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幼儿园家校合作的策略(6篇)

时间: 2024-03-30 栏目:公文范文

幼儿园家校合作的策略篇1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61-0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过去二十年里,大量有关教师工作压力和应对策略的研究集中在中小学阶段,而对幼儿园教师的研究非常有限(Tsaietal,2006)。由于中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在工作性质、薪酬待遇与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结果不能直接推广应用到幼儿园教师(Lietal,2008)。对于香港幼儿园教师,其工作压力主要来自哪里,程度如何?他们通常会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去处理工作压力?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其工作压力的高低有影响吗?为解答以上的问题,本次研究在2012年对香港幼儿园教师进行了相关研究。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采用“滚雪球”抽样方式,选取牟利或非牟利幼儿园工作的现职教师共227名为调查样本(牟利幼儿园教师125名,非牟利幼儿园教师102名),回收有效问卷227份。

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首先采用自编《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研究问卷》进行定量研究,问卷包含六个部分:(1)工作压力来源(α=.868);(2)工作压力程度(α=.841);(3)应对策略(α=.722);(4)个人自尊(α=.811);(5)人格类别(α=.786);(6)基本信息。再从已参加定量研究的教师中随机抽取10人进行个人深入面谈的定性研究,每人深入面谈时间约为2小时。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工作压力来源

引起牟利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的5个主要来源及其排序为:(1)我工作上的付出与薪金并不相称;(2)我负担的超时工作得不到园方的加班费;(3)既要做学校工作,又要应付进修和照顾家人;(4)目前园内缺乏晋升的管道;(5)幼教老师的专业资格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引起非牟利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的5个主要来源及其排序为:(1)既要做学校工作,又要应付进修和照顾家人;(2)班上人数多而无法提供每位幼儿个别差异指导;(3)幼教老师的专业资格得不到社会的认同;(4)我负担的超时工作得不到园方的加班费;(5)既要教学,同时又要替幼儿进行学习评估。其中“我负担的超时工作得不到园方的加班费”、“幼教老师的专业资格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和“既要做学校工作,又要应付进修和照顾家人”这3种同为两种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值得注意的是,牟利幼儿园教师认为造成其工作压力的首两位原因与薪酬制度有关,与此相对,非牟利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与教学责任有关。

从定性研究中,9位教师都有过不被尊重的经历,例如来自幼儿家长的不礼貌对待,来自亲戚朋友对其职业的轻视。任职牟利与非牟利幼儿园的教师都需要面对繁重工作所带来的压力,不同的是,他们的工作重心是有区别的。牟利幼儿园教师主要应付大量的外出工作和表演准备,而非牟利幼儿园教师较多时间花在文书工作和日常工作中。但两种幼儿园教师的超时工作都得不到额外的加班费。

2.应对策略

两种幼儿园教师处理工作压力的应对策略基本相同。牟利幼儿园教师通常采取的5种应对策略为:“作出改变”、“向亲友咨询意见”、“宣泄感受”、“知道应该怎么做”、“期望困难会自动消失”。非牟利幼儿园教师通常采取的5种应对策略为:“宣泄感受”、“作出改变”、“向亲友咨询意见”、“知道应该怎么做”、“期望困难会自动消失”。在所有面谈的教师所采取的应对策略都相似,她们主要通过与亲戚朋友或同事倾诉来处理压力,与定量研究结果相吻合。她们知道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但她们会感觉良好一些。

3.工作压力水平与应对策略的关系

工作压力水平与疏远忽略为正相关(p

(p

4.牟利与非牟利幼儿园教师之间工作压力水平的差异

研究结果发现,牟利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显著低于非牟利幼儿园教师。(t=-1.62,p

5.A型人格与工作压力水平的关系

A型人格与工作压力水平之间为显著正相关(p

6.自尊感与工作压力水平

自尊感与工作压力水平之间为负相关(p

7.自尊感与应对策略

自尊感与合理解决问题(p

四、讨论

牟利和非牟利幼儿园教师共同面对的3种主要压力来源,与台湾及国外已有的类似研究结果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我负担的超时工作得不到园方的加班费”这个压力来源与香港另一类似研究的结果(刘美怡,2010)不一致,可能是因为刘美怡的研究对象样本中有80%为非牟利幼儿园教师,而本研究中非牟利幼儿园教师为45%。非牟利幼儿园是由非牟利团体管理和运作,通常具有明确的薪酬体系,而牟利幼儿园的薪酬较非牟利幼儿园更具弹性,加班费是牟利幼儿园教师薪酬组成中的重要部分,所以牟利幼儿园教师较非牟利幼儿园教师对加班费更敏感。

牟利和非牟利幼儿园教师都觉得“幼教老师的专业资格得不到社会的认同”这点同为他们的压力来源,因为即使他们提升学历和参加培训以符合政府政策要求后,也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牟利和非牟利幼儿园教师最经常采用的应对策略是寻求帮助,最少采用的应对策略是疏远忽略,这结果与Ou和Tseng在2009年所做的类似研究相一致。参与面谈的教师解释,当她们面对较高工作压力,同时她们认为压力,源不能被处理,她们就会停止寻求协助这种应对策略而倾向采用疏远忽略。她们尝试忘记或不去谈论自己的压力,去使自己的感觉良好一些。另一方面,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和单身的教师在工作压力和疏远忽略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

