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服装礼仪(6篇)

时间: 2024-04-07 栏目:公文范文

服装礼仪篇1

对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来说,服装是一个传播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之一,设计上应该注重将中国元素与国际时尚元素兼收并蕾,无论是在色彩、造型、材质、题材还是工艺上,都要将中国元素和中国精神渗透其中,运用巧妙的手法,找到全球一体化冲击下中国文化和大同文化的异同,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将中国博大精深的“衣饰”文化展现于全世界人民的面前,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文明。

一、服装配饰可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服装配饰是使服装达到整体美的服装以外的装饰物品的总称。源于英文“aeeessorv”,(如包、皮带、鞋或珠宝首饰这样穿着配戴起来能让人更具有吸引力的物品),如图(1)所示,是人们为了配合服装而进行装饰的物品。据相关记载,首饰习俗的形成、发展乃至完善,主要是在先秦时期。(先秦首饰习俗探析,郭敏,2005年)。首饰和配饰概念存在一个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先前的首饰习俗渐渐发展成了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分支。服装配饰也是体现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有关2010年上海世博会相关服装配饰设计的探讨

1中国元素在礼仪服装配饰上的体现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服装也是体现礼仪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易经》中就有写到“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每种礼都有相应的穿戴标准。“戴”实际上就是配饰。

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很多朝代的变迁,民族也众多。需要找出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作为发展的艺术母本实属难事。然而,现代礼仪服装要体现中国元素,配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世博服装所要面对的是全世界,既要具有国际时尚性,又需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一方面和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很好的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文化。

中国服装自古注重配饰。配饰是对服装的重要补充。在中国古代,一个玉佩甚至就可以显示一个人的身份。

按照相关记载,中国元素可分为两种,一是可视有形的传统艺术样式、器物形象。例如近些年来,中国的青花瓷,水墨画等频繁受到服装设计师的亲睐。图(2)即Dior的一款以中国的青花瓷为灵感来源的设计作品此外常见的还有盘龙、凤凰、长城、中国结、灯笼、书法、京剧脸谱等。

二是无物质形象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儒、道典故等。它是我们的祖先们通过代代相传,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这些故事传说深入到了我们民族的心灵与血液之中例如女娲、八仙、哪吒等人的形象:民风民俗中广为乐见的“老鼠娶亲”、“猪八戒背媳妇”、“鲤鱼跳龙门”、“莲笙贵子”等。此外,还有具有高风亮节和风雅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等都是构成“中国元素”的重要内容。这些宝贵的艺术形象和故事成为了我们取之不尽的一个艺术灵感来源。

2世博会礼仪服装中的配饰

世博会的礼仪服饰,既要体现国际化,又需要很好的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现代配饰从使用方式上可划分为:穿戴物(鞋、帽、手套等):佩戴物即佩饰(如首饰、围巾等):携带物(如包、伞等)。

配饰包括佩饰,是与服装相配,所有装饰品的总称。

首饰,原指男女头上的饰物,俗称“头面”,之后逐渐包括“发饰”、“颈饰”、“耳饰”、“手饰”、“带饰”、“冠饰”等,渐渐成为人体全身装饰品的总称。配饰包括首饰。

世博礼仪服装主要的配饰有以下几种:服装上的装饰物,首饰,围巾,鞋等。

在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配饰所要体现的美学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命题西方的思维方式强调主客二分式,而中国的思维方式追求主客不分,即“天人合一”。张岱年,季羡林等均支持这一命题。张岱年说“中国哲学,在根本态度上很不同于西洋哲学或印度哲学的地方就在于中国的‘天人合一’,而西方则是主客二分的。”季羡林也多次讲到,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国是主客不分的,即注重“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反应了古人善待自然的积极态度,体现了万事万物和谐共生的博怀。人和自然是统一的,人以人情看物,物以态度人,任何自然互相联系,息息相通。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其精华和局限性,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强调其积极的部分为我们所用。在配饰的设计上,所要体现的思想应该明确,突出中国的思想和精神。

(2)达到“似与不似”的境界

中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总结过作画的奥妙:“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似与不似”是创作的一个境界。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法以及再创作。美学家莱辛说:“艺术家在用象征符号来装饰一个形体时,他就把它从一个单纯的形体提高到一种较高尚的人物。”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整体、追求天人合一。配饰,作为服装的辅助条件,在和服装统一的前提下,应该有所创新。“似”与“不似”之间要有一个良好的平衡点和尺度。

从时尚服饰设计创意中对中国元素运用的思辨来看,设计师都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八点,经过对艺术元素进行分析后,再运用解构,重组等手法进行再创作。在设计配饰时,设计师同样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不但要考虑配饰本身元素的运用,同时需要和整体的礼仪服装的人物造型相吻合,这样才能使这些富含有中国风味的设计升华、提炼、创新而为现今所动情,在文化性、本土性、效能性、现实性等界面上作系统性提升。(3)在配饰上体现中国文化的国际性文化品位世博会是个国际性的盛会,配饰不仅仅要求有个性,他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国际大同主流审美情趣下融入中国元素,这样才能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同时也发扬中国文化。配饰具有美化人体、装饰服装与显示身份、流露和传递文化信息的功能。所谓美化人体就是指人们出入公共场合时在经常暴露的体表部位如头部、颈项、胸前、手腕等处用耳环、项链、手镯、帽子、手套等为装饰遮掩,使其更含蓄、典雅、丰富及富有文化品位。

