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养老机构;行为方式;养老模式;适应性
1缘起
人口老龄化已是当今社会不争的事实,它对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产生严峻的考验。养老机构作为当今社会养老的重要场所,包括老人院、福利院、、老年活动站、日托养老站、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等不同机构,目前面临床位缺口大、建设标准低、休憩设施少、环境品质低等现象。养老机构的空间环境承载着老年人生活起居等基本功能和丰富的交往、休闲、娱乐等户外活动,因此,大力提升空间环境品质,构建满足老年人行为方式和养老模式的空间环境,势在必行。
2老年人行为特征研究
老年人行为特征分为生理行为和心理行为,生理行为可划分为四个渐进阶段:60―64岁,健康活跃期;65―74岁,生活自立期;75―84岁,行动阻碍期;85岁以上,衰弱护养期。老年人生理机能、身体免疫能力逐步衰退,并对环境敏感性提高。心理行为突出表现为孤独、失落、自卑、急躁、抑郁等普遍心理状态,更加需求安全、有社会及家庭归属感、可供交流以及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作为规划设计人员,我们无法去设计人的行为,但可以通过对老年人活动的研究,协调人、活动、空间三大要素的关系,营建适应老年人行为特征的空间环境场所。
3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纵观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至今,养老模式可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大模式。家庭养老模式是以自理和亲友照料为主,社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为辅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包括:老人社会中心、日托/日间护理中心、上门服务照顾等;而社会养老模式则是属于提供长期照顾的机构专业护理,包含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或者老人院、老年公寓、护理院、安怀院等,三种模式将在很长时期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研究主要针对这三类养老模式,探究老年人真正需求的空间环境。
4养老机构空间环境适应性解析
老年人养老机构空间环境必须将人、行为、环境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对社会养老模式和老年人行为特征分析,笔者认为创造高品质的养老机构空间环境,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公共安全
公共空间的安全性是空间场所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正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提出“街道眼”(StreetEye)的概念,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区和增加街道上人交往的机会,并指出汽车对公共空间的霸占。
1)合理组织人车交通流线。注重动线交通体系和逗留场所的划分,组织人行、车行交通和公共活动空间场所的流线问题,慎重考虑车行交通,避免其对老人户外公共活动的影响。
2)采取小尺度布局模式。控制建筑体量,营造小街区空间模式,增加公共交往的机会,营造丰富户外活动氛围,增强视觉可达范围。
3)完善公共设施。对于活动自主能力较低的老人群体而言,应按照相关规范和文件建设无障碍设施体系,并对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如室外座椅、花池、廊架、露台以及室内活动室、楼梯、转角等空间细部重点设计。
(2)社会归属
老年人逐步退出社会工作岗位,社会角色发生较大改变,多表现孤独、失落、自卑等消极的心理特征。营造具有社会归属感的场所空间是改善老年人心理特征的有效方式。
1)营建公共展示空间。为老年人提供一定尺度的集中公共交往空间,提供自我能力展示的“舞台”,如室内中庭、活动室,室外露天小型舞台等空间,是老年人相互展示、相互欣赏的趣味场所,增强老年人生活自尊心、自信心。
2)增加与外界的交往。积极创造不同类型的公共交往空间,如室内私人访问室、公共客厅、家庭活动室、餐厅等访问、活动、聚会空间,增加养老机构内部与外界交往机会,营造老年人社会归属感。
1)摆脱目前主流的“宾馆化”、“医院化”居住空间模式。这种单一化、模式化的空间类型乏味而缺少活力,在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塑造特色社区空间;在建筑单体及户型设计上多样化,创造富有文化内涵的人性场所。
(3)邻里交往
邻里交往作为老年人室内及户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老人公共活动的交集部分,其空间环境品质极大地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
1)空间尺度的控制。因大多数老年人活动自主能力有限,在养老机构总体空间布局中,邻里交往空间与基本生活空间应保持合适的距离,笔者建议距离控制在100m,并设置便于老年人使用的公共厕所。另外,考虑老年人视听等生理机能下降原因,场所尺度应以个人距离(0.45-1.30cm)为基数进行规划设计,公共交往空间尺度宜控制在25m(眼睛可辨识物体最大距离)之内,以此来限定邻里交往空间的宜人尺度。
