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非言语沟通方式(6篇)

时间: 2024-04-08 栏目:公文范文

非言语沟通方式篇1

1。非语言沟通概念

非语言沟通一是以人体语言(非语言行为)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而护患之间则是通过面部表情,体态,动作,类语言,触摸,保持适当距离等方式来作为增强语言交流的表现力,吸收力和效果,以达到护患间的思想、感情、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2。非语言沟通的特点Gazda等一于1991分析总结了

非语言沟通的特点包括多渠道、多功能、无意识的行为.情绪表现,真实性,多种涵义及文化差异性。体现了非语言行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是人真实感情更准确的流露和表达。

二、非语言在护理工作中的运用

1.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非语言行为①面部表情是沟通中最丰富多彩的源泉,它是一种共同语言。精神学家发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人们的面部所表达的感受和态度是相似的。据研究表现,交往中一个信息的表达一7的语言十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其中最有用的面部表情是微笑,护士面带微笑.对病人情绪富有感染力,能将正性情绪传递给病人,可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②触摸是一种无声语言,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触摸可以交流关心、体贴、理解、安慰和支持情感。然而,触摸是一种表达非常个体化的行为,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涵义],它虽然受性别、年龄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是一种容易被误解的沟通方式,但如果在专业范围内,审慎地、有选择地使用,是很有积极作用的,如用手触摸高热病人的前额;当病人痛苦时,靠近病人床边站立,且欠身与其对话,适当抚摸躯体或为其擦拭泪水等,这些非语言行为.能把护士的关心、体贴和对病人的重视传递给病人。③同感心是指进入并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并将了解了的内容传达给对方的一种能力,是现代护理专业领域里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护士必须具有的一种照顾病人的沟通能力。这种具有同感心的了解和回应.会促进当事人更实际而透彻地探讨自已,以致能够增加对自已的认识,也能体验到被别人了解后的释放感。莫孙淑冰等一认为当病人情绪得到发泄后,会有舒畅、释放和满足的感受,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不再只会埋怨、愤怒、消沉。而发挥潜能和树立信心去应付困难。具有同感心有助于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满足病人的个体化需求,也有利于建立护患信任关系。

2。非语言交流在门急诊护理中的运用门诊的特点是流动性大、复杂、生疏,急诊的特点是病情急骤危重,常伴有病人活动及语言的障碍。梁庆红[7等认为护士分诊中.重视病人,暗示效应、倾听、人际距离和朝向等非语言交流,往往能缓解护患关系,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接诊过程中,凝神聆听病人的诉说,护患距离保持在1.2~3.5米左右,同时面朝病人。那关注的目光,微笑的面容,能消除患者紧张心理,高玉祥口认为非语言交流具有表现力、吸引力,又可跨越语言不通的障碍。曹力燕等应用目光稳定病人的情绪,以表情、举止对病人施加影响。用触摸和动作以及空间效应、体语表达等非语言交流护理病人,在急诊病人中取得很大的成功。门诊是医院的窗口,护士则是这窗口的眼睛,正确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与患者交流和护理,可维护医院形象,改善护患间的关系。在急诊室中,护士的每一种神态,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种行为都会对急诊病人有所影响。及时正确运用非语言接待急诊病人是一个急诊护士的必备武器。

3.非语言交流在烧伤患者心理护理中运用非语言交流是无声的、持续的,它有着辅助意义,强化感情的作用。如:一个护士在抢救烧伤重度患者时,从容、镇定、各种操作有条不紊、动作准确、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穿刺一针见血,妥当固定好穿刺肢体。可消除患者心理顾虑,产生安全、信任感。护士能够在危重症患者面前表现出勇敢、坚毅、当机立断等非语言行为,无疑能使患者的情绪由恐惧、焦虑到平静、稳定。

