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木雕雕刻技巧(6篇)

时间: 2024-01-12 栏目:公文范文

木雕雕刻技巧篇1

从钻木取火开始,人类对木的利用就已登峰造极。木作祖师鲁班,他发明云梯,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开创了跨时代的工具;他建造宫殿,发明锯齿,把人类砍伐树木的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他削木为鹊,发明木鸟乘风高飞,3天不落。从匠到艺,鲁班穷极自己的智慧。

中国古代的房屋建筑无一不是木料所建。隋代大兴土木,著名建筑师宇文恺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奇迹般地建造了大兴(长安)和洛阳两座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城,举全国之力,伐树铸城,创造了不可能完成的神话。

世界最大木结构宫殿故宫太和殿,也以千年古树为梁,这座雄伟壮阔的建筑,几千平方米的殿堂内大开大阔,雕梁砌栋,木作木雕的娴熟运用,被演绎到极致。

如果说建筑是表,家具则是里。木建筑与木家具因都起源于木使得它们在很多方面相似。材料、艺术价值、结构、工艺、外型、修饰手法,治木之道在中国的建筑与家具史里相互融合相互贯通。

从简单的一床一桌到繁复的木雕家具工艺,木作技艺的每一次进步都同当时经济息息相关。清朝前期国力强盛,海运畅通,茶叶、丝绸、瓷器等大量出口国外,回程的船只因无货可载而显得轻飘动荡,在上漂泊十分危险。为了压船,大批的紫檀木从东南亚各国运往大清王朝,昂贵奢侈的木料因一时大量涌入无法及时消化,才造就了清式家具用料大、做工繁复的特点。

清朝乾隆年间,400多名东阳木雕艺人应昭入紫禁城,雕制龙椅、龙床、宫灯极摆件,穷奢极侈,连宫殿每个翘起的飞檐都精雕细琢地刻上人物、风景与佛经故事,把木作中的“雕”演绎到极致。

如今的现代生活中,已很难看到大批量的木料,木质建筑亦为钢筋水泥代替,寻常人家的生活中,唯有部分家具家居品能看到小批木作的传统工艺。

但奢侈品牌却看到了传统工艺的价值,频频与顶级木作工艺大师合作,把艺术融于商业,让传统的木雕通过家具找到了新的传承载体。

优秀的木作艺术品应该是美,美得惊心动魄后,还能为人所用。就像乾隆皇帝使用的蟠龙宝座,几十位顶尖木雕高手耗时两年才得以完成,而它无论怎么珍贵,也只是坐在乾隆皇帝屁股下的一把椅子。

当人类进步,使用的材质发生变化时,木作工艺也跟随时代变迁转换着自己的脚步。治木之道,从匠到艺,木头这种温暖的材质,从殿上梁栋走入家居生活,在家具家居里重新演绎自己的艺术角色,以木雕之美诠释我们“最美的中国”。

家家喜满堂

作品:《喜满堂》

作者:冯文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东阳木雕近50年,作品千余件。)

规格:

材质:

冯文土的名片上,印着这样的图案:开裂的树皮中暴露出一个熟睡的婴儿,粗糙的树皮和洁白细腻的椴木在色泽和质感上形成强烈反差。这是冯文土2002年创作的《喜满堂》。

它奇巧地利用两个并列的树瘤,将其中一个雕成小宝宝,通过上部怀孕笑意四溢的脸部神韵,表达了“喜满堂”这一创作主题。精湛的雕工和巧妙的设计成就了这件珍品。一位来横店拍戏的女明星对它一见钟情,开出10万元的高价,冯文土却拒绝了。“这件作品虽然尺寸不大,但光材质就无法复制,我舍不得它!”

冯文土师从木雕大师黄紫金。从学徒时代起,他就善于观察,一只小鸟也能让他驻足良久,小鸟飞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一静一动中,把鸟儿停驻时的表情和飞翔时的动作琢磨得惟妙惟肖,为日后培养了深厚的雕刻基本功。

从18岁的第一件作品《刘三姐》获得浙江省大奖开始,在从业近50年的岁月里,冯文土获奖无数。1992年,冯文土赴日本表演,几刀刻下去,森林中静谧的清晨,万物已跃然木间,慕名前来参观的日本人目瞪口呆,同去的同行也对如此精湛的技艺赞不绝口,称他有“一双神奇的手”。

在冯文土神奇的双手下,《福满堂》巧借材质的特点,表达了母子间的深情和喜悦,美好的生活景致跃然眼前。

作品:《雄风》

作者:冯文土

材质:楠木、黄梨

规格:长180cm×宽100cm

产地:浙江东阳

《雄风》是一幅极具男性气息的木雕作品,它以一群狂风阵雨中依然翱翔的雄鹰为主题,表现出威武的气势和拼搏的斗气。在雕刻技巧上,采用东阳木雕传统的浮雕雕刻法。

作品:《野风赞》

作者:冯文土

材质:香樟木

规格:长580cm×宽110cm×厚12cm)

