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作为老年性疾病之一的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正严重影响着许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老年人致残、残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在6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为30%~35%,男性为10%~20%。骨质疏松症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引起腰酸背痛、身材变矮、驼背、骨折等。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主要发生在脊柱、腕部、踝骨和髋部。脊柱压缩性骨折,严重时可造成截瘫;腕部和踝部骨折,会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髋部骨折会导致下肢运动障碍。据统计,有15%~20%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死于各种并发症,在存活者中,也有高达50%致残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测定骨密度,及早发现骨质疏松
尽管骨质疏松症有上述危害,但是该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人,尤其好发于绝经后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特点是骨骼内的矿物质含量减少:如骨骼外层的皮质变薄,内层松质骨的骨小梁变细、断裂、孔隙增多,最后使质地致密而坚实的骨头变得疏松,就像被白蚂蚁蛀空的房梁,轻微摇动甚至在无任何外力的影响下即会自行倒塌。要及早发现骨质疏松,就必须依靠可以反映骨矿含量的仪器来测定骨密度。
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骨密度
普通X线检查,如拍摄腰椎或骨盆X线片等,对发现骨质疏松有一定帮助。但是,X线摄片只能发现骨矿量丢失30%以上的骨质疏松,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目前最好的骨密度检测设备是双能X线吸收仪,俗称骨密度仪。骨密度仪可以测定腰椎、股骨近端或者全身骨骼的骨量,它能精确地反映骨量的丢失情况。通过骨密度仪测得的骨密度值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同时也能预测将来发生骨折的危险性,骨密度值愈低,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愈大。此外,骨密度值还是监测骨质疏松治疗效果的指标,如果治疗后骨密度值增加明显,则反映治疗效果佳。
测定骨密度比拍胸片安全得多
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骨密度的技术目前在国内尚未普及,上海多家三级甲等医院拥有该仪器。骨密度测定是安全且无创的,扫描时间仅两分钟,患者接受的射线量相当于拍一次胸片的1/30,因此除孕妇外,其他人都可以进行检查。
骨密度测定意义重大
绝经前期的妇女(45岁左右)和50岁左右男性,无论有否症状,都应该每年到正规医院做一次骨密度测定,了解自己目前的骨密度情况。每年的测定数据都应妥善保管,并与自己第一次测得的骨密度值(初始数据)作比较,以便掌握自己每年骨量丢失的速度,医生也会根据不同的骨密度值给予预防指导。当骨密度值达到骨质疏松的标准,并在进行相关检查后确诊为骨质疏松症时,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药物治疗,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的发生率。
关键词低频脉冲电磁场(PEMF)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痛
中图分类号:R5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6-0046-03
Theclinicanalysiswiththelow-frequencypulsedelectromagneticfields
interveninginostealgiaofosteoporosis
HUYi-shun1,ShiLing1,BAOZhi-min2,BULin-ling1,LiuDan1
(1.Changfeng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Shanghai200062;
2.Zhenru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reofPutuoDistrict,Shanghai,200333)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effectswithlow-frequencypulsedelectromagneticfieldsinterveningintheostealgiaofthepatientswithprimaryosteoporosis.Method:Atotal306patientsofprimaryosteoporosisweretreatedwithlow-frequencyPEMFsinterveningin2courses,andonecoursewas10daysand30minperday.Thenweevaluatedtheremissionoftheostealgiaofthepatientsofprimaryosteoporosis.Results:After2coursesofthetreatment,thetotaleffectwasthe85.95%.Theresultindicatedthattherewasanegativerelationbetweenthedegreeofostealgia,time,ageandtherapeuticeffect,andthedifferencehadsignificance(P
KEYWORDSlow-frequencypulsedelectromagneticfields(PEMF);primaryosteoporosis;ostealgia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其特点为渐进隐匿性,疼痛是骨质疏松征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已成为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防治一般可分为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虽然在临床上使用广泛,但由于其副作用多、费用高,患者依从性差,使其使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1]。本中心康复科自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应用低频脉冲电磁场技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伴有骨痛症状的患者306例,现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中心康复科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诊治的96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06例为实验对象,男42例,女264例;年龄51~85岁,平均(68.25±3.56)岁,其中51~60岁64例,61~70岁92例,71岁以上150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来自门诊;经双能X线(DXA)骨密度仪测定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2],即L2-4的骨密度(BND)低于相应正常年龄段骨量峰值2.5个标准差,且伴有临床骨痛症状。骨痛时间为2~36个月,平均(12.00±1.20)月,疼痛以全身、胸腰背部或肢体关节疼痛为主;入组对象均无内分泌、代谢性等可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无恶性肿瘤史及骨折史;并且知情同意,自愿参加该项治疗。
