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对景区的游客量的实时有效监控则成为保护景区生态和保证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对基于RFID的景区游客量实时监控的实现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给出了最佳监控方案下的游客量实时监控算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景区游客量实时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的主要功能和界面模型。
[关键词]旅游环境容量游客量算法MISRFID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旅游事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内一些著名的旅游景区的游客量日益攀升,但每个景区有一定的游客承载能力,每个景区的旅客量一旦超过这个上限,则可能给景区带来破坏性的影响,不利于其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研究景区的游客量有效的实时监控管理便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RFID在旅游中的应用现状概述
过去,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各景区都是采用纸质的门票,而这种门票无法做到对景区的人数进行实时监控。但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加之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景区陆续开始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已有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始使用电子门票技术。RFID是一种无线自动识别技术,除了能实现电子门票的功能外,还可以用来实现通过较远距离获取游客所携带电子门票来获取游客个置信息的目的。
本文详细讨论了基于RFID技术,通过对景区进出口进行实时监控,通过一定的算法来解决景区游客量实时监控的问题,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各景区的游客量进行存储,通过查询、统计和分析,为景区的管理决策人员和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进行景区规划和日常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景区游客人数监控方案及算法设计
1.监控方案设计。由于一个景区往往会比较大,如果对全景进行监控,其成本会很大,因此不是一个经济的方案,按照旅游的一般的行为,可以提出以下三个方案供选择:
(1)景区进出口外侧监控方案
在景区的进出口外侧安放一个RFID阅读器,每个游客在进入景区的时候读取游客电子门票ID值,并保存在数据库中,当该游客第二次被该景区的进出口阅读器检测到时,可以认为该游客离开景区,这时由系统记录游客在该景区的状态为离开。如一个景区有多个进出口的话,则每个进出口设置一个阅读器。
(2)景区进出口内侧监控方案
在景区的进出口内侧安放一个RFID阅读器,每当游客进入到景区内时,被阅读器检测到,系统记录游客于该景区的状态为进入,当第二次被进出口的阅读器读到时就由系统更改游客于该景区的状态为离开。
(3)景区进出口内外侧监控方案
在景区的进出口外侧和内侧各安放一个RFID阅读器,并设置它们的监控范围不重叠。
方案1: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达到监控景区人数的实时旅客量,但这种方案是假定每个游客都会直接从景区的进出口进出,但若一个游客在景区的进出口等待几秒而两次被阅读器读到,系统会认为游客进入了景区,而又马上出了景区,这样会造成景区实时游客量的不准确;方案2:只有游客进入了景区,才能被阅读器检测到,从而记录数据,但若一个游客在阅读器的有效监控范围内来回徘徊,则系统仍无法有效的对景区的实时旅客量进行监控。方案3:将游客于某景区的进入状态分为:准备进入、进入、离去,并将某景区的外侧阅读器采用统一的外侧阅读器类型标志,同样对内侧阅读器也采用统一的内侧阅读器类型标志,一个游客如果在某个景的外侧不管有多少次被阅读器检测到,系统都只会保持其原来状态,或离去,或准备进入。为了描述该方案的设计思想,其判断树如图1所示:
2.监控算法设计。上述算法的伪代码如下:
Monitor(){
read()//发出读命令
Get()//得到jkq_id,jd_id,yk_id
Ifdatabasehasnothesameelementthen
//如果数据库中没有与jd_id,yk_id相同的记录
Ifjkq_type==outdoorthen//如果为门外阅读器
Insertaelementinjk_table//插入一条记录
Setjc_type=ready//将进出态设为ready
Else
returnerror//如果游客在内而又没有记录则报错
endif
elseifjkq_type==outdoorthen//如果是门外阅读器读到数据
//则判断进出状态,如果为readyorout状态
ifjc_type==readyorjc_type==outthen
donothing//则不操作,如果为inner
else//则更新进出状态为out,且记录出去时间
updatecq_time
setjc_type=out
endif
else//如果是门内阅读器读到的数据
ifjc_type==readythen
setjc_type=inner
setjr_time=current_time
elseifjc_type==innerthen
donothing
else
setjc_type=inner//如果在景区
//但进出状态又为out,则说明游客出门而重新进入
endif
endif}
三、系统的功能及原型系统界面
作者基于以上算法,利用PowerBuilder9.0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ASA8.0,开发了基于C/S结构的景区游客量实时监控系统原型,为进一步建立可用于商业用途的成熟系统打下一定的基础。该系统已实现的主要系统功能及界面如下:
1.对景区、游客、阅读器的基本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包括添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等基本功能。
2.景区游客量实时监控及预警功能,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自动更新各景区游客量数据的功能,并检查每个景区的当前人数是否超出了该景区的人数上限,若超出则报警,更新时间间隔可根据游客量动态设置。还可以自动生成各景区实时或按时间段的游客量的统计报表。
3.游客定位及旅游路线监控功能,系统通过对游客经过各进出口阅读器的时间进行查询和分析,可以在一定获围内对游客进行有效的定位。同时还可以对游客在景区内各景点的旅游路线进行回放,以实现游客找寻,并为景区内旅游路线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4.各类统计报表输出功能,根据管理的需要,可以对景区内的各景点,各进出口,各时段,各日期段等进行各类的游客统计和分析,为景区的管理和可持续性开发提供决策支持。
四、结束语
本文详细讨论了基于RFID的景区游客量实时监控的实现方案,给出了最佳监控方案下的游客量实时监控算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原型系统的分析,分析了景区游客实时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的主要功能和界面模型。对进一步完善该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蓉张西林汪斌:基于RFID的旅游环境现状容量实时监控系统研究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7(3)
[2]何玉洁: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费雅洁王健:PowerBuilder程序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张友生:电子门票系统设计及实现[J].微型电脑应用,2002
