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博物馆式的空间设计(6篇)

时间: 2024-01-16 栏目:公文范文

博物馆式的空间设计篇1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形式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设计范畴的学科,随着设计手段和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也具有了更多新的内涵。相对于一般地点的展示设计来说,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设计的风格、手法以及类别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心理学、传播学、建筑学、心理学、美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时,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底蕴,进而使设计的艺术形式感更强烈,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观。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原理分析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目标

博物馆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能够科普知识、传播社会文明,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机构。其具有特殊的艺术展示形式。也可以说博物馆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其建筑的风格、展品的设计以及整体的规划都能够带给人一定的视觉享受。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要素

博物馆展示设计主要可以涵盖展示的空间、展示的设备以及展示的物品。其中展示的空间也就是概念空间,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空间展示,主要是以展品的内容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是展示活动的主要载体,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其结构、色彩以及灯光等都是必要的组成元素;展示设备包括展墙、展架、展柜以及展板等。[1]展示设备具有组合化、方便化以及标准化的特点。组合化是指在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的设备可以根据具体的展示要求进行搭配组合,方便化是指结合现代的拼装技术和先进的设计方案,使设备的安装以及拆卸更加方便;标准化是指展示设备的规格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展示物品是博物馆展览中的主要内容,是博物馆展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艺术

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展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展品的展示承载功能,同时还要符合参观者的审美要求,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上必须做一定的艺术处理。

(一)注重空间的和谐性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不能分成不同的部分进行设计,而是要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空间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和谐的因素,将空间中不协调的因素进行统合。但是这种统合并不表示所有的空间都要具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既要有多样性又要具有统一性。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需要从空间的规划、色彩、材质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来构建统一的空间模式。

(二)展示设计需要遵循均衡性原则

设计的均衡性能够使视觉的构图更加和谐,均衡性设计是指以某一个点为中心,两边的设计分量相等或者相似。同时在均衡原则的设计上,也分为规则均衡和不规则均衡。规则均衡设计在视觉上能够给人一种两边完全相等的感觉,无论是在体量、形状还是色彩上都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形成规则的镜面式对称,这也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重要设计原则;而不规则均衡性主要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在两边的设计中元素相近,但是却又存在差异。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增加展示空间气氛的活跃性,同时又不失整体平衡感。

(三)强调展示设计的节奏以及韵律

展示空间设计的节奏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范围或者单位内,空间的设计具有规律性的重复或者形体的运动分解。在具体的设计中是在空间构成重复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分段运动,因此能够使空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韵律则主要是指通过对相似元素或者空间环境的组合,使其具有一定规律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变化。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节奏性以及韵律性是单元空间设计的主要方式,具有重复和渐变的表现形式。重复的单元空间能够给人一种稳定的、持续的视觉感觉,从而在纷乱的展品中,使人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赏,同时也能够为人们的参观起到导向的作用;渐变的单元空间可以分为单一空间的渐变以及复合空间的渐变,通过这种渐变的方式能够给人一种既灵活又不乏整体性的感觉有序的空间变化不会影响人们参观的心理,而且能够突出展示的主体。[2]

三、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艺术

(一)硬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室设计艺术

博物馆展品在展览时主要的储藏位置就是陈列室,因此在陈列室的设计中需要注意室内的环境、通风、干湿度以及采光等因素,这样不但能够突出展品的展示效果,同时还能够对展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博物馆所展示的展品都具有非常大的传承价值,所以在陈列室的设计中必须做好消防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选择材料,严格操作规范。同时在陈列室的设计中还需要对空间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比如陈列室的地面、墙壁以及天花板等具体的色调以及肌理等,都需要与所展示的展品相契合,能够烘托出展品的背景,从而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展品展示的主体中,起到强烈的视觉引导效果。

2.光环境的设计艺术

光是感知物象的基本视觉条件,因此在博物馆的创造、改变以及优化空间的设计中都离不开光环境。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光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采光,另一种是人造光。自然采光主要是通过太阳照射而形成的光环境,因此室内的光线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发生变化,这使得一些方向朝北的展厅会选择自然光照,因为这个方向的展厅受光照变化影响较小,而且光照柔和。人造光主要是指利用电灯形成的光照环境,通过对灯具的调节和设置达到一定的照明效果。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使用比较广泛的灯具包括基本照明灯具、装饰灯具以及慢射照明灯具等。同时在照明的效果上也分为直接照明、间接照明和重点照明。首先,直接照明。是一种经常应用的照明手段,一般常用的有吸顶灯、导轨射灯以及吊灯等,这种照明方式能够保证95%以上的灯光都被充分利用。因此在博物馆的大厅、主要通道以及大件展品的顶部,一般都会采用直接照明的方式,这样能够保证灯光的光线分布更加广泛,不会产生遮光角。但是在直接照明的亮度选择上,还需要根据照射面积、照射物以及展厅的高度来设定,一般的照度设定在300lx。因为如果光线过弱,会使得展厅视线不清,无法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如果光线过强,则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同时也会对展物产生一定的损害,特别是书刊、漆器等容易产生褪色变质的情况。其次,间接照明。间接照明是指将灯光投射在墙面或者天花板上,形成二次光源,在博物馆展厅的吊顶、地台、展板侧面等,使灯的光线由内而外发光。间接照明的光线扩散性较好,不会产生阴影,光亮适度,光质柔和。[3]因此在展览馆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设置,可以根据展品的位置、类型对色彩照明以及亮度的需求等进行设计,使展厅形成层次变化的光环境。最后,重点照明。重点照明也称为局部照明,是指利用较强的灯光对展品的某个部位进行投射,进而形成特写的效果,能够突出产品的展示重点,产生一种立体感。这种灯光设置的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用于展览馆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玉山子》,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出实体和虚空的连贯性。但是在应用重点照明时,必须注重光照的方向性,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种立体感。需要从顶光、顺光以及逆光三个方向进行组合,同时在灯具前添加滤片,通过对紫外线的过滤,有效控制炫光。此外在重点照明的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展台的间距、尺寸等适当设定距离,形成主次分明、松紧适度的视觉效果。

