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病理学发展史(6篇)

时间: 2024-04-01 栏目:公文范文

病理学发展史篇1

[关键词]运气学;异常天象;疫病;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6)03(a)-0112-04

Explorat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abnormalweatherandepidemicdisease

YAOZi'ang1WANGPing2

1.BasicMedicalSchool,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2.InformationCenter,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orrelationbetweentheabnormalphenomenaandepidemicdisease,andtheirrelateddegree.MethodsTheancientliteraturesandbookswereanalyzed.AndthedatarecordsabouttheabnormalphenomenaandepidemicdiseasefromtheZhouDynastytothelateRepublicofChinainhistorywerecollected.SPSS13.0softwarewasusedforanalysisofthetwokindsofdata,andthecorrelationcoefficientofSpearman(rvalue)wascalculated.ResultsIntheabnormalcelestialphenomenaintherefinement,thervaluebetweenthesunspots,aurora,meteorites,eclipses,cometsandthenumberofdiseaseincidencewasgreaterthan0.680(P<0.05),withastrongcorrelation;rvaluebetweenthemeteorshowerandthenumberofdiseaseincidencewas0.438(P<0.05),withamoderatecorrelation;rvaluebetweenlunaroccultationofplanets,starsandsupernovaeandthenumberofdiseaseincidencewaslessthan0.500(P>0.05),withnocorrelation.ConclusionSunspots,aurora,meteorites,eclipses,cometsandmeteorshower,theseabnormalcelestialphenomenaarereallyrelatedtotheepidemicdisease.

[Keywords]TheoryofYunqi;Abnormalphenomena;Epidemicdisease;Relevance

我国古人在很早以前就发现并开始研究天象与人体疾病之间的关系,并发展出运气学说,来专门研究天象、气象、物候和人体生理病理之间关系及其规律[1]。运气学说源于《黄帝内经》的运气七篇说,通过探索自然现象与生命现象的共有周期规律,从而寻求疾病的发病规律及相应的防治方法[2]。但以往运气学的研究过多注重的是气候变化对人体疾病产生的影响,探讨异常天象与疾病流行关系的研究较少[3]。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历史文献整理,分析异常天象与流行疫病的关联性,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补充和完善疫病暴发的可能因素,对流行疫病的发生发展另辟蹊径进行探究。在与流行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若是能找到一个能预兆疫病发生的因素或是直接致病因素,将为人类防治流行疫病赚得先机,大大提高对疫病的可控能力[4]。

1资料与方法

1.1异常天象数据记录来源及收录标准

异常天象方面,本次研究收录《二十四史》、《清史稿》、《明实录》、《十通》、全国地方志及其他古籍中的天象记录,起始时间为周朝,截至时间20世纪40年代。收集其中关于太阳黑子、极光、陨石、日食、月食、月掩行星、新星和超新星、彗星及流星雨类记录,以“历史纪年+内容+资料来源”的格式加以记录,凡时间不具体、内容不明确、原始资料来源不清楚的记录不予收集。

[参考文献]

[1]邢玉瑞.关于运气学说概念的界定[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6):1-5.

[2]薛辉,陈正,胡玉萍.《黄帝内经》运气七篇的疫病观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2):551-553.

[3]郝月明.天象、卦象与病象[J].国医论坛,1987,5(1):9-10.

[4]邹勇.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三)――五运六气起源与沿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6):95-96.

[5]班固.汉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徐彦,何休.春秋公羊传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8]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明史[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9]司马迁.二十四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10]张志斌.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07.

[11]庄威凤,王立兴.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2001.

[12]詹思延.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13]王登云,何徽.《易经的整体思路及其在当代科学和哲学中的发展――兼谈哲学广义信息物质自组织原理[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27(4):16-23.

[14]陈震霖,张景明.陕西省肝炎发病与运气理论的相关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6):1457-1458.

[15]张富永.基于运气学说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9(12):87-88.

[16]张登本.论运气学说发生的背景[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3):1-4.

[17]冯玉明,程根群.中医气象与地理病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18]郝葆华.西汉太初历制定中的年干支变化与中医运气学说[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22(3):7-8.

[19]赵明锐.探索“岁火太过”与太阳黑子[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20(11):40.

病理学发展史篇2

关键词:中医档案不可替代

中医是中国国粹,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几千年来,中医在医疗活动中形成了大量档案。中医档案是中医智慧的精华,在中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仅以作者有限的视野,谈谈档案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不当之处,还请方家包涵。

1.中医历史与档案

从中医发展的历史看,我们的祖先在自然生存中,创造了原始医学。据考古发现,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人类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等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成书于汉之前的《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时流传下来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唐朝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宋代设立的“太医局”,不仅是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而且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上述医学著作,都是以文字形式流传于世,成为不可替代的档案材料,自形成以来,一直被当做经典利用。

2.中医活动与档案

唐朝的孙思邈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和“医神”,他勤于著书,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书合称《千金方》,还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亲自上山采药,广泛地到各地调查,搞清了许多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并对某些动物药进行解剖或追踪观察,对药用矿物进行比较和炼制,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该书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十一世纪,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吴瑭的《温病条辨》及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等。