通过举办此次活动,充分展示和推介凉州城东生态农业丰富的旅游资源,隆重推出适合“武威人游武威”的旅游新线路,全面启动凉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营造我区特色文化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的大旅游环境。二、活动名称
“观生态农业长自然知识寻先祖遗迹探大漠神秘”夏令营活动三、前期准备工作安排
一宣传时间与地点
2、宣传地点:世纪经典广场
二活动安排
1、场地:由“节会”凉州区筹委会办公室协调安排。
2、会场布置:活动所需气球、拱门、条幅、会标、乐队表演由荣华旅行社负责,由凉州区旅游局和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委会协助活动会场的布置。
3、宣传材料:由荣华旅行社负责印制5000份。材料中包括线路所涉景点简介、参加活动报价、报名电话、联系人等。
4、报名方式:由荣华旅行社提供现场报名或开通报名热线。
报名地点:北大街19号荣华旅行社雪莲宫对面
报名联系人:
报名热线:225XXXX
5、景点门票情况:三印制有活动名称及主办单位名称的文化衫、旅游帽或旅行包。费用由荣华旅行社承担。
四旅游车辆、导游和保险费、随团医护人员。由荣华旅行社按照标准团队安排。四、活动线路
凉州城区义乌商贸城广场——张清堡古槐——林业科技示范园区——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农家乐午餐——高沟堡遗址——腾格里沙漠——沙漠公园晚餐——沙漠公园联谊篝火晚会——市区五、活动内容
一启动仪式
1、上午9:00在大什字义乌商贸城广场设主会场,由荣华旅行社负责悬挂宣传条幅、气球、安置拱门,并在醒目位置张贴活动名称、主办单位名称和宣传标语。
2、开营仪式:
①致开幕词
②领导讲话;
③请荣华旅行社负责人讲话;
④请参加夏令营活动的代表讲话
⑤宣布开营仪式结束,夏令营活动正式开始。
二时间安排
1:9:30启动仪式结束,夏令营活动开始;
2:9:50参观张清堡古槐,由导游负责讲解古槐历史和其它相关情况;4:10:50到达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由导游介绍参观各种国家
一、二级保护动物及动物标本,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
5:12:50以“农家乐”形式,结合城东饮食与地方特色,为学生们提供一顿丰盛可口的午餐,餐后稍做休息调整
6:14:30从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出发;
7:14:45到达高沟堡古城遗址,由导游讲解古城历史、来源
8:15:00在腾格里沙漠组织沙漠探险活动;
9:16:50——18:30在沙漠公园参观沙生植物园、梨园、大漠亭等具有浓郁沙漠特色的景点;
10:18:30——19:30晚餐;说明:篝火晚会方案一:
①篝火晚会的举行地点设在沙漠公园停车场。
②篝火晚会所需要的篝火原料、音响设施、桌凳由沙漠公园提供。
篝火晚会方案二:
①篝火晚会地点设在沙漠公园蒙古包休闲饮食区。
②同方案一
该项工作具体由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委会沙漠公园协调落实。
12:22:30从沙漠公园返回市区。
13:23:00在在什字清点人数后散团。六、费用预算:
全程车费:20元/人“农家乐”午餐10元/人农家小菜四道及农家面食导游讲解、门票及其它费用:10元/人
共计:75元/人七、媒体报道:
1.1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的概念生态文化旅游地产是由文化、生态旅游、地产产业交叉形成的一个领域,其实质是以地产作为载体的文化创新,借助开发区域所特有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作为开发契机,将文化的理念全方位地贯彻到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中,从而提升固化建筑价值,满足当代中国人日益提高的居住需求和精神需求。生态旅游是一种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旅游方式,其基本内涵是:(1)生态旅游不以牺牲环境获得发展;(2)促进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3)给予当地最大的经济利益支持;(4)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即地产与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指将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规划、项目经营管理、利益调整分配、环境监测保护等全过程,贯彻到文化旅游地产开发中的新模式。
1.2生态文化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及分类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按照参与主体、控制主体、分配机制、经营模式等分为限制自主型、有限自主型、均衡型和自由自主(完全自主)型四类w�参考目前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旅游地产的分类方法,结合目前文化旅游地产的发展现状,将生态文化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型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模式,另一类是复合型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模式。其中单一型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模式包括借助原有建筑文化保护开发的生态休闲旅游地产、借助地脉文化开发的生态旅游商务地产、借助地脉文化开发的生态住宅地产和现代文化创新开发的生态休闲地产;复合型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模式为以休闲度假、商务和住宅为一体的旅游综合型生态文化旅游地产[5]。
2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模式选择与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
2.1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的选择与指标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能否为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模式评价模型的构建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6]。因此,该指标体系必须包含影响项目开发模式选择的各个关键要素。本文运用Delphi法确定了政府因素、区域经济因素、城市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市场因素和旅游资源条件因素六个方面共18个指标,建立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模式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2.2选择与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本文构建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模式的选择与评价模型,旨在指导开发商运用科学的方法决策项目开发与规划。本文首先采用Delphi法对每一层的各个指标进行重要性的赋值,然后对各专家打分得到的结果进行处理,得到指标体系的判断矩阵。继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分别进行权重和一致性指标计算[7],通过五轮计算得出了五种开发模式下各指标的权重。基于此,采用熵技术指标权重修正法修正权重,提高其信度。计算结果见表2。