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孩子逆反心理(6篇)

时间: 2024-01-17 栏目:公文范文

孩子逆反心理篇1

关键词小学生逆反心理疏导

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逆反心理在小学生中或许并不多见,但严重的就会影响学生健康发展,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统计,当前有15%―2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倾向。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探究学生逆反心理的化解艺术。

1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定义及类型

1.1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定义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负向的心理活动。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就会发现,在教育学生时,常常会遇到学生不听话甚至产生逆反对立的情绪。它会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冷漠、多疑、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业荒废。

1.2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

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生活阅历的增加,其心理也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是在感知、认识和接受事物时带有一种相反的反应情绪。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主要有:超限逆反、情境逆反、信度逆反、禁果逆反、自主逆反、归因逆反、失衡逆反及人格型逆反八种类型。

2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产生原因的仔细分析能够正确地寻求有效的方法来对小学生逆反心理进行疏导。

2.1主观原因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主要是从小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

2.1.1得不到关注,缺乏安全感

中高段的小学生有思想、有情感、有需要,他对自己也有一定的目标要求,也愿付出努力。但很多时候却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得不到体现与肯定,特别是后进生总是受到冷落,没有地位,缺乏安全感、成就感,同时也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厌师、厌学。

2.1.2独立意识增强,希望摆脱管束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希望摆脱家长和教师的管束。他们讨厌仍被人视为“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为了表现出自己已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常持批判态度。

2.1.3受好奇心的驱使

少年儿童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你越禁止我越要干,你越不让我看我越要看,越不让接触我越要接触一下。好奇心过强就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要满足这种需要,就往往对教师的要求表现出逆反。教师管得越厉害,学生逆反心理就越强。

2.1.4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少年儿童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不丰富,因而自我克制与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求知欲旺,但易转移兴趣,自尊心虽强但又很脆弱,批判能力也往往是盲目的。这些正是导致逆反心理滋生的主观原因。

2.2客观原因

2.2.1学校教育方面

(1)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加以引导,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2)教师处理方法不得当。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生硬,就会逐步形成师生感情上的冷漠、疏远、对立,这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原因。

(3)教师言行不一致。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教给学生,就其本身来说应做到言传身教。如果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情况下,自己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这就很难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出现这种矛盾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更会使学生对一些正面教育产生对立情绪。

2.2.2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到教育的地方,也是孩子最温馨、最安全的港湾。但同时往往因为很多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反而使之成为逆反心理滋生的温床。

(1)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每次竞赛都得名次,这与孩子自身的实际水平不相适应,与孩子的发展潜能不相一致,因此,随着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当孩子发现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便会采取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办法,对抗父母日趋升高的期望值。

(2)孩子对家庭和父母不满意孩子认为家庭缺乏平等、民主和尊重,尤其父母感情不和会使得孩子心理发生障碍,往往以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满,还有因父母没有榜样作用而感到没有精神支柱而苦恼,也会以逆反情绪作为发泄。

(3)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大心理压力,出现逆反心理。比如,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逆反心理。

2.2.3同辈群体影响。

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小学生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小学生同辈中,小学生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小学生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小学生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小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2.2.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上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小学生观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的内容,却被学生负面地接受了。

3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

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双重性,作为教师,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不作简单的指责与否定,又要千方百计消除其消极因素。只要我们方法得力,恰当处理,就可以兴利抑弊,使其从消极转化为积极。学生逆反心理的化解,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针对以上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引导学生、善待学生、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3.1尊重学生,培养信心

自尊心人皆有之。学生的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受到社会和集体尊重的感情。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实际上,逆反心理正是自尊心的一种畸形表现。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特别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抓住“闪光点”及时表扬好的思想苗头和行为,激起他们的自爱心,唤起他们走向先进行列的信念,增强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信心。尊重学生是教师自身素质的一种体现,尊重学生是给予学生自新的一种机会。

3.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母亲的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面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训责呵斥,反而会更加拉大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犯了错误的学生大多数都想得到潜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信任和尊重。那么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教师不应该当众点名批评,而应采取个别劝告的方式,向其讲清道理,使其心服口服;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应主动和他们谈心,用鼓励的语言去评价,持和蔼的态度去亲近,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知错就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使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听从告诫,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3.3施以宽容,给以师爱