五、结论

本次研究确定了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与应对策略之间的重要关系,另外,牟利和非牟利幼儿园教师在工作压力水平、工作压力来源和应对策略上存在差异。通过与10位教师的深入面谈,可以找出现象和数据背后的原因,使得整个研究更为立体清晰。

六、建议

1.对幼儿园管理者的建议

根据Punch与Tuetteman(1996)的研究,正向积极的学校环境可以减低教师的工作压力。园方可以减少教师的文书工作及加强与教师的沟通,额外的工作职责应由有相应技能的教师担当。园方与教师可以就工作重点和标准进行商讨。另外,应定期举行工作会议厘清工作职责,以减少有资历教师和新入职教师之间的工作摩擦。

2.对幼儿园教师的建议。

教师应预先安排好工作的优先次序,以及尽量保持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

七、未来的研究趋势

1.聚焦小组面谈

建议未来研究采取聚焦小组面谈方式进行定性研究,聚焦小组可以增加面谈者之间的互动,由此找出有价值的资料。

2.完善概念架构

本次研究旨在找出在不同变量的概念架构中,工作压力和应对策略之间的关系。在未来研究中,建议加入教师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等因素去进一步确定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3.对比研究

国内较少针对幼儿园教师压力水平和应对策略的大型研究,未来可在国内城市、农村分别进行此类型的研究,再与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参考文献:

[1]Li,H.,Wong,M.,&Wang,X.(2008).EarlychildhoodeducationvoucherinHongKong:Perspectivesfromonlinecommunit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EarlyChildhood,49-63.

[2]Ou,H.,&Tseng,Y.(2009).A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occupationalstressandcopingstrategiesofpreschoolteacher.Earlychildhoodeducationresearch,141-178.

[3]Punch,K.&Tuetteman,E.(1996).Reducingteacherstress:theeffectsofsupportintheworkenvironment.Researchineducation,56,63-72

幼儿园家校合作的策略篇2

【关键词】《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国家标准》;家庭;幼儿园;家园合作;美国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1-0052-04

美国的家长教师协会(ParentTeacherAssociation,简称PTA)是一个成立于1897年的非营利组织,致力于组织和支持家长参与对儿童的教育。为实现“强烈声援所有儿童”“为家庭与社区提供相关资源”的使命,家长教师协会于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家长/家庭参与项目的国家标准》(NationalStandardsforParent/FamilyInvolvementPrograms),21世纪初又在一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原有标准进行了修订,关注的焦点从“学校应该做什么”转变为“家长、学校与社区能共同做什么”,并将标准改名为《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国家标准》(NationalStandardsforFamily-SchoolPartnerships)。经实践检验,美国《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国家标准》对提高家园合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标准对提高我国的家园合作效率具有借鉴意义。

一、《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国家标准》介绍①

在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家长教师协会协同有关专家制定了《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合作标准》)。《合作标准》共包括6个评价项目,每个项目包含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都有若干评价指标,便于操作。《合作标准》中的“学校”(school)不仅包括幼儿园,还包括小学、中学等。笔者将以幼儿园为对象,详细介绍与幼儿园相关的项目。

项目一:欢迎所有家庭参与幼儿园活动

家长是幼儿园教育的积极参与者,理应受到幼儿园的欢迎和尊重。家庭成员的影响与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和活动密切相关。具体评价内容如下。

1.营造欢迎的氛围

该子项目主要关注当家长走进幼儿园时是否能感受到幼儿园的魅力,进而产生归属感。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发展个人关系。

第二,营造对家长友好的氛围。

第三,为志愿者提供活动的机会。

2.建设尊重与包容的幼儿园集体

该子项目主要关注幼儿园的政策与计划是否反映与尊重了社区中幼儿家庭的多样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尊重所有家庭。

第二,消除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经济障碍。

第三,确保家长对幼儿园活动的可承受性。

项目二:有效的沟通

家长希望与教师围绕幼儿发展进行经常性的、双向的、有意义的沟通。该项目主要关注幼儿园是否能保证让所有家长都能获悉与其相关的重要信息,是否能为所有家长提供与教师沟通的机会。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五方面。

第一,运用多种沟通方式。

第二,调查幼儿家庭,以了解家长关心的问题。

第三,为家长提供接触园长的机会。

第四,为家长提供有关幼儿发展现状的信息。

第五,促进各个幼儿家庭之间的联系。

项目三:支持幼儿发展

家长与教师要不断合作,共同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并且经常为幼儿提供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机会。具体内容如下。

1.分享幼儿进步的信息

该子项目主要关注家长是否知道他们的孩子在幼儿园中的发展,是否了解幼儿园的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四方面。

第一,确保与家长围绕幼儿的进步进行沟通。

第二,将幼儿的行为表现与成就标准相联系。

第三,利用标准化测验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四,与家长分享有关幼儿园发展的信息。

2.促进家庭参与

该子项目主要关注家长是否可以成为幼儿学习时的积极参与者。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促使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