2)营造宜人的边界区域。正如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在《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中所述:“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决不会富有生气。”宜人的边界区域更加适合生理及心理特殊的老年人群体,在邻里交往空间中,应着重设计建筑、户外场所的边界区域,诸如门厅、外廊、凸凹建筑边界、花池绿篱旁等,为老年人提供交谈、阅读、打盹、下棋、晒太阳、看人等丰富的邻里交往活动。
(4)空间层次
老年人虽很需要公共交往活动,但不意味仅仅构建单一公共空间,因老年人特征不同、活动内容不同,也需要建立从公共性到私密性的序列,室内空间客观存在有生活起居、客厅、公共活动、餐厅等不同空间的层次,规划设计应加强并引导公共、私密及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的布局,使动静区分明显,起居等私密空间避免相互影响。户外空间结合活动内容形成形成有明确边界,有认同感、从属感、领域感的空间层次,各个空间进行和缓、流畅的过渡,激发更具活力的户外活动。
(5)舒适环境
创造养老机构舒适环境需要八个要素:空气清新;安静,没有噪声;丰富多彩的绿化;与水景亲近;街景美丽而整洁;具有文化氛围;适于人们散步的场所和空间;有游憩设施。笔者归纳为应注重对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及文化要素的表达。
1)自然要素的组织。注重自然环境与建筑的交织,风环境在空间布局的生态技术考虑,日照间距的控制,保温与隔热技术在建筑及绿化、水体等要素中的运用。
2)人工要素的构建。主要涉及基础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环境艺术等方面,基础设施应考虑道路、铺装、管线及室内外无障碍设施等方面,休闲娱乐设施应关注室内外健身设施、茶座、等空间设计。而环境艺术则是将小品、雕塑、灯具、花池、建筑内外装饰灯等统一设计。
3)文化要素的彰显。注重文化要素的挖掘,采取合理的物化方式,如雕塑、小品或自然山体、植被、古树等形式各样的物化对象,做到醒目而典雅、自然而和谐,充分融于养老机构空间环境场所。
5结语
养老机构空间环境包含建筑实体环境和户外环境,不同养老模式及老人行为特征是构建养老机构空间环境的重要依据,本文以此出发点,探究养老机构的特色空间环境构建,以求能促进更好地规划和建设各类养老机构,但限于自我水平有限,难免有所欠缺,恳请广大同行予以指正。
参考文献
[1]陈慧宇,城市养老院建筑及环境设计探讨,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
[2]马光,胡仁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3]李道增.环境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日]芦原义信著,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5][丹]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关键词: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座椅设计;人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TS6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2)16-0110-01
一、公共休闲空间座椅设计的理念
在当今中国这个城市急速膨胀的时代,城市户外空间的建设越发显得重要。城市户外生活是指在现阶段存在城乡差别的条件下,城市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城市户外空间建设从侧面反映了城市的特色和精神状态,是城市在最短时间内向别人展现自己的方式。作为户外空间的一部分,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座椅也有着很多的讲究,无论是从座椅的材料、种类。我们需要从座椅所面对的使用人群、座椅所安排的地方和城市的人文精神等多个角度来考虑座椅的设计。下面,我从座椅所面对的使用人群这一角度来简析座椅设计。
(一)面对老年人,兼顾舒适与集体交流方便
老年人的身体相较于年青人更容易感到劳累,而相较于小孩又比较安静不会轻易动,会经常长时间坐在那里,所以在设计老年人的椅子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座椅及时在老人长时间落座后,也不要给老人带来太多的劳累感。老年又时常饱受寂寞的煎熬,所以,他们时常会去公园,因为那里有很多其他老人。所以,公园里的座椅设计可以多样化。譬如,亭子里的围坐形式就很方便老年人相互交流,此时,亭子一般水泥制作,但座椅却最好设计成木质的,因为水泥制的比较凉,不适合冬天坐。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座椅要便于老年人去使用。
(二)面对年青人,我们需要注重质量与隐私
年青人平时的生活相对老年人,压力打了许多,他们也没有太多的空余时间,因而,这类的座椅大多是为学生、情侣和需要交流工作的伙伴使用这样的人群与老年人不同,他们注重谈话的隐私性,所以,我们除了要注重座椅的质量,尽量使得座椅能使这些平时一直劳累的身体放松下来,得到缓解,也要注意座椅间的距离、座椅的长度,以便更适合年青人使用。
(三)面对儿童,我们要注重安全与童趣
与年青人和老人不一样的是,儿童需要的是我们更多的呵护。儿童没有成年人的自制力,鞥没有成年人的判断力和控制力。尽管家长会尽力照顾他们,但总有疏忽,所以,他们的座椅需要我们考虑到安全,而不仅仅是舒适。同样,孩子处在一个对世界新奇的时候,这时候他们的认知很强,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座椅上花些精力,满足他们趣味娱乐的心里,甚至可以添加一些学习内容,在休息的时候也学习一些简单的东西。
