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心理;危机;缓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124-02
据我国人社部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形势将愈加严峻。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毕业临近时面临就业、学业、经济、情感和家庭等诸多压力,心理上处于较高程度的应激状态。面对如此形势,有的毕业生出现焦虑、自卑、就业伦理迷失、诚信观念淡薄、责任意识弱化等倾向;有的毕业生在面试中因屡受打击,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消极宿命心理,甚至出现自残、自杀和危害他人及社会等极端行为。有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异常比例高达18.58%,心理学家将其称为社会中新生的“心理弱势”群体,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这种“心理弱势”尤为明显。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缓解社会压力及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心理状况实证分析
为客观了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心理状况,笔者编制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本次问卷的设计、因素考虑和问项来源主要参考国内外同类问卷中的有关题项。该量表包括基本情况(毕业生性别、学历构成、专业分布、生源地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就业状况(就业信息提供来源及频度、求职费用、最低工资标准、已签约单位所属地区和单位性质、薪金待遇、影响就业结果因素权重等)、就业压力源特征(就业形势分析、自我定位及感知、家庭影响度、学校就业部门影响力等)、心理危机应对方式选择(积极主动、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逃避、自责等)共70个题项。本问卷符合高校毕业生实际情况,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心理危机状况、心理特征、就业期望等考查因子,同时也验证了本量表的构想效度。问卷调查对象来自江苏省五所高校(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安徽省两所高校(蚌埠医学院和滁州学院)及上海市一所高校(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900名应届毕业生。经审查删除不符合条件问卷之后,剩余有效问卷776份,有效率85.11%。
1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新趋向及特征分析
(1)自我定位危机
调查显示,有83.74%的毕业生认同当前就业严峻的现实,45.18%的毕业生认为自身所学专业市场需求量较小,毕业生严重供过于求。与此同时,有74.19%的学生在择业中因对就业市场、单位环境和自身择业意向模糊,极易滋生焦虑自卑或盲目自负心理。毕业生这种非理性认知常导致自我定位危机、绝对化思维和消极归因方式出现。表现在少数毕业生“等、靠、要”心理明显,就业心态浮躁,功利观念浓重,法律意识淡薄。有29.94%的毕业生择业初期只看重眼前待遇,36.13%的毕业生担心去“西部、苏北”等基层工作,无法践行新时期大学生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2)“情绪失衡”危机
近年来,由于部分高校墨守成规,教育理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致使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普遍持悲观预期。调查显示,有29.55%的学生认为自己无任何专业特长,52.26%的学生认为自身综合能力不足,学历缺少竞争力。同时,部分高校服务意识不强,人性化管理不够,易引发毕业生不满情绪和诋毁学校声誉的极端行为。另一方面,国内部分高校就业心理咨询部门的状况令人堪忧。调查显示,近67.3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从未寻求学校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中心的支持。这不仅仅反映了学生心理偏激的一面,而且也反映了高校在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某些方面的缺失与不足。
(3)社会责任危机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亟待强化。12.64%的毕业生认为只要能找到工作,牺牲人格也在所不惜;21.93%的毕业生认同“克隆”证书很有必要;15.7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了解相关法律知识;29.94%的学生认为违约很正常,毫不在乎违约对社会、企业和他人造成不利影响。34.71%的毕业生不想走出校园面对社会,不愿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总体上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对就业中出现的心理困惑能理性面对,并采取积极方式加以克服。统计显示,有83.22%的毕业生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与他人谈论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61.31%的毕业生善于从就业挫折中吸取教训,46.72%的学生对克服就业困难充满信心。
与此同时,少数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其中,38.69%的毕业生把自己就业失败归于外因;11.87%的毕业生为了自尊,常隐瞒自己的遭遇。62.58%的毕业生经常或间或用网游、睡觉、吸烟、喝酒等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20.65%的毕业生因长时间找不到合适工作而产生自杀意念,现状堪虞。
二、缓解毕业生心理危机的策略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毕业生心理危机的严重性和现实紧迫性,并根据学生心理状况采取相应措施,尽快构建由社会、高校、毕业生及家庭组成的“四位一体”的预防和干预体系。
1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当前,毕业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与此同时,不断完善以就业增长为核心的经济政策,加快以增加就业机会总量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重视毕业生劳动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大就业市场管理和法制实施的力度,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2推进高校改革,强化择业观的正确引导
当前,高校的教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致使毕业生难以顺利就业。长期以来,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出现程度不同的矛盾。高校的专业设置只有贴紧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同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使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与产业转型有机匹配,才能切实缓解毕业生与人才市场之间供需矛盾。
其次,应强化高校择业观的正确引导,重视开展大学生价值观、就业观和心理危机观教育。切实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能,加强人员专业化队伍建设。此外,加强毕业生个性化心理咨询与辅导,强化其职业生涯意识,使就业指导与咨询适应时展需要,为疏导毕业生心理压力发挥积极作用。
3强化媒体导向,营造健康有序的舆论氛围
当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众传媒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大众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报道要站在全局高度,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理性评价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舆论,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有诸多影响因素,如结构失衡导致的专业人才不配套、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及热门专业盲目扩招导致人才过剩等。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失范,必然导致社会对“读书”或求学的实用价值的广泛质疑,从而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泛滥。毕业生择业只是人生另一个起点,媒体应鼓励大学生改变“等、靠、要”等消极择业观,大力提倡“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型择业观,真正起到有效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
4整合家校资源,提升毕业生情绪管理能力
关键词特情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PsychologicalProblemsandSolvingStrategiesof
CollegeStudentswithSpecialSituations
SHIShaolan
(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Baoding,Hebei071000)
AbstractSpecialsituationsstudentsareaspecialgroupofstudentsinChineseuniversities,thisstudyfoundthatthispopulationisoftenassociatedwithasymbioticpsychologicalproblems,andbecauseofitsspecificity,makingthisthecumulativeeffectofpsychologicalproblems,andthusadverselyaffectthegrowthoftheirbodyandmind.Thispaperanalyzestheexistenceofthestateandthemechanismofthesepsychologicalproblems,andtosolveandcounselingstrategiesarediscussed.
