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爱护环境保护论文(6篇)

时间: 2024-01-14 栏目:公文范文

爱护环境保护论文篇1

关键词:资源;环境;爱护;保护;中小学;教育

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保护自我生存发展的一项伟大事业和紧迫任务。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已对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提出了限制排放污染和治理方案,有的形成公约。上世纪90年代初,联会国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党和政府对资源与环境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提出节能减排、生态治理等等的具体防治措施,投入巨资予以治理,努力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效益型的经济发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我们社会,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普遍提高,各行各业正在同志“科学发展观”的号召下加快落实,成效越来越显著。我国每1000美元gdp消耗的油当量已经从以往的0.6吨下降到0.3吨左右。作为中小学教育,在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美化校园、静化学习环境方面有显著成绩,但与新时期、新任务、新目标的要求相比,还不够全面和完善。今天我们还应当提出“要把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去”的响亮口号,让孩子们尽早加入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行列中,从小实践保护人类、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

其所以这么提,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让他们从小知道资源、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增强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产生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土地、水、矿产、粮食都是人类赖依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居环境的要素。没有这些基本的东西,人类就不能生存和发展,而且,这些物质如土地、水、矿产是自然资源,地球上总量有限,是不可再生的;有些资源越使用越少,直至可以用完,如矿产资源方面的煤、石油;据有关专家预测,世界上的石油以现在的速度使用从现在起仅能再供人类使用30多年,煤仅能再供人类使用150年左右。所以现在油价煤价都涨的很高。尽管油价现在有回落,可是从长远看,价高是一个不变的趋势。现在人类正开发新的石油替代能源——生物醇,开发新的动力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核能。粮食是农民伯伯在土地上耕作培育收获的产品,它是可以年复一年收获的,但土地如果遭到破坏,如有害物质给予污染,有害物质污染了水传导在土地上,使土壤结构中含有破坏庄稼生长的毒素,使庄稼或蔬菜不能生长,就不能生产粮食和蔬菜,或过度开垦土地严重沙化粮食种植要减产。而人的生育是呈上升的趋势,必然造成粮食短缺,形成饥饿,灾荒,威胁人类的生命。

二是让他们从小认识资源使用、环境变化状况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增强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产生爱护资源、保护环境,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使国家富强挤身世界之林的精神动力。我国建国五十多年来经济发展很快,gdp增长迅速,2007年达到24.66万亿元(合3250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比建国初期gdp增长了十多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单位gdp消耗矿产资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许多,而矿产资源回收率仅为30-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个百分点。以2003年为例,我国gdp占全球gdp总量不到4%,而我国消耗的煤炭占全球煤炭消耗总量的31%,消耗的石油占7.5%,钢材占27%,水泥占40%;环境污染也高出世界水平,我国排放的温室气体co2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平均每4美元gdp排放的co2,美国700千克,日本400千克,中国900千克,排放so2,美国2.3千克,日本0.3千克,中国18.5千克。平均每立方米空气含有的悬浮颗粒物,按微克计算,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60-90,2000年北京370,上海162,广州151,而美国洛杉矶1998年时只有52。单位gdp排放的废水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出10多倍。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也披露,我国1/3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水系的2/5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有人计算2003年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15%。当我们听到和看到这些信息时,产生许多危机的感觉,坐如针扎,一定产生科学文化、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念头,以便将来更好的治理环境、爱护资源,保护我们每个人的健康。

