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肩周炎恢复方法(6篇)

时间: 2024-03-06 栏目:公文范文

肩周炎恢复方法篇1

游泳是一项很好的全身运动,对腰椎、颈椎及背部肌肉的锻炼尤为有效。然而,过度游泳对肩部的损伤较大,容易造成“游泳肩”。

“游泳肩”也叫“肩关节撞击综合征”,主要包括肩关节盂唇结构损伤、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以及与此相关的肩关节功能紊乱,其实质是一种肩部软组织(腱、肌肉、韧带)的慢性发炎。

这是因为,我们在游泳的时候,上肢的运动量相对更大,因为需要它来用力划水,肩关节承受的压力很大。蛙泳、仰泳、蝶泳、自由泳,无论是哪种泳姿,游的动作过猛,时间过长或方法不正确,都会让肩关节处于过度运动状态,导致肌肉、关节的疲劳损伤。加上水温较凉,或者上岸后吹了点冷风,就很容易引起肩部炎症。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包括静息痛、运动痛、夜间痛以及活动障碍等。急性损伤时表现为肩部剧痛,肩部的外展能力减退;慢性损伤时,肩部隐隐作痛,肩部外展时疼痛,外展受限。

很多人出现肩膀疼痛,想到最多的是会不会得了肩周炎,如果自作主张用治疗肩周炎的那一套方法来处理,这就大错特错了。肩周炎的治疗需要适当的运动,而“游泳肩”却需要静养。误断“敌情”会加重病情。一般来讲,肩周炎先会出现阵发性酸痛,疼痛范围较广泛,且活动受限范围大,尤其是做背伸动作。而“游泳肩”多发生在肩关节的后方,肱骨上方会有个压痛点,按上去痛感明显。

肩周炎恢复方法篇2

【关键词】针刀;肩周炎;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5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40-02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自限性疾病,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复发时间较长,有时甚至疼痛难忍。通常临床上会采用针灸、推拿或是户外的体育锻炼来预防和治疗,但是这种方法治疗周期很长,疗效也得不到保证。针刀治疗肩周炎的方法得到了很多患者的肯定和认可,获得了很高的满意度,它是一种中医理论和西医科技相结合的肩周炎治疗新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了刀和针的优点,使得开放性手术转化成了闭合性手术,不但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减少了痛苦,还减轻了患者因手术造成的术后后遗症,在根本上转变了疾病的传统治疗模式[1]。本研究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肩周炎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现将疗效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肩周炎患者,临床表现为夜间发病加重,肩部疼痛,关节肿胀,肩部关节的活动受到严重的限制,其临床表现符合我国《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0名肩周炎患者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在47-6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52.9±3.8)岁,患者病程为2-7年,平均病程是(2.8±1.5)年。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医生将患者肩部固定,让患者的肘部向不同方向伸展和运动,观察患者的疼痛点并做好记录。手术前医生戴好无菌手套,在患者疼痛处的皮肤上做好术前消毒处理。手术中医生左手两个手指绷紧针刺入点的皮肤,右手用无菌针刀刺入标记处,直至患者皮肤的深层组织。患者产生酥麻感觉时开始动刀,先纵向切入3、4刀,再横向剥离2、3刀。如果患者的疼痛点处于肩峰下滑囊处,医生则需要通透剥离,术后采用创可贴粘贴伤口。对照组采用局部药物封闭方法,在疼痛点局部打上药物封闭,注射2ml的混合药物,其中包括5ml2%的利多卡因,4ml复方当归注射液以及2ml确炎舒松。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5min都必须被动接受活动,医生固定患者肩部,让患者的肘部朝着各个方向做伸展和转动的活动,还要做上举、摸背、抱胸的动作,通常患者感觉粘连肌腱撕裂的声音以后,再按摩放松肩部、颈部以及上臂。运动过程中不能用力过猛,以避免肩关节损伤。患者在接受手术后每天都要坚持2次旋转画圈,上肢做一些简单的肩部恢复锻炼,一次坚持15min,每周一次针刀治疗,肩周炎病情严重者每周两次[2]。

1.3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相关诊断规定判断,患者肩部无疼痛感,肩部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完全恢复属于治愈;患者肩部疼痛感减轻,肩部活动有所改善属于好转;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属于无效。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