第二,发展家长的能力,以促进幼儿发展。

第三,为幼儿在家里学习提供支持。

项目四:支持每个幼儿

家长有权利支持自己的孩子,确保孩子受到平等对待并获得成功。具体内容如下。

1.理解幼儿园系统如何运转

该子项目主要关注家长是否知道幼儿园与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否拥有了解或质疑幼儿园的项目运作、政策制订与活动开展的权利。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四方面。

第一,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与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

第二,了解联邦与州政府的法律赋予家长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了解可利用的资源。

第四,解决问题与冲突。

2.赋予家长权利

该子项目主要关注家长是否能够为幼儿发展提供适宜支持。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四方面。

第一,发展家长的能力,以便家长能为幼儿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第二,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制订规划。

第三,顺利实现各教学阶段的过渡。

第四,参与相关活动。

项目五:分享权利

家长与教师在涉及影响幼儿及其家庭发展的决策中是平等的伙伴,可以共同制订并实施决策。具体内容如下。

1.强化共同决策中家庭的话语权

该子项目主要关注在幼儿园与社区制订与幼儿相关的决策时,家长是否是完全意义上的平等伙伴。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确保家长在所有影响幼儿的决策中都有发言权。

第二,关注公平问题。

第三,发展家长的领导能力。

2.建立家庭的社会与政治联系

该子项目主要关注是否有一个强有力的、基础广泛的组织,支持家长经常与幼儿园领导、政府官员、社区领导互相沟通,表达意愿。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两方面。

第一,帮助家长和地方政府官员间建立联系。

第二,建立一个代表所有家庭的有效的家长参与组织。

项目六:与社区合作

家长、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合作,使幼儿、家长和教师相互联系,以拓展学习机会,扩展社区服务范围,提高市民参与度。该项目的目标是在幼儿园与社区之间建立联系,主要关注家庭与幼儿园是否能和社区、商业机构以及高等教育机构等密切合作,以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使幼儿、家长及教师享有更多资源,并且建立一个对家庭友好的社区。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四方面。

第一,利用社区资源。

第二,组织利用各种外来支持。

第三,将幼儿园变成社区活动中心。

第四,与社区合作,为幼儿发展提供支持。

二、对我国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启示

(一)重视幼儿园与家庭间的合作关系

《合作标准》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家长、学校与社区能共同做什么”,确立的是幼儿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家庭参与的相关研究文献清楚表明了家庭与早期儿童教育机构之间稳固合作关系的重要性。积极的家庭-机构联系和所有年幼儿童(包括那些来自不同种族与社会经济背景的儿童)的高学业动机、社会-情感技能发展之间关系密切。”〔1〕

我国历来重视幼儿园与幼儿家庭间的合作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但有研究者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表面化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过于注重双方交往的态度”“双方联系的动机过于功利”等。此外,“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沟通不顺畅”问题突出,具体表现为“家长参与的层次较低”,家长多处于被动地位,是“旁听者”“观看者”“听从者”,“家园沟通的机会较少”等。〔2〕能否在实践中帮助家长实现从被动配合到主动参与的根本转变,实现幼儿园与家庭间经常性的双向联系而非功利性的偶然联系,提高家庭参与的程度,这是关系到能否切实提升家园关系质量的关键问题。《合作标准》对解决上述问题有启示意义。

(二)强调双向沟通的重要性

家长教师协会先后颁布的两个标准,即《家长/家庭参与项目的国家标准》与《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国家标准》都强调幼儿园与幼儿家庭间的沟通应是经常性的、双向的、有意义的。“沟通是稳固的合作关系的基础。当家长与教育者有效沟通时,问题便能更容易得到解决,并且幼儿将取得更大进步。”〔3〕许多研究者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如“沟通是任何稳固的联系的基础,对于早期儿童教育中的家庭参与(familyengagement)而言更是如此”“与家庭沟通往往是有关早期教育项目提高家庭参与程度的第一步”等。〔4〕

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幼儿园与家庭间的沟通,形式主要有家访、家长会、家长讲座、接送时交流等。但是,“双方接触的次数有限(每年2~3次),家长多处于被动地位”。另外,有研究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1.3%的教师认为家长工作太忙,很难与家长联系;47.6%的教师认为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家长交往;59.5%的家长认为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教师交往;48.4%的家长认为教师工作太忙,不好意思打扰教师”。〔5〕《合作标准》对于双向沟通重要性的强调,以及有关针对家庭差异采取不同沟通方式的思想,对解决我国家园沟通中存在的诸如不对等、单向性等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如何针对不同家庭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宜方式进行家园沟通,是目前我国家园合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尊重家庭的多样性

《合作标准》强调尊重家庭的多样性,“欢迎所有家庭参与幼儿园活动”,平等对待不同种族、阶级、家庭结构、信仰、社会经济地位等的家庭。“幼儿园与来自所有地区和背景的家庭具有共同的责任去识别并消除制约家庭参与的障碍,如人种、种族、阶级、家庭结构、信仰以及身体与心智能力等。”〔6〕

