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水产人才(6篇)

时间: 2024-01-13 栏目:公文范文

水产人才篇1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的告诉发展,我国已经由旅游大国发展成为旅游强国,各大高校也为社会和旅游企业输送了大量旅游专业人才,但是数量并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才素质水平才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要保证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就必须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虽然我国高校基本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采取恰当的措施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是目前高校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经济发展计划是二十年内经济水平翻两番,国家旅游局于2000年制定的旅游发展规划则提出了要在二十年在翻三番的超常发展计划,根据我国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实现这个目标是基本没有问题的,假定2000年我国旅游产业总收入为4000亿元,那么按照规划到2022年旅游产业总收入将会达到32000亿元,如此之高的产业经济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从事旅游及相关专业的人数约3500万人,未来十年内人才需求量将会有4000万的缺口,也就是说到了2026年,我国旅游产业总的就业人数可能达到7500万人左右,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高校教育是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人才培养层次,包括职业教育、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我国高等旅游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总数约为1207所左右,高等院校495个,中等职业院校712个,在校学生共46万左右,旅游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20万人左右,旅游专业教师18.8万人左右,高等教师0.92万人,中等职业教师0.96万人,不论是在校学生数量还是办学规模都位居世界前列,基本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但是从专业细化、教学质量和培养途径多样化等方面看,我国与美国等旅游产业强国之间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初期主要是抓数量,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应将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优质人才上。对于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特点是细化程度较高,旅游专业包括了很多专业领域,如旅行社管理专业、旅游会展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等,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首先应科学的进行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水平人才。各大高校和旅游类高校就是向社会和企业输送高水平人才的供应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该针对培养学生的数量、培养学生的能力等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能力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其次,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该注重细化,才能实现不断创新,发展新的教学方向和教学模式,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仍然放在向星级酒店和各大旅行社输送人才,但是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农家乐旅游模式却缺少专业人才,而近年来我国召开的乡村旅游论坛和旅游节等充分说明了我国对农家乐旅游的重视,但是我国高校并没有跟随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开设农家乐旅游专业,如果开设了这个专业,将会给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开辟巨大的就业空间,农村学生毕业后能够继续服务农村。如果从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看,高校旅游专业建设同样要重视细化问题,休闲产业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04年我国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了6800亿元,如果加上休闲产业的总收入,至少能够达到20400亿元。休闲产业同样包含了很多内容,如咖啡屋、酒吧和足疗产业等,但是我国高校认为这些行业比较低端,实际上这方面的毕业生才真正是社会和企业急需的人才,如果经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企业,将会大幅提高休闲产业的总体水平,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对于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应该将细化”作为核心,针对市场需求灵活改变培养数量,市场需求小就降低培养规模,市场需求大就提高培养规模,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一直采用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也没有跟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缺乏创新意识。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理论性知识,学生只能了解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但是对于旅游管理中管理”的部分不甚了解。虽然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却无法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实践能力严重欠缺,因此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缺乏创新是造成人才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我国不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目前旅游人才市场仍然存在巨大的缺口,也就是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影响了我国旅游产业的正常发展。调查显示,很多学生毕业后并未从事旅游或者其他相关工作,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高校和政府的重视,如果这些流失的人才能够从事旅游专业的相关工作,将会给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不重视也是导致旅游产业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之一。

(三)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足够的师资力量是高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基础和必需条件,如果教师能够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如果教师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那么学生将很对对这门课失去兴趣,照本宣科是非常可怕的现象。对于我国高校来说,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建设力度不足,也是导致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四、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术发展