这是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所提出的一些想法,但我们同时还要考虑到一个重要因素:城市本身所带有的那种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这些座椅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坐的舒服坐的舒心,更是想让城市建设的更好,给每个路过的外地人通过这些公共设施了解到这个城市,了解到这个城市的特色,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文化,体会到这个城市的人文。初次以外,各种场所下座椅也是不一样的,或简单大方,或绚彩鲜艳,但我们要记住的是这些座椅要与它们所安置的环境融为一体,不要显得突兀。
二、公共休闲空间座椅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作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一小部分,座椅甚至没有引起人们的很多注意。但座椅设计却不该为人忽视。我们可以发现,几乎在所有的公共休闲空间,我们都可以看到座椅,或许它是长廊,或许它是小亭,或许它是石凳,尽管形式多样,可它的价值却是一样,为人们提供便利,尽到其作为公共设施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座椅设计的重要性。
(一)贴心设计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虽然座椅的基本作用都是让人休息,但经过特别精心设计的座椅,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因为充分考虑到大家的情况,座椅可以说是物尽其用,不论是解累,或是想要保护隐私,亦或是交流意见。因为座椅的便利,人们更愿意去使用公共设施,这些公共空间就可能为更多人所利用。
(二)精心设计体现城市的人文性和细致
当人们使用这些座椅时,尤其是外地人,就会体会到这所城市的人文关怀和细致。同样是座椅,给人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比较之下,我们就会在心里会心一笑:这座城市竟是这样的体贴,连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座椅都如此费心,为人们着想,那它究竟会带给我们多少惊喜?此时,城市已经与人文和细致画上等号。
(三)设计成果为城市添加一道亮丽风采线
这些经过深思熟虑的座椅,必是与它所处的环境相得益彰的,在彰显人文的同时,又使得景色更加和谐。在公园里,如若湖水之上,屹然矗立着一座小亭,用石路与岸边相连,既给了人们休息连天的场所,又使得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加和谐,这是怎样的益处啊!
三、结论
作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众多设施的一部分,座椅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地方,又给了我们交流的空间。可惜,在城市化进程快速的今天,又有多少城市注意到公共设施的建设呢,又有多少城市能真正地建设良好呢?本文从座椅使用对象的角度,简析了一些座椅设计,又强调了座椅设计的意义和目的,旨在希望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光是对座椅的重视,更是对整个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施建设的重视。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我们不能放松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要让城市更加适于人们居住,适于人们生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绿地老人活动空间规划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全世界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的大环境前提下,我国也已经加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已向我们城市的规划、设计者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满足老年人需求,使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安度晚年也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老年人行为习惯特点
老年人行为习惯特点是老人活动区规划设计的依据和基础。通过对老年人的调查、分析,现代老年人的行为习惯主要有5个特点
(一)社会性老年人社会责任心较强,渴望参加社会和集体活动,不愿孤独
(二)趣味性返老还童,喜欢热闹,对各种文体活动兴趣较大
(三)持久性由于空闲时间多,对所喜爱的活动(运动)专注力较强,能长期坚持
(四)选择性由于文化修养、身体素质及爱好的不同,对娱乐活动有所选择。主动性游乐的意向强,不愿过多受人牵制