目前我国不少幼儿园在开展家园合作时主要是要求家庭配合幼儿园,家庭的多样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在教育幼儿方面幼儿园比家庭更有发言权的假设。“我国虽然重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但是,幼儿园负责指导家庭教育,向家长宣传科学的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从宏观上引导和控制家庭教育的方向。”〔7〕教师在与家庭联系过程中,往往将家庭看作同质的单数,很少关注家庭的多样性,如家庭的经济背景、家庭结构等,对所有家庭采取同样的策略、要求。《合作标准》对家庭多样性的强调,提醒我们要在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家庭(如核心家庭、移民家庭、大家庭等)以及不同背景(如民族、文化、经济等)家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园合作工作。

《合作标准》对家庭多样性的强调与尊重,与美国社会对家庭的定位密切相关。美国社会强调家庭有权选择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8〕“这意味着我们已从主要看到家庭的缺陷并因此认为我们的任务是介入以避免问题,转变为认为家庭本质上有优点并据此确认我们的任务是提供资源以支持家庭健康发展。”〔9〕我国和美国对家庭角色的定位不同,因此不能简单照搬美国的做法,但强调针对不同家庭特点与需要采取相应策略的思想具有借鉴意义。

(四)构建家庭成长的支持系统

《合作标准》反复强调发展家庭成员能力的重要性,如在“强化共同决策中家庭的话语权”中强调“发展家长的领导能力”等。“因为任何不平衡的‘合作’都是由掌握专业知识的一方规定的”,〔10〕唯有支持家长成长,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其能力,才能实现家庭与幼儿园间的平等合作。“随着家长自信心的增长,基于相互尊重与信任的需要,家长的参与程度也会相应增长。”〔11〕

目前我国的幼儿园大多是从“指导家庭”角度出发开展家园合作工作的。美国经验的重要启示是,不能仅看到家庭的缺陷并因此对家庭指手画脚,更要看到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幼儿园可以通过提供资源等方式支持家庭充分挖掘、培育与利用自身的优点,以促进家庭参与,提高家园合作效率。

参考文献:

〔1〕〔4〕LINDACHLAGUNSETH,AMYPETERSON,etal.Familyengagement,diversefamilies,andearlychildhoodeducationprograms:Anintegratedreviewoftheliterature〔EB/OL〕.〔2009-03-20〕.省略.

〔2〕〔5〕刘爱云.H省A市幼儿园利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94-95,95.

〔3〕PTA.Nationalstandardsforparent/familyinvolvementprograms〔EB/OL〕.〔2009-05-03〕.省略.

〔6〕PTA.Nationalstandardsforfamily-schoolpartnershipsassessmentguide〔EB/OL〕.〔2009-05-03〕.省略.

〔7〕岳爱峰.1978年以来我国幼儿园与家庭关系政策的价值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14.

〔8〕〔9〕COUCHENOURD,CHRISMANK.Families,schools,andcommunities:Togetherforyoungchildren〔M〕.NewYork:ThomsonLearning,Inc,2004:133,17.

〔10〕〔11〕CURTISA,O’HAGANM.Careandeducationinearlychildhood:Astudent’sguidetotheoryandpractice〔M〕.London:RoutledgeFalmer,2003:105,103.

NationalStandardsforFamily-SchoolPartnerships

inAmericaandItsInspirations

QinYuandong

(HangzhouCollegeforKindergartenTeachers,ZhejiangNormalUniversity,Hangzhou,310012)

幼儿园家校合作的策略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应对策略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成因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指的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接受到与他们年龄不符合、偏向小学化教学内容的现象。幼儿教育小学化中幼儿接受了大量的小学化的知识,并且幼儿园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发展的重要依据,孩子过早地面对学习产生的压力,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孩子会因为幼儿园阶段的学习而厌倦学习,对今后十几年的学习极为不利。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主要有急于求成心态的驱使。让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由于急功近利的心态使然,这之中又包含多方的人为因素,重点是社会和学校双方的原因造成的。现行的公立幼儿园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学前教育的需求,国家大力鼓励建立私立幼儿园。私立的幼儿园主要以企业的模式运营,难以避免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当今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对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强,社会的评价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幼儿园良好的信誉和评价是幼儿园实现发展和生存的重要条件,有的幼儿园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从幼儿接受的内容和测评上下工夫,从而让孩子接受大量的小学倾向化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好评。另外,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也有家长的因素在里边,很多家长存在这样错误的观点:认为自己交了多少钱到幼儿园,要让自己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获,每天询问孩子学到了什么没有。家长认为孩子交到幼儿园就要学到什么东西,面对家长的这种心理,幼儿园只有加强幼儿的学习强度,甚至用考试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呈现出来给家长,所以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有学校和社会两方面的因素使然。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应对策略

既然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这个问题是由社会和学校双方共同造成的,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通过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一)社会要改变评价孩子成功的条件

家长都想给自己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很多家长不尽得是了解的,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条件其实是站在家长自己的立场思考的。孩子内心真正需要的不是打着满分的试卷,也不是大脑中装满各种各样的知识,作为幼儿园的孩子,他们的内心简简单单,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天真活泼,积极好动,他们的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快乐的。假如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就不会把孩子学习知识的多少和考试的成绩作为衡量自己孩子是否学有所得的标准。去到幼儿园,是孩子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和别的小朋友交流、玩耍,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他们合作,学会与他们交流,在和其他孩子的交流中获得快乐,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的行为准则也得到了纠正,懂得了各种基本的礼貌用语。其实孩子只要学会这些就是最大的进步,假如家长摆正心态,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改变衡量孩子成功的标准,遵从孩子内心需求思考,就不会因为学校没能给出打着分数的试卷而不满。学校少了来自社会的压力,就能更好地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