国内和国外的旅游类院校,在学术科研方面都较为欠缺,缺少开创性的研究成果。瑞士是最早开始旅游管理教育的国家,例如瑞士的饭店管理学院注重实用性操作,而整个欧洲的旅游教育也将实用性技能作为教育重点;而美国的旅游管理教育的特点是不拘一格,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较为重视培养高层旅游管理管理人员;而日本在旅游管理教育方面,则是不断扩大范围和规模;澳大利亚比较看重科技含量较高的旅游管理方式,例如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等。但是总的来说,世界范围内旅游管理专业学术发展水平并不高。较强的实证性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之一,因此对应于基础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和规范性不应可以追求,是否能够拉动产业经济发展才是这门学科学术含量水平的体现,也就是学科建设应发挥实质性力量,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理论知识。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因此拉动发展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从这个角度讲,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同样要注重体系化、创新和先导等方面。这其中系统化指的是专业发展稳定,但是旅游管理专业在随产业变化不断变化,也就是不可能绝对稳定,因此学科建设只能寻求逐步系统化和深化;创新指的是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践,很多项目既是实践项目又是科研项目,要想提高专业规划水平,就必须坚持科研创新;高校领导者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认真分析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从中寻求新鲜事物,只有不断实践和总结,才能发挥旅游学科的先导作用。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以传统高校教学为主,成人教育和委托培训等方式为辅,在学生教学方面或多或少会存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题目后学生基本都是上网查找资料,修改一下就算完成了作业,除了学生本身的问题,教学方法也是问题之一,旅游学科实证性很强,在讲解实际问题时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措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委托培训和成人教育均能做到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实际上我国高校教育仍然是流水线式的批量培养模式,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一个例证教师可以长期使用,但是旅游产业在不断发展,因此一个案例重复用好几年显然是不行的。

五、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注重养成训练

养成训练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必须重视的,但是目前得不到高校教师的重视,旅游管理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但是大部分高校并不进行为人处世方面的训练。教学固然应该将重点放在方法技巧和工具等,但是沟通技巧是最基本、最低层次的要求,缺少沟通技巧的学生不仅不适合旅游类工作,也不可能在其他领域发挥力量。我国高校重视能力培养,眼高手低是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做好基本素质和基本技巧的养成训练,例如天津某旅游管理学院,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沟通的能力,全部课程都采用了英语授课,考核也不再是单纯的考试,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菜单、自己采购原料并向教师推销自己的考核宴会”。

(二)促进学科的全面发展

1、师资力量建设,近年来高校聘请了大量高水平教师,但是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师资力量水平仍然有待提高,特别是教师素质水平,在工作中教师也应不断学习,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

2、教材的恰当利用,现在旅游管理专业可用的教材有几十种,一些教材我们可以直接使用,例如酒店管理方面的教材,但是对于新专业、新领域的研究我们应该坚持原创,这样才能提高高校的学术地位,让高校在旅游管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高校应针对市场、社会需求不断革新教材内容,生产新教材,在使用中不断完善这些原创教材。

3、学生培养,目前学生大多是90后,个性鲜明,高校应针对学生进行调研,分析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力求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

六、结束语

水产人才篇2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培养模式改革;水产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70-02

一、引言

自2002年教育部批准率先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以来,至今全国已有160多所大学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散于理、工、农、医等不同院校。不同高校由于各自办学特色和学科背景不同,对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其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构建差异很大[2]。大连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经过十年招生办学的经验凝练,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充分体现出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特色,着力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我国目前十分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1]。

二、培养方案的修订

1.修订的总体思路。(1)在课程设置中突出专业特色:①水产特色:立足于我校的发展特点,将本专业建成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特点的专业。一方面,通过课程设置体现水产特色,如水产品追溯体系、水产经济动植物学、冷冻冷藏工程等;另一方面,在课程大纲中充分体现水产特色,如“食品工艺学导论”这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四分之三的内容为水产品加工相关工艺。②预防医学特色: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关系到食品的营养、品质控制及人类健康等多方面内容,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必然要加强相关预防医学的课程,如生理学、免疫学基础、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课程,使学生建立“保护食品的营养价值、提高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是保障消费者健康并最终使食品制造者获得利益的关键”的观念。(2)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立“课内实验课外开放性实验创新学分实践科研项目训练创新设计大赛”多层次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本次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实验课学时,而且对实验教学内容大胆改革,最大限度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并鼓励本专业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承担实践教学。(3)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本次培养方案把培养目标设定为着力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首先,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大量分析检验和质量安全控制的课程,如分析化学B、仪器分析B、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感官与物性学等分析检验类课程,以及食品安全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有害微生物控制技术及检测、国际食品安全管理概论等食品安全控制的专业课程。其次,要对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控制,必须熟悉食品的加工过程,因此,专业设置了食品工艺学导论、现代食品工厂设计、农产品加工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程高新技术概论等课程,来加强学生食品工艺方面的知识。再次,为了培养宽口径人才,使毕业生除了能从事食品质检方面的工作,还可以胜任管理和商贸方面的工作,我们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食品标准法规与审核认证、食品消费心理与市场营销、食品物流学、企业管理学等课程。