不同颜色和款式的服装配饰对人体造型是个重要的点缀和补充。在佩戴时需要对配饰的进行考察。配饰的色泽与人体肤色的搭配和呼应,材质与人体肌肤的互衬和协调才能达到装饰的效果。巧妙的配饰是与人体美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的,人体在配饰的点缀下更加明洁,配饰在人体的映衬下倍感优雅。

文化品位也在这样的举手投足之间,内敛含蓄的被大家接受。

(4)在配饰上体现创新能力

配饰和服装有个很大的不同,服装在面料,色彩和款式上最能直观的体现中国元素。而配饰可供

选择的设计切入点更多,可以从材质,造型,颜色,甚至是制作工艺上多角度的展现中国文化。在配饰的设计与制作上应融合中国元素,做到款式新颖简练,色泽含蓄富有东方色彩,材质丰富多样,中国特色强,做工精细考究。这样才能既能突出中国文化的风采与个性,又展现时代感和时尚感,给人以高品位,多情调,新颖,富有创造力和文化气息的视觉感受。

在这里提议是用玉石。因为中国的玉石文化源远流长,而且中国人对玉有特别的感受。有国外学者甚至把中国古代艺术文明说成是“玉石文明”,可见“玉”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图(3)就是我们熟知的玉佩,图(4)是香奈儿的一款配饰设计,运用到的就是中国的玉石元素。

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中吸收营养。从商周的阴柔神秘到秦代的肃穆威严:从汉代的大气豪迈到魏晋之飘逸潇洒,从唐代的富丽辉煌到宋代的清俊疏放,从元代的雍容挺括到明代之雅逸秀朗:再到清代之繁复玲珑等,都是我们创作灵感的源泉。

(5)为配饰选择适当的装饰部位和装饰语言

从配饰的装饰部位来看,佩戴型的配饰分为:(1)头饰,包括:帽子,耳饰,发饰以及发式。头饰头饰分为冠,发饰以及发式。冠在中国古代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例如我们常说的“乌纱帽”,这一名词实际上已经成为官职的代言词了。中国古式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发式的变化也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历代的发式都有其代表性和特征,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1披发式:这是最原始和自然的发式,古今皆有。

2结发式:结发在发式变化中占主导地位。古代男女都把头发盘头上,这是由于夏季天热,或戴冠需要而结发。因此结发在历代都是发式造型的基本表现手法。

3辫发式:辫发也是古代流行的发式,妇女编辫发很常见,男子在商代和清代也有编辫发的习惯。

(2)首饰,包括手臂上的臂饰,手上的首饰,脖子上的颈饰,围巾

(3)腰饰:腰带,腰链

(4)脚饰鞋子,脚链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不同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设计师要按照

对于礼仪服装,佩戴型的配饰应该为主流,不大会涉及到不宜过于花哨,要求配饰设计者在酝酿创意时应该周密考虑,精心策划。配饰的部位不需要面面俱到,点到为止即可。在装饰手法上也应该采用含蓄的为主。若是涉及到图纹,应该还是运用吉祥图案为主,吉祥图案一方面表示吉祥和祝愿,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中的图案特点之一。从古至今,从高贵的绸缎到民间的印花布,吉祥纹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花开富贵、福禄寿喜、连年有余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为我们呈现了云纹这一中国传统纹样。

3小结

中国是礼仪之邦,配饰设计的成功必能为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添砖加瓦,为世博会礼仪服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礼仪服装的配饰也能很好的在世博会这一盛会上展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让世人为之震撼。

服装礼仪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礼仪走进社会,走进企业,也走进了各大校园。教师和学生作为校园主体都应当意识到礼仪修养是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文明与教养的重要体现。荀子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元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其含义很清晰地表明:礼仪是规范人的行为的,教师则是修正礼仪的。没有礼仪怎么能修正人的行为?没有教师又怎么能知道礼仪的正确与否?可见,教师礼仪的根本内涵就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学生、为社会树立良好榜样,礼仪修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高职学生的礼仪素质,除了来自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外,更多的来自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高职教师礼仪素质的提升应当放在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一、高职教师礼仪素质现状

综观当今高职校园,教师的礼仪素质仍存在着种种缺失现象:

(一)职业道德缺失。教师不仅仅充当着学生的知识导师,还应当是学生的行动楷模。但高职教师队伍中,仍有些教师将教师这一职业仅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和手段,并没有深刻领会教师二字的深刻含义和职责要求,缺乏职业道德,无视为人师表的原则,在品行上没有起到应有的表率作用。

(二)职业责任缺失。有的教师缺乏起码的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在课堂上讲课时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照本宣科,表情冷漠,对学生缺乏爱心;有的教师把讲课当做例行公事,很少主动关心学生,对学生缺乏关心;还有的教师对学生挖苦多,鼓励少;说教多,尊重少;上课迟到、早退,对学生缺乏起码的尊重。

(三)职业形象缺失。现有的一些教师与高职教师的职业形象要求差距甚远。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的形象显得不修边幅,着装没有遵循服饰礼仪的“TOP”原则,浓妆艳抹,职业形象效果较差。还有的教师甚至还出现嚼口香糖、坐桌子、插口袋、上课吸烟、接打手机等有失职业形象的举动。

二、高职教师礼仪素质缺乏的原因

为什么理应为人师表的教师,在校园中却存在着种种缺乏礼仪素质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欠缺。礼仪修养在个别教师心目中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认为礼仪乃小事小节,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不了解自身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整体的礼仪素质与所从事职业特点间的重要关系,没有摆正自己的职业位置,导致缺乏礼仪种种表现的存在。