宽容是一种教育机智,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宽容能起到“以柔克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教师载有爱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象。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要求得到教师的宽容和,是小学生普遍的心理要求。有的老师地摸一下学生的头,或深情地望一眼,或吩咐他一件事,他都感到是对自己一种鼓励与信任。这样与学生达到感情相通,心理相容,形成友好、愉快、松、团结、和谐的人际心理气氛,在潜移默化中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3.4家校合作,共同努力

父母要给孩子以真正的关怀。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家长应与学校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可以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使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这样,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3.5群体影响,积极向上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这样,在积极向上的班级里有健康的舆论,同学间团结友爱,自尊自重,有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3.6正面导向,提高认知

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小学生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把它提出来置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帮助小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提高他们是非判断能力。这也可预防、消除逆反心。

总之,我们教师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以爱动人,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以真诚之心努力消除和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保证学生能健康成长,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重视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只要我们善于留心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就能够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当代儿童。

参考文献

[1]龙惊云.奇妙的逆反心理[J].心理世界,2005(6):60.

[2]杨震.用心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J].家教,2005(4):26.

[3]李君.消除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几点体会[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8):44.

[4]胡宇.巧用小学生的逆反心理[J].北京教育,2002.

孩子逆反心理篇2

河南读者黎娜彤

或对父母不理不睬,或一张口就跟父母争个面红耳赤,这是很多有青春期孩子家庭常出现的状况。其实,所谓青少年逆反心理,不过是站在家长角度看孩子成长的一种说法。从心理发展过程看,逆反心理每个人都曾经经历,大可不必如临大敌。泰然面对,这段特殊的成长时期就能顺利度过。

人一生中的两次典型逆反

《心理学大词典》对逆反心理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也就是说,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心理学界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共有两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3岁至5岁称为“第一逆反期”;12岁至20岁称为“第二逆反期”。第二逆反期孩子的逆反心理最严重。此时孩子的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在心理上则正处于断乳期,成人感的产生令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要求被当作大人看待,理解并尊重他们。如果这种理解与尊重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自然会产生很强烈的逆反心理。

逆反情绪通常表现为:频繁发脾气,怨恨他人;与父母过度争吵;明显对抗和拒绝大人的要求与原则;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等。这些行为在家里和学校表现尤为明显。

强烈逆反心理责任在父母

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与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主要缘于四个原因:

不切实际的期望。父母望子成龙,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拔苗助长的“强迫”适得其反,引起孩子对立情绪。

对孩子过于严厉。家长信奉“不打不成材”,时不时挖苦、讽刺甚至打孩子,以此来刺激他们的成长,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好奇、探索心理,把这归结为瞎胡闹,引发孩子不满。

反复唠叨喋喋不休。家长唯恐孩子不听话,反复唠叨,长期处于“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孩子自然会产生厌烦心理。

妈妈要接纳,爸爸应认同

父母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遇到“不听话”的孩子,也该发挥不同作用。

孩子逆反心理篇3

关键词:叛逆;原因;探究;对待方法;家长;老师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52-01

参加工作至今,我都担任小学高年段的班主任,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性格容易出现叛逆。叛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家长和老师如何正确对待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这一主题谈一下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探究学生叛逆的原因

孩子在小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迁就等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造成任性的心理。此外,部分父母常常采取指责、暴力等手段,以及用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较等,严重侵犯了孩子的尊严。对尊严的伤害必然导致怨恨和愤怒情绪的产生,小学生长期积累的怨恨和愤怒如果不能通过正面对抗等方式及时疏导或释放,就会形成逆反心理。许多学生因为做错事情受到老师不公平的对待,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叛逆行为。

二、探究正确对待学生叛逆的方法

有位专家这样评论道:“对于‘逆反期’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将使他们一生受益,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成长行为。”可见,当孩子产生叛逆行为时,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采用怎样的疏导方式,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化解孩子的叛逆情绪,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下我的做法。

1、家长要努力处理好亲子关系

亲子之间保持亲密的关系,是胜过许多教育的。就如当一个您所亲近或崇敬的人,他表扬您时您会欣喜不已,他批评您时您会格外愧疚。因此,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1)尊重孩子,不和别人盲目比较