1.2方法
306例患者在原有治疗不变的情况下,均应用天津希统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XT-2000B型骨质疏松治疗仪产生的低频脉冲电磁场进行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及病情的不同程度选择合适的磁感应强度2~4mT,脉冲频率20~27Hz,扫描方式由主机自动设定,每次治疗30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治疗后观察骨痛的改善情况。
1.3评定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疼痛分级标准[3],将疼痛程度分为4级:0级为无痛;1级为轻度疼痛,即虽有疼痛但可忍受,并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2级为中度疼痛,即疼痛明显不能忍受,需要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3级为重度疼痛,即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服用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到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紊乱或被动。疼痛程度递减一级或以上为有效;疼痛无改善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录入,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干预治疗的有效率
306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患者,干预前轻度疼痛为72人,中度疼痛为138人,重度疼痛为96人;干预后轻度疼痛为68人,中度疼痛为126人,重度疼痛为69人。
以疼痛程度递减1级及以上为有效;疼痛未改善为无效。干预治疗后患者骨痛症状缓解263人,总有效率为85.95%;无效43人,占14.05%(表1)。
2.2骨痛病程对疗效的影响
骨痛病程在1年内的患者疗效最好,随病程延长,疗效降低,提示病程与疗效负相关(P=0.00,表2)。
2.3年龄对疗效的影响
年龄51~60岁组骨痛患者总有效率最高,随年龄增大疗效逐渐降低(P<0.05,表3)。
3讨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过程隐匿渐进,人们对自身骨健康状况和骨质疏松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是骨质疏松高发的2个重要因素[4]。中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防治骨质疏松任务尤其繁重和困难[5]。如何运用社区的适宜技术和方法开展骨质疏松征防治,是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学工作者的责任,帮助社区人群对早期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进行干预,也是我们社区医疗保健的任务[6]。
骨痛是中老年骨质疏松征患者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引起骨质疏松性疼痛的主要原因有:1)骨转换较快,骨吸收增加导致骨小梁的吸收、断裂、骨皮质变薄、穿孔而引起全身性疼痛;2)在应力作用下,由于骨强度下降导致椎体形变;3)骨骼变形导致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张力出现变化,肌肉疲劳痉挛,产生肌膜性疼痛[7]。脉冲电磁场具有扩张微血管、促进毛细血管增殖,从而改善微循环的功能。微循环改善后,渗出物吸收与消散加快,降低了组织间的张力,消除水肿,解除了对神经末稍的机械性压迫,从而使疼痛缓解。脉冲电磁场可使丘脑下部垂体分泌内啡肽而产生止痛作用。且近年有学者研究发现,脉冲电磁场刺激对神经、小血管和软组织具有修复作用,对骨质疏松症导致的软组织性疼痛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8]。
本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95%,说明低频脉冲电磁场显示出较好的缓解骨质疏松症性骨痛的作用。患者骨痛程度、骨痛病程及年龄可影响疗效,呈负相关关系。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部分患者主诉经治疗后睡眠质量提高,提示脉冲电磁场可能有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降低神经兴奋性,提高痛阈的作用。有文献报告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在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方面仍有其局限性,其原因可能与患者的性别、体质、是否合并偏(截)瘫等因素有关,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9]。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低频脉冲电磁场能有效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药物治疗相比,其最大优点是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且依从性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骨质疏松症骨痛的方法。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善骨痛症状还有赖于对骨质疏松的治疗,我们还将设置对照组,对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骨痛症状作进一步的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张文嘉,于灵芝.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现状和展望[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16(2):147-149.