三是让他们从小克服浪费资源有损环境的小毛小病,养成良好的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同时通过这些青少年行动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形成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广泛的社会力量,促进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造福人民。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中小学生,特别是居住在城市的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存在有洗脸洗衣不注意节约用水,用电不随时关开关,吃饭不注意珍惜饭食,随意扔掉剩余饭菜,走不多远也爱让大人驾车接送,不仅多排车辆废气,浪费汽油,还形成街道堵塞;也还存在有走在公园、农地不注意爱护庄稼、花草、树木,走在街上有不注意小便去厕所、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的现象,有打扫卫生倒垃圾不往指定地点运送的情况,干净了自家门,影响了街道卫生、邻里卫生。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的青少年来说,只要知道了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危害性和产生了危机感后,都能自觉克服,逐步改正。并且通过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和宣传,能够引导家庭、社会,扩大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力量。这就如同《老外在帮我们清除心理垃圾》(《中国信息报》2005年11月24日第5版刊载)的事例一样,产生的社会影响是相当广泛的。这则消息是说:美国老人,已退休的法学博士路乞,客居湖北省黄石市,同武汉的环保志愿者一起沿路捡拾垃圾,清理环境卫生,在他的带领下,黄石市随后有数百名志愿者也都积极地参加了环卫义务活动。同样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也发生了这样的一幕。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还包括30多名儿童参加。我国的不少旅游者看到非常感动,从而参加了该行列。

那么,怎样的办法才能把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小学教育教学中去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5个方面的努力来实现。

第一、提高认识,广泛宣传,把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去。新闻媒体与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经常开展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的活动,不仅使社会各界受到教育,也使青少年学生受到教育,还使教育机关的学校老师、校长也受到教育,明确认识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自觉地把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贯穿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良性的教育互动,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这项工作。

第二、改革和充实中小学的有关教材教学内容,将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有关知识列入教材教学之中,使之内容在一些教材中占到一定比例。在小学三年级以上的《科学》中就可以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教材中;一二三年级的一些语数课本中利用编题、问题回答,适当编入有趣话题,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初中、高中地理可增设一些章节,专讲资源的地球存量、消耗及节约使用途径等问题,引起兴趣,留下深刻影响,从而使他们逐步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第三、加强培训工作,使各科教师懂得防止污染、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经济发展增长方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等等的一些基本知识,在教学中进行应用。

第四、修改小学生守则内容,充实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小学生可以落实在行动上的条款。例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珍惜粮食,不挑饭食等。

第五、以爱护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开展少先队队会活动、共青团组织生活会活动或班内讨论活动,联系实际想人类,畅谈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发扬良好的行为习惯,采取有组织的突击活动,清理一些公共场所卫生死角和景区塑料污染,在有益的活动中改正青少年自身存在的小毛小病,增强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激发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志向,加强学习,长大成材!

参考资料

钟兆修:《理性看绿色gdp》(《中国信息报》2005年11月23日第三版)

爱护环境保护论文篇2

一、高校开展环境保护公德教育的必要性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

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环境保护公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2~3]。大学生是国家的脊梁和希望,不久的将来,不少人将在各级政府部门充当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决定着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4]。在高校落实好环境保护公德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富有高觉悟的环境保护责意识,这是高校光荣使命和责无旁贷的责任[5]。在2010年度中外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大学校长们一致认为:把建设绿色校园作为大学行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感、绿色意识、低碳生活教育理念,并把这种理念渗透到日常生活、教学及科研各个环节,以求真精神、全球意识、生态文明意识为育人目标,着重培育环境保护复合型人才和具有高度环境保护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6]。总之探索和创新高校环境保护公德教育是践行十八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

二、高校现阶段环境保护公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三峡大学为例

(一).环境保护公德意识还未在大学生脑子里生根发芽

近些年来,尽管三峡大学开展了一些环境保护公德教育,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随有不少提高。令人遗憾的是,环境保护公德意识未在广大青年学子脑子里生根发芽,环保生活习惯和低碳生活方式差强人意。三峡大学几个校门口,一到晚上,烧烤摊点人满为患,废气熏天、乌烟瘴气,严重损害校园文化和三峡大学美誉度。乱丢方便食品袋子、方便所料袋、饮料瓶等白色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校园里三公里长的景观水渠“求索溪”,常年需三人打捞白色垃圾,每年耗资6万元之多,实在令人痛心。