4.非语言交流在外科护理中的运用外科病人的心理特点是恐惧、怀疑和焦虑不安。这种心理往往在手术前后表现出来,甚至不配合医护人员,此时,护士如果用有声语言配合形体语言与病人进行沟通,病人的情绪会渐渐的安定下来,积极地配合治疗。沈梅芬应用无声静态、无声动态及时空类语多种非语言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方式,分别多次成功的护理了神经外科的病人,达到了非常满意的效果。对于一个手术后的病人,往往具有懒言、猜测、孤独等心理,护士可用无声静态、无声动态和时空类语交替护理病人,包括神态、触摸、面部表情、目光、姿态、手势、仪表、眼神、病房环境近距离交流等。为患者造就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非语言交流在特殊病人中的运用特殊病人是指语言不通、昏迷、孕产妇、使用仪器监测及情绪极度恶劣绝望的患者。对于聋哑病人与护理人员交流只能靠手势、表情变化等方式进行。张亚梅采用首因效应、手势特点及情感渲泄方式、面目表情及抚摸等非语言护理,取得成功。任丽茹_10_采用形体语言与孕产妇交流获得宝贵经验:入室一笑、室内绕一绕、床头站一站、床尾瞧~瞧、胎儿摸一摸、伤口看一看、宫底揉一揉、足部按一按。这些非语言护理,不仅消除了产妇紧张恐惧的心理,而且达到了护患交融的境界,受到了孕产妇的高度评价。周敏报道例使用呼吸机患者采用非语言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他们主要是采用形体类语和时空类语护理病人,从护士的面部表情变化寻找自己疾病的信息,护士面部表情亲切、自信、微笑,患者则会感到安慰,顺从接受治疗和护理。康沛利用优先效应,先采取亲密距离,用握手、触摸、抚摸和眼神的表情,且发出了母子情深的母爱的召唤,深深的震憾了病人,病人以自已的方式宣泄、释放。在达成交流后再为一般距离,借助真诚的语言配合形体动作,并带有深深的爱怜之情,以同情理解的方式与病人交流。最后,将重病而欲自残的年轻小伙子,重新扬起了生命帆船,痊愈出院。

三、非语言交流的双向作用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可运用掌握的非语言知识,通过识别和判断病人肢体语言包括表情、动作、手势,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和病情变化。如护士为一名严重烧伤患者插鼻导管时,发现患者双眉紧锁、表情痛苦、头扭向一侧,拒绝吸氧,于是及时的报告医生,经检查发现患者有呼吸道烧伤,因鼻导管刺激鼻粘膜,患者感到不适与疼痛,通过表情表现出来。王淑新等D33利用非语言护理,让患儿接受和面对突变的社会角色,较好地缓解了心理危机,调动了患儿的主观能动性,识别和学会了简单易行的非语言交流,满足了日常生活需要,并积极地配合功能锻炼,恢复了行走功能。

非言语沟通方式篇2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91-01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和整体护理模式的进行,人性化的护患沟通制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寻求一种建立相互信任、尊重、配合、友好的医患关系的有效方法,是医院现代化服务理念的需要,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需要。

1护患沟通的形式

分语言性沟通与非语言性沟通两种,二者之间无绝对界限,以语言沟通为主,配合非语言沟通。有效的护患沟通是二者相辅相成的结果。

2护患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2.1非语言性沟通:护士的仪表姿势,护士应着装整洁,化淡装上岗。避免过度修饰或不修边幅,同时应注意坐立行走符合职业规范,操作时要轻,保持自己的美好职业形象,赢得病人的信任。面部表情,与病人沟通时表情亲切自然,要不时用目光注视对方,显得投入,提倡微笑服务。形体语言,有时无声的动作要比语言沟通效果更好。出于对专业的需要,对病人接触和触摸是种无声的安慰,它可以使不安的病人安静下来,脆弱的病人变得坚强。特别对听力和视力不佳的病人,可加强沟通效果。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主动搀扶;给无人陪伴的病人付费拿药等,将对病人的关心、呵护体现在细微的动作中,可增强沟通效果。