[2]朴俊红,庞莲萍,刘忠厚,等.中国人口状况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和发生率[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8(1):1-7.
[3]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85.
[4]刘仲华,张依群,盛建华,等.上海市某社区居民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4):203-206.
[5]章振林.骨质疏松诊断骨密度检查报告的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0,13(18):117.
[6]高建华,郑健辉,张瑞平,等.广东江门地区2454人骨密度测定及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6,9(5):395-397.
[7]高堪达,俞永林,蒯大禹,等.脉冲电磁场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的疗效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和康复杂志,2004,26(11):669-670.
[8]乔志恒,范维铭.物理治疗学大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753-760.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壮筋补骨丸;骨密度;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68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c)-076-0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随国人人均年龄的增长而发患者数上升,近年成为骨科临床研究的重要病种和热点领域。西药运用双膦酸盐、降钙素和维生素D等进行治疗,但副作用大,费用高,中药治疗有独特的优势。我科2005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自制中药制剂壮筋补骨丸与西药骨化醇各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30例进行对比,经临床观察,壮筋补骨丸治疗组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男性31例,女性29例,均为腰痛病程1年以上,或无外因致腰椎、左股骨粗隆骨折,经诊断确定为骨质疏松症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分为两组,每组30人。
1.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①全身无力,多以腰背部疼痛为明显,逐渐加重,轻微外伤可致骨折。②脊椎常有后突畸形。③X线表现骨质普遍稀疏,以脊椎、骨盆、股骨上端明显;脊柱改变最为特殊,椎体可出现鱼尾样双凹形,椎间隙增宽。有Schmorl结节,胸椎呈楔形变,受累椎体多发、散在。④骨密度检测,我院以西门子欢悦双排镙旋CT作骨密度测定。并结合临床、X线片表现以及女性的雌激素水平测量作出诊断[1]。
1.3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49岁或>88岁;③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疾病者;④其他内科疾病致骨质量改变者;⑤个体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无法判断治疗效果者。
1.4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经我院确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明确:均有1年以上腰部疼痛病史或无外伤致骨折就诊。常规作腰椎正侧位片检查。骨密度测定:运用西门子欢悦双排镙旋CT作骨密度测定,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者。诊断明确后,服用我院成药壮筋补骨丸,9g/丸。每次9g,每日3次,以4周为1个疗程。如1个月后症状未彻底恢复者加服药1个疗程,最长12周,观察治疗结果。对照组以阿法D325μg(昆明贝克诺顿公司生产),每日1次,1次服1粒。连续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症状恢复不彻底者服用2~3个疗程。为保证药物治疗的准确性,治疗期内不用本病以外的其他任何药物。治疗后2~4个月复查X片及骨密度测定,并分析骨质改善相关数据。
1.5疗效标准
治愈:腰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症状正常或接近正常。结合X片评估骨折部位(腰椎骨皮质指数)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有效:腰痛症状减轻,腰部活动症状接近正常,生活可自理。X片复查骨折部位(腰椎骨皮质指数)较治疗前基本一致。无效:腰痛症状存在,腰部活动症状无改善,生活不能自理。X片评估骨折部位(腰椎骨皮质指数)较治疗前有无明显改变。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量的比较进行t检验,数的比较进行?字2检验,P
2结果
2.1总体疗效