(二)环境保护公德教育缺乏长效机制,没有因材施教

近年来,三峡大学上上下下越来越受重视环境保护公德教育,总的形式是好的,但还存在美中不足的地方。一是没有形成真正的长效机制,在开展环境保护公德教育中,通常是为了活动而搞活动,活动一过风已过。三峡大学环境工程和水工生态专业人才济济,就是治理不好自家门前的一条小溪“求索溪”,令人深思。原因在于重基金和项目、重文章和获奖、轻应用的价值导向作怪。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二是没有因材施教。在大学生环境保护公德教育中,没有针对不同学历、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相适应的培养方案。

(三)环境保护公德教育手段过于单调

三峡大学现有环境保护公德教育的手段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广告宣传,手段过于单调。在课程教学中,客观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实验课时偏少,联系三峡大学实际的少之又少。没有很好利用网络这一新时代利器进行环境保护公德教育。没有结合青年人的兴趣特点进行环境保护公德教育。

三、高校环境保护公德教育创新的思路和措施

(一)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行动纲领,倡导低碳生活新时尚

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领会其精髓,要让大学生时刻牢记保护环境的神圣使命,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倡导低碳生活新时尚,让热爱大自然、热爱地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治理校园环境,为环境保护公德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在三峡大学校园,有一条可爱的小溪蜿蜒穿过,给美丽的校园带来勃勃生机,那就是“求索溪”。求索溪总长约三千米,宽十至五一百米不等,是大自然给三峡大学的恩赐。遗憾的是:4~10月,水体浑浊、富营养化、“水华”爆发、蚊蝇滋生,损害师生健康和学校美誉度。治理求索溪富营养化,抽水循环,生物脱氮除磷,使溪水达到渔业用水标准,投放有观赏价值和有经济价值的鱼种,既能消减富营养化成分,又能美化校园环境,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求索溪治理可为环境工程和生态环境专业的学生建立一个理想的实习基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有助于丰富在校大学生实际工作经验,有助于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到环境保护伟大事业中去。

(三)开展高校环境保护公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开设环境保护类的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在科学技术哲学课堂中强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核心理论,开展丰富多彩的以求索溪治理为主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此立体渗透环境保护公德教育。

(四)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拓大学环境保护公德教育新思路

网络与新时代大学生生活行影不离,老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当利用网络,及时倾听广大学子的心声,并及时与他们进行交流,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在线答凝。

(五)发挥环境保护社团的示范作用

大力发展环境保护协会,鼓励更多大学生加入高校环境保护协会。协会在重要纪念日如:“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地日”、“世界无烟日”等,开展好相关主题宣传活动。协会要发动会员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不乱丢方便面袋、塑料袋、矿泉水瓶等白色垃圾,保护好校园景观水渠“求索溪”。拒绝吃烧烤,减少废气和烟尘排放,为净化三峡大学周边环境、提升三峡大学美誉度和美化宜昌市环境作出义不容辞的努力。

(六)加强环境保护公德教育宣传力度

在高校广播电台经常播放环境保护经典歌曲《地球的孩子》、《熊猫咪咪》等。在校园网站播放动《寂静的春天》、《可可西里》、《后天》、《我们同一个地球》、《快乐的大脚》等富有时代气息的环境保护题材的影片。这样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深切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更让他们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珍爱生命,热爱万物,热爱周围的一切,热爱社会,热爱地球。

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有奖征文比赛。演出环境保护题材的戏剧、小品和相声。组织环境保护知识竞赛。举办环境保护辩论大赛和演讲比赛。这些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公德宣传,让大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潜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神圣责任感。

(七)搞好高水平、跨学科和跨地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广纳英才,邀请高水平、跨学科环境保护专家来三峡大学,做客座教授、合作研究、作学术报告,让大学生与大师零距离交流。依托水电是三峡大学的特色,可举办以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生态影响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增强大学生的环境保护忧患意识,丰富大学生阅历,激发大学生环境保护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