Keywordsstudentswithspecialsituation;psychologicalproblems;interventionmechanism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总体数量日益攀升、生源地日益多元化,他们中间以前总体基数相对较少的贫困、残疾、学业困难等“特殊情况学生”(特情学生),也日益增多,这既有此类学生群体自身或家庭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给学生群体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特情学生”群体,正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特情学生”往往因为自己本身或者家庭的特殊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焦虑、孤僻、嫉妒、偏激、自闭、消极等心理问题。本文正是从学生心理视角出发,正视这个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滋生土壤,进而尝试探索相应的解决问题之道。
1“特情学生”的涵盖范围
根据实际情况,本文把“特情学生”分为四类:身体残障学生、贫困学生、违纪学生、学业困难学生。
身体残障学生。他们大都是在父母陪读下完成的学业,所以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重要课程,就是学会生活自理。上厕所、洗衣服、打水、买饭,这些再正常不过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充满挑战。残障学生的求学之路较之其他学生也更加艰难,理应得到更多的关心、帮助和尊重。
贫困学生。他们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敏感、自卑,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成为经济、心理双重困难的“双困生”。这部分学生,大多出身落后地区,或者农村、城市的困难家庭,他们占学生总数的30%~40%。而这类学生,往往处于“隐形”存在的状态,外人不易识别,他们自己也不愿过多表露。对待这些学生,除了落实学校勤学、助学、贷款等政策,从经济上给予帮助外,更要从心理角度出发,走进他们的心灵。
违纪学生。这是一个令人心生复杂心态的特殊群体。人们既不满他们跨越雷池,触犯校规,也对他们此后的处境心生同情,因为毕竟是学生,未来很长的人生路程要走,而刻在他们履历上的违纪记录则是一个沉重的伤疤,时时“提醒”他们“与众不同”。
学业困难学生。顾名思义,这是我国现有以分数为主要取向的教育体系下,一个比较尴尬的群体。在大学中,学业困难往往是相对的。毕竟,能够迈入象牙塔的学生,以往的成绩应该并不很差,而是在进入大学后,由于种种因素,加上同学素质普遍较高,成绩相对倒退。他们往往存在很大的心理落差,在学业面前有着强烈的失落感,进而可能自暴自弃。
2特情学生主要心理问题表现
2.1敏感、自卑
敏感和自卑是特情学生比较突出和普遍的心理问题,特情学生由于贫困、残疾等等原因,在一些在其他学生看来稀松平常的问题如缴纳学费、参加课外活动等等上面而犯愁。一些残疾学生,甚至因为基本的日常生活作息,因为需要其他人的帮助,而承受较普通学生更为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过多的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在社会交往方面变得敏感、自卑。这种心理会给特情学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缺乏斗志、生活散漫,没有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久而久之,他们往往不愿参与学校安排的活动,丧失了应有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空间,容易陷在自己的情境中形成心理负担的恶性循环。
2.2人际交往困难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但对于普通学生较易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在特情学生眼中,却往往变得难于登天。他们缺乏主动性,常常以独来独往的方式软禁自己,形单影只地独自徘徊在校园中,无法融入群体。而作为心智成熟的大学生,他们都知道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但事实是他们中间很多人却在有意无意地压抑着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过多地将自己身上的缺陷与普通学生对比,造成心理上的自我隔阂,是他们有意压抑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主要原因,而人际交往的压抑,反过来也影响在校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的甚至诱发过激行为和犯罪。
2.3学业、就业压力大
在大学,学习仍然是学生的天职,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继续升学、顺利毕业、评优评先等等。因此,在影响特情学生情绪波动的因素中,学习的因素仍然排在重要的位置。国外有研究指出,大学生的焦虑感主要是两方面压力引起的,其中之一就是与学业期望及成绩相关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与自我发展及维持人际关系相关的因素。在中国这种很大程度上成绩仍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教育体系下,特情学生在受到种种不利客观因素纠缠的同时,必然遭遇更大的学业压力。
谈及就业,对于很多学生特别是特情学生来说,更是一个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贫困的学生往往希望借助好的就业来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进而提高家庭收入;残障学生也希望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弥补自身的不足;违纪学生因为自身的“原罪”压力,更希望通过就业来取得“救赎”;学业困难学生则希望就业来重新证明自己的能力。希望越大,压力也越大。