治疗12周后,壮筋补骨丸组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3.3%,优于西药对照组的83.3%(P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体疗效比较(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骨密度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值均有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值的变化(g/cm2)
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骨痛疗效
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痛疗效比较(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
中医脏象学说认为“肾主骨”,故骨的生长、发育、修复都与肾之精气的滋养有密切关系,老年人易患的骨质疏松症以多从肾虚治疗。随着年龄老化,肾气渐衰,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2]。老年患者不仅多有肾虚,并由肾虚而不能正常温煦脾阳,致脾失运化;先天和后天均有不足,精不化气,则易导致气虚;精不生血,则必致血虚;故中药以补肾壮阳、兼顾健脾益气生血之法。壮筋补骨丸以肉苁蓉、鹿角胶、狗脊、杜仲共为君药温肾壮阳;熟地、补骨脂、桑椹滋阴生血为臣药[3];牛膝、五加皮、续断、龙骨、骨碎补等强筋接骨,为方中使药。全方补肾同时健脾生血,使先天、后天之本得以充实,故而疗效确切。
壮筋补骨丸以祖国医学理论“肾主骨”为立方依据,方中药物温阳与滋阴,气血同治,达到激发和促进骨重建的治疗作用[4]。通过改善骨质疏松状况,减轻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提高骨密度,使骨具有最大弹性应力,增加骨质强度,减少骨折的发生,经临床运用观察,该中药复方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症状有明确改善作用。
骨质疏松症是因骨组织吸收和形成失衡等原因所致,表现为骨小梁结构破坏、变细和断裂;骨的脆性增高、骨骼力学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对载荷承受力降低而易于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研究进展证实:该症是由于骨强度的下降导致机体抗骨折的能力降低。所以骨质疏松不仅表现为骨密度下降,更是骨微结构改变[5],从而使发生骨折危险性增加。其中骨密度与骨质量是决定骨强度两大主要因素,本药物作为抗骨质疏松性药物,其主要通过药物在体内吸收和作用对骨密度(BMP)有明确的提高作用,达到改善骨骼密度与质量之目的。经临床应用证实,疗效明确,副作用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瓶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陈国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益肾活血法探析[J].福建中医药,2002,10(33):20-21.
[3]费炳红,张随山,夏磊.骨疏康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6,18(8):46-47.
[4]刘蜂,梁翔,彭太平.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128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4):52.
骨质疏松症因其发病的隐蔽性、诊断手段的特殊性,被喻为“静悄悄的疾病”。患者的就诊率低,临床医师的漏诊率高。研究显示,只有60%的人知道骨质疏松症,其中10%的人知道骨质疏松会发生骨折,却只有2%的人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由此可见,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在治疗和预防上存在的误区确实不少。
误区1.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年老的结果,不可避免
尽管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安全而有效的根治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但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可以预测和预防的。
骨量减少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骨密度检查是一项重要的预测骨折的手段。脊柱骨折的出现,是预测再次骨折发生的最重要指标。研究指出,如骨密度低下则骨折的发生率将增加2.7倍,如有1次脊柱骨折发生,其髋部骨折发生率较没有脊柱骨折者增加2倍,再次脊柱骨折发生率增加5倍,1年内将有20%的患者再次发生骨折。某些调查指出,骨密度降低如同时伴有两个以上的椎体骨折,则再次骨折的危险性比没有骨折的患者增加75倍。
在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有脊柱骨折的患者比没有脊柱骨折的患者在随后的1年中再次发生脊柱骨折的概率增加3~4倍,非脊柱骨折危险也增加1倍以上。以上发现说明,在预测再次骨折发生的危险性时,结合骨密度降低和有无脊柱骨折,将更有价值。
国外大量研究显示,抗骨吸收药物治疗不仅能降低一半左右骨质疏松妇女的脊椎骨折危险,同样也能降低骨量减少患者的骨折危险。预防可以明显降低骨折或再次骨折的发生。
误区2.