(八)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寒假、暑假,组织学生到三峡库区、家乡的江河湖泊,进行环境污染现状实地调查。污水中有些什么有害成分?来自何方?排到何去?排污总量是多少?在环境中发生什么变化?对周边庄稼、人、家禽、家畜有何影响?该如何处理这些“三废”?让学生对环境保护认识更加实感化。

爱护环境保护论文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环境意识;课堂教学

当今我国的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盲目的追求经济增长价值,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发,才导致了环境污染物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因此环境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地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新课标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基准,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围绕这一内容,教材中许多地方都涉及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为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交叉点,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小培养孩子的环境意识,利用生物课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保知识。

1、把握好渗透课。生物课涉及环境内容很多,可是有的课涉及的环境内容不突出。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及时挖掘。例如:结合植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教师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教学,介绍青蛙、鸟类对人类的益处时,要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体生理卫生”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

2、上好典型课。这类课涉及的环境内容比较多。初中生物中的“生物与环境”一章,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章节,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师在这一章的教学中要注意:

第一,要注重教学方法。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所以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知识,转为启发的探究式教学。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放映学生收集的滇池污染、沙尘暴等等资料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树立起环保的观点。

第二,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如果只从理论上讲,学生容易产生繁琐枯燥的感觉,所以,教师应从大家身边的事例出发,适时进行环境教育。例如我们东北经常遭受的沙尘暴的袭击,黄沙蔽日,举步维艰的天气,就是植被遭到破坏最好例证。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第三,要树立危机意识。在讲“人口与环境”时,对比我国和世界人口剧增,各种资源面临危机,粮食严重短缺,数亿人口面临饥饿等现状。在学习”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时,列举全世界每年灭绝的野生生物达4万余种;现存的我们熟悉的大熊猫不过1000头左右,,的亚洲象不足50头,野生华南虎不足30只等等。地球沙漠化严重,绿地在消失,很多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的边缘,通过这些知识的了解,让学生有了危机意识,就会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二、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我们开展的课外教育活动主题是:“爱护环境争做环卫小卫士”。建议学校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

首先,搞好宣传活动。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墙报进行宣传展览,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更多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自觉保护环境。

其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组织学生课余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居民小区等,考察河水污浊的程度、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灰尘,使学生意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到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学生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再次,成立环保活动小组。成立环保活动小组,积极参加校园绿化建设、学习饲养小动物、进行生物小实验,参加社区环境建设等等。学生们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

爱护环境保护论文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同样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是保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事关千秋万代的大事,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环保教育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今天,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新形势新课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

一、正确认识环保,树立环保意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是一个“地球村”,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在痛苦的。人口激增、水质污染、水土流失、生物资源衰退以及地球大气层变化等严重问题一次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为了我们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作为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该从小爱护环境,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大到关心全球环境问题,小至节约一滴水、不乱扔一张废纸、爱护一棵草……

二、深入研究教材,挖掘环保素材

在语文课上,将语言文字练习与环保教育相结合,既是可行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所选编的教材中,有不少是涉及环境保护内容的课文,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从实际出发,因课制宜,认真吃透和掌握教材,做到文道结合,水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例如在教学《长江》、《黄河颂》等课后,我让有条件的学习上网查找资料,看水土流失除造成黄河的变化外,还引发了什么恶性后果?经过上网查找,他们搜集到了98年长江发大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江上游的植被破坏和人们无节制的乱砍滥伐所导致,了解到目前黄河面临着工业污染治理举步艰难,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污染加重的状况,污染形势十分严峻等。这些资料,对学生都有深深的触动。又如在教学《那树》时,课前让学生先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树木砍伐,破坏环境的危害,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思考:①对于一棵阻碍现代化建设的千年古树我们应该怎样处理?②我们中学生能为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做些什么切实可行的工作?针对上述问题,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表示一定要积极参与保护树木、植树造林,不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精心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可见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体会到人类生存环境遭破坏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这样通过教学,就能够把环保意识渗透、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去,使他们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必要性。