从现状来看,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市场也存在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机制,尤其对于特情学生不能提供一个正常的择业平台,这无疑也给特情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
3特情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3.1做好特情学生的心理辅导
首先,要帮助特情学生树立信心。对于残疾学生,在入学初期要多与其沟通,了解生活上的困难,多找同宿舍或同专业学生对他的生活起居进行帮助,还可以找学校中的社团组织对其进行帮扶,让其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对于贫困学生,要通过交流缓解经济压力对其心理上造成的阴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助学贷款等帮扶机制,尽快让其摆脱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校园的学习生活中来;对于违纪学生,要帮其找到错误根源,理解组织决定的初衷,逐步解除其叛逆心理,淡化处分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学业困难学生,要常常给予心理暗示,一次两次的成绩落后并不能说明问题,让其尽快找回高考前的学习自信,而不是自暴自弃,主动放弃学习。
其次,要帮助特情学生摆脱孤独,融入校园。不少特情学生沉默寡言,尽管给人“特立独行”的印象,实际上隐藏在背后的是他们一颗孤独的心,期待交流的心,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却自闭于众人,对影自怜。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辅导员等主动介入,帮助他们融入集体生活,融入校园。要让他们正视自身的“弱点”并非真正的弱点,用于进行社会交往,此外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为社会上一些负面现象所困惑,用于突破自我的局限。社会交往是建立在正常的心灵沟通基础上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完全可以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这一点需要帮助他们逐渐认识到,并且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再次,帮助他们提高个人能力。特情学生尽管有种种主客观方面的特殊情况,但他们本身都经历高考独木桥,应该说普遍具有一定的个人能力,需要辅导员持续、细致的观察,也需要耐心、持之以恒的沟通和交流,辅导员和特情学生的沟通,是一个“交心”的过程,打破有心理障碍特情学生的心结,辅导员首先要付出真心,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因势利导,少批评,多表扬。特情学生往往在沟通初期有抵触情绪,甚至出现言语激烈的情况,这需要辅导员更加体贴入微地真心交流,才能打开“心防”,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一个人潜力尤其是一个有心防的人的潜力,需要付出百倍的耐心。
3.2做好特情学生的心理辅导
危机干预是对于面临着危机的人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对应措施,使其能够在避开危机的同时,达到进一步适应那种危机所运用的治疗方法。一个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包括制定档案—完善档案—心理辅导—主动介入干预等几个重要方面。对于高校特情学生来说,建立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也十分重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特情学生心理信息档案。院系工作人员、辅导员等,在大一新生入学前,应根据学生以往档案中提供的家庭背景情况、收入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成绩、老师评价等,逐一筛查特情学生,建立初步的特情学生心理信息档案,以便做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2)定期对学生心理进行测试。要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定期对其进行心理测试。这里所说的心理测试,并非严格的问卷调查等手段,而是包括柔性的谈话、沟通等方式,以便接触特情学生的心防。辅导员应在新生入学后,就主动了解特情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完善心理档案。此外,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完善档案人员信息,查漏补缺。(3)对特情学生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根据心理档案,对需要特殊帮助的特情学生,要下大力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防患于未然。(4)制定心理问题应急预案。对情绪特别不稳定或突遭变故的特情学生,工作人员、教师、辅导员等要制定心理问题应急预案,辅导员要主动介入,做好安抚工作,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
[1]齐平,吴金昌.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学,2004(6):70-72.
