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肉搜索――网络时代催生的一个抓人眼球的新鲜事物,正在以其特有的运作机制和信息搜索方式,掀起一阵阵的“搜索风暴”。它“魔鬼”般无孔不入的威力,让人心为之惶惶;它“天使”般伸张正义的效果,让人举手为之欢呼。拟在科学界定人肉搜索概念的基础之上,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典型案例对其进行利弊分析,并针对其引发的网络伦理危机提出几条可行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人肉搜索;利弊分析;网络伦理;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2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25802
1人肉搜索的概念界定
简而言之,所谓“人肉搜索”,就是以互联网络作为运作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广阔的网络人脉关系,所有网民用户共同参与、群策群力,以提供信息、共享资源、解答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网络社区活动。它打破了传统搜索方式仅仅依靠某个网络程序或网络资料库的机械化方式,而依靠无数网民的亲身参与,用自身的知识、经验、信息渠道,对提问者作出回答。
2人肉搜索利弊分析
目前,社会各界对人肉搜索褒贬不一。有人说它是惩恶扬善的武器,既能帮人们释疑解惑、寻亲找友、弘扬好人好事,又能让一些丑闻恶行无处藏匿。但也有人认为它侵犯了个人隐私,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使一些无辜的人受到牵连。那么人肉搜索究竟是“行善”还是“作恶”,是“魔鬼”还是“天使”,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地对其进行利弊分析。
2.1关注人肉搜索的贡献与便利
(1)方便信息查询,提高办事效率。
借助人肉搜索,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集体智慧,人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查询,迅速找到想要的结果。人肉搜索本身具有的公益性、互、分享性等特点,充分发挥了人在网络世界中的能动作用。一些知名搜索引擎和网站都设立了这个功能,比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例如,在汶川地震中,网友发动“人肉搜索”帮助灾区群众找到失散的亲人,更是体现出了“人肉搜索”的积极作用。
(2)方便舆论监督,净化社会风气。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人类进入自由表达的“民主时代”。崇尚良好的道德风尚,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是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人肉搜索可以发挥正面的舆论监督作用,揭露社会丑闻,还原事实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同时,人肉搜索还可以唤起大众的道德良知,并形成道德约束。此外,人肉搜索还将成为网民对公众人物、政府官员等特殊群体进行舆论监督的工具。
2.2警惕人肉搜索的弊端与风险
(1)大规模的人肉搜索容易形成网络暴力,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虽然很多启动人肉搜索的网友都打着正义的旗号,出自善良的初衷。然而“网络通缉令”一旦发出,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难以控制,曝光隐私、肆意辱骂、侮辱人格、妄加诽谤,甚至到当事人的现实住所进行滋扰等等违法行为接踵而至。这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正义的底线,人肉搜索者正在演化为网络暴民,产生一种网络暴力。所谓“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对某些不道德的行为在网上进行谴责时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或发表不负责任的煽动性、攻击性言论,丑化、诽谤、污辱、谩骂当事人,从而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如此基于正义的道德声讨,其实早已在无形中背离了正义的轨道,异化为裸的网络暴力,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我认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2)人肉搜索权限过分膨胀,导致网络伦理道德失范。
所谓“网络伦理道德”,是指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而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它主要探讨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网络社会(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肉搜索原本只是一种传播信息、获得知识的方法,但是在网民的力推下却走上了一条更为意义深远的道路。大量人肉网友在好奇心和窥私心理的鼓动下,团结一致,为求结果不辞劳苦,在揭露事件真相的同时还附带公开一些与事件无关的信息。信息时代,在每个人都能凭借互联网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而彰显出平民力量和社会正义的同时,网络技术带来的自由传播成了消灭隐私的武器,无孔不入的人肉搜索因公开个人隐私而造成的伦理漏洞现象,引发了网络道德滑坡。
3规范人肉搜索机制,应对网络伦理危机
透过大大小小的人肉搜索事件,我们能够看到由网民的集群行为凝聚而成的一种草根力量的庞大和近似恐怖的蔓延,导致网络道德失范,产生网络伦理危机。我们不能因此而逃避,不能因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出现而远离和拒绝网络文化,而应该积极探究其产生的根源,以及有效的解决办法。
