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6篇)

时间: 2024-01-16 栏目:公文范文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篇1

关键词:多科性大学特色核心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大学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赢家,大多高校提出了促进学校发展的思路。本文就如何构建多科性大学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发展作出分析。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自1990年美国著名学者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以来,西方大批学者紧随其后,特别是美国麦卡锡公司研究结论——“核心竞争力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使“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为显学,且被引入经济、管理以外的许多领域。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大学核心竞争力有以下特征:技能特征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包括科研能力、科研转换能力、教学能力、培训技能等。

用户价值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也应该满足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追求体现在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消费者(社会、家庭、学生)的需求和偏好上,如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个人兴趣爱好的满足、家庭与个人对教育回报率的期望等。

资产专用性。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大学核心竞争力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市场资产。表现为学校和其市场或顾客的关系,包括学校声誉、学生选择倾向(学生报考志愿)、学生分配状况等。学校声誉有品牌效应,声誉好的学校往往能吸引优秀的师资与高素质的学生。学生对学校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学校状况的评价与对专业教育的选择。毕业生的就业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职业领域乃至社会公众价值观的写照,通常综合反映出社会对学校的声誉、教学质量、课程设置、管理水平乃至大学精神的评价结果。市场资产直接涉及到师资来源、生源与分配,所以成为竞争优势的核心。第二类是知识产权资产,这类资产是受法律保护的一种资产形式,包括技能、版权专利、各种设计专用权等。因此,高校科技发明专利,著名讲座、讲演的录制与发行,学校校徽设计等,都是学校不可估量的资产,应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法,对其予以严格保护。第三类是人力资产,它是体现在雇员身上的才能,包括整体技能、创造力、领导能力、管理技能等,是学校获得竞争力的基础。学校的竞争优势往往显性地表现为人力资产的实力,所以很多大学都把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作为重中之重。第四类是基础结构资产,是指学校得以运行的各种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包括管理哲学、校园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交流、网络系统和金融关系等。“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更是大学难以计量的精神财产。专用性是学校长时间积累与沉淀的结果,难以复制和模仿,因而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培育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核心阶段

大学一般竞争力向核心竞争力演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开发与获取核心专长和技能”、“竞争要素整合”和“核心竞争力更新”等阶段,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都要经历这些阶段。

在开发阶段,主要是确立价值目标,明确自身特色,“尤其要重视开发掌握关键技能的人力资源,防止关键人才流失”。在整合阶段,主要是围绕价值目标将特殊技能、人力资本、领导才能、组织管理甚至大学精神等融合在一起。“要克服单纯追求科研成果、升学率、院士和教授拥有量的倾向,而以识别知识体系为前提,把技能追求放入整个知识体系中,在要素的相互依存与联系中培育核心竞争力”。“切忌片面强调有形资产的投入,注意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整合。”

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四条途径

第一,制度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虽有赖于各大学的自身努力,但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必须在宏观上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创造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第二,知识管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该来自大学组织内的集体学习、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来自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通过创新价值观和管理观念、优化校园知识共享体系、改进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激活知识价值等有效措施,加强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不仅决定大学整体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也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第三,创建知识联盟。知识联盟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具有学习灵活、风险小、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它可以让不同的学校共享资源,并通过学校之间的合作创造新的知识或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转移,有助于从战略上更新或创建新的核心竞争力。第四,保持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院校间“同质竞争”将长期存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是确立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实现“异质生存”,而并不是把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优势都弃之不要,“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曾经形成的特色,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层次。”只有依靠优良的办学传统,才能培育出核心竞争力。

第二,对多科性大学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学校定位

大学定位,是当前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全国高校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兴起有多种因素,教育部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五年一轮次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将“学校定位”列为评估指标体系18个二级指标之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并加速了高校定位的研究和实践。从目前实际来看,我国主要有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单科性大学等不同类型,多科性大学又因其内涵的差异而有多种类型。

由于多学科大学所拥有的学科专业设置的不同,多学科大学的类型是比较多的,但无论何种类型的多学科大学,都不是多种学科平分秋色,而是拥有自己的品牌,有各自的主体专业。

以经济类院校为例,在当前情况下,经济类院校是一般性地定位为多科性大学,还是定位为在突出其中经济学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兼有其他学科的大学?笔者认为,突出经济类学科主体的办学定位,关系到经济类院校的生存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校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尽管目前不少经济类院校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大学,但经济类专业的设置,仍然是经济类院校的主体专业和品牌专业,是其强项,在相当一段时期之内,这一地位难以改变。这是经济类院校存在的基础,也是其安身立命之地。

高等教育的区域性,首先会影响到高校服务面向的定位,其中地方高校必须要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进一步辐射到其它地区。其次,区域性经济的发展特征会影响到高校的学科和办学特色的定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特征有很大的差异,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的人才需求总量、科类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具有不一致性。处于这三类地区的高校,在学科建设的侧重点和办学特色上,要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此外,办学的区域性特征还会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规格的定位。所以笔者认为,多科性经济类院校应该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努力实现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现代化,专业特色突出,教育教学质量高,科研成绩显著的阶段性目标。

办学理念

所有特色鲜明、办学成绩显著的世界著名大学,都具有鲜明的办学理念。耶鲁大学的“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是该校实施教育目的多重性和坚持人文主义精神及“自由教育”原则的理论基础。麻省理工学院以“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为办学理念,是该校形成办学特色的依据。

随着经济市场化对有劳动者和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人才的需要的增加,对传统教育特别是传统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所经济类高等院校,我们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都成为高校在人才培育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为指导,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增减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中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求实、创新”是现代大学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将推动教育创新,因此,“求实创新”,是现代大学迎接世纪挑战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办学理念。所以,本文认为,建立以“以人为本、求实创新”为内涵是建设现代多科性大学的办学理念。

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方面,首先要建好一批重点学科,要把目前具有一定优势的经济学科和工商管理学科等做大做强;其次要巩固和壮大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科;第三要新建一批有适应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学科。在队伍建设方面,首先要建设好一支一流的教学科研队伍,要在用人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增强已有人才的凝聚力,发挥其创造力。引进一批新的学科领军人才;要建设好一支一流的队伍,要以年轻化、专业化、现代化为方向建设干部队伍。

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

纵观国外著名大学办学特色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服务社会,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发挥优势,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未来10-15年中,多科性经济类院校应努力形成以下特色。

区域特色。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处于这三类地区的高校,根据不同的地区理所应当地要具有地方特色。无论从专业设置上,还是学校的研究和服务重点上,都要突出地服从和服务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篇2

核心竞争能力基本构成要素探讨

核心竞争能力的特点是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以及组织管理、企业文化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1.“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企业是现代企业,不应盲目发展,企业应有一定的发展规划或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利润定位、资源定位、技术定位、战略定位的整合,企业只有具备一个完善而科学的发展战略,并对企业发展战略随时组织实施、校正和管理,确保企业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才能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作为一个构成要素考核企业竞争力在目前的考核指标构成中尚属一个创新。现代的企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传统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机遇性和投机性,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发展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2.“企业的R&D能力”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不断积累、整合和完善的过程。而这些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都必须具备独特性、个性、不可仿造性,即异质性。如果核心竞争力不具备这种最起码的特点,就不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从“核心”二字出发,在企业内部资源中最能体现“核心”二字的应该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而企业今天的“核心技术”不等于也是明天的“核心技术”,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是全球化的市场。在异质的基础上求“发展”,从“发展”角度出发,通过不断地发展,企业的“技术”才能始终走在科学的前沿,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