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走入社会,由于缺少工作经验,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中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就业效果也极为不理想,因此,对高校而言,作为学生的直接教育引导者,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力度,通过有效地指导使学生能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用良好的心态面对,进而促使学生能够高效就业。
1引导学生强化专业知识学习
专业知识是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以后进行求职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生能否胜任岗位,也是社会对人才需要的主要内容。在我国的高校中,进入高校的学生刚刚脱离压力较大的高中学习生活,他们在高校的学习中没有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好认识,因此,辅导学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这种强化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首先可以通过课程安排及指导使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学习能够自觉的进行专业内容学习;其次,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很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最后,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对国家就业政策的理解,通过政策解读把握学生就业方向,进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就业方向相结合进行指导。
2引导学生把握专业就业特征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现代化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专业,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就业特征,辅导员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把握专业特征,根据专业特征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就业的效率。对专业就业特征的把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辅导员要了解专业特征及社会中的专业就业现状,通过二者的结合分析对学生就业进行综合把握;其次,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专业水平与专业特长及时了解社会就业政策,通过就业信息的把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辅导员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培训服务,例如:面试指导、模拟演戏等,使高校毕业生能够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求职。
3做好学生毕业去向心理调查
高校毕业生是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对高校毕业生而言,根据自身的兴趣对毕业后的职位寻求有着一定的规划,因此,辅导员要及时地对学生就业取向问题加以调查了解,通过对学生真实情况的了解进行指导,避免学生因家庭原因等问题错失就业机会。高校辅导员是学校中接触学生最多的人,对学生的情况也较为了解,利用这个优势,辅导员在对学生就业状态、就业心理、就业取向进行把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避免不真实情况的出现,并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就业状况加以更新。
4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就业观念
针对现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现象,学生的求职心态也对就业情况产生了一定影响,辅导员要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就业心理,对于具有就业恐慌心理的学生,及时地加以心理疏导,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这种观念引导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进行:首先,在客观的就业形式分析下,辅导员要及时留意学生心理的变化,通过不断沟通谈话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寻找正确就业方向;其次,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歧视问题,使学生避免攀比现象的出现,在明确市场求职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放低姿态进行求职,保障就业效率的提升;最后,辅导员在了解学生就业动向的基础上要对考研、自主创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5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就业
在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式下,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多渠道就业的指导,使学生在把握自身特长的基础上,不要局限于某一种就业选择,使学生能够合理地制定就业计划,通过先就业、再择业的路径加以就业,这种多渠道的就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方面,辅导员可以通过引导,使学生认清现阶段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们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对就业机会少的同学加以帮助,通过联系单位、加强推荐的方式促进学生就业,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就业。例如:可以对有资源、有条件、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了解市场情况及专业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业,这种就业路径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对辅导员而言,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便极为重要。
6及时跟踪指导学生就业情况
辅导员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短期的活动,在落实就业工作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建立一个较为有效、广泛的网络,对毕业后学生的就业情况加以及时地了解追踪,对于毕业后很久未找到工作的学生进行电话指导,通过有效就业信息的不断,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求职机会,扩大就业的单位,进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跟学生家长进行联系的方式,了解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提供就业分析及就业变化,在借助新媒体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就业信息传递,通过不断的跟踪指导,确保已毕业学生的就业,为学生提供跟踪式、长期的就业指导服务。
关键词:智能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CognitiveCareerTheory;Lent,Brown&Hackett,1994)和职业构建理论(CareerConstructionTheory;Savickas,1997),个体对自己和职业的认知了解以及个体在职业方面的相关能力都会影响到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及结果。一个人只有清晰的了解自己,包括性格、能力、资源等,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适合的规划,这对于大学生尤为重要,不仅仅因为他们的人生经验较短,缺乏相应的了解,更是因为大学期间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明确自己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是进行职业发展的第一步。