清代医家王清任,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由于一代代人对上述文献的保管、整理和继承,使这些珍贵的中医档案得以传承下来,历久弥新,造福后世。

3.中医档案的特殊性与缺失

中医和西医,其实最大的区别是在于对疾病的认知,就是认识和治疗方法上。从诊断上和现代西医的先进的检查手段相比,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已经显得有点落后。西医借助X光、B超、CT和核磁共振及化验能快速地查找出问题的所在部位和病情的轻重程度,同时,在治疗上外科手术在先进设备的配合下,医生对外伤的处理更好、更快、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挽救更多的病人的生命。

中医的治疗是辨证施治,一个人一个医案一个药方,药理和药性同西医比较缺少确定性,与西医相比,在发展和继承上有很大的不同,档案的管理上也有不同。

据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课题组介绍,中医流派很多,大多是中医学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如历史上著名的岭南医学、新安医学、少林医派、平乐正骨流派、陈氏儿科流派等。中医学术流派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医学理论传播及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据课题组初步调查,目前中医学术流派发展极不平衡,大多数面临断层甚至消失。流派的流失应该就是流派主流医治主旨的流失。

如果说,一个武术流派的流失和发展往往就在于祖师爷的一本“秘籍”,至多失去一个流派,那么,一个中医流派的流失,或许就是一方百姓受苦。

多年来一直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目前统一化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排斥个性化学术流派,现代医院管理以及科研方法存在诸多限制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因素,名师带徒等。因为没有规范的制度,所以老一代的中医人才的遗产没有很好的继承下来,医疗文献和方剂。学术论文和临床病例没有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完善保存,这也是阻碍中医发展的因素之一。

4.中医档案管理的特点

中医特色决定了中医档案管理的特点,必须建立独立的收集、整理、管理中医档案的部门或设专职人员管理。

作为医学的组成部分的中国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疾病防治、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力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中国医学与西方近现代医学是有许多差异的,它的发展与地理、气候环境,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根据中医“把脉”诊断,辨证施治的医案,中医药方的唯一性和可变性,专科专病的治疗特点,档案工作应当选择有针对性的对象,进行跟踪立档。

尽管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应用理论还在发展中,还缺乏些规范的科学数据证明,但是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最有发言权。在中医医疗活动中,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验方显得非常重要,及时的收集、整理档案材料,形成文献记载下来也就十分重要。

5.基层中医档案工作不容乐观

作为有三十多年历史的锦州市中医院,在成立的初期,聚集了辽西地区的中医人才和名医。老中医们都各有绝技,活跃在医疗第一线,为许多患者解决了病痛。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就是进入市场经济后,老中医的门诊量丝毫没有减少。有的年近耄耋,还在为患者服务。

病理学发展史篇3

关键词:肺结核;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肺结核在本世纪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也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主要传染性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实现对肺结核病患者提供免费检查和治疗,使肺结核的死亡率明显下降,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部建设加快发展导致人口流动量、劳动力流动量急剧增加,结核病的疫情在某些地区也明显回升。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本社区结核病的发病情况、流行特点及影响因素。为肺结核的有效控制与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现对本社区2007年~2009年肺结核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先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肺结核疫情资料及人口资料分别来自于2007年~2009年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人口与计划生育年报及当地户籍管理的年报数据。流调的内容主要为:性别、年龄、吸烟史、卡介苗接种史、卡巴、结核病接触史、人口性质、经济状况、结核病宣讲情况等。

1.2统计学分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1]和Excel2007软件对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调查所获数据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分类变量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

2结果

2.1肺结核疫情概况:2007年~2009年本社区共发生结核病例为263例,各年度分别为72例、87例、104例。年均发病率为86.66/10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63例患者中外来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和山峡移民)占54.47%,农村人口占27.16%。男174例,女89例,男女比例为1.955:1。其发病率X2=56.3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致病因素分析:吸烟史:男174例患者,吸烟数为136例,占男性总人数的78.16%。女89例,吸烟数为16例,占女性总人数的17.98%。吸烟人群易患结核率为X2=64.1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卡介苗接种史及卡巴:263例患者有明确卡介苗接种史及卡巴明显者49例,占总数的18.63%,有卡介苗接种史而无卡巴的为45例,占总数的17.11%,未接种卡介苗的为169例,占总数的64.26%。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多来之西部山峡移民以及云、贵一代的劳务人员。对于没有接种过卡介苗的患者发生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相对数量较多;结核病接触史:有接触史的为102例,占总数的38.78%。密切接触史的86例,占总数的32.70%。接触史不详的为75例,占总数的28.57%。结核病宣讲情况:263例患者中仅仅47例患者接受过宣教,但认识浮浅,不能回答简单的结核知识。经济状况:本组263例结核患者约80%以上农业户口,多无固定的经济来源。