3.“企业核心组织管理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保证。“组织管理能力”也应是企业独特的组织管理模式,而不应是现存的一般意义上的“PDCA模式”、“A模式”、“E模式”,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原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扬弃,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出新,研究开发适应企业自身需要的,并能反映企业个性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管理优化,企业在管理上才具备真正意义的核心竞争力。

4.“企业核心营销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根本。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实际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在企业的“营销能力”方面,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必须通过市场配置才能体现。企业在竞争中将会面临客户侃价能力、供货商侃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以及竞争对手的威胁。因此,企业必须拥有一批忠实的顾客,才能保证企业具备独特的营销竞争力,独特的营销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巩固现有的市场份额,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提供竞争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客源保障,化解各种潜在的威胁。

5.“企业规模扩张能力”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少部分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组建行业集团,成为本行业中少有的几个寡头垄断企业,最终成为行业垄断的大企业。企业在目前的无序市场竞争中应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只有具备这种规模优势,才能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具备竞争力。这种规模不是一种企业自己的生产规模,而是一种通过资本经营、“品牌”经营,所能控制的一种生产规模、市场规模、资本规模,是现代意义上的规模。

6.“企业文化凝聚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表现。企业独特的创业精神,体现着企业团结、奋进的文化背景,具备这种背景的企业,才是一支顽强的队伍,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激烈竞争中才能做到拖不垮、战必胜。

通用汽车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能力上;肯德基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凝聚力上;SONY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战略管理能力上,Intel和Microsoft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R&D能力上;法国的阿科尔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凝聚力上。通过对这些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战略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6个要素都有可能培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价值取向研究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而言就是核心生命力,它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这种综合实力包括了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的信用、信誉、形象、文化,无一不囊括于核心竞争力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终极目标应是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企业价值在不同的环境与背景下,其涵义不同。在会计学里,企业价值等于企业资产(A)的价值,它等于企业的负债(L)加上企业的股东权益(E)即:A=L+E。而企业资产的价值A则是由企业购入机器、设备、厂房等资产的原始成本决定的。因而在会计学背景下,企业价值往往和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有关。按照不同的需要,企业的价值有时指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即被定义为企业总资产的价值减去企业总负债的价值。企业价值有时也指企业的重置价值,即建造同样规模、具有同样装备企业所需要的市场价值。由于这些定义有这样或那样的致命缺陷,我们采取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定义,认为企业的价值为企业的市场价值,它是企业股票与企业债务的市场价值之和,而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等于企业发行股票数与股价的乘积,即企业的价值(V)=企业的股权市价(S)+企业的债权市价(D)。债权的价值等于其预期期票的现值加上最终票面价值的现值;股票的价值为股东在未来N年内所获未来收益的现值。企业的价值是企业未来的剩余收益资本化,它是企业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由此可见,企业的价值是由企业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决定的。在计算企业的价值时,剩余收益流量是企业价值的决定性的变量。如果一个企业的预期剩余收益流量越多,企业对资本提供者的回报也就越大,因而对企业的所有者来讲也就越有价值,企业价值也就随着企业预期收益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包括,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等。

一、核心竞争力的识别。管理的第一项工作是识别出企业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要找出企业现有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它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它由哪些要素组成,它的表现形式是怎么样的,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如何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它被企业高层管理和企业的员工认同到什么程度,它是否能用比较清晰的语言(口头方式或文字方式)表达出来。

1.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让本企业给市场(顾客)带来长期性的利益?2.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让本企业在同行业中保持长期领先地位?3.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使本企业取得长期性的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经济效益?4.该产品是否是本企业现有产品组合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产品之一?该技术是否是本企业现主流产品领域开发生产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或几个关键技术的组合?该能力是否成为本企业关键性的经营管理能力之一?5.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是本企业独家拥有的,或者是在同行业中最优秀的并被公众认为是最优秀的?6.其他企业要模仿本企业的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是不可能的,或者是要模仿所花的代价极大而使这种模仿几乎不能成功?7.该产品、技术、销售、文化或管理是否能够给企业发展提供有很大的延展空间,能使企业在现事业领域或新事业领域中捕获富有潜力的新商机?8.该产品、技术是否能经不断研发,保持其相当长的寿命期,而且企业能够自主地进行这样的研发?

这套识别问题方法应用时也可以使之定量化。如用统计调查的方法为各个问题设置评价尺度,使识别工作定量化。

二、核心竞争力发展的规划。面临着动态的经营环境,企业必须要有个富有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计划,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常胜不衰。哈默等人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机会匹配理论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规划思路。

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艰苦仔细的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这就要求企业首先是要取得对将要培育的新核心竞争力的一致认识,并将其列入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中;其次是要保持负责培育新核心竞争力工作班子的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再次是要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做保证。最重要的是自始至终都要有企业高级管理层的参与,工作组要在他们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法有自我完善法、自我提升法、兼并法等。

四、核心竞争力的部署。企业必须发展一种自觉部署其核心竞争力的机制和能力,使核心竞争力能及时、有效地延伸到最需要和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企业关键性人才要集中应对真正有挑战性的项目,捕捉最有效的商机。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篇3

关键词:竞技体育;公共价值;职业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1-0008-06

Abstract:Theyear2014isveryimportantforChina'ssports,inwhichanumberofpolicieswereadjustedandthenationalfitnessstrategypushedthesportsreformtoanewhigh.Underthenewhistoricalcontext,rationalthinkingisusedtofindthenewsocialvalueofcompetitivesportexpressedinthestrategicadjustment.Alongwiththesocialprogress,thecompetitivesportshaveproducedderivativevalueandalienationvalue.Thepublicvalueofcompetitivesportsinthisstudyistheinnovation.Thisstudybyusingtheliteraturematerialandlogicanalysismethodtentativelyexploredthepublicvalueofcompetitivesports,includingitscharacteristicsandconnotationandstructureonthebasisofthecleardefinitionofthecompetitivesportsframework.Itmakestheoreticalanalysisandinnovationfortheanalysisofthesocialvalueofcompetitivesports.

Keywords:competitivesports;publicvalue;professionalsports

伴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各项事业改革之声不断。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的出台,将此轮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更是凸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核心价值优势。2014年,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和政府角度对体育事业发展中全民健身进行历史定位,从1995年开始的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两翼齐飞的时代将出现战略性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在此时代出现了战略转型,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凸显具有新时代精神和新时代价值的竞技体育是必需和必要的。基于竞技体育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对竞技体育社会价值的过程及效果进行讨论是在新历史时期的理性价值发掘。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是在结合全民健身的公共利益表达基础上对竞技体育社会价值的理性解读。

1问题溯源

1.1体育的公共价值缘起

研究表明,体育起源于原始公共性活动,并在人类社会的公共性活动中逐渐繁荣:古代公共社会形成后,体育首次昌明;现代公共社会形成后,体育全面昌盛。换言之,体育总是与公民的公共性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公民身份、娱乐与健康、公民在公共空间活动。社会公共性需求越强烈,体育就越繁荣,公共功能的存在是体育发展的核心动力。

伴随社会发展,社会与政府、政府与公民的关系逐渐转移:从政府统治到政府管理、从政府管理到政府治理、从政府治理到政府服务。体育事业发展逐步成为解决公民自身利益表达和社会利益总体趋和的主要工具。因此,体育作为利益价值的平和与平衡工具在社会变迁及演进过程中均具有公共的价值形态。