3.1网络伦理道德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网络自身的特点弱化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力。
网络媒体自身具有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的特征,以及相关网站把关人的错误角色定位,使得网民在网络空间中享有更大的思想和行为自由――自由地进出网络,自由地选择信息,自由地信息。于是道德的无政府主义在这里就找到了市场。
(2)网络法律和道德建设的相对滞后使网络伦理问题的出现有了可乘之机。
迄今为止,因特网上尚无全球统一的网络规范,有的只是一些地区性、行业性法规。而在我国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伦理道德、社会制约等方面法规的研究都存在滞后现象,这就使网民在网络空间上陷入到无法可依、无规范可循的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中,转型时期所存在的一系列伦理道德的滑坡现象,甚至党政干部中的腐败堕落现象,使网路伦理道德问题的存在有了现实的根据。
(3)网民自我宣泄和自我表现的心理要求促使了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形成。
现代社会是一个生活和工作节奏快速紧张的社会,现实社会的竞争和压力,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压抑感。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紧张状态和压抑状态下的人们,需要寻找一个宣泄自我、释放自我的机会和空间,而网络空间正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许多网民视自己为网络中无名的“大多数”,信奉所谓的“法不责众”,导致网民责任感的淡化,使得很多人肉搜索偏离了初衷,最终演变成网络群体暴力。
3.2应对网络伦理危机的措施
3.2.1在技术方面,加强网络技术监控和网络管理
(1)逐步实行网络实名制。
针对网民放任的网络行为,“网络暴力”盛行,公民名誉权、隐私权屡遭侵犯的情况,我们可以参照韩国国会通过的《促进利用信息通信网及个人信息保护有关法律(修正案)》,推广网络实名制。网络实名制有利于规范人肉搜索行为,减少网络垃圾信息,增加信息的可信度和网民之间的信任度,营造出更加和谐的网络文化。鉴于实名制涉及公民自由言论的问题,可以先在一些规模大、影响广、人气旺网站推行网络实名制,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2)论坛管理和信息审核。
人肉搜索的载体是互联网论坛,网民针对热点事件人肉搜索出公民的资料信息,对当事人进行谩骂、攻击,侵犯公民人格权利,网站本身难脱其究,在网络侵权案中网站往往作为共同被告受。因此,要规范人肉搜索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网站本身必须负起对网络监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和信息审核。
3.2.2在法律方面,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针对网络管理方面的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不仅给了违法犯罪分子可趁之机,也让一些无意触犯他人权利者找不到准则,如在网络中侵犯他人肖像权、知识产权的概念是模糊的,网民也就难以界定到底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界限。因而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就成了有效保护公民权利的当务之急。
法律不应禁止所有的人肉搜索行为,这样也是对公民监督权的粗暴侵犯。同时,法律也不能置其于不顾,任凭恶意的人肉搜索侵犯他人的权利。“两害取其轻,两利选其重”,应当在公民的隐私权与监督权之间找到平衡点,在规范的同时加以引导。
3.2.3在道德方面,构建网络道德原则规范
网络不仅仅是一种应用,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应当制定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和伦理守则,形成网络社会所特有的道德约束力。网络道德规范既可以制约人们利用网络传播、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行为方式,又可以作为评判网络用户行为的道德依据,尤其在目前相关配套法律滞后的情况下,道德和伦理更能体现出其作用。
3.2.4在教育方面,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使网络用户充分认识到网络是现代社会人们获取各种资讯的基础设施,维护网络的正常秩序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
(1)培养网民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坚持遵守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即无害原则、平等原则、兼容原则、公正原则、互惠原则、自由原则、自主原则。
(2)引导网民对各种信息采取辩证的扬弃态度。虽说网络无国界、无民族、无阶级,但网民则是有国籍,有民族性,隶属于一定阶级和社会中的,因而他们的网络行为要遵从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法律和道德规范。
(3)强化网民的网络整体观念和群体意识。尽管网民在网络终端始终是一个人,但他在网上的行为却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因此,他必须对自己在网上的言行负责。
4结语
网络时代呼唤网络伦理,网络生活需要网络道德。2009年1月1日,天涯、猫扑以及豆瓣的人肉搜索引擎小组,出现了一条名为《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的帖子,称此公约的制定是为了加强网络公民的网络道德意识,加深人们对人肉搜索正确定义的理解,使人肉搜索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不断服务大众。这说明网民已经就这一行为开始了自觉的反省。期望每位网民爱护网络空间,有所为有所不为,恰当利用人肉搜索上。
