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职;钳工;实训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是基于能力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其实训教学不再是纯粹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模拟验证实验,而是注重职业实践的工作过程分析和归纳,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转变观念,改革传统实训教学的固有习惯。变注重理论知识模拟实验为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变课堂验证评价为企业评价,让学生形成企业生产意识及市场论证意识;变模拟训练为真实工作情景操作,提升学生岗位工作适应能力和从业能力。针对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应具备“模具制造”“模具装配”“模具维修”三大职业能力的要求,做到理论与职业实践过程紧密结合。突破传统实训过程的模拟训练,突出企业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以工作任务引领实训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强化钳工技能实训的实践意义
(一)提高认知意识。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是加工制造业的重要的工程概念,是巩固知识、掌握工艺方法,形成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基准、测量、检验、精度、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互换性等相关概念在加工业出现频率高,这些概念都能在实训和考核得到强化和检验。
(二)培养岗位意识。钳工技能实践教学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其质量评价标准、方法,检测工具使用。通过实训使学生建立产品质量意识和经济价值观。
(三)培养安全意识。树立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严格遵守安全文明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安全与保护能力,环境保护能力养成,保障设备安全,工作环境安全,养成文明生产习惯。
(四)培养创新意识。由于实训目标、内容、考核方法等贴近职业工作过程,实训过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技能技巧,更能促进学生浓厚探求意识的形成等。
(五)情感意识的培养。明确专业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动机;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不仅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增强了自信心。
二、钳工实训的教学特点
(一)钳工技能是以手工加工为主:錾削、锉削、锯削、划线、攻丝、套扣、刮削、检测、装配、维修、焊(割)等内容;机械加工为辅:车、刨、钻、铣、电火花、线切割等内容。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综合运用各种技能的能力要求高,要求教师做好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
(二)加工工艺复杂、尺寸精度高,常用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模具装配性能,要求教师技术全面而精湛。
(三)对《机械制图》识图、读图要求高,且应具有相应的机械设计常识,金属材料工艺学等专业知识,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组织程序,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四)技能训练重手工操作,单调、枯燥,耗时,重复动作多,劳动强度大。要求教师合理设计训练方案,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三、紧凑渐进型实训教学实践与体会
(一)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钳工实训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安排好实训时间和内容,既能实现实训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以一周时间完成“手摇冲压机”零件加工制作、装配、检验为例,谈谈梅州农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钳工实训的做法。
1.实训前的准备。实训前,制图教师安排学生画重点零件的三视图,让学生对实训图形熟透;重点要求学生按实训小组对重点零件(滑块、凸轮)的结构形状、技术要求、加工工艺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强调基准的重要性,突出设计基准、工艺基准、测量基准、装配基准一致性原则,使学生实训时对加工误差有较深刻的认识。
实训指导教师编制好《手摇冲压机实训指导书》,材料(板料由各小组负责分割、裁料。凸轮、压杆、手柄由同学车工实训时制作)、工具、量具等准备好。
学生按4~5人为一实训组,由动手能力出众,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成立质量评定小组,学生个人质量评分由个人自评、质量评定小组和指导教师评定。
2.具体实训步骤。(1)下达实训任务,要求每人完成一套装配件,作实训动员,强调劳动纪律,安全文明生产及注意事项。(2)指导教师对本次实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个别特别重要零件进行详细加工工艺分析并作加工示范。
如滑块(附图)的加工制作:形状22×24×30四方体,通孔¢8H9,而8mm凹槽尺寸窄小,长度加工方向受限,加工困难。孔¢8H9在尺寸24中间、左右对称。此滑块加工的重点是保证¢8H9的中心线对基准面的平行度公差为0.03mm;难点在于8mm凹槽的加工。表面粗糙度要求最高为Ra1.6μm,总体而言加工难度大,如果加工误差较大将造成安装困难。加工工艺:加工基准面加工相互垂直面立体划线加工划线表面钻孔¢7.8(铰孔底径)¢8H9铰孔钻孔¢9深8mm8mm凹槽钻¢7孔(去除材料)后用窄錾錾削整形锉削成方形槽验收。
3.出现废品的主要原因与应对方法。在零件加工过程中也将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如钻头磨损、铰刀崩刃、材料缺陷、丝锥折断以及材料表皮较硬锉不动等现象,学生要主动和指导教师商讨、查找原因及时解决问题。
4.指导学生对加工零件进行装配调试、检测(组装、配钻、测量、修配等)。装配时强调每个零件的尺寸精度、形位误差的重要性以及对装配性能的影响,对使用性能的影响,使学生对互换性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5.实训考评后评选出优秀小组、个人,学校张榜表彰。促学生在练中赛,赛中练以增加个人和团体的荣誉感,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6.编写《手摇冲压机实训报告》。内容包括:1)实训任务、实训内容、实训目的、实训要求等。2)实训过程:要求突出对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进行详细编写。抓住难点,对安装、调试、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3)市场调查:对总装需要的所有材料、工具、量具、标准件的规格、性能、价格进行市场调查,并比较手工加工和机加工成套件成本。4)用CAD画装配图,对本次实训的感想、体会和建议。
7.实训效果分析。由于学生从准备图纸下料(毛坯)工艺制定加工制作测量装配调试检验实习报告。从事完整的学习过程,摆脱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达到教学目的与要求且更加接近于工厂、企业的用工要求,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体会。