2.培养方案的特色。(1)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特色与预防医学特色有效结合。立足于我校的发展特点,将本专业建成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特点的专业。一方面,通过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体现水产特色;另一方面,加强预防医学的课程,使学生明确水产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掌握水产品营养的保障和安全卫生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2)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宽口径的人才,使毕业生除了能从事食品质检方面的工作以外,还可以胜任管理和商贸方面的工作,在培养方案中一方面加强分析检验与质量安全控制的课程,同时加入管理和物流课程,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面;另一方面,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环节。这样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和水产行业的需求。

三、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群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三大类。专业注重专业课的课程群建设。现已形成6个课程群,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群、预防医学课程群、食品工艺工程课程群、食品微生物课程群、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群和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法律法规课程群。

2.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关系。(1)化学和预防医学类的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掌握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基础知识。(2)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与食品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条件密切相关。食品工艺工程课程群,使学生掌握食品生产工艺,特别是水产品的加工工艺,为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打好基础。(3)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重点是食品检测与监控内容,因此,食品微生物课程群、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群、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课程,从三方面使学生掌握食品化学毒素和微生物检验的有关技术;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及检验技术;及时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技术的发展动向及其趋势。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多来源于外界的污染,极少数来自食物本身。其污染既有人为故意所为,也有管理不当造成。因此,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还要有食品生产管理和相关法制法规的内容。使学生掌握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食品生产、流通和贮藏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能力以及熟悉国内外食品加工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政策法规。

四、培养方案修订的经验总结

1.引入资深专家和企业家,加强专业建设指导。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国内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和企业家组成,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将继续引入行业技术专家和企业家,每年定期召开会议,针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研讨,结合当前的食品安全发展方向和就业形势,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培养质量。

2.科研促进教学,带动学生科技创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近五年来,团队成员共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公益计划、农业部标准计划、辽宁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大连市等科研项目,引入科研经费约800万元,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0余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教师团队充分利用部级、省部级、市级、校级和横向科研项目和专业现有科研平台,构建了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将专业领域前沿的发展状况与动向,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结合实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科研平台促进了实验室开放、加强了实验室建设与资金投入,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升。

3.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一些稳定的、优秀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基地),是学生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重要渠道[3]。实习教学内容要体现技术实用性、先进性,以弥补有些知识更新慢、实验方法陈旧、动手机会不足等薄弱环节。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不但实现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还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职业精神。

五、结论

大连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特点的专业,肩负着为东北地区培养水产质量安全控制方面专业人才的重任,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可以提升毕业生质量,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水产质量与安全控制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广河,陈振林,伍淑婕,谢冬娣.地方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化建设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310(3):86-88.

[2]刘胜斌,王春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2):83-85,88.

[3]李伟,金桥,佟长青,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38(4):217.

TheExplorationandPracticeoftheProfessionalPersonnelTrainingModeofFoodQualityandSafetyintheSpecialtyofAquaticProducts

LIZhi-bo,ZHAOQian-cheng,QIYan-xia,WULong

(College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OceanUniversityofDalian,Dalian,Liaoning116023,China)

水产人才篇3

文化产业在农村的发展需要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支撑。虽然近年来,我市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措施,如高校设立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幵设社会培训机构等培养农村文化产业需要的专门人才。但是,不可否认,当前产业人才匮乏、文化人才队伍发展落伍已成为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性瓶颈之一。

二、加快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在依靠政府、民间组织和市场三方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具体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还需要从农村文化产业的产业基础、文化品味、投融资体系、人才建设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1.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提高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是为发展生产、保证生活供应和保护生态环境而创造共同条件、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设施的总称。从行业划分来看,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设施、邮电通信设施、能源供给设施、水利设施、生态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等。因此,它既是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经济和社会运行和发展最基本的保障。比如,企业生产需要能源和水作为必需的投入品,也离不开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设施提供的服务。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首先需要农村公路、通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从而为文化产业走进农村、驻扎农村、建设农村做好基本的保障工作和准备措施。

2.加大科学技术投入,提升文化产品总体品味加大科技投入,首先可以运用科学技术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通过发展信息科技,提高农村通讯设备、供水、供电等基础建设,为文化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加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提高文化产品的总体品位与科技含量。“就我国文化产品而言,内容的民族化和国际化是双向互动的,只有保持二者的张力,用现代意识来处理传统文化资源,才能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农村文化产品要既能够彰显自身民族文化内涵,又具有一定的国际化的水平,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农村许多尚未开发、以原生态形式存在的文化资源,要使它们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就必须要依靠高科技。