产地:浙江东阳

《野风赞》是一件有浓郁东阳木雕风格的大型屏风,框架底用红木制作,历时3年6个月才最终完成。

在雕刻画面中,刻划有狮、虎、豹、鹰、猴、野牛、大象等上百只野生动物,几十个种类的动物和谐的栖息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动物刻划生动自然,树木滕涯遍布野风,雕刻精致,布局丰满。该作品获得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作品:《和平之春》

作者:冯文土

材质:椴木

规格:

产地:浙江东阳

这是一幅为庆祝香港回归而特别创作的作品。整幅作品采用椴木,运用东阳木雕中传统的半圆雕手法,母与子的拥抱,在橄榄枝与和平鸽的簇拥中,显得安宁而幸福,体现了香港和平回归的喜庆氛围。

黄杨木下的童话

作品:《期待》

作者:柯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师)

规格:29cm×15cm×12cm

材质:黄杨木

青蛙是柯愈堑断伦畛<的动物。问柯大师为何如此钟情于青蛙,他回答:“我是解剖学老师,青蛙是我解剖最多、观察最多的动物。季节、环境不同,青蛙的特点也不一样,我都了如指掌。”

《期待》是柯愈2005年创作的。几次动刀又几次放下,柯愈撬,枯叶和枯叶上青蛙,都应有自己的情感,这种感情很难用刻刀表达。虽无从下手,却又不甘就此罢手,情绪几经起落,历时两年,才完成了《期待》。

整个作品中最难雕的是枯萎荷叶卷曲的末端,要将整张卷曲荷叶的结构交代清楚,表现出枯荷轻薄的质感,又要体现枯荷一端青蛙充满生命力的张力,极为不易。作品在枯荷部分用“乱”刀法刻出粗犷的质感,青蛙则采用细腻的线条。整件作品由22条同向的线条分隔成许多面,使作品在复杂中透出统一,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真实和宁静的力量。

和许多木雕国大师不同的是,柯愈遣⒚挥衅势磅礴之作,多以小品式的摆件为主。这些摆件主题来自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一根叶脉,一条血管,在作品中也表现得细致入微。善于挑战传统,绝不墨守陈规,应该是柯愈呛汀镀诖》最大的特色,也最能表现这位37岁才拿起刻刀,本职工作为卫校老师的国大师特点。

该作品目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作品:《攀》

作者:柯愈

规格:17cm×11cm×18cm

材质:黄杨木

2004年,柯愈窃谥厍扈瞪脚依钟瓮,在荷塘拾得一枯莲,萌发了雕刻莲蓬蛙的想法。直径12cm的黄杨木被雕琢成直径为11cm的莲茎,每一莲孔形如坛状,口小肚大,莲蓬后不规则的放射状莲纹也用乱刀法删繁就简,刻出质感。作品完美地完成了,但每次拿起它,细细观摩,柯愈亲芫醯没共盍诵┦裁础

一次去超市购物,偶见柜台里贩卖的莲子,柯愈敲┤顿开。于是在莲孔适当位置放入4粒莲子,既有视觉重心的平衡作用,又强调了莲蓬形的特点。莲子一放上去,整个作品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

重回明朝

作品:《明式浮雕龙凤纹卷云足罗汉床》

作者:伍炳亮(伍氏兴隆明式家具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明式家具学会理事。)

材质:越南黄花梨

产地:深圳

《明式浮雕龙凤纹卷云足罗汉床》就是一件带有很高收藏价值的作品。这款明式罗汉床由三屏风式围子组成,并加重床的雕刻部分的技法。

在雕刻上,采用浮雕技术,夔凤纹、凤鸟振翅、夔龙蜷身回望、龙凤高下萦绕,多重场景互为呼应。床面为席面硬屉,面下束腰,壶门式牙条浮雕双螭纹,壶门轮廓波折起伏,线条流畅劲利。腿为三弯式,内翻卷云马蹄足,气韵庄重饱满。

就是这款明式罗汉床,在设计、创作中,还与许多明清家具的老专家产生了许多摩擦。

当时几位古典家具行业的老专家来参观伍炳亮制作的明清家具,一番观察后,老专家对这款罗汉床很不满意,质问伍炳亮为什么不按照原有的比例进行复制。按老专家的说法,他们在制作明清家具时,都是拿着刻度尺细细量过后,才按1∶1的比例制作,绝不会对原有的尺寸进行定点更改,以保持原味。