3.陈列设备设计艺术

陈列设备一般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因此陈列设备的设计对艺术的整体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馆的设计中需要对展柜、展墙以及展台的尺寸、比例以及造型灯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推敲,使得陈列设备能够与展品内容和特点相符,进而体现其陈设的作用和突出展品的优势。

(二)软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组合设计艺术

陈列组合设计是空间展示设计的核心,同时在设计工作中也是最繁重和最花费精力的。陈列组合中包括整体和局部陈列组合部分,整体陈列组合是总设计风格下设计的组合方式;而局部组合设计则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标本、文物为展览的基本资料,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设计框架或者大纲而有顺序和层次地排列展品,使展品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性。[4]

2.辅助展品资料设计艺术

辅助展品资料包括灯箱、图表、沙盘以及照片等辅佐原件展出的一些资料,能够补充展示作品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有一些辅助展品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三)其他方面的设计艺术

除了软硬件的设计外,还有一些介于软硬件之间的设计内容,比如安全标志、文物等。以陈列室的路线布局为例,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防盗报警、消防等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同时要保证紧急疏散口的通畅,其次要注重这些设施与博物馆整体设计的契合,保证博物馆整体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播文化、鉴证历史的永久性机构,其展示的空间以及展品需要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要从艺术的角度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置身于博物馆,不仅能够欣赏到展物的风采,同时通过博物馆的设计艺术寻找与其相同的艺术语言。营造出创新的格局,使博物馆的展示风格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同时又贴近于生活,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弘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正宏.多元体验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以镇江博物馆为例[J].东南文化.2013(5):117-122.

[2]肖科坤,卢伍强.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3):163-164.

[3]谢小雄.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研究[J].大众文艺,2015(24):36.

博物馆式的空间设计篇2

关键词: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虚拟空间

自然博物馆是以收藏、制作和陈列天文、地质、植物、动物、古生物和人类等方面具有历史意义的标本,供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的机构。一直以来,上海自然博物馆因其拥有百年以上的收藏历史而显得弥足珍贵。因发展等方面的原因,2015年4月19日新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新自然博物馆位于静安雕塑公园地块内,其建筑形态的设计灵感于绿螺的壳体形式,秉承“以人为本,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示将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着重表现生命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保存过去、定义现在、教育未来”为价值观。本文重点分析新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和虚拟延伸空间的优点,以期能为之后的博物馆空间设计起到启示作用。

1新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分析

博物馆教育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普通大众来说,博物馆作为公共设施的社会功能在于传播知识,教育大众。为此,新自博馆重点突出科普教育功能:科普教育将是核心功能,是最终目的。新自博馆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线来展示主题和陈列展品。在此基础上,又有分为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上海故事、未来之路等10个常设展区及临展厅、4D影院、探索中心等配套功能区域。博物馆还为不同参观者规划了不同的参观路线,如亲子家庭、小学生、中学生以及无障碍。即使在一个展区也规划出针对不同年龄段参观者适合的学习项目,最大程度上的实现与发展其科普教育职能。

然而要打造出作为一座有着优秀教育功能的现代化博物馆就不能忽略场馆内展示空间的重要性。从展示的角度来说,展示空间设计的目的并不是展示本身,而是通过设计,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控制、色彩配置等手段,营造一个富有艺术感染性和艺术教育性的展示空间。并且通过合理的、有创意的手段,有目的性的,有计划性的,合乎逻辑地向参观者展示内容。展示空间的设计实际上是对特定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新上海自博馆的室内展示设计在重点突出教育功能时兼顾展览的艺术性与完整性。可以说是近代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典范之作。在继承前人经验和文化遗产的同时,发展出了更适合当前现状的理念与形式,在教育宗旨、展示理念、展示主题、展示内容、展示形式等各方面进行了更多现代化的探索。