(五)局限性因年龄较大,精力体力不及年轻人,因此,活动的范围、内容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时间、季节、气候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2老年人对公共绿地的需求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体质退化、器官功能降低、各部分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老年人变得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对于疾病较为重视。从生理上分析,老年人需要到公共绿地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增进身体健康。
再者,老人们从昔日参与社会活动中退了出来,逐渐脱离了社会,不再参与社会事物;老年人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工作单位转向家庭,他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较之以前显得陌生,加上子女“离巢”,过去那种热情、热闹的氛围一去不复返,对新的生活规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适应,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孤独感、失落感。
一些生活宽裕、身体健康、文化素养高的老人对社会活动、人际交往、文体活动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迫切希望社会能为他们提供一些活动场所。
3老年人活动空间规划设计
老年人喜爱充满活力和生机、传递着自然和健康信息、处处体现贴心关怀的绿色环境。老人活动空间的设计应为到此区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对各种娱乐活动的需求,创造一个使老年人心情舒畅,既能修身养性又能锻炼身体的良好环境。
3.1设计基本原则
1依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特点设计,以增进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为原则。
2位置选择充足的阳光为老人身心健康所必需,因此,老人活动区最好选择在背风向阳之处。
3活动区中环境设施宜紧凑、忌空旷。紧凑的布局能给老人以安全充实之感。建筑设施应安排一些既满足功能需求,又造型别致的小品、建筑。如避风阁、躲雨棚、茶室、活动室等。
4保证足够的场地活动比例公共绿地中,应根据其所在地段居民年龄结构确定老人活动区的相应比例,以保证老年人活动的需要。
5老人活动区域应与绿地中其他区域相互联系又有所隔离,同时根据老年人活动特点分成动态和静态活动区域。
6应设有必要的服务设施如设置必要的服务性建筑如厕所、洗手间、电话及服务性设施,如简单的体育设施等。
7应考虑安全防护要求。
3.2老人活动区各种活动空间
前面提到的动态活动、静态活动及较为热闹的活动都属于集体活动,它们需要的空间尺度较大,空间应较宽敞,有足够的面积,场地宜平坦防滑。
小群体空间有的老人出于心理或习惯原因,喜欢同趣味相投的三五个人一起活动,包括动、静、闹,形成一个小群体,这样就应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应的活动空间。小群体空间不宜过大,一般在10m2左右即可,空间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宜封闭,有一定的遮荫及坐憩处。
坐息空间以停坐休息为主,如晒太阳、聊天、养神、观赏、读书、听广播等也是老人们从事室外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空间应有一定的范围要素,至少有一面作为背景,可以用植物、地形、建筑、水面等作为界面要素。坐凳也要采用多种形式,以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坐息空间中应创造“人看人,人看物”的视野范围,可使老年人感觉到在参与社会,产生兴趣。
步行空间许多老年人把步行既作为锻炼又作为消遣。再公共绿地中园路作为一种步行空间其利用率相对较高。在进行园路设计时,平曲线、竖曲线应蜿蜒并富于变化,但园路取向及位置应容易辨认,并在道路转折处、出入口处安排有明显特征并有吸引力的特征物。
步行空间避免高差变化过急,一般不要设置台阶,路面注意防滑,在适当部位,宜提供坐息之地,供散步后休息及观景、聊天。
私密空间有些老人由于自己的性格或爱好,喜欢独坐,不愿被别人打扰,或几个人亲密相处不愿受他人干扰,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间独享其乐。所以在公共绿地中设置一些个人的、私密的空间是必要的。私密空间宜位于风景较佳的静处,具有一定的相对封闭感,避免被主要人流穿过或很容易被别人看到。如果结合一些人文景观设置,如进行垂钓、读书、写生、打拳等活动或静赏一些艺术品也很有情趣。
3.3老人活动区植物配置
1营建保健型生态园林,发挥植物的药用保健作用,使老年人在室外长时间逗留健身的同时,吸收各种植物所散发出的、不同的、有益人体健康的气体,如松柏类植物的枝叶散发的气体对结核病等细菌有防治作用。
2考虑四季变化,应是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即所谓“春意早临花争艳,夏有浓荫好乘凉,秋色多变看叶果,冬季苍翠不萧条”。
3应选择一些姿态优美,色彩鲜明的植物种植在园墙或道路的转角拐弯处,起到点缀、引导、转变空间的作用。
4结语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共绿地中给老人们“一席之地”,让老人们心情舒畅的安度晚年,发挥余热,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公共空间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作为园林工作者在进行公园规划建设时,应当注意到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适宜老年人的公共绿地规划设计。中国园林2000.(2)