但在伍炳亮的心里,这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在他眼里,传统家具的设计和制作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制”,而应该不断创新。随着人们现代起居空间的变化,居室高度由原来的3.5米调整为2.8米,这一高度的变化,不仅仅是房屋的变化,更应该体现在家具制作上,即便是明清款的古典家具也应随着房屋高度的变化做相应调整,而不是简单复制。

正是秉承创新的观念,《明式浮雕龙凤纹卷云足罗汉床》才能以崭新的设计、精湛的技艺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作为收藏品紧锁于储藏室或博物馆中,还能作为真正的床,运用到现代家庭中。

红木多娇

作品:《江山多娇》

规格:22.12m×2.8m×3.11m(长×高×进深)

材质:大红酸枝

出品:美联家私(总设计:胡冠军)

今年8月,正值成都最闷热的季节,在胡冠军个人雕刻、书画、家居艺术品展上却人潮汹涌。一款由胡冠军领头设计的木雕沙发《江山多娇》分外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个约有22米长的木制沙发,透露着大红酸枝独特的红晕,3米多高的沙发靠背,满满地雕刻着中国古典神话或小说中才出现的仕女图,还有那亭台楼榭、飞龙凤舞,精湛的雕工,密匝的图案,令所有参观者拍案叫绝。

这套作品以古董架上呈现一幅中国古典艺术画卷为主,画卷雕刻七仙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大观园十二金钗,以中国古典美女形象,展现整件作品的细腻雕刻。因为作品庞大,从烘干、选料、开料、合料到刮磨、组装、上漆,每套工序都巧妙精绝。

这件木雕力作因体积庞大、用料考究,近百名设计师和木雕工匠耗时一年才最终完成,具有极高的技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小桥流水人家

作品:《梦江南》

作者:黄小明

规格:100cm×150cm×45cm

材质:柚木、椴木

产地:浙江东阳

这是一幅创作于2008年的木雕作品,作品取材于江南水乡乌镇。绿树、屋舍错落有致,河叉、小桥和谐相融,浓缩了江南古镇的诗情画意,构图丰满,风格明快,极具层次感。

木雕雕刻技巧篇2

中国木雕艺术源远流长,木雕工艺品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种类繁多,题材丰富。对于木雕雕刻的创作题材,主要可归类为神话传说、人物故事、图腾形象、宗教佛像、山水风景、动物花鸟、民俗风情、名家书画等类。在传统的木雕中,大多数是以佛像和宫殿装饰为主,旨在信仰膜拜,很少出现在普通百姓的家庭中。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艺术的追求,木雕艺术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庭中。尤其是现代木雕艺术文化在进步、发展、包容的文化大环境背景下,创作题材日新月异、广纳百川,突破了神话传说、宗教佛像等传统文化的表现内容,延伸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人物故事、山水风景、民俗风情等。因此,现代木雕艺术题材的多元化,促使了木雕艺术品创作的触角伸向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以收藏、赠予、装饰的新态势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木雕创作的题材。

人物题材在木雕艺术中的表现力

人物题材雕刻,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其表现手法多样,主要就是用各种可雕塑的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以观赏触摸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反映出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因此,对于一件好的人物雕刻作品来说,展现在观赏者面前的,首先就要求人物的形象要美,其次是通过精巧的表现手法展现作品的动态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象生动,最后一个更重要的要素是要表达出塑造人物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意境。

笔者在长期的木雕创作中,除了创作那些耳熟能详的传统历史典故、人物典故的题材外,尤喜欢以达摩和观音等人物造型为创作题材,同时用老山檀香木进行雕刻创作。檀香雕刻作为一种体现精神文化的艺术形式,其独特醇厚的香气,自然天成的通直或微呈波形的纹理,质地坚硬,色泽细腻柔和,为其成为高端的雕刻良材奠定了基础。作品把握住了檀香天然的外在形态特点,在不浪费珍贵的情况下雕刻了一尊整体包浆明显,直观柔润,雕工精湛,栩栩如生,香气沁人,慈祥恬静的观音或参禅悟道的达摩形象。

笔者设计创作的老山檀香木雕作品《悟》,以达摩打坐参禅悟道为创作蓝本,达摩头顶前显出一凸出圆状光秃平滑之顶,其耳后周围以一个个小曲状发卷环绕,脸部胡须连髻也是呈卷曲状,头面向前微抬,双目膛开,双眉紧皱,眉宇间流露着安宁的神情,高鼻梁,面容清瘦,宽松的僧服披绕全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苦行修炼悟道的刚强意志。再加上老山檀香细腻光滑的色泽,更显得达摩深沉稳健的严谨,展现了高深莫测的神魄,营造了一个静谧的境界,充分体现了达摩静坐修心,超然物外,禅定静穆之态,为教化民众劳其筋骨,苦心修志。这件作品在2015年6月举办的2015中国(仙游)红木艺雕精品博览会优秀工艺美术品评选上,凭借玲珑剔透的雕工和精巧的设计特点折服了评委,摘得了本次博览会的金奖。