2结果

两组治疗1次、2次、3次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其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属于自限性疾病的范畴,发病人群大多数是老年人和中年人,发病原因通常是由于过于疲劳或是肩部受到风、湿、寒的侵蚀所导致。肩周炎在发病过程中会产生剧烈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肩周炎患者的损伤部位在于肩关节四周的软组织,例如肱二头肌长短头、肩胛下肌等部位,针刀治疗肩周炎可以取得直接性的治疗效果,在患者疼痛处的肌肉和韧带点上进行横纵的切开剥离,接触疼痛点局部的粘连,解除挛缩,使软组织损伤得到迅速的恢复。针刀的横纵切割和剥离等程序,还可以刺激患者小血管的舒张,舒活经脉,从整体上改善患者机体的恢复功能和恢复状态[3]。本研究就是重点观察了针刀疗法与局部封闭疗法对肩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得出观察组在治疗1次、2次和3次的疗效中都明显比对照组要好P

针刀治疗技术既有中医的医学精华,又吸收了现代医学的高新技术,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优秀技术,对肩周炎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理论的治疗方法上,主要是对患者局部的肌肉、肌腱等病源进行切割,以达到通气活血、痊愈治疗的作用。针刀治疗技术治疗的时间较短,止痛效果较好,切割位置准确,在治疗肩周炎的临床上是很好的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外还在研究如何将针刀技术与其他的方法相结合治疗肩周炎,提高疗效,这是目前医学界在肩周炎的治疗问题上的研究方向[4]。

针刀治疗法是一种比较新的有效果的肩周炎治疗方法,在临床试验的患者中取得了比较高的满意度,因此针刀治疗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它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患者治愈率很高,创伤小,没有副作用,成本相对比较低,可操作性极强,是一种放心可靠的肩周炎治疗方法,值得在治疗肩周炎的临床上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张佳宁,范才.微波治疗肩周炎45例[J].华北国防医药,2012,15(03):203-204.

[2]李锋,聂喜增,马湘毅.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自由基水平及意义[J].河北医药,2010,29(01):26-27.

肩周炎恢复方法篇3

关键词肩周炎推拿治疗

从肩财炎的临床表现来看,包括现代医学所称之冈上肌肌腱炎、肩峰下滑襄炎、骨关节周围炎以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疾患。患病后,患肩疼痛,肩关节出现运动障碍,若不及时地进行合理的中医推拿治疗,则病程较长,患者痛苦,工作和生活均受影响。

1临床资料

在100例病人中,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38岁;40岁以下4例,40―50岁46列,50―60岁34例,60岁以上16例。发病率最高在40―60岁,占80%。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4年。肩部疼痛期22例,运动障碍期57例,肌肉萎缩固定期21例。

2病因病理

肩关节是由肩胛孟肱骨构成,两骨借肋关节襄相连。球状的肱骨连接于杯状的肩胛孟内,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做各方向的运动,即屈伸、外展、内收、环绕等广泛运动。肩关节主要依靠四周的肌肉(如冈上肌、小圆肌、肩下肌、三角肌和肱二头肌等以及副韧带加强稳定。由于活动范围大,肩胛孟和肱肩骨头比例不相称,稳定性差,故而常常容易受到损伤。)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一般认为,本病主要病理是属慢性退行性变化,因此与肩部的一些腱鞘、滑襄的无菌性炎症以及局部受风寒、反复劳损等有关。

3临床表现

3.1疼痛初起时常感肩部酸楚疼痛,逐渐发展为肩部较广泛的酸痛,发病较慢。少数病员可能有急性发作,病程往往拖至数周、数月甚至更长。疼痛一般以夜间为重,以至病人不能卧于患侧,熟睡中常痛醒。静止痛也是本病的特征,运动时疼痛加重,有时可以向颈部、肘部和前臂呈放射串痛或刀割样痛。多数病人,可在喙突、肩峰、肱二头肌长腱沟部,三角肌前后沿,或冈上肌、冈下肌附着点等处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3.2关节活动障碍肩部活动逐渐受限,包括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尤以上臂外展、上举及这度内旋手臂触腰关节僵硬更明显。严重患者影响正常生活。穿衣、梳头、洗脸等活动均出现障碍。拖延日久,病变组织形成粘连,肩部活动几乎完全丧失,而成“冻结状”这时,疼痛反而不明显了。

3.3肌肉萎缩初期在形态上无任何变化.病程较久者,由于疼痛而惧活动,肩部肌肉普遍萎缩,尤以三角肌最为明显。但临床上,肩周炎的肌肉萎缩程度,通常比肩关节结核或肩部神经麻痹所能上能下起的肌肉萎缩为轻。

4鉴别诊断

能引起肩痛、肩关节运动障碍的病较多,须作鉴别论断:非肩部疾病的肩痛多属于放射痛或反射痛,并可有血管、神经等方面的改变。

4.1颈椎病所致上肢活动受限,颈椎病有关检查为阳性,并有手麻木等。但有时两种病同时存在。

4.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能上能下起上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某一手指或某一观颤抖等。