2.2语言性沟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语言应通俗易懂,简单明确。避免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医院常用的省略句,应使用温和的语调、适中的语速进行沟通。(2)应使用礼貌语言,尊重病人人格。(3)应使用安慰性语言。病人有病求医来到陌生的医院,首先期待的是同情、体贴、温暖的话语,满足情感的需要。因安慰性的语言可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产生信赖、安全感。但安慰性语言并非说假话,去欺骗病人,而是在语言上讲究委婉,有针对性地解决病人提出的问题,对于有关诊断,治疗效果等方面的问题回答时应留有余地,不要轻率地做结论。(4)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并采用特殊性的语言沟通。个体差异包括病人的性别、年龄、社会家庭、文化背景不同,要求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应有所不同。(5)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要尊重病人的隐私权,对于患者及家属比较敏感的话题要征求他们的意见。有准备地与病人沟通,语言要委婉、含蓄,尽量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3小结

急诊护患沟通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是护士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急诊护士的言行对患者可治病也可致病,要想达到理想的护患沟通效果,护士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通晓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学会慎言、能言、善言,有效地与病人沟通,解决其心理问题,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完成现代急诊护理服务流程规范。

参考文献

[1]袁耿搞.医学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15.

[2]李文鹏.医学伦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144.

[3]陈丽.新型医患关系在医疗实际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杂志,2006,20:635-637.

非言语沟通方式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语口语交际能力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41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飞速发展。面对信息化的急速发展空间,语言的沟通和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当中运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还是存在着一些困难的,这和他们生长和生活的环境有关,我们要对这方面的问题好好的分析一下。

1少数民族中职生为什么在汉语语言沟通上存在困难

少数民族大多出生在偏远的山区,那里交通不便利,信息联网也是非常不发达的。因此对于这样的中职生来说,他们对于外界的接触也是很少的,所以他们的语言还是带有着地方性少数民族语言特色。

少数民族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他们的想法和汉族还是有所差距的,因此在语言的沟通上面还是有些模糊的现象发生。少数民族的语言有着当地的地方特色,在和汉族人的交流上还是有着一定的障碍。地方堵塞,沟通不畅,在理解差异性上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有的时候说话上面有些文不达意的情况出现,这也正是沟通上面存在困难的原因。

对于少数民族的中职生来说,他们的家庭教育模式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在家庭的语言沟通上也一直采用着本民族的沟通语言,这对于少数民族的中职生来说是根深蒂固形成的一件事情。因此在长大后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单位当中,难免会出现语言沟通存在障碍的现象。这也正是很多的少数民族的中职生存在沟通困难的原因。

2如何解决少数民族中职生在汉语语言沟通上存在困难的现象

2.1督促少数民族中职生语言沟通能力

有的时候少数民族自己首先就要认识到自己语言沟通上面的缺陷,这样才可以在自身做到提高。自己如果有意识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做到及时的沟通和认知,自我的提高才会让效果明显,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语言魅力。

另外我们还要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意识做出一定的调整,可以多在周边偏远地区多送一些报刊和读物,这也都是有利于我们的少数民族中职生在汉语语言沟通上得到更好提高的方法。少数民族的中职生可以多看一些新闻广播等节目,学习里面提到的标准化读音,做到多听多读多看,这对于我们的汉语语言沟通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让少数民族的中职生在自身的意识上面对于汉语口语的练习得到更好和更加深刻的认识,促进他们在语言沟通上面可以下工夫,也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

2.2培养少数民族中职生对于汉语口语语言的热爱

都说兴趣是培养孩子们学习和读书的最好老师,因此对于少数民族中职生来说,只有让他们认识到汉语语言的重要性,让他们在汉语语言的沟通上面有着更多的深入了解,才可以做到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于少数民族中职生们来说也是一大障碍,因此在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劳逸结合的方式,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