受到经济全球化、裁员风波、组织扁平化等影响,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也变得更加个性化和难以预测。2014年,Arthur回顾了二十年之内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大量研究,认为关注个体本身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趋势之一(Arthur,2014)。然而纵观国内外现有的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可以发现它们都是按照年龄来划分阶段,完全忽略了个体差异,比如教育水平、工作经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个人特质等。这些内容体现着个体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虽然这三大资本的概念最初是在社会学、心理学领域提出,但是已被很多学者移植到职业生涯发展领域。大量研究表明这三方面的资本对职业生涯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如Keeton,1996;Boudreauetal.,2001;Bozionelos,2003;Gerard,2003;Ng&Feldman,2010)。在智能职业生涯理论的基础上,周文霞等(2015)提出了职业成功的资本论,认为这三项资本是影响职业成功的三大变量。根据Hall(1996),职业成功是每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这三项资本的积累情况决定了一个人的职业成功程度,即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
除了划分方式存在局限性以外,国内外关于“职业生涯发展”的研究多针对已就业员工,较少关注就业前大学生的状况,然而根据Super、Schein、Ginzburg、Greenhaus等人的职业发展阶段论可知,大学阶段也属于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四位学者分别将大学阶段归为探索阶段、试探阶段、成长探索阶段和职业准备阶段(杜林致,2006)。即便是针对大学生的相关研究,侧重点也是在学生―员工转换过程中,即毕业阶段,或将大学不同年级作为一个整体(如Douglass&Duffy,2015),而忽略了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本研究选取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智能职业生涯的角度,通过测量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的积累情况来确定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
二、智能职业生涯理论
20世纪90年代,基于无边界职业生涯的背景,DeFillippi和Arthur(1994)提出了智能职业生涯(IntelligentCareer)的观点。1995年,Arthur,Claman和Defillippi将智能职业生涯与智能企业(IntelligentEnterprise)的观点联系起来,正式形成智能职业生涯理论。他们认为员工必须要不断地发展三种职业胜任力(“Knowing-how”、“Knowing-whom”和“Knowing-why”),从而来满足智能企业所要求的三个核心胜任特征(公司的Knowing-how、公司社会网络、公司文化)。而这三种职业胜任力又对应着员工职业发展的三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
1.人力资本。“knowing-how”是指“知道怎样工作”,包括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Arthur,Claman&Defillippi,1995),对映的是人力资本。对于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给出不同的界定,比如Wanberg等(1996)将人力资本操作为年龄和受教育程度;而Becker(1975)则认为人力资本包括工作经验和培训。更有学者将工作绩效与工作任期(Forbes&Piercy,1991),认知能力(Tharenou,1997),情绪智力(Wong&Law,2002)作为衡量人力资本的有效指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那些拥有更多知识、技能以及工作努力的人更受雇主的青睐,人力资本在劳动力市场被赋予高报酬(Rosenbaum,1984);在学术研究中,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人力资本对职业发展以及职业成功有重要影响,比如Gerard(2003)的研究验证了教育水平及质量、任职时间及工作经验对职业成功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究其原因,Ng和Feldman(2010)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比如教育水平、工作投入、工作经验和工作时间)通过提升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责任心正向影响客观的职业成功。
2.社会资本。“knowing-whom”是指“认识什么样的人”,包括一系列有助于公司社会网络活动的内外部人际关系(Authur,Claman&DeFillippi,1995),反映了个体的社会资本情况(Parker,Knapova&Arthur,2009)。Lin(1999)将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定义为“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摄取或动员的资源”。Seibert等(2001)提出社会资源影响职业成功的中介模型,基于448份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社会资源会通过积极影响社会网络效果(如获取信息、获取资源、职业支持)来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积极结果(晋升、薪酬、职业满意度)。为了结合中国社会关系的特点,将社会资源的研究本土化,王忠军和龙立荣(2010)建立了“网络结构社会资源职业支持职业成功”的模型并加以证明。可见,尽管中西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都有差异,但是社会资源对职业发展结果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3.心理资本。“knowing-why”是指“为什么工作”,具体包括个体的动机、意义、认同、人格、兴趣和价值观等(Defillippi&Arthur,1994),反映了个体的心理资本(Luthansetal.,2004/2005/2007)。Hobfoll(2002)提出心理资源理论,他认为心理资本对个体实现职业目标和职业成功有积极促进的正向作用。在职业发展中,具有主动性人格、核心自我评价、内控型等积极心理特质的个体会积极寻求、建立并影响那些能够提供职业发展机会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从而正向影响工作投入、职场赞助、工作绩效等积极的职业发展结果(Ngetal.,2005)。Luthans等(2007)将心理资本界定为希望、乐观、坚韧和自信四种心理状态,并证明这些积极的心理资源有效提升员工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绩效、上级评价和工作满意度(Luthansetal.,2007)。
三、智能职业生涯视域下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测量
根据智能职业生涯理论以及三大资本的相关研究,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其实是各项资本不断积累的过程,而判断个体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不应该简单的依据年龄这一生理性指标,更应该衡量其职业相关的各项资本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动态的考虑,尊重个体差异。所以,本研究对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划分基于个体所积累的影响职业发展要素的水平,这些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不同的水平对应不同的阶段。由于大学阶段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更是几项资本开始积累的重要阶段,所以本研究针对大学阶段开展,通过文献识别、焦点小组访谈等方法收集测量的内容。
1.文献识别。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经典定义(Becker,1975;Schultz,1961),Arthur等(1995)对Knowing-how的界定,以及大量相关研究,我们将人力资本操作化为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现有研究一般对社会资本的界定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王忠军、龙立荣,2005)。由于我们讨论的是个体的社会资本积累情况,所以在本研究中使用的定义是微观层面的,是指“可以被个体所利用的,用于实现个体目标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Bourdieu,1997)。组织行为学方法既测量社会网络关系和结构特点(接触的社会资本),也测量个人对社会关系的实际利用情况(动员的社会资本)(边燕杰,2004)。本研究中,接触的社会资本通过社会交往的深度、广度和频率来考查,而动员的社会资本通过获得的社会支持来考查。心理资本比前两种资本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元,Goldsmith等(1997)将影响个体生产率的一些心理特征定义为心理资本,包括自尊、控制点等。其他一些学者把主动性人格、核心自我评价、责任心、宜人性等也归为心理资本。Luthans等(2004)从积极组织行为角度出发将心理资本解释为导致个体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状态。2007年,Luthans等人提取出自信、乐观、希望和坚韧四个要素,将其作为心理资本的主要内容。这一界定被大多数学者认可,本文对心理资本的研究也主要使用这四个要素。