4.3还应与骨、关节、软组织损伤相鉴别。

5治疗

对初期患者因疼痛较甚,可用较轻柔的手法在局部作反复治疗,以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促进局部代谢,加强肌腱及韧带之功能,以消炎镇压痛为主。

对晚期患者可配合被动运动,手法逐渐加重,幅度逐渐加大,如坂、拔伸、摇以及肩关节的其它被动活动,以松懈其粘连,滑利关节,促其关节功能逐渐恢复。

5.1手法:滚、按、拿、扳、拔伸、摇、抖、搓等。

5.2取穴:肩髁、肩贞、肩内俞、肩井、乘风、天宗等。

5.3部位:患侧肩关节周围、腋后、上臀及肩胛部为主。

5.4操作:患者仰卧或坐位,医者站于患侧。用滚法施于患侧肩部及上臂内侧,往返数10次,轻快柔和持久均匀、渗透深部。配合患肢的外展外旋活动,由小幅度各成大幅度地进行。重点在肩前部(肩内俞处)使用手法。

健侧卧位。医者一手握住患肢的肘部,另一手在肩外侧和腋后部用滚法数分钟,配合按拿肩髁、肩贞及患肢上举、内收等被动运动,刺激量不能过大。

坐位。医者站于后,在项部及肩部用滚法往返数10次,配合拿按肩井、秉风、天宗等穴和患肢后弯、上抬的被动运动,再用摇法行顺、逆时针交替转动、摇摆,幅度由小到大,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再用双手从肩至前臂施行搓法,最后双手握住病人手腕,施行抖法结束。每天1次,15天为1个疗程。

5.5辅助疗法

5.5.1封闭治疗:用2%利多卡因5ml加氟炎松1ml(内含mg2)的注射液,在肱二头肌腱鞘处作痛点封闭,药液注入腱鞘内。每隔5天1次。

5.5.2理疗:在推拿治疗前,可先作一次中频等理疗,每次20―30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滑利关节,消炎止痛。

6功能锻炼

适当的肩部功能锻炼如有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对恢复肩部运动动能有很大帮助。可根据具体条件,选择下列方法。

6.1爬墙锻炼面对墙壁,用双手或手沿墙壁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然后再缓缓向下回到原处,反复进行。

6.2外旋锻炼背靠墙而立,双手握拳曲肘,作外展旋动作,尽量使拳背碰到墙壁,反复进行。

6.3摇膀子弓箭步,一手叉腰,另一手握空拳靠近腰部,作前后环转摇动,幅度由小到大,动作由慢到快。

7疗效观察

7.1治疗效果优:肩痛完全消失,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良:肩痛完全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好转:肩痛消失,功能还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7.2结果按上述疗效标准,在100例中。属优者57例,占57%;良者34例;占34%;好转9例,占9%。根据以上疗效所看,推拿治疗肩周炎疗效是很好的。

8典型病例

周某,男,55岁,于1996年8月就诊。主诉:右肩部疼痛数月,疼痛日渐加重,尤以夜间痛甚,右肩关节活动受限1月余。查右肩上举80度,外展50度,外旋0度,内旋15度,后伸10度。右肱二头肌腱压痛明显,冈上肌、大圆肌、小圆肌、大菱形肌、喙突、三角肌前后均有压痛,三角肌轻度萎缩,经推拿治疗1个疗程后,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活动有明显改善,2个疗程后恢复正常。

9体会

推拿治疗肩周炎是根据祖国医学中“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原则,在局部行施推拿手法,以疏经活络,活血祛瘀,行血止痛,滑利关节。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松解肌肉损伤和组绢粘连改善局部营养供应,改善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促进炎症的吸收,另速了病灶部位的改善和修复。真正达到“通则不痛”的原则。

肩周炎恢复方法篇4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肩关节;粘连;肌肉骨胳手法

Clinicalobservationontreatmentofrheumatoidshoulderconglutinationwithmanipulationtherapy

KEYWORDSarthritis,rheumatoid;shoulderjoint;adhesions;musculoskeletalmanipulations