1.2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相关概念界定

1.2.1竞技体育概念厘定

国内学者对于竞技体育的概念界定较为争鸣,主要在围绕“竞技”“体育”“竞技体育”进行讨论。本文对竞技体育的概念是以田麦久教授界定为准: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1.2.2公共价值

“公共”一词是狄冀在《公法的变迁》(1921)中首次提出的。基于词源意义公共价值可定义为同一客体或同类客体同时能满足不同主体甚至是公共民众(公众、民众)需要所产生的效用和意义。

1.2.3具有公共价值的竞技体育概念范围界定

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是构成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产业重要的推动力量。本研究所指竞技体育从纵向时间上看:农业社会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指竞技体育即是竞技体育全部社会活动作为整体进行讨论;农业社会后,职业化和商业化的出现导致了公共与私人的对立,竞技体育业出现归属异化问题,本研究在这一历史时期所讨论的竞技体育是指竞技体育活动中剔除以关注私人价值提升和商业价值为主的职业体育所剩余的社会总体性活动。

1.3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演进

1.3.1原始公共体育价值――前农业社会的竞技体育公共价值

人类历史上从原始阶段进入有记录的活动。在较为原始时代,以母系和父系为聚落的社会里,体育是每日生活之必需技能――狩猎、徒步、穿越、溯溪、奔跑、跳跃、舞蹈等,且均为原始体育形式。而氏族间的领土斗争、食物争夺甚至原始军事斗争都是一种竞技体育的原始形式,这种原始竞技体育是在目的性前提下对结果斗争的竞争表现,虽然此时对公共与私人的原始划分没有形成概念界定,但是从基本雏形看,具备公共价值的原始基本特征。

1.3.2朴素公共体育价值――农业社会的竞技体育公共价值

人类文明的车轮走过前农业社会步入了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开始形成。而农业中的劳动分工使得社会对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在此基础上延伸的竞技体育是在家庭和部落这一朴素组织下完成的,因此,我们说具有朴素的公共价值。

以古代奥运会为例,在持续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四年一度的古代奥运会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的盛会,而且更是一个全体古希腊人的全国性节日。“神圣休战”宣布之后,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奥林匹亚。此时的奥林匹亚成为一个巨大的公共活动空间:各城邦的代表参加祭祀活动和游行,政治使节缔结条约,艺术家展出作品,学者和教师研讨学术,雄辩家发表演说,商人展售商品等,可见古代奥运会其实质是城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公共活动。

1.3.3经济社会公共体育价值――工业社会后的竞技体育公共价值

进入工业社会后,公共与私人领域逐渐清晰区分,尤其是以资本主义为代表的以增加和保护私人财产作为利益追求的社会意识形态。资本的增加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使得劳动工作的职业化和资本的商业化愈发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体育领域中职业运动员、教练员、经纪人、经理人、管理人员等使得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劳动分工明确、产业化明显且对社会的产业贡献逐步提升。以体育赛事为核心进行商业运作的体育商业化逐渐将具有原始及朴素公共性的体育引入到具有新经济时代公共价值的体育中去。从发展角度看,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中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和商业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体育发展伴随社会进步所形成的发展方式,竞技体育的资本运作使其经济价值作用凸显而其他社会价值相对弱化。但是,从事物属性特点上分析,竞技体育依然具有公共价值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等鲜明和显著特点。从属性看,经济社会中的竞技体育是具有公共价值的。

2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特征分析

2.1公共性

公共与私人的区分界定是随着农业社会后家庭概念的形成而开始的,公民对私人领域的关注使得国家和社会组织等各领域更加凸显公共价值的意义。哈贝马斯认为,在高度发达的希腊城邦里,自由民所共有的公共领域和每个人所特有的私人领域之间泾渭分明,公共领域的自由王国和永恒世界与私人领域的必然王国形成鲜明对比。

竞技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由于竞技体育具有较强的综合社会价值,其产生和发展均是与社会发展产生良性互动的。竞技体育从其原发性产生区域、发展路径、演变的过程均是具有公共性,不仅体现在竞技体育本身是对社会领域的总体关注,更体现在竞技体育是建立在个人利益价值基础之上的一种属性表现。竞技体育的原始公共产生、对公民的公共利益关注以及个体个人价值提升均具有较强的符号特征。

竞技体育的公共性更体现在其相关社会价值中,如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等。竞技体育对公民个体社会化的关注,通过竞技体育形式的开展对青少年产生教育影响;竞技体育形式的文化符号功能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公共价值表达;竞技体育精神是以国家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利益表达,这些种种竞技体育的相关价值均体现了公共性的显著特征。

2.2非竞争性

非竞争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边际成本为零。边际成本指的是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例如增加一个竞技体育比赛参观者不会导致供给资本的增加。二是边际拥挤成本为零。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数量和质量。

竞技体育过程中,以参与者(以教练员、运动员为代表的直接参与者和以观众为代表的间接参与者)为例:比赛参与者增加的数量对比赛过程竞技水平高低影响较小;竞技体育观赏者的加入数量对比赛质量的影响较小。而在参与观众竞技体育比赛的所有消费者中,均不因数量的增加而影响其他消费者的观赏质量。因此,从竞技体育赛场本身的边际成本和竞技体育表演的观众的边际拥挤成本来看,均有明显的非竞争性特征。

2.3非排他性

非排他行是指某些产品投入消费领域,任何人都不能独占专用,而且要想将其他人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不允许他享受该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所有者如果一定要这样办,则要付出高额的费用,因而是不合算的,所以不能阻止任何人享受这类产品。例如空气、水。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对领域内的其他产品不具有排他性,对于公共领域内的竞技体育产品,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形式进行独自享受,即便是拥有职业俱乐部的股东也必须是将俱乐部活动置之于公共场域内才能发挥俱乐部的相关价值,且费用极大。而在竞技体育表演中(竞技体育产品服务过程中),更为明显的市场效果是:如果想获得更好的观赏角度和观赏效果则需付出较为高额的费用以享受产品带来的利益表现,这种特征是明显的非排他性表象。

2.4非资本性

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及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从概念上讲,资本是指能够创造、带来新增价值的价值附着物。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

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形态从封建主义社会转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形态的改变要求对社会中个人财富的保护逐步加强。以交换为目的的资本运作成为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更是第二部门与第一部门的重要分界标识。

竞技体育随着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改变,具有原始社会价值的竞技体育更多趋向于体现经济价值这一重要社会要义指标,以竞技体育项目为核心进行商业运作,将运动员职业化,将竞技比赛运作成商业表演秀均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异化。这种异化本身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带来的,是良性的互动结果,更是一种历史发展价值的必然体现。

在后工业时代,体育作为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化明显加强,作为公共产品的竞技体育从一定程度上是模糊区分其公私属性的。竞技体育资本运作、竞技体育赛事的产业化操作、职业体育的资本注入均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并发展明显,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是体现在资本社会中非资本运作所产生的部分价值。这部分价值隐匿于浮华的商业下,沉寂于繁盛的资本中。

2.5社会服务性

社会服务是指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直接为改善和发展社会成员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务,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生活福利、生产和社会。