人物题材在现代木雕中的表现形式

在传统木雕上,人们会发现木雕所雕饰的造型和图案、纹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从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到传说中的瑞兽等,还有回纹、拐子纹等几何纹样,几乎无所不包。现代木雕题材着重强调了独创性、构思精巧、内涵深刻,讲求能反映作者的审美观、表现手法等。那么,现代木雕人物题材又哪些自身规律可循呢?对此,笔者总结了几个要点:主次分明、重心平稳、比例恰当;层次分明、取舍严格、简繁适中。

对于笔者出生及生活的莆仙地区来,是中国著名的木雕之乡,民间信仰佛的人很多,传统民俗文化浸透在各个方面,体现在木雕题材造型上就是各种佛像造型的木雕、民间传说题材等。所以,在莆仙地区的现代木雕题材都是人们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劳动生产、生活观察和各种思想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产物,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如笔者创作达摩木雕系列作品,以及《钟馗移居图》、《如意观音》、《竹林观自在》、《静思尊者》、《清音莫愁知己少》等都属此类。从传统题材造型上来说,以人物为主有名人轶事、文学故事、戏曲唱本、宗教神话、民俗风情和民间传说等题材,现代木雕的功能更多在于从历史文化中提炼美,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美,从原始木材的形态属性中挖掘美的元素,去体现木雕艺术的韵味及材质美,题材内容丰富且不拘一格。

从题材的广度和深度而言,现代木雕中的传统人物题材造型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够抓住“民间”要素的存在,这种艺术品的生命力,来源于民间,永恒于民间。此外,现代木雕作品的成型,审美价值的提高和艺术风格的表现,都是为了满足最原始的审美需求而出发的,离不开地方民间文化的影响。因此,创作一件木雕人物精品就必须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创作源于生活的民间文化,并始终体现着作者的理念与追求和对艺术的独特认识与感悟,既用形体来表现客观世界的人和物,或具象、或抽象、或形象,又要结合利用木材所特有的质地、色泽、纹理等特性。

现代木雕中人物题材创作的突破

与大多数的民间艺术一样,木雕的传承方式主要以拜师学艺、手口相传的方式,因此在传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雕刻技法的模式化、题材的概念化等问题。而木雕艺术的创作是带有灵魂的,不能只是对生活的再现,而是能从生活中总结出自己的见解,给人以一种妙不可言的突破形式,那就能称得上是对生活的再创造。所以,对于现代木雕创作者来说,还必须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理解倾注于作品中,作品才会产生感染力、亲和力。不然,我们所创作的作品就会显得平淡无奇,缺乏活力。正如中国画在表现对象时,特别注重物象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力。对于木雕从艺者来说,既要学会从名家名作的画作中寻找人物创作题材,总结其心得,创作出木雕精品,又要学会善于理解消化这些名家作品的意境,达到创作人物木雕佳品所需要的高度。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出人物木雕佳作?笔者以为应在“巧”字上下功夫。

木雕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精神生产过程,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对于一件人物木雕精品来说,不仅可以观赏,还具有人物在画面中游的深刻意境,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木雕从艺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重力求多变,人物、背景景物等的安排都要合理恰当,不能只是会些技法的工匠。“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反映,心灵对物质的一种反映”我们还应对创作要有超然的自我认识,通过不断的新认识,才会逐渐增强文化修养和生活积累。这样在思索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些信念,必然会有新的超越,这也是一种高度。

现代木雕艺术还应该学习和借鉴当代艺术的创作理念,突破固有的形式,创作出新的高意境人物木雕艺术品。虽然创作人物木雕在技艺上很重要,但木雕技法的表现和创新更重要,只有在传统艺术手法上大胆创新才会产生新意境,对于那些只会技巧而忽略生活的创作者,其创作的作品不会富有生命的情感。因此,在还没有熟练掌握雕刻技法的,创作过程就不可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也不会达到开拓胸襟的艺术意境。同时,人物胜景的再现,往往还要取决于艺人的思想境界、深切的生活感受、敏锐的调察力、会心精妙的表达方式,相以熔合才能铸炼出既有新意又能发人深省的人物意境,寓意深远耐人寻味和使人胸臆激荡,这是一种艺术缔造的总结,也是艺人回归自然重新认识自然享受生活的美好方式。