父母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的孩子优点比较时,往往只注意自己希望看到的一面,没看到别家孩子另外一面,更没有把自己和别家的父母比较,没有想过别的父母是怎么培养孩子的?自己的方式是否让孩子心服口服?有哪些不足?怎么改进?这样比较也是很不公平的,孩子无从选择,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恐怕不愿意选择这样的父母,而去选择别家看似“完美”的父母。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老是拿孩子与别人盲目进行比较。

(2)敢于承认和改正不足

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对时,就应坦率地向孩子道歉。承认自己的失误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形象,相反会让孩子觉得您很有勇气,从而大大提高您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促使孩子更愿意和您交流沟通,使你们的关系越来越亲近,力助逆反情绪化解,再犟的孩子也会向你敞开内心世界。

2、老师应该如何与叛逆孩子相处呢?以下几点也许能帮助老师化解学生的叛逆。

(1)心平气和跟孩子沟通,少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

到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了,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老师需要改变这种方式。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避免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了解学生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教师要给孩子发泄情绪时间,有些事情事后处理会比事发当时效果好,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2)少批评,多鼓励叛逆的孩子

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叛逆的孩子,哪怕他有一丁点的进步,老师也要看在眼里,并要夸大地来欣赏,坚持鼓励,避免讽刺和斥责,因为叛逆的孩子肯定受到过很多斥责,他们对斥责早已学会了反击,哪怕你再有道理。因此,无论你多生气,都要控制好情绪,别想用你的气势压倒学生,那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还可能在学生心里埋下了一座“火山”。

(3)用师爱去感动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学生很少因为老师言辞激烈而愧疚落泪,而老师肺腑之言,在生活上真诚关心叛逆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他就会因感动而改变。

(4)多信任、多宽容叛逆的孩子

孩子逆反心理篇4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90-02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我与家长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时,常听到一些家长感叹:“唉!我们这孩子不知怎么回事,升入初中后变得不爱学习了,也不听话了。”“我们家孩子成天关在自己的房间里,什么话都不愿和我们讲。”“我们家孩子不知何时迷上打游戏,连作业都不写,甚至彻夜不归,我们管都管不住。”“现在的孩子怎么管?我们教育他,他竟敢回嘴,我们真拿他没办法。”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难道真的是学生变坏了吗?我们真的就无计可施吗?以上学生的种种表现,究其原因,都是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一、逆反心理的表现

逆反心理现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我们应探明其成因,因势利导,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由于青少年生活、学习的环境不同,因此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客观原因。①社会原因。当今社会环境相当复杂,而青少年的社会阅历较浅,辨别能力不强,加上受各种宣传媒体的影响,很容易被社会中的金钱崇拜、腐败现象、封建迷信等引得躁动不安,似乎与学校的教育相差甚远,从而产生逆反心理。②家庭原因。有些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青春期的变化,过分限制孩子的行为,伤害他们的自尊,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的情绪;有些家长观念上存在误区,还认为棍棒下出人才,对孩子实行打骂式教育,还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中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而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2)主观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少年时期特殊的心理发展有紧密联系。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行事,渴望从家长那里拿到“解放证书”,出现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可在认识过程中,青少年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不够成熟,加之经验不足,认知的偏差性较大,看问题易偏激,固执已见。他们对教师、家长的教育、劝说,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此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逆反心理的正确看待

一提到逆反心理,很多人会认为它是消极的,甚至认为是一种变态心理,这些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这种反应。在家庭、学校教育中施教者也难免有误区,青少年的有些反抗不无道理,因此,对于逆反心理,要辩证地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

四、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其强烈的逆反性和对抗性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青少年容易做出过激行为,对他们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而且也会伤害到自己最亲近的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五、逆反心理的克服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可以克服和矫正的,我认为应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共同进行。

1.学校教育。(1)正确认识,科学疏导。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逆反心理要有正确的认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存在非常正常,是每个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必要过程。因此,即便是不能接受青少年的观点,我们也要冷静地面对,用理解、豁达、包容的心来对待。对于青少年的这种盲拒或盲从,教师首先应深入细致地了解情况,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关键的是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点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2)投入真情,融洽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令而行,行其所服”,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做到与学生心相印、情相容。师生感情越深,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越小。(3)改进方法,正确对待。教师要改进对青少年教育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同青少年的不同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坚决克服简单、粗暴,甚至挖苦、讽刺、体罚青少年的做法;学校和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实际,对他们提出实事求是的目标要求,避免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对青少年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有策略性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以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4)注重学习,与时俱进。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避免由于知识不足、认识片面、视野狭隘造成自身认识错误,造成与青少年的对抗心理。同时,要真正融入青少年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2.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应积极地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逆反期,与他们一同寻找释放逆反心理的有效方式。家长自身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心理知识;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也不要让孩子习惯于靠撒娇、索要或哀求等手段达到目的,要让他们学会“碰钉子”;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首先做到;要注意配合学校,达到学校教育的要求。