在确定开发模式选择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基础上,确定指标评定标准,采用专家打分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以西安市大明宫生态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在对案例指标评分进行数据量化处理后,计算出案例中各项指标的得分,分别为:政府支持度87分、政策完善度92分、GDP75分、恩格尔系数73分、城市国际化程度17分、年旅游收入20分、城市知名度86分、城市化率10分、常住人口70分、旅游人数65分、开发商资产负债率80分、房价收入比83分、旅游资源稀缺性84分、空气质量50分、文化旅游资源价值82分、适宜旅游时期87分、交通便利度75分、配套设施35分。本文釆用线性加权和函数对本案例进行综合得分计算,分别计算出五种开发模式的综合得分:模式一为59.2957’模式二为58.8542分,模式三为58.4749分,模式四为48.8936分,模式五为61.9556分。结果显示综合得分最高的是模式五,即项目最适合的开发模式为综合型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模式,与之最接近的模式是模式一,即借助原有建筑文化保护开发的生态休闲旅游地产。由此可知,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应在借助原有建筑文化保护开发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型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与案例现阶段开发模式一致,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行性。
2.3结论分析西安市大明宫生态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拥有包括大明宫生态遗址公园及周边地区在内的19.16平方公里的土地,该区域不仅是2006年印发的《“十一五”国家重要大遗址保护规划纲要》中所涉及的100处重要大遗址之一,同时也是西安市重点规划的以文化策划和生态旅游规划为先导,以有利于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为目的的生态文化旅游地产项目,是实现西安市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依托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地产的后发优势[8]。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将以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灵魂、发达的旅游产业为引擎,着力打造以大遗址保护改造和展示盛唐文化为特色,集文化、生态、旅游、商贸、居住、休闲服务为一体、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新区。本文以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为案例,应用所构建的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模式的选择与评价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项目应在借助原有建筑文化保护开发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型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的结论,与该项目现阶段开发模式基本相一致,验证了本文所构建的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模式的选择与评价模型的实用性。大明宫遗址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通过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与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带动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尝试开辟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新途径,着力打造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使其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与建设的样本,实现历史与现代、经济与社会、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城市文化与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对西安市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1)合理开发规划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带动周边产业发展。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是西安城市发展的重要生态人文象征,其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优势功能受到广泛瞩目。本研究得出该项目应在借助原有建筑文化保护开发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型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的结论。因此,在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地实施过程中,应以文化策划和生态旅游规划为先导进行项目规划,结合产业基础优势合理招商引资,吸引万达、万科、中建等大批国内知名城市运营商在大明宫遗址区落户,将文化业、旅游业和地产业有机结合,为房地产开发和营销找到新的切入点,形成以大明宫遗址区生态文化旅游为核心,力求达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生态和谐,从而带动周边产业发展[9]。(2)发展生态文化体验、旅游度假扩大社会旅游需求。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旅游开发建立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之上。根据旅游统计资料显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2012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83.68万元。预计2015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年接待游客将超过500万人次,吸引境外游客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将达到3500万元。因此,积极发展生态文化体验、旅游度假,细节部分彰显地方特色,例如可以将整个大明宫遗址区旅游资源划分为生态休闲旅游资源、文化体验资源、古迹寻踪资源等三大类资源,将具有同类型的资源进行聚类,同类资源主体协同开发,同时要加大旅游资源开发的精度与深度,在大明宫遗址区内实现资源共享,以优化大明宫遗址区生态文化旅游地产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公园的社会旅游需求,推动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及其西安市生态文化旅游地产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3)利用区位优势建立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综合体。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区位优势日益突出。