3.构建金融支撑体系,保证农村文化产业资金投资是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促进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又一大障碍就是资金的匮乏。因此,必须积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主体,拓宽投资渠道,集聚各方力量,多管齐下,使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都积极参与其中。同时,鼓励金融介入农村文化产业领域,着手从金融支撑结构、担保体系、评价体系、保险机制等方面构建完备的金融支撑体系。

水产人才篇4

关键词:人力资本;第三产业;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河北省不能只是作为配角,被动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而应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努力做好区域分工优化和产业布局调整,进而带动整个河北省经济健康发展。

一、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近年来更是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元上升到2015年的94581元。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10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3937亿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11978.7亿元,且第三产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贡献率由1978年的21.02%上升到2015年的40.2%,年均增长率接近2%。

尽管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与经济总量的发展趋势相比,第三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贡献率并没有显著增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低于国家平均水平50.5%。

由于河北省服务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增长较为缓慢。与京津两地相比,第三产业在地区GDP中的贡献率有相当大的差距,2015年北京市第三产业贡献率达79.68%,且同期天津市的第三产业贡献率达52%,而河北省的第三产业贡献率仅42.3%。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其经济的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第三产业还不够发达,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力资本的制约。

二、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影响因素

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1.第三产业中人力资本水平低

河北省第三产业中一半以上的从业人员仅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而仅有不到三成的从业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这与第三产业中高科技产业如金融、信息咨询、通信等的发展要求相去甚远,这些行业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关键是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素质的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大学以上人口比重北京为31.5%,天津为17.48%,河北仅为7.3%,大大的落后于京津地区,由此也可以推断,河北省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本中缺乏高水平的人才。更进一步地,该资料也统计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北京为11.77年,天津为11,37年,河北仅为1.087年。潘晨光在《人才发展报告》中给全国的人才竞争力进行了排名,其中,北京位居第一,天津第八,而河北省仅排名第十三位;在人才规模和人才素质的排名中,北京均排第一,天津排在第三,而河北省分别排在第十和第十八位。通过以上分析以及数据来看,河北省缺乏高层次和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第三产业中人力资本外流

河北省作为京津冀一体化中的重要一环,其经济发展水平却远远落后于京津地区,又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邻近,使得大批的优质人力资本流向了京津两地。一方面,在河北省毕业的博、硕士、本科生都更倾向于到大城市就业,使得人才大量流出;而京津两地却少有选择到河北来工作的毕业生,这就使得河北的高水平人力资本中难有新鲜血液注入;另一方面,在职骨干也有很多流向了京津地区。可见,河北省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已经成为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另一大因素。

三、河北省人力资本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

1.河北省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河北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教育经费总量的投入是逐年递增的,据统计,2014年我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086.17亿元,同比增长5.74%;公共财政教育支出802.31亿元,同比增长4.29%,主要投入到义务教育阶段,但是和全国教育经费的投入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近期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6)》(区域蓝皮书)显示,仅人均财政教育经费一项,京津两地就是河北的近3倍。河北省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是第三产业中人力资本缺乏的直接原因。

2.京津对河北省人力资本的“空吸”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理性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由于京津地区拥有优厚的工资福利,良好的社会保障,全国一流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好的人文氛围,并且从河北省迁移到京津地区的迁移成本又很低,所以造成了京津对河北省人才的“空吸”现象。2015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85038元,月平均工资7086元,同期,天津市职工平均水平59328元,月平均4944元,同期,河北省全省城镇职工平均工资50921元,月平均工资4243元,北京和天津工资水平分别是河北的1.67倍和1.17倍.工资水平的差距使得河北省的优秀人才都流向了京津地区。

3.河北省高等教育薄弱

河北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但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弱省,共有本科院校54所,专科院校58所,目前只有一所全国承认的重点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还地处天津市内,其毕业生和教师职工多服务于天津,而河北境内的骨干大学多存在办学时间短、重点学科不足、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这就为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本匮乏埋下了伏笔。

四、河北省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政策建议

1.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河北省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因为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水平,河北省要实现进一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行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很高,因此,河北省必须重视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将教育的优先发展放到一个战略地位。

