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6篇)

时间: 2024-01-17 栏目:公文范文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篇1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形象定位刍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初探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现状探究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营销策略的思考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高层次人才管理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交通发展研究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发展研究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品开发研究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海南国际旅游岛社会建设管理新探索海岛旅游研究新进展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进程海南国际旅游岛大事记拓展海南国际旅游岛融资渠道研究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路径探微海南国际旅游岛“自由行”立法初探海南国际旅游岛游艇管理研究海南国际旅游岛高尔夫产业发展研究海南国际旅游岛欢迎您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

[5]《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

[6]褚云茂.公共关系与现代政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篇2

引言

旅游业作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务院2014年8月9号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提出到2022年,旅游业境内消费额要达到5.5万亿元,全国人均年出游次数达到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5%。而我国2014年,国内游客36.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0312亿元,虽然分别比2013年增长10.7%和15.4%,但是距离目标仍有不小的距离。旅游从业人员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我国一直十分重视旅游相关人才的培养。不仅在《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而且在2013年4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27条中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将旅游人才的培养上升到了法律高度。

我国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开始于1990年,作为旅游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25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取得了显著地提高。为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培养了一批中高端旅游业管理人才,为旅游院校培养了优秀的师资力量,为旅游学术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据统计,2013年旅游相关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全国招生1600余人,毕业1300余人,在校4300余人。但是由于我国旅游专业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所以与世界上旅游教育一流的国家相比,还具有许多不足和值得借鉴的地方。本文分析了当今世界旅游教育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模式--“美国康奈尔模式”和“瑞士洛桑模式”,以期为我国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完善和提高提供一些借鉴或启示。

一、美国和瑞士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理念先进,培养目标明确

美国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先进的教育模式源于其先进的教学理念。两所院校遵循以市场为导向,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CompetencyBasedEducation,CBE)的基本教育理念,在尊重旅游业实际需求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格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将研究生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实践能力的培养”来展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办学模式等都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行业和学生的需求不断更新和优化,来保证教育模式鲜活的生命力。具体来说,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明确将其使命定为“培养21世纪业界领袖”。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则致力于塑造“国际接待业,特别是世界顶级酒店、餐馆业的高层管理者”。换言之,国外两所高校在应用型旅游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上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拥有系统专业知识和优秀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具备实干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从全方位成为一个“合格”的酒店业高级管理者和领导者。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设置合理

旅游业本质是服务性行业,因此国外两所院校的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始终带有一定的职业教育色彩。依据培养目标,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和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十分注重酒店行业的发展需求和教学的前沿性。课程设置一般与行业发展中出现的最新问题紧密结合,及时更新课程的科目和授课的内容,许多科目没有固定的教材,除了指定的参考书外,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查阅、阅读相关文献,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还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最后,国外两所旅游院校课程设置灵活,选修课比重较高。两所国外院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一般占到总课程的70%左右。大量的选修课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三)教学方式灵活,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美国和瑞士在教学方式上都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两所旅游高校课堂上所采取的“平等教学”。课堂就像开座谈会,老师和学生坐在一起,仅仅扮演“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积极性在这种自由、平等的氛围下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不仅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还会就不同的想法和老师展开激烈的讨论,授课效果十分理想。此外,国外两所高校还大量的运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团队教学等互动型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旅游业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独立研究的能力。最后,两所高校都践行“店校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式。康奈尔大学的斯塔特勒酒店和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酒店为学生提供了与真实客人直接接触的途径,通过在真实场景解决真实问题,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依据教学酒店的经营数据,开展经营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我国旅游院校先学习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国外两所高校都采取“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模式,每门核心课程学习完毕之后,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这种模式不仅及时巩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成果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