3讨论

本流调显示社区内肺结核发病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①2007年~2009年本社区共发生结核病例为263例,且各年度的数据显示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对结核病的防控带来一定的困难;②流动人群和农业人口占主要比例。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所公布的3大致病因素[2]:流动人口的不断上升、耐药性结核的增多、HIV的感染基本一致。由于近几年西部大开发,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安置本社区几百户家庭,近千人口,由于这些人群对本地区的生活习性、自然环境不适应,所以,无形中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成为结核病的易感人群;③易感人群:以吸烟、未接种卡介苗、流动人口、有结核病密切接触史,经济状况相对较差、未接受结核病宣教或对宣教的内容不能理解、更没有规范防控措施的人群为易感。

防控措施。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综合管理和结核病宣教力度,做好疫情监测,提高发现率和就诊率,加强对现症患者尤其是涂阳患者的规范治疗和管理工作。减少感染的来源、传播途径。“我来控制结核病”这是2008年、2009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意在呼吁每个人为控制结核病出力,从我做起,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结核病。结核病的控制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包括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医务人员、患者等社会各界。因此实施结核病控制策略和技术必须规范,内容包括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及法律责任,患者发现方式、统一化疗方案、DOTS实施、归口管理、疫情报告、预防控制措施等。只有大力推广和实施才能实现预期的控制目标[3]。

参考文献

[1]何嗣胜,何义林,施小明.2004~2006年安徽省枞阳县肺结核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11):690.

病理学发展史篇4

[关键词]规范;教学查房;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091-02

教学查房是医学院校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更好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中青年医师延伸扩展理论知识,提高临床技能水平的有利时机。然而,在临床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查房被弱化,教学查房质量不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规范教学查房,是提高医疗教学质量的保障。

1明确教学查房目的,提高教学查房认识

教学查房是以教学为目的,通过教学查房使实习学生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际得到有机的结合。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通过教学查房,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检查全面综合分析、归纳建立疾病诊断,达到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完成实习医师的学习任务。各级医师通过教学查房,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及临床技能,增强对疾病诊断的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科研及教学水平。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往往以临床查房代替教学查房,其实二者是不尽相同的。医疗查房的目的是解决病人诊断及治疗问题,对于病人病情发展、变化提出治疗方案,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病人治疗问题[1]。因此,不能将二者混淆,不可以医疗查房代替教学查房。明确教学查房目的,提高对教学查房的认识。

2规范教学查房

2.1教学查房的病例选择

教学查房应首先选择病例,一般选择疑难复杂病例,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典型病例,应尽可能涉及多学科知识,使实习学生及医师广开思路,从不同层面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2]。例如,选择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诉就诊的病例,首先要考虑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病因有良性疾病,有恶性疾病,在恶性疾病中有恶性淋巴瘤、转移癌。不同的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的部位不尽相同。选择多种检查手段,寻找原发灶,通过病理作出诊断。因此,确定教学查房的病例后,要求实习学生及全科医师在查房前熟悉病例,针对病例中涉及的知识展开思路,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准备问题,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在教学查房中学习知识,提高临床技能水平。

2.2教学查房参加人员

教学查房特别是科主任或学科带头人查房要求全体医师参加,也要求各年资医师、进修医师、研究生、实习医师参加。

2.3汇报病史

由实习医师汇报病史,阳性体征、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相关的辅助检查阳性结果、阴性结果、目前诊断及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病情演变、目前状况。由上级医生进行必要的补充。

2.4指导体格检查

完成病例汇报后,进入病房,做到站位正确。由实习医师进行体格检查。查房者观察其体格检查顺序,手法是否规范、在体检过程中与患者沟通是否做到人性化服务,以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针对体检中的问题予以指导及纠正。

2.5病例分析与总结

在教学查房中结合所选择的典型病例,查房者应用启发式教学,提示临床思维的方法,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各种相关的物理化学检查结果,分析、归纳、推理得出诊断。各级医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以互动的形式讨论病情的发生及发展,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最后,由查房者对教学查房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从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临床实际,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示疾病的预后。同时传授与所选择病例相关的新进展、新技术。培养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将其在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使其对临床医学的认识有所提高。各年资医师通过教学查房,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思维能力都将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查房者指出查房时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对以后教学查房的要求。也可以提出思考问题,指导实习医师查阅文献,对查房中的内容进一步消化吸收[3]。

3教学查房应贯彻于各级医师教学工作中

目前临床医疗实行三级医师查房制,教学查房应实施于三级医师教学工作中。教学查房一般分为教授级查房、主治医师级查房、住院医师级查房。所有的查房都是以教学为目的,选择典型病例,以实习医师为主要对象,从理论到临床实践以及新进展的侧重点不同对实习医师及低年资医师进行临床思维培养,使之临床能力得到提高。教授级查房有较强的理论性,以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实践,视野开阔,并将新进展、新技术传授给下级医师及实习医师。主治医师级教学查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体指导实习医师询问病史技巧、规范体格检查、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住院医师教学查房针对具体病例,发现问题,分析、判断疾病的进展,掌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负责实习医师病床管理、指导病例书写,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查房新模式的探索