(二)学校要本着维护孩子健康成长的理念办学

虽然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虽然有来自社会的压力,但是幼儿园要正视自己的存在意义和办学宗旨。幼儿园是关于幼儿的教育,幼儿的身心都处于最初的发展时期,幼儿园办学要维护幼儿的身心健康。幼儿园办什么样的教育将成就什么样的孩子,幼儿园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幼儿的知识结构,所以幼儿园要以幼儿的心理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维护幼儿的身心健康,让幼儿接受适合他们身心规律的教学内容体系。不要过早地把小学的知识纳入幼儿学习的内容,让他们接受那个年龄阶段应该接受的教育。本着让幼儿快乐学习的教育宗旨对幼儿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多发问,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实施幼儿的体验式教学,让幼儿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让幼儿的学习成为快乐的学习过程,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锻炼、强化幼儿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能力。幼儿园就是一个小社会,让幼儿在幼儿教学中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地发展。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很多幼儿园都存在的问题,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师都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幼儿身心的负面影响,注重维护好幼儿的身心健康。社会和学校对幼儿的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让幼儿在相应的年龄阶段接受符合他们心理规律和年龄特征的教育,让幼儿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得到综合地发展和提高。健康快乐的幼儿教育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使他们积极地投入接下来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幼儿园家校合作的策略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中国幼儿教育现状启示

一、引言

安大略省(以下简称安省)是加拿大幼儿教育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笔者曾在加拿大生活了4年,对安省幼儿教育有真切的感受。尤其是2003~2005年就读位于安省的皇后大学(Queen’sUniversity)教育学院期间,在完成硕士论文过程中,曾深入到渥太华(Ottawa)、京士顿(Kingston)的不同小学,对其中的幼儿园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和了解。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安省幼儿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期望能从宏观上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得到一些启示。

二、幼儿教育被最大化地纳入在公立学校体系中

加拿大是工业化国家中唯一不设联邦教育部的国家,宪法赋予各省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权。省教育部一般负责管理本省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行政事务,提供和分配教育经费,制定教育政策和法令等,因而各省的教育制度并不相同。目前,虽然在加拿大的大部分省份,为5岁以上幼儿提供的教育已被纳入到公立学校体系中,而安省却是唯一一个幼儿从4岁开始即可享受公立学校教育的省份。在安省,幼儿园大多被设置在公立学校中,年制分为初级班(JuniorKindergarten)和高级班(SeniorKindergarten)。按照省教育立法,幼儿园教育为公办、免费,和义务教育一样,受教育者无需付费。根据1999年的统计数据,安省72个学区教育局中有68个开办了为4岁幼儿设置的初级幼儿园。

三、幼儿师资准入的高门槛

在安省,幼儿园教师由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培养。以笔者就读的城市――京士顿为例,在幼儿园工作的教师很多毕业于皇后大学的教育学院(FacultyofEducation)或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ISEinUniversityofToronto)。以皇后大学为例,要进入该校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项目,申请者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从中学毕业直接进入,在教育学院进行为期5年的学习,同时完成教育类课程和文理科课程,到第5年毕业时,毕业生同时获得两个学位,一个文科或理科学位,一个教育学位;申请者取得了其他专业的本科学位,再进入该项目,进行为期1年的学习,以取得教育学士学位。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师教育项目与皇后大学教育学院的情形大体相同,这所北美著名的教育研究院每年为加拿大培养1400名教师候选人。毕业于这两所大学教师教育项目的学生,教育学院会将他们推荐到安大略教师学会(OntarioCollegeofTeachers),进行登记注册,准备获得教师资格证,以在安省的公立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或中学任教。

由此可见,安省对幼儿园教师的资格要求是很严格的。首先,要同时取得文科或理科学位,和教育学位;或在取得非教育类本科学位的基础上,进行为期1年的教育类课程学习,获得教育本科学位。在具备相应学位的基础上,再取得由安大略教育学会颁发的教师资格证,方可持证上岗,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教师,在其中的幼儿园任教。

四、幼儿园课程内容凸显出明显的特色

1998年,安省教育和培训部制定了安省历史上第一个幼儿园计划。2006年,教育部修订了这个计划,在此基础上颁布了新的幼儿园计划,作为指导安省幼儿园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仔细研读这两个计划,并结合自己在当地幼儿园的所见,笔者发现:安省的幼儿教育在其课程内容上彰显出明显的特色。

1.幼儿园与社区联系紧密,强调幼儿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学习

在安省,早期教育家们、学校校长、幼儿教师及幼儿家长们普遍认为,社区是幼儿学习的一个很好的资源。教师在计划活动时应考虑能使社区成员参与其中,应该鼓励幼儿家长及其他家庭成员参与到日常的学校活动和其他活动中,例如每晚的家庭识字和算数活动,学校的野外实地考察等。同时,学校应允许幼儿参与到社区的生活中,应把孩子们的学习和他们自身的生活及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让孩子们置身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这样,孩子们能更容易、更有效地把握自己的想法,维持他们在学校的兴趣。简而言之,幼儿应该从课堂、家庭、学校和社区进行有机联系的学习。例如,组织孩子们到杂货店,能发展他们读写、计算和社交的技能,同时为他们提供一次获得营养知识的机会。

