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人口老龄化已是我国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大难题,若长期对此采取放松处理的手段,必将影响未来国家发展,因此养老服务的优化已经迫在眉睫。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多方参与,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综合分析: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聚焦“老有所养”,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打造老年人宜居环境……均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两个百年目标汇聚的当下,农村养老难、机构养老认同度低、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匮乏等问题仍旧较为突出。因此,必须下狠功夫,全面解决养老问题,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对策:
1、完善设施打好养老服务基础。目前农村养老服务较为滞后,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从政策、经济等方面提供支持完善农村养老设施。比如建设养老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农村老人食堂等专为老人提供便捷舒适的服务,让农村老人也能享受社会发展的红利,营造良好的养老氛围,实现老有所依,切实提高老人的幸福感、安全感。
2、数字赋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民政部门需积极推进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呼叫服务中心“三中心”联动,实现社区居家融合、医养康养融合“两个融合”,并充分运用智能手段,着力为老年群体送上身边、家边、周边的医养服务。加快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项目一目了然。
3、多主体协同养老服务全面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政策支持,老年群体需要更多关爱,要激发更多的社会资本、志愿者、慈善等资源投入参与。对符合规定的社会资本、慈善力量在资质审批、税收减免、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数字化养老建设的积极性,让全社会的主体参与其中,为养老服务贡献出更多力量,也从侧面减少养老服务的人才缺口。
热点背景: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了“新基建”这一概念,“新基建”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
深度分析:
(一)“新基建“的内涵
“新基建”全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二)“新基建“的意义
1.减轻防疫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带动经济增长
防疫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显著的短期冲击。为了尽可能减少防疫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加大投资力度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是务实之举。值得注意的是,以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物联网、智慧电网等为代表的新基础设施投资被广泛看好,与新基建相关的公司也被市场热捧。新基建投资项目在减少防疫短期冲击的同时,也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2.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消费是当下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9年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7.8%。随着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消费的带动作用会更为强劲,不仅有量的增长,而且有质的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着消费升级持续进行。而消费的增长点大都同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发展有关。新基建为消费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3.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互联网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无论前者还是后者,信息化和智能化都不可或缺,都要求新基建扎实推进。在“新联接”“新计算”等技术的赋能下,千行百业正在全面加速数字化转型,跑出各行业产业升级的“新速度”。
(三)“新基建”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
1.建设资金缺乏
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成本较高,资金来源成为制约基础设施推进的关键“瓶颈”。对此,应加大对基层“新基建”的资金支持力度。
2.市场体量较小
新基建项目运营成本高,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回报空间有限。例如: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客座率较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低。对此,应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提出有可行性的“新基建”项目试点。
3.缺乏推进“新基建”技术及政策指导
“新基建”作为当前科技前沿的应用,基层缺乏对其的学习了解,缺乏来自权威方面的技术及政策支持方面的指导,对工作推进造成-定影响。对此,应加强对基层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基建”技术及政策指导,帮助实现跨越式发展。
热点背景:
“水光针”“线雕”……眼下,一些医疗美容名词流行起来。同时,割双眼皮、垫鼻子等传统整形美容项目仍然受到青睐。在爱美意识的驱动下,一些人尝试通过手术、器械等医疗手段来变美,有的“00后”甚至未成年人也加入其中。然而,通过医疗手段进行美容,风险如影相随,来自消费者的投诉不断增多,给人以警示。
考试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医疗美容,需要医疗安全条件的全方位守护。同时对于个人来讲,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谨慎对待、理性消费医疗美容项目。
[综合分析]
年轻人热衷于整形,折射出社会心态的变化。从传统文化推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到今天强调“我的身体我做主”,背后也是年轻一代对个体价值、个人风格的追求。从审美角度来看,媒介传播的发达,也让时尚大片、商业广告、影视明星等,影响到人们对容貌的认识,曾经人们信奉“自然才最美”,而现在经过美颜相机磨皮、美白、瘦脸之后的照片重塑了不少人对美的理解。社会心态的转变,审美的变化,带来了全社会对整形包容度的提升。
一些年轻人热衷于整形,也离不开一些市场因素的推波助澜。一方面,伴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的兴起,颜值的作用在镜头前被放大。另一方面,中国医美市场虽然体量较大,但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市场渗透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这样一片充满想象力的市场蓝海,吸引了诸多资本方和创业团队入局,促使一些商家不遗余力地宣介整形好处、推出眼花缭乱的打折促销。
需要看到的是,在快速发展的医疗美容行业暴露出资质不足、假药泛滥、经营无审批等问题,这些不仅仅是市场“成长的烦恼”,更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因为整形产生的失败案例和医疗纠纷也不在少数。市场野蛮生长,给年轻人求美之路布下陷阱。消除这些陷阱需要加紧完善行业规范、加大执法监督,也需要年轻人在整形这件事上更为理性和慎重。
[参考对策]
遏制行业乱象、规范行业发展,需强化行业监管,进一步规范医疗美容服务行为,加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的管理,同时推动行业加强自律。
消费者应谨慎对待医疗美容,合理认识医疗美容的功效,做医疗美容时要认清资质、选择正规医疗美容机构。特别是容易受外界影响的未成年人,由于身体仍处于发育阶段,做医疗美容项目不利于身体成长与健康。
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心灵美、内在美更值得追求。颜值也从来就不仅仅是看脸,“你的脸上有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气质不只是来自于一个模子里整出来的五官。审美导向之外,更需要确立能力导向、奋斗导向。无论容貌如何,只要愿意付出拼搏与努力,就可以创造美丽人生、实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