参考文献
[1]倪素香.伦理学简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徐云峰.网络伦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广播风暴;网络;故障;检测;以太网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724-02
1引言
广播风暴(BroadcastStorm)指过多的广播包消耗了大量的网络带宽,导致正常的数据包无法正常在网络中传送,通常指一个广播包引起了多个响应,而每个响应又引起了新的多个响应,就像滚雪球一样,把网络的所有带宽都消耗殆尽,拥塞会随之出现,从而降低网络的性能以至于使之陷入瘫痪。该现象通常是由于网络环路、故障网卡、病毒等引起的。
2广播风暴是怎样形成的
在网络中,帧的传输方式有单播帧(UnicastFrame)、多播帧(MulticastFrame)和广播帧(BroadcastFrame)之分。单播帧也称“点对点”通信。此时帧的接收和传递只在两个节点之间进行,帧的目的MAC地址就是对方的MAC地址,网络设备(指交换机和路由器)根据帧中的目的MAC地址,将帧转发出去。多播帧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向多个人(但不是在场的所有人)说话,这样能够提高通话的效率。多播占网络中的比重并不多,主要应用于网络设备内部通信、网上视频会议、网上视频点播等。广播帧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在场的所有人说话,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话效率高,信息一下子就可以传递到全体。在广播帧中,帧头中的目的MAC地址是“FF.FF.FF.FF.FF.FF”,代表网络上所有主机网卡的MAC地址。
广播帧在网络中是必不可少的,如客户机通过DHCP自动获得IP地址的过程就是通过广播帧来实现的。而且,由于设备之间也需要相互通信,因此在网络中即使没有用户人为地发送广播帧,网络上也会出现一定数量的广播帧。同单播和多播相比,广播几乎占用了子网内网络的所有带宽。网络中不能长时间出现大量的广播帧,否则就会出现所谓的“广播风暴”(每秒的广播帧数在1000以上)。拿开会打一个比方,在会场上只能有一个人发言,如果所有人都同时发言的话,会场上就会乱成一锅粥。广播风暴就是网络长时间被大量的广播数据包所占用,使正常的点对点通信无法正常进行,其外在表现为网络速度急速下降,轻则造成传送信息大大延时,重则造成网络设备从网络上断开,甚至造成整个网络的堵塞、瘫痪。
3导致广播风暴的因素
3.1网卡
如果网络机器的网卡损坏,常常会产生广播风暴。损坏的网卡,不停向交换机发送大量的数据包,产生了大量无用的数据包,产生了广播风暴。由于网卡物理损坏引起的广播风暴,故障比较难排除,由于损坏的网卡一般还能上网,我们一般借用Sniffer局域网管理软件,查看网络数据流量,来判断故障点的位置。出现广播风暴的原因有很多,一块故障网卡就可能长时间地在网络上发送广播包而导致广播风暴。
3.2网线
压线错误或双绞线的外皮破损,造成双绞线混线,导致网络时通时断。
3.3设备太多
据一些统计资料表明,网络上的设备数量在150~200台时,网络运行正常,且可以达到很高的利用率;当设备数量大于400台后,网络效率将急速下降,容易形成广播风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交换机的端口上广播包数及与其他信息包的比率来确定广播信息是否已对网络的通讯构成危害。
3.4网络设备原因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个误区,交换机是点对点转发,不会产生广播风暴。在我们购买网络设置时,购买的交换机,通常是智能型的Hub,却被奸商当作交换机来卖。这样,在网络稍微繁忙的时候,肯定会产生广播风暴了。
3.5网络环路
曾经在网络故障排除中,发现用户将一条双绞线的两端插在同一个交换机的不同端口上,导致了网络性能急骤下降,打开网页都非常困难。这种故障,就是典型的网络环路。网络环路的产生,一般是由于一条物理网络线路的两端,同时接在了一台网络设备中。
3.6黑客
一些上网者,经常利用网络执法官、网络剪刀手等黑客软件,对网吧的内部网络进行攻击,由于这些软件的使用,网络也可能会引起广播风暴。
3.7病毒
一些比较流行的网络病毒,如Funlove、震荡波、RPC等,一旦有机器中毒后,会立即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网络病毒的快速复制传播,就会损耗大量的网络带宽,引起网络堵塞,导致广播风暴。
4典型案例分析
4.1案例一:网线错接导致不能开机
某学生宿舍,电脑不能启动。
故障前,另一同学因宿舍停电动了交换机的接线,首先检查宿舍的交换机线的连接,果然,错将一根网线的两个头都插入了交换机内,形成环路,产生广播风暴,导致网络错误,Windows开机前要加载网络,网络错误导致不能正常启动,而将网线从计算机拔出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为了避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将所有要接在交换机上的水晶头做了标记,写上了宿舍每个人的名字,这样也方便查看自己线头插的是否牢固。
类似的错误也可能发生在大型的机房内,如果在大型机房,一定要将交换机的柜子锁好,如果发生类似的错误,排查起来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4.2案例二:网线破损导致广播风暴
某单位的网络中心负责在全市各家分公司间信息的交换,各分公司都通过DDN专线经路由器用与主机连接。网络中心的以太网分为两个网段:192.168.1.x和192.1682.x,以下简称网段1和网段2。网段1中有用于处理备分公司信息的生产机及开发机各一台,另有二台与各分公司进行远程通信的路由器。另外还有一些用于开发和监控的计算机。网段2中有多台计算机,进行客一端的开发调试。开发机和一台计算机同时连在两个网段上。