总之,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并非不可解的疑难问题,经过合理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矫正,会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为施教者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用真诚的爱心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教育他们。转变青少年的不良心理,使之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一个良好的心态会使一个人受益终生,心态的培养,靠教师、家长等多方面的配合,靠外界的良好条件,更靠自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沈贵鹏,扈文华,等.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孩子逆反心理篇5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较

有些父母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总喜欢用“你看某某的成绩多好”这样的话语来刺激孩子,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教育方式。作为父母,在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对比时,有没有把自己和别人的父母比较,有没有想过别的父母是怎么培养孩子的?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呢?或者有哪些不足?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老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盲目进行比较。

父母也要敢于承认错误和改正不足

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对时,就应坦率地向孩子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形象,相反会让孩子学会有错就要改正,这样一来大大提高您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促使孩子更愿意和您交流沟通,使你们的关系越来越亲近,有助孩子逆反情绪的化解,再犟的孩子也会向你敞开内心世界。

批评孩子讲究技巧

明智的家长应当懂得不当着亲友或孩子的同伴的面批评孩子,否则只会让孩子感到难堪和不满,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切忌用“你简直不可救药”“你真笨”等过激语言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真正懂得批评的家长,着眼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孩子改正缺点上,而不是揪着缺点不放,动不动翻旧账。当孩子情绪反应强烈、言语冲动的时候,家长干脆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等孩子冷静思考,平息冲动后再批评。

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无论孩子讲什么,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这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是了解孩子、解决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孩子充分表达意见后,家长应做出积极的反应:“你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全面一点或再改一点就更完善。”家长的积极反应可以让孩子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下一次的情感交流。

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

孩子逆反心理篇6

孩子如此逆反,究竟是想证明什么?他们为什么非要与父母的期待背道而驰?在孩子叛逆性格形成的背后,父母又起到了怎样的催化作用?

过度关爱也会培植出孩子的逆反心理(程东河,男,37岁,工程师)

与青春的少男少女朝夕相处,父母可会总结出一个规律:“父母越关爱,孩子越逆反;父母对孩子越无微不至,孩子越叛逆得彻头彻尾。”

拿我嫂子来说,她对宝贝闺女的关心真是到了每根头发丝、每个脚趾头。比如,有一回,我路过嫂子任职的酒店,她穿着旗袍丝袜,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从酒店里冲出来追上我,只为给女儿捎句话:“记得让蒙蒙回去喝柠檬水。”哥嫂收入不高,每月加起来才3000元钱。但我侄女在同学当中,买的手机和MP4都是最高档的。嫂子每天5点半钟就起来,采购女儿爱吃的鱼虾、禽肉、精细蔬菜、热带水果,只要觉得对女儿长身体有用的东西,哪怕孩子吃腻了,也强压着她吃。侄女12岁了,做发型、买衣服、配眼镜,嫂子都要做主。然而小美女并不领情:“我妈让我烦死了!我交什么朋友她都要‘政审’;听什么音乐她要‘监控’;就连喝饮料也得按她说的来!天天像紧箍咒似的,让我喘不过气来。”

为了反抗做“芭比娃娃”的命运,侄女的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脾气也越来越大。她常常故意伤嫂子的心,跟她对着干。有时,我妈爸看不下眼,也帮着训蒙蒙。这下,效果更糟了:“除了我妈,现在全家人都不待见我,说我是不懂事的坏丫头。这种吃白眼的日子我受够了,真不想在家呆了!”为此,嫂子向我哭诉过多次,我劝她能不能少给侄女一点儿约束和关怀,毕竟孩子大了,已不再需要事无巨细的关心,很多事可以自己拿主意了。可嫂子却做不到。后来我发现,她之所以放不开手,是把照顾蒙蒙当作了精神支柱和“安慰剂”,想从亲子关系中印证自己的重要性。这说明她内心比较空虚,缺少排解余暇的渠道。谁愿意当别人的“安慰剂”呢?孩子也是一样,有了独立意愿后,自然会对“保姆式”的关爱产生不满,用种种逆反行为来对抗。