1.理顺实训项目与内容。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提高实训效果,可把实践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强调基本功训练,普通零件图形,技术要求低。第二阶段:图形相对难些,重点偏向零件制造加工、装配与检测。第三阶段:侧重对机械零件、部件的修复、装配、精度检测等内容。第四阶段:综合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实训教学的组织过程。
(1)分解阶段训练目标。第一目标是认识图形,掌握基本加工技能。第二目标是掌握三视图的识图、读图知识,掌握编制零件加工工艺方法及加强基本功综合训练。图形相对难些,对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装配与检测等提出要求。无疑这一过程使学生在原有知识面基础之上有深层次的认识,旨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第三目标是掌握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测量方法;掌握装配图的相关知识,能分析装配图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掌握模具装配的拆装工艺及模具维修技能。第四目标是掌握复杂模具、典型设备的拆装工艺;掌握机床故障分析处理及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等技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初步具备排除典型机床故障能力。
(2)动态辅导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组织实施,做到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顾及全体;关照落后,引导、示范、鼓励。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重点加强他们的基本功训练,让他们脱颖而出。
(3)实训主题突出,训练指标各环节一一突破,每次训练结果有考核、评价。阶段训练项目期中集中整合考核、评价,最后全面整合考核、评价,达到质与量的提高。
(三)应注意事项。
1.教师能力培养。由于钳工教学、实训的特点,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教师要有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做到实训组织工作周密细致,日常管理及时有效,对存在问题能迅速指导与解决,确保实训方案科学合理。
2.理论知识的处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对理论进行必要的处理,做到精讲多练,因材施教。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实训的艰辛与成功的乐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指导教师每天对学生实训情况进行总结、归纳、点评。重点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概念进行解释,以强化学生对专业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钳工实训;阶段教学
笔者总结教学经验,把钳工实训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逐项落实技能训练的阶段目标。
一、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阶段
本阶段以讲解钳工基本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工、量具和设备的使用与操作,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各项基本操作技能的动作要领、操作姿势和操作方法为重点。理论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实训课采用示范操作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每个项目训练前,要先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讲清与本项目相关的知识、动作要领和操作姿势;再用规范而准确的动作示范,让学生清晰地观察示范操作的每个细节;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动作去模仿训练。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并加强指导,使学生始终以规范、准确的姿势、动作去进行训练。在整个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贯彻讲练结合的原则,坚持手把手地指导。发现个别不规范的姿势、动作要及时予以纠正;发现共性问题要及时地进行集中示范指导。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学会如何解决在操作中出现的困难。例如,在锯削训练中,当遇到深缝锯削时,锯弓宽度不够时,可以将锯弓侧转90°或反转180°继续锯削。(如图1)
二、基本工件操作训练阶段
本阶段以培养学生对基本工件的工艺分析和工艺步骤编制能力,增强学生掌握工件加工方法和尺寸精度控制以及解尺寸链的能力,逐步提高基本操作技能水平以及测量技术,有效地融合各单项基本操作为重点。实训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先自行编写工艺,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将每组的结论综合讲解,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理解,在训练中提升技能。
例如,燕尾型配合训练(如图),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出相关的问题,如:该工件的加工工艺?分析参数40±0.10尺寸能不能直接测量?采用间接测量方法应注意控制哪些相关的工艺尺寸?等等。首先,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根据图纸的要求,分析图样的形状、尺寸精度、形位公差以及配合精度,编制工艺步骤,确定测量方法,学生再按照各自编制的工艺步骤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加工方法。然后,教师根据每组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对每组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点评,并讲解正确的加工工艺过程。这样,学生通过对典型燕尾配合的练习,牢固掌握了测量棒的使用,无论题型怎么变化,都可以融会贯通,从而提高了工艺分析能力、尺寸精度控制能力,促进了技能技巧的形成。(如图2)
三、装配操作技能训练阶段
本阶段以培养学生编制装配工艺规程和解装配尺寸链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常用机构及部件装配和调整的能力,培养学生故障原因分析和检验的能力为重点。采用学生探究式训练,工艺知识的讲解与技能训练交互并进的教学方法。
在训练过程中,可采取工艺知识的讲解与技能训练交互并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运用装配理论知识指导装配技能训练,在技能训练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螺纹连接的训练中,首先教师要讲解螺纹连接装配的技术要求,然后逐一讲解螺纹连接装配常用的工具,每一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进行典型螺纹连接练习。这样,不但可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透彻、记忆深刻,而且可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互补互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训练指导中,要多多引导学生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探究和总结,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融会贯通。如装配顺序、对称连接调整方法、齿轮传动、故障原因分析等,都有一些规律可循,都可进行总结归纳,从而使学生能灵活有效地运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经验。