竞技体育进入到工业社会后,对社会的价值体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体现就是社会服务。以奥运会为代表的竞技体育平台能够推动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这一方面尤以举办过奥运会的举办国为明显;竞技体育的开展能够推动青少年体育的开展;竞技体育的开展更能够有效调整社会体育资源的再分配,使得公共体育资源有效分配到各个领域尤其是体育薄弱领域;竞技体育能够推动社会文化和精神的传播;竞技体育能够推动和影响体育科技的发展并直接作用于全民健身和社会服务。

3竞技体育公共价值内涵分析

3.1内核:体育的公共价值

体育起源于原始公共性活动,并在人类社会的公共性活动中逐渐繁荣:古代公共社会形成后,体育首次昌明;现代公共社会形成后,体育全面昌盛。体育总是与公民的公共性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公民身份、娱乐与健康、公民在公共空间活动。社会公共性需求越强烈,体育就越繁荣,公共功能的存在是体育发展的核心动力。

体育的公共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主体利益的表达。衡量是否具有公共价值就是体现在客体对主体是否产生公共效用价值,如具有则归属。体育的公共价值首先就体现在人们能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起到各自的效用目的,而这种效果是一种非竞争与非排他的,是一种非资本性的利益表达,是公共价值的体现。第二,对社会价值的增加。公共价值还体现在增加被创造的积极属性,减少捍卫利益的消极属性。参与体育活动能够使体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能够通过参与使自身身体和情绪获利,能够使社会总体价值活动提升。第三,体育资源和体育需求的公共价值表达。体育能够通过参与者在使用体育资源时进行自身的价值和利益表达。通过体育的生活化表达对个人需要的利益述求;通过生活体育化的转变体现对体育资源的利益要求;通过体育参与能够使得体育资源得到有效分配,这种分配是对公共价值的直接体现;通过体育参与更能够使个体的自身需求和情绪进行利益表述进而完成体育的公共价值作用。

3.2公平:竞技体育平台的公共价值

体育从形成的基本形态看,从原始玩耍到具有体育雏形的规则化的游戏再到以竞技为特征标志的体育,这一朴素的体育发展过程均是以一个简单而又原始的原则,即:规则。

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对结果的未知和规则的公平。在竞技体育平台,无论身份、地位和社会背景及阅历是否相同,只要是同一场域内的参与者均是可以在同一平台进行竞争参与的。而平台的公平性是保证游戏得以继续的根本前提,这种公平性是古代奥林匹克遗留下来的文化内核所在,更是竞技体育之所以存在于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最大意义。

竞技体育公平的原则是对竞技体育参与者的价值尊重,是对竞技体育观赏者的价值趋力,是对竞技体育赛事组织者的价值要求,更是对竞技体育发展本身的价值追求。竞技体育的平台是平等的,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是对于项目发展本身亦是制衡的,公平是综合各方竞争利益后的伦理体现。

公平是法的核心,现代社会中,公平原则是对价值主体、价值结果的制度保障。而公平更是公共产品服务的价值判断之一。Kelly和Mulgan(2002)的研究认为公共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1)公共服务。公共价值的输出以公共服务为渠道和载体。2)结果。结果与服务通常会有交集,但结果中包含了更多隐形的但又确实存在的东西。3)信任与合法性。信任在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即便是此前的服务水准与结果目标都一大堆,信任的缺失也会减低公民从公共部门所获得的效用。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体现正如Kelly和Mulgan在公共价值研究中的一样,具有极强的公共服务特性,同时在公平的条件与规则前提下非常注重结构,这种公平的规则正是一种信任与合法。

3.3竞争:竞技体育利益体总体价值趋同的公共价值

竞技体育的主要规范是平等的规则,而至上伦理则是对竞争结果的重视。竞争是竞技体育最具代表性的范式体现,没有竞争谈不上体育,没有竞争更谈不上竞技体育。因为竞争,竞技体育参与者从中获得成长的体验;因为竞争,竞技体育观赏者得到过程式冲突体验。

从行为过程看,竞争是一种冲突,这种冲突是建立在平等的规则基础上的,是一种对最终利益追逐的过程,这种利益是在总体平衡基础上获得的。竞技体育的竞争中有优胜者,也有失败者,这种利益的制衡使得总体的利益一定是在竞争中找寻平衡的。就参与者个体而言,每次竞争是对自身价值的提升,每次竞争均存在竞争成功和竞争失败的可能,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个人价值的利益提升均是正向且积极的,因为这种竞争性冲突是使人能够社会化的,也是提升个人价值的方式。竞争的冲突使得参与者能够从中获得教育、文化以及精神价值提升,从总体归属看,这种具有伦理性的基于竞争体育的价值属性是具有公共价值的。

3.4服务:竞技体育的社会公共服务价值

竞技体育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公共服务价值,这种价值的体现伴随社会进步发展而向前延伸。竞技体育的原始雏形中,竞技性是在公共性之中表现的,为表达公共需求体现的竞技体育是一种目的性表现。伴随古希腊文明的进步,城邦利益的制衡,古代奥运会也成为一种历史必然。而作为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竞技体育表象,奥运会从古至今沿承发展,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举办的任一届奥运会上,作为公共事件(或称公共产品)的竞技赛事,均能够为特定的历史时期做出相应的公共服务:古代奥运会的冠军是城邦的骄傲,是族群的英雄,其影响作用对于所属城邦的军事和社会影响巨大;现代奥运会冠军的产生是伴随具有文化内涵的升国旗奏国歌的形式,而冠军的取得对所属国的项目发展和全民健身发展乃至青少年体育发展均具极大的推动作用。从功能上看,这是一种推动与引领。

竞技体育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在推动全民健身、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调配体育资源中是具有社会服务价值的。作为公共产品的竞技体育能够通过竞技体育比赛推动项目本身发展,更能推动所属项目的全民健身热情;作为公共体育产品的竞技体育通过比赛能够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影响,影响全民健身热情;作为体育公共产品的竞技体育通过比赛能够引领青少年对体育的向往与热爱,带动青少年的体育发展,影响一代人、激励一代人;作为公共产品的竞技体育能够通过竞技比赛使得某些公共体育资源合理地在项目和体育组织间进行配置与重构。基于以上分析,竞技体育作为公共产品的社会服务作用是竞技体育公共价值的体现。

4竞技体育公共价值结构分析

结构是指构成整体部分的组成要素。讨论公共价值的结构需要从构成整体公共价值的国家、组织和个人层面去研究和讨论。就竞技体育而言,本研究谈论的结构是基于组织机构思路进行的。对于竞技体育在农业社会前的工业价值结构较为原始朴素,在此讨论的竞技体育是工业社会后的竞技体育,具体结构如图1。

4.1基于国家主体的奥运会、国际区域性赛事的竞技体育公共价值

基于国家主体的竞技体育国际间的交流活动以奥运会和国际区域性赛事为代表。此类基于国家主体上进行交流与竞技的赛事旨在体现国家间的综合体育实力,而竞争实质则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科研水平、竞技团队综合能力等竞技体育要素构成的综合比较。以国家为主体的竞技体育赛事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类赛事,如奥运会;一类是单项国际赛事,如世界杯、世锦赛。

竞技体育赛事的开展从以国家为主体的前提去思考,其价值是全面和复杂的。但是,就其主体性质看是具有公共价值的。国家主体性体现在竞技体育的参与主体和需求主体上,从结果看,竞技体育的国家主体间竞争是竞技结果对竞技主体的客观反映,而这种结果无论直接影响亦或间接影响均能对竞技主体(即国家主体)产生良性效应,那么这种客体对主体的产生的效用即是公共价值。