苛求孩子,力图把其塑造成父母心中的理想化形象,是诱发孩子“逆反心理”的又一诱因(刘勇,男,41岁,公司经理)

儿子还在娘胎里时,老婆就开始了培养天才少年的计划。从3岁起,老婆就用助力车驮着他“赶场子”上兴趣班。看电视成了他的一种奢侈品,而且还有条件限制:做对一道带星号的奥数题,看5分钟!老婆还要在一旁掐分掐秒地“监督”,不许多看一分钟。我于心不忍,常为儿子打抱不平。老婆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换你来管儿子,爷儿俩不天天混在一起打游戏、看动画片才怪呢。你现在纵容儿子,就等于害了儿子!你想让他在刚上起跑线时就认输吗?”

12岁之前,老婆的教子策略的确很成功,孩子的钢琴10级、声乐9级、围棋业余6段,英语竞赛拿过省一等奖,当然他也被逼成了800度的近视眼。老婆的高期待和贴身防护像高压舱一样,把孩子与外界完全隔绝了,让他意识不到自己的童年是个“另类”。然而,自从他上了寄宿制初中,一接触到外面的“新鲜”空气,就被“氧化了”:迷恋上网、写博、电子音乐,还有各式各样的电视节目和电影,没有电视机,他也能网上“收看无极限”了。现在,他不弹琴、不下棋、不练声、不读英语,想成为郎郎第二、少年常昊、哈佛男孩儿的梦想早被他抛到脑后了。他甚至对妈妈说:“你知道天天被你逼着走有多苦有多累吗?你要是再逼我学这学那,我就退学!”气得老婆几乎吐血。“如果你不想成为精英,将来凭啥过上好日子、看遍世界?”儿子不慌不忙地说:“人生的路又不止你说的一条。将来我开家网上小店,当‘网络倒爷’赚了钱,不是一样周游世界?还不必向老板请假,多爽!”老婆为此天天和儿子进行“控制与反控制”大战,她说恨不得儿子减去10岁,重新变成乖娃娃。

经过反思,我终于明白了:正是前10多年视听需求上的闭塞和压抑,才使儿子内心的需求以一种空前的能量爆发出来,渐渐走向了我们期待的反面。于是,我就开导老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你有心栽花花不开,反倒让孩子长出了一身的刺。其实,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虽然起跑很重要,但如果在前半程就拼尽了全力,哪还有后劲儿完成后半程?我想我们正是不懂这个道理,才适得其反的。”

孩子都有两面性,父母单凭一面就看扁他(她),让孩子自尊心受伤,久而久之自然会滋生逆反心理(崔久龄,女,36岁,网球教练)

现在,许多孩子在家与在校的表现两样:在家时,懒散、混乱、惰性十足、耍赖不讲理,而在学校,与同龄人一起竞争和比较,孩子就会“改头换面”了。如果父母单看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就给他扣上“朽木不可雕”、“不可救药”、“人见人厌”的帽子,否定他的一切,亲子关系肯定搞不好,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我姐就犯过这样的错误。她儿子在家一直懒散、马虎、不拘小节,她恨铁不成钢,逮着机会就要敲打他,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扶不起的阿斗”,使孩子大为不满。为了证明自己能成材,他在学校拼命学习和表现,期末被评为班级的三好学生。当他把证书拿给我姐看时,她竟然不相信,认为证书是假的,还说儿子“买假证来满足虚荣心”,这种贬损让孩子的自尊心大受伤害。反正父母心中已经把他定性了,所以他开始自暴自弃,事事跟父母顶着干,我姐气得急火攻心,晕过去3回了。

等她平静下来,我就劝她:“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其实都是伤害亲子关系的做法。孩子也是有独立人格、独立意识和自尊的,你越是多做肯定教育,想方设法维护他的自尊,给予他充分的信赖,他才会越不容易逆反,朝好的方向发展。就算再差劲儿的孩子,身上也有闪光点。没有比相信他是一个积极的好孩子,更能帮助他克服逆反心态的了。”我姐沉默了很久,承认了自己教子方法不妥。