2.焦点小组访谈。焦点小组的成员为职业生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共8人。与他们进行焦点小组访谈,一方面,请他们根据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内涵的看法;另一方面,请他们回顾自己大学阶段的经历,讨论自己在大学时积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的情况,访谈结果概括如下:
(1)大学在校期间人力资本的积累主要通过专业学习和实习工作经历,所以这两项应该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进行测量。
(2)学习成绩只能从一个角度反映专业学习情况,并不全面,所以自习时间、阅读量、课题参与情况等也应进行考查。
(3)GPA是绝对成绩,班级排名是相对成绩,都应进行测量。
(4)实习工作经历可以通过实习时间、实习单位性质等客观指标进行测量,但更应该关注实习收获这种主观感受。
(5)社会资本应该包括家庭的社会资源和个人的社会资源,即亲属和父母的社会关系以及自己所结识的朋友、同学、同事等。
(6)认识人的数量可以被看作是人力资本的广度,认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可以被看作是人力资本的深度,与这些人聚会聊天等交往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人力资本的频率。
(7)参与学校学院学生会以及社团工作是发展个人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
(8)不同级别的学生会和社团以及在这些机构中的不同职级会直接影响社会资本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应该进行区分。
(9)心理资本的内涵建议使用自信、乐观、希望、坚韧性四要素。
(10)坚韧性除了包括遇到挫折后是否能迅速恢复,也应包括对抗挫折的态度和方法,比如态度是积极面对还是抱怨抵抗,方法是自我解决还是寻求他人帮助。
3.测量的具体内容。基于文献识别和焦点小组访谈的结果,我们总结归纳出对大学生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积累情况进行的测量内容。
(1)人力资本主要包括学习成绩(GPA和班级排名)、专业学习状况(学术奖励、专业书籍阅读量、自习时间、课题参与情况、逃课情况)、专业外学习状况(专业外书籍阅读量及类别)、实习情况(实习单位性质、实习时长、实习收获)以及职业资格证获得情况。
(2)社会资本主要包括学院工作(职务、工作时长)、社团工作(社团类型、职务、工作时长)、对职业发展有帮助的亲友数量、交往频率(普通交流、深层交流、提供帮助、提供信息的亲友)等。
(3)心理资本主要包括自信(是否能很好地完成学业)、乐观(能否在学习生活中看到光明的一面)、希望(能否不断实现学习目标)和坚韧性(能否在学习生活中挫折中及时恢复)。
四、贡献、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1.理论意义。首次将智能职业生涯理论引入到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研究中,为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进一步引入到职业生涯发展的领域,提出通过测量其积累程度来划分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想法,并通过文献识别和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归纳大学生三大资本的内涵,是对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测量的推进。
本研究也响应了易变性职业生涯和无边界职业生涯概念中对个体差异的强调,摒弃了其他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单纯按照年龄来划分阶段的思路,体现了当今社会中职业生涯个性化、动态化的特点,对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作出了补充和创新。
焦点小组访谈针对大学生的情况进行讨论,是要填补学术研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阶段研究上的空白。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搜索相关文献,当把“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做为搜索词进行查找时,结果分别有87条和97条文献,然而当把“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做为搜索词进行检索时,结果均减少为0。为了提高查全率,笔者将搜索词分成“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和“大学生”两个关键词,再次进行检索,结果分别为4条和10条文献。然而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大学生”做为检索词进行搜索时,结果分别为59条和98条,同样的,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大学生”做为检索词,结果分别为36条和43条,可见国内对大学生职业的相关研究并不少,只是更多的关注规划、教育等方面,而较少研究发展阶段,所以本研究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
2.实践意义。
个人层面:通过测量每个人的三大资本积累情况帮助个体了解自己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并找出职业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可以更科学地规划大学学习与生活,提高就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情况。
学校层面:为了响应党的十提出的“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各高校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较常见的方法是或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或在毕业前开设“就业指导”性质的课程、讲座等。事实上,仅对毕业生进行短期的职业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培训,帮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发展情况,科学树立职业生涯观念等(罗锡莉等,2008)。而通过对大学生三大资本积累情况的测量,了解他们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可以帮助大学生更清晰的了解自己所具备的性格特点和能力发展状况,以便他们自身的学习提高,也更有利于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有针对性的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职业发展帮助。
社会层面:将大量学生的情况形成大数据,通过了解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整体水平,来预测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帮助政府部门及时采取政策上的措施,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
3.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本文通过文献识别和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探索性地识别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三大资本的具体内容,对其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这只是通过思辨的方式获得的研究结果,有待于更科学严谨的方法去探索验证,所以下一步可以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检验归纳性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开发正式测验的有效量表并对其信度、效度进行检验。之后,使用经过检验的正式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施测,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其得分进行划分,确立不同阶段。同时,可以检验与其他变量的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NgTW,FeldmanDC.TheEffectsofOrganizationalEmbeddednessonDevelopmentofSocialCapitalandHumanCapital[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10,95(4):696-712.