(二)不良风气影响。虽然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当今社会对礼仪风气的弘扬还不够到位,社会风气受“十年浩劫”的影响较为深重,全社会礼仪素质仍处于需要大力提升的阶段,这当然会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

(三)学院教育忽视。现今的高职学院对学生的礼仪素质的教育颇为重视,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注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各专业大都开设礼仪类的课程作为专业或公共选修课。但是,学院对教师个人礼仪素质的要求却有所忽略,也忽视了对教师的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另外,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制度和模式致使教师后备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礼仪修养等弊端。

(四)教学规律不清。有的教师对于教学规律不甚了解,对高职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要求不明确,对于课堂教学与教学素质体现的关系不清晰,导致了教师在校园中出现了种种不良表现。

三、高职教师礼仪素质提升的对策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经验,现代化的教育能力和健康的身心,还要有为人师表的内在素质、受人尊重的外在职业形象。因此,高职教师礼仪素质可通过以下途径提升:

(一)思想重视,提升美学修养。首先,高职教师应当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礼仪修养不仅是教师自尊自律的基本要求,还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高职院校除了对学生加强礼仪教育外,还应当加强对教师礼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反复向教师宣传有关教师礼仪方面的知识,不断强化教师的礼仪意识。教师只有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才能将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渗透到自己的教学活动当中,体现出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风范。

高职教师的美学修养应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掌握上,教师应当把课堂看成是情感交流和审美的空间,使学生在轻松、美妙和美的愉悦中,既接受了文化知识,又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松弛和愉悦。此外,高职教师在待人接物中表露出来的幽默、自信、风趣、民主、开放,以及爱好广泛、机智的课堂调控能力等性格魅力都是当代教师不可缺少的美学修养。具有这种性格魅力的高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能使自己的情绪与学生的情绪“零距离”接触,与学生的情绪产生共鸣,更好地开展教学等活动。

(二)提高素质,增强榜样意识。“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教师礼仪素质的提升必须要让教师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榜样作用,因为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具有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甚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榜样作用,履行教师职责,任何时候都应当按照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行事,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们喜欢上课充满热情、笑口常开,始终把真诚的目光投向全体学生的教师,这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原则,它既是一种礼仪,也直接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每一位教师都应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热情地关爱学生,真诚地为学生服务。教师应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关系。教师还应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变“一言堂”为“众言堂”,在课下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只有尊重和关爱学生,处处体现出自身的礼仪素质,教师才会真正赢得学生。

(三)举止得体,树立职业形象。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举止得体、言语生动,是教师礼仪的基本要求。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整洁、得体、典雅、美观的着装和端庄的仪表,会更好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从教育需要出发,教师的礼仪形象应为:谦逊文雅而不庸俗,朴实整洁而不呆板,稳重端庄而不怯懦,“温而厉,威而不猛,恭敬而又安详”,即教师的形象应具有美感、职业感,同时还应具有时代感。总之,教师职业礼仪形象规范,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表达文明规范。语言表达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方式。教师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礼仪礼节、文明规范,讲究语言艺术,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语言要自然、准确、生动。

(1)表达准确。教师在教学中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教学,要注意语言的方法和技巧,讲普通话、吐字要清晰、语速均匀、语气柔和、表达完整,不可庸俗随意。

(2)音量适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音量的适中,给学生以和风细雨的感觉。声音不宜过大,否则会给学生以声嘶力竭之感,教师也容易产生疲劳之感,如果声音太低则会很难听清,影响教学效果。

(3)语气亲和。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亲和友善的语气能缩小师生之间的沟通距离,增强育人的感染力,语调流畅、抑扬顿挫、风趣幽默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语言文明。教师要注意语言文明,避免脏、乱、差的语言。对不认真上课的学生和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要进行干预,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但不能在课堂上辱骂和训斥学生,否则会在学生面前自毁形象,在学生中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2衣着服饰整洁得体。教师的着装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个性、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还体现着社会风尚。教师的着装应符合身份,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着装要庄重整洁、适宜场合、大方得体;要符合时间、场合、季节、身体特征和身份的要求。在校园内尤其是讲台上,教师着装要端庄整洁,不能打扮休闲,女教师衣服不能短、露、紧、透、艳、异,男教师不能脏、乱、破,要符合教师身份。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地成为“审美的客体”,教师通过自己服饰和仪表形象的示范,实质是对学生进行礼仪美的熏陶。服饰礼仪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高职教师自我礼仪形象塑造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1)符合原则。教师的着装要符合礼仪服饰的“TOP”原则,即着装要符合时间、地点及场合的需求。教师在校园和教室的工作氛围中,应注重自身的职业形象的需求,着装要与工作环境相适应,避免违反礼仪原则,也避免在学生面前呈现不恰当的职业形象。

(2)拉近距离。教师着装要注意拉进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在校园中的着装应以学生为主要的面对对象,因此,时髦时尚有时候在教学环境中并不适宜。因此,教师在工作时间内应尽量与学生拉进距离,着装应给学生以亲切亲近之感,而不是距离很远的时尚人物。

3仪态举止端庄大方。举止是指人们的仪姿、仪态、神色、表情和动作,可以体现人的思想和感情。高职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要使自己的举止得体。以高雅的举止展现自己良好的礼仪形象,需要做到端庄大方、自然得体,以从容自信的步履、端正挺拔的站姿、亲切坦诚的目光、准确生动的手势等给学生以精力旺盛、稳健敏捷的美的感染力。