教学查房是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的结合,针对具体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理论知识应用的过程。在目前医疗形势变化,医学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知识信息获得快捷,使临床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规范教学查房的同时应该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查房模式,开辟新的查房思路。由于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在教学查房中应该培养实习学生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使其不但具有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而且,具有法律意识,将与医疗相关的法律知识融于教学查房之中。在教学查房的形式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以往由实习学生单纯背着汇报病史,改为应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汇报病史,使参加查房的医师更直观地了解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以利于抓住重要线索,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对于疑难复杂的病例涉及多学科知识,可以请相关科室的专家教授参加病例分析和讨论,从不同学科角度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鉴别诊断,更有利于培养实习学生及年轻医师的临床思维,开阔思路,不断提高临床理论及临床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教学查房是临床教学的重要环节,强化教师规范教学查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查房中受益。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查房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新的教学查房模式的探索将为提高医疗教学质量开辟新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靖年,王鸿飞,朱桂香,等.教学查房规范化的基本理解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12):71-72.

[2]杨立明,王广义,周盾,等.通过大查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885-1887.

病理学发展史篇5

诊断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最基本的仍然是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设计准备包括:①广泛查阅,收集资料。广泛查阅各类课本、期刊和网上资料,收集新资料,这在备课中需准备较长时间,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所必不可少的,但课堂教学中能使同学明显提高学习兴趣。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课堂内容。以powerpoint软件为主体设计,充分利用其系统功能,在背景、颜色、文字等方面精心处理,可插入动画、录像、图片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③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强调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强调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是最基本的诊断方法。正确诊断的前提是准确地详细地掌握病情,包括详细地采集病史、系统全面地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设计内容:该课程在医专临床专业第三学期开设,学生已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笔者就询问同学看病时,医生是怎样询问的,问了什么内容,用手触诊检查了没有,使用听诊器听诊了没有?由此提出诊断的目的及概念:诊断是通过疾病的表现来认识疾病的内在属性的一段程序,其目的是为了防治疾病。诊断疾病是临床医学的最基本的任务,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前提。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知情人进行全面系统询问而获得临床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问诊可详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病因、诊疗经过及既往健康状况等全过程,从中获得诊断依据。体格检查则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传统的工具(如听诊器、叩诊锤等)来检查病人身体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方法。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

临床诊断一般从先问诊,然后进行详细地体格检查。多数疾病的发生都有其相关的病因,继之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有时仅根据可靠、准确的病史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即使有些的症状可能很轻微,通过仔细的询问和详细的体格检查,也可为诊断提供的依据。

对不典型症状和体征者才需要借助有关地辅助检查,如实验室检查、B超、心电图、X线等。这些检查在诊断疾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及基础医学的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诊断学正向非侵入性、微量化、自动化和快速化的方向发展,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如动态心电图,亦称Holter系统,使用随身携带器连续记录24小时、48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变化,可不受病人活动的影响,记录病人在不同状况下的心电图,是重要的心电监测技术,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价值;而彩超可形象地显示心血管内血流方向、速度和状态,对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心瓣膜病、血管有否狭窄或闭塞有重要价值;CT原理是利用X线束对人体选定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获得重建图象,其密度分辨率明显优于X线图象,扩大了检查范围,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

讨论

诊断技术的发展,明显提高了病变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为医学诊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由于设备昂贵,费用高,不宜作为常规检查,更不能在诊断疾病时单纯依靠仪器检查来获得诊断结果。每位临床医生对先进的检查技术不可盲目依赖,详细的病史采集、规范的体格检查、科学的思维方法,才是临床医生最基本的、必须切实掌握的方法。

参考文献

病理学发展史篇6

摘要:隋代《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书,对后世影响极大,有“证治之津梁”的美誉。后世对《病源》一书研究成果极多,现汇集各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分类探索不同研究思路及成果结论。目前研究,或为语词版本、段落考证的文献学研究,或结合临床、实验进行研究,或是从学术史的高度进行研究。但以《诸病源候论》一书结合晋唐时期方书的研究尚未深入,可作为进一步研究《诸病源候论》的思路之一。

关键词:诸病源候论;文献研究;思路与方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3-0480-04

TheActualitiesandFutureofLiteratureResearch

MethodsinZhubingYuanhouLun

YAOJie-min,advisor:YANShi-yun

(BasisMedicalCollege,ShanghaiUniversityofTCM,Shanghai201203,China)

Abstract:ZhubingYuanhouLunistheearliestChinesespecialistliteratureincauseofdiseaseandpathogenesis,whichnamedas"backboneofdiagnosisandtherapy",forthegreatinfluenceonlaterdevelopmentofTCM.Aftertime,therehavebesomanyresearchesonthisbook,suchabundantachievementshavebeenbroughtup,whichimpossiblysumedupinonesingletreatise.Thus,themethodsofdifferentresearchesweregatheredandcategorized,therelationshipsbetweendifferentmethodsandresultswereanalyzed,andanewvisualangleforresearchinZhubingYuanhouLunwasprovided.