4.2基于公共组织为主体的区域性组织竞赛的竞技体育公共价值

基于公共组织为主的竞技体育赛事是工业社会后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部门。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拥有法定的或授予的公共权力的所有组织实体。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组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个人或私人利益,其行为不会直接地或显而易见地影响其他组织或个人,如经济组织;但有一些组织其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公众,其行为对其他组织或个人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类组织则为公共组织。

体育公共组织的存在有效弥补了体育领域内“政府失灵”的赛事举办能力和精力,因此区域间非盈利性的竞技体育赛事就在组织内外进行交流与开展。这种基于组织的竞技体育更能体现出群众参与热情,更能体现出项目本身的价值,如美国的NCAA、我国的龙舟赛等均是这种类型。公共组织为主体开展的竞技体育是对国家主体的竞技体育有效补充,更是后工业社会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客观效用对国家、组织和个人乃至竞技项目本身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这种客观效用即是公共价值。

4.3基于公民主体的自组织竞技赛事的竞技体育公共价值

竞技体育是国家的,是组织的,但归其要素内核更是公民个人的。竞技体育从需求产生解决的逻辑上首先解决的是个人问题,其后是组织和国家。研究讨论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需要严格以人的角度进行思考。

后工业社会后,随着经济发展,余暇时间和可自由自配收入的增加以及休闲动机的多样性倍增,基于公民主体兴趣的自组织团体越发增多。个人以及自组织间的竞技赛事也逐步呈现自生长状态,公民间一对一的竞技较量与交流在公民个体间逐步增多,这与社会发展、个人追求以及价值提升的个人意愿均有关系。基于公民个体或个体基础上的自组织的竞技体育是对公民个人或小团队的价值关注,这种价值是公民建立在非私人的价值基础上的,从这个效果上看竞技体育此类结构是具有公共价值的。

5结束语

竞技体育伴随社会进步其社会价值在不断衍生与异化;公共价值是人类文明进入工业社会后出现了严格的“公”“私”划分后产生和发展的新型理念。价值异化后的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隐匿于凌乱的社会现象中,进入后工业社会,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极强的公共价值表征,从内涵、特征到结构均有明显显现。竞技体育的公共价值梳理将有利于明晰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核心关系,将有利于推动竞技体育在国家体育事业中的科学发展,更加有利于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竞技体育事业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1]董传升.论我国公共体育发展道路选择的基本问题[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4):6-9.

[2]吕树庭,卢元镇.为竞技体育正名[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9(2):1-4.

[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1-2.

[4]董传升.公共需求与体育演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4):1-4.

[5]刘建成.哈贝马斯的公共性概念探析――从批判到整合[J].教学与研究,2008(8):20-25.

[6]樊炳有,高军.体育公共服务――内涵、目标及运行机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28-29.

[7]Kelly・G・Moers・S&Multan・G・.CreatingPublicValue:AnAnalyticalFrameworkforPublicServiceReform[M].London:CabinetOffice,UKGovernment.2002.

[8]梁莹.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价值”与“价值中立”[J].中国行政管理,2012(5):105-109.

[9]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行动的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10]史康成.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R].在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的报告.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篇4

关键词:竞争情报;情报机构;评价

竞争情报服务,是从图书馆中分化出来,不包括为读者提供借阅图书资料所做的服务,是根据客户的要求,通过信息收集,归纳、整理、分析形成的独立的、经过加工的、为用户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的服务形式。竞争情报是建立在情报服务的基础之上,对某一事物或事件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分析,帮助政府实现对宏观经济的决断调控、企业社会对该事物或事件的市场分析、前景预测和发展趋势。

1竞争情报的定义

竞争情报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由于经济全球化,市场影响因素越来越复杂,企业为了在复杂的环境中站稳脚跟,要采取合法手段,了解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即开展竞争情报的收集与分析工作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竞争情报是指竞争主体为了保持竞争优势通过合法手段开展的一切有关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在信息社会,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深度加工,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分析,充分体现竞争情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协助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企业社会对产品的前景预测和发展趋势等做出决策和判断。

2竞争情报的应用

竞争情报(英文全称为CompetitiveIntelligence,简称CI)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的情报概念,是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和全球市场不断激化的产物。情报生产的目的是为情报用户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对情报价值的肯定通常是由情报用户的使用效果决定的。

2.1竞争情报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应用

通过一段时间定期对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反映当前的发展状况,同时指导下一步的调控方向,如:对某一地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的科技投入、收入总值、利润规模、政策扶植力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得出该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再如,国家统计局会定期(每个月、每季度、每半年、年终)统计和公布全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onsumerpriceinde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ocialretailgoods)、生产者物价指数PPI(producerpriceindex)、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domesticproduct)指标和采购经理指数PMI指数(英文全称PurchasingManagers'Index,是一套月度的、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制造业PMI、服务业PMI),并报送国务院向社会公开,以帮助国家了解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和预防出现重大问题而采取的重大决策。

2.2竞争情报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

竞争情报系统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活动激活知识成果,加速知识成果向经济生产领域的转移和渗透,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并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和经济效果,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竞争情报工作逐步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央,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在企业要做一个决定时,需要决定产生的影响和效果进行分析。正因为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对竞争情报的巨量投入也就不足为怪了,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大型公司企业,例如中国的海尔、微软、日本的松下、德国大众、ABB等,在公司内部早就设立了专司此项工作的“信息主管”或者“情报主管”,以便方便、快速、准确地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的做大作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有200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而在中国,中小型企业数以千万计,我国利用企业职工人数和销售额2项指标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实有工商注册登记企业总数为1191.16万户,中小企业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1%,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全国的60%,为各级地方财政提供了80%左右的收入来源。如此庞大的中小型企业,设置有情报机构的却寥寥无几,这就为社会上的情报机构提供了机遇,所以竞争情报在为中小型企业服务领域的应用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3竞争情报在文化教育体育领域的应用

体育竞争情报不是对某时某刻特点问题所做的具体回答,而是能够全面反映竞争变化的信息图像,体育竞争情报学包括体育情报、体育情报工作、体育科学、现代科技及自身理论与方法等领域,包括4个方面:竞争对手的研究、竞争环境的研究、竞争策略的研究和竞争力的研究。通过组建体育竞争情报团队,了解世界先进国家、体育教育的方针、体制、教学纲要、课程、教材及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借鉴适合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好经验、体育竞争情报意识和反体育竞争情报工作的培养。

3竞争情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情报对用户所具有的效用,是情报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情报质量的基本内容,价值一词最初的意义是指某物的价值,在经济学指交换价值,情报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情报的内容、情报来源的可靠性、对情报资料分析判断的准确性、情报传递的时效性和情报用户对情报的满足程度等。竞争情报可降低情报用户的决策风险,提高行动的效率,增加效益。通过针对性指数、新颖价值指数、时效性指数、准确性指数、结论和意见指数和专家(情报专家结合技术专家)指数建立竞争情报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竞争情报客观公正的评价:

3.1针对性指数

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竞争情报报告要有一定针对性,目前,对竞争情报有需求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企业、个人和政府部门,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情报的所体现的重点有所不同。

3.2新颖价值指数

新颖性是指情报没有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的事物。竞争情报所反映出的信息内涵需要新颖性,但是只具有新颖性而不具有市场和社会价值性的竞争情报是没有意义的,竞争情报的最大特点是能产生价值,即具有价值性,是会产生市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信息,没有价值性的竞争情报无异于一张废纸。