大明宫遗址区应该采用借助原有建筑文化保护开发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型生态文化旅游地产开发的模式,促进大明宫遗址区的可持续发展[10]。在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早期重点开发和建设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力求将大明宫遗址区打造成为西安市的“城市中央公园”,辐射带动国际化、高水准的城市新区,形成高品质的居住、娱乐板块。大明宫遗址公园紧邻西安地铁二号线,靠近西安市政府新行政中心,围绕大明宫遗址公园,西安北郊旅游商业区块将得到迅速提升。因此,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的发展方向,应当建立在大遗址保护开发的基础之上,科学规划,合理建设,以生态文化旅游为核心,建立集人居生活、休闲度假、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新兴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综合体[11]。(4)提升楼盘品质彰显市场优势。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区规划占地19.16平方公里,规划拆迁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预计新建建筑面积约2500万平方米,实行招商引资约1050亿元。大明宫周边房地产市场分析:目前大明宫遗址公园周边楼盘均价为6000元每平方米,价格上升趋势明显。市场供应以多层、小高层、高层电梯公寓为主,楼盘大都设计比较合理,有合理的定位,良好的绿化,楼盘品质较高。因此,开发商在进行生态文化旅游地产的开发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开发模式,对该地区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将极大的提升该地区楼盘的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
3结语
近年来迅猛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又被称为“绿色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已经被认为是将来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但是整个生态旅游市场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尚不健全。本文将以泰宁生态旅游标准化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在生态文明导向下建设好生态旅游标准化体系。
一、生态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价值
对于生态旅游地来说,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生态旅游标准体系,使其指导和规范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惠及子孙后代;保护资源的丰富性和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提高生态旅游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保护历史遗存和民情风俗,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与研究。
二、泰宁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泰宁县2013年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生态县”,2014年确定为福建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同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第三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并于2016年10月通过评估验收。其主要做法与成效如下。
(一)主要做法
1.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首先,成立组织机构。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企业主体、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县旅委会等20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组织实施。其次,制定实施方案。《泰宁县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工作实施方案》等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重点、保障措施、阶段目标。第三,提供政策保障。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系列扶持与奖励政策,对创建A、评星、评级的先进单位、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或奖励;从项目资金、收费优惠、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涉旅企业扶持与奖励,保障旅游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
2.一般标准与地方实际相结合。首先,编制特色标准。按照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要求,结合泰宁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泰宁县旅游标准化规划》,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主体,以县地方技术规范为补充。其次,坚持因地制宜。在“部级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县”基础上开展,对于原有的好经验、好机制、好标准进行借鉴吸收、转化提升。比如泰宁导游管理,以“状元、进士、举人、秀才”等级,在全省全国独具特色、且运用成熟。
3.试点突破与全面推广相结合。首先,全力抓好试点创建。选择涉旅“吃、住、行、游、购、娱”行业的30家企业作为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对试点企业从方案制定、企业标准、人员培训、内业资料、硬件完善等全过程辅导。其次,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先后安排创标办和试点企业参加在武汉、苏州、海口、永泰等地举办的全国和全省旅游标准化工作业务培训会、经验交流会;邀请石培华、戴学锋、张凌云、郑向敏等国家知名旅游专家到本地介绍景区管理、互联网+和智慧景区建设、景区厕所标准和建设等;第三,大力营造创建氛围。制定了《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氛围营造方案》,向国家旅游局标准化信息交流平台上传刊发县域及试点企业简报,并在《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专刊和报道。印发《旅游标准化基础知识手册》,制作微信宣传稿,大力宣传标准化意义和创建工作,在全县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形成了“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氛围。
(二)主要成效
1.旅游标准有效贯彻实施。一是建立完善了旅游标准体系。在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基础上,制定了多项县技术规范以弥补县旅游管理和服务空白,规范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二是旅游企业标准化水平提升。至2016年,泰宁金湖景区等3家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区,明清园景区等3家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全县旅游星级饭店7家,全县16家本地旅行社中14家为3A级及以上旅行社,参评率为87.75%。全县所有星级宾馆、旅行社均通过了旅游安全标准化,参评率100%。