父母用居高临下的口气对我们训话,是我们最反感的事情(常英昊,男,15岁)

长到15岁,父母还把你当小孩子,跟你一讲话就用教训的口气,准你这样,不准你那样,这样的高压政策,怎能让人心平气和地沟通?不炸毛、不犯倔才怪呢!上次,我跟班主任闹了一点儿误会,我爸不容分说就打了我一顿,还让我跟着他和我妈买礼品向老师赔礼道歉。我刚说:“一人做事一人当,要赔礼也得我去。要是老师不收礼,你们不更没面子?”我爸气得又擂了我一拳:“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惹事生非的东西!一点儿人情世故不懂,还在这里煽风点火……”只不过是和老师争执了几句,用得着这么兴师动众吗?这让我以后在学校怎么呆?那天我一犯倔,离家6个小时,也不接他们的电话。他们又是报警,又是去电视台登“寻人启事”,等我回家时,我家的电话号码还在电视荧屏上滚动着呢。我妈抱着我又哭又笑,我也哭了。我就想不通,自己的事儿自己解决,这是我的自由和权利呀,为什么他们非要把我当成“超级婴儿”,事事包办呢?

“出走事件”后,我们开了个家庭会议,父母最终同意了:以后凡涉及我的事都要先征询一下我的意见。这是搞好亲子关系的一种方式,也是对我人格的一种尊重。

同龄人中,为逆反而逆反的情况也很多,我认为他们是对长辈的感恩心还不够(段萱,女,16岁)

我周围的很多同学专干父母禁止的事,专结交父母看不上的朋友。我曾经问他们,为什么要如此逆反?他们说,就是为了证明自己长大了,自己是自己的主宰,不需要别人来指手划脚了。他们感觉跟父母对着干“很爽”,可以体味到身体内部新生的力量感。一个男生还举例说:“如果你特别逆反,父母怕你出事,最终只能屈服于你,就像现在你用力架住老爸的胳膊,让他的巴掌落不到你身上一样爽!”很显然,在这个年龄段,我们和父母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我们似乎成了“赢家”,至少可以与父母“势均力敌”了。但当我问他们“用逆反心态来逼迫父母,有没有考虑过父母的心情和感受时”,他们都愣住了。

可见,凡是为逆反而逆反,或者感到“谁也奈何不了我很爽”的同学,感恩心都是非常薄弱的。他们从未尝试过换位思考,也没设身处地体谅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担忧、期待和焦虑。其实,我们今天的成长压力,有一多半是由父母在承受着,择校、交赞助费、请家教,哪样不是要冒风险的事?因为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父母很可能有误会我们、错怪我们的时候。这时,我们可以去跟父母“谈判”,讲述自己的困惑和委屈,但最好不要情急之下做出让父母伤心的事来。因为我们的逆反心理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伤害到父母的同时,也伤害到我们自己,让我们在冲动之时,干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

本刊观点:青春期的孩子是否每个人都逆反?显然不是。青少年行为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调研,发现只有那些在学习或生活的自主性上受到压制和约束的孩子,才会爆发出比较严重的“逆反欲”。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和师长无限制地剥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自主空间,孩子就会以“逆反”的非常规方式来争夺自己的“话语权”。在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再怎么倔犟、逆反的孩子,当他们面对某些亲友和师长的时候,逆反心理也会收敛很多,变得愿意听从和合作。在妈妈面前逆反的孩子,也许在爸爸面前温文有礼;在父母面前倔犟不合作的孩子,也许在老师或亲友面前十分“讲道理”。

怎样解决孩子的“逆反状态”?专家的建议是,不妨从别的家庭或成员那里学几招,看他们是如何与孩子相处的。要让孩子肯合作、不逆反,父母们应做到:一、给孩子充分自主空间。当孩子面临抉择时,我们只给予一些建议,而不是代他做决定;二、充分地尊重孩子,客观地评价孩子,多肯定他的进步和努力;三、放低我们对孩子理想化教育的标准;四、利用一切机会进行亲子交流,让沟通在亲切的氛围中进行,最终和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铁哥们儿”。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教师个人学期末工作总结(11篇)
  • 下一篇:【热】电影观后感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