(1)表情要亲切自然。教师要善于运用坦诚的目光和亲切的笑容来表情达意,正确地体现教师的态度和评价,让学生从教师热情注视的眼睛里看到启迪和肯定。如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之感。与学生交谈时,目光要礼貌地注视对方眼睛到下巴之间的区域,不要游移不定,要坦然亲切。

(2)手势要礼貌大方。手势是教师最明显、最丰富、也是使用最频繁的“教具”之一。教师在讲课、谈话时手势要自然、舒展、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既不要过分单调,也不要过分繁杂。一般说,向上、向前、向内的手势表示成功、肯定、赞颂;而向下、向后、向外的手势表示失败、否定、惋惜等。教师不要指手划脚,忌讳敲击讲台桌子、黑板或用手指指点学生等不礼貌的手势动作。

(3)站姿要端庄稳重。教师端庄稳重的站姿,有助于稳定学生的听课情绪,振作学生的精神。教师站在讲台上要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忌讳缩脖、塌腰,手放在兜里、撸臂;忌讳双手扶桌,重心在讲桌上,用脚蹭地面、脚尖不断点地等不良的站姿。

服装礼仪篇3

办公礼仪规范,在此是指基层公务员在工作岗位上处理日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基本礼仪。又称公务礼仪或行政礼仪。一般它简称为办公礼仪。遵守办公礼仪,是基层公务员身份的必然要求,否则在人民群众眼里基层公务员的形象就有可能受到损害。办公礼仪是基层公务员礼仪的核心内容,是每一名基层公务员都应优先掌握的最重要的礼仪规范。基层公务员遵守办公礼仪的必要性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为了维护个人的形象,为了维护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另一方面,亦可使基层公务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个人的办公水平,更为妥善而艺术地处理日常公务,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社会。工作礼仪在日常工作之中,基层公务员有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必须遵守,这就是工作礼仪。就时间而论,工作礼仪适用于基层公务员的一切上班时间之内。就地点而论,工作礼仪则适用于基层公务员的一切办公地点之内。也就是说,在一切工作场合,作为一般性守则的工作礼仪,是任何基层公务员均应恪守不怠的。具体而言,注重服饰美、强调语言美、提倡交际美、推崇行为美等四点,是基层公务员所应遵守的工作礼仪的基本内容。一、注重服饰美一般来说,公务员的服装应当合乎身份,庄重、朴素、大方。在工作中,基层公务员的打扮穿着是不宜完全自行其事的。因为基层公务员的服饰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其所产生的第一印象的好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其自身的教养与素质,所以对它不能不有所规范。注重服饰美,便是工作礼仪对基层公务员服饰所做的具体规范。进而言之,所谓基层公务员的服饰美,则又分为下述三点要求。(一)服饰素雅基层公务员在工作中所选择的服饰,一定要合乎身份,素雅大方。切不可令其有悖于常规的审美标准,进而有损基层公务员队伍的名声。1.色彩少。基层公务员在工作场合所选择的服饰,其色彩宜少不宜多,其图案宜简不宜繁。切勿令其色彩鲜艳抢眼,令其图案繁杂不堪。2.质地好。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基层公务员的服饰应尽量选用质地精良者。如其正装一般应选用纯毛、纯棉或高比例含毛、含棉面料,而忌用劣质低档的面料。3.款式雅。基层公务员的服饰,应以其款式的素雅庄重为基本特征。若其款式过于前卫、招摇,则与基层公务员自身的身份不符。4.做工精。基层公务员的服饰虽不必选择名牌货、高档货,但对其具体做工应予以重视。若其做工欠佳,则必定会有损于基层公务员的整体形象。5.搭配准。搭配准,在此特指基层公务员的服饰应注重搭配之道。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服饰之美关键在于和谐,而服饰的和谐则又主要有赖于精心的搭配。(二)服饰庄重在讲究美观的同时,基层公务员在选择服饰时也不应对雅致有所偏废。基层公务员如果要打算做到服饰高雅脱俗,一方面应以其朴素大方取胜,另一方面则应要求其文明得体。具体来说,主要应注意避免以下五忌。1.忌过分炫耀。基层公务员在工作之中所佩戴的饰物,应当以少为妙。不提倡基层公务员在工作场合佩戴高档的珠宝首饰,或是过多数量的金银首饰,不然便有张扬招摇之嫌。2.忌过分裸露。在工作中,基层公务员的着装不应过分暴露自己的躯体。不露胸、不露肩、不露背、不露腰、不露腿等“五不露”,便是对基层公务员着装的基本要求。此外,不使内衣外露,也不应被疏忽。3.忌过分透视。基层公务员在正式场合的着装,不允许过于单薄透明。在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基层公务员的内衣透视在外,甚至令人一目了然。4.忌过分短小。基层公务员的衣着,不应以短小见长。在任何正规场合,背心、短裤、超短裙、露脐装等过分短小的服装,都难登大雅之堂。5.忌过分紧身。选择过分紧身的服装,意在显示着装者的身材,而基层公务员在工作之中显然是不适合这样的。(三)服饰整洁服饰整洁,是对常人的基本要求,每一名基层公务员自然也不可对此掉以轻心。基层公务员的服饰整洁,具体上应注意如下几方面。1.忌肮脏。在任何情况下,基层公务员都没有理由听任本人的服饰肮脏不堪。具体而言,既不应令其存在异物,又不应令其存在异味。2.忌残破。基层公务员在服饰一旦出现残破,即应及时对其修补或更换。听任自己衣着褴褛、服饰缺损,甚至以此为荣,是缺乏理智的表现。3.忌折皱。一般来说,基层公务员的衣着以平整为美。若其出现众多的折皱,即应及时更换,或熨烫平整之后再穿,否则便难有服饰整洁可言。4.忌乱穿。基层公务员在穿衣服、戴首饰时,必须遵守其既有的规范性做法。不能随心所欲地将其乱穿、乱戴。二、强调语言美语言,是基层公务员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之一。基层公务员要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不能不要求自己做到语言美。在具体工作中使用语言时,基层公务员既要重视自己“说什么”,又要重视自己“如何说”。这就是说,语言的具体内容与表达方式这两方面的问题,均应为基层公务员所关注。不然的话,就不可能真正做到语言美。

