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方程式去解答应用题求得应用题的未知量的方法。
2、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列方程,解方程;
*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综合法: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分析法: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范围
小学范围内常用方程解的应用题:
a一般应用题;
b和倍、差倍问题;
c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d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e比和比例应用题。
填一填。
(4000)米。
(400)平方分米。
(300)分米(3000)厘米。
(3000)平方分米。
(6000)千克。
(4)吨。
四、判断。
1.×。
2.×。
3.×。
4.√。
5.×。
五、走进生活。
1.20时50分-15时30分=5时20分。
答:火车在路上行了5时20分。
2.432÷3÷3。
=144÷3。
=48(本)。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一层放48本书。
六、数学精灵考考你。
=14×2。
=28(千克)。
答:筐子2千克,原有橘子28千克。
第27页。
一、想一想,做一做,填一填。
1.(50)厘米。
2.(21)时。
3.(9)个0.1。
4.乙数是(60)。
5.(30)(900)。
6.余数最大可以是(31),此时被除数是(703);余数最小可以是(1),此时被除数是(673)。
7.(2.6)米。
8.(平)年(365)天(28)天。
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20(厘米)。
15(米)。
4(吨)。
9(米)。
150(厘米)。
40(厘米)。
15(厘米)。
三、直接写得数。
21。
35。
14。
*用方程式去解答应用题求得应用题的未知量的方法。
*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列方程,解方程;
*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综合法: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分析法: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小学范围内常用方程解的应用题:
a一般应用题;
b和倍、差倍问题;
c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d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e比和比例应用题。
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与整数加减法的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含有分数。
是指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特征:已知单位1的量和分率,求与分率所对应的实际数量。
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找准要求问题所对应的分率,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确列式。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
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一个数是比较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或百分率,也就是求他们的倍数关系。
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搞清把谁看作标准的数也就是把谁看作了单位一,谁和单位一的量作比较,谁就作被除数。
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是比较量,乙是标准量,用甲除以乙。
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减乙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关系式(甲数减乙数)/乙数或(甲数减乙数)/甲数。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求这个数。
特征:已知一个实际数量和它相对应的分率,求单位1的量。
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把单位1的量看成x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方程,或者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列算式,但必须找准和分率相对应的已知实际数量。
发芽率=发芽种子数/试验种子数100%
小麦的出粉率=面粉的重量/小麦的重量100%
产品的合格率=合格的产品数/产品总数100%
职工的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是分数应用题的`特例,它与整数的工作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探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题。
解题关键: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然后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
数量关系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
纳税就是把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缴纳的税款叫应纳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销售额、营业额、应纳税所得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认真审题:分析题中已知和未知,明确题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列方程应满足三个条件:方程各项是同类量,单位一致,左右两边是等量;
5.解方程:解所列出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6.写出答案:检查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进行取舍,并注意单位。
简记为六个字:审、找、设、列、解、答。
1.注意语言与解析式的.互化:
2.注意从语言叙述中写出相等关系:
如,x比y大3,则x-y=3或x=y+3或x-3=y。
3.注意单位换算:
如,“小时”、“分钟”的换算;s、v、t单位的一致等。
1.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2.对集合,时,必须注意到“极端”情况:或;求集合的子集时是否注意到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对于含有个元素的有限集合,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依次为4.“交的补等于补的并,即”;“并的补等于补的交,即”.
5.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抓住关联字词”;注意:“不‘或’即‘且’,不‘且’即‘或’”.
6.“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
7.四种命题中“‘逆’者‘交换’也”、“‘否’者‘否定’也”.原命题等价于逆否命题,但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都不等价.反证法分为三步:假设、推矛、得果.注意:命题的否定是“命题的非命题,也就是‘条件不变,仅否定结论’所得命题”,但否命题是“既否定原命题的条件作为条件,又否定原命题的结论作为结论的所得命题”.