2.课程内容注重幼儿实际能力的培养

考察安省幼儿园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及其目标,其核心是发展幼儿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幼儿评论性思考的习惯。无论是在语言、科学和技术、还是在个人和社会发展领域,安省在设置幼儿园课程内容时,是把发展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的。例如,在个人和社会发展领域,要求孩子们能描述不同的天气类型并知道人们适应天气变化的方法,如夏天穿上轻便服装,而冬天在家中用暖气取暖等。

3.课程中浓厚的多元文化特色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安省更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这种特色也明显地反映在其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艺术领域中,通常要求幼儿能表演自己及其他文化的民间故事、童谣,能分角色表演不同国家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能描述来自不同文化的某些视觉艺术形式,如欧洲的绘画、因纽特雕塑、及非洲面具等。

五、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

考察分析安省幼儿教育的特点,其目的是期望能从中得到些许启示,对照我国目前幼儿教育的现状,得到一些借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幼儿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幼儿园数有所增加,幼儿入园率有所上升;幼儿园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幼儿教师学历水平逐渐提高。但同时,分析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也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1.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不足,财政资源分配不均衡

根据张颖等人的研究,与其他教育相比,我国幼儿教育的投入相对较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6》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中,小学和中学所占比例均在30%以上,高等学校支出的比例超过20%,幼儿园支出比例却仅占全部教育支出的1.36%,占GDP的0.03%,而国际上一般占到GDP的0.5%左右。如果比较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则可以看出,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数额也是最少的。

同时,我国的幼儿园以多种形式存在,除公办幼儿园外,各种民办幼儿园大量存在。以广东省为例,2006年民办幼儿园数量占幼儿园总数量的65%;广州市目前有将近1500所幼儿园,公立幼儿园仅占当中的7%。按照中国的幼儿教育政策,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的资金筹措由办园者负责。由此导致公办幼儿园的办园行为较为规范,而民办园在办园质量上则两极分化较大。以广东省为例,大部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民办园办园场地和规模较小,园舍简陋,办学经费不足,设施设备紧缺。有些承办者为了追求利润而降低办园标准,造成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2.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偏低

根据刘占兰的研究,2008年我国11省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抽样调查显示,近半数幼儿教师无专业职称,近38%的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罗英智和李卓的研究则表明:在辽宁省,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仍以中专及高中学历为主,初中以下学历的占10.1%。我国自1995年起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专生或本科生一毕业即可申请得到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其它专业的学生只要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考试及一定数量的教育实习也能得到相关的教师资格证。

3.幼儿园课程的特色不明显,与周围社区的联系不紧密

在一些地方,有些幼儿园甚至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在课程设置及内容上,以迎合家长的要求为主要前提,偏离了幼儿教育特有的正确轨道。

六、结语

加拿大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安省是加拿大幼儿教育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安省幼儿教育显现出的三个明显特点:幼儿教育的不断义务化;高起点、高素质的幼儿教育师资;幼儿园教育与社区的紧密联系、及课程中对幼儿实际能力培养的注重等,对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不能不说有所启示。就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如果能从宏观上加大对幼儿教育的公共投资力度,把幼儿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事业。扩大幼儿教育的视野,密切幼儿园与所在社区的联系,发挥社区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在课程设计上更加突出幼儿动手操作、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中适当增添不同国家的文化元素,那么我国的幼儿教育可能会向一个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强海燕.中、美、加、英四国基础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McCain,M.&Mustard,F.(1999).Theearlyyearsstudy:Reversingtherealbraindrain.Toronto:OntarioChildren’sSecretariat.

[3]TheKindergartenProgram,Queen’sPrinterforOntario,Kingston,1998.

[4]TheKindergartenProgram,Queen’sPrinterforOntario,Kingston,2006.

[5]张秀兰.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刘占兰.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是入园率的意义前提[J].学前教育研究,2010,(5).

幼儿园家校合作的策略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71-01

“小学化”指的是在幼儿教学实践中,将小学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等应用其中,从而使得幼儿教育内容小学化的现象。本文首先分析幼儿教学小学化的现状及表现,结合现状分析幼儿教学小学化的根本原因,并探讨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策略。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

(1)幼儿教育办园观念固化,幼教理念扭曲。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主要体现在办园理念扭曲。有的幼儿园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往往过分依顺家长,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并以此来进行相应的幼儿管理和办学体系构建,对儿童的基本成长规律不重视,甚至一些幼儿园将儿童掌握知识的难度及数量作为商业宣传的亮点,并借此方式来拓展办园规模。而家长的幼教理念也被“赢在起跑线上”的理论灌输,急于求成地重视成绩而忽视教学内涵,重视外在表现而忽视内心感受。常常用识字多少、背唐诗数量以及掌握单词和数字运算的难度来衡量学生,评价学生的成长程度。

