践。在听老师讲课的基础上,一定要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要有个人深入理性的思考,还要重视实践环节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计算机专业。
在计算机导论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知识进行讲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讲清楚大学学习特点,使学生从思想上主动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要设置适当的有大学特点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如读书报告、专题讨论、小型制作等。
3导思维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4]。简单说,计算思维是一种基于现代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计算机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都需要培养计算思维,计算机领域的专业人员更应注重计算思维的培养。
文献[4]给出的计算思维有几个要点:1)计算思维采用了抽象和分解来迎战庞杂的任务或者设计巨大复杂的系统;2)计算思维利用启发式推理来寻求解答,就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规划、学习和调度;3)计算思维是数学思维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4)计算思维是概念化,不是程序化,不只是能为计算机编程,还要求在抽象的多个层次上思维。
在计算机导论课程中,教师要通过介绍程序设计、算法设计、计算机领域的典型问题、计算机学科中的数学方法与系统科学方法等内容来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计算思维,为日后逐步建立起良好的计算思维奠定基础。
4导意识
教育部在教高[2007]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求: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5]。应该说,在中学阶段,由于高考竞争激烈,绝大数学生把可用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知识上,用在了完成各种各样的作业题、模拟题和考试题上,无暇顾及到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进入大学,有了时间和机会,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学习能力:这里主要是指自学能力。中小学主要是按照学校的安排学习,以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进入大学后,要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不仅要从课堂上学习知识,还要通过课后的读书、思考和实践等环节提高自学能力。
创新能力:创新就是用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有效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并在竞争中占先取胜的关键因素。作为大学生,要特别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就是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更要注重实践能力,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科研训练、科技竞赛等环节都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
交流能力:在现代社会,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无论毕业后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总是要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和学习,与团队内外人员的沟通交流对于高质量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开发或研究工作至关重要。
社会适应能力: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积极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把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为社会服务。面对顺境或逆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整能力,既不为一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为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要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当然,并不是说,通过计算机导论一门课程的学习就能培养学生上述所有能力,而是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和综合素质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会在后续的课程学习和实际活动中注重上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4年之后,大学毕业时就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无论对于继续读研深造和直接就业,都是非常必要的。
5导职业
进入大学,学生选定了所学专业,有了一个初步的职业和人生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使学习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现在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都很努力,除了有教师和家长的监督、鼓励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进入大学后,一少部分同学失去了努力的目标,觉得考研也好、就业也罢,都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有了放松一下的心理和行动,导致学习上用功不够,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于不能正常毕业。
计算机导论课程,结合教授学生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这个规划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调整,但有一个规划总比没有要强。有志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理论创新能力的提高,多用一些时间读书和思考。考虑大学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多用一些时间从事实际项目的开发和实验。现在,各学校都开设了比较多的选修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实习场地,就是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6结语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重要作用在于引导,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计算思维,引导学生树立综合素质培养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上述“五导”作用,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成为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56-157.
[2]袁方,王兵,李继民.计算机导论[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袁方,王兵,李继民.“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4):149-152.
[4]JMWing.ComputationalThinkong[J].CommunicationsofACM,2006,49(3):33-35.
[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7]2号文件.
TeachingMethodReformofIntroductiontoComputerScienceandItsFiveGuidanceRolesinUndergraduateTeaching
YUANFang,WANGBing,LIJimin,ZHANGMing
(CollegeofMathematicsandComputerScience,HebeiUniversity,Baoding071002,China)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任务驱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相比大学本科注重基础理论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型、应用型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1]。计算机的普及对中职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计算机教育对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中职计算机教育现状
2.1中职学生入校时计算机水平不平衡
由于计算机教育发展不平衡,以及生源问题,造成中职学生在入学前的计算机知识处于不同水平。普遍来看,城市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但是,他们的计算机知识也主要体现在网络方面,特别是网络聊天、网页浏览以及网络游戏的操作。而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则知之甚少,一些学生甚至连Word的基本操作都没有掌握。
2.2教师硬件条件与教学方法的局限
目前,大多中职学校并没有配备专业的计算机教师;由于学校条件所限,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很少。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很容易出现教师知识老化的现象。这种老化现象表现在教学中就是,学生想要学习的知识老师没有讲授,讲授的只是一些脱离专业方向、与就业要求不匹配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感受到“计算机的巨大用处”,因此出现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下降的状况。
3.中职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探讨
针对以上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通过组织计算机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校及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可以组织了计算机兴趣业余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扩大眼界,增强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如组装电脑、用计算机编排打印校报墙报、广告设计、组织参加各种比赛等,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3.2专业老师应随时关注计算机的发展,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大多是兼职,因此他们可能将重心更多集中在专业课程中,从而忽视了计算机教育。因此,其计算机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不能抱着几年之前的心态与方式进行计算机课程的讲授。例如,Windows系统现在已经升级到第8版本,如果在课堂上还一味地讲解WindowsXP系统,这显然脱离了计算机的发展现状。另外,Office软件也随着版本的更新,在界面操作上有了很大改变,这也需要教师更新自己的操作习惯。因此,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要思想敏锐、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在学术上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在事业上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要注意计算机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学校也要注意组织对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促使他们很快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应用软件[2]。