*用方程式去解答应用题求得应用题的未知量的方法。
2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列方程,解方程;
*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综合法: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分析法: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范围
小学范围内常用方程解的应用题:
a一般应用题;
b和倍、差倍问题;
c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d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e比和比例应用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杜甫《登高》原文。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初中九年级课本中为“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是一块比例很大且较难的教学内容。学生往往很难掌握。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大多还是采取先讲例题,然后训练,训练也是学生先做题,之后教师再讲,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这样学生普遍感到应用题难学,教师感到应用题难教。学生因此对应用题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只能采用题海战术。在整个教学中如果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和生搬硬套。这样的话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只能程序化、机械化地接受。正是由于这几种弊端的存在,使得本来饶有兴趣的应用题教学失去了活力,变得越来越费时费力,学生的学习越来越郁闷困惑。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有些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在的新课改中虽然采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但有些并不是很贴切,需要教灵活的掌握。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促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教师可利用图象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让学生不尽在听觉上而且在视觉上也有收获。据专家实验结果表明:接受一个信息,单用耳朵能记住15%,单用眼睛看能记住10%,而将两者结合可达35%。可见板书、板画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重要手段。如“将两个周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周长。这道题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形来解决,把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当学生清楚的“看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失去2条正方形边长时,解法自然产生。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有人曾做过研究,显示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困难儿童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最后解决问题。例如:“体育室里有5个篮球,8个排球,6个足球,求:篮球和排球一共有多少个?”在这道题中给了我们3个条件,1个问题。那解题过程中是不是3个条件都要用到呢?往往有些同学是一看到“求一共”就很自然的把3个都加起来,就完了。不去思考它的问题。可见在应用题中看问题是很关键的。只有去分析问题,你才能解决问题。在这一题中我们要先观察是求谁和谁的一共。(篮球和排球)问题就好解决了。再如:“花篮里有5朵红花,黄花是红花的3倍,蓝花是黄花的4倍,求蓝花有多少朵?”这题对于3年级的学生来说看似好复杂,但只要我们找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好解决了。在数学中逆向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好思路。也就是从问题出发,找出关系,逐个解决。
我们知道,全体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可以分为奇数,偶数两大类。被2除余1为奇数,被2整除为偶数。它们还有一些特殊的性质,例如,奇数偶数,奇数和奇数之和是偶数等。灵活、巧妙、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性质,加上正确的分析推理,可以解决许多复杂而有趣的问题。用奇偶性质解题的方法就称为奇偶分析。巧妙运用奇偶分析,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来,根据俱乐部的全体成员围成一圈,每个老实人两旁都是骗子,每个骗子两旁都是老实人的条件,可见俱乐部中的老实人与骗子人数相等,也就是说俱乐部全体成员总和是偶数。因此张三说45人一定是骗人的。这实质上是利用了对应的思想。
原来对每一枚硬币来说,只要翻动奇数次,就可使原先朝下的一面朝上。按规定的翻动,其翻动1+2++77=3977次,平均每枚硬币翻动了39次,这是奇数。根据7739=77+(76+1)+(75+2)++(39+38)可以设计如下翻动方法:
第1次翻动77枚,可以将每枚硬币翻动一次;第2次与第77次翻动77枚,又可将每枚硬币都翻动一次;同理第3次与第76次,第4次与第75次第39次与第40次都可将每枚硬币各翻动一次,这样每枚都翻动了39次,都由正面朝下变为正面朝上。
针对数的奇偶性,还有很多富有智慧性的问题。例如,有足够多的三种水果:苹果、梨、桔子,最少要分成多少堆(每堆都有苹果、梨、桔子),才能保证得到这样的两堆,把这两堆合并后这三种水果的水果的个数都是偶数。我们可以借助列表来解决。
可见,三种水果的奇偶情况共有8种可能,所以必须最少分成9堆,才能保证有两堆的三种水果奇偶性完全相同,把这两堆合并后这三种水果个数都是偶数。
你瞧,如果你能巧妙地进行奇偶分析,你的智慧一定让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