(2)幼儿教育教学内容过多,课后学习过重。对于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有部分家长接受“提前准备,打好基础”的理念,将高考和中考的学习任务分层摊派到之前的学习中,造成了应试教育明显前移的情况。而与此同时,各类培训机构为了抓住商机,积极迎合家长的心态,从小升初逐渐创造出幼升小的培训班。幼儿教学的教材也在逐年增加难度,各种加减乘除法、长单词以及生僻词的内容提前展示在幼儿教育中,远远超过了适龄儿童可以接受的难度和水平。

(3)幼儿教育教学体系混乱,教育方式简单。幼儿教育的教学体系,尤其是课程设置,常常采用班级授课和满堂讲解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幼儿生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地区,一些教师根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没有专业资质而进行上岗代课,甚至采用复式教学,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内容同时进行。也有部分地区的幼儿园,虽然幼教教师有相应教学资质,却因为幼儿教育的规模巨大,而无法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等丰富的教育形式,造成小学化倾向严重的结果。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根本原因分析

首先,非理性竞争意识蔓延。幼儿园办园的目的性是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因素,很多幼儿园将盈利作为办园首要目的,通过宣传各种特长教育及特色教育来迎合家长急功近利的心理,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明显与幼儿园公益服务的宗旨相悖。而行业内的非理性竞争,导致一些幼儿教育机构不断提高教学难度,彰显教育实力,从而获得行业内的自身竞争力。

其次,幼儿教育评价的线性单一。由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目前对幼儿教育的监管不力,没有及时做到对幼儿园办园许可、教师资质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审查,也没有形成科学的幼儿教育评估体系,因此,对幼儿教育的评估仍然是以家长和学校单方面的评估为主,各种知识掌握和接受的难度与数量,成为了幼儿教育的全部评价。

第三,幼教师资参差不齐。部分幼教对于幼儿学前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肤浅,甚至仅仅通过学校简单的培训和学习,未经过教学实践和锻炼就开始从教,因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很容易受幼儿园的风气及家长思想的影响。为迎合家长对幼儿提前教育的要求,采用小学化的教学管理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忽略了幼儿教育本身的娱乐性和生活性。

三、改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策略

(1)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办园宗旨。幼儿教育是提升幼儿能力的启蒙教育,是开发幼儿智力、激发幼儿探究欲望的重要阶段。幼儿园要端正科学办园思想,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以游戏为基本形式的教育活动,遵循幼儿教育规律,通过保护幼儿的兴趣贯彻幼儿教育保教结合的理念。幼儿园要多关注幼儿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表达能力,进行寓教于乐的幼儿教育,同时通过树立省、市幼儿园优质形象来引导幼儿园办园,从而树立正确的办园宗旨。

(2)重视幼教,提高幼教的教学素质。重视幼儿教育,就需要有一支合格而高素质的幼教队伍,通过鼓励幼儿教师在职学习深造、参加幼教培训等各种渠道,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满足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对于边远地区没有能力进行深造的幼儿教师,要通过相应的政策提供其进修学习的机会,让其及时了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和新知识,把握幼儿教育的活动重点和教育目标,从而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3)遵循规律,做好幼升小的衔接。不同阶段的教育都有其自身的不同规律,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任务就不同。对于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家长要遵循“顺自然,展个性”的原则,通过关注幼儿的习惯以及学习能力,为幼儿创设学习环境。幼儿教师须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以及自理能力等作为教学目标,打好幼升小的基础。通过合理的教育规律,帮助幼儿逐步习惯学校生活,使幼儿轻松愉快地度过幼升小的入学关。

总之,目前幼儿教育存在的小学化倾向状况,不是一个单方面的问题,要改善这种现状,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主导,而且需要教师、学校以及家长等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从而形成幼儿教育科学的发展理念,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来进行幼儿教育,保证幼儿快乐、全面的成长。

参考文献:

幼儿园家校合作的策略篇6

两年多来,“故事妈妈”成为我园推广家园合作的有效活动形式。家长进园阅读活动热情、孩子期待,但在跟踪部分“故事妈妈”的活动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角色单一、形式单薄、人员“单飞”等等。针对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与策略提高“故事妈妈”进课堂的质量,革故鼎新,让“故事妈妈”进课堂有新的突破,切实提高“故事妈妈”活动的有效性,我园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思考。

一、以个人特长为“能量场”,开展“多元化资源运用策略”的研究

针对“故事妈妈”来园只能讲故事,不仅形式单一,而且不能突出家长的个人特长的问题,我园以个人特长为“能量场”,突出“多元”主旨,积极调动、凸显家长的多元化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与运用,补充“故事妈妈”新鲜血液。

1.厨艺大比拼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园的家长资源中最优异的资源数“厨艺”。几乎每个班级都有“烘培大师”,还有几个供职于我市知名酒店的大厨,改革第一刀就从这里开始。每个年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食材,邀请具有厨艺特长的家长参加这次的“故事妈妈”活动。小班规定食材为“米粉”,中班为“饺子”,大班为“南瓜”。活动中,发挥个人特长,邀请具有语言特长的家长仍然给幼儿讲关于“米粉”“饺子”“南瓜”的由来与故事,邀请具有厨艺特长的家长带领幼儿完成食材的加工。小班幼儿与大厨们一起搓团圆;中班幼儿则三三两两围在大厨身旁学习包饺子;而大班的幼儿在大厨们的指挥下清洗南瓜、去皮、切块,还和大厨们一起揉面、用坯子做南瓜饼。