1.1合理的叙事空间设计,形成完整的“故事讲述”形式

英语“叙事”一词源于拉丁文ratio,本意是指行为和具有连续性的体验,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诉”世界。在展示空间的运用中,即通过“故事”引导参观者进行体现。在叙事性的空间中,空间作为人们可以接受和感知的信息源,同时也作为叙事者向受述者传递信息的媒介,展示空间的空间形态和结构,都直接影响着叙事情节的构建与效果。利用叙事空间展示的优势在于避免了大百科式的呈现方式,而选择各种重点和素材构成综合的背景,形成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强度层面,使观众沉浸其中,从而获得整体和深层次的感受和记忆。在新馆地下二层的生态万象展区走进非洲主题区,展区模拟展示了非洲旱季白天的六个场景,并且选取了非洲的代表性动物与背景画相结合,弱肉强食的自然野性与生命孕育的脉脉温情同时上演,成功营造了生态环境的真实感。定时的多媒体魔幻秀,通过长约30m、高约6m的LED背景墙和八台投影仪配合播出。在媒体秀的配合,静态的动物仿佛“动”了起来,共同讲述了“非洲的一天”。设计通过营造与主题相应的叙事语境将参观者带入生动的叙事场景中,由不同场景所构筑的意向来渲染非洲的场景氛围,将非洲的生态环境与动物带入博物馆的物质空间中,有效地传递给参观者并且使参观者无意识地改变自己接受信息的被动行为,转变为有兴趣的主动接受,在不断被刺激到的感受和想象中对展示物和展示空间环境产生属于自己的理解和解读,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观众获得愉悦观感与体验的同时获取相关知识,达到科学教育的效果。

1.2空间美感的设计,形成适宜传递信息的展示空间

“美学高度”是新馆设计者倾情追求的一个目标。自博馆的根本目的在于向大众展示出自然的雄伟、华美与深邃,激发起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主义自然观,力求由“美”生“爱”由“爱”而“护”。为此,设计者在展示空间与展示成列上充分利用美的形式,将广泛的信息和内容展示在参观者面前。新馆的“缤纷生命”展区的“犄角争锋”利用垂直12m高的的一整木纹地板墙体空间,挂着鹿、牛、羊等各种动物犄角。有秩序的直线排列给参观者秩序感,并且有效的统一整个展示面。同时,设计者注重不同大小犄角的排列组合,中间主要以大犄角为主,边缘由数量多的小犄角呈现包围之势,体现出节奏与韵律。在原本庄重大方稳定的感觉中增加活泼感,表现出特殊的律动美。整体不规则的排列方式,增加了原始粗狂之感,符合狩猎和时代背景风格。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犄角都来自于老馆,但当时展品分散在墙面或展示柜中,并没有引起参观者的注意。此次,新馆的重新展示,利用合理的空间美感设计和艺术化的手段呈现,使展品重新散发出生命力。可见,形式美的规律是人类审美的积淀,符合人们普遍的审美感受。充满美感的展示空间可以引发参观者的兴趣有效地传递科普知识。

1.3注重空间色彩的运用,形成具有色彩冲击力的展示空间

色彩是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是营造展示环境氛围不可缺少的重要表现手段。与传统博物馆强调雅致和淡雅的整体色彩环境不同的是新自博馆在对应不同的展区主题时采用不同色调、色相和色阶的色彩,强调色彩的感染力,利用不同的色彩唤起参观者不同的情感和愉悦感。作为整个自博馆的开篇“起源之谜”概要地回溯了人类探索宇宙和生命起源的过程。整个展区运用了高纯度的蓝色系,无论是背景墙面还是灯光色都采用蓝色。蓝色主要表现出沉稳、理智与神秘的情感趋向,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海洋、天空、宇宙等形象。这与展区的主题高度吻合,参观者能自然感受到宇宙的神秘与浩瀚。在统一的背景色下的简短白色解说语更能吸引参观者的目光。在内容相对枯燥,没有海量展品的展示空间中,合理运用主题色能达到独特的展示效果,使原本枯燥的纯科学展示内容,散发出吸引力,激起参观者的观展热情。此外,新馆也将色彩大胆运用到了展品本身。位于“缤纷生命”展区的“动物之家”中有一副利用1200只来自世界各地蝴蝶翅膀拼贴而成的蝶翅画。在色彩上,如同万花筒般的大胆使用冷暖色调的对比,有机的协调了暖色调的橙色与冷色调的蓝色,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作品生动自然,富有活力。同时,也呼应了展区整体的橙色系背景,成功呈现出展区想要表达的主题――大自然是一个缤纷多彩的生命世界,领悟到生命的珍贵与生命的百态。新馆通过各展区的色彩运用,大胆协调的色彩搭配,展品与展示空间更加协调一致,引导着参观者去思考“自然・人・和谐”,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新自然博物馆虚拟空间分析

众所周知,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式。同时现代化的进程也深刻影响到博物馆业的发展。然而,发展至今,博物馆对于现代化科技的运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物数据的管理上和资料搜索的便利上,更是延伸到了展示空间的数字化以及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与实体博物馆相对应的网络博物馆。技术的进步为博物馆带来了虚拟的延伸空间,使博物馆不再只局限于现实的物质空间中。现实社会中的实体空间与技术所创造出的虚拟空间相互补充,相互呼应,使得博物馆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坐标和枯燥的教育场所,而是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和获取知识的简便途径,更加发挥出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事实上,相比于世界知名的自然博物馆,上海自博馆藏品的规模和数量上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馆藏现状使博物馆无法通过铺陈出大量出色的标本,“用实物说话”的传播手段依旧遭受着限制。所以,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形式,新馆正在探索在有限的场馆空间内如何向大众传播无限的科学内容,大胆尝试多元的展示形式,融合各种新兴互联网技术来更好地诠释科学的内涵。