2.重点建设几所双一流大学

针对河北省高等教育薄弱的问题,河北省迫切需要建设几所重点大学,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国家建设“双一流大学”方案的提出,河北省迎来了发展高等教育的新契机。目前已拟定建设四所一层次高校: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八所二层次大学,六所省部共建的大学。河北省一定要抓住机遇,将建设一流大学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以高校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目标。

3.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

近年来,河北省存在大量人才流向京津两地的现象,归其原因,是河北省人才的收入水平低,工作环境差,受重视程度低。人才的严重流失。因此,省政府应制定一套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奖励机制,从而能够吸引人才并使他们能够留在河北安心工作,为河北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晓波.教育经费来源及投入变化趋势研究――以河北省为例.会计之友,2015(22):55-57.

水产人才篇5

生产工艺采用现代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生产控制采用电子计算机,微机失重秤、钙铁铝率值分析仪及自动化中央控制系统等现代先进设备,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及时准确。

公司是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产品已广泛用于各种高层框架结构建筑、普通民用建筑、隧道、桥涵等工程及水泥制品加工。产品自1995年以来,在高等级公路国家重点工程中多次中标;高标号水泥熟料是省水泥粉磨站的主要供应货源。可靠的质量,稳定的性能,企业规范严格的管理和便捷的铁路、公路运输,赢得了用户的好评。企业自改制以后,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以ISO9000管理为载体,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公司目前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19人,中专27人,高中59人,其余为初中和小学文化人员。其中有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会计师)中级等职称人员4人,助理工程师等初级职称人员21人。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或持有岗位上岗证的员工197人。在46名大、中专毕业生中经过多年的生产和实践,除三人还在车间一线岗位外,其他全部处于行政管理和生产管理岗位。公司人才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下面结合我公司的实际,简要谈谈人才应用或存在问题的一些肤浅看法。

一、公司人才缺乏的原因

公司成立之初,因资金困难,面向社会集资,每人只要出资3000元,即可到水泥厂工作。在此背景下,大量低学历和无所技能社会和农村的一些劳动力进入了公司,这是公我司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的一大原因。1993年,在公司即将投产前,根据人员不能适应生产的要求,公司派出部分员工到其他水泥水产企业跟班学习,同时面向社会招聘人才,部分国有企业职工和从学校毕业的大中专生开始陆续到公司工作。经过十多年的生产实践和不断培训,目前人员基本可以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求。但是在此之前,公司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目前基本熟练的操作工是用“缎子当布培养学徒”的方式,从实践中产生的。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员素质偏低,对公司今后的发展和壮大必将会起到抑制。所以必须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注入新的生产力。

二、高低人才缺乏是目前企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包括水泥在内的非国家垄断行业,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效益多不可观,高级人才难进,难养;技工方面的一线可用人才企业难找或者没有人才供应。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调查报告,当前中国产业工人队伍总体素质不高,技术工人严重短缺,技师、高级技师年龄普遍偏高。技术工人中,高级以上技工只占3.5%。技师和高级技师也不过100余万,相对于7000万技术工人来说,可谓凤毛麟角。预计今后几年,中国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将增加25%,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量将翻一番。因此,加快启动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尽快培养一大批既懂现代技术又会操作技能的技术人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成为当务之急。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全省现有技师19700名,而高级技师仅有67名,加上主要技术岗位和关键工序的高级技工,我省高级技能人才队伍不足4万人。在全省200多万名各技术工种从业人员中,具有初级职业资格的占55.6%,中级占40.1%,高级占3.5%,技师占0.78%,形成了“金字塔”型结构,与公认的“纺锤”型合理结构相差甚远,我公司更是相差太大。而且,我省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客观上存在数量严重不足和结构性失衡状况。

一是高级技师、技师和重要技术岗位与关键工序的高级技工的数量不足;

二是人才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集中在传统产业,而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建材、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等朝阳产业人才短缺。

此外社会上存在片面的人才观。不少人一提到人才,想到的是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自觉不自觉地把技术工人排斥在“人才”之外。全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人人都可成才、岗岗都有出息、高技能工人也是人才的共识。当工人、学技能被视为没出息。现实生活中,技校生与大学生在各种有形无形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方面,仍存在着明显落差,致使年轻人只愿上普高,将来考大学,而不愿上技校。这是导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重要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