“故事妈妈”们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制作、品尝,忙忙碌碌,不亦乐乎。最后,真正的大厨表演的南瓜雕花、树叶形饺子、米粉兔子等,引来一片欢呼。厨艺大比拼活动,秀的不仅仅是厨艺,更是与孩子在一起的快乐。

2.综艺大观园

踏入活动室,折纸、剪纸、书法、武术、广场舞等活动异彩纷呈,犹如进入了“大观园”――这是我园“故事妈妈”拓展活动“综艺大观园”。此活动邀请具有个人特长的家长(尤其欢迎爷爷奶奶们),在活动室中各据一角,三大年龄段的幼儿根据不同的时间来参与。活动中,幼儿打破班级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活动,来去自由。爷爷奶奶们更是拿出自己的绝活来吸引幼儿。

3.科学大扫盲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爸爸一直以来都是高大威严的形象,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的爸爸认为在幼儿园,参与学校活动主要是以妈妈为主。这种现象导致了父子之间沟通的不通畅,少亲切。

我园为爸爸们量身定制了“科学大扫盲”活动,吸引爸爸的参与,展现爸爸的个人特长。有爸爸们带领幼儿观察蜗牛、捉天牛,有爸爸带领幼儿进行导电的科学实验,有爸爸带领幼儿制作科技模型等活动……科学大扫盲得到了幼儿与爸爸们的一致认可。

这些多元化资源的运用,让家长们欣喜,他们纷纷表示没有想到自己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有这么多丰富多彩更能展现自己的活动,让自己从旁观者都变为了主动参与者。“故事妈妈”活动不仅突破了以往的性别层次,更是打破了年龄层次,用多元资源成为“故事妈妈”的“能量场”,不再对活动有重重顾虑。正因为是凸显个人特长,他们都充满信心。

二、以幼儿发展为“引导索”,开展“三引导组织策略”的研究

“故事妈妈”毕竟不是老师,不能替代老师。我们积极与“故事妈妈”沟通,运用“导趣、导思、导法”的策略,引导“故事妈妈”注重幼儿发展,正确开展活动。

1.导趣

活动是否有趣,是否吸引幼儿,是“故事妈妈”们首先想到的。为了让自己组织活动更加有趣,“故事妈妈”开动了脑筋。绘本阅读时制作了精美的头饰,让幼儿扮演角色;一些有趣的小游戏的穿插、回答问题后的小奖品等,都努力让活动生动有趣。“综艺大观园”中的书写汉字,本是一件枯燥烦闷的事,通过和老师沟通协商,把中国独特的象形字与汉字的来历故事融入其中,变得有滋有味。

2.导思

活动中,“故事妈妈”们往往会只注重自己的组织过程,急于往下走而忽略了幼儿的思索过程。教师与“故事妈妈”共同商量,通过三大问题促使“故事妈妈”思考。“最想让幼儿获得什么?”“幼儿最难完成的地方在哪里?”“哪里可以停一停,让幼儿思考。”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故事妈妈”的整个活动设计,完成活动组织。

3.导法

引导幼儿掌握方法是“故事妈妈”活动的组织难点。“故事妈妈”们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不够准确,缺少启发式方法。我们开展了活动前问题引导,活动中观察指导,活动后积极调整的策略,引导“故事妈妈”关注幼儿发展,重视与幼儿互动提问,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以家长成长为“发动机”,开展“双关注评价策略”的研究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往往只注重“故事妈妈”活动的组织,缺乏活动后的反思和评价,造成了“故事妈妈”活动表面热闹而实际收效不大的局面。我们不仅关注幼儿发展,更关注家长的成长,让家长对自己的成长有直接的感知,成为积极参与活动的“发动机”,变得更加积投入。

1.关注个体

个体,是班级中最小的单位。我们不仅关注幼儿个体,更关注家长个体。如,洋洋是个特别胆小、内向的孩子,尽管家长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收效不大。我们针对洋洋和家长的特点,诚邀洋洋的爸爸参加“科学大扫盲”活动,活动中,洋洋爸爸充分发挥了“理工男”的品质,把电池如何导电讲得明明白白。洋洋虽不善言语,但做起实验来颇有大家风范,一丝不苟,几次实验都是一次成功。听到同伴的欢呼,洋洋内心充满了激动,收获了自信。

2.关注发展

活动中,教师往往重点关注了幼儿的发展,而忽略了家长得到的发展。活动往往结束后,就不再与家长再次沟通与交流,没有帮助“故事妈妈”对活动进行反思。因此,我们在活动后,制定了“吐槽会”,请参加活动的“故事妈妈”交流分享活动的得失,通过大家的思维碰撞得到提升发展。

“能量场”“引导层”“发动机”这些新策略,突破以往“故事妈妈”的单一局限性,吸引了各层次、各年龄的家长参与,并在活动中展现“故事妈妈”的不同特长,让家长更加积极自信,拉近亲子关系,丰富特色课程。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老师表扬信15篇
  • 下一篇:初中语文考试反思(收集1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