[2]周文霞,辛迅,潘静洲,等.职业成功的资本论:构建个体层面职业成功影响因素的综合模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7):38-45.
[3]王忠军,龙立荣.员工的职业成功: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与解释效力[J].管理评论,2009,(8):30-39.
【关键词】大学生量表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压抑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学生仿佛成了社会新的“弱势”群体[1]。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2],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不平衡、不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心理多变的高峰期,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导致心理障碍。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得到适当的引导与调适,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十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20份,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进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回收率93.5%。
1.2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结合scl?90量表,但由于scl?90量表已经是1986年的常模,以此得出的结论从理论上讲是缺乏科学性的,也是不合理的[3]。因此,我们把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取其中适合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增加了量表中没有但又与当今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预测和复测剔除相关性差(相关系数<0.35)的题目,最后共保留50道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问卷,涉及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10个领域。
1.3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委托各高校负责人在班级集体同时发放,统一回收。正式调查在2004年9月1日~10月1日一个月内完成。为了考察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我们的调查分两个时期进行,时间间隔约1个月。
1.4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在excel17.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和amos4.0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f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检验。
在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方面,为了统计方便和具有可比性,我们把各因素各方面的得分均转换成百分制,选项从严重到没有得分依次增高。因此,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资料(见表1)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略)
由表1可以看出,有效问卷的男、女生比例约为1:1,大部分被访者的家庭是融洽的,有冲突的被访者约占总数的13%。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10个因素共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1.025%,由各因子所包含题目的共同含义对各因素命名为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共10个方面。对这10个方面进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可以合并为两大重要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55.929%,其中前4个可归结为个人自身因素,后6个归结为社会环境因素,之所以这样划分量表维度,是为了更突出主要矛盾,寻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本质因素。表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负荷矩阵(略)
2.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各因素及维度进行了同质信度、复测信度、分半信度及相关系数的检验。由表3可知:该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92,稳定性系数为0.597,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各因素及维度的分数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总分的相关(0.488)超过了0.48(p<0.001),表明该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很好,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表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略)
2.3调查统计结果
2.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主要在性问题和学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这两个方面所受到的心理困扰比女生严重得多,而在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和其他等方面,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主要在个人自身因素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表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仅在性和学业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但差异间的距离并不是很大,体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心理压力比医学生的大,由表可知其得分较低,而医学生则在学业方面比非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总的来说,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由两者总分的情况可以看出。表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的融洽程度息息相关。家庭融洽与家庭冲突仅在恋爱、学校和职业3个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在其他7个方面,两者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且所有差异中得分高的均是家庭融洽的学生,说明家庭融洽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家庭冲突的学生。表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由好到差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并且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极显著,而个人自身因素则不显著。具体体现为:①大一和大二、大二和大三、大二和大四之间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大二的得分最高,大四最低,说明大二学生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好,大四在这两方面的压力比较大。②学业方面,大一和大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学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应引起重视。③人际关系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四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并且大一和大二之间的差异更大,大一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要求我们应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在学校与职业两个方面,大四得分最低,并且与其他三个年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在这一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总体趋势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这说明大四学生更关注职业和所处的学校,其心理压力较大,大三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有所体现,而大二在这方面则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表7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
3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高校招生分配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都使他们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4],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和教育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州10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根据有关报道,在中学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6],而到了大学,两者在整体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他们仅在性和学业两个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心理压力比女生大,这与男女自身原因有关:女生在性方面较男生难以启齿,且她们更主要地把精力用于学业,故在问卷上体现为女生的平均得分比男生高。而社会环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专业分类上差异并不显著。医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仅在性和学业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压力比医学生大,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医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业,在性知识这方面远比非医学生丰富,这提示我们不能忽视非医学生的性教育。而学业方面,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感到压力大,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从事的专业是人类神圣而特殊的专业,需要过硬的本领,因而学业要求相对严格,因而感到压力较大。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表6及其分析可知:家庭融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家庭冲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两者在个人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家庭融洽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们能从孩子的利益出发,创造融洽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们向着健康的心理方面成长。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大二的学生,其次为大三的学生,再次为大一的学生,最差的是大四的学生,这与王滔等的研究相符[7]。其原因可能为大二的学生通过大一一年的锻炼,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学业和未来充满自信,暂时无就业压力,因此自我评价也较高,有较好的心理状态,故在量表上的统计得分最高。大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其适应性更强,但由于他们已经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有着新的困惑,因而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大二的学生。由表7可以看出,大三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得分比大二的低,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排在第3,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刚刚从高中走出来,一下子适应不了大学这种高度自我管理的新生活,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甚至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此期间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反映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便比大二、大三的学生差。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信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四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主要与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关。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竞争的激烈对大四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学校应该注重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未来新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严云岗,罗翔.关注新“弱势”群体,警惕心理疾病“入侵”象牙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
2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13~14.
