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社会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6篇)

时间: 2024-01-12 栏目:公文范文

社会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篇1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系统性工作。社会实践的开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实践的过程策划(P)。“过程策划”是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首要环节,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以及目标能否实现。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主要包括:实践方案设计,主题确定的依据、原则、方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社会实践的地点、时间和日程安排,参加人员及经费预算等。在“过程策划”中,尤其要注重选题,在选题过程中,要注重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和合适性,一个好的选题直接决定了实践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社会实践的过程实施(D)。“过程实施”是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第二个环节,也是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具体体现。实施环节应包括前期宣传、动员与培训;临行准备,涉及思想、知识技能、物资、身体承受力、经费等方面;资料收集;结束事项;返校总结;成果交流等。在“过程实施”环节,首先要顺利进入实践“场域”并取得队友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其次要结合实际情况选取研究方法,如参与观察法、结构化访谈或非结构化访谈等方式,将自己“先融进去”“再跳出来”,处理好角色转化,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3.社会实践的过程监测(C)。作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第三个环节的“过程监测”,由于调研范围广泛、调研地区分散、团队独立性强等特点,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此,学校可以根据地区划片或者团队性质分类,进行垂直管理,对社会实践团队进行指导、帮助。作为实践团队,则应及时、主动、有效地与学校的垂直管理团队沟通,以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实践团队的负责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提前建立相关预案,首先要保障团队成员的安全,规避实践过程中由于气候、风俗、语言等因素带来的各种风险;其次要及时与团队导师沟通并向学校管理者汇报实践进程,保证实践研究符合相关要求和规定。

4.社会实践的过程总结和评估(A)。“过程总结和评估”是社会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学校应及时总结有益且先进的经验,并根据具体的开展状况与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强化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形评价。在考核和评价中,尤其要区分实践研究的类型,针对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学术型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评价考核方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实践教育水平,使社会实践能够长期高质量地开展下去。

二、加强社会实践过程管理的启思

1.尊重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过程管理强调重视人的因素,人是实践的主体,也是管理的主要对象。重视个人的因素,就是要注重学生个人的社会性,对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需求予以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以保证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地为完成团队目标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自觉为研究做出贡献。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和优势,实现成员间的优势互补,为实现实践任务目标而发挥积极作用。

2.充分重视实践团队“非正式组织”作用。社会实践团队是学生围绕一定的实践任务而组成的临时性的非正式组织,会随着社会实践任务的完成自动消失。这种非正式组织中的实践团成员是以任务和感情为基础临时聚集在一起的。大家有共同的任务目标,彼此之间有合作意愿与开展合作行动的基础。因此,要围绕实践团的总体任务目标,认真分解子目标,通过任务分解,使每个成员明确自身在组织中的角色和作用,重视彼此间的协作关系;同时,要制定团队行动准则,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规范,确保团队成员能够围绕统一的任务目标做出一致努力并提高实践效率。

3.加强实践过程的信息动态监测。加强社会实践的信息动态监控对于及时把握实践进展、矫正实践团队偏离目标的行为、处置紧急突发事件等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信息化管理社会强调通信设备和控制系统在管理中的作用,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馈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信息的及时和准确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社会实践信息动态监控也应强调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信息系统,以便有效、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同时,学校需要及时和全过程地实现对所有实践团队的信息反馈,实践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应保持24小时信息渠道的畅通,以实现对所有实践团队和实践个人信息监测的全覆盖。

4.创建社会实践导师团队,加强专业指导。高质量的导师团队将有利于学生明确实践目标,更好地设计实践方案,督促和指导学生认真完成策划,保证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实践任务。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实践导师团队,由学校的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相关专业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共同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鼓励他们的参与,将社会实践的参与和指导计入工作量,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考核内容。此外,在社会实践开展之前进行专题讲座指导之外,还需要导师对所负责实践团队提供跟踪指导。

社会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篇2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利化倾向