肩关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常受累的部位,关节的肿胀、疼痛,以及肩关节囊、周围滑囊、肌腱等组织炎症反应均可引起肩关节粘连及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此类患者应用中医手法进行了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2年1月~2005年3月,我们对130例162肩肩关节粘连进行了手法治疗。其中女125例157肩,男5例5肩;左侧90肩,右侧72肩;年龄28~75岁,平均48.6岁。所有入选患者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所制定的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平均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11.2年,肩关节活动受限病史1.3年。肩关节治疗前活动范围:外展30~70°,上举60~150°,前屈40~60°,后伸20~45°。所有患者治疗前行肩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排除严重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明显狭窄、消失等不宜行手法治疗的情况。上述病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A、B两组,A组68例85肩,其中男3例3肩,左侧47肩,右侧38肩;B组62例77肩,其中男2例2肩,左侧43肩,右侧34肩。

1.2治疗方法A组行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每周1次,连续5次,每次20mg,完成首次注射后即开始常规主、被动功能锻炼。被动训练由康复医师辅助进行关节活动;主动训练与被动训练同时开始,包括手指爬墙训练、梳头训练、旋转训练、悬吊滑轮牵拉训练等。B组在进行上述治疗前加用麻醉下的手法治疗。为避免手法治疗时的疼痛及对抗,常规行静脉麻醉,由麻醉师负责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待意识丧失、肌张力消失后开始手法治疗。患者取卧位,术者站于患侧,首先进行准备手法治疗。患者侧卧,患肩在上,术者对肱二头肌长短头肌腱、肩峰下滑囊、三角肌止点、冈上肌、冈下肌、喙突等处实行分筋、理筋、捏拿弹拨等手法,以放松肩周组织。随后右手持患肢腕部,左手托患肢肘部,将患肩关节进行顺时针方向摇动,幅度逐渐加大,待患肩较为松弛后,边摇肩关节边对肩关节进行上举。在上举过程中遇阻挡感时,逐渐增加推力,直至阻力消失。此时常可触及弹跳感,并可闻及关节内崩裂声,切忌过快施加暴力,以免造成骨折及肌腱断裂。一般在阻力感消失后,随后的操作便可畅通无阻,上举可超过150°。进一步外展、内收肩关节,手法缓慢、轻柔,以免造成臂丛神经损伤。最后,运用旋转摇晃手法,恢复关节内外旋功能:置肩关节于中立位,屈肘90°,一手握前臂中部,一手握上臂中部,缓慢内外旋肩关节,注意外旋超过60°即可,不能强行扳至90°,以免造成关节囊撕裂。在完成上述手法治疗后,常规予关节腔内注射利多卡因50mg、确炎舒松40mg及透明质酸钠20mg。手法治疗后每周注射透明质酸钠1次,共5次。

1.3疗效评价所有病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关节功能评分。评分采用美国肩、肘关节外科学会的标准评分系统(SocietyofAmericanshoulderandelbowsurgeonsratingscale,ASES)[1]。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0.0软件对两组的ASES评分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

A、B两组全部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随访。无一例发生骨折、关节脱位、臂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A组治疗前ASES评分平均为30.2分,治疗后ASES评分逐渐提高,至随访结束时ASES评分平均为45.2分;B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时ASES评分与A组相仿,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两者之间的差异逐渐显现,至治疗后3个月时,B组ASES评分平均为70.6分。两组术后3个月的ASE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A、B两组治疗后3个月疼痛评分分别为3.6和3.8分,功能评分分别为20.9和44.4分,力量评分分别为9.8和14.1分,稳定性评分分别为10.9和8.3分。B组功能及力量评分明显优于A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评分A组优于B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B组中有6例由于关节活动范围不满意,于首次治疗后3周内重复进行了麻醉下的手法扳正。6肩3个月后(仍自第1次手法治疗起计算)ASES评分平均为68.7分,与同组其余关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图1两组治疗前后ASES评分比较(略)

3体会

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双手小关节外,四肢大关节亦可受累,据统计肩关节受累居腕、肘、膝、踝后的第5位。与其他部位一样,其最基本的病变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炎,但不同的是肩关节炎症可以超出关节范围,累及周围滑囊及肱二头肌腱等关节外组织,周围肌肉受炎性刺激而挛缩,导致肩关节发生内收、内旋畸形,活动受限。炎症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肩关节囊挛缩,此时行肩关节囊造影可以发现关节囊的容积显著缩小,肩袖组织则因为长期的炎症刺激而发生粘连和肌肉萎缩[2]。发展至此阶段,单纯依靠患者的功能锻炼已无法改善关节活动范围。A组在不进行手法治疗的情况下,单纯行局部药物治疗及主被动训练,至随访结束时,ASES评分仅由30.2分增加至45.2分。