某天,发现各分公司的网络传输时断时续,仔细观察故障现象,基本上可以判断是通信问题造成的,因为无论是在网段1还是在网段2,计算机与生产机的连接都出现了时断时续的现象。而与生产机直接相连(不通过以太网)的主控台与主机的连接则没问题。从主控台上看,无论是内存占用还是CPU利用率等各方面都没有发现异常。而且生产机上的所有进程也都没有发现异常。看来问题出现在以太网上。既然两个网段与主机的连接都有问题,是不是两个网段都有问题呢?用TCP/IP协议中最基本的测试方法Ping命令测试,结果发现网段2中的各台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都没有问题,而网段1中,不只是各台计算机与生产机之间Ping时断时通,而且其他各台计算机之间互Ping也是时断时通。问题肯定出在网段1上。网段1中各台计算机既然都是通过一台HUB连在一起的,那么HUB出问题的概率很大,所以首先要查一下HUB。经检查,HUB的工作状态正常,但是插在某个端口中的双绞线的指示灯状态却不正常;是闪烁的红灯。拔下此端口中的双绞线,网段1中各台计算机间的通信恢复正常。“顺藤摸瓜”沿着这条线排查下去,出问题的这条线连接的计算机正是接在网段1上的。会不会是这台计算机的问题呢?这台计算机设置好之后很久没有更改了,问题不应出在软件上。是网卡出了问题吗?用另一块好的网卡替换下计算机里原来的网卡,问题仍然存在,说明问题不是出在网卡上。拿来另一台计算机接在这根网线上,还是不能正常连上网络,看来问题很可能出在在网线上。把线两边原来的水晶头切下来重新做,出乎意料的是问题仍然存在。如此看来,问题只能是出在线中间了。笔者从一头顺着双绞线检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是线被一条机柜压住了。由于机柜很重,压的时间比较长,以至于把双绞线的外皮压破,造成双绞线混线。更换新的双绞线后故障解决。
由于以HUB连接的局域网采用CSMA/CD(即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存取)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所以当网线发生混线后,信号不能正常传输并产生错误信号,以至网段内充满错误信号,使得正常信号不能顺利传输,导致网络通信的时断时续。在以太网中,尤其是以HUB连接的共享以太网中,网络中任何一点产生的问题,都可能造成整个网络的不正常以至瘫痪。网线虽然是连在HUB和单个计算机之间,但若是出了问题却可能影响整个网络。
4.3案例三:网络环路导致广播风暴
某局域网进行改造,网线全部重新走,原来整个网有70个点,全部是星型结构,现在增加了30多个用户,也就是说只要增加一个交换机就可以了。现在的网络结构是这样的:整个网全部采用的是星型拓扑结构,中心机房配备一台TCL的三层交换机,服务器主要提供FTP、文件服务、Web等多项服务。各楼层采用TCL的交换机,全部带有VLAN技术,各个终端通过百兆Avaya网线接入网络。
网络刚开始用的时候各方面还不错,可是最近有多个用户反映网络连接情况时通时断,网上邻居有时也不能互访。刚开始以为是信息量过大交换机的端口堵塞,把交换机、服务器重启了多遍,还是不行。又从软件着手,先从服务器上杀毒,然后把各个交换机关掉,对每台机器杀毒,可是故障仍然存在。在Ping网络中的部分服务器或计算机时,依旧丢包,网络时断时续。当我在杀毒并断开个别的交换机时,网络恢复了正常,而我再次插上去的时候,就再次断线。这时,断掉所有的交换机,然后一个个地插上,直到找到出问题的那个。经过仔细的观察,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原来当时做这个网时,核心交换机和子交换机之间都留了两根级联线,平常都只插一个,另一个备用。而在这个交换机上两根都插上了,当交换机上的用户向另一个用户发送信息时,数据包就会沿着另一根备用的线,通过核心交换机循环地发送数据包。当信息量大的时候,就会浪费核心交换机的资源,造成网速下降直到断线。
此次故障主要是由于网络中有环路存在,造成每一帧都在网络中重复广播,引起了广播风暴。要消除这种网络循环连接带来的网络广播风暴可以使用STP协议,大家可以查阅思科等相关的书籍,在这就不多说了。另外,以后我们在做比较大型的网络时,一定要建立详细的档案,包括网络布线图、IP及MAC对应表等,并在网线上套数码管。这次故障经查证就是因为一个新来的同事粗心造成的。
4.4案例四:网络环路导致网络异常
某单位局域网内有多个用户反映网络连接情况时通时断,有时同一楼层的计算机都无法互相Ping通,故障用户分布在多个楼层,故障点不集中。对个别端口做互换测试,故障仍然存在。在故障计算机上进行测试,发现可以Ping通网络中的部分服务器或计算机,Ping核心交换机的IP地址常出现不通、丢包、时延大的现象。利用华为的网络软件对可管理的交换机做检查,没有明显的报错。
首先怀疑为核心交换机物理故障,观察交换机的指示灯状态以及各端口的状态,显示正常。对核心交换机清除缓存、关闭重启,并检查交换机的配置情况,没有改变。
经过以上的检查和测试,分析故障应该不在硬件部分,利用Sniffer抓包分析软件将网络中的数据包抓下来分析,发现有大量数据包来自同一个MAC地址,目的地址是根本不存在的IP,怀疑是类似于“冲击波杀手”一类会造成网络堵塞的蠕虫病毒。根据网络正常时建立的IP地址及MAC地址对应表查出该机属于某层的一台PC,初步确认故障点后将MAC地址对应的计算机从网络中断开并升级杀毒软件,然后重新接入网络,此时故障仍然存在。
为了确定具体故障点,仔细察看网络拓扑图,发现该单位将分属于两个不同VLAN的连线分别连接两个不同的Hub,当天为了使用方便,将两个Hub用级联的方式连接到了一起,将其连线断开后,故障彻底排除。
此次故障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网络中有环路存在,造成每一帧都在网络中重复广播,引起了广播风暴。要消除这种网络循环连接带来的网络广播风暴可以使用STP协议(生成树协议),以网络中一台交换机为节点生成一棵转发树,而树是没有环路的,这样所有的数据都只在这棵树所指示的路径上传输,就不会产生广播风暴,但由于SPT算法的开销非常大,所以交换机上都未启用该协议。
在故障发生时,应首先了解故障前网络的改动,建立完善的网络文档资料。包括网络布线图、IP及MAC对应表等,否则在确定MAC地址端口时会消耗大量的时间。现在有很多局域网工具软件都可以通过扫描获取网络中的计算机的这些信息。
5结束语
电脑的故障虽然多种多样,但并非无规律可循。随着理论知识和经验技术的积累,故障排除将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简单。严格的网络管理,是减少网络故障的重要手段;完善的技术档案,是排除故障的重要参考;有效的测试和监视工具则是预防、排除故障的有力助手。科学的方法和步骤使得我们排除故障更加快捷和准确。
参考文献:
[1]胡道元.计算机局域网(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
[2]王宝智.局域网设计与组网实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
[3]时红娟.分析局域网速度变慢的主要原因和解决办法.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5).