比如:我们可以在练习的方式和方法上面做一些文章,我们可以看看有意思的报刊读物,然后大声的对这些感兴趣的读物进行朗诵。朗诵是不错的练习方式,对于汉语语言的训练是非常有帮助的。大声的练习对于孩子们来说,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有时间的朋友们不妨来了解一番,相信您会非常感兴趣的。

帮助少数民族中职生好好的练习汉语口语语言,极大的提高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汉语对于未来的就业也是很有帮助的。在校期间,身为他们的班主任老师更应该发挥督促的作用,大力的倡导少数民族中职生在学校期间说汉语,这样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就会对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当中非常有帮助。相信做到这样,也会让他们的汉语语言得到更好的提高。

2.3要让少数民族中职生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对于少数民族中职生来说,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汉语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要认识到学习汉语口语知识的重要性,让我们的中职生自己主动的练习汉语口语的规范化训练,这样就会让我们的孩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如果您的孩子或者是您的学生也是一位少数民族的中职生的话,练习汉语口语在交际和沟通上面都是很有帮助的。这对于我们的少数民族的中职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身为家长朋友的您来说,适当学会帮助和督促我们的少数民族的中职生练习汉语口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大家在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多了解看看,是很不错的选择。汉语口语练习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未来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我们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来练习,对于中职生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我们要引起重视和关注。

另外要多给我们的少数民族中职生听一些标准化的汉语广播,新闻和报刊,刺激他们学习汉语口语语言。如果您也是一位希望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可以走得更远一点儿少数民族中职生,相信您也会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的。

3结束语

上面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少数民族中职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存在问题以及要解决的方法。如果您是一位少数民族中职生,相信也会认识到汉语口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早知道早练习,相信大家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后,也会渐渐的将自身的不足改掉,运用汉语口语进行交际,会让我们的未来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希望。

非言语沟通方式篇4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流通服务窗口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4月29日

图书馆流通服务窗口是服务读者的一线窗口,流通部图书馆员在服务读者的过程中,在运用语言沟通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用自己的表情、举止和声音等强化语言信息,增进馆员与读者的沟通,提高服务质量。

一、非语言沟通的作用

非语言沟通是相对于语言沟通而言的。非语言沟通是指人们运用表情、手势、眼神、触摸等方式,以与他人的空间距离为载体进行的信息传递,是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非言语沟通的功能作用就是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

(一)有助于图书馆员情感的表达,增强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我们知道,如果有声语言与非语言存在差异时,真正反映人们真实心态的是非语言符号。因为非语言符号大都是心理活动和内在气质的真实表露。因此,作为流通部门的工作人员,更要重视自己的非语言行为对读者的影响。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服务技能;其次,应从行为举止、服务态度、工作责任心上重视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以此获得读者的信任,以便建立起良好的馆员和读者关系。

与此同时,还必须善于观察和理解读者的非语言行为反应,从他们的语言语调、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方面,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以获得真实的信息,以便于及时与读者沟通,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有助于促进图书馆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图书馆员的形象往往是通过非语言的一些符号展现给读者的,当读者到图书馆后,首先看到的是图书馆员的仪容、谈吐、体态、服饰等外在表现。良好的行为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它能使人明了事理,增强信心,获取心理的满足与需求,有益于身心健康。可见,图书馆员的行为举止,不仅反映其文明礼貌程度、人际关系的好坏,而且也直接影响着读者的身心健康,从中也体现着馆员自身素质的高低。所以,图书馆员要重视和运用良好的非语言沟通技巧与读者沟通,用心对待读者,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三)有助于个人形象和社会生活的美化。个人形象是指一个人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和教养的集合体现。掌握和运用好非语言沟通方法和技巧,无疑将有益于人们更好、更规范地设计和树立好个人形象,更充分地展示个人的良好教养与优雅风度。当人们都能重视美化自身,人人以礼待人时,人与人之间将会更加和睦,生活也将变得更加温馨、美好。这时,非语言沟通的作用就不仅是美化自身了,还会发展为美化社会生活。