Keywords:ZhubingYuanhouLun;literatureresearch;thoughtandmethod;summary

收稿日期:2010-11-17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医史文献重点(培育)学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各家学说重点学科项目;上海市中医医史文献重点学科项目(S30301);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10YS63);上海市严世芸名医工作室研究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名师研究室项目

作者简介:姚洁敏(1979-),女,江苏常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术思想发展史、晋唐医学理论的实践运用。

《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书,全书50卷,分为71门,载述1739候,由于临床分科门类齐全,病因证候论述详尽,而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证治之津梁”。大型医籍如《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幼幼新书》、《普济方》以及《医心方》中有关病因病机的论述,大多本于《病源》。这些医籍对《病源》的大量引用,进一步深化了《病源》一书对于临床的影响,使得诸多学者纷纷研究此书,形成研究《病源》的诸多成果。现将研究《病源》一书的不同思路与方法归类分析如下。

1对《病源》本书的研究

1.1对著者的考证

即考证著者,考察著者生平及背景环境的研究。此类研究方法源远流长,《四库全书提要》就曾对本书著者进行考证,日本丹波元胤也曾进行过类似研究[1]。孙溥泉[2]等对较为公认的本书作者巢元方的生平活动进行了考证,认为巢氏医术十分高明,尤其精通病因病理,对于病源的探讨和疾病的证候了解得非常细致,并通过《开河记》中的记载和隋炀帝敕令其治愈麻叔谋风湿病病案来加以说明。

1.2从文献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1.2.1版本流传考证多位学者从版本学角度进行考证研究,分析本书的历史流传过程。乔文彪等[3]对本书目前已知的流传版本做了详细的考证。宋白杨[4]对《病源》的版本流传情况和各种版本之互相关系,以“一源二流”概括之:一源指北宋刊本;二流是南宋坊刻本和元刻本两个流传系统。乔、宋分别以“详”和“要”的方式对版本流传作了论述。

1.2.2语词研究点校注释从文字学角度进行研究,既有语词研究[5-6]等语词层面的探讨,也有点校、注释等段落篇章层面的研究。近年点校专著有日本原孝市等的编集本(1981年)[6],鲁兆麟主校、黄作阵点校本(1997年)[7]和刘晓峰点校本(2006年)[8];注释著作有南京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校释》(1980年)[9]和丁光迪主编的《诸病源候论校注》(1992年)[10]。这些研究成果,或致力本书原貌,或便于现代读者阅读理解,为进一步研究其中深蕴的医学思想提供了基础。

1.2.3辑佚、辑要如宋白杨[11]曾对《外台秘要》中的《病源》条文进行辑佚,统计出《外台秘要》中共引用《病源》370候,并从《外台》中辑出3条不见于《病源》的病候以及10条篇幅较长的佚文。

以上主要是从版本学文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注重“信”、“达”,或为研究者提供更可信的材料,或为方便后人正确理解原著者的意图,相对较少涉及医学学术思想。但这些研究力求忠实于原著原貌,对深入探索《病源》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文献基础。

1.3挖掘学术思想研究

已有相当多的学者从不同层面、以不同视角对《病源》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挖掘和讨论。其中,有用相同的方法对不同部分内容进行研究,也有用不同方法对相同原文进行研究。其种类繁多,众妙纷呈,不一而足,经过归纳,研究思路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1.3.1与临床紧密结合的专病专科研究《病源》一书的临床实用性,决定了人们对它研讨最广的方向是临床方向。此类研究数量庞大,涉及面宽广,诸多研究者从各个不同的专病专科角度,结合《病源》论述做了大量的专题研究。目前已涉及内科、外科[12]、妇科[13]、男科[14]、儿科[15]、精神科[16]、骨伤科[17]、五官科[18]、急症[19]等专科。

这些研究有的从学科角度归类研究总结。例如郭振球[13]全面论述了本书在妇科学上的成就,对妇人杂病经水诸候、将产难产产后病诸候、带下漏下崩中诸候、妊娠无子诸候等证候的病因病机做了归纳整理和比较研究,认为如此可从整体上把握妇科病病因病机过程,便于临床鉴别诊断。曹烨民等[12]探讨了隋代外科学水平,认为当时外科重视寒邪发病病因,独倡“虫感”学说,并已认识到发病与否与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外科诊断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系统化的分类,这些分类即使从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亦较为合理,说明了隋代外科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

更多的研究从单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角度入手,较为细致地整理了书中对于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已经进行的专病研究有虚劳[20]、肺胀[21]、血证[22]、消渴[23]、外感热病[24、25]、痰饮[26]、中风[27]、痹病[28]、黄疸[29]、麻风[30]、毒病[31]、小便病[32]、不孕[33]、鼻病[18]等,对肿瘤[34]、血吸虫病[35]、神志病[36]、乃至新兴的睡眠医学[37]也有了研究论述。如舒鸿飞、潘桂娟等对痰饮病[26-27]的论述,不仅注意到《病源》首创“痰、饮”分论,首次构建了痰病的理论框架,还列举了痰病的复杂临床表现,归纳出痰病“其候非一”的特点。徐肇生等更认为《病源》实为痰病学说的奠基之作[38]。