服装礼仪篇4

[论文关键词]高校礼仪教师职业形象

近年来,高校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将其列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范畴,专门开设了礼仪类课程。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对高校从事礼仪教育教学工作的礼仪教师来讲,因身负礼仪文化传承之使命,加之礼仪学科的规范性、对象性、操作性等特征,更加凸显出强烈的示范作用,这就需要高校礼仪教师塑造其专业化的职业形象。礼仪教师的职业形象是礼仪教师内在素养与外在表象的结合,它是礼仪教师思想素质、职业技能、工作态度、举止言谈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它在礼仪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礼仪教师职业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高校礼仪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就是礼仪教师,“名师出高徒”,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礼仪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是影响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形成教师威信和产生良好示范性作用的巨大教育力量。礼仪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着装、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都在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从而推动和提高整个教师群体的礼仪素质。特别是大学生耳濡目染,必然有助于他们修正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学习、生活、工作,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礼仪修养。因此,作为高校礼仪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高校礼仪教育中的责任,认识到自身的职业形象在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自身的礼仪影响,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二、高校礼仪教师职业形象塑造的途径

(一)内在素养的塑造

1.高尚的道德素养。礼是基本的道德规范,仪是“礼”的表现形式,这使礼仪具备了道德的本质和道德的功能。孔子认为“仁(即德)发于心”,然后“行则合于礼”,无德则无礼。“尊人、敬人”是礼仪的核心内涵,孔子在《论语·宪问》中强调“修己以敬”,认为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是严肃、尊敬地对待一切事物的基础。高尚的道德素养是做人的立身之本,更是高校礼仪教师的基本素质。蒋萍认为,礼仪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以德带礼,又以礼显德。就是礼仪可以把内在的道德精神与外在的道德形象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人们总是通过礼仪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作为礼仪传播者的礼仪教师,更需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以道德的原则来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方式,完善人格,努力追求道德修养。

2.丰富的知识内涵。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是高校礼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是有效教育指导学生的基本保证。礼仪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礼仪专业知识。我国古代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周记》《仪礼》《礼记》最为系统,曾是维系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因素,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影响最深远的重要内容。作为身负文化传承使命的高校礼仪教师,势必要通读这些代表中国礼仪文明的文献经典,以具备扎实的礼仪专业知识功底。现代礼仪继承并发展了古代传统礼仪,适应了现代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需要,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华礼仪与西方礼仪相接合,从而形成了中西接轨、古今相通的现代礼仪。因此,高校礼仪教师要广泛、深入地学习研究古今中外的礼仪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礼仪专业素养。此外,礼仪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社会学、伦理学、民俗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学、心理学、美学、文学、艺术等,因此不能孤立于礼仪本身的学习,还要有加强相关学科知识学习的意识,广泛阅读其他方面的书籍。由于礼仪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所以礼仪教师还要关注时尚,不断吸收新的信息,让自己具有时代感,才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3.高雅的审美情趣。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修情养性,对礼仪教师的气质修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高校的礼仪教师,要加强自身对艺术知识的积累,培养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如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文学、戏剧、旅游、摄影等。这不但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能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其实礼仪本身就是美的体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的窗口。高校礼仪教师应该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这是一个人在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等方面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和能力,它使礼仪教师在辨别美、传播美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修养。因为礼仪教学的过程,更是礼仪美的传播过程,礼仪教师加强在这些方面的修炼,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4.良好的沟通能力。礼仪是一门沟通的学问,礼仪教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礼待人,善于沟通,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和生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善于站在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体谅、理解他人在生活思想、情感上的需要,豁达开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形成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它使礼仪教师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让他人亲近喜欢,从而受到你的感染与影响;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尊敬喜爱,从而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引。因此,高校礼仪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至关重要,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为礼仪教师职业形象的塑造添砖加瓦,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二)外在形象的塑造

内容总是要通过外在形式表达出来,在现代社会只注重内在的修炼是远远不够的,人们早已开始加重了外在形象的分量。美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内在素养与外在形象的和谐。高校礼仪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的展示,正是对学生进行礼仪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礼仪教师对自身的外在形象要有更高的自律意识和修炼意识。

1.整洁的仪容修饰。仪容指人的容貌,包括面部、头发和未被服饰遮盖的肢体等部分。整洁的仪容体现的是良好的精神面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自己对他人和工作的尊重。高校礼仪教师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仪容修饰,其总体要求是洁净自然、形象端正、注意修饰。身体的清洁是良好仪容的基础,礼仪教师应注意保持身体清洁、口气清新。发型注意修理,干净整洁。男教师要修面剃须,清爽干净,女教师悦己宜人,勤修指甲,色彩淡雅。