另外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例如结合散文、说明文、游记等体裁给学生们安排自然为话题的作文,使学生在抒发对美景的喜爱的同时,既得到了美的教育,又强化了环保意识。

三、利用现代手段,强化环保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教媒体走进语文课堂,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幻灯、录像机和多媒体电脑等手段,向学生展示我国乃至全球令人堪忧的环保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二十一世纪环保工作的前景,强化学生对环保问题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学生认识到:应该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爱护我们居住的家园。例如在教郦道元的《三峡》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峡神奇秀丽的风光,把三峡工程近期进展情况用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比课文中描写的三峡与现代三峡的异同,认识到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讨论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教《筏子》时,通过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黄河的恢弘气势,培养学生的热爱之情。同时播放有关黄河环境污染、缺水断流的惨状。触目惊心的情景强化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学生清楚认识到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开展课外活动,实施环保行动

爱护环境保护论文篇5

1.综合性的体制管理模式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在保护管理体制中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综合性组织模式。其中,历史苏格兰(HistoricScotland)是苏格兰政府的执行机构,6代表苏格兰部长7对苏格兰的历史环境进行相关的宣传、推广及保护活动。它不仅负责苏格兰所有的世界遗产地管理,同时也负责与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相应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爱丁堡市政府(EdinburghCityCouncil)是国家、中央政府的延伸和代表,它主要负责规划开发、土地使用,直接管理、监督和协调各种遗产保护,颁布城市范围内建筑遗产以及世界遗产地的特殊法令等。在市政府机构内部有专门的世界遗产官员来处理与世界遗产相关的各项事务,并在进行城市规划系统的审批阶段起到关键的作用。8这两者作为主导,负责了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与大部分资金拨款。同时,爱丁堡老城新城还设有相对独立和专业的咨询执行机构爱丁堡世界遗产信托(EdinburghWorldHeritageTrust)9,它作为第三方中介,专门处理与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有关的具体性事务,其与行政机构的紧密联系,内部以职业专家学者为核心组建技术团队,确保可以对各项保护管理项目提供经费保障和实际的技术支持,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政府因缺乏专业经验而对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还有科本协会(CockburnAssociation)10、苏格兰建筑遗产协会(ArchitecturalHeritageSocietyScotland)11、苏格兰城市信托(ScottishCivicTrust)12、苏格兰国家信托(NationalTrustforScotland)13等民间社团组织,共同对爱丁堡老城新城进行重要的监督、教育和推广作用。这种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专家咨询机构、民间私人团体同时参与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运作体系模式范围广泛、执行严格,且较为完善,确保了在爱丁堡老城新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相对开放性、科学性和公正性。