木雕雕刻技巧篇3

黎族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95%的黎族人分布在海南省。黎族有着自己十分独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雕刻工艺。这些古朴的雕刻工艺品,向我们展示一个古老民族原始雕刻工艺的同时,还原了这样一个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巧于装点美化自我的古老民族。

关键词:黎族;木雕;骨雕;石雕;雕刻纹样

黎族的雕刻工艺历史悠久,形式上主要分木雕、骨雕、石雕三大类。雕刻种类有平面雕、线雕、浮雕、圆雕、透雕,其中最主要的则是线雕和平面雕,雕刻纹样则是以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等为主。这些雕刻品不仅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她们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它们承载着黎族人的世俗精神与物质要求,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木雕、骨雕、石雕的制作工艺和雕刻纹样来介绍黎族的雕刻工艺。另外,本文还探讨了黎族传统雕刻工艺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和意义。

一、黎族木雕

黎族木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如神板、独木舟、独木凳、独木鼓、箭篓、木偶、藤篓、刀鞘、等等。黎族木雕中最为出色的是独木器具,根据其功能主要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文化宗教用具三个部分。独木器制作主要依赖火与石斧、石锛,同时,黎族整个刳木成器的过程,是从熏烧到剡斫,与人类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期间木器制作的技术是基本一致的。此外,黎族木雕的雕刻纹样也是造型独特,图案精巧,内涵丰富,是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就是指用原木制作的用于日常生产的工具,主要有纺织工具、制陶的台垫、冶铁的鼓风箱、独木舟、独木水槽、平耙、独木铲、牛铃等,雕刻纹样则多雕刻牛鹿和星月点等纹饰。以独木舟为例,它的制作方法是将直径在100厘米——150厘米之间粗壮的木棉树或榕树,船头和床尾削尖,两侧削成弧线形,舟底则削平,船外侧及头尾有时会雕刻些图案花纹。然后用火烧、烤要挖的部分,烧至一定程度,接着用石斧把烧焦的地方刮掉,然后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成舟,最后将独木舟阴干一段时间后,把它放在水里浸泡3个多月后,这样独木舟便制作好了,根据独木舟的长短,可乘坐一至四人不等。

(二)生活用具

所谓生活用具,就是用原木经过刳制、雕凿制成的日常生活用具。这些生活用具在制作技术上虽简单质朴,但在使用功能上却很实用。常见的器具有独木棺、独木锅盖、木盆、独木凳、舂米臼、蒸桶、蒸酒桶、木谷仓、独木槽、木桶等。独木器的外表以雕刻花纹图案作为装饰,图案则是以几何纹和水波纹为主。

(三)文化宗教用具

文化宗教用具是使用原木制成宗教用具。宗教用具主要有神像、叮咚、独木皮鼓、木唢呐、刀筒等。雕刻的纹样则是人纹图案和几何图案等。在这些宗教用具当中,值得一提的是独木皮鼓,独木皮鼓是黎族招众、祭祀的乐器工具。它在鼓面和鼓身会绘制或雕刻一些图案,这些图案大多数他们日常生活的、狩猎的对象。因其图案是黎族相对成熟的绘画作品,所以它上面的图案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此外,因为它古老的历史渊源,它也是研究黎族文化的活化石”之一。

二、骨雕

骨雕是用兽骨、牛角等进行雕刻,制作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骨雕一般有骨叉、骨梳、角号、火药筒、喼筒(装火药的小骨筒)、骨项链等,骨雕的制作是黎族男子来完成的。骨雕艺术品在黎族造型艺术中较为精彩,其雕刻精致,图案精彩,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骨雕里比较有研究价值的则是骨簪,骨簪是黎族女子带在头上的发簪,海南黎族内部为了相互区别分有哈”、赛”、杞”、美孚”、润”等支系,骨簪一般出现在润方言”、哈方言”、美孚方言”之中,其中又要数润方言”的人形骨簪雕刻纹样最为精美。

骨雕的制作工艺流程分为洗料、截料、定型、打磨、钻孔、雕刻纹样等六部分。骨簪雕刻纹饰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中部分是人物的头像和头饰。例如润方言黎族的人形骨簪,人骨簪普遍长15-20厘米,造型像一把短剑,它的中上部分是披盔带甲人像,据说这人像是黎族黎族桐主总管三”,润方言黎族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便把他的头像雕在骨簪的上。此外在人头像的旁边还有一些小孔,用来系一些流苏等装饰物品,下部分所雕的图案有各种动植物纹、水波纹、弦纹、几何纹、圈点纹等。

三、黎族石雕

黎族石刻有着古老的历史,黎民自原始社会起便已学会开始制作石器,在石器上雕刻各种图腾崇拜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黎族和汉族文化的交融,历代的摩崖石刻、碑刻已遍布于黎族各个地区,这些石刻记录着黎族人民的发展历史,不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一)圆雕