参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要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砥砺才干、炼就本领。但由于经济社会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运行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集中体现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是以考核评优为导向的实践模式。部分高校从学校管理者到指导老师再到学生一致的思想是注重实践活动的“短平快”、注重考核评优指标任务的完成,同时试图主要通过宣传来展示实践的成果,而未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人民群众中、深入生产一线体会生活、培养品质、锻炼技能,没有去教育引导学生对实践内容进行反思,提升认识,这势必会弱化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盲目化倾向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社会实践要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理念等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学生选择社会实践时缺乏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指导,较少考虑具体的内容和方向,目标不明确,甚至认为有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就可以,而不去深入思考自己从这种经历中学到了什么、收获了多少。其实,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前应与指导老师充分沟通,要做好必备的功课,思考自身的定位并努力找到自身的兴趣和社会需要的结合点,力争做到知行合一,避免出现盲目跟风现象,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运行存在问题原因探析

(一)传统观念与家庭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但由于精英教育思想和长期的应试教育的诱导,高校的教育教学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对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或公益活动等因学生安全、经费不能保障等原因而持消极的态度,未将社会实践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也对社会实践存在认识误区,未能将其真正作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途径,缺乏主动融入的信念,认为社会实践只是好玩或因怕吃苦而产生回避的态度,这些现象在“90后”的大学生中尤为明显。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并没有真正体验过独立解决问题、直面困难和挑战的经历,导致其在个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定位上存在认识偏差。

(二)高校对社会实践的统筹力度不够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参与社会实践还需要高校多方聚集资源,从实践内容、基地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为大学生创造条件。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对诸如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勤工助学等传统的社会实践项目较为重视,但对诸如科技创新、社会热点调查、就业实习等新形式、新领域关注较少,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没有明确社会实践环节的具体计划安排和实践育人工作思路。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多来源于学校团组织、学生会组织,而来源于社会组织的机会则较为有限。内容的空洞和与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势必会使大学生更多地局限于学校设定的狭小范围里,目前社会实践的内容和领域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实践评价体系不完善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行为方式的导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当前,社会实践评价更多的局限于单纯总结材料的报送、实践成果的简单展示等结果性的评价而忽视过程性或全程性的评价,没有去深入了解掌握大学生实践的环境和大学生个体的实际收获,同时对参与指导社会实践的老师也缺乏相应的工作量认定和必要的激励措施,实践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导向不明、认识不清的问题,进而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能。调查显示,认为社会实践考核机制较不完善的比例达48.7%,而认为考核机制较完善的仅占15.5%。

三、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的路径

(一)提高认识,充分理解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中的价值

社会实践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是连接大学生和社会良性互动的纽带,对大学生了解国情、铸造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部分高校存在着投入不到位、管理不严格、指导不科学等问题,使得不少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未起到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甚至导致他们产生了错误认识,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和学习风气的养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严重背离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初衷。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价值,真正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教育和培养完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社会实践开展的必备力量和条件;要把教育学生从思想上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作为社会实践组织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是单纯地把学生推出校门,而是要真正将其作为高校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选树优秀典型,宣传优秀成果,让大学生交流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所看、所思、所想,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扩大社会实践的影响力和覆盖面,逐步转变全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上的偏颇,使有思想、敢行动的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大潮中立潮头、展身手,彰显青春风采。

(二)积极协调资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有力保障

大学生社会实践应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紧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随着社会实践活动范围的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正逐步向常态化、社会化和项目化运作的趋势发展,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实施所需的场所、经费等也亟待通过“高校-社会”双向互动来解决,这就需要高校在资源整合上有更大作为。高校要在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加大对社会实践专项资金的划拨力度;要积极集聚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社会交流合作领域,加强同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的合作,寻找互利互惠性质工作的契合点,努力构建多模式、多生态、立体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争取项目、资金支持,逐步实现实践基地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实践经费由“等、靠、要”向多元化筹集的转变。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和承办者,高等院校应注重内部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加强大学生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为逐步丰富社会实践的科学化、规范化运作提供理论支撑;要坚持“以生为本”,根据学校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科学分工,建立起运行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协调机制(如图1)。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思路的谋划、活动的组织和问题的解决,使社会实践得以有序进行。