推拿、理筋手法在治疗肩周类风湿性关节炎粘连中被广泛应用。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粘连虽主要表现与肩周炎相同,但其病理基础与肩周炎不同,且其中、晚期关节面、周围组织的破坏程度也远较肩周炎更为严重。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参照肩周炎手法治疗的同时逐步摸索其治疗的特点,并进行了总结。

肩周炎恢复方法篇5

肩周炎是高原地区一种常见病,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我们应用一点阻滞疗法治疗肩周炎2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因肩周炎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28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36~55岁,平均47岁。单侧21例,双侧7例.病程5个月~2年。

1.2诊断标准早期表现为疼痛不适15例,中、后期肩功能活动受限13例。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所规定的诊断标准:(1)发病年龄多为中、老年,多继发于肱二头肌腱炎或上肢创伤;(2)肩钝痛、放散痛、夜间加重,局部有压痛;(3)活动受限,以上臂外展、上举、后伸及内旋时明显;(4)三角肌萎缩;(5)X线检查示肩部骨质疏松,X线排除颈椎病变;治愈好转标准:(1)治愈:症状消失,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2)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功能改善;(3)无效:症状未消失,功能无改善。

1.3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寻找固定痛点,对压痛广泛无局限性者,可让患者做前、后、上、下伸展或旋转运动后找出痛点,做好标记。2%盐酸利多卡因10ml+0.75%盐酸布比卡因5ml+磷酸地塞米松钠5mg+维生素B120.5mg,痛点标记处常规消毒,垂直进针约1.5cm时回抽无血,缓慢注药完毕后,加压按压注药部位5~10min,以助药物尽快扩散吸收。每天治疗1次,4次为一个疗程,消除痛点,改善关节功能,直致恢复正常。

1.4结果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治愈23例(约占82%);好转5例(约占18%):无效0例(约占0%)。

2讨论

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几乎涉及到各个系统,其中对呼吸、循环、神经、血液等系统影响较大,缺氧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30%,易引起心脏传导系统疾患,加之RBC、Hb过度增加,血液粘稠度较平原提高3~5倍[2]。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亦称粘连性关节囊炎、俗称凝肩或冻结肩,因多发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又称50肩。它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由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粘连引起的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障碍为主的征候群。高原地区患肩周炎后,低氧环境里造成机体低氧血症,血液粘度增加、毛细血管收缩、血流缓慢、局部血流量减少,患侧部位缺氧,血循环差,血液供应下降给肩周炎的治疗过程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以往我们采用局部理疗、按摩、针灸、拔火罐及口服消炎镇痛药辅以功能锻炼等治疗,部分患者病情可以得到缓解,关节活动恢复正常、但对病情重、病程长者肩关节功能障碍恢复不彻底,且容易复发。一点阻滞疗法具有改善组织微循环,解除痉挛,止痛确切,促进恢复的作用。早期患者经1个疗程多可治愈;中、后期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辅以相应的功能锻炼可基本治愈。本方法就病灶选点,操作简单、安全经济。注意事项:(1)选准最痛点;(2)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3)注药前回抽,谨防局麻药入血引起毒性反应,(4)阻滞点患皮肤病、化脓性感染者视为禁忌。

参考文献

肩周炎恢复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3-0013-01

肩周炎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肩臂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主,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笔者自2004年~2006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肩周炎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8例中,男18例,女30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4岁,50岁以上41例;病程在3个月~3年4个月。诊断依据:①慢性劳累,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多感受风寒湿邪所致;②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③肩周疼痛,夜间加重,常因劳累、天气变化而诱发,常有肩关节活动障碍;④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有压痛,外展环转功能明显受限,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⑤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治疗方法

2.1西医治疗采用痛息通混悬注射液40mg、维生素B12500ug、1%利多卡因6~8ml组成混合液,分别作病损肌肉或肌腱内浸润注射,每个部位注入混合液2~3ml,7d注射1次,3次为1个疗程。

2.2中医治疗注射药物后患者取端坐位,首先术者用、揉、按、捏手法放松患肩周围软组织。再一手持患侧前臂,使其患臂按手法需要被动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环转,另一手按肩部软组织不同损伤部施用手法,用拇指或其它指指腹按病损组织,垂直方向弹拔按揉15min,然后用理筋手法理顺肌筋,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并要求患者每天做肩关节功能锻炼。

2.3电针治疗取肩前、肩贞、肩、臂、曲池等痛点,针刺得气后,将治疗仪通电,调节耐受量,治疗15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无效:肩痛、肩关节活动无改善。

3.2治疗结果本组48例患者中,临床治愈44例,好转4例。

4讨论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写景日记(6篇)
  • 下一篇:项目经理工作计划1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