黎族石雕多为平面雕和圆雕,圆雕石刻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黎族生活生产的石器,有石锛、石刀、石纺轮、石铲、石凿、石斧、石拍等。另一部雕刻的作品则是他们黎族信仰的神像及图腾,例如村寨土地庙里摆放着用石土地神像和石祖”崇拜等。这些石刻作品工艺有的有的复杂细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虽然简寥寥几刀单至极,但是神态尽显。

(二)平面雕

平面雕以线刻作品为主,主要是文字石刻,包括摩崖石刻和碑刻,圆雕则为石器工具和宗教信仰的崇拜物。黎族地区摩崖石刻和碑刻作品虽多,但大部分作品不是黎族人民所制,不过因其一直存在于黎族地区,深深影响了生活在这里的黎民,对学者研究黎民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来说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现在很多石刻作品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如三亚的著名景点天之涯、海之角”和三亚市荔枝沟镇的元代石刻落笔洞”等。

四、雕刻工艺现状和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和意义

(一)黎族雕刻工艺现状

黎族雕刻工艺历史悠久,有些艺术品稍显粗糙,但其文化内涵丰富、民族韵味浓郁,是组成丰富多彩的黎族文化的重要因子。它将形象化和抽象化相结合,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些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纹样和制作工艺,对于如今的雕刻仍在沿用。

黎族的雕刻工艺,或多或少的保留着原始技艺的留存,这些雕刻工艺,在民间流传悠久,制作工序复杂,工艺精美,图案花纹绚丽古朴,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属传统手工工艺历史中不可或缺的片断。而现在懂得传统雕刻工艺的黎族艺人寥寥无几,而这些技艺濒临消亡,因此,我们理应加强抢救和保护,而不应任其消失,从而导致我国的传统雕刻工艺历史出现断层。

木雕雕刻技巧篇4

历史悠久的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为雕刻材料的民间工艺品。黄杨木雕是一种立体的圆雕艺术,它利用黄杨木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精雕细镂。黄杨木雕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工艺要求非其他雕刻所能比拟。由于黄杨木生长缓慢,难有大料,木雕大多为小件,以小型人物、动物、器皿见长,以巧见精,以精见贵,注重细节刻画是黄杨木雕的特色。作品主题突出,精美古朴,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堪称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

价值凸现深受青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木雕收藏市场逐渐升温,在所有木雕作品中,黄杨木雕的国际影响力最大。在收藏市场上,明清时期的黄杨木雕,尤其是精品存世极少,因而在拍卖市场倍受追捧,价格不菲。

早在1995年朵云轩首届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清代黄杨木雕《如意观音》便拍出了22万元。2002年7月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一件高为11.7厘米的清代黄杨木雕人物笔筒,拍出了68.2万元。2003年香港苏富比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一件高仅9.8厘米的清黄杨木雕树干形摆件拍出5.7万元。2007年在北京中拍国际拍卖会上,一件清代黄杨木雕《观世音》拍出12.1万元人民币。同年,在诚铭国际拍卖会上,一件清代黄杨木雕《李铁拐》拍出275万元人民币。近年来,现当代黄杨木雕也受到藏家的关注,一些名家的精品拍卖价格高达数十万元。据雅昌艺术网统计,截止2008年2月,国内拍卖市场共上拍黄杨木雕作品1479件,成交582件,总成交额达25,587,625元人民币。

黄杨木雕为什么会受到藏家青睐,其收藏价值何在?首先,因其特殊的材质。黄杨木本身极其珍贵,生长五六十年的树木直径也只有十厘米左右,其材质密度高,质地细密绚丽是天然的雕刻良材。其次,黄杨木发色美观,极具观赏性。黄杨木的天然莹润光泽,随着作品存世的延长,其颜色会逐渐变深,上百年的作品,可以出现金黄色,甚至黄紫色的诱人光泽,并会形成半透明的“包浆”,呈现出温润圆滑的外观,与象牙可以媲美,这正是黄杨木雕的诱人奇特之处。第三,黄杨木雕工艺讲究,雕刻技法丰富,技术含量高。黄杨木雕综合运用圆雕、镂雕、浮雕,镶嵌、劈雕等各种技法,强调精雕细刻,镂雕剔透,刀法工整,清新传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第四,知名度高,国际影响大。早在上世纪初黄杨木雕就屡获国际大奖,作品远销国外,在海内外有广泛声誉。

年代久远的黄杨木雕民间稀少,尤其是名家精品大多收藏在博物馆里。在目前木雕收藏市场上,黄杨木雕作品绝大多数是当代工艺美术师的作品。例如以当代黄杨木雕大师王笃纯、高公博、虞金顺、虞定良、王笃才等为代表的温州乐清黄杨木雕名家,他们的作品受清代文人画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构思独特,创作手法多样,刀法纯朴圆润,结构虚实相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倍受木雕收藏爱好者的追捧,其作品价位也逐年攀升。目前当代黄杨木雕价格,从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少数名家的精品则可高达十几万元以上,但总体价位并不高,在当代艺术品逐渐成为热点的今日,收藏当代名家黄杨木雕作品可谓正当其时。

理性投资鉴藏有道

由于年代久远的黄杨木雕,价格昂贵,已成为人们竞相求购的珍品,收藏市场上也不乏以新充旧,以假充真的黄杨木雕。作为收藏者如何鉴别收藏呢?