2.1运用新媒介技术,增强真实性

新自博馆利用虚拟实境技术使参观者体验更加真实,在有限的范围引起参观者的观展兴奋。新自博馆在展示内容上试图构建全新的展示教育体系,这就意味着传统、单一、简单的文物陈列已经不能满足新馆的需求。所以,新媒介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了现代化的展示中,延伸出了虚拟的展示空间,为展示带来新意。甚至成为了博物馆吸引参观者有效的手段。在上海新自然博物馆中,有5个沉浸式剧场――“宇宙大爆炸”“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逃出白垩纪”“沧海桑田”“地球的力量”。这些剧场利用先进的投影和虚拟实景技术,把参观者带进绚丽多姿,虚拟与真实相互交融的三维世界中,得到了参观者的热烈追捧。新馆的虚拟实景技术广受欢迎,根本原因在于,今天人类正处于视像时代,人们的视像认知更加广泛与普遍,这不仅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延续与深化,同时更是人类认知的本能需要。虚拟实景技术正是符合现代人认知世界的方式。参观者通过荧幕可以跨越物理空间限制,再现当时的情景,从而真正增强了参观者的临场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然的演化过程和自然史上的大事件。例如,在以球状建造的“宇宙大爆炸剧场”,观看者以仰视姿态观赏,随着影片的进程仿佛穿越宇宙,置身在无垠的宇宙中,宇宙诞生的大爆炸就在眼前发生还能静静观赏整个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了解自身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虚拟实景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重要性在于,其比空洞抽象的说教形式更具有说服力,能大幅提高博物馆教育的效率性,达到优化参观过程,提高观展质量的目的,是符合大众需求的展示新模式。

2.2拉近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创造出新的科学知识传播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传播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社交媒体等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开始倾向于碎片化、直观化,传统的博物馆的传播方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如同2014年美国博物馆联盟年会的主题“TheInnovationEdge”,当下的博物馆需要走出传统的界限,学习“互联网+”表达方式。无疑,自博馆作为以收藏、研究和教育为根本职能的机构,依旧秉承“内容为王”的准则。但是,其价值更在于科学知识是否传递给了大众。如何用信息化的手段去诠释科学,让科学更被大众接受,是自博馆首先思考的问题。所以,新馆在开放的同时,推出了网络官网,官方APP和官方微信,旨在以开放的姿态建设出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更好地在虚拟延伸空间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传统博物馆只是通过设在展示空间的图文来传播知识,而通过网络传播的知识却有着倍数级的传播特点。以官方微信为例,使用者不仅能直接通过微信预约门票和馆内相关活动,并且能了解到场馆中各种展览信息,互动分享内容,甚至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进行讨论。对于博物馆自身来说,每天都可以通过微信以有趣的形式,向关注者传递正确的科学知识,避免伪科学的传播,博物馆成为了科学的媒介中心。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新馆的官网提供了虚拟导览服务,只要轻轻按动鼠标,就能“走进”新馆的大门,大大拉近了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此外,官方APP具有“增强现实”技术,当参观者在展馆现场靠近陈列标本时,即可使用自己的智能手机观赏马门溪龙、风神翼龙的“复活”,领略在移动终端上“动”起来的奇特画面。新媒体技术使得博物馆的空间和时间都得以延伸,虚拟空间的有效使用使公众与博物馆不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博物馆的职能被更好的呈现。

3结语

如今,新上海自然博物馆因其成功的空间设计,成为了上海热门的旅游场所。但是,作为以科学教育为己任的自然博物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当下,而是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进一步自我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展示空间和如何有效利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进一步拓展虚拟空间,让科学知识教育真正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公众交流,成为一座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现代博物馆。

参考文献:

[1]马继贤.博物馆学通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2]韩斌.展示设计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

[3]潘政,梁兆正.继承与发展――上海自然博物馆建馆理念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7(04):33-38.

[4]宋娴,顾洁燕.上海自然博物馆:促进公众与藏品互动[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5(Z1):65-69.

[5]汪铮,陈剑秋.师法自然回馈自然――上海自然博物馆绿色设计简析[J].新建筑,2010(02):98-102.

[6]左华.叙事性设计在展示空间中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6(03):27.

[7]魏丽诗.上海自然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应用与思考[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5(06):441-445.

[8]钟梅.解析博物馆展览中的多媒体设计[J].首都博物馆论丛,2015(00):76-84.

[9]阚玉德.展示空间设计理论及其探讨[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04):24-27+58.

[10]邹一了.展示设计中新媒介内容的应用探索[J].新媒体研究,2015(16):34-35.

[11]夏青,陆嘉.浅谈后信息时代下博物馆展陈策划和虚拟空间运用[A].区域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C].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3:4.