3.3教师应及时了解就业需求,明确计算机教育的方向
在进行计算机教学前,教师应该思考:我们培养的学生以后出去可以做什么?该如何去做?而我在课堂上应该从什么方面去教育学生?以前,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就是文员,然而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普及计算机,能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文字录入、图文排版的大有人在,那么我们的学生还有什么竞争力?现在的人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出现一种新动向:许多企业都要求招收计算机方面的管理人员,要求应聘者能架设并管理企业内部网络,同时熟悉Internet的使用,而这类专业人才的市场缺额也较大,因为这类专业人才不但要熟悉计算机的诸多专门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处理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中有关因数据交换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这是一个机会,毕竟这类的专业人才我们能够培养。因此,职校教师应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从而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4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3]。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先创设情境,进而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去讨论、分析(如制作一张幻灯片),并着力去解决。毕竟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课堂教学除了明确教学目标,处理好教学信息,考虑好教学的结构与程序外,选择和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对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作用甚大。而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从互相学习中获得自己不会的技术,扩宽知识面,使之从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提高。
3.5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
目前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将不再是主要的授课内容,而要着眼于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开设1—3门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教学重点应转移到专业软件操作应用这一方面。我们要强化这方面的教学,调整并加大课时量,将计算机知识应用于专业之中。这是新时期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张秋红.(2009).浅谈中职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基础教育[J].科技信息(4),566.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育;优化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结合度越来越高,作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综合素质,包括计算机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停留在课堂所学计算机知识范围内。这就对高校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目前,高校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表现在对计算机课程的认识上,由于学生是非计算机专业,相对本专业课程来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多数学生认为与本专业关联性不大,学习计算机只是为了考级获取证书或应付院校期末考试,只学与等级考试或期末考试相关的部分就行了,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仅限于课堂老师所教的内容。另外,一些院校或部门本身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没有充分的重视,或是过度重视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级率,使得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将重点放在了等级考试中的重点、难点的讲解上。这些认识误区,影响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
在教学方式上,由于我国计算机教育起步较晚,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程度与当地经济环境和教育水平有很大关系。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计算机,入学时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有的学生则很少接触计算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计算机,使得学生起点参差不齐[1]。另外,虽然我国计算机教育起步晚,但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发展却日新月异,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一方面会导致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会因为内容难而丧失学习信心,另一方面也会使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因不能满足学习需求或因内容简单而忽视计算机的学习。
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高校对计算机教育的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合理调配课时比例,但是这些实践操作往往仅针对相应的理论部分知识,是跟学生所学专业割裂开的,而学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在所学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方面搭建起桥梁,缺乏融合。这就导致在以后的工作或科研中不能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中,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策略优化方案
首先,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知识与时俱进。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与计算机结合的非常密切,需要综合、创新型人才,面对种类繁多的计算机教材,高校应选用与学科之间融合度较高的教材。同时根据才人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组织强大的教师队伍,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修订。教学内容修订由计算机本专业教师根据当今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状况更新补充到教材中,由其他学科教师将专业内容融入实例应用中,形成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主线,多学科交叉为特色的新“教材”[2]。这样既满足了不同起点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需求,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通过和专业学科的衔接,学生可以更深入掌握和了解计算机知识在专业方面的应用,拓展专业认知度。比如我校在讲授计算机基础中“演示文稿”部分的时候,临床医学专业的效果演示选用人体解剖学图片,口腔医学专业则用牙髓的图片做演示。
第二,采用多元化教学,以实践案例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由于计算机课时有限而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较快,传统的静态教学无法跟上技术更新速度,这就对高校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对此,高校在进行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讲授和基本实验课程操作基础上,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一个有关计算机技术的网站交流平台,教师除了可以将课程视频或课程疑难、重点的分析总结与学生分享,也可以转载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及计算机在专业方向的最新应用技术,使学生了解专业领域内的新技术和新动向。最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网站向学生布置课后拓展作业,一方面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逐渐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技能,同时通过对网站计算机技术资料的阅读学习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3]能力的目的。比如我校在校园网中开设“教育技术研究”专栏,通过这个平台,各专业教师可以在上面获取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性的学习技术知识。这中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以后进行工作研究有深远意义。
第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目前高校的教学体系中,教师是重要的教学主体。在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至关重要,尤其体现着计算机教学上,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严密的逻辑性、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如果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足或者综合素质不强,不能生动的表述教学内容,很容易造成学生兴趣丧失,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违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目标。对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第一,鼓励教师科研活动和进修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其二,多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专业动向和计算机在专业方面的新应用和新技术,将学科知识融入计算机教学中。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各领域的融合度不断提高,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如何紧密结合不同专业领域知识、如何培养永续型学习的综合素质人才,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对当前计算机教育教学手段、课程内容进行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要传授学生当前的计算机技术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为社会培养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海燕,李莉莉,邱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与思索[J].计算机教育,2010(10).
[2]殷昱煜.王铮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电子制作,2013(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