3.3时效性指数

竞争情报的时效性毋庸置疑,战争年代,一条时间恰到好处的情报可以导致一场战争的结局,现代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一条情报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抓住了时机,就是抓住了商机,所以竞争情报的时效性更加突出。竞争情报是情报研究人员评价独特的洞察力,发现不为人知的信息,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的参考依据,所以竞争情报的提供时情报机构自发提供的,不是政府和企业指派下来的,是自发提供的,这就要求竞争情报要具有前瞻性、预见性,要具有时效性。

3.4准确性指数

准确性指数是指情报所反映情况是否与现实相符,数据来源一定要准确可靠,要标明准确的来源和出处,以备查验。一个与事实有差距、失实的报告不仅误导了情报用户,更损害了情报机构的金字招牌。

3.5建设性结论和意见指数

竞争情报的结论要明确提出具有建设性意见,服务对象通过报告可得到明确的行动指示,如:为政府提供的报告,需明确提出政府可以再某一领域,具体某一产业行业进行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和资助,针对企业的报告,要明确指明企业的发展方向,具体应该在哪些产品中加大生产力度,在产品的哪些功能和功效上进行重点开发,消减哪些产品的产量,重点发展哪些产品。

3.6专家(情报专家结合技术专家)指数

情报咨询机构的研究人员属于情报专家,情报专家属于综合性研究人员,涉及多种行业,情报专家通过分析得出的报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通过与行业中的技术专家结合,对情报专家的分析进行完善、充实和评价,使竞争情报更具有价值。

4量化评价体系

该竞争情报量化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百分制,即100分为满分,6个指数中,针对性指数、新颖价值指数、时效性指数、准确性指数、结论和意见指数,每个指数的满分为16分,分为空缺、一般、好、较好4个级别,每个级别对应的得分分别为4、8、12、16分,专家(情报专家结合技术专家)指数的满分为20分,分为2个级别(每个级别对应10分)。只有情报专家对竞争情报评价和情报专家结合技术专家的竞争情报评价。

结束语

美国海军高级情报分析员埃利斯・扎卡利亚斯说,情报95%来自公开资料,4%来自半公开资料,仅1%或更少来自机密材料。可见,竞争情报完全可以通过公开合法的渠道获得。只要用心,处处都能找到情报,情报提供者利用上述量化评价体系对应和衡量自己所做的报告,繁删缺补,使竞争情报更全面、更准确的为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也为提升图书情报机构的服务级别、提高机构效益,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林雪华,宋丽华.图书情报和经济的关系[J].科技资讯,2007,2.

[2]杨玉芝.图书情报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前景[J].科学中国人,2000,10.

[3]戴曦,纪驿桥.知识经济与图书情报工作[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2000,15(2).

[4]蒋娟.知识经济下我国图书情报发展走向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3).

[5]王韵博.体育竞争情报及其在高校竞技体育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12,32(11).

[6]张静萍.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2012(12).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篇5

关键词:多科性大学特色核心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大学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赢家,大多高校提出了促进学校发展的思路。本文就如何构建多科性大学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发展作出分析。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自1990年美国著名学者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以来,西方大批学者紧随其后,特别是美国麦卡锡公司研究结论——“核心竞争力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使“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为显学,且被引入经济、管理以外的许多领域。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大学核心竞争力有以下特征:技能特征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包括科研能力、科研转换能力、教学能力、培训技能等。

用户价值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也应该满足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追求体现在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消费者(社会、家庭、学生)的需求和偏好上,如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个人兴趣爱好的满足、家庭与个人对教育回报率的期望等。

资产专用性。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大学核心竞争力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市场资产。表现为学校和其市场或顾客的关系,包括学校声誉、学生选择倾向(学生报考志愿)、学生分配状况等。学校声誉有品牌效应,声誉好的学校往往能吸引优秀的师资与高素质的学生。学生对学校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学校状况的评价与对专业教育的选择。毕业生的就业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职业领域乃至社会公众价值观的写照,通常综合反映出社会对学校的声誉、教学质量、课程设置、管理水平乃至大学精神的评价结果。市场资产直接涉及到师资来源、生源与分配,所以成为竞争优势的核心。第二类是知识产权资产,这类资产是受法律保护的一种资产形式,包括技能、版权专利、各种设计专用权等。因此,高校科技发明专利,著名讲座、讲演的录制与发行,学校校徽设计等,都是学校不可估量的资产,应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法,对其予以严格保护。第三类是人力资产,它是体现在雇员身上的才能,包括整体技能、创造力、领导能力、管理技能等,是学校获得竞争力的基础。学校的竞争优势往往显性地表现为人力资产的实力,所以很多大学都把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作为重中之重。第四类是基础结构资产,是指学校得以运行的各种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包括管理哲学、校园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交流、网络系统和金融关系等。“大学精神”、“校园文化”更是大学难以计量的精神财产。专用性是学校长时间积累与沉淀的结果,难以复制和模仿,因而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培育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核心阶段

大学一般竞争力向核心竞争力演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开发与获取核心专长和技能”、“竞争要素整合”和“核心竞争力更新”等阶段,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都要经历这些阶段。

在开发阶段,主要是确立价值目标,明确自身特色,“尤其要重视开发掌握关键技能的人力资源,防止关键人才流失”。在整合阶段,主要是围绕价值目标将特殊技能、人力资本、领导才能、组织管理甚至大学精神等融合在一起。“要克服单纯追求科研成果、升学率、院士和教授拥有量的倾向,而以识别知识体系为前提,把技能追求放入整个知识体系中,在要素的相互依存与联系中培育核心竞争力”。“切忌片面强调有形资产的投入,注意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整合。”

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四条途径

第一,制度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虽有赖于各大学的自身努力,但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必须在宏观上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创造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第二,知识管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应该来自大学组织内的集体学习、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来自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通过创新价值观和管理观念、优化校园知识共享体系、改进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激活知识价值等有效措施,加强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不仅决定大学整体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也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第三,创建知识联盟。知识联盟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具有学习灵活、风险小、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它可以让不同的学校共享资源,并通过学校之间的合作创造新的知识或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转移,有助于从战略上更新或创建新的核心竞争力。第四,保持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院校间“同质竞争”将长期存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是确立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实现“异质生存”,而并不是把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优势都弃之不要,“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曾经形成的特色,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层次。”只有依靠优良的办学传统,才能培育出核心竞争力。

第二,对多科性大学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学校定位

大学定位,是当前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全国高校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兴起有多种因素,教育部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五年一轮次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将“学校定位”列为评估指标体系18个二级指标之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并加速了高校定位的研究和实践。从目前实际来看,我国主要有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单科性大学等不同类型,多科性大学又因其内涵的差异而有多种类型。

由于多学科大学所拥有的学科专业设置的不同,多学科大学的类型是比较多的,但无论何种类型的多学科大学,都不是多种学科平分秋色,而是拥有自己的品牌,有各自的主体专业。

以经济类院校为例,在当前情况下,经济类院校是一般性地定位为多科性大学,还是定位为在突出其中经济学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兼有其他学科的大学?笔者认为,突出经济类学科主体的办学定位,关系到经济类院校的生存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校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尽管目前不少经济类院校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大学,但经济类专业的设置,仍然是经济类院校的主体专业和品牌专业,是其强项,在相当一段时期之内,这一地位难以改变。这是经济类院校存在的基础,也是其安身立命之地。