[12]樊丽萍,沈湫莎.行家荐馆,在自然博物馆“享受”科普[N].文汇报,2015-04-18(006).

[13]樊丽萍.新馆新高度:科学与美学完美结合[N].文汇报,2015-04-18(006).

博物馆式的空间设计篇3

【关键词】博物馆;建筑设计;要点

0引言

21世纪,我国文博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好契机。随着文化服务理念的不断提升和服务设施爆炸式增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盛宴的品质需求越来越强烈。博物馆,作为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重要载体,如何做好场所设计成为广大设计人员的一道课题。

1博物馆建筑设计要点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版)数据,截至2011年,我国注册登记的博物馆数量已经达到2650座,比2008年增加了40%(见表1)。大量新建、扩建的博物馆不仅在设计理念上推陈出新,而且在建筑的空间布局和使用方面也发生了多种变化。但是,在文博建筑进行方案和工艺设计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合理安排展陈流线,恰当满足维保工作的硬件需求,巧妙解决安防消防设计的矛盾等问题至关重要。

表12008―2011年博物馆注册登记数量

1.1有机整合建筑与展陈设计

博物馆是集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于一体的实物的场所。博物馆建筑作为城市文化和历史发展的缩影,有着其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属性,这个特点构成了建筑实体的基本生存环境并贯穿于整个建筑的设计始终;博物馆展陈设计是利用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向公众展示地域历史与文化高度凝练的成果。也就是说,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开发是建筑本体造型文化的再拓展、再延伸。

通常,观众的参观序列就是博物馆内部空间的主导序列,这个序列是需要设计者按照功能和工艺要求,通过拟合博物馆的流线组织、展陈形式和内容、展品数量和类别,以及群众艺术文化需求等各方面因素营造出来的非常关键的“展线”。展线的构思与设计应当既满足人流互不干扰的参观和文化交流,又不破坏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的整体性。换言之,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离不开其内部空间的展陈布局;而展陈设计又是建筑设计理念的再深化。因此,博物馆的建筑与展陈设计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博物馆建设中必须将建筑与展陈设计两个子系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克服传统设计中将展陈系统分成独立环节进行设计的缺陷,避免造成内部展陈与建筑风格相互冲突的局面。巧妙应用建筑功能与空间的“灵活性、适应性”原则,创造出具有个性、历史感和地域特征的空间意境,促使建筑设计和展陈设计相得益彰。

1.2巧妙解决消防安防设计冲突

众所周知,博物馆中文物的安保需求与消防疏散的安全设计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尤其是设有藏品库房的大型博物馆。保证藏品及展品的防盗是库房和展区的重要设计目标,而防火规范对防火分区和疏散出口均有较严格的规定;基于此,现有防火设计规范不能完全涵盖大型博物馆的消防安全设计工作,建议采用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法进行整体设计。

博物馆安防系统的设计必须满足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构建“三防一体”的完整防范系统;博物馆场所的消防设计则应充分考虑建筑造型和室内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在不破坏博物馆展出效果的同时,科学规划防火、防盗分区,通过专项设计和整体优化将“物防、技防、人防”与消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在分区界面安置防盗防火的设施设备,减少消防、安防功能的重复性投入。

1.3可维修性设计

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日后却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使用、管理、维护和保养。建筑设计师的创作,决定了建筑物建设与运营的费用,能源和资源消耗量的高低,决定着建筑物运行是否安全可靠等。建筑历史中逐渐积淀成的片面的传统建筑理念――偏执于静态的形式结果,却忽视了建筑日常运行过程的合理性,导致了认识论上的重艺术轻技术的先天不足,严重破坏了建筑的生命机理。

可维护性设计是建筑物寿命全周期内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出发提出的又一个建设要求。如同博物馆这种大型公共场所,建筑设计既要考虑外部造型与空间格局的感染力,又要思考运营过程中的发展;既要重视建设的总体造价,又要降低建筑寿命周期内所需的维保经费。因此,工程师在博物馆设计之时就要充分注意到运转过程中维保工作的硬件需求,避免因一味的追求“新奇特”而带来的难维保、经费高的难题。尤其是大空间、大格局的厅堂以及空间狭小瘦长的管道井、设备井等,必须设置方便维修的硬件设施;对于管道间、设备间要注意采取必要的防冻和监控设施;特别是存有大型设备的设备间,更需要给维修人员留有必要的操作空间。

总之,博物馆的设计目标既要着眼于其文化气息的表达,又不能忽视其所固有的建设目的与使命。

1.4“以文物与人和谐共处为本”的设计理念

作为地方一级风险单位,博物馆的物防措施覆盖着整个博物馆的周边及内部区域。从安全角度出发,设计人员为降低临边区域的安全风险,有意识地减少了建筑物外墙窗口及设备洞口的数量,更多的依赖人工环境实现温度、光线、气流的调节,破坏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这样的设计手法势必会给科研办公人员带来极大的生理和心理损伤。因此,合理布局文物库区、展陈宣教区、科研办公区也是设计的一个难点。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有效运用建筑的立体空间进行“动静分离”:文物库区,人员较少,应当侧重于安全防护;科研办公区则应更多地为员工创造健康的工作环境,注重空间的流动、通透与开朗,利用天井式内庭院、半敞开式内庭等设施扩大科研办公人员的户外活动空间,从而保证文物与人和谐共处。

