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二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同时,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人民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2)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①二战后,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②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3、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有哪些?
(1)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5)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4、如何理解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被打破。
(2)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3)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5、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和基本准则分别是什么?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7、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1)外交成就:详见教材P107
(2)原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系,与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寻求共同利益,坚持大局求同存异;全面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交流与合作等等。
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______。和平问题是指维护_____,防止新______的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_____,尤其是_____问题;世界人民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______。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______。经济全球化是把____。
3、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_____,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_____。
4、维护_____,促进_____,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我国致力于促进和平与发展的_____。
二、能力提高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A.机遇与挑战B.战争与和平
C.和平与发展D.和平与反恐怖
2、解决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主要障碍是
A.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的存在B.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C.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造成的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
3、波黑战争造成25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流离失所,上千亿美元的物质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这一教训说明
A.世界上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和不稳定的因素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C.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D.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实基础是发展经济
4、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A.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
B.加快世界经济的发展
C.增强国家间的友好交往
D.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____指商品、技术、劳务、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国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A.科技革命B.国际竞争C.世界政治一体化D.经济全球化
6、下列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
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③金融全球化④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④
7、近年来恐怖主义活动频繁发生,国际社会强烈谴责恐怖主义行径,呼吁必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这表明
①反对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②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恐怖主义行径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④反对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应加强国际合作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8、当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
①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②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③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④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有效途径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9、世界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日暂缓和
B.世界已完全实现了和平与发展
C.世界各国都坚持对外开放
D.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10、长期以来,以美、欧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关注不够,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保障机制也不完善。这表明
A.当前的国际政治秩序不公正、不合理
B.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公正、不合理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爱国爱国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二、爱国与爱国主义
爱国就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无比热爱的一种高尚情感。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为一体的综合概念,是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和一定区域的国土、国民和国家机器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共同体。爱国就是爱故土、爱人民和爱国家的统一。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对于公民个人而言,爱国主义包括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行为三层内涵。
三、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1.正确认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为一个国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他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促进祖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再次创造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
2.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粮食耕地问题,水资源供应问题,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处理好爱国与做好本职工作的关系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更是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建设初期,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他们放弃海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历尽艰辛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作为当代公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的祖国。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认真理解,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处理好各种关系,做一个新时代的爱国者。
参考文献:
[1]杨学兵主编:《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西北大学出版社
[2]《思想道德修养》高教出版社
[3]《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教出版社
[4]卢黎歌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西北大学出版社
中国将继续以大国担当的姿态引领经济全球化
2017年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在反全球化思潮高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关键当口,这个演讲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好地发展,发出了铿锵有力的中国声音;为推动世界经济更快地复苏,开出了综合施策的中国药方。
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全球化被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蕴藏了无尽的财富。在世界经济低迷徘徊的时期,经济全球化又被当成潘多拉的盒子,成了万恶之源。应该承认,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在推动全球贸易投资充分发展、全球供应链快速形成、全球技术进步高速推进的同时,也对一些国家的特定群体形成了冲击,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更加放大突出,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反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终于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引爆了英国“脱欧”等一系列冲击性事件。
那么,世界问题的根源是经济全球化吗?在演讲中给出了坚定的判断――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
比如,中东北非y民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等问题都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而是源自战乱、冲突和地区动荡以及金融监管严重缺失下的资本过度逐利。“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诚然,我们不应过度赞誉经济全球化,但也不应过度诋毁经济全球化,将其一棍子打死。
经济全球化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是经济深刻变革的进程。如同几百年前,工业革命中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被机器工厂生产方式取代,造成了传统手工业者与工厂工人间的矛盾一样,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但今天世界上有几个人愿意将生活水平降低到工业革命之前的状况呢?受限于现有制度的不完善,经济全球化在增大蛋糕的同时可能使部分群体利益受损。但这里的问题不是经济全球化本身。回避问题的鸵鸟态度并不可取,因噎废食更不可取,勇于担当的领导者应当直面问题、顺势而为,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让经济全球化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
找准了病根,才好对症下药。指出,世界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在于,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针对这些问题,指出,应该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协同联动,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这是一剂综合施策的中国药方,这是一套旗帜鲜明的中国主张。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球化的基本观点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随着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出现而产生的。全球化虽是当今时代的重要历史现象,但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活的时代,并且全球化发展早期的特征和影响已经到了他们的研究视野,并被给予了透彻的分析。经典作家生活在全球化已开始的时代,他们虽然没有使用全球化概念,但是已经自觉地从世界的视角、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他们的研究和判断是全球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他们使用的方法和视角是全球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工具。他们的研究和分析对社会主义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可以说:经典作家关于全球化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是我们理解当代全球化问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方法论指导。