二、非语言沟通在图书馆流通部的运用

(一)身体语言。主要指身体姿势显示出的气质。图书馆员的姿势和体态,反映出流通部馆员的文化修养和品位。图书馆员的姿态应端庄稳重,大方优美而有节制,这样可使读者自然而然产生信赖感、安全感。

1、站姿。颔首微笑,目光平视,表情自然,肩外展,挺胸收腹,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或交叉于小腹部,双足靠拢夹角15至20度,重心在足弓。

2、坐姿。头、肩、上身同站姿要求。右足稍向后,左手轻拉衣角,右手持平工作服后下部,轻坐于椅面1/3或1/2,双手握拳式交叉于腹部,两足自然踏平。

3、行姿。头、肩、上身同站姿,且要双肩平稳,以肩关节为轴前后摆动,摆动幅度约30厘米,双腿靠拢,两脚沿一直线小步前进。

4、推书车。在行姿基础上,身体略前倾,两手平行扶车,肘部自然放松,轻轻推动。

5、开关门。在站姿基础上,身体略转达,侧面身门,距门约40cm,一手轻带门扶手,另一手微扶门边将门轻轻开关。

6、下蹲拾物。在站姿基础上,右腿后蹲半步下蹲拾物,然后站立右腿迈步行走。

(二)面部表情。端庄的仪表和风度,加上和蔼、诚恳的态度,以及微笑的面容会给人以亲切、信赖、安全的感觉,因此图书馆员在工作中要热情、热心、微笑服务。

(三)衣着。着装是一门系统工程,它不仅单指穿衣戴帽,更是指由此而折射出的人们的教养程度与品位高低。美国著名传播学家W·施拉姆说:“衣服也能说话,不管我们穿的是工作服、便服、礼服,还是军服,都可以无形中透露我们的性格和意向。”服饰作为一种沟通符号,可以向人们传递很多信息。所以,图书馆员个人的衣着打扮应符合自己所处的时间、地点和场合。整洁、个性、协调、文明是着装的最基本要求。总之,着装要讲文明、讲习惯、讲美观、讲科学,穿出自己的品位、风度、个性和气质来。

(四)类语言和辅助语言。图书馆员与读者进行沟通时要巧妙运用类语言和辅助语言,要把握好音色、音调、节奏等。语音要清晰、准确、动听,音量要适中,节奏不可过快,语气要婉转、柔和。在与读者交谈时可用类语言“啊”、“喔”、“噢”等,表示回应,以达到有效沟通。

(五)环境沟通。环境的布置在客观上会给读者传递出一定的信息。环境沟通是指图书馆流通部门对工作场所的合理安排布置。图书馆的环境对读者的引导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图书馆要为读者营造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以此来影响读者,使读者在整洁、优雅和安静的环境中学习,不仅让读者感到舒适、愉悦,还会让其精神放松。

总之,非语言沟通是人际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应在图书馆流通服务窗口读者服务中广泛应用。图书馆员在工作中,既要巧妙运用目光接触、面部表情、手势、体态和肢体语言、身体接触、空间距离等非语言方式与读者沟通,也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判断读者的非语言信息反映的内容,获得真实信息,为读者提供有效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惠君.图书馆文化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非言语沟通方式篇5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烧伤,吸入性;气管切开术

沟通是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过程,是指在社会环境下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它包括所有的被人们用来给予和接收信息的符号和线索。正常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离不开语言链的作用,语言链一个以上环节障碍就会出现言语障碍,中度呼吸道烧伤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意识清楚但言语沟通障碍,无法与医生、护士、家属交流,身心需求就得不到满足。非语言沟通[1]作为一种特殊的方式应用于这些患者,可得到情感、信息及医疗护理等方面的支持,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06年到2009年我科共收治3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烧伤面积30%~80%,病人均有呼吸道烧伤。男26例,女4例,年龄18~57岁,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氧饱和度(spo2)降低<0.9,喉内有明显的喘鸣音,鼻导管吸氧spo2不能达到0.9,紧急行气管切开,早期均选择7.0~8.0mm一次性低压高容性气管套管(美国贝朗公司生产)。住院时间22~86d。患者恢复语言能力后,调查评估其对非语言沟通的满意率。