2.良好的仪态体姿。人的仪态在表达人的内在气质、涵养、自信、心理活动方面具有语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真实性。仪态礼仪是礼仪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高校礼仪教师良好的仪态,是最直观的示范,是礼仪美的最好说明。良好的体态不仅表现出礼仪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是对学生尊重友好的反映。仪态包括体态和面部表情。

良好的体姿,是高校礼仪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挺拔自信的站姿、端庄稳重的坐姿、从容潇洒的走姿、大方自然的手势,都展示着礼仪教师的教养和风度。礼仪教师要注重身体的锻炼,保持良好的体态体型,特别是身体的挺拔,做到立腰、沉肩、头正,一举一动注意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以供学生效仿。

面部表情,是教师在课堂上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积极的面部表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构成面部表情的主要因素是微笑和目光。在人的所有表情中,微笑是最有吸引力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够准确、自然地展示出自身的心理活动。因此,自然的微笑和亲切的目光是礼仪教师必须拥有的,并且要养成习惯。对礼仪教师而言,它不仅是职责所需,更是善意、尊重、友好的体现,可拉近师生距离,创造温馨的交往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专业的着装修饰。服饰不仅以包裹身体为目的,它是一个人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修养、个性、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的直观反映。着装最重要的修养原则是:让自己的服饰随着时间、地点、场合、角色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正如在朴素的场合穿朴素的服装,在高级的场合穿考究的服装,在运动时穿运动装,在职场上穿职业装。这里谈高校礼仪教师的着装,主要是针对礼仪教师在教学场合的情况。

教学场合需要的是专业、庄重、典雅的教师形象。高校礼仪教师的衣着应是整洁、典雅、大方的。无论男女礼仪教师都应着职业装。职业装就是有职业感、正式感的服装,它能够赋予人庄重、专业、明快、大方的美感。男教师必须穿着长裤,有领比无领有职业感,衬衫比T恤有职业感,有外套比无外套有职业感。注意着装细节,如袜子颜色与裤子或鞋的颜色一致,单排扣西装纽扣最下面一颗不扣,或者全解开,双排扣西装纽扣必须全扣,腰带上不挂东西,服装色彩素雅等。女性的服装较男性更为丰富多彩,这就要求女教师必须要掌握服饰搭配的技巧。高校礼仪教师的着装要既端庄典雅又不乏时尚元素,既得体大方又富有品位。女教师可着款式简洁大方的职业套装(套裙或套裤),为避免死板,可将套装分开来穿着,或选用丝巾、胸针等配饰加以点缀。着装细节注意:着黑色或肉色丝袜(不露袜头),黑色船鞋,忌紧、透、露,避免妩媚、性感元素的服饰,配饰的选用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等。

莎士比亚说:“服装可以表现人格。”服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表达自我的重要窗口。这也是一门学问,高校礼仪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自己在服饰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的积累,深入理解着装文化的内涵。还要有犀利敏锐的眼力(审美力)和与时俱进的时尚观念,以专业得体的着装去影响、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礼仪美的熏陶。

服装礼仪篇5

8月19日下午,为国内数百家企事业单位提供过专业礼仪培训的薛巍回到家乡济南,接受了记者采访,眼前的她明丽雅致、低调含蓄,对荣誉、名利亦看得淡薄,只想从容走在礼仪的路上,把魅力和改变带给他人。

礼仪就像人的外衣

薛巍是地道的山东人,五官姣好,眼神淡定,温婉若江南女子。她的美不仅来自外表,优雅自信、谈笑风生、沉静从容是对她最恰当的形容,这或许与她的职业有关。她还是一位成功的美女,有属于自己的荣誉和钟爱的事业。

薛巍性格里有着山东人的豪爽和随性。她有些快人快语。声音利落甜美地谈论自己的喜好,譬如在飞机头等舱里遇到服务态度不好的空姐,她会适时地纠正,不是气急败坏、声嘶力竭,而是安之若素、冷静从容,这远比前者显得理智与智慧;在没有课的日子里,她会穿着随意的大T恤、人字拖逛街,一边捕捉时尚流行元素,一边拍摄记录下身边的景色。

关于时尚,她说,“不一定要追求品牌,适合自己的才最搭”;关于礼仪,她说。“礼仪就像人的外衣,过宽难看,过窄自己难受,所以礼仪其实就是要表达舒适,给人舒适的感觉”;关于年龄,她说,“礼仪和年龄无关,与一个人的深度、阅历有关,它是一种沉淀”;关于容貌,她说,“很多人都会希望自己漂亮,但我认为真正的漂亮是由内散发的”。

作为一名资深礼仪讲师,“在平日生活里,大家也会拿一个放大镜挑剔,看你是不是真的如所说般。”幸好,礼仪如同一种气质,长年累月中早已滤掉浅薄粗俗。优雅是一种境界,一种蕴有内涵的幽远。而在被观察的同时,她也会观察别人,“常会打量街角一个陌生人,或者和自己第一次约见的客户,看对方的衣着搭配,甚至谈吐举止,在内心里品评。”

薛巍的魅力还在于她自然的亲切感和笑容。她说微笑是最好的沟通和表示友好的方式,每次上课她都会把最亲和的笑容带给身边的人。

为数百家单位提供培训

薛巍不是突然决定走上礼仪培训之路的。从毕业开始,薛巍一直从事礼仪培训工作。2009年,薛巍在济南的一所高校做礼仪训师,2002年,薛巍到清华大学、人民大学进行较为系统的现代礼仪理论研修。