高等教育的区域性,首先会影响到高校服务面向的定位,其中地方高校必须要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进一步辐射到其它地区。其次,区域性经济的发展特征会影响到高校的学科和办学特色的定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特征有很大的差异,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的人才需求总量、科类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具有不一致性。处于这三类地区的高校,在学科建设的侧重点和办学特色上,要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此外,办学的区域性特征还会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规格的定位。所以笔者认为,多科性经济类院校应该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努力实现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现代化,专业特色突出,教育教学质量高,科研成绩显著的阶段性目标。

办学理念

所有特色鲜明、办学成绩显著的世界著名大学,都具有鲜明的办学理念。耶鲁大学的“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是该校实施教育目的多重性和坚持人文主义精神及“自由教育”原则的理论基础。麻省理工学院以“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为办学理念,是该校形成办学特色的依据。

随着经济市场化对有劳动者和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人才的需要的增加,对传统教育特别是传统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所经济类高等院校,我们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都成为高校在人才培育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为指导,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增减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中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求实、创新”是现代大学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将推动教育创新,因此,“求实创新”,是现代大学迎接世纪挑战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办学理念。所以,本文认为,建立以“以人为本、求实创新”为内涵是建设现代多科性大学的办学理念。

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方面,首先要建好一批重点学科,要把目前具有一定优势的经济学科和工商管理学科等做大做强;其次要巩固和壮大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科;第三要新建一批有适应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学科。在队伍建设方面,首先要建设好一支一流的教学科研队伍,要在用人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增强已有人才的凝聚力,发挥其创造力。引进一批新的学科领军人才;要建设好一支一流的队伍,要以年轻化、专业化、现代化为方向建设干部队伍。

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

纵观国外著名大学办学特色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服务社会,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发挥优势,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未来10-15年中,多科性经济类院校应努力形成以下特色。

区域特色。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处于这三类地区的高校,根据不同的地区理所应当地要具有地方特色。无论从专业设置上,还是学校的研究和服务重点上,都要突出地服从和服务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

人才特色。这个问题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特色。如前所述,应当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培养有特色的研究型人才。所有的人才都应当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处理能力,应当在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的长处。另一方面,应当实事求是地对专家类型和层次作定位,多科性大学的学者也应当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手,其理论研究能力则只要求达到足以应用。尽管如此,多科性大学也需要出名人,出学者,未来10年中,应紧盯着本行业中的前列人物,希望他们到学校来工作,或使自己的人才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创新特色。多科性大学的学科门类不求大而全,但求新和精,要以与时俱进的观点,瞄准国际学科和学术研究前沿,着眼国内和重庆实际来调整和考虑新的学科设置。不合适宜的学科要淘汰或合并,新的急需的学科应建立或突出出来。

参考文献:

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篇6

关键词: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31-04

现代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第一位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HumanCapital),作为体现在人身上的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是在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通过相应的投资而形成的。市场经济的逻辑力量在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配置有限的竞技体育高水平运动员资源,有效地进行资本运营,是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然而近几年我国竞技体育领域涉及运动员归属及权益分配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愈加激烈,研究并厘清市场经济下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投资等问题尤为重要,对于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运动员人力资本概念与内涵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竞争性的要素不断向我国竞技体育领域渗透,运动员培养、参赛、保障和再就业等问题也逐渐转移到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运动员竞技能力资本作为其参与市场交换的核心资本也逐渐凸现出市场价值。人力资本理论主要研究社会经济运行中人的自身价值,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人力资本就是指体现于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资本。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凝聚在运动员身体上的专业体育技能是通过对人的体育天赋进行投资培训而形成的,同时这种技能使投资者能够得到一定的收益回报。因此,运动员的专业体育技能才能称为“资本”,而且是一种资本存量。

结合运动员职业特点和劳动属性,本文认为运动员人力资本是指特定行为主体通过对运动员的体育天赋进行投资,形成的凝聚在运动员身上并能带来未来收益的健康、技能、知识、心理、声誉等因素的价值存量。简单地说,运动员人力资本就是指通过对人的体育天赋进行投资培训而形成的专项体育技能,属于技能型人力资本范畴。运动员人力资本主要内涵是凝结在运动员身上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能力,其本质是运动员从事体育生产活动的劳动能力,由运动员劳动力的转化而来,直接表现形式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竞技能力,人身依附性是运动员人力资本区别于其它任何资本最本质的特征。

2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形成

运动员是专门从事某个项目运动训练和竞赛的从业人员,参加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运动员最基本的、唯一的劳动形式,也是运动员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作为生活来源的主要方式。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是内生和外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为核心的劳动能力是形成运动员人力资本的自然基础和根源,而多年坚持不断的投资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而且这种投资只有作用于合适的载体才能形成高级劳动力进而转化为运动员人力资本。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形成,是运动员所具有的能够带来现期和未来收益的存在于人自身的知识、技能和体能的投入存量的投资过程,是投资者、管理者、施教者、受教者等各类投入主体共同活动过程,是在给定约束下人力资本载体与各类主体的互动回应系统,这一系统具有特定运行规律和实现机制,其中包括: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政策、教育制度、训练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意识形态、运动员的价值观和回应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等。

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金字塔式的“三级训练网”,这是通过国家强制性制度的安排,运用行政手段在教育系统以外形成了一个从事体育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专业性系统。改革开放后,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发展为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形成提供了历史机遇。当代竞技体育已经由运动员和教练员构成的单一参赛系统发展到众多人员高度合作的复杂系统,现阶段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形成是由国家、企业、家庭、个人等投资主体,国家、俱乐部、学校等管理组织,教练员、教师等教育者和运动员等受教育者共同完成的。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价值形成是多元化投资的结果,在其价值存量长期递增过程中各投资主体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生产性要素,特别是运动员自身更是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劳动、大量的心理成本以及高昂的机会成本等。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的形成除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努力外,还有医务人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信息服务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的通力合作,他们在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训练的场地、设备、材料、服装等物质条件以及直接用于运动员的饮食、营养、卫生等生话消费品则是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

3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分析

3.1人力资本投资投资是重要的经济活动现象,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态,是靠后天获得的,其获得途径即是人力资本投资。马克思曾经说过:“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人力资本投资是指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培训等活动,对个体进行一定的货币、资本或实物投入,提高人身体内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等的存量水平,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而进行的投资。人力资本一方面是投资的产物,没有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投资,各类人力资本就无法形成;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投资不是目的,其投资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人力资本的收益。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内容,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挖掘人的潜力,合理配置和使用劳动力。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在人的简单劳动力基础上形成的复杂劳动力,人的高级的复杂劳动力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培训和各种社会实践后获得的,人力资本的直接投资对象就是人的简单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一般可以归纳为:教育投资、培训及“干中学”投资、迁移流动投资、卫生保健投资和情感投资等。

3.2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要素分析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价值存量不仅包括体能、技能、知识、心理等训练学要素,还包括声誉、影响力等社会学要素,而其核心要素是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专项竞技能力。与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一样,运动员人力资本各价值构成要素的获得和提升,也是投资者、管理者、施教者、受教者等各类投资主体以特定的活动方式共同进行的一系列投资过程。根据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动员培养体系及培养方式,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要素主要有教育投资、训练投资、比赛投资和情感