2.全域游客满意度明显提高。一是提升了旅游公共服务功能。通过实施旅游标准化,完善提升了一批城区和景区游客集散和服务中心、咨询中心,形成了完善的游客服务网络。引资了一批中高档旅游宾馆和游船,新建改造了一批生态停车场,明显提高了泰宁全域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提升了旅游服务品质。全面强化了旅游安全、旅游文明、旅游秩序等市场监管,提升了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简化规范了一系列面向游客的服务流程和手续,游客满意度较创标前明显提高。
3.旅游综合带动效应明显增强。极大地提升了泰宁旅游形象,提高了泰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全域旅游康健发展,特别是在近两年全国旅游处于转型新常态下,泰宁县旅游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三、泰宁生态旅游标准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摘要】生态旅游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文把生态旅游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生态旅游课程教学进行探讨,在教学中加入了生态伦理以及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内容,并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生态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学习方法。
【关键词】生态旅游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025-0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态旅游是在对传统自然旅游进行“生态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一门旅游学和生态学相互结合渗透的交叉学科,主旨是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找一条新路径。其目的是:在促进自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生态旅游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中国共建有森林公园530多个,接待中外游客达上亿人次,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除能产生社会和经济两大效益之外,中国生态旅游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具有一定生态环保意识的旅游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才能保证环境效益的获得,这对于中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生态旅游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基本来自于文科,其生态学基础不好,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态学知识,环保基础知识也相对薄弱,而要发展生态旅游和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培养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给旅游专业的学生上好生态旅游这门课对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通过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互动,让学生掌握生态旅游的活动规律、深入学习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趋势及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这是在该门课程教学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生态旅游课程的特点、本科教学实践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原则进行分析,提出课程教学方法,以期为生态旅游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随着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年历程,“生态旅游”已成为时尚旅游中的一个代名词。同时,国内有一部分专家学者对生态旅游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且形成著作出版,用作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的教材。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张建萍主编的《生态旅游》,本书是在作者本人专著《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吸取近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其教学目标为:掌握本课程的基
本概念、理论和内容,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生态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并进行判断和思考;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伦理和生态规划、开发、管理的理念。
依据选用的教材,结合一些参考书和相关研究文献,笔者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成五大板块进行讲授,分别为:生态旅游概述――主要包括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生态旅游的基础理论及生态旅游系统;由生态旅游系统结构引出的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的客体――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的媒体――生态旅游业及生态旅游的载体――生态旅游环境四个方面的讲授内容。
通过对以上知识的学习,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了解生态旅游产生的历史背景、能对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及发展理念基本掌握;更为重要的是能理解和运用生态旅游系统中各要素的要求及管理思想;了解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近年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热点问题。同时能促使学生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和注重生态保护的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
二教学改革原则在生态旅游学中的运用
1.现实导向性原则