1.2非语言沟通方式

1.2.1规范化手势语[2]共有7种。伸大拇指表示要大便,伸小指表示要小便,伸食指表示有痰,握空心拳(形如水杯)表示口渴,握实心拳(形如重锤)表示疼痛,用手拍床表示想交流,握笔写字式表示想写字。

1.2.2图片卡:选用幼儿识字图片卡及自制的简易图片卡,主要为常见的水果、菜肴等图案和名称,便于患者识别。

1.2.3写字板:让患者自己书写要求。

1.2.4摇铃:表示想交流。

1.3宣教:将上述非语言沟通方式的使用讲解列入患者卫生宣教内容,责任护士向患者一一示范讲解,并在术后使用中不断予以强化。

1.4效果评价在患者撤除人工气道后、可正常语言表达时,由专人发放、指导填写和收集调查问卷表,患者单选或多选上述非语言交流方式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满意度标准:满意为患者能表达或反映意愿;基本满意为患者能表达或反映的意愿多于1/2;不满意为患者能表达或反映的意愿少于1/2。总体满意率为满意与基本满意之和。

2结果

30例中,应用四种非语言沟通方式满意9例(30%)、基本满意19(63.3%)、不满意2例(6.7%)。总体满意率为93.3%。

3讨论

非语言沟通即以人的体态、仪表为载体的无声信息传递、情感沟通,包括人际交流中的动作、眼神、表情、姿势等,是人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非语言沟通可产生强烈的形象强化作用[3]。气管切开患者(失语患者)由于不能说话或听不懂别人说话,语言沟通有很大局限性;为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减轻其身心痛苦,帮助患者创造治病的最佳心态,非语言沟通对这些患者非常必要。

3.1非语言沟通对失语患者的重要性非语言沟通与语言沟通各有不同的特点,非语言沟通的信息是连续的,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而语言沟通的信息是间断的、有声的,话说完声音消失,信息交流即告结束非语言沟通是一种近距离交流,可在同一时间刺激人的视觉、听觉、触觉,是在感官能及的情况下不断进行的,它除了能辅助有声语言的作用外,还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吸引力,又可跨越语言不通的障碍,因而有人认为此语言交流更富感染力[4]。失语患者(不包括脑瘫患儿、颅内损伤患者)由于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身体不适、生理需要、心理感受,或听不懂别人说话因此非语言沟通对失语患者特别重要。

3.2非语言沟通对失语患者的情感支持运用体态、仪表语言进行护患心理情感沟通。人在健康状态时,其内心情感丰富、活跃,情绪正常、稳定,表现出精神状态佳、精力充沛、有较强的适应力。然而,人在患病时,其内心情感随病情轻重而变化,对周围事物变得迟钝、冷漠、猜疑、容易激动、愤怒,在心理上渴望得到安尉、关怀、照顾和帮助。护士直接为这些患者服务,且与患者的接触最频繁,护士应以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主动热情、面带微笑地对待患者,通过亲切、和蔼的态度,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情感交流,将自己高尚的职业情感传递给患者,让他们获得一种被尊重、被关怀的情感体验。尤其对于失语患者,非语言交流作为与之惟一的交流途径,护士在其面前表现出的镇定、果断、细致、耐心等非语言行为,无疑能使患者的情绪由焦虑、恐惧过渡到平静、稳定[5]。从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况,产生安全感和对护士的信任感,获得心理上的支持,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机体的康复[6]。