那时在北京,礼仪培训师正成为一门新型的职业。刚刚学有所成的薛巍很想在这里实现自己专业礼仪培训师的愿望。没有任何门路的她制作了简单的简历,投递到一家礼仪文化传播公司,想不到的是,该公司很快给了回复,并给她提供了第一次为大型企业进行礼仪培训的机会。

此后,薛巍凭借自己多年的授课经验和清新自然的授课方式在业内名声鹊起,更成为业界的资深礼仪培训师。

现在的薛巍,主讲公共关系、现代社交礼仪、人际沟通、服务礼仪、商务礼仪、职业形象塑造等课程,并兼任多家机构礼仪顾问。迄今,已为国内数百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专业礼仪培训。

很忙,但这是她喜欢的生活,走到哪里都有朋友,有听到她的讲座而热血沸腾并有所改变的人。

细节,让她胸有成竹

薛巍常说的一句话是,“礼仪体现细节,细节展现素养”。每次针对不同的行业,她都会做不同的准备。

“授课时会根据客户的年龄、职位、学历和男女比例,讲解不同案例。像年龄大的,我会多举些孩子的案例,不单讲工作;而对年轻人就多讲工作,相处技巧等。”

每次出门前的妆容、衣服和配饰也都会经过精挑细选,这几乎成了她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像对银行中高管阶层授课时,他们年龄偏大,在衣服选择上我会选深色的正规职业装;而给银行的新员工上课时,上下午分别选择了两种不同颜色和款式的旗袍。旗袍一直是女士正装首选,又有时尚气息。”

“假装是不是职业化,会影响他人对你的判断。”十年的礼仪经验,让薛巍深诘服装搭配之道。也因为这样,在薛巍的私家车里,会一直备一套经典正装和鞋子。“常常要突然拜访客户,来不及回家换,只能未雨绸缪。”

因为名气渐盛,薛巍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飞到外地,她会在家里准备一个常用的行李箱,化妆品和换洗衣物一直放在里面。甚至每套服装的搭配都提前想好,衣服要配的胸花、丝巾都放在衣服口袋里。

这样的细节准备,让薛巍胸有成竹。

把魅力延续下去

薛巍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她喜欢旅游,喜欢摄影,更渴望在不忙的时候陪着家人一起喝茶聊天。

她喜欢礼仪培训工作,但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女强人。她说,有时一个人在外地,会忽然觉得落寞和劳累,可一站到课堂上,就如同灵魂附体,整个人会焕发起来。她说,那是一种得到认可的满足感。

服装礼仪篇6

关键词礼仪道德修养行为规范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TalkingabouttheImportanceofHighSchoolTeachersEtiquette

HUYun

(GuangdongFoshanSanshuiExperimentalSchool,Foshan,Guangdong528100)

AbstractEtiquettetrainingisoneofthebasicqualityofteachers,teachers'impactonstudents,notonlyalwaysthroughoutthestudentseducationprocess,andwillaffectthestudent'slife.Theetiquetteistheoutwardmanifestationofacomprehensivequality,isameasureofapersonsufferedthescaleofthelevelofeducation,etiquetteisanimportantpartofthespiritu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

Keywordsetiquette;moralcultivation;codeofconduct

人民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唐朝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就对教师自身的整体水平要求更高、更细致。而礼仪修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贯穿于学生受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规范的教师礼仪,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知识、智慧、道德、意志、情感、个性品质、言行举止等方面的渗透及其影响力是难以估量。

1礼仪的内涵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已敬人的完整行为。

首先“礼”来源于生活,“礼”的根本源于“诚”,不管是最原始的敬神之仪式,还是与社会进步发展紧密相连的道德规范,以及当代社会一直在强调的“敬”,其核心最终是“尊重为本”。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仪”则是礼节的表现形式。在我国,“仪”在春秋战国时期初为仪式、仪文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仪”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其中包括外貌形象、各种礼节仪式以及贵贱、尊卑区分的准则等含义;发展到当今社会,“仪”不但是尊重、友好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且还是社会秩序基本核心。“礼仪”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由此可见,礼仪成了人们道德修养标准的指向。

2教师的礼仪和道德修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经验、现代化的教育能力和健康的身心,还要有为人师表的内在素质、受人尊重的外在职业形象。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老师个人道德品质和个性展示的基础,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礼仪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礼仪修养的体现,成了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文明与教养的重要体现。作为教师,礼仪修养是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自身的礼仪体现要做到对学生以身作则、为社会树立良好榜样。与此同时,中学生的礼仪素质教育一般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媒体等等。其中,教师平时和课堂上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更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严抓教师素质建设,才是教育繁荣的基本。

如何把教师礼仪融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使之更好的发挥它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动听的语言、得体的表达是教师礼仪的基本要求。优秀的美德、高尚的人格是语言美的基石和源泉。现代教师应该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在课堂上必须使用普通话教学,它是拉近师生和同事之间距离的法宝。教师要期待取得正向效应,语言表达方面就应该从自尊需要的取向这个根本问题入手。那么,教师在语言方面如何表达才得体呢?