【关键词】广播风暴;交换机;集线器
SeeafewreasonoftheBroadcaststormfromtheSwitchprinciple
TianlinfengChongqingcollegeofElectrnicEngineeing
Abstract:thistextonBroadcastStormallwithexchangeafewreasonreasonoftheworkprincipleoftheSwitchanalysiscreationwebcastingstorm.
Keywords:BroadcastStorm?SwitchHUB
1、引言现代信息化飞速发展,网络规模的扩大,网络故障增多,在所有的网络故障中,广播风暴引起的故障占80%。网络广播风暴究竟怎么形成的呢?要弄清楚就必须了解网络中设备的工作原理。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是交换机,所以很有必要了解其工作原理。
2、广播风暴。一个数据帧或包被传输到本地网段(由广播域定义)上的每个节点就是广播;由于网络拓扑的设计和连接问题,或其他原因导致广播在网段内大量复制,传播数据帧,导致网络性能下降,甚至网络瘫痪。这就是广播风暴。
3、集线器和交换机的基础知识
3.1交换机的概念:交换机(也称Switch)是一种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第2层(数据链路层)为网络用户提供信息传递和交换的一种网络设备。主要功能是通过“学习”网络中用户的物理地址(MAC)地址,在缓存中构建一个MAC地址表,明确收发数据的网络用户接入在交换机的具体端口,然后为发送信息用户和接收信息用户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信息准确快速直接由发送端口到达目的端口。
3.2集线器的概念:集线器(也称HUB)是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第一层(物理层)的网络设备。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采用CSMA/CD(一种检测协议)访问方式把所有节点集中在以它为中心的节点上。HUB不具备"智能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它也不具备交换机所具有的MAC地址表,所以它发送数据时都是没有针对性的,而是采用广播方式发送。
4、集线器与交换机的区别
目前我们常会有通过交换机数据全部是点对点转发的,绝对不会产生广播风暴,所以认为交换机的网络里,没有广播风暴的存在。以下我们通过对交换机和集线器的功能分析,了解出现广播风暴的真正原因。
4.1用集线器组成的网络称为共享式网络。共享式以太网处于OSI模型的第一层--物理层,要求端口两端的数据速率一致,数据帧一致,通信协议一致,在数据通信的时候采用CSMA/CD协议原理。集线器不能识别通信双方的地址,不能准确判断通信双方的具置,所以当发送方把数据发到网络上时,集线器只能把信息以广播方式发给网络中的所有用户。而且网络中的所有用户要发送数据前,都要时刻侦听网络中是否有数据发送,如果有,就要等待然后继续侦听,直到网络上没有数据发送是才发送自己的的数据。所以的当用户越多,数据交换越多冲突几机会就越大,网路利用率就越低,每个用户的实际可用带宽随网络用户数的增加而递减。
4.2在交换机的网络中,交换机利用MAC地址的学习和查找功能,按照发送用户发送信息中包含的接受方的MAC地址,在交换机缓存的MAC地址表中准确地址查找到接收方的准确位置(在交换机的具体端口),在收发双方快速建立一条专用通道供数据的交换,只有当接受方的MAC不在交换机的MAC表中时,交换机才将信息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MAC地址表中,同时形成了更新后的MAC地址表,也满足以后数据交换的需要,这样就避免了冲突的形成。只有两个发送端口企图同时将信息发往同一个接收端口时才产生冲突,否则多个源端口与目的端口之间可同时进行通信而不会发生冲突。所以交换机通过根据MAC地址表的过滤和转发,可以有效的隔离广播风暴,减少误包和错包的出现,避免冲突。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连接在交换机中的用户独享全部的带宽。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而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通过实验测得,用集线器组成共享网络的最到传输速率远低于用交换机组成的交换网络。
5、产生广播风暴的原因。通过对以上对集线器和交换机的了解,可以分析出网络产生广播风暴的原因,一般情况下,产生网络广播风暴的原因,通常会有以下几种:
5.1网卡的损坏:网络中有机器的网卡损坏,网卡损坏通常是芯片中的几个脚碰到一起了,这样导致形成简单的环向交换机发送大量的数据包,产生了大量无用的数据包,产生了广播风暴。
5.2网络线缆的损坏:线缆损坏主要是由于比如老鼠把绝缘皮被咬破(或者是在地上被无意识地踩破)让里面的2根或者机根铜芯接触到一起,这样形成一个弱电上的环路,导致无用数据长时间大量地发到网络上,产生广播风暴。
5.3网络设备原因:主要是在网络中仍然使用大量的集线器,或者是购买交换机的时候被一些商家用包装过的集线器当交换机卖了。
5.4网络环路:网络环路是广播风暴产生中比较常见的原因之一,广播风暴是指一条或者多条介质首尾两端插在同一个网络设备的不同端口上,或者一个网络中的几个设备简单的首尾连接,通信始终在这个环路上进行,导致了网络性能急骤下降,趋于瘫痪。
5.5网络软件:软件方面主要包括网络病毒和黑客软件,流行的网络病毒如:Funlove、震荡波、RPC等病毒,网络中有系统中毒后,会向网络发送大量无效的垃圾数据,甚至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病毒,就会消耗网络带宽,引起网络堵塞,造成广播风暴。另外有些上网用户,出于好奇或者自身的目的,利用网络执法官、网络剪刀手等软件,对内部网络进行扫描,扫描就是发送大量的数据,所以也可能会引起广播风暴。