三、以人为本推动企业发展

企业的兴衰与人才的素质有着密切关系,任何一个企业都渴望拥有自己所需要的人才。2000年我公司转变为民营企业后,公司提出了“以人为本,质量兴业”的经营方针。确定了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出人才的机制来运行。开始我公司期望到人才市场上去进行引进,每年派人道人才招聘会上招生,结果好的人才不愿来,低的我们有没有必要用和养。后来我们还是继续每年抱着希望坚持去引进,同时开始走自己培养实用人才的道路。根据岗位的需要,选送文化水平相应高的人出去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创造出让每一个人都能发挥水平的公平竞争的机会,以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实行“平者让,能者上”原则。目前我公司管理岗位上的大多是大、中专生,公司并不是开始就把他们放在管理和主要岗位上,而是他们确实有文化理论基础,经过实践,自身出类拔萃上来的。同时公司对企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思想素质要高,如果没有努力的诚心和实际行动,再大能力的人我们也不要。

近几年来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公司在不断开展减员和减费增效的管理过程中,都从来没有拒绝人才流入,每次人才交流会议,公司都派人参加,但每次均没有建材和机械方面的人才来应聘,低水平人才本公司已经富余,高人才不愿进入,这是公司目前所处的一个尴尬局面。

在对外引进人才困难重重的条件下,公司为鼓励员工自学成才,还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措施和政策,并纳入人事管理和考核制度中,以保证长期有效和具有连续性。大的鼓励政策是:与水泥生产工艺直接相关的,经批准,可以带薪全脱出学习,并报效相应的学费;半脱产的给予带薪学习。不乱何种学习形式,只要拿到国家承认学历的员工,本科给予奖励3000元,专科2000元,中专1000元。

除鼓励员工自学成才外,公司结合年度考核,每年开展自帮自教,开展竞赛的学习形式。每年均举办文化基础知识,电脑、网络基础知识,水泥生产工艺,设备管理,电工基础的培训班,培训技术后还要进行考试和考核。此外针对大部分员工文化水平低,岗位技能接受慢的特点,公司还聘请专家来公司,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进行授课。经理论和实践考核大部分员工拿到了岗位操作合格证书。

通过一系列的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教育,公司所有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有所提高。表现在:产品的生产量和销售量逐年提高,水泥产销量从1999年的9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3.5万吨。相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和质量事故大幅度减少。应该说这是和公司鼓励自学成才措施的执行,每年进行年度教育培训考核和全方位开展员工岗位培训分不开的。

当今世界,人才已经成为各国、各个企业争夺的焦点,人才资源以比物质资源更快的速度呈现出国际化趋势。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战已经拉开序幕。人类已大步迈进了一个新的千年,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支柱产业,以高科技为主要依托,势必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教育。

水产人才篇6

关键词:天水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天水,地处长江和黄河流域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重镇,拥有丰富独特的人文历史和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古代传说以及今天的考古成果都已证实了天水与整个中华文明的开山之祖紧紧联系在一起。目前已形成了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文化、石窟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代表的五大特色文化。如何挖掘天水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加强天水文化的开发、保护、传承已成当务之急。

一、天水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天水政府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比较重视,在其引导和支持下,天水文化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娱演艺、会展广告、动漫游戏、现代传媒、出版发行、教育培训等类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2012年天水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2亿元,文化产业完成投资额9.1亿元,从业人数达到1.6万人,各类文化产业机构347家,新增文化企业122家,年度综合增长率达38%。文化产品也日渐丰富,如汉唐陶艺、飞天雕漆、甘谷麻鞋、武山鸳鸯玉器和晨光珠绣等文化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还先后创排了《一画开天》、《麦积圣歌》、《邓宝珊将军》、《关山月》和《姜维》等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优秀舞台艺术和旅游艺术精品。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大概归纳如下:

(一)政府宣传形式多样,但收效甚微

近几年,天水在宣传方面可谓形式多样,如媒体宣传、广告宣传、影视推广、以及在不同省份不同形式的推介会、甚至还组织了文化宣传考察团、宣传文化干部培训班等等。为了提升伏羲文化的影响力,还邀请了一些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作家、文艺家来天水参观考察,通过其学术文章的影响力和文艺作品的艺术穿透力宣传伏羲文化。在每次伏羲文化节来临之际,从全世界邀请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社团组织代表来天水祭祖。细究以上宣传方式,都是政府在自导自演,投入以政府为主,收效甚微,对天水的发展贡献率也不是很大。