(三)创新形式,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性和针对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就必须敢于突破常规,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不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制订社会实践的教育目标,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时代内涵。大学生所学专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和形式,运用最新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宣传媒介开展针对新农村建设、企业转型升级、社区志愿服务、普法宣传等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优势,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强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应针对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所侧重,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社会需求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使社会实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社会的需要,并能让大学生深入社会最基层去体察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了解国情民情,感受市场竞争,磨炼意志和品质,从而使个人品质和专业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升华。

(四)健全评价机制,提升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社会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篇3

(一)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1.主体的原则。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者和参与者,通过开展有目的、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建设立场,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实现,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则。2.客观性的原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原则,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立足点。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二)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1.主体的自我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即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前后自身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专业素养、意念精神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客观的评价,挖掘优点、找出不足,以实现自我的提升和进步。2.外界对主体的评价。外界对主体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家长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等三个方面。3.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对于校方和实践单位的评价,从自身的实践感受和心得出发,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关于开展社会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升教师、高校、实践单位的实践工作开展的效率和价值。

二、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

(一)评价要素1.社会实践过程监测阶段。社会实践过程监测主要是高校和实践单位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实践风险预防能力、目标矫正能力等的动态监测和管理过程。因此,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要注重实践过程监测这个评价要素,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察。2.社会实践活动总结阶段。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等进行实践后的总结与经验交流,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归纳,有益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方面,务必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除此之外,校方在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和考核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表彰优秀的实践成果,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评价方法1.实践开始与实践结束评价相结合。在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方面,要采取实践准备阶段、实践过程阶段与实践成果考察三方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查与评估。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也增加了评价方法的客观性。2.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静态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实践报告、实践单位为学生出具的实践评语以及学生在实践活动完成后的心得体会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和考察,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要收获和成长。动态评价主要是指校方和实践单位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和实践单位的具体行为表现,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修正有关学生的评分或结论,记录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点滴,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3.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主要是指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等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指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在实践单位或地点的实际表现、言行举止、工作效率等进行量化评价,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正视学生的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两者结合分别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和考察。

三、结语

社会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篇4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隐性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中,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六点要求,对高校社会实践给出了指导性意见。由此可见,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改变现阶段社会实践环节的薄弱现状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与类型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008年5月3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新的条件下,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理论教育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结合课堂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一体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

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以及社会需要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也表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学术界根据各种标准划分的活动类型也纷繁复杂,笔者比较认可按分管部门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方法。具体而言,社会实践的类型可分为三类:一是由教学部门主管的教学性社会实践。主要指纳入教学计划的实践环节,如生产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二是由团委主管的寒暑假及平时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挂职锻炼、志愿者服务、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科技文化卫生服务、勤工助学等。三是由就业指导部门主管或学生自身进行的就业性社会实践,如校企合作培养、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大学生自主实习与创业等。

二、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

1.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最根本的实践命题,“是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马克思还曾指出:“虽然工厂儿童上课的时间要比正规的日校学生少一半,但学到的东西一样多,而且往往更多。”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社会实践不仅能够为人类的发展创造物质前提,而且具有改造人类思维的客观教育功能。它包含着特殊教育功能,属于深层次教育。简言之,即大学生在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变和优化自身。

2.强调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践行隐性教育方式的全面体现

隐性教育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实施无意识、间接、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获取有益于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无形教育方式,是对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引导学生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的平衡发展,养成知行合一的优良品德。因此,强调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践行隐性教育方式的全面体现。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认识领悟道德规范,达到增强德育实效的目的。