结束语
现在随着网络用户越来越多,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广播风暴产生的几率就越来越大,引起的网络故障越来越频繁,要想做到对网络广播风暴快速判断和处理,除开应抓住以上几个方面外,还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技术,合理利用网络设备和软件服务。
参考文献
[1]BatesRegisJ.Bud北电网络第三层交换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方法
网络暴力是如何形成的,下面将从多学科的角度浅析原因。
一、网络暴力的形成及含义
“网络暴力”现象畅行于WEB2.0时代的中文互联网,最先进入公众视野的暴力事件当属“高跟鞋虐猫事件”,主人公虐待猫咪的行为引起了网民的公愤,在网络追缉令的强大攻势下,主人公丢掉了工作,付出了代价。当时的人们还为网络时代的舆论力量之强大欣喜不已。继而,网上追缉令越来越频繁,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私密,甚至涉及到私人情感(如“铜须门”事件),事件的真实客观性得不到保障,造成了一系列冤假错案(如“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网络声讨从正义的道德审判转变成对公民人权的践踏。
这些事件从本质上说,属于典型的“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迄今没有科学的定义,但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以上事件,概括出它们具有以下特征:
1.参与受众数量成规模,事件在网络上有很强大的传播声势;
2.它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是发动网民调查出当事者现实中的身份地位,对其行为进行道德审判,经常伴随侮辱、漫骂等语言暴力;
3.它侵犯了当事者的隐私权与名誉权,给其生活造成相当大的不便。
二、网络暴力的多重解读
1.传播学:网络传播成为网络暴力的有力武器
依据传播学相关理论,我们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首先,根据传播学中“选择性接触理论”,即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人群或内容加以接触,从而形成了群体认同。其次,网络论坛中存在“沉默的螺旋”,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这种舆论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于孤立状态,可能遭致社会制裁。能够真正引导网络舆论的仅仅是少数“意见领袖”,他们迅速成为了指引言论的风向标,而其他网民则大多选择了附和或沉默。第三,在群体传播中,存在从众现象。从众的本质在于个体对群体压力的遵从或屈服。人的社会性固然决定了人的从众性,但从众的直接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担心遭到来自群体的惩罚,二是想得到正确行事的指导。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W•巴克的话来说,“人们趋于遵从是因为群体给他们带来了某些信息性的或规范性的压力。”
综合上述理论,网络环境中,网民在关注一新闻事件时,往往喜欢与自己意见相符的人“拉帮结派”,意见相同的人越来越多,从而使某种舆论声势越大。而且新的围观群众也会慢慢接受这一有影响力的舆论倾向。原来在其中唱反调,或者心里有异议的人,这时就不敢在公众面前再发言,因为人们都是从众的,说出自己心里的异议,等于自投罗网,很可能会受到众多网民的“群殴”。在这种机制下,一个小小的人肉搜索,往往会演变成为百万网民一齐找一个人,这样对被搜索者造成的伤害,称之为“暴力”一点都不为过。
2.社会学角度:消费文化影响下的“暴力消费”
网络本身没有暴力因素,网络暴力源于消费文化支配下人性的变化。暴力的消费突破公众利益和公共道德的领域,愤怒的群情以道德高地之优势扑向私人空间和现实生活。网民们对某一现象的讨论往往演变成对个人的审判,甚至是集体围攻,出现了“沉默的螺旋”、“贞节牌坊”等古老而野蛮的道德审判,披上高科技的数字外衣复活且壮大。“人肉搜索”演变成网络世界的一种暴力消费,受众在消费了暴力的同时,也被暴力所消费,受众用网络审判消解了事件本身,最后娱乐的是“审判”这个过程。
3.经济学解读:从需求理论看暴力成因
需求曲线的一个基本性质是,随着价格的增加曲线向下倾斜。广义而言,需求曲线是需求量与获取该产品所付出的所有成本,成本越高,需求量越小,成本越低,需求量越大。我们把“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看成一种社会长久压抑后网络“宣泄”的需求,而且这种宣泄的需求量是庞大的。根本在于,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使搜索和言论轻易实现,其中的技术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极低,复制传播几乎不存在成本。而且人肉搜索的流行要究根于“赏金猎人”制度。所谓的“赏金”是指猫扑上通行的一种虚拟货币(MP),这种虚拟货币可以用来购买一些增值服务。有人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时就在网上发帖并许诺一定数量的MP作为酬谢,赏金猎人们用各种方式去寻找答案,并积极地回帖邀功,通过给别人答疑帮助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加上非常实际的MP奖励,赏金猎人对这项工作乐此不疲。
三、探寻网络暴力的解决方法
1.把关议程设置,加强舆论监管