[2]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美化家园
[3]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建筑学报。2001.(7)
关键词:老年住宅;场地、总平设计;室内设计
2011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公布的资料揭示了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些大的趋势:一、过去10年,人口年均增长率比上世纪九十年代明显放缓。二、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少儿人口比重降低,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这说明我国人口在快速老龄化。已经步入了老年社会。三、城镇化进程比预期的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接近50%。
人口老年化的加速。我国人口峰值最高的第一、二次婴儿潮的人逐渐步入老年,未来20年老年化进入"加速陡峭坡",203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接近30%.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老年化催生”银发”产业,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在生活、居住、消费等方面老龄化的需求率将会大幅上升。因此,如何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则成为一项重要的发展事项。
纵观老年人生活起居的绪多方面,居住环境问题显然已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及其他使用功能方面存在特殊性。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就应在某些方面进行注意。
一、老年住宅在建设场地和总平面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老人住房建设一直未受重视,由于受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再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考虑三代同住,即使有少量的敬老院也大都是为孤寡老人所建,选址往往在城市的边缘地区,采用院落式管理,相对封闭。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老人与社会的交流,忽视了老人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意识,容易使老人在精神上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想法,不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即使是现在所建的老年公寓,也有相当一部分在选址上也只考虑了周边的自然环境,而忽视了社区人文环境。
建设得很好的社区街坊,一般都有可供老年人居住的良好环境,这里不仅有现成的公共设施,而且通常交通条件也较好,还有一常常被忽视的优点就是这里可以得到来自青年、老年朋友和邻居对老人的关心和照顾。
因此在建设场地的选择和总平面设计应考虑以下几点:
(1)环境质量良好,环境符合老人的心理上的需求,对老人有较强的吸引力;
(2)交通便捷,老人外出或是与子女、友人往来都十分方便;
(3)场地周边活动安全,不应以主要交通干线为界,保证购物、逛公园等一般室外活动不必穿过城市主要街道;
(4)商业设施齐全,如超市、洗衣店、修理店、服装店、饮食店、银行,邮政及药房等应尽可能邻近并便于前往,使入居者对现实生活感到方便,对未来生活感到安心;
(5)基本的地区公共设施如图书馆、保健服务、文娱设施等也都要靠近;
(6)场地不宜直接邻近学校、儿童游乐场或为青年与成年人所活跃出人的娱乐区;
(7)生活气息浓郁,使老人们与各年龄段的居民们有各种各样的相互交往机会,避免产生与社会相隔绝,被社会所遗弃的消极心理;
(8)场地应有足够面积,以满足开展户外活动的要求。
(9)老人居室朝向应日照良好;
(10)居住区内路网设置合理,人车分流,来自主干道的噪音少;
(11)设置坡道联系室内外空间,方便轮椅的使用;
(12)处理好合设或邻设的其他设施与住宅之间的关系,既提供公共交往空间,利于老人开展体育活动,又方便生活。
此外,还应注意共交往空间的设计。在老年住宅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多地为老年人考虑相互之间的交流空间,减少孤独感和寂寞感。
一般在设计中可考虑结合门厅、过厅、电梯厅等设置各种公共交往空间,如“谈话角”、“休憩角”等,适当安排桌椅,为老人们提供休息和增加互相交流的公共交往空间。在设计专住型时,可考虑将公共交往空间扩展到合设或邻近的其他设施之中,在混住型住宅中则考虑将共用部分作为公共交往空间,同时在小区的整体规划中,还应考虑有机地布置公园、广场、散步道等室外公共空间。