生态旅游是尚未成熟,但正在发展中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的发展与当今旅游的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及掌握生态旅游的最新发展动态。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入相关事实和案例,进行动态的丰富教学。
2.启发趣味性原则
生态旅游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使学生思考与应用。尚未成熟、处于发展中的学科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时地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
三生态旅游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笔者选择的教材虽说比杨桂华等著的《生态旅游》增加了生态环境伦理、生态体验等内容,但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在章节的衔接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人在授课时将整个内容划分成了四个部分来进行讲授:(1)生态旅游的基础知识;(2)生态旅游的主体;(3)生态旅游的客体;(4)生态旅游的载体和媒体。同时,还增加了生态环境承载力测量方面的内容,以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时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借助多媒体这一教学载体,将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现场教学适时地运用到生态旅游教学中,并融入现实导向性原则,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通过情景模拟角色的扮演,现场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在教师讲授之前,给出情景模拟的主题及要求,让学生分组准备。在课堂上模拟活动的场景,概述活动的要求及过程,然后学生参与其中的现场模拟过程,亲身体验活动的整个过程。例如,在教学“生态旅游市场营销”时,学生分组模拟营销的过程,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能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法。最后,由教师总结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过程及注意事项。因此,情景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某一问题的认识上,能从现象看到本质,且对相关知识掌握得也更加牢固。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生态旅游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案例教学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增强知识的阐释性,增添课堂教学生气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但是案例的选择十分重要。笔者在选择案例时,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经典的案例,一些案例来自于课题研究及调研工作中的收集,这样的案例更接近实际,自己对整个过程也较为熟悉。如生态环境承载力中的超载和疏载两种形式,分别列举了黄果树和红枫湖两个例子。在让学生分析案例之前,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分析思路,以提高学生自主讨论和分析的效率。最后教师在进行总结分析时,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教学内容。
3.讨论式教学
在生态旅游课题教学中,授课教师可通过讨论的教学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有助于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同时,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提高。这个方法的运用,笔者依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般采用给予1~2个开放性小论文题目的方式,以5~6人为讨论组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由每一个讨论组选出一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言,再进行全班集中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可能获得许多正确的或错误的观点。由此,教师在做最后总结时,要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出要点。
4.现场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成为生态旅游的践行者。作为生态旅游的组织者、开发者和管理者,他们与生态环境的接触频率最多,现场教学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可带领学生到景区进行调研,有助于学生了解该景区旅游从业人员以及游客的生态环境伦理意识,为后续的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五结束语
总之,生态旅游课程教学研究和改革要以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作为重点。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外,还需要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对于与旅游环境接触较为频繁的一支重要队伍,生态旅游课程还肩负着培养这支重要队伍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伦理意识的社会责任,让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认识到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保护环境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为生态化管理、生态化服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1~15
关键词: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道路;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5-3029-03
ReviewofEthnicVillageTourismStudiesatHomeandAbroad
LIAOJun-hua1,2
(1.Higher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Guizhou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Guiyang550025,China;
2.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Abstract:Asanimportantmeanstorealizetheeconomicregulationinethnicregionsethnicvillagetourismwasprosperouslydeveloped;andresearchonethnicvillagetourismathomeandabroadhadbeenattachedwithgreatimportance.Basedoncurrentresearchsituationofethnicvillagetourism,asolidtheoreticalfoundationforfurtherdevelopmentofethnicvillagetourismwasprovided.