在BBS环境中,几乎没有这些方面的约束,为了宣传站点、增加点击率,它们在议程设置时,越隐私、越敏感的议题越被置于醒目的位置,这些个人议题因为关注度增加转变成公众议题。在这种情况下,加大BBS的把关议程设置迫在眉睫。网络管理人员应对贴吧中存在的潜在威胁及时清除。当然,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还需要把关人的道德修养和自身觉悟。
2.创新扩散理论的网络管理应用
1962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教授在《创新扩散》一书(第一版)中指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要能继续扩散下去,首先必须有10%~20%人采纳这种创新物,创新扩散比例一旦达到临界数量,扩散过程就进入快速扩散阶段,这个过程一直延续,直到系统中有可能采纳创新的人大部分都已采纳创新。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总是借助一定的社会网络进行的,在创新向社会推广和扩散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但在说服人们接受和使用创新方面,人际交流则显得更为直接、有效。因此,创新推广的最佳途径是将信息技术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创新扩散理论为我们解决网络暴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互联网络的管理中,不管推行什么样的新管理措施或新意见,首先需要有10%~20%人采纳,如果这些人能够成为“意见领袖”从而建立起创新扩散网络,那么就有可能加速扩散进程。整个扩散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其中的“意见领袖”起到关键作用,或许这对互联网管理是一个启发――集中对这关键的10%~20%进行培养、管理和影响,即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减少成本的途径。
3.用经济规律引导网络方向
【关键词】民主;暴力;条件
民主应该是多数人的统治,民主是中性的。而民主暴力不是民主,而是异化了的民主。这种异化是对民主本性的背叛与扭曲。因此,民主暴力是有其自身条件的。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1.民主成为工具
俞可平先生的《民主是个好东西》认为:“民主制度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民主竞选。二是分权制衡。三是舆论监督。四是结社自由。”“民主有很多重要价值。第一,民主是自由、平等的保障机制。第二,民主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第三,民主是腐败的克星。第四,民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的途径。”
以上内容说明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民主只能是一种工具,是手段。他就好像一把剑,好人可以用他来保护自己,好的政府可以用他来保护人民――因此他可以是好东西。坏人也可以利用他去杀人,坏的政府可以利用他推销自己的产品,包括自己的价值观。谁不听,或者不满意谁,他就可以用他进行“革命”,干涉别国事务,用金钱扶持所谓的民主势力,或者用枪炮支持民主斗士,甚至大打出手,让你国家的领导人上国际军事法庭,上绞刑架、或者直接用枪打死。并且美其名曰:民主。因此他也可以是坏东西。
因此,我认为,民主是剑,是工具。
2.民主的异化
2.1民主本身不是暴力
人们通常认为,民主一词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此后一直是个政治概念,只意味着政治民主。严格地说,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或在民,其本义只能是人民的民主。
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时反复指出,无产阶级的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王绍光先生在《民主四讲》中给“民主”概念下了一个“最原始、最简单的”定义:“由全体人民(而不是他们选出的代表)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
归纳以上内容,对我们认识民主的性质和工具性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因此,我认为,民主应该是多数人的统治。但是多数人的统治可以是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也可以是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代议制),但是必须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而不是代表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和意志。
民主本身是中性的,没有暴力的。民主是工具,关键是这个工具或者剑谁控制、利用它。好人控制、利用它就是好剑;坏人控制、利用它就会成为暴力!所以,民主成为暴力的工具,是民主暴力的重要条件。
民主本身具有普适性价值,这是没有疑义的。
2.2西方民主的异化
因为“选举”是有产者在政治领域中操纵无产者的“看不见的手”,恰如“市场”是有产者在经济领域操纵无产者的“看不见的手”。我们都知道,自称“民主”的体制未必民主;其实,形式上看似“民主”的体制(如有定期选举和多党竞争)运作起来也未必符合民主的原则。例如,当“民主”这部机器的关键部件要靠金钱的“剂”来维持运转的话,“民主”变成了“钱主”,那些看似“好”的东西还是真正的“好东西”吗?