1.5以节能降耗为核心,提倡绿色环保设计

博物馆作为一个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它的公益性质注定没有太多的社会资金来源。面对当前规模大、文物多、管理环境复杂这种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需求,注重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的应用;以节能降耗为核心,提倡绿色环保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借助屋顶等大型平台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或进行屋顶绿化;采用耗电低、寿命长、亮度高的LED节能灯作为照明光源;利用楼宇智能化控制系统集约化管理馆舍设备等等。

2结语

博物馆建筑是实用性较强的公共建筑,鉴于其公众性、开放性及文化性的特点,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且,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博物馆的服务和管理都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因此,设计师做出既能出色体现地域特色,又方便管理者使用的建筑对于促进文博事业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章蓓蓓,成虎,毛龙泉.大型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设计体系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7):43-47.

[2]刘东伟.当代博物馆整合设计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3(04):17.

[3]邹锋.博物馆展陈设计与博物馆建筑两者关系的考量与启示[J].美苑,2013(01):95-97.

博物馆式的空间设计篇4

关键词:河南博物院造型流线

1河南博物院概况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国内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河南博物院创建时的名称叫河南博物馆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建国后的1961年,河南博物馆迁址于河南省会郑州市。1997年,河南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新馆与1998年建成并对民众开放。今天的河南博物院历尽岁月的沧桑,越发显得雄浑、敦厚、古老而又韵味。

¬河南博物院是由中科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康教授主持设计的,其主入口面向农业中路,东面是文博东路,西面是文博西路,北临某住宅区。总用地面积约为156亩(合10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78840平房米,主馆及配楼面积约为55740平方米。

河南博物院主馆位于院区中央,呈“中”字形布局,其中,主馆的东西两翼分别有两个专题展馆,主馆后端直通文物库房,主馆前端为主入口及礼仪接待区。主馆前的院区正门、主馆及主馆后面的文物库房三者自然成为一中间序列,院区四角对称布置了两组风格造型相同的建筑,它们分别是培训楼、办公楼、综合服务楼、电教楼。总面图中的“九宫格”似的建筑布局,也契合了古语“九鼎定中原”之意。河南博物院院区建筑的整体布局正体现了中国式群体建筑组合的精髓――中轴对称、主从有序、方正严整(见图1.1)。

2主馆造型特征分析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总体形象设计构思来源于河南登封的观象台(见图2.1),经过建筑大师的精心构思和演绎,最终创作出现在头戴“皇冠”的金字塔造型,正如设计主创人员齐康说,“登封的观象台是我国历史上留存最为著名的天文观察台,其造型对称,两侧倾斜,长条测绘石摆放在中央,整体造型简朴优美,这座古代的科技建筑独特的形象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皇冠”呈“斗形”,中心设置一个透明的圆洞,取汇聚“中原之气”之意,古语就有“汇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经典语句,这也许就是河南博物院建馆之宗旨――“博”采中原宝物之精华。

正四棱锥,这一简洁、纯粹的几何图案本身就给人以稳定、庄重、神圣的视觉和心里感受,博物院主馆建筑主体选取类正四棱锥的金字塔造型为其成为一经典建筑奠定了基础。金字塔主体高度与其塔底宽度及两侧的配楼形成了完美的比例尺度(见图2.3)。四条棱锥向上直斥天穹,向下斜扎地心,使得整座建筑显得遒劲有力。(见图2.2)还值得一提的是,四条棱锥与地面的交接处是四片水池,更烘托出主体建筑的宁静与空灵(见图2.5)。四个棱面上,匀称、巧妙、有规律地设置了采光窗户及乳钉,奶钉图案的选取是来源于中原出土文物上青铜器上的造型纹样以及中国传统大门上的门钉式样,乳钉后衬传统中国红色背景,这更突显了建筑的古典韵味。以金字塔主体建筑为中心,通过相同风格的不同功能空间,如连廊、庭院、临时展厅等,使整个主馆建筑成为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见图2.4、图2.5、图2.6、图2.7、图2.8、图2.9)。

3.1主馆流线组织形式

博物馆建筑内部空间流线组织的基本形式有串联式、放射式、通道式三种。串联式的流行组织形式一般是指各个展览空间收尾相接,相互穿套,这种流线组织形式简洁、明确、指引性强,能够避免参观的重复或遗漏,增强了展示的有效性。放射式的流线组织形式是指各个展览空间围绕一个放射状的中心枢纽进行组合,参观者参观完一个展厅,需回到中心枢纽区,再进入另一个展厅。这种空间组合形式灵活性强,观众可以有选择地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展馆参观,博物馆管理方也可以根据需要开放几个或若干个展馆。通道式的流线组织形式是指各个展示空间是通过走道也连通或贯穿,参观者参观完一个展厅,需经过走道,再到达另一个展厅。