拍X线片可以诊断骨质疏松症
早期诊断出骨质疏松症并不容易,当它能经X线诊断时,其病情已经发展到了后期。一般来说,在骨质流失达40%时,才能通过X线片观察出来。现在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是对骨密度的测定。
当您有下列症状时,建议立刻到医院检查诊治:开步走或身体移动时,腰部感到疼痛;初期背部或腰部感觉无力、疼痛,渐渐地成为慢性痛楚,偶尔会突发剧痛;驼背,背部渐渐弯曲;身高变矮。
值得注意的是,脆性骨折本身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误区3.
骨质疏松症就是缺钙,补钙就行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症产生原因至今尚未明确,但医学界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衰老随着身体老化,骨的新陈代谢功能会减慢,钙吸收降低并且骨骼中的钙质会渐渐流失。
②雌激素下降雌激素会刺激骨质的形成及抑制骨质的分解。妇女若因卵巢切除或更年期,使雌激素停止或减少分泌,就会加速骨质疏松。
③营养失调钙摄取不足,或常吃高蛋白、高盐的食物,或嗜烟、嗜酒。
④缺乏运动久病少晒太阳等。
⑤疾病罹患肾病、肝病、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或某些癌症。
⑥药物长期服用类固醇、抗癌药、利尿剂等。
⑦遗传骨质疏松有一定的遗传性。
因此,骨质疏松不等于缺钙,单纯补钙不能防治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研究表明,合理营养、积极锻炼可以减少骨质疏松症50%的发病率或推迟发病年龄;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只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还应重视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误区4.
老年患者只针对骨折进行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生在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手术治疗的复杂性与风险。由于其致残率、致死率高,骨折即使愈合后康复也很缓慢。
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不仅应针对骨折本身,还应针对并发症和伴随疾病,后者往往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尤其应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预防再次发生骨折。
误区5.
老年髋部骨折保守治疗更安全
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必须正确、全面地评估其全身与局部状况,权衡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利弊,做出合理选择。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整复和固定,应以方法简便、安全有效为原则,以尽早恢复伤前生活质量为目的,应尽量选择创伤小、对关节功能影响少的方法,不应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而应着重于功能恢复和组织修复。
误区6.
中国图分类号:R68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099-0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多种原因引起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引起骨强度降低,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胳疾病。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有资料统计,50岁以上的妇女,近三分之一患有轻重不同的骨质疏松;而75岁以上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我国作为一个迅速迈向老龄化社会的人口大国,面对骨质疏松这种症状相对“静默”的疾病,患者、医生及社会尚未引起足够,大部分人未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以至于发生了骨折才知道。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危害极其严重(死亡率20%--25%),且经济负担严重,因此骨质疏松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1..病因
1.1..原发性骨质疏松:老年性和经绝期后骨质疏松
1.2..继发性骨质疏松:常见的是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衰、库欣综合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胃肠吸收不良、器官移植、制动及肿瘤
1.3..其它低骨量骨病:骨软化症、成骨不全、Paget骨病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等。
2..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判断对该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2.1..年龄:女性>65岁,男性>70岁。老年人随年龄增长,骨量一般会逐渐减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疾病