对于外感热病,王秀莲[24]认为《病源》在病因上将温病、疫疠病、热病、时气病、伤寒病一一分列,提出“其冬夏有非节之暖,名为冬温,毒与伤寒大异也”,实已创立了“乖戾之气”的概念,而《病源》一书阐述温病病机的关键是“热结阴伤”。程磐基等[25]认为本书首创将伤寒病、时气病、热病、温病列为外感热病常见的四大病证,并详细探讨了对于四大病证病因病机认识的渊源。王氏论病机,高度概括令人一见知其关键;程氏论病机,详细周到令人益能明其源流。

本类研究具有共同的特征:研究过程中注意关注首创性,立足于临床实用,为临床认识专科专病提供思路。此种研究,结论见仁见智,研究所得不仅与医籍有关,还与研究者当时的临床经历、临证经验密切相关。不仅可以此指导临证,规范证治;还可以进而得启发创新,发展理论与治疗。

1.3.2与基础学科紧密结合的专题研究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李翠娟等从中医体质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病源》的贡献,认为《病源》已经非常重视体质与发病及治疗的关系[39]。而郭丽娃等对《病源》饮食致病说在中医病因学上的贡献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40]。

从中医生理病理角度:王旭东[41]将《病源》对膀胱、心包生理的论述归纳总结,认为可以补充《内经》在此方面论述过少之不足。魏守健[42]认为《病源》不仅详尽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候与病源,还对五脏生理病理既宗经旨而又多有发挥,丰富和发展了藏象理论。

从中医诊断学角度:杨徐杭等[43]详细讨论了书中的五脏病诊断思想,通过对五脏病机理和证候分类的分析、诊察五脏病脉象等方面的研究,认为五脏病诊断观对中医诊断学的证候分类等有重要参考价值。韩宇霞[44]研究论述了书中“腹诊”的情况,认为《病源》一书详细分述了腹症的部位,对腹痛、腹胀、腹水、腹块等进行了辨别,并描述了腹痛的性质、程度及放射方向;书中还对腹诊手法进行分类;对积、聚、癞、瘕等腹块的描述已注意到肿物大小、硬度、形状、压痛、活动度,虽无腹诊之名,已有腹诊之实。

此类研究将文献与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紧密结合,部分运用了实验手段和检测技术,从基础理论的层面试图将中医病因病机描述与现代医学沟通融合,不失为一项颇有意义的尝试。

1.3.3与外治技术及养生医学密切相关的特色研究《病源》对方药治疗并未涉及,然对外治如外科手术、针灸按摩、导引气功、养生康复等方法记录翔实,成为本书一大特色。

本书对外科手术方法及术后护理有相当详细的记载。覃纯初[45]探讨了书中动脉结扎术和开放性创伤术后伤口护理的经验。李经纬[46]考察了书中缝合法的记载,发现其中使用的缝合法就是“8”字缝合法或分层连续缝合,与现代医学外科手术缝合法有惊人的相似!

《病源》中养生方导引法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兴趣。丁光迪等对“养生方导引法”作有专题研究,出版《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一书,认为原著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功”的证治体系[47],一改从前各家导引养生法各自师承,不仅可与辨证用药证治体系相媲美,而且还完善了辨证论治的内涵,将辨证论治核心思想运用得更广泛。陶晓雁等、杨道建等分别对胃病导引法[48]和脚气病脉缓弱候的导引疗法[49]作了详细阐述。朱伟常[50]认为书中以吐纳按摩治疗虚劳乃正以“养气”、“练精”之法补虚益损,是积极有效的措施,在虚损之渐或药石无功的情况下,可以发挥其效用。

此类研究抓住《病源》的外治及养生特色展开研究,自成一体。养生法在两汉晋唐医学中占据了极大比例,而流传至今的相关资料却为数不多。《病源》中有关养生法的记述翔实而富有可操作性,无疑对研究早期中医养生医学具有颇高的参考价值。

1.3.4对全书的综合研究评价分为两种,其一是对全书做总结概括研究,如翟叔正[30]对全书进行扼要的综述,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对书中的病因、症候、养生诸内容进行探讨。另一种是进行述评,如李经纬[46]评价了《病源》在医学科技史上的贡献,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对全书的历史功绩做出了评价,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2结合其他医学文献的联合研究

2.1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某一专题的前代与/或后世的相关论述,勾勒出其历史发展轨迹。

2.1.1探讨学术理论渊源《病源》中的病因证候多直接来源于丰富的临床观察,对于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认识和症候记录多为中医学术史上首创。然对于先秦两汉已有较多理论论述的部分,《病源》一书在以自身观察为主的记录中也不可避免地有前人思想的痕迹。如程磐基等[25]讨论了本书温病热盛伤阴的病机,认为其主要来源是《素问・评热病篇》和《针灸甲乙经》;温病病邪理论方面收载了《难经・风病・风邪候》中的相关内容。而伤寒病病机的论述,“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交争,荣卫否隔,周行不通……”,则渊源于王叔和。