Keywords:ethnicvillagetourismathomeandabroad;developmentpath;communityparticipationinethnicvillagetourism
1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迅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国内有关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础性理论、旅游影响、旅游市场和社区参与旅游等,研究地域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省区,研究运用的学科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旅游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生态学和民俗学等。
1.1民族村寨旅游基础性理论研究
在基础性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进行了多角度研究。罗永常[1]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定义进行了界定,指出民族村寨旅游是将民族村寨作为旅游目的地,以村寨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原生态民族文化,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金颖若[2]对民族村寨旅游资源进行了探讨,认为民族文化旅游的物质载体是民族文化村寨,民族村寨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全面、系统、集中、原生态的民俗展示。钟洁[3]认为民族村寨旅游主要有原生态文化村寨型和主题公园型两大类。罗永常[4]以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状况为划分依据,得出民族村寨旅游有盛名热点型、新兴热点型、重点文物型和待开发型4种类型。虽然我国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基础性理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层次还比较低,不够深入和成熟。
1.2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道路研究
在发展道路研究方面,许多学者认为保护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倡走民族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为此,学者们做了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研究民族生态旅游的价值。杨桂华[5]通过香格里拉霞给村案例,研究了民族生态旅游村的多维度价值,得出民族生态村对不同的客体具有相异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是对民族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和路径进行的研究。黄萍等[6]以四川省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例,对民族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进行了研究,指出四川省资源优势明显,有利于创建民族文化生态村,同时提出了创建民族文化生态村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黄亮等[7]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研究案例,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1.3民族村寨旅游规划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规划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许多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规划进行了研究。黄惠琨[8]对西双版纳曼景兰新村旅游规划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曼景兰新村旅游发展目标,对曼景兰新村的形象进行了定位,明确了村落的文化构成,认为策划应从传统与现代的高度面对新世纪,为西双版纳村寨建设和村寨旅游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模式。江晓云[9]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从多方面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规划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颇具参考价值的建议。
1.4民族村寨旅游市场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市场研究是国内学者研究较为活跃的领域,许多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鄢杰[10]提出“两会(村委会和行业协会)+农户”、“公司+农户”和“政府+公司+移民工程”等发展村寨旅游的3种经营管理模式。陈国兰[11]通过对泸沽湖落水村家庭旅馆的个案研究,提出民族村寨家庭旅馆的有效管理模式――“政府+行业协会+接待户”管理模式。吴忠军等[12]通过对广西龙胜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探寻了该景点国内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时间与空间的分布和旅游需求与旅游消费行为,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旅游者行为分析提供了方法借鉴。钟洁[3]以西双版纳傣族园和云南民族村为案例,对不同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的游客体验度做了比较研究。
1.5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研究
社区参与能够有效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内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张洁等[13]以云南古州野林彝族村寨和大槟榔园花腰傣族村寨为例,研究了影响居民参与旅游积极性的主要因素。黄华[14]通过对当前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困境的分析,指出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制度机制和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措施。罗永常[15]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村为例,详细调查和分析了该村社区参与旅游的现状,提出郎德村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建议:①借助外界力量,做好旅游发展规划;②成立相关组织促进旅游发展(如建立郎德村旅游发展基金、成立村旅游管理委员会等);③在“工分制”的基础上,切实调整收入分配方案,使收入分配趋于合理;④引入奖励制度和补偿制度;⑤扩大村寨居民参与面,提高参与层次。
1.6民族村寨旅游影响及感知研究
我国学者从多维度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维度。付保红等[16]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春满村寨旅游开发为例,研究了该村村民由于受旅游开发的影响使社会角色所发生的变化,指出村寨旅游使居民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通过家庭经济收入的变化、传统产业中的变化、家庭消费观念的变化、村民人际关系的变化、思想意识的变化以及家庭劳动分工的变化等来体现。唐雪琼等[17]以元阳县箐口村为例,从村寨经济状况、村民思想意识、村寨人际关系和村寨妇女地位等方面分析了旅游开发给村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仇学琴[18]以云南玉溪新平县大沐浴村为例,研究了乡村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的作用,指出民族村寨旅游对民族村寨的现代化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李志飞[19]以湖北省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进行了相关研究,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比较少见。
2国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关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并不多见,在已有的研究中主要是有关民族旅游方面的。而且与此紧密联系的是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国外研究文献主要是关于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乡村旅游中的居民感知和态度问题以及乡村文化旅游研究。特别是关于乡村文化旅游的研究,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1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Martin[20]通过对德国南部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指出乡村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包括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改变乡村传统观念等方面,在结论中指出,由于规模小和季节性的限制,乡村旅游贡献不大,并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Christopher[21]认为乡村旅游既能给乡村带来极大的商业机会,同时能够让村民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意义,因此乡村旅游也是一种生活方式。Per[22]指出乡村旅游是一种综合型的旅游方式,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态旅游。
2.2民族旅游研究