3.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客观要求

亚里士多德认为,体格和智力全面发展或身心两俱就是“超群拔类”的人。而要达成“身心两俱”,就不可能脱离社会实践的磨炼。马克思、恩格斯综合研究了历史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创造性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并继承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他们提出人的发展是体力和智力、精神和道德等方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而非片面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由机器大生产的社会实践决定的,机器大生产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实践条件。其核心是人的体力与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因此,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是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必然规律的客观要求。社会实践活动相对于大学生来说,正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最完美的形式。

三、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1.社会、高校与学生个人对社会实践普遍认识不足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家长认为实践仅是参观游览等形式主义的活动,另一方面,社会上部分企业认为接受大学生在本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是一种负担,很少主动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有利条件。高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也同样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缺乏全面的认识。部分高校把社会实践简单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部分高校重视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而轻视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造成社会实践缺乏规范性、指导性和保障性。此外,高校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高校内部还没形成较为完善、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教育体系。

2.组织管理体系不科学、不规范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不科学、运作不规范等问题,还未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目前,大多数高校都由团委负责具体落实实施,进行“点”、“面”结合的社会实践,一方面,在校、院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重点社会实践服务团,另一方面,要求其他普通学生自行安排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许多高校还未充分发挥其他职能部门的优势,形成社会实践的最大合力。此外,当前许多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还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等问题,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大学生的实践需要。部分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没有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人才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直接降低实践活动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社会实践的质量评价标准和相应激励机制也未建立健全。

3.缺乏稳定的保障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经费保证,而多数高校为社会实践筹集资金困难,这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活动经费作为保障,较少的活动经费直接影响到院系和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部分高校虽设有专项经费,但是远远不够。此外,许多高校并未意识到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缺乏稳定优质的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尚未机制化、规范化。

四、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思路与措施

1.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认知体系

首先,高校要充分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明确实践教育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将其纳入学校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中,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搭建教育型、创新型、服务型、文化型、组织型、就业型的实践平台。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地对待社会实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实践观,从而让大学生积极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次,政府和社会要提高服务意识,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资源,强化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让大学生能够在提供的各种条件中锻炼成才。

2.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的管理机制

高校必须加强社会实践的领导管理,充分发挥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的优势,保障社会实践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在社会实践内容上,要体现专业化、民生化与基层化,具体而言,要体现出三方面内容:其一,要能够为大学生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搭建平台。其二,要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国情,了解民情,提高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其三,要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大学生深入社会基层,走到社会实践的第一线,在基层中锻炼提高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该校在社会实践活动上认真组织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参加专业实践,积极做到科技服务地方。该校邀请学校部分领军人才亲自领队并担任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考察走访,在听取介绍、了解需求、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信息,提出技术方案,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尽最大可能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受到当地企业的一致好评。多年来,博士生科技服务团给各地企业创造的效益数以千万元计。

高校在完善社会实践组织管理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激励机制。高校必须实现社会实践“学分化”学籍管理,建立相关考评标准,通过报告会、研讨会对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鼓励大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此外,要提高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的保障机制

高校在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时,必须坚持“双向受益”和“就近就便”原则,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满足不同需求。例如,企业型的社会实践基地能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专业技能,希望小学等社会实践基地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高校必须完善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加强与实践单位的合作与联系,及时解决社会实践基地存在的问题,消除社会实践基地不稳定因素,认真履行与实践单位达成的协议。此外,高校要扩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投入,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社会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篇5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伴随改革开放进程和我国的教育改革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和开放化趋势,在人才培养中注重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也有了较大提高。据教育部社政司2000年3一4月份的调查显示:“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当代大学生能够拥护并支持党和政府的力-针、政策,理性地看待国家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如价值观念的扭曲,价值主

体过于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庸俗化;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增多,根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6.5%”【2];违法犯罪日趋严重,并且有利用高科技手段犯罪的趋势;品格修养存在缺陷,对别人缺少爱心和宽容心,任性,动手能力差;心理沟通存在障碍等等。