博物馆建筑内部空间流线的组织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一般情况下,稍大型的博物馆一般是上述三种基本流线的组合形式,如放射式+串联式、放射式+通道式、串联式+通道式等,有时候甚至是多种流线形式的组合或者一种流线形式的重复运用。河南博物院就是将放射式的流线形式重复运用的经典实例。

河南博物院主馆的平面整体上是一个对称式的布置,齐康教授在博物院的设计上,既保持了这种规整的布局形式,又把各个展览空间完美地组织在了一起。图4.1是河南博物院的一层平面图,从我门可以看到清晰、明确的两条轴线:入口、前厅、中央大厅、电梯厅及通向北建筑区库房通道;西入口、西前厅、西侧厅、中央大厅、东侧厅、东前厅、东入口。

四个基本展厅与其围和的中央大厅构成了一个放射性的流线组织空间,东西向的分别设有两个临时展厅,东西向的两个临时展厅与侧厅构成了两个小的放射性的流行组织空间。“一大两小”(亦或是“一主两从”)这样三个放射性的空间又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三个空间既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展览区,也可以独立、灵活展览。博物院主馆二层(见图4.2)、三层(见图4.3)平面都是一个放射性的流线空间,即一个中庭空间与四个基本展厅,四层(见图4.4)平面则只剩下一个展厅,这个展厅即是底层的中庭空间。

博物馆式的空间设计篇5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空间设计;创新

博物馆陈列空间的设计是一门保存文化、研究文化遗产的综合性空间艺术。优秀的设计是一种科学与艺术、历史与现在完美结合的统一体。随着我国对于传统文化抢救和展示工作的日益重视,及在社会中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如何在新时代下加强博物馆陈列空间设计,成为了我们博物馆陈列工作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针对当前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应的策略思考和研究,以期利用实际的实践方法进行解决,发挥其重要的工作意义。

一、加强博物馆陈列空间设计的对策探讨

在博物馆陈列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我们结合设计的实际内容和创新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实际的设计中进行了设计的应对策略研究,其可以采用的应对策略包括了以下的几点。

(一)采用新型技术设计,提高陈列中的技术含量

在现阶段我们进行陈列内容设计的实际过程中,如何利用新型的陈列技术,提高陈列的技术含量一直是设计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重要研究课题。这些新型的陈列技术包括了用于陈列展示的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全息成像技术等大量的新型影像、声音、光学技术的应用。在实际的设计中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应做好以下的两点工作。第一是充分的利用新技术做好陈列展示的内容的创新思考。新型展示技术应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展示陈列创新思考,所以将新型陈列技术与展示陈列创新内容结合起来就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如传统的展示的解说内容需要几万字的解说词,但是利用新型的多媒体技术播放的视频图像技术只需要不到一分钟就可以使观众清楚的了解解说的内容。其次是利用新型展示技术做好展示陈列渠道拓宽设计。新型陈列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拓宽陈列展示的渠道,继而使陈列展示过程更加高质量的完成。如全息影像的展示、多媒体视频展示等新型展示的使用都属于这一研究范畴。

(二)利用趣味性展示调动观众参与互动活动

在实际的博物馆展示实际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吸引观众参与到展示互动过程中,将解说内容与互动活动结合起来,提高观众对博物馆展示内容的兴趣。在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利用空间设计内容增加展示中的趣味性,很好调动观众参与到互动活动中来。实际的设计内容中,设计者可以在博物馆空间内设置出单独的互动空间,同时设置符合博物馆特点的活动开展互动活动的进行。如在博物馆内设置出模拟考古实际环境的活动空间,将部分仿制的文物埋入地下。在进行文物展示的过程中,由博物馆专业人员引导观众参与到文物挖掘的模拟活动中,教导观众应如何进行文物的挖掘和保护过程。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利用互动活动提高参观兴趣,同时加强了对于展示内容的理解。

(三)合理设置陈列环境,做好露陈设计

在进行展示陈列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如何安排好露陈的设计过程,是进行陈列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对陈列的环境进行合理的设置是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保障。所谓的露陈展示就是指博物馆展示过程中,利用环境设置的过程实现可以接触的展示物在展示陈列中实现与观众的零距离的开放开放式的陈列方式。这种陈列方式的采用,有利于观众对陈列物的近距离观察,同时增加了观众对于博物馆参观的兴趣。但是在实际的露陈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有的博物馆进行露陈展示时出现展示文物与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脱节的情况,没有整体的时代背景及主题的设计环境内容融为一体,使观众造成赝品的感觉。所以在实际露陈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做好环境的整体布置,将露陈的展品设置在陈列空间的突出位置,有时甚至可以围绕露陈的展品进行展示陈列整体设计。同时对于露陈的展品,博物馆应利用合理的手段,比如:文字说明、多媒体介绍等,将展品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进行说明介绍。