Yiping[23]以Wanuskewin遗产公园为案例地,指出体验异域文化并参与其中的亲身经历是民族旅游的内涵所在,民族旅游能给游客提供原真的体验,并分析了旅游发展困境,提出了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特别强调旅游规划与文化保护对发展民族旅游的重要性。Susan[24]以Wales为案例对民族旅游在民族迁移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指出民族旅游可为民族迁移提供动力支撑。Robey[25]以Shetland为案例,指出民族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同一性,可以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民族现象。
2.3乡村文化旅游研究
Robert等[26]以加拿大东部Acadian地区为例,对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5个基本原则,分析了促进乡村发展的3个基本因素(即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有利于实现乡村社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乡村文化旅游中各方的合作对实现社区目标意义重大),这对于指导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十分有益。Moya[27]对乡村文化旅游中村民参与旅游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了乡村文化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关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庸俗化。Jenny等[28]以南非为例对乡村旅游进行了研究,指出社区合作与乡村旅游目的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乡村旅游中居民感知和态度研究
Michael等[29]研究了美国4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感知状况,得出由于乡村旅游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各异。有学者通过对西班牙两个乡村旅游地的研究,得出乡村旅游有利于女性地位的提高,并增加了经济收入[30]。笔者认为妇女的工作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Jeannie等[31]研究了旅游低度发展、旅游中度发展和旅游高度发展3类不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得出女性旅游感知在不同发展状况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差别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旅游发展水平对其不会造成影响,但是不同性别居民的旅游感知在旅游收益方面体现出了差异。
3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评述
总体而言,国内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较为广泛和成熟。相比之下,国外学者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并不多见,在已有的研究中主要是有关民族旅游方面的。与此联系密切的是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国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文献主要是关于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乡村旅游中的居民感知和态度问题以及乡村文化旅游研究。特别是关于乡村文化旅游的研究,对于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国内外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由于概念界定的差异及其他一些原因,研究内容有所差别。但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都比较关注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道路和民族村寨旅游对当地居民带来的影响,并倡导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这些观点及论断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23(2):102-107.
[2]金颖若.试论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贵州民族研究,2002,22(1):61-65.
[3]钟洁.民族村寨旅游的游客体验度对比研究――以云南民族村和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06.
[4]罗永常.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24(3):118-121.
[5]杨桂华.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以香格里拉霞给村为例[J].旅游学刊,2003,18(4):76-79.
[6]黄萍,王元珑.创建四川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8):177-180.
[7]黄亮,陆林,丁雨莲.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5):53-56.
[8]黄惠琨.西双版纳曼景兰旅游新村总策划[J].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1(5):53-62.
[9]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4):564-567.
[10]鄢杰.西部民族地区民居接待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制约因素及模式选择[J].探索,2003(6):120-122.
[11]陈国兰.民族地区家庭旅馆经营与管理模式初探――以宁蒗县泸沽湖景区落水村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06.
[12]吴忠军,唐晓云.民族旅游地国内游客行为研究及其应用――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139-143.
[13]张洁,杨桂华.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积极性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生态旅游,2005(10):303-306.
[14]黄华.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4.
[15]罗永常.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村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4):108-110.
[16]付保红,徐旌.曼春满村寨民族旅游中村民社会角色变化调查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2(1):43-49.
[17]唐雪琼,车震宇.哈尼村寨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的初步研究――以元阳县箐口村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04,2(3):79-82.
[18]仇学琴.乡村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的作用与和谐乡村文化构建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10):133-137.
[19]李志飞.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以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2):21-25.
[20]MARTINO.RuraltourisminsouthernGermany[J].AnnalsofTourismofResearch,1996,23(1):86-102.
[21]CHRISTOPHERS.Thompson.hostproducedruraltourismtowa′sTokyoan-tennashop[J].AnnalsofTourismofResearch,2004,3:580-600.
[22]PERAN.Stayingonfarmsanideologicalbackground[J].AnnalsofTourismofResearch,2002,1:7-24.
[23]YIPINGL.EthnictourismaCanadianexperienc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0,1:115-131.
[24]SUSANRP.Ethnictourismandnationalisminwal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5,1:35-52.
[25]ROBEYC.Ethnicpoliticsandtourismabritishcasestud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8,4:818-836.
[26]ROBERTMD,LEEJ.CulturalruraltourismevidencefromCanada[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3,2:307-322.
[27]MOYAK.Ruralculturaleconomytourismandsocialrelation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1,3:762-783.
[28]JENNYB,EUGENIAW.Tourismroutesasatoolfortheeco-nomicdevelopmentofruralareas,vibranthopeorimpossibledream[J].TourismManagement,2004,25:71-79.
[29]MICHAELD,RICHARDSK.Tourismdependenceandresidentattitude[J].AnnalsofTourismofResearch,1998,4:78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