2.1.2某一专题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1)病、证命名发展研究:李其忠等[51]曾考证古今病证命名由来,发现隋唐时医籍的病证命名有其共同点。在《病源》、《千金方》、《外台秘要》中,共同存在一种将脏腑、官窍名称冠以“病”的命名现象。如《病源》中列“五脏六腑病诸候”及“目病诸候”、“耳病诸候”等专篇;《备急千金要方》列“七窍病”上、下两篇;《外台秘要》卷二十三亦列“耳、鼻、牙齿、唇、口、舌、喉、咽病”。这种以“脏腑病”、“官窍病”为门类著书论医方法对后世颇有影响。(2)病因病机学的发展研究:俞慈韵等[52]通过汉代医籍《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隋唐医籍《病源》、《千金》、《外台》,结合后世的病源研究,对中医病因病机学历史作了概述研究。(3)临床学科及学说的发展过程研究:吴鸿洲[53]对古代中医急症学的发展及成就作了探究,认为在春秋战国时代,扁鹊对急症治疗已积累了相当经验;继《伤寒卒病论》、《肘后救卒方》后,成书于隋代的《病源》,虽是病因病机学的专著,但对急症的记述竟已达三百多条,反映出当时急症学发展已经达到相当水准,也为后世急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在学说发展方面,如朱锦善[54]认为最早提出小儿“变蒸”的是王叔和,但其论语焉不详;至《病源》对变蒸的论述较为详尽,从此开始了对变蒸诸方面认识的逐步深入,拉开了学术争鸣的序幕。

2.2横向研究

横向联合研究是指对于学术思想特征较为相似的数本著作的相关方面研究,以得出某一方面的共同特点。

2.2.1中医辨证方法角度邹世洁[55]等将《病源》舌象特点与《千金方》作比较探讨,并用统计的方法进行研究。赵瑞珍[56]通过对《病源》、《千金方》、《外台秘要》中脏腑辨证特征来探索隋唐时期脏腑辨证的基本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当时脏腑辨证方法学的十大特点。认为本阶段奠定了脏腑辨证形成的基础,为脏腑辨证的真正形成打下基石,其贡献不可磨灭。

2.2.2疾病个性研究李兴民[57]提出可从疾病个性研究的角度对隋唐医书进行考察研究。研究《病源》对某一疾病病因病机的论述,对应《千金》、《外台》等方书的治疗方剂,可对疾病个性进行研究,反映疾病发展全过程和当时侧重病源的治疗手段。然而用此种思路进行研究的学者尚不多,仅在温病学领域有类似的研究[58]。

2.3全面综合研究

亦即综合纵、横向两种研究方法,对书中学术思想作纵横交错的研究。严世芸主编的《中医学术发展史》[59],将《病源》、《千金方》、《外台秘要》作为研究元素,置于中医学术思想发展的历史长卷中,进行断代学术史研究。这些研究元素的某一方面,在学术发展史中,代表着当时该方面的最高水平。通过描绘这些最高水平的点,积点成线,勾勒出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轨迹。

3讨论与展望

以上是对当前研究《病源》一书的各种文献研究方法的概述。从研究素材看,这些研究有以单本书为切入点的,有以数本书为联合研究对象。从研究角度看,有语词版本、段落考证的文献学学科角度研究;也有从中医学术角度的研究,其中又分临床角度研究和实验角度研究,但更多的是不可避免地放到当时的时代中进行学术研究。

由于《病源》一书的临床实用性,大量临床学者从各个不同专病专科角度进行挖掘整理并密切联系临证。其中产生了不少值得进一步推广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不一定完全成熟,但都是对《病源》文献学研究方法论的有益探讨。有些思路可以给我们以进一步启发,如针对隋唐时疾病个性理法方药的联合研究,可以将《病源》一书的病机理论与稍后的《千金方》、《外台秘要》中记录的大量方剂相联系,探索蕴涵其中的内在联系。这种研究思路在目前所见的文献中没有出现,仅横向研究中的“个性疾病研究”与之有相似之处。将这些内在联系的结论,也就是隋唐理法方药使用经验,与当今中医内科学使用理法方药的经验相比较,定能发现古人遣方用药与今日之不同。如能从中重新发现目前临床已经不太常用的治法方药,将其重新运用于现代疾病的治疗,则必可为当今之中医临床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日・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21.

[2]孙溥泉.巢元方及其《诸病源候论》[J].陕西中医,1981,2(1):44-45.

[3]乔文彪,孙理军.《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43.

[4]宋白杨.《诸病源候论》病候考源[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2007.

[5]郭颖.《诸病源候论》词语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6]原孝市,编集.诸病源候论[M].东京:东洋医学研究会,1981.

[7]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鲁兆麟主校,黄作阵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

[8]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刘晓峰点校.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

[9]南京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0.

[10]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11]宋白杨.《外台秘要》中《诸病源候论》条文辑佚[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4):4-5.