二、老年人住宅建筑室内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从生理学角度研究发现,人进入老年后,身体机能退化,功能降低。这些都决定了老人相对而言身体较虚弱,行动迟缓,体力下降,这就要求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应从方便和经济角度出发,占地宜小,室内空间紧凑,使老人平时的生活自理和日常活动的困难最少而且省力,应使防火设计能保证最大安全。老人一般都喜欢宁静,怕吵,尤其是儿童的吵闹,因此外界的环境及室内的环境也应高度宁静。而从建筑心理学出发,老人一般都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抛弃的消极心理,因此建筑室内布置应宽敞明亮、居住舒适,建筑造型应富有生活气息,不应看上去像在社会福利机构。同时在设计中,从构造的角度出发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玄关的设计。多数家庭中都没有扶手、坐凳,而且空间局促,由于凳子摆不下,致使老人一般需要扶着鞋柜等物的台面换鞋。此外,玄关还应该注意轮椅的收放空间问题住宅入口处面积要适当增大,门的宽度要适当增加,地面力求平坦,便于轮椅通过,并在老人经过处预留安装扶手的埋件;
(2)卫生间的设计。卫生间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个容易出现意外伤害状况的所在。以选择淋浴还是浴缸这两样设备为例,大多数老人使用淋浴,尽管他们很喜欢使用浴缸,但确实后者比较危险。而我国在使用浴缸的条件上也有很多的不便,比如说热水、空间问题等,因此,浴缸不见得是适合老年人的洗浴方式。淋浴可以把使用浴缸进出而造成老人滑倒的危险降到最低。很多老人使用浴缸,因为体力问题,还需要配备一把坐凳,这样造成的温差很容易生发疾病。住宅可以考虑紧凑的设计,用省地营造便利,比如能用淋浴的帘子就不用淋浴屏,轮椅转圈的区位就可以扩大一些。如果非要用浴缸不可,就必须在适宜位置安装他们能够借力的扶手,尽量降低危险系数。卫生间洗面台下应凹进,以便老人可坐下将腿伸入操作。
(4)老人容易失禁,卫生间应靠近卧室,并设长明灯;
(5)老人容易摔倒,地面和浴池底都应防滑,浴池、厕所、楼梯及走廊两侧应设扶手,改变方向和高度的地方应用明显色彩;
(6)厕所宜用推拉门,不用平开门;
(7)厨房的设计则在于便利和安全的统一。如果是残障老人使用的厨房,就应该保证让他们坐上轮椅也可以正常操作,而不能是家里无人时,最基本的事情也做不到。以操作台为例,下部设计应留空,还有我们希望设计成连续操作台,这样坐在轮椅上也可以把一件东西搬到对面去。此外,还有炉灶和水池的位置关系也是有讲究的,我们认为L形布局是最理想的,老人在轮椅的转圈范围内可以够到。
(8)采光优良,是目前衡量一套住宅价值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老年住宅采光,就不仅仅为了美观,还有特殊意义。老年住宅各个房间的门都应认真考量,譬如,厨房和起居室,宜用玻璃和门扇,可以透光也可从外面看见,如果老人在厨房里滑倒,自己无法站起来或者晕过去了,外面的人就可以及时发现。否则,由于厨房抽油烟机的巨大响声,很容易把其他声音盖过。而在门上开一个玻璃窗户,声音传递就可以很方便了。
(9)老年人视力下降,易患各种眼疾,应提高房间照度,并抑制眩光,据日本分析,照度需提高2倍;各种设施上的文字说明应加大,以利老人识别。
(10)老人身高会缩短,有时高达6~7cm,因此,开关、门铃和门窗把手应适当降低安装位置;
(11)老人听力降低,应提高报警响;
(12)老人体温低于常人,采暖和地区应考虑提高供暖温度;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建筑,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TS9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建筑将逐渐增多,对老年建筑的理解与研究是建筑师们在不久的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
1、人口老龄化概念
人口老龄化概念在人口统计学中,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判断标准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老年系数,指60岁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第二种是年龄中位数法,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是老年型人口社会。第三种是老少比,老少比大于30%的为老年型人口社会。
2、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截止到2012年,在世界人口中,60岁以上者约占11%。25年后这一数字将倍增至将近四分之一,其中六分之一的老年人将超过80岁,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0亿。中国的60岁以上人口占12%,20年后将升至28%以上。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随着老龄化与城市化并行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突出,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把老年人分为三种类型。自理老人:生活行为完全自理,不依赖他人帮助的老年人。介助老人: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施等帮助的老年人。介护老人: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
3、老年人建筑:
所谓老年人建筑狭义上是指专供老年人使用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广义上是指包括老年人建筑,以及在有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和空间中设置方便和保护老年人活动的设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我们所指的老年人建筑一般是指狭义的老年人建筑。