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出现这些不良因素,原因是多力一面的,表现在:社会环境的不尽人意,如腐败滋生,物欲横流,人际关系紧张……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教育模式的局限,如教育环境的封闭,教育理念落后,社会教育的缺失,教育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教育的内容、力一法等陈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与社会的脱节,使学生对社会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识,缺乏面向社会的眼光和投身社会的热情;而大学教育中对社会实践的忽视是造成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许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忽视的情况,如思想上不够重视社会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不当,社会实践仅仅局限在暑期下乡活动和课程实习、社会调查等范围,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落实不到位,甚至流为形式等等,而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对实践的漠视必然会使其社会化程度受到阻碍。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认同社会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前提。“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3]人不能脱离行动、脱离实践而从外界直接获得知识,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逐步从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尤其如此。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存在对当今社会认识不正确或片面的问题,进而造成对现存社会不满或认同感不强,除了社会自身的复杂性和社会中存在不良现象外,学生自身所处环境—大学校园的相对封闭性、学生生活的相对单纯性是最重要的原因。学校环境和生活的封闭和单纯,一力一面有利于大学生避免外界干扰而安心学习,避免精神污染,培养高尚德性,但另一力一面,也会造成大学生们由于封闭造成对社会缺乏正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社会的认同感不强。因此,通过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广阔的大社会,从而使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和认同,进而投身社会、服务人民。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

校园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小社会,但大学校园与社会仍有着很大的差别,从校园走向社会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必要的社会化准备作为过渡的前提条件。大学生社会化程度不高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学生毕业后不能较快适应社会,不少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工作平平庸庸,甚至有些毕业生走向社会后成为人民的对立者,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现象反映出我们的高等教育存在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学生缺乏从学生向社会人转换的必要准备。因此,要使学生能尽快地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在校期间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强化社会实践,按照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庆典上的讲话中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中的“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的要求,实现教育与生产的有机结合,走实践成才道路。通过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在校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在校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必要的进入社会角色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打下必要而良好的基础。

(三)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途径

作为社会人,一力一面具有要求他人、集团、社会尊重其尊严、人格和个人自由、生存生活的权利,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需要;另一力一面,也要求其通过自身劳动创造出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来满足自身和他人、集团、社会的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大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也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而且应采取措施以使大学生们力所能及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服务社会和人民,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是在校大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途径。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力一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组织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正确处理好受教育与做贡献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技能,也让学生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技术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

三、加强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一)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意义的认识

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思想上高度重视是提高社会实践效果的思想前提,加强社会实践,首先要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意义的认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力一针政策的体现。正如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5]因此,全社会特别是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组织领导、经费落实等力一面予以强有力的保证。

(二)拓展和深化社会实践的范围和内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力一式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深入社会现实,参与具体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不断培养学生技能、品格的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突破原来简单地将实践理解为参观、实

习和暑期三下乡的狭隘范围,努力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主要包括:暑期三下乡,学生的课程实习、实践,社会调查与考察,生产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一不仅如此,在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范围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不仅仅是调查、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培养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

(三)精心策划,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

造成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原因不仅在于实践环节的缺少,也与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不佳密切相关。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是提高实践效果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关键。

首先,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机构,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设立实施机构,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其次,要确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设计原则,依据适合青年成长规律,按照受教育与长才干相统一,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以及人才、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精心设计好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实践的内容、力一式等力一面做好规划,使实践活动具有计划性、预见性。

再次,要认真准备,做好社会实践前的宣传准备、物质准备,为社会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和保障;周密部署、扎实作,姻织室旅奸室践活动,提高社食室践活动的室扮性。

最后,还要建立社会实践评估体系。依据评价体系,认真做好社会实践的总结工作,不断提升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篇6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当前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愈显突出。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进行清晰的认识,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理性的思考。如何实现大学生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对接,是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从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手,深入分析了其产生的各种根源,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对策