[12]曹烨民,赵小英.从《诸病源候论》看隋代的外科学水平[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1,8(4):8-9.

[13]郭振球.《诸病源候论》在妇科学中的成就[J].中医函授通讯,1989(4):26-27.

[14]周聪和.浅述《诸病源候论》男科学术成就[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9(4):14-15.

[15]牛敏国.《诸病源候论》对儿科学的贡献[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3,10(1):8.

[16]黄健.《诸病源候论》对中国古代精神病学发展的贡献[J].中华医史杂志,1994,24(4):207-210.

[17]魏贻光.关于《诸病源候论》对于骨伤病症综合疗法的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6):48-50.

[18]丁虹.《诸病源候论》鼻病病因病机解析[J].中医研究,2010,23(2):75-77

[19]黄星垣.《诸病源候论》对急症的论述和贡献[J].辽宁中医杂志,1986,13(4):14-15;(5):3-5;(6):17-18.

[20]吴华强.《诸病源候论》虚劳侯提要[J].中医临床与保健,1989,1(2):47-50.

[21]陈宪海,陈召华,周钦荣.《诸病源候论》论治肺胀特色及对现代临床的启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3):503-505.

[22]陆志强.《诸病源候论》血病诊治思想的探讨[J].中医药学报,1990(2):12-14.

[23]喻嵘,吴勇军,陈大舜.隋唐医家对消渴病的论治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0):443-444.

[24]王秀莲.试论《诸病源候论》对温病学的贡献[J].天津中医药,1988(4):39.

[25]程磐基,张再良,刘俊.《诸病源候论》外感热病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2(4):28-30.

[26]舒鸿飞.讨论《诸病源候论》对痰与饮的贡献[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6(4):17-19.

[27]潘桂娟,金兰香.论《诸病源候论》对中医痰病学术发展的贡献[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1):9-11;63.

[28]黄俊卿.论《诸病源候论》的痹病理论体系[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12(6):2-3.

[29]江晁佑.唐代御撰方书黄疸病证治探讨[D].天津:天津中医学院,2005.

[30]翟书正.《诸病源候论》略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8(2):208-216.

[31]喻自成.对《诸病源候论》“毒病”之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1987(5):40-42.

[32]阳晓,朱文锋.《诸病源候论》小便病候辨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17(1):7-8.

[33]张建伟.《诸病源候论》不孕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医文献杂志,2008(3):15-17.

[34]钱伯文.浅谈祖国医学对肿瘤的认识[J].中成药研究,1982(4):22-23.

[35]江凤枝,袁文武.《诸病源候论》血吸虫病文献考述[J].1997,19(2):11-12.

[36]徐爱良.《诸病源候论》神志病变与脑病辩证[J].山西中医,1996,12(1):52-53.

[37]刘艳骄.《诸病源候论》对睡眠医学的贡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52-57.

[38]徐肇生,谭成钢.痰病学说奠基之作《诸病源候论》[J].四川中医,2008,26(6):31-33.

[39]李翠娟,孙理军.论《诸病源候论》对中医体质理论的贡献[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2):5-6.

[40]郭丽娃,黄健.《诸病源候论》饮食致病说对中医病因学的贡献[J].北京中医药,2009,28(8):599-601.

[41]王旭东,尚良翠.《诸病源候论》对膀胱、心包功能的认识[J].中医研究,1991,4(3):13-14.

[42]魏守健.《诸病源候论》对五脏生理病理的认识[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9(2):7-8.

[43]杨许杭,汶医宁,杨天成.《诸病源候论》五脏病诊断思想述略[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1):3.

[44]韩宇霞.浅谈《诸病源候论》之腹诊[J].新中医,2007,39(8):98-99.

[45]覃纯初.《诸病源候论》对开放性创伤合并症与并发症的认识[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1,11(4):1-2.

[46]李经纬.《诸病源候论》在医学科技上的贡献[J].新医药学杂志,1978,(8):31-35.

[47]丁光迪.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

[48]陶晓雁,陶源,李媛,等.《诸病源候论》胃痛导引法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12):56-58.

[49]杨道建,顾一煌.浅谈《诸病源候论》中“脚气病脉缓弱侯”的导引法[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4):7.

[50]朱伟常.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晋唐医家虚劳方钩玄[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0):6-8.

[51]李其忠,李孝刚,胡东裴,等.中医古今病、证命名源流辨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5(1):8-11.

[52]俞慈韵,俞敏.中医病源学说发展概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3):214;234.

[53]吴鸿洲.古代中医急症学的发展及其成就[J].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1995,9(2):1.

[54]朱锦善.小儿变蒸学说的源流与学术争鸣[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11):3-6.

[55]邹世洁,邹外一.《诸病源候论》、《千金方》舌象特点探讨和比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7):488-490.

[56]赵瑞珍.晋隋唐时期脏腑辩证方法学研究[D].天津:天津中医学院,2003.

[57]李兴民.晋唐医家对疾病个性研究的成就和意义[J].辽宁中医杂志,1983(5):1-4.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范例(3篇)
  • 下一篇:派对邀请函范文四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