4、老年人建筑类型:
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托老所
(1)老年住宅
我国的社会福利和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现实问题导致养老模式多样化。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还是子女尽赡养老人的义务。但是许多家庭还不具备年轻人和老年人分开独立居住的条件。因此两代居中共居型两代居是老年人住宅的重要组成。
老年室的位置应朝阳,通风良好,安静。老年室面积宜稍大,除作为卧室外应有独立的起居功能,保证老年人生活的私密与独立性。应有独立的卫生间。室内流线简洁,布局方便。选用圆滑牢固能依靠的家俱。室内色彩柔和,淡雅。
共居型两代居的优点是改造方便,两代人同用门厅、客厅、餐厅、厨房等公用空间,方便年轻人与老年人交流沟通和照顾。缺点是,老年人与年轻人生活中私密与独立性较差,也容易产生矛盾。
第二种就是邻居型两代居,这种两代居老年人和年轻人有各自独立的卧室、客厅、餐厅、厨房,两个子单元可使用共同的入户门和门厅,也可分别入户,通过阳台或楼梯平系。这样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即方便互相帮助照顾,也可保持很好的独立性。
另外,对于子女养老的住宅在户型设计中考虑三代居的各种可能性。即复合家庭的空间设计。第一种父母子女即住在一起又有各自的独立生活空间,即方便子女照顾父母又减少父母子女生活在一起时的一些不便(父母空间+子女空间+公共空间)。第二种当今中国独生子女较多要考虑夫妇双方父母都住在子女周围的可能性(父母空间+子女空间+父母空间+公共空间)。第三种考虑多个此种家庭组合子女不在时老年人有自己的交流空间有互相照顾的可能(家庭空间+公共空间+家庭空间)。
(2)老年公寓
指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考虑到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它是介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养老院养老模式之间的一种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可提供给那些不愿或不方便和子女同住的拥老家庭,以及鳏寡老人和失独家庭。老年公寓给了老年人更加独立的生活空间,同时老年公寓有独立的生活单元,老年人可夫妇共同居住。许多老年人聚集在一起生活,不但能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
(3)老人院
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的不断退化,需要更为全面的照料。养老院是比老年公寓提供更为细致服务的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在这里几乎过着集体生活,有公共的起居厅,厨房,餐厅,更多的室内活动空间和生活服务设施。提供定期的医疗检查,安排定期的集体活动。
老人院适合于介助老人,即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等帮助的老人。
(4)托老所
提供短期的老人照看与护理服务的社会养老机构。主要为高龄老人和患病老人提供日托和全托的服务。介护老人几乎丧失了独立室外活动的能力,需要更加近距离的照顾与更为完善的医疗与生活服务设施。
一个社会的福利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在儿童与老人。逐渐老去,身体机能的逐渐丧失,自理能力逐渐失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的快乐的晚年生活是整个社会要面对的问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老年人的关怀更为重要。
5、在未来的建设与开发过程中我们不妨采用更为多元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居住模式。
(1)居住小区中的老年人居住组团
在土地开发过程中不妨对开放商提出在建设小区过程中配比相应规模的老年人居住面积的要求。可以在小区中专门划出组团提供老年人住宅,由政府和社区管理,或委托给专门的老年物业。组团位置要求安静,通风,日照良好,交通方便,设施完备。住宅宜成组布置,提供室外活动与聚会的公共空间。住宅内设有电梯,每个单元有公共空间,提供老年人室内活动空间,方便老年人相互照料,住户单位由公共空间联系。
(2)老年社区
整个居住小区甚至居住区以老年人为主,规划选址于设计上复合老年人的身心需求。开发模式可以是政府开发,或政府给予优惠政策由开发商开发,开发商不获利或微利提供给那些符合年龄要求的老年人。住宅的拥有方式为老年人拥有终身使用权,老人去世后由政府重新分配给需要的老年人。老年人可通过房屋置换,或低价购买,以及国家福利等多种方式入住老年社区。
6、结语
我国的社会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而我们的老年人建筑发展才处于初始阶段,作为当代的建筑设计者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参照国外经验设计出更好更多的适合老年人的建筑,并且提出更加合理的养老模式。为我国建筑行业提供更加完善的老年人建筑设计理论,创造出更多的老年人建筑。
参考文献
国家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GBT50340-2003)
关键词:活态展示;老年人;旧街区
一、老年人对活态展示空间的情感需求
根据老年人群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老年需要多重的、可控性强的活态展示空间。