(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法规政策不完善

天水文化产业的管理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县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同时由于我国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大法,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基本法律也处于缺失,天水在文化立法上也没有突破。

(三)发展能力不足,金融扶持力度不够

天水的文化产业以国有单位投资为主,私营单位投资力量薄弱,总体水平差距较大。长期以来,文化事业主要由财政供养,其发展主要靠政府投入,而民间资金还没有被正确引导到天水的文化产业建设中来,民间投资者还没有看到文化产业发展前景。为此天水文化产业存在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扶持力度不够,投融资渠道单一,规模偏小等问题。

(四)文化产业人才匮乏,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文化产业人才短缺、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尖端人才不仅奇缺,懂经济、懂文化、会经营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缺少优秀的文艺策划、编导创意、网络技术人员等高端人才,更缺乏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文化领军人才,而且文化产业人才流失严重,文化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低。

二、对发展天水文化的建议

(一)改变宣传观念,引导群众参与文化发展

在天水文化的开发、保护和传承上,应当走群众路线。首先改变以往的宣传观念,将宣传经费放在教育当地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的建立上,使群众知道身边哪些是国家保护的、哪些是国家明令禁止破坏的。其次通过教育让当地每一名群众熟知身边的文物的内涵和价值,能够如数家珍般地对外介绍天水的文化遗产及文化旅游景点。再者让每一位群众成为一个免费的导游。这就需要将天水的大部分景点向每位天水市公民免费开放,让每一位天水人能够免费参观当地的文化景点,熟知每一个景点的意义,具备对外推介的能力。这就使每一位走出去的天水人都是天水文化的宣传者、推介者;每一个家庭都是旅游季节的接待单位、受益单位。这样,不但能减轻政府的各种压力,也能更快更好地提升天水文化的影响力。另外,现在的公民比较爱玩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大多数公民愿意将自己觉得比较有价值的东西放到网上晒一晒。向天水市公民免费开放景点,就有可能多一些义务宣传天水旅游资源的宣传者。

(一)加强科学规划,完善文化发展保障政策

在已经出台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基础上,制定天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晰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制定适合天水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形成尊重文化创新、保护文化创新的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天水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围绕落实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通过政策调控引导天水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抓好文化建设,建设文化特色园区

1、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求城乡普惠。天水应当加快对市县区级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升级建设,还应当针对不同市县区的不同资源优势打造一批体现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实现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免费向社会开放、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在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特色产业群上求突破。天水应当立足实际,进行全面项目规划,以伏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为主线,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并推行集旅游、温泉度假、休闲娱乐、养生保健、文化展示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园、部级大地湾史前遗址公园、三国古战场凭吊园、文化主题公园生态园等的建设。另外,应当新建一批集聚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全市的支柱性产业,其中以自然生态景观为重点。

3、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利用和传承上下功夫。基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天水应当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利用和传承,建设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和县区民俗文化博物馆、非物质文化传习所;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民居维修保护。积极参与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

(三)培养文化专业人才,构建新型的用人机制

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上,天水应当重点实施高端人才、文艺名家、优秀文化企业家、高素质理论宣讲人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打造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文化人才队伍。更应当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从制度上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企业或经营人员予以奖励。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方面应与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同等对待。建立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的新路径,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创造才干的有利制度环境。

(四)研究文化市场,打造文化名优产品

天水拥有许多名垂青史的著名人物和民间神话传说资源,这使天水文化不但储量大、品位高,更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有关部门应当成立专门研发机构,针对著名历史人物和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开发一批或一系列具有文学化的、符合逻辑的演绎的旅游纪念品,宣扬天水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天水的民间小吃、工艺等给予关注,并充分利用其起源、发展中的传说,使小吃、工艺等披上文化的外衣,增加附加值。对濒临灭绝或遭受严重破环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艺、剧种、武术等民俗文化以摄影、录音、修复等手段使之保留,并对民间资源实行市场化开发性保护措施,使其形成文化产品或文化产业。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主要抓好民间民俗文化的调查、评估、抢救和保护工作。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幼儿园科技节活动方案(收集6篇)
  • 下一篇:实用的投资协议书五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