2完善具体的法律保护体系爱丁堡十分重视在规划系统和调控方面对老城新城的建筑、历史环境进行严格保护管理。其规划政策法令、古迹保护法令、历史环境政策条例主要来自国家、区域、地方三个不同的层级。在国家宏观层面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作为区域和地方的规划政策框架的基本法《1997年城市与乡村规划法(》苏格兰()TheTownandCountryPlanning(Scotland)Act1997)、《2006年规划法》(苏格兰)(ThePlanningetc(Scotland)Act2006);专门针对单体建筑、纪念物以及具有独特考古和历史价值地区的保护法律《1997年规划(登录建筑物及保护区)法令》(苏格兰)(ThePlanning(ListedBuildingandConservationAreas)(Scotland)Act1997)、《1979年古迹及考古地区法令》(1979AncientMonumentsandArchaeologicalAreasAct);苏格兰历史环境保护管理基本政策的指导文件《苏格兰历史环境政策》(ScottishHistoricEnvironmentPolicy)(SHEP)14(2008);苏格兰政府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政策法规《苏格兰规划政策》(ScottishPlanningPolic)(SPP)15。在区域层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发展规划》(TheDevelopmentPlan)、《爱丁堡与洛锡安区结构规划》(EdinburghandtheLothiansStructurePlan)。与苏格兰政府国家、区域政策法令相比,由爱丁堡市政府颁布实行的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则更为详细,如《爱丁堡城市地方规划》(EdinburghCityLocalPlan)(ECLP)16、《爱丁堡保护区特色评估》(ConservationAreaCharacterAppraisals)等,它们十分有效地对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建筑以及整体景观环境进行保护,同时也更具有实际操作性。由以上分析可见,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从国家、区域、城市的不同层面,构成相当完善具体的法律保护体系,从根本上保证对世界遗产地建筑环境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法律内容较为细致、规范,并且具有量化标准,例如,在《规划法》中,不但明确规定了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四个要素“必须具有建筑学价值、历史学价值、普遍价值和与国家重要人物或重要时间相关”,而且还细分了相关的时间标准,因此具有很强的操作性。17其次,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均将文化遗产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通过对规划开发进行评估控制,来防止对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值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加以学习。此外,在其法律法规中“保护区”的特色评估政策也十分具有借鉴性,目前爱丁堡共有39个保护区,其中的中世纪旧城保护区、乔治亚新城保护区、迪恩村庄保护区(DeanVillage)以及西端保护区(WestEnd)构成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区域的大部分,对爱丁堡世界遗产地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保护。一旦世界遗产地内有新开发项目进行申请,保护区的特色评估就可以与现有法定规划政策,具体导则以及特定场地的发展要求等一起,共同建立起框架,来严格评估和控制新项目对保护区特色和形象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对遗产地规划政策以及开发控制决定的建议提供了合理的基础。

3多元化的保护方法策略在完善的体制安排与法律体系基础上,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地还通过多元化的方法策略,积极保护老城新城的历史建筑及景观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遗产地投资、旅游环境,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更大的空间。为了复兴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的历史价值和提高公共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爱丁堡进行了“首都街道”计划(CapitalStreetsProgramme),CastleStreet、St.AndrewSquare、Grassmarket以及RoyalMile、SouthBridge等世界文化遗产地老城新城中的街道广场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和改善(图2)。爱丁堡还进行了店面标志和广告视觉景观控制的项目尝试,即在爱丁堡老城新城最主要的街道RoyalMile沿街区域范围内,所有新店铺采用的标志都需要得到苏格兰政府的规划审批许可,而原有店铺如果会对保护区的特色和形象产生明显的破坏,政府也能够要求其进行去除。同时,爱丁堡也十分注重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和文物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取得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共赢。目前,爱丁堡老城新城中约有75%的建筑为A,B,C级登录建筑,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以及职业保护专家提供的建议保证了众多法定登录建筑在单体结构、建筑环境、庭院、建筑室内等方面进行整体性保护。18为确保保护工作与新建筑建设之间的协调共生,相关政策从原先登陆建筑以“最佳的使用方式是延续原建筑的设计功能”为主导过渡到以持续合理发展为标准的改建方式,改建中应尽量减少变化,并适应新的抗震、防火、卫生、结构规范等建筑标准,符合无障碍设计标准,使建筑利用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具有适应性。在老城区,一些新建建筑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原则下,采用新技术、材料、建筑语汇反映时代特征,在设计中都很好地参考了老城传统建筑的形式与特色、保存了文化价值的理念,并有机融入其周围环境,保持与历史、景观的紧密联系。它们与老城区历史建筑相互辉映,共同构成爱丁堡独特的城市特色。比较成功的案例如苏格兰国家博物馆、Canongate112、苏格兰诗歌图书馆等(图3)。