2.2..性别:女性,特别是闭经后或早绝经
2.3..既往骨折史、父母髋骨骨折史
2.4..出生低体重及低体重指数
2.5..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2.6..吸烟、过度饮酒和咖啡等
2.7..体力活动的缺乏
2.8..饮食中钙缺乏、维生素D缺乏
注:WHO指出此组危险因素可与骨密度(BMD)测量相结合,用来评估病人的骨折危险。由于多数骨质疏松症相关骨折是跌倒引起的,所以评估跌倒的危险因素也很重要。除了肌肉无力、步态、平衡和视力缺陷外,最重要的是个人跌倒史。
3..临床表现
3.1..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3.2..身长缩短、驼背。身长缩短3cm以上可大致做出骨质疏松症初步诊断。多在疼痛后出现。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
3.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3.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致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3.5..大部分病人有畏寒症状,受寒后疼痛加重。
4..诊断标准:
WHO推荐使用双能X线吸收计量法(DXA)测定骨密度(BMD),根据骨密度T记分做出诊断。在有低创性骨折的高危病人往往可做出骨质疏松症的初步诊断或临床诊断。
正常:T分≥-1.0),BMD在“正常年轻”成人BMD的1标准差(SD)以内;
低骨质(“骨质减少”):T分-1.0~--2.5,BMD比“正常年轻”成年人的BMD低1.0~2.5SD;
骨质疏松症:T分≤-2.5,BMD比“正常年轻”成年人的BMD低≥2.5SD;
严重或肯定骨质疏松症:T分≤-2.5,已有1次或多次骨折的病人。
在绝经后妇女和≥50岁的男子,WHO用于诊断的T分标准(正常、低骨质和骨质疏松症)适用于中轴DXA(腰椎、全髋和股骨颈)的BMD测量。如果不能测量髋或脊柱的BMD,可用1/3桡骨部位的DXABMD测量值来诊断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前妇女或-2.0定义为“在该年龄的预期范围内”。
5..防治
5.1..预防
5.1.1..一级预防: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
5.1.2..二级预防: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近年来欧美各国多数学者主张在妇女绝经后3年内即开始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推荐的成人钙适宜摄入量(800~1000mg/d),并补充维生素D,成人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5μg/d(200IU/d),50岁以上人群为10μg/d(400IU/d),最高可耐受摄入量为20μg/d(800IU/d)。钙剂+维生素D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一线用药和基础用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是降低骨折风险的安全、经济手段。
5.1.3..三级预防:包括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及加强防跌倒措施。严重骨质疏松或10年中髋部骨折的危险≥3%,或其它任何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20%,就建议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1)含氟双膦酸盐药物: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并通过成骨细胞间接起抑制骨吸收作用。常用药阿仑膦酸钠(福善美)10mg/d(70mg/w),是所有抗骨质疏松药物中循证医学证据最多、最充分的药物。应用福善美治疗12个月,椎体骨折风险降低59%;治疗18个月,髋骨骨折风险降低63%。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不适,还可能引起食管炎,但极为罕见。另还有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唑来膦酸等双膦酸盐制剂。
2)降钙素(calcitonin):有抑制骨吸收作用。可皮下、肌肉注射或鼻喷雾剂喷鼻。可使椎体的骨折风险降低20―50%。对骨痛止痛效果明显,一般第二周疼痛开始缓解。需联合应用钙剂、维生素D。副作用包括食欲减退,脸潮红、起疹子、恶心与头昏。
3)雷奈酸锶:2010年刚上市新药,既能抑制骨吸收,又能促进骨形成,显著改善骨皮质和骨小梁的微观结构。服用雷奈酸锶1g/d可以提高绝经后妇女骨质量,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能够安全有效的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加维生素D治疗3年后,椎体骨折风险总体下降40%。该药耐受性好,除有轻微的胃肠反应,如腹泻外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4):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TM):在有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中,雷洛昔芬60―120mg/d,拉索昔芬0.5mg/d可降低腰椎骨折风险30―50%,非椎体骨折没有明显降低,并降低ER阳性乳腺癌、冠心病和卒中风险,但可增加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5)特立帕肽(生物合成人甲状旁腺激素1-34):增加了造骨细胞的数目而促进了骨形成,降低了成骨细胞的凋亡,经过18个月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脊椎骨折和四肢骨折分别降低了65%和35%。