3王全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
时间不够,网上东拼西凑;精力不够,出钱请人来做;能力不够,现成作品忽悠。这就是眼下毕业设计的现状,学生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能蒙混过关,教师头痛欲裂,看着论文无从下笔修改,哀叹:一年不如一年!设计的内容谈不上创新,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全是应付了事,使每年毕业设计的优秀率下降,不及格率攀升,如此发展趋势,已经到达悬崖边,没有任何退路,必须应对新形势进行大胆改革。
二、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的思考与探讨
(一)提前确定指导教师和课题方向,前移毕业设计时间学习国外的经验,学生学完基础课就确定指导教师,这样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时可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来选修专业课,及早进入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提高学习的效率。我院以近三届学生为试点,2011届毕业生仍然是按照培养计划要求,在第八学期确定毕业设计课题,2012届毕业生提前一年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方向,2013届毕业生提前半年确定课题方向,取得的效果有所区别,具体见表1。表中可以看出,第八学期开始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方向,优良的比例较低,不及格比例超过5%,如果提前半年确定课题方向,优良比例无明显变化,不及格比例有所下降,如果提前一年确定课题方向,优良比例有明显提高,不及格比例下降较多。可见,提前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前移毕业设计开始时间,一是学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二是学生可以为毕业设计早做准备,做到早开题、早入题、早研究,时间充分了,当然毕业设计的质量就提高了。
(二)就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挂钩,变“一心三用”为“三位一体”每到毕业设计,学生往往受就业压力的影响,每天奔波于人才交流市场和相关企业进行面试,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所以只要企业提出需求,就轻易确定实习单位,大量的时间在奔波中和摸索中流失,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的一心三用,身心具疲,一无所获。因此,学生如果根据各自的毕业设计课题,带着相同的就业意向寻找实习单位,一是可以在企业找到行家作为企业导师;二是可以缩小就业的范围,能很快地筛选出符合自己的面试单位;三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毕业设计中学到的知识,将其应用到实习中,使毕业设计和实习表现相扶相长。同时,看到专业知识如此全面的实习生,哪个企业不想留住人才?就业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此的三位一体化,解决了所有的矛盾,也取得了一举三得的功效。
(三)阶段式答辩,递进式把关论文质量第一阶段:中期答辩。在毕业设计时间过半时进行,主要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情况、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教师指导情况以及学生按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毕业设计顺利进行。第二阶段:论文一辩,在毕业设计结束前两周进行,主要就学生的课题完成情况和论文撰写情况进行检查,对于设计中有创新、论文质量优秀的学生,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达到培育优秀论文的目的;对于设计中有较大问题或任务完成不理想的学生,应给予指导和修改意见,达到整改和完善论文的目的。第三阶段:论文二辩,在毕业设计结束时进行,主要检查学生在一辩中存在的问题的整改情况,以及论文的完善和实物的调试情况,起到最后一次把关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这三个阶段的答辩,均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且要求一次比一次严格,中期答辩督促学生抓紧时间。一辩时由答辩组来提出修改意见,其权威性更高,意见更全面;二辩可以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如果整改不到位,质量不过关,将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成绩,真正做到递进式地把关论文质量。
(四)双导师指导模式、三方会审论文评阅模式,完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双导师:企业导师+校内导师。企业导师根据课题的实用性进行指导,包括课题是否具有应用价值、设计步骤是否规范化、设计方案是否具有创新性、设计内容是否正确等;校内导师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指导,包括设计的理论依据是否正确、计算和程序调试是否无误、课题的进展是否符合要求、论文的格式和撰写是否符合规范、工作量是否合理等。三方会审:指导教师+盲审专家+专业教师。指导教师对论文进行初审,包括任务书的完成情况、论文质量、设计方案、程序调试、绘图质量等,初审通过方能递交盲审。盲审专家对论文进行严审,包括论文的结构、设计方案、设计成果、论文相似度等进行严格把关,审核通过方能参加论文答辩,并递交专业教师评阅。专业教师对论文进行细审,对论文作出总体评价,包括论文的完成情况、质量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该成绩作为毕业设计总成绩的一部分进行归档。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