(四)利用灯光元素营造良好的陈列氛围

对于展示陈列设计而言,如何更好的实现博物馆整体陈列氛围是设计需要考虑的重点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科学合理的利用灯管元素可以很好地实现这种陈列氛围的实现。所以做好博物馆空间灯光设施的布置和使用设计是博物馆整体空间设计的一个主要内容。在实际的灯光安排设计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的两点问题。第一是对于文物的保护措施。对于文物保护而言,一些具有很好的气氛营造性质的灯光会对文物造成破坏。如紫外线过强的光源就会对文物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灯光设计时必须确保所选用的灯光因素是否对文物的安全造成影响,这是做好设计的第一要素。第二是确保灯光与整体陈列氛围的一致性。在进行陈列灯光设计中,其灯光的分布、设置必须与整体陈列的氛围和主题保持一致性。如营造战争气氛的灯光设计就会比较热烈,而营造文化气氛的灯光设计就会相对的优雅。

二、结束语

在开展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教育中,博物馆的实际作用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设计研究者应结合博物馆的实际工作情况,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做好陈列空间设计的研究,寻求最佳的陈列设计方案,设计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富有地方特色、具有民族传统的,能够为不同的参观者提供不同审美情趣的陈列空间。

参考文献:

[1]杨晓.空间与光影的塑造――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初探[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4(00)

博物馆式的空间设计篇6

关键词: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

自古以来,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积累了大量文物资源,让我们更加真实、近距离感受到社会发展的足迹。当今,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党和国家加大了对博物馆的建设力度,希望通过博物馆中的文物,增强人们对国家的认识。其中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发挥自身文化传播的主要职能,不同的方法、手段诠释和承载的文化信息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加强对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历史。

1历史类博物馆概念

所谓历史类博物馆,主要是提供历史、动态及文物照片的博物馆。不同于其他类型博物馆,更多强调的是文物保存、展示与介绍,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台北市历史博物馆等。历史类博物馆设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尽可能发挥艺术文物的媒介价值,宣扬到海外,吸收各国古今文化艺术。

2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方法

2.1空间陈列方法

历史类博物馆陈列空间需要具备清晰的格局。通常来说,设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历史特点,将时间与空间结合到一起,以此来控制观众的注意点,形成系统的参观路线,增强观众对历史时间及其相关事件的印象。目前,对于空间格局的划分方法有很多,博物馆不同,其自身形态、色彩等要素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动线是观众进入博物馆后空间移动的轨迹[1]。历史有先后,决定了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可以从动线着手。详细来说,首先,根据展品内容,科学安排动线走向,在参观者脑海中形成历史体系;其次,尊重博物馆建筑空间布局,促使动线与空间布局协调统一;最后,从本质上来看,空间、时间、动线及平面要素是独立的,但在实际设计中,需要同时兼顾,才能够提高博物馆陈列设计完整性。

2.2突出地方特色

陈列是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博物馆特殊表达方式。由于博物馆内馆藏物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时代性等特点,每件藏品背后都蕴藏着历史。因此陈列设计中,应积极融入地方特色,运用多层次陈列手法展示历史某个时期不同层次的文化。如我国荆州博物馆,展厅面积7000多平方米,展览面积3000多平方米,前后推出了《古代漆木器精品展》等多个具备浓厚地方特点的展览。通过上述陈列及展览,人们能够了解到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向人们展示了江汉平原以往的社会面貌。

陈列是多学科整理研究的成果,新时期下,为了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可以确定陈列主体,并采用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复原处理,挖掘文物文化内涵及价值,继而深入到观众的内心当中。如上文介绍的荆州博物馆,可以在陈列时围绕着楚文化主题,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形成别具一格的陈列风格,不仅能够突出地域性优势,又能够避免雷同现象的产生。

2.3内容与形式结合

内容与形式是陈列必不可少的要素,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对于内容设计,设计人员要及时了解当前学术研究动态,汲取最新成果,丰富陈列内容。而对于形式来说,应参照前者,准确把握陈列的思想、风格,形成统一的整体。我国历史悠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博物馆内内容非常丰富,这也造成了一些博物馆陈列过于相似,缺乏新意。如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与梁庄王墓都采取了专题陈列形式,并未将二者的特色呈现出来,不利于文物内涵充分体现。这种陈列方式我们并不赞成推广[2]。由于陈列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设计人员可以运用新材料、新技术,让观众通过可视方式和方法,领略与文物展品接近的风貌,将静态文物转变为动态接触,促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4加强陈列评估和监督

对于博物馆陈列的评估,是在特定时间范围内,最大限度上对陈列相关性、效果等进行判定和评价。全面、系统的评估,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对陈列中不合理之处进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如内容评估,能够对陈列主题进行判断,不断提高陈列有效性。通过评估结果的反馈,为日后陈列提供更多借鉴和支持[3]。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专门成立监管部门,对陈列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评估结果,帮助本地博物馆进一步明确陈列项目目标,不仅能够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且为博物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随着博物馆建设及发展,相关人员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创新更多新陈列方法。

3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21世纪,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历史类博物馆陈列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虽然在内容及形式获得了更多灵感,但是人们对陈列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陈列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其能够决定博物馆宣传与教育功能。因此各地方要加大对历史类博物馆陈列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博物馆陈列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将收藏、陈列与研究有机整合到一起,不断改善和优化博物馆陈列效果,从而深入挖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罗军.关于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与陈列设计的思考[J].沧桑,2014,(04):153-155.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民国文学范例(3篇)
  • 下一篇:学国学作文集锦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