和阿仑膦酸钠联合应用于高风险骨质疏松症患者好于单药治疗。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温肾补脾汤阿法骨化醇老年病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又称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退行性疾病。笔者自2006至2007年应用中药温肾补脾汤合阿法骨化醇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18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刘忠厚1998主编的《骨质疏松学》设计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1]。
1.2一般资料选择门诊符合诊断标准病例180例,经骨密度仪检测,结合X线片或CT确诊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主要症状为腰背痛,神疲乏力,纳呆,目眩耳鸣,夜尿增多等,大多舌淡白,脉沉细。其中女132例,男48例;年龄62~87岁,平均(71±9)岁;病程1~10年,平均7.8年。
2方法
2.1治疗方法①中药自拟方“温肾健脾汤”治疗:鹿角胶20g,仙灵脾﹑仙茅﹑巴戟天、骨碎补、杜仲各15g,制萸肉10g,杞子﹑炙黄芪各15g,炒白术﹑炒米仁﹑丹参各20g,当归10g,龙骨15g,防风10g。若疼痛较甚加制没药;湿重者加苍术、茯苓;热重加银花藤、桑枝。日1剂,30d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②口服阿法骨化醇:阿法迪3片0.25ugqd,30d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用药期间不使用雌激素及蛋白同化剂、镇痛剂以及其他影响缓解疼痛和骨代谢的中西药物,每30d测血钙(Ca),血磷(P),碱性磷酸酶(AKP)1次。
2.2观察指标①检测治疗6个月前后的骨密度(BMD)变化。以美国LUNAR公司PRODIGY型双能骨密度测定仪,测量部位为正位腰椎和左侧股骨。②检测骨痛的变化。在3个疗程的治疗前后分别记录腰背痛程度,根据疼痛性质和程度以0,1,2,3记分表示疼痛程度:疼痛难忍表示程度较重为3分,疼痛可忍表示程度中等为2分,疼痛较轻或酸痛不适为1分,不痛为0分。
3治疗结果
3.1骨密度改善情况治疗3个疗程后腰椎BMD平均上升2.02%,治疗前后有差异性,股骨BMD平均上升1.82%,治疗前后有差异性,见表1。
表1治疗前后BMD变化情况(略)
3.2腰背痛改善情况3个疗程后腰背痛明显减轻,改善程度为2分以上82例(45.56%),腰背痛有较多减轻,改善程度为1分76例(42.22%),腰背痛无明显变化22例(12.22%)。第1个疗程疼痛分值下降不大,而第2个疗程,第3个疗程及整个治疗前后,腰背痛改善分值较为明显,见表2。
表2不同疗程腰背痛改善分值比较(略)
3.33个疗程血Ca,P,AKP无明显变化,说明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法骨化醇合中药是安全的,见表3。
表3治疗前后的Ca,P,AKP的变化(略)
4讨论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属于成骨细胞性骨量减少,其骨吸收作用接近正常,其病理特征为低代谢转化型[2],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基本正常,不同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代谢转化,所以治疗也不同,不宜以性激素治疗为主。这种骨质疏松症往往出现在全身性功能减退的老年人群,肾脏羟化酶的活性降低,使1,25(OH)2D3的生成障碍,肠钙的吸收减少,所以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以补为主。现代老年人的饮食结构并不缺乏钙质,而是吸收不好,所以不是单纯地补钙,而是要补能使钙吸收增加的活性维生素D3阿法骨化醇。阿法骨化醇在体内经过肝,肾的25,1位羟化转变成1,25(OH)2D3作用于骨胳,小肠,肾脏和甲状旁腺,促进骨矿化和生长,促进小肠对钙和磷的吸收,抑制甲状旁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增加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可以改善骨密度,增加骨强度,从而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属“骨痹”、“骨痿”范畴,病机主要与肾亏、脾虚有关。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多见腰背疼痛,乏力神疲,夜尿多,舌淡,脉沉细,辨证以气血虚弱、阳气虚衰为主,故治疗选用益肾健脾方。方中鹿角胶﹑仙灵脾﹑仙茅﹑巴戟天补肾壮阳;骨碎补、杜仲补肝肾、强筋健骨;制萸肉﹑杞子生精补髓,阴中求阳;炙黄芪﹑炒白术﹑炒米仁健脾助运;丹参﹑当归活血止痛;防风有祛风止痛之功;取龙骨有固涩坚骨之妙。全方通过补先天以促后天,养后天以滋先天,脾肾两脏互相促进,则气血盛、阳气复、筋骨壮。
参考文献
[1]刘忠厚.骨质疏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37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