一、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即依照社会的要求和标准学会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实现角色期待与现实角色的整合。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促进其自我认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健康心理和自我价值、社会责任感及职业生涯的建构。大学生能否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实践,为将来的社会角色准确定位并获得相应技能,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顺利成长成才,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得到优良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目前,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一是学校认识不到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是“软”任务,只根据学校和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因而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二是大学生不重视。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加之没有成绩考核方面的硬性规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家长不支持。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课成绩的高低、各类证书的获取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不过是走过场,开展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甚至有的认为社会实践是不务正业。加之社会实践往往到艰苦和落后的乡村去,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受累,因而支持力度不够,以致实践活动得不到社会的认可,难以取得各方理解和大力支持,不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2、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

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以利用假期分散返乡调查实践为主,或者在暑期象征性地组织几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用短短的几天时间下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做些简单的参观、走访、调查后便草草收场。因本身缺乏专业性的指导,缺乏严格的各种保障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一种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的活动。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缺乏系统性、层次性,运作不规范、不稳定,基地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造成基地建设难、稳定更难的现象,根本无法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针对性、实效性差

具体表现:一是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很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生产劳动等形式,仍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而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二是内容空泛不丰富,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往往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三是注重表面效应,缺乏实效性。大学生社会实践仍然存在宣传得多,实际做得少,假期响应号召临时做得多,平时主动做得少的现象。

4、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短缺,社会投入严重不足,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才能得以顺利组织和实施,但目前经费问题制约着活动的开展。有的学校没有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和保障,而是在组织实践活动之前,临时向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申请经费,得到的经费也是极其有限的,很多时候还要院系和学生都要承担一部分活动费用,这势必会影响院系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有些单位怕花钱、嫌麻烦,特别是经济落后不发达地区,更怕平添经济负担,不愿接待。高校对参与社会实践人员的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没能进行科学的质与量的分析考评,给出成绩、学分。没有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成绩档案,将其与奖学金的评定、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的评选、团员民主评议、推优入党、推荐就业等挂钩。对参与和指导的教师,工作量上没有体现,未将其表现、能力和成绩作为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的依据,影响带队老师的积极性。

三、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培养体系和计划

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对于大学生巩固知识,完善智能结构,增长才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系统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并编写教程,规定实践课时数、学分,规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配备专门指导教师,使之成为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种评优挂钩。

2、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要想出成效,就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夯实基地建设。一是要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多渠道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二是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加强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三是社会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智力及专业优势,要切实把建立实践基地,优化实践环境,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

3、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和载体,增强其针对性和时效性

在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拓展创新的活动项目,丰富社会实践的时代内涵,使其在内容形式及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赋予其更丰富的时代特色和生机活力。积极推进社会实践与“两课”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是“两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对高校的德育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调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尤为重要。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正常教学计划,作为一门必修课,在规定学时、学分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社会实践考核评价可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形成学分,记入学生学分档案。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一是成立二级评估委员会或小组,实行定性定量考评,坚持学生自测与集体评估相结合。二是如实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各项资料、学生具体表现以及实践单位评价。三是学院(系)要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接收、反馈及处理机制。四是学校要出台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例与管理办法,各学院(系)、班级制定实施细则。同时做到“七个挂钩”,即: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与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成绩挂钩,与奖学金评定挂钩,与评选先进个人和集体挂钩,与团员民主评议、推优入党挂钩,与推荐就业挂钩,与学院(系)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与教师工作量和干部业绩的评定挂钩。

同时,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开展各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通过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调动大学生、广大教师、干部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社会实践形成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序发展的动力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活动,架起大学生与社会融合的桥梁,缩短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以及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提供强有力的后备力量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明新.大学生社会类践效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5,(3).

[2]霍宏.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J].教育前沿,2008,(7).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工商管理专业推荐信3篇
  • 下一篇:工商管理的毕业实习报告四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