运用近距离的行为动作,进行护患心理情感沟通。在工作中,护士通过娴熟的穿刺技术;聚精会神地调节输液速度,并轻轻地将患者的手摆放好,或给患者掖被子;在护理操作和治疗时注意遮挡患者等,这些非语言的近距离行为动作,可将护士的情感、工作态度、技术水平等信息传递给患者,对患者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对于患儿,护士还可以通过拥抱和抚摸而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和治疗效果;对于高龄老人,护士在观察病情时通过与患者握握手、摸脉搏等,使其体验到护士对他的重视和关心,消除顾虑和不安,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细心观察,识别患者体语表达的信息。体语是以目光、表情和头、手等人体部分姿态、动作表达信息,失语患者的各种感受、愿望、需求需要通过体语来表达。此时,护士应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善于识别判断,及时处理。如患者眉头紧锁、满脸愁容,则表示忧愁焦虑;而表情平静自然,则表示患者的需要得到满足。因而,认真观察患者的体语,可判断其生理需求和心理活动,协助诊治及护理。

综上所述,在我们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工作中熟识并正确运用非语言沟通,确实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方便,给患者带来了良好的心境,帮助病人战胜自我,战胜疾病。护士和患者接触最广泛,最频繁,最密切,护士良好的非语言沟通,可减少患者情绪变化,减轻心理负担,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宋吉贞,隋海秀.非语言交流在使用呼吸机患者中的应用.哈尔滨医药,2005,25:67.

2侯明君,叶江洪,顾晖.非语言交流在心脏术后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护理杂志,2000,17:2.

3陈瑞英.非语言交流对失语患者的情感支持.护理杂志,2003,20:97.

4曹力燕,刘荣玉.非语言交流在外宾门诊急诊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22.

非言语沟通方式篇6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169-01

护患沟通是指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陪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它是处理护患之间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患者的帮助不仅单靠技术措施,而且更加注重心理、社会及情感因素在治疗护理中的地位[1]。良好的沟通既可清除误解与冲突,也可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和谐的护患关系主要包括非技术服务和技术服务两个层面,据统计,在各种医疗纠纷中,80%为非技术因素所致,其中大多数与护患交流不足或交流不当,告知不充分有关[2]。因此,护理人员要学会和正确运用沟通技巧,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现将笔者多年来对护患沟通技巧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体会简述如下:

1护患沟通的重要性

1.1护患沟通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服务环境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陪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没有护患沟通,就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拉近护患双方的距离,逐步建立起尊重、信任、平等、合作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服务环境。

1.2护患沟通是减少护患纠纷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护患纠纷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成为当前社会矛盾的热点和难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真正属于护理差错或护理事故的纠纷微乎其微,许多纠纷发生与沟通障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由此可见,加强沟通可改善护患关系,是减少护患纠纷的有效途径。

1.3护患沟通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护患之间的良好配合能增强护理效果,利于患者尽快地恢复健康,护士也可以通过沟通去识别和满足患者的需要,疏通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患者康复。陈何芳[3]报道,治疗性沟通前后患者心理负担发生率分别为99.14%和21.57%,77.78%的患者希望每日与护士交谈1次,通过护患沟通患者的心理得到了疏导,缓解了郁闷情绪,提高了满意度。

1.4护患沟通是规范医疗行为的有效途径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要求全体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各项操作规程,特别要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而落实告知制度是医患、护患沟通的基本措施。因此做好各项护理告知,加强护患沟通也是减少护理差错、规范护理行为的有效途径。

2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

2.1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劳动强度大护士每日除常规的执行医嘱中的各项处置外,还要进行医嘱录入、护理收费、办理出入院等非护理工作,这些工作占据了护士大量的时间,使患者得到的护理服务减少,护士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时间减少。

2.2护理人员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临床中年轻的护士相对较多,由于参加工作的时间短,临床经验积累的不够丰富,在校期间仅侧重于基础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偏少,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因此在工作中表现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信心不足。