(一)对外界交流的渴望
老年人的老年人的展示空间应该具有开放性,增加老年人外出以及和社会接触的机会。避免老年人因离休和人际交流沟的通减少产生的孤独感。
(二)空间安全心理
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的衰退对自身保护能力不足,喧闹的环境和忽冷忽热的温度、起伏不平的铺装、以及眩光等等都会产生不舒服的反应。
(三)回归大自然的渴求
植物可以抚慰人们焦躁的情绪,在老年人的活态展示空间中,绿色的生态景观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
(四)易识别的情感需求
老年人本身的身体状况,认知、记忆力、反应能力的逐渐下降。因此要在老年人的活态展示空间设计中要考虑到能让老年人易识别并有明显特征的空间。加强的标识设计细节,空间的特色感来提高老年人的认知和易识别的情感需求。
二、老年活态展示空间的规划要点
我国老年人在健身方面有良好的集体活动传统,大部分社区的老年人都会参加一些诸如舞剑、跳舞、做操等需要音乐的集体锻炼活动。
(一)场地的需求特点与居住区所处位置的关系
将活态展示空间建在街心花园、公园、广场等具有公共性质的室外空间。因为公共空间可以汇集来自周边多个小区的锻炼者,容易聚拢人气,交流气氛好。但城郊的活动场所要求更具近便性。
由于城郊区位置较为偏远,人员稀少,环境尺度较大,老年人普遍认为应在小区内有近便的健身场地。对于早晚锻炼的老年人来说,小区内的活动场地不但方便,而且也更安全。[1]
(二)散步道宜考虑便利性及无障碍通过性
散步是老年人最基本和最常见的锻炼方式,散步道设计在社区景观中非常重要。
1、避免冬季太冷或夏季太晒。或散步道的位置处于冬季背阴区,甚至经过风口,这些都让老年人觉得不舒适。
2、做到人车分流。老人散步时常会与机动车混行,这是让老人感觉不满意的重要因素。
3、道路具有近距方便的特点。散步道可以蜿蜒、曲折,但是仍然要有近距、方便、多样的路径让人们灵活选择。
4、选择适于行走的地面铺材。较为平整的水泥、沥青等整体式铺装路面最受老年人欢迎――既利于散步、慢跑,又适合推轮椅和婴儿车,更安全且无障碍。
三、以老年人需求为本的活态空间优化设计
(一)人性化的展示空间设计
在多样的多功能的活态展示空间中,在满足空间和设施的需要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氛围以及兴趣焦点。例如在展廊广场等处的墙面,座椅,景观小品等处都是营造氛围的媒介。等等都体现以老年人的需求为本的活态展示空间设计的理念。
(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要通过对当地老年活态展示空间中的干湿状况、日照条件、降水量、主导风向、等地理特征背景。通过营造地形、种植植物、改善水体等方法来建造出更适宜老年人的生态空间。从科学和理论的角度,利用光、风、色彩、等环境因素来改变,利用其中的环境因子和局部气候特征来改造出适宜老人的活态展示空间。
(三)保留老年人的行为习惯
在总结出了老年人在生活和出行的习惯的基础上,来考虑老年活态展示空间的功能性、多重性、规划性等要点。
根据老年人喜欢种植花草和饲养宠物的特点,要在老年人的活态展示区域留出老人的园艺活动的区域,创适宜老人活动的活态展示形式。老年人喜欢温暖、阳光充足的地方晒太阳,因此,在室内的活态展示空间中要在阳光充沛的窗前设置座椅等休憩设,在室外展示空间中要注意冬季老年人的怕冷、怕风等因素。在注意采光的同时也要保证冬季室外展区的通风。
敝帚自珍是老年人的天性,老年不扔掉扔掉不用的旧物,可以将部分的有形式和美感的旧物放在展示空间中,来引起老年人的回忆和生活上的共鸣。因此老年的活态展示空间中可以预留出固定的旧物展示空间,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和室内和室外布置展区。
(四)营造活态展示空间的地域特色
在活态建筑的空间的改造中,延续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使老年人身处空间中有归属感和文化的自豪感。例如扬州的东关街,在商业气息的加入中仍然保留了原有的民宿居址,不仅使当地的居民的生活和设施更加丰富多彩还增加了本土的文化气息。[2]
四、老年活态展示空间的特点
(一)老年活态展示空间是景区空间布局突出文化内涵
为丰富景区文化内容,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展示生动的生活原态,管理中心从整体规划和布局入手,明确了老年活态展示空间集中举办各类展览,花园注重园林布局整饬和环境营造的展示格局。
(二)注重生活场景的复原和功能区域的划分
不断细化区域布局,为公众了解当地文化、休闲提供了空间和场所;用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复原陈列、原状陈列、准复原陈列、临时展览、特展等不同类型展览互为补充、交相辉映的展陈思路;以老照片展览为辅,将书画、文献、文物、图片、艺术品、园林艺术展览为补充的展览原则。
(三)展示风格贴合老年人的生活特点
策展和布展注重展览环境与氛围协调、情景与内容的统一,形成老年活态展示空间观览线和“精、雅、文”的独有风格。
五、结语
综上所述,老年活态展示空间设计要涉及了心理学、社会学、环境学、设计学、人体工程学等多门学科和领域。设计师可以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外在传承和发展等方面入手,这不仅利于实现公共设施的使用,而且也为旧街区增添了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技术和设计思想不断萌生,他们将广泛的被应用到活态改造中。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和活态展示空间也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⒖嘉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