2.中国共产党关于全球化的观点
分析论述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这一变化,明确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现象,帝国主义的特征、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不因为种种意识形态的影响或作用决定它的存在。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时存在或消亡。但全球化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新发现,赋予无产阶级以新任务。
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自由化问题倍受人们关注。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问题,对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总体上对全球经济发展有好处。但同时必须看到: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也会给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各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处于“弱者”地位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的同时,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全面认识资本主义全球化
资本主义全球化主要可以概括为:资本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以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全球化三个方面。具体来说,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的跨国流动,随着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资本的流动越来越频繁,资本的跨国流动促进了国际经济一体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上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全球主义的属性。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发展到了全球的范围。新自由主义主张的核心是尽可能地弱化国家的作用,主张市场对经济关系的绝对统治。市场成为永恒的、决定一切的力量,在其驱动下,资本实现经济全球化。
资本主义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好处。从经济角度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创造了极大的财富,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的物质财富,科技进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全球时代,创造财富的资源发生了变化,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资源。
资本主义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诸多弊端。资本主义全球化导致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加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及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和对抗情绪。随着国际资本的优势地位的产生,资本开始跨国流动,出现了“跨国资本阶级”。资本主义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下降,绝对收入下降,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此外,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环境污染也在全球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污染重的工业转移至落后国家,表面上将污染转移出去,而人类生存的环境圈其实是没有国界的,面临的环境威胁也是全球化的三、如何应对资本主义全球化
今天,我们党“应当汲取《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理论的源头活水,充分借鉴‘新左翼’的观点和方法,批评和扬弃西方主流派的全球化理论,立足于当今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新趋势,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理论”。
全面认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加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并存,是当今时代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应当采取开放性与自主性辩证统一的方略,借鉴前人、少走弯路的后发优势,采取开放引进、综合创新的后发战略,最终达到以柔克刚、以弱制强、后来居上的战略目标。
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来讲,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制度,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道路是曲折的。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不能顺利发展国家的产物;也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帝国主义阶段的纠偏和制约。而当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现代工业体系和产业中,被计划经济的低效和缺乏人本精神所困扰,甚至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改革和放弃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必然。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政治上摆脱旧机制的束缚,经济上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够有效地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当前,我们要努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完善各行业的监管体制,维护各方面的稳健运行;扩大对外开放,维护国家安全。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努力做到经济贸易与环境、人口、资源协调发展,下决心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世界历史的思考中洞察到全球化的存在和未来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我们分析认识全球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分析现代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面对这一大趋势,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如何应对全球化,以及社会主义中国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应对和解决全球化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全球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11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爱国爱国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二、爱国与爱国主义
爱国就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无比热爱的一种高尚情感。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为一体的综合概念,是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和一定区域的国土、国民和国家机器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社会共同体。爱国就是爱故土、爱人民和爱国家的统一。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对于公民个人而言,爱国主义包括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行为三层内涵。
三、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1.正确认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为一个国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他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促进祖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再次创造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2.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粮食耕地问题,水资源供应问题,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处理好爱国与做好本职工作的关系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更是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建设初期,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他们放弃海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历尽艰辛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作为当代公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的祖国。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认真理解,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处理好各种关系,做一个新时代的爱国者。
参考文献:
[1]杨学兵主编:《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西北大学出版社
[2]《思想道德修养》高教出版社
[3]《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教出版社
[4]卢黎歌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西北大学出版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一种席卷天下的大势,影响所及几乎无远弗届,“任是深山更深处”,也不能置身局外。然而,在国际关系学家罗伯持・吉尔平看来,这一波的全球化浪潮,不但称不上是开天辟地的新事物、新现象,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尚未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全球化水平。他指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程度,相对于世界经济的整个规模来说,19世纪中期比今天的高。”
吉尔平绝不是信口开河。以国际金融为例,21世纪初的金融流量不能与19世纪末的金融流量相提并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大约把国内储蓄的一半投资于国外,1880~1913年间,英国资本输出平均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5%,最多时达到10%。相比之下,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全世界对日本的资本输出惊叹不已,但实际上它只输出了相当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3%的资本而已。
再以劳动力流动来说,19世纪末以前的几十年间,几百万欧洲人横越大西洋,到北美永久定居下来;西欧人还大批移民到澳大利亚和阿根廷这些“新拓展地”;印度人和中国人也大批移民到东南亚和非洲,从而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强大动力。而现在的移民数量与当今的世界人口相比较来说,其比例则要低得多。
即使是最为发达的商品贸易,相对于今天的各国经济和国际经济的规模而言,也要逊色于19世纪,虽说美国是当今经济最为全球化的国家,但美国进口商品额一般也只占到其国内全部产品的10%左右,与19世纪的几个主要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什么原因呢?吉尔平认为,有经济本身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则是政治的因素,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就是因政治原因而夭折,两次世界大战无情地打断了这一趋势。而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潮流,也不能不受制于国际政治,“尽管导致一体化程度增加的技术是不可逆转的,但是曾作为经济一体化进程动因的国家政策在过去逆转过,到将来还可能重新逆转。”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它是不可移易的,然而它的道路很可能是充满了崎岖和曲折,不会一帆风顺的。
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有哪些呢?吉尔平并没有专门加以分析,但阅读《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全书,我们倒可以从中至少概括出这样一些国际矛盾,制约着今天的国际经济秩序。
首先,经济全球化和以国家安全为中心的国家行为的矛盾。在国际关系方面,吉尔平是个现实主义者,他认为,在国际体系总体上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情况下,国家最关心的利益是军事安全和政治独立,它的任何行为都将会以这一点为中心,尽管在很多时候安全和经济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但却常有不相一致、相互冲突的情况发生。譬如今天就有很多国家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却投靠美国;即使是美中这两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经济体之间,本来在经济上有着千丝万缕、互有你我的联系,但美国却执意要把中国视为一个威胁。这种坚持以政治作为首当其冲的行为取向当然会对国家间的经贸往来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必然会对经济全球化带来一定的迟滞和制约。
其次,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中由不同利益集团所代表的国家利益的矛盾。在吉尔平看来,国家利益并不是一个纯客观的抽象概念,不同的执政精英代表不同的国内利益集团,因而会影响到对国家利益的主观界定,并由此选择和执行一些有所偏好的国家政策,或激进,或稳健,或保守。而且,不同的国内经济利益会产生不同的经济主张,“出口企业对汇率十分关注,以国内市场为销售对象的企业则首先考虑本国政策的自主性。投资者喜欢资本流动自由,而劳工往往反对资本流动自由,除非资本的流动能增加对本国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