3.民主与强权、霸权结合
民主与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结合,就形成了民主暴力。近年随着美国民主在一些国家的强行推销,结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甚至带来的是灾难。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以及搞“阿拉伯之春”、“”争等,导致不少国家社会分裂、动荡,西方媒体一直将其中的街头暴力抗议鼓吹为“民主”,还常给那些示威者冠以“民主的希望”这样的美誉,同时动辄指责那些国家的政府进行专制镇压。近期发生在乌克兰“”的乱象,美国等西方国家直接支持、甚至用美金资助所谓的亲西方的民主人士对抗政府,政府,对政府的行为大加指责;而民主派上台后,却指责亲俄民众,直接支持镇压。其民主的两面性暴露无遗。而发生在“民主发源地”希腊的同类事件,其乱象与“”何其相似,却不见有西方政客或媒体出来声援“民主”,倒是听到不少“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幽灵”的激烈声讨,还要求政府采取断然措施恢复秩序。西方一些人在民主问题上的虚伪十足和双重标准,可谓再次表现得淋漓尽致。按理说,民主政治可以保证各利益群体平等协商、社会规范有序,在凝聚民心、汇集民智、整合民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经济危机蔓延的形势下,更应该发挥民主制度的优势来团结人民共度时艰。泰国危机、希腊危机、叙利亚危机等教训足以令一些陷入“民主迷思”的人清醒:民主不是万能的,运用不好可能适得其反,尤其是一味迷信和神化所谓“西方民主”,更是值得深刻反思。大家在沉默反思美国式民主的真正价值,而且都在问:民主到底是好?还是坏?就连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学者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4.少数人利用民主
民主是个好东西,因为是多数人的统治。但是如果被少数人利用,也会形成暴力。
部分台湾学生以反对服贸协议为名占领立法院20多天,实际上就是以台湾为首的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民主暴力。他们利用民主反对服贸协议,表面看是民主行为,实际上是对法律的蔑视,对政府的蔑视,对多数人的蔑视。况且占领立法院的学生还有不明真相,甚至不知道服贸协议具体内容的。接着又开始了“反核四”的所谓民主运动。就连李登辉都出来说:“如果台湾不搞核电站,电哪里来?”.民主是多数人的,反对“核四”能够代表多数人吗?实际上也是少数人对多数人实施的民主暴力。
香港少数人以“占中”要挟中央政府实行他们所谓的民主选举,实际上也是少数人对多数人实施民主暴力。
网络本身是个好东西,是民主的重要载体。但是现在出现了“网络暴力”的新问题。这也是民主暴力的新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暴力;特征;心理因素;规避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39-01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具。互联网既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又带来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网络暴力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引发了人们的大量关注和思考。
一、网络暴力的表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一些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暴力现象开始肆虐网络,而且网络社会中所特有的暴力现象也逐渐出现。近年来,网络追杀、网络通缉、人肉搜索等暴力词汇充斥着网络世界。纵观典型的网络暴力事件:从“虐猫女”“铜须门”,到“最毒后妈”、“很黄很暴力”,再到堪称“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的“王菲事件”,直至“微博直播自杀”,网络暴力愈演愈烈,其造成的后果和产生的影响自然也远远超出了网络的范畴,甚至影响到现实社会生活。因网络舆论暴力而引起的网络侵权案件也越来越多。人们在感受网络舆论监督强大力量的同时,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也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网络舆论也从原先的正义声讨转变成了对公民人权的践踏。有关专家己尖锐指出:网络暴力已经挑战传统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底线,亟待用法律、文化和道德手段给予制裁。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
笔者认为,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以及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为或言论侵扰,致使其权利受损的行为。通过对网络暴力案例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暴力的几个重要特征:第一,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网民以情绪化的心态,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在道德的名义下不顾一切讨伐一些在他们看来不道德的行为。第二,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实施暴力。第三,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三、大学生涉入网络暴力事件的心理分析
大学生在博客、论坛、社交平台等网络社区上的极度活跃,决定了他们在网络暴力参与者当中也可能占有较高的比例。调查表明,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热衷于参与网络暴力活动,甚至明知网络暴力的某些行为触犯法律,依然乐此不疲。他们这一行动的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心理因素。一是逆反性格,部分青年只看到社会问题的消极面,对社会前景感到悲观,从而产生强烈的剥夺感和逆反情绪。二是释压需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匿名的网络不仅是一个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合理渠道,也是一个风险趋近于零的放纵之地。三是狂欢欲望,部分大学生在学校主流文化处于被边缘化或被压制的状态时,就会产生在网络虚拟世界发泄不满、逃避现实、追求娱乐放松的心理诉求。四是从众心理,参与者更多的是怀着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心,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理性判断,人云亦云,跟风追击。五是理性缺失,青年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很容易情绪化和极端化,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主动或被动的跟风追击,代之以无意识、非理性的语言暴力。六是成就动机,部分青年大学生在学校主流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便或多或少的产生存标新立异的心理,便寄希望于虚拟世界,希望在网络空间甚至现实世界得到重视。
四、大学生涉入网络暴力的规避措施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人,网民总数继续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大学生占网民总数的比例很高。在博客、论坛、社交平台上大学生极为活跃,大学生网民中拥有博客的比例、BBS的应用普及率,特别是社交平台的应用普及率都居于所有群体的第一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认为,时间上的闲暇、年轻人的好奇与好动的心理,以及互联网的无限可能是他们乐此不疲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