4多方位互动式公众教育爱丁堡通过多方面资源的整合,确立了世界遗产层级化教育的原则,在大学、中小学、普通民众等不同年龄段、教育背景层面,构建起一个互动性强、立体多方位的世界文化遗产公众教育网络体系,以此推广世界文化遗产,提高城市历史遗产保护意识和价值观,增强城市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对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产生了十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在高校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爱丁堡大学的苏格兰遗产保护中心(ScottishCenterforConservationStudies),设有专门的遗产保护硕士学位。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理论与研究是其中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同时,有关爱丁堡遗产保护管理的研究不断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世界遗产历史、考古、环境监控报告、气候变化影响、项目保护报告、城市经济发展、游客分析等。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爱丁堡还针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每十年召开一次国际性的系列学术会议。以上研究为《爱丁堡世界遗产管理规划》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并正确有效地指导了爱丁堡世界遗产教育的实践。针对青少年为核心开展遗产教育也是爱丁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爱丁堡在中小学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课程、讲习会、设计竞赛等推广工作,例如CurriculumforExcellence、AuldReekiesession、LOOKINGuP!19等,以此来提升青少年对世界遗产及其价值的认知。这些项目目标鲜明、可操作性强、形式多样生动,通常以爱丁堡世界遗产地研究的某个特定主题为目标,在过程中不仅局限于建筑或历史单一细节内容的讲述,而是将世界遗产地的研究内容与学校实际课程内容相结合,丰富有趣的项目整体策划在读写、艺术、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均提供了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技巧的可能性。在普通大众层面上的教育则更为社会化和日常化。爱丁堡主要通过主题展览、大众传媒(电视节目、网站)、导游线路、城市活动、宣传出版物等多种方式途径,来提供多样化信息,增强民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度和热爱感,培养人们自觉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其中的“爱丁堡开门日”(EdinburghDoorsOpenDays)活动20已成为爱丁堡每年一度最盛大的建筑、遗产、文化节日,DOD其实是欧洲遗产日(EuropeanHeritageDays)21的一部分,在爱丁堡已举办20年,由科本协会组织,与爱丁堡市政府合作,每年向公众免费开放一些最好的,现代的或历史悠久的建筑,其中的许多建筑在平日是不向公众开放或是需要收费的。这些建筑遗产大部分位于爱丁堡的老城和新城,活动历时两天,包括导游、文化活动、展览、讲座等,大大增强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二、结语

爱护环境保护论文篇6

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为此,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怎样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教学风格上展露激情,深化环境道德教育

德育本身就是一种个人素质的修炼和提高。对于教师,其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只有以身作则,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才能真正感动学生,达到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要实现这一点,在课堂上应该做到展露激情。

地理知识包含着无数的自然景象,自然景象又构成了我们生活着的大千世界。一个热爱自然的地理老师,才真正意味着她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只有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才会满怀激情,才会获得教学的成功。比如在进行大陆的教学时,我们以这样的引言来开始教学:“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一幅幅逼真的画面,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又比如在进行自然资源的教学时,我以这样的方式导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是地球母亲,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春天。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是春天的主旋律。但是,当前在我国,无论是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其它资源,其保护、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形式,都不容乐观。我们不得不问一问:地球的春天,是永远的吗?我们不能不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善待地球母亲?应该怎样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万里春光?”一段严肃庄重的引言,引发了学生的深思,让学生了解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情况和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在对地球热爱的情感中具备保护地球母亲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可见,老师在课堂上饱含激情的教学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逐步形成地理教学的基本观点,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新教材的使用为环境保护教育提供了契机。中学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例如:在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活动题中文字素材黄河断流、蚌埠城市水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乱占耕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湖泊退化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我国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并严重短缺等;另外还有以漫画形式出现的如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就地取“材”等以及配置的《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的调查报告和《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家庭用水调查》;还有世界地理的大气环境与大气质量等等。通过一系列例子的举出,使学生不仅认识到学习地理学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在脑中树立环保的意识,总之教师要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抓住有利时机,注重启发和引导。教师积极利用各种新闻媒介报导途径,及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环境保护手段、进程。

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从而加强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在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其环保技能,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随着新一轮课程的实施,我们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并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环保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事做起,激发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能力。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范例(12篇)
  • 下一篇:班主任年终工作总结(5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