木雕雕刻技巧篇5

东阳木雕,因原产于浙江东阳而得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千百年来,东阳木雕艺人传技授艺,承师传徒,经过不懈追求,精心培育了东阳木雕这朵璀璨的工艺之花。

历史渊源

东阳木雕始于唐代,发展于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东阳木雕现存最早的实物,是1963年4月东阳西岘峰下南寺塔倒塌时发现的《观音童子像》。至今尚存有较为完整的明清木雕建筑装饰群200多处,尤以建筑物上的装饰雕刻保留最多,其中卢宅“肃雍堂”,建于明清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宋代,东阳已有一支应用木雕技艺刻书的雕版队伍,专事刻版印书。南宋时,曾有四名东阳籍木雕工匠受雇于金华人唐仲友雕刻《荀子》一书,为世人所重,视为珍版。

进入明清年代,应用于建筑和家具装饰的东阳木雕迅猛发展,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装饰手法。到清嘉庆道光年间,东阳木雕进入鼎盛时期,艺术上有了全面突破和提高。作品题材内容丰富,构思设计娴熟,雕刻技法精巧,艺术和实用结合恰到好处。清末、民国时期,木雕艺人在浙江各地和毗邻省市留下了众多的祠堂庙宇、亭台楼阁装饰,同时还为城乡家庭雕饰家具。从1911年开始,东阳木雕产品开始销往国外。

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以东阳木雕集团及其前身企业为代表的东阳木雕生产企业,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和世界性展出,曾先后选派数十名木雕艺人到日本、蒙古、加拿大、阿尔巴尼亚等国作木雕技艺表演和传授。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南海西花厅、驻蒙古、前苏联、阿尔巴尼亚的大使馆、饭店等数百项著名工程,都留下了东阳木雕建筑装饰的杰作。1997年7月,东阳木雕集团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制作了大型东阳木雕屏风《航归》,作为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品赠送香港政府,深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自然成因

东阳木雕的原材料,是原产于东阳的小叶樟,是我国珍贵树种之一,早在2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有栽培利用的记载。其材质致密、香气浓郁、耐腐防虫力强,为制作家具和艺术品的上等用材。

樟树属常绿乔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树种,分布区域在北纬10°~30°之间。樟树是较喜光树种,适于年平均气温16℃以上、1月平均气温5℃以上以及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的地带。樟树生长快,寿命长,在适宜的条件下,5年生即可高达5米。

东阳位于浙江省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为小叶樟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东阳城乡以及周边邻县盛产樟木,部分地区至今还保留着樟树的原始林带。这一大自然恩赐被东阳人视为“衣食父母”。1988年东阳市民一致推选樟树为东阳市市树,足见樟树在东阳人民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在原始林带的基础上,东阳历来重视对小叶樟树的栽培,形成了种植和取用的良性循环。小叶樟丰富的资源以及特有的材质,从唐代开始,逐渐被东阳木雕巧匠们所认识和利用。历以千余年的经验积累,使东阳木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成为一门独特的木雕艺术。

技艺特点

东阳木雕以在平面上多层次镂空的技法见长,保留平面适当,造型优雅别致,层次分明,构图饱满,立体感强,漆色和谐自然。

东阳木雕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现已发展到7大类3600多个品种。东阳木雕选用题材广泛,既有古典文学名著、神话和民间传说中的故事人物,又有山水风景、鸟兽虫鱼和花卉奇木等世间万物。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东阳木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雕刻技法和艺术风格。主要雕刻技法有:浮雕(包括深浮雕、浅浮雕、薄浮雕、高浮雕)、圆雕、半圆雕、透空双面雕、阴雕等10多种。其中浮雕是东阳木雕的典型技法。它必须保留平面,在木雕突出部分,以线面结合方式雕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图像,使雕刻的图案错落有致、神形兼备,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装饰效果,深受人们的喜爱。