①课堂教学的语言力求严谨准确、表达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节奏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教师优美语言产生的基石。文化修养的高低及视野的开阔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思路开阔度。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舟也无力。”这就要求老师在学习和巩固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接受和吸收外界新的、有用的信息和思想,多参加对自身有所提高、感兴趣的活动,习惯性的把自己的感受与同事或学生分享,那么在沟通的过程大家之间的距离会渐渐拉近,在增加自我的人格魅的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和同事们的尊重。

②尊重学生,讲究批评和表达方式和策略。通过委婉的表达方式,保持学生或他人个人的尊严和自觉。用建议的方法容易让人改正错误,从而保护了双方的尊严。在充满对自己能力信任的氛围之中接受建议,启发了学生自我奋发向上的内驱力,进一步提高老师的威信和学生自己改正缺点的自觉性。在针对中学生自尊敏感性以及学生自我认识能力提高的特点,教师只要让其明白错误行为及错误所在就罢手,尤其是在学生犯一些小错误,则更要“不过七分,须含蓄以养人之愧”,点到为止。

③讲究语言艺术,确定批评目标,切忌纠缠旧帐,与此同时也要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老师最温和的批评,对学生来说也是否定性的评价,所以教师在批评的过程中应细心观察学生的变化,一方面要教育其正确对待批评,另一方面,对其批评后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得体的服装不仅代表着教师的精神风貌更是自身素质的体现。①教师的着装与教学效果是相互相承的关系。教师的衣着及言谈举止都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正因为如此,教师的着装礼仪,就不能看做是简单的率性而为的行为,而是具有教育和示范引领的作用。教师衣着能够反映出教师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自信的精神,衣着体现教师个人的情绪情感、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而教师的情绪情感状态又感染着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的心理状态。因此,衣着不仅反映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差异,而且衣着本身可能影响教学效果。

②教师服装礼仪规范原则是整洁大方、文雅端庄,符合礼仪服饰的“TOP”原则,即着装要符合时间、地点及场合的需求。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着装要庄重、整洁、符合场合、季节、身体以及年龄特征等;言谈举止要大方得体,符合时间、场合、和身份等要求。身为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的职业形象,特别在校园和教室的工作氛围中,着装要与工作环境相适应,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避免在学生面前呈现不恰当的职业形象。在校园内尤其是讲台上,教师着装要端庄整洁,符合教师身份切忌随便休闲,例如:女教师的服装忌短、露、紧、透、艳、异,男教师则不能脏、乱、破。因此,教师服装礼仪是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服装是人外在形象和自身的审美观的体现。作为教师,男士应该不留长发、衣服整洁,上班时间不能穿拖鞋、短裤、上课不带通讯工具、不准在公共场所抽烟等等,女士则服装得体、不能染发、涂指甲、不穿奇装异服、可以化妆但不能浓妆艳抹,尽可能不要佩带首饰等等。再则,教师服装的色彩搭配也很有学问的,应该从儿童及青少年成长年龄出发。因此,活泼亮丽、温暖的颜色对青少年儿童特别有吸引力。因此,白、苹果绿、柠檬黄、天蓝、粉红、湖蓝等颜色作为教师服装首选颜色,可以大大增强老师的亲和力。

(3)高雅的举止、得体的仪态、端庄大方的形象是我们现代教师的必然要求。①要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就必须讲究礼貌礼节。为此,就必须时刻注意你的行为举止,久而久之就自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习惯,一种由内向外散发的自然。一个人表现出的行为举止很多时候是他内心世界及生活态度的体现。所以,在平时一定要习惯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遵守一般的进退礼节等等,尽量避免各种不礼貌、不文明习惯。如何拥有高雅的举止形象,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应该做到端庄大方、自然得体,从容自信的步履、端正挺拔的站姿、亲切坦诚的目光、准确生动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及同事以精力旺盛、稳健敏捷的感染力。

②面部表情亲切、自然。学生们喜欢上课充满热情、笑口常开,始终把真诚的目光投向全体学生的教师,教师要善于运用坦诚的目光和亲切的笑容来表情达意,正确地体现教师的态度和评价,让学生从教师热情注视的眼睛里看到启迪和肯定。这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原则,它既是一种礼仪,也直接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每一位教师都应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热情地关爱学生,真诚地为学生服务。例如课堂教学,教师的表情就应该是亲切、富有感染力,目光柔和、有神,平易近人的神态可以大大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平时生活中与学生的谈话,目光要坦然亲切地注视对方眼睛到下巴之间的区域,不要游移不定。注意礼貌,更不要一直盯着学生的眼睛。

③身体语言表达得体、肢体语言要礼貌大方。端正挺拔的身体语言体现了积极向上、精力旺盛的精神状态。肢体语言则是身体语言中自由度最具有表现力度的部分,而手势是交往时不可缺少的动作,是最具有表现力的一种体态语言,它也是教师使用最频繁的“教具”之一。俗话说:“心有所思,手有所指”,手的魅力并不亚于眼睛,甚至可以说手就是人的第二双眼睛。因此,教师在讲课、谈话时的手势要自然、舒展、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既不要过分单调,也不要过分繁杂。一般认为,掌心向上表示诚恳、尊重他人;掌心向下意味着不够坦率、缺乏诚意;攥紧拳头暗示进攻和自卫,也表示愤怒;伸出手指来有教训人的意味。因此,无论是平时还是课堂上,教师忌讳无里头的指手划脚、敲击讲台桌子、黑板或用手指指点学生等不礼貌的手势动作。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年普通员工个人工作总结()(6篇)
  • 下一篇:服装店推广方案(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