2.3专业术语过多由于患者所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心理状态、年龄等的不同,对语言的感受、理解也有所不同。在护患沟通中常发生由于专业术语使用过多而产生概念上的误解或不被理解,影响护患之间的沟通。

2.4护患之间不能换位思考病人在住院期间对用药、治疗、预后、以及主管医生、护士的等信息一般都有迫切的需求,而护士每天忙于各种护理操作与患者及患者家属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对各种信息不能及时告知,病人不能理解护士,而护士由于大量的护理工作不能从病人的角度换位思考。

2.5患者对护理服务要求质量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对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有关医疗方面的书籍杂志等资料也逐渐增多,有的患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对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过程存有疑问,甚至有抵触心理,影响护患之间沟通。

2.6非语言沟通的因素如护患交流环境、患者、病室的温湿度;护理人员的仪容仪表、面部表情、眼神与目光、体语等也影响护患沟通。

3护患沟通方法和技巧掌握护患沟通的方法及技巧是有效沟通的重要条件。护患沟通的过程是通过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完成的。

3.1语言沟通护患沟通的主要方法是交谈,即语言沟通。语言是护士与患者进行信息传递和思想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是心理治疗与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患者与家属对医护人员的语言特别敏感,因此护士不能随便说不负责任的话。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护士所使用的语言应是亲切、温暖、善意、礼貌的语言,注意语言柔和清晰,语速、语调适中,并注意倾听患者主诉,及时给予安慰,让患者感到温暖亲切。护士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一定要了解他们的思想、文化程度、、心理状态,以便针对性地选择对方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进行交谈,同时可多用解释性语言。

3.2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是伴随着沟通的一些非语言,它能影响沟通的效果。如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音(音色、音调、音量)、手势、抚摸、眼神交流和空间等。护士应格外注意自已非语言的影响。

3.2.1微笑面部表情是非语言性沟通最丰富的源泉英国的斯提德说过:“微笑无需成本却能创造许多价值”。微笑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自然而真诚的微笑具有多方面的魅力,护士的微笑对病人的安抚作用有时能胜过药物的作用,微笑能使患者消除陌生感,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安全感,受疾病困扰的患者能看到护士的微笑,会感到温暖和一派生机,从而增添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3.2.2眼神是人际沟通中的一个重要载体眼神可以传递情感,也可以显示个性特征,影响他人的行为。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必须注意巧妙地运用眼神的表达,来增强说话的感染力和增进与患者感情的交流。

3.2.3仪表护士的仪表,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护士高尚的情操、整洁大方的仪表、稳重的举止、亲切的语言、开朗无私性格,都能唤起病人的乐观情绪,赢得病人对护士信任感;相反,污皱的衣服、懒散的工作作风、生硬的语言、过分浓妆修饰等,会使病人反感而疏远。

3.2.4手势手势语言是通过手的动作、姿势来传递信息的语言,手势同眼神一样,灵活多变,富有极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以手势配合口语,以提高表现力和感应性,是护理工作中常用的肢体语言。

3.2.5触摸触摸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非语言沟通交流的特殊形式,包括触摸、握手、依偎、搀扶等,触摸能增进人们的相互关系,它是用以补充语言沟通及向他人表示关心、体贴、理解、安慰和支持等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3.2.6合理选择沟通距离个人距离是护患间沟通的最佳理想距离。个人距离为0.5m-1m,在个人距离下,护患双方都会感到更舒服一些。因为个人距离既可以提供在帮助关系中一定程度的亲近而又不会使人感到过分亲密。

4体会护患沟通是处理护患之间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有效的沟通、融洽的护患关系是进行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前题,也是提高护理效果的重要手段。融洽的沟通更从根本上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护士只有熟练掌握并运用好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提供适合患者的最佳护理,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晶.护士修养与礼仪规范[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16.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例(12篇)
  • 下一篇:夏季防溺水安全预案(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