四、等级考核强化训练阶段
本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等复杂工件的工艺分析和工艺步骤编制能力,能分析和处理在锉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能达到锉配精度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术、测量技术,具备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能力为重点。实训项目的选用原则上不超出等级考核大纲的范围及内容要求,强调对典型考工件的反复训练,全面提高操作技术要求,为等级工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针对钳工等级工考试的基本要求以及各类题型进行典型考工件的强化训练,对于技能考核的要求,钳工的典型考工件较多,例如“凹凸T形配”“变通板”“燕尾锉配”,等等。当然每次实训时都要建立一个评分标准。学生对照这个标准,可以了解实训的要求,教师利用这个标准,方便对学生的技能水平作出评价;学生发现自己技能的不足,立即改进,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还应注意利用技能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相互比较,增加竞争意识,形成你争我赶的局面,提高学生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对工件的加工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提高学生的工件加工速度。在这一阶段教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关键部位的锉配、测量方法的灵活应用,启发学生寻找省时和先进的加工方法,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采用阶段教学法对钳工实训教学的实践证明,阶段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了在实训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职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缩小了学生自身能力与企业要求的差距。总之,分段教学要围绕技能训练的总体目标,做好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和过渡。要根据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佛山市高明区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蒋增福主编.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关键词:复杂武器系统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训练
一、开展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我军武器装备的技术保障训练和技术保障人才培养主要依托军队院校、部队训练机构展开,但随着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加快、技术集成加速,这种单纯依托军队开展装备保障训练和技术保障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装备尤其是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快速形成保障力的需要。以陆军典型复杂武器系统――远程多管火箭炮武器系统(以下简称“远火”)为例,该武器系统包含8种装备,涵盖了机械、液压、光电、自动控制等多个技术领域,具有体系结构庞大、自动化程度高、自主作战能力强等特点,但同时,由于该武器系统体系庞大、技术复杂,具有技术保障难度大、训练条件建设周期长、对装备保障人才要求高等特点,给军队院校、部队开展装备保障训练带来一定困难,制约了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和保障力,是目前大型复杂武器装备维修保障训练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立足我军目前各大型复杂武器系统由多厂家协同、多领域合作、多平台融合研制和保障的现实情况,探索构建由研制生产企业、部队使用单位、军地院校联合组建的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训练体系,充分发挥武器系统研制开发单位和军工企业人才密集、技术指向性强、配套资源丰富,军队院校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手段配套、师资力量雄厚,部队装备系统配套、装备作战运用和保障实践经验丰富等各自优势特点,积极创造资源统建、课题联研、人才共训、技术共享的装备保障训练环境,完善军委统筹、部队牵头、地方协同的训练机制,有利于优化装备保障训练资源配置,节约训练成本,提高训练实效,解决单一的部队自主式保障训练和院校闭合式保障训练与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破解大型复杂武器系统保障能力建设周期长、保障效率低等难题,为装备“两成两力”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科学构建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训练体系
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训练,是一项涉及社会资源和军队资源分配、社会保障力量和军队保障力量分工的全局工程。必须完善组织管理,健全法规制度,优化训练模式,建设配套条件,构建科学高效的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军民融合式保障训练体系。
一是建立逐级衔接的领导管理体制。组织领导科学化是指对参与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训练的军地相关机构进行优化整合,对其任务职能进行科学划分,逐步建立起科学高效、逐级衔接、职责明晰的领导管理体制。大型复杂武器系统军民融合式保障训练的运行涉及的领域广、部门多、范围大,需要国家、军队、地方企业各个层面指导与协调,因此,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是推进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训练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军还没有专职部门和专职人员从事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训练的组织与管理,部分单位已经开展的类似训练大多通过单位与单位之间自行沟通协调解决。从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训练的现实需要出发,应加快构建宏观层、协调层、执行层逐级衔接的组织管理机构。其中,宏观层,应由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相关机构共同建立,作为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训练的统筹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训练的顶层设计、资源配置、任务区分制度建设等工作;协调层,应由军兵种装备部和地方省市有关部门共同建立,主要负责本军兵种、本地区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训练的计划拟制,协调指导、监督和评价等工作;执行层,应由部队装备部门军事代表机构、军队院校训练部、装备承研承制单位共同建立,主要负责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训练计划的落实、训练的组织等工作。通过建立以上各层级的组织管理机构,逐步形成军地一体、上下衔接、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组织管理体系,确保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训练的各项事务管理能够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