历经各代东阳木雕艺人的不懈努力,东阳木雕不仅成为木雕行业的佼佼者,而且成为东阳地方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1993年出版的《中国名乡大全》,东阳市被列为“木雕之乡”而载入其中。1993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品大观》,东阳木雕位列各类木雕之首。1995年,东阳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东阳木雕被列为浙江省首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2002年,东阳市被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命名为“中国木雕之乡”。2006年,东阳木雕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底,东阳木雕和东阳竹编作品在各类评比中共获奖676项,领先同行,独领。

名师辈出

东阳木雕名师辈出。“雕花皇帝”杜云松(电视剧《雕花王》原型),被载入全国工艺美术名艺人史册,列第六位;“雕花状元”楼水明,1979年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家。1957年,楼水明、黄紫金、卢连水、吕加水、厉守铭、陆润寿等6人被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命名为“浙江省名艺人”。东阳现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6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高级工艺美术师9人。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共有1109人,其中:高级工艺美术师24人、工艺美术师191人、助理工艺美术师605人、工艺美术员289人。许多中青年创作设计人员也脱颖而出。

目前东阳市从事东阳木雕的人数已逾3万,城乡出现了2000余个木雕专业户、专业村。据统计,现有工商企业1000余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3家、年纳税超百万企业14家。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委、市府对这一地方传统产业十分重视,对该业发展前景进行重点规划,为东阳木雕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1998年7月建成全国首屈一指的木雕工艺精品馆和工艺品市场,成为展示东阳木雕艺术的综合“窗口”,为东阳木雕厂商家之间架起了“金桥”,2008年11月成功地举办了第三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

木雕雕刻技巧篇6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木雕;传统工艺

中图分类号:J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21-01

本文笔者之一万正兰,多年来,她沉浸于木雕工艺行业,始终不改对木雕艺术的挚爱。2007年开始,她决定放下其他事务,沉下心来,真正按自己的兴趣进行木雕创作。考虑再三,她选取了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最为繁华热闹的“虹桥”一段,准备采用储藏多年贵重的阴沉木,运用木雕技法进行再创作。因为材料的珍贵与难得,所以她在阴沉木上雕刻之前,特意先制作了一个泥塑版,为此次制作进行尝试。

这件泥塑作品虽是木雕前的试验品,但作品按照原作中亭台楼阁的砖瓦栏栅,到河泾间各色人物的万千姿态,无不经过了精心的雕刻,花费了四个月的时间才最终得以完成。

其后,从2008年4月开始,万正兰正式开始在阴沉木上进行《清明上河图》(虹桥)的深浮雕雕刻工作。制作过程中,首先由于材质和塑造程序的不同,泥塑在造型上是加减法皆用,而木雕只能做减法,在整块材料上细心地雕刻去掉不要部分,因为是深浮雕,根据画面的透视点不同,有些人物和部分景物要处理成圆雕效果,有些则处理成不同层次的浮雕效果,有很多需要深入镂空的地方,所以为此还专门制作了一些特制刀具。

在艺术处理上,不仅要在3厘米深度的空间上表现出远近、遮叠、前后等关系,还要照顾到画面整体的透视合理性,在刀法上运用了各种传统木雕技法,行刀运凿要洗练洒脱,清晰流畅,木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体会到作品在“脱壳而出”的。因阴沉木木质的特性有时用力过猛会减去不该减去的地方,而后要进行重新构图和弥补,同时要体现出各种刀法运用过程中产生的特殊韵味,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产生新的意韵。所以只有掌握技巧并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刀法。

这件木雕作品,花费二年多时间才完成。由于在不大的见方上,最深处有2.5cm,所以在雕刻其中200多个人物时,根据构图,很多人物采用俯视的圆雕效果进行处理。

例如,其中最繁华的桥上场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各具动态,她在木料有限的厚度上,根据整个构图和层次的需要,人物做成接近圆雕的俯视效果,而弯弓性的虹桥下,是湍急的流水和与激流搏击的商船,摇浆的、撑篙的、掌舵的,各施其职,顶棚上有人在忙于降落桅杆便于船行驶过桥洞,整个船上动态多样,但却忙而不乱。而船体结构、人物与绳索穿插等形象与透视的处理极其真实自然,表现出了高超的雕刻技巧和对透视的把控能力。

此作品在2009年9月,经北京文物鉴定中心委员会专家鉴定,评审为“具有较好的收藏价值”。在2012年参加湖北省工艺大师评选中,被评为湖北省政府颁发的“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2年9月,楚天都市报记者对万正兰进行了艺术专访,无不体现出这件作品的艺术魅力。

传统木雕工艺制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制作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坚持,万正兰凭着自己兴趣和毅力,花费两年多时间,来完成这么复杂场景的深浮雕,其精神尤为可嘉。

作者简介: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七夕文化节作文500字
  • 下一篇:素质拓展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