投资。

3.2.1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本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径。舒尔茨认为,教育是对人的一种投资,可以带给人文化上和经济上的双重效益,通过教育积累所形成的知识已成为人的一个部分,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有经济价值的生产。_5]长期以来,在我国专业运动员“三级训练网”培养体制下,我国运动员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我国专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大多都是在专门从事体育教育的专业性系统中进行的,即运动员就读的各级各类少体校、业余体校、体育中专、专业体校等是其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主要场所。由于我国专业运动员职业发展环境过于封闭,在役期间承担了大量的训练和比赛任务,失去了许多本该接受正常文化教育的机会,运动员缺乏主动性、自主性,运动员基础教育不够扎实,综合素质不高,降低了整个运动员群体的职业效能感和就业期望值。

众所周知,教育在人的文化学习、道德修养、个性塑造和社会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各级各类体校中存在着运动员学训矛盾突出、重训练而轻教育、教学管理及质量低下、学习时间和效果难以保证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专业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特别在市场经济下随着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我国专业运动员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使运动员对运动员职业的自我评价下降。由此可见,虽然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时间较长,一般长达十几年,但其教育投入明显不足,投资质量与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制约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存量攀升的瓶颈。

3.2.2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训练投资运动员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特殊形式,这种特殊性体现在运动员所具有的特殊劳动能力――专项竞技能力,专项竞技能力也是构成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的核心要素。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的直接目的就是获得高水平的专项竞技能力,形成高水平的运动员竞技能力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投资主体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通过训练和比赛等途径,针对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能和心理等要素进行了长期而大量的训练投资,全面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使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存量不断攀升。系统训练是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专业运动员成才大多需要十多年的系统训练,而这一系统化训练过程也就是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培训投资过程。运动员人力资本训练投资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等投资。

运动员的体能是形成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的基础,长期的体能训练投资目的在于增进运动员健康,改善其身体形态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运动员各项身体素质,为形成高品级的运动员人力资本奠定基础。技能训练投资是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大多数运动项目,专业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主要由其掌握的技能来体现。运动智能和心理训练也是运动员人力资本训练投资不可或缺的内容,越是世界顶尖级的高水平运动员,其丰富的比赛经验和稳定而成熟的心理素质往往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美国射击名将埃蒙斯在雅典和北京两届奥运会射击决赛中,都因最后一枪出现重大失误而痛失金牌,这一案例表明成熟稳定的心理素质在比赛关键时刻往往起决定性作用。运动训练是针对运动员个体进行生理、心理全方位改造的复杂系统。在我国专业运动员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训练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运动员自身及其家庭、各级教练员与相关工作人员对运动员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和攀升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因此以提升专业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为直接目的的训练投资是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核心投资要素。

3.2.3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比赛投资比赛是运动员训练成果的检验,也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运动员通过训练投资获得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比赛投资是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环节,比赛能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增长,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参加比赛也是运动员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比赛不仅可以检验运动员平时的训练效果和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水平,而且运动员劳动的生产性也只有在比赛中才能得以体现,因为运动员的比赛过程就是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展现自己的竞技能力,在为观众呈现精彩纷呈比赛的同时,全力以赴获取比赛胜利或争取较好的比赛名次,以此来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同时创造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市场经济下比赛投资在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中投资比例较大。在各投资方中,运动队的参赛投资是对运动员人力资本的直接投资,其目的就是通过实战比赛提升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价值存量。比赛组织方和赞助方的比赛投资则是运动员人力资本的间接投资,其投资的目的是为体育竞赛产品的生产创造条件,以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虽然各比赛投资方投资目的不同,但比赛过程对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积累和价值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使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参赛水平提高,社会声望和影响力等无形资产价值提升。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比赛投资除了运动员自身的人力投资外几乎全部由国家承担,投资的主要目的是社会效益和政治需要。在市场经济下,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比赛投资目的趋向多元化,投资目的既有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有比赛的主办、赞助方追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还有国家投资的社会效益和政治需要等。

3.2.4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情感投资在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中,情感的投资是不可忽略的要素,人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的高级生物,人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程度。运动员人力资本效能及其发挥程度完全由运动员控制,在现实生活中,运动员人力资本只能激励,不能压制,否则就会造成其生产能力降低。在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良好的积极的情感投资有助于加快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形成,而不良的消极的情感投资会抑制或减缓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形成。在我国“三级训练网”的专业运动员培养体系下,各投资主体对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形成进行了长期的情感投入,特别是教练员更是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和心血。他们不仅负责运动员的训练、比赛,而且还照顾运动员的生活、教育和成长等各个方面,多年的学习、训练生活使得教练员和运动员形成了父子、母子般的感情。我国教练员的这种情感投资不同于学校教育中的师生感情,也不同于国外运动员和教练员金钱雇佣关系,而是在我国特殊的运动员培养、训练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显明的中国特色。因此,情感投资在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忽略的投资要素。

4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及其投入分析

改革开放后,社会力量开始介入我国专业运动员培养体系,市场竞争性要素不断向竞技体育领域渗透,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趋于多元化。随着竞技体育社会化、职业

化进程的加快,运动员纵向和横向流动增多,投资主体不断更替,使得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投资情况更为复杂。即使是现在的职业运动员,在其步人职业化队伍前大多都在少体校经过了一定时间段的早期训练,接受了国家的培养,而后来再步入职业化队伍后的训练和竞赛,又是所在的企业或职业俱乐部进行投资和培养,其整个运动生涯体现出多元投资的事实。我国专业运动员是由国家培养、政府管理为主的隶属于各省、区、市体育管理部门或体育事业单位以及军队、各行业协会的运动员。专业运动员由国家培养,这个提法只是说明了负责培养运动员的主体是国家,并没有否认家庭、个人以及其它投资主体对运动员的投资。

由于运动员在成长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各投资主体不同程度的参与投资,使得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结构非常复杂,其人力资本的价值形成也是多元化投资的结果,在其价值存量长期递增过程中各投资主体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生产性要素。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主体包括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运动员家庭和个人,总体上可分为国家、私有企业和个人三大类投资主体。这些投资主体在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的各个层次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投资的客体就是运动员本身。图1是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各投资主体及其投人要素结构图。

在我国专业运动员“三级训练网”培养体制下,国家在培养运动员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投资数额巨大,投资面广,在投资主体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国家投资主体,具体表现为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及其下属的行业体协、各相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部门。国家投资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出于社会和政治的需要,其投入风险不高。投资的机会成本被全社会共同承担,投资优势明显。但是国家投资运动员投入和产出效率不高,并且排斥和阻碍社会资本的投入,不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市场化。

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私有企业投资主体主要包括进行了运动员培养投资的各类私有性质的企业、职业体育俱乐部以及各种私立运动学校等,与国家和个人投资主体相比,私有企业主体对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范围小、形式单一,投资效率高,由于投资过程存在着许多不可控因素,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投资机会成本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私有企业投资运动员是我国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有力补充,社会资本和私有资本投资运动员的优势在于极大地拓宽了我国运动员培养渠道,使我国运动员投资和培养趋于多元化。

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中,运动员自身既是投资的主体,又是投资的对象或客体。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个人投资主体包括运动员的家庭和运动员自身,其中运动员自身是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决定性投资主体,在所有投资主体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以追求金牌为最高目标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双重诉求下,我国运动员为了不断提升其人力资本各要素的价值存量,要长期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负荷。个人投资主体既有时间和劳动的投入,又有物质和精神的投入,投资风险大,并承担着较高的机会成本和极大的心理压力。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思政建设论文范例(3篇)
  • 下一篇:小学生庆五一节演讲稿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