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师资力量主要有三部分构成:知识丰富、学术能力强的学者教授;拥有世界顶级酒店和饭店实践经验的前任或者现任高管;政府、协会的官员和行业领袖。后两者虽然大多以兼职教师或者特约嘉宾的方式聘请,但是所占的比例却十分高。他们带来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最新行业动态,开拓了学生们视野的同时促进了学校的“产学研”结合,因而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欢迎。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也十分重视他们的“回炉重铸”。学校明令要求教师要定期到企业任职或者充当企业顾问,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如果教师几年之内没有教学或者学术创新,那就很难在继续被聘用。这种近乎“苛责”的要求使得任课教师能够不脱离经营管理实践,教学始终与行业接轨。

(五)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程度深

国外两所旅游院校都走得是“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学院通过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保证了科研工作的实践价值和时间价值。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院校还可以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授课的内容和培养方向,提高学院的竞争力。比如,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建立的酒店业研究中心便提供了学校和酒店之间沟通的桥梁。在这里,学院学者和行业领袖一起就酒店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展开讨论,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用于解决行业实际面临的问题。该中心所出版的《康奈尔接待季刊》作为世界主导的旅游学术杂志,还能够不断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注入新活力,提升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在全球的学术地位。此外,学院通过和企业的合作获得了实习场地和就业机会。由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多方面都考虑到了企业的需求,学生在毕业后到企业的“适应期”很短,企业十分乐意接收这样的毕业生最后,国外院校通过和企业、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向产品的转化。总之,国外两所高校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不仅培养出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俱佳的高素质人才,而且加速了科研向产品、商品的转化,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二、美国和瑞士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对我国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一)革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美国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CompetencyBasedEducation,CBE)的基本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为两所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设置了原则、指明了方向。而反观国内的旅游高校,仍然秉承着“知识学习”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片面的以知识掌握为出发点,以知识积累为归宿点。培养目标和国外旅游院校相比,不仅过于笼统和模糊,而且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笼统甚至不切实际的培养目标给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办学方式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我国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中亟需革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各旅游院校有必要立足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结合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重视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点,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和自身特点的具体化目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产教结合”,将能力的培养贯穿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旅游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指明方向。

(二)紧扣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影响,国内高校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中山大学为例,其旅游管理专业课设的核心课程有:经济管理研究方法论、组织理论、管理学和经济学前沿讲座、服务营销与管理、旅游企业管理、酒店管理实务、经营管理统计学、旅游前沿问题研究、旅游运营商管理、生态旅游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管理、旅游营销调研、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旅游管理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体验经济、企业实践。开设课程总计31个学分,选修课程10个学分,比例为32.2%,实践课程2个学分,比例为6.5%。从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课程设置方面选修课比例较低,学生自主选择性较小,不利于个性化发展;过少的实践课程,容易让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锻炼,造成与企业需求的“错位”。此外,根据笔者的了解,中山大学虽然开设了管理学和经济学前沿讲座、旅游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体现了一定的学术前沿问题,但是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更新缓慢的问题。许多传统课程的授课内容仍旧是多年沉淀下来的经典理论,内容陈旧,变化较少。因此我国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的改革首先应注意现在“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尴尬情况,在相关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及时安排相应的实践课,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将知识内化成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其次,我们应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给予学生足够的自,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特点和兴趣,跨系、跨院甚至跨学科的选择课程,制定出符合自己需要的个人学习计划。最后,应及时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将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全方面的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在夯实学生基础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适当讲授国内和国际一流旅游学相关期刊发表的最新文章,做到“与时俱进”。

(三)优化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

目前,国内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仍存在灌输教授多,启发引导少的现象。课堂几乎是教师独角戏,绝大数学生也习惯于接受、掌握现有的知识,极少参与课堂的讨论。虽然这种做法的弊端已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反思。国内许多旅游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时在部分课程的授课方式上也采用了案例教学,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普及程度不够,实际操作中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相关研究表明,人们三天后的知识记忆率,单单讲授方式仅为10%,采取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可达70%,如果运用讲授、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则高达90%。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亟需改变。我们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大幅度增加“案例教学法”“研讨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情景体验法”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记忆和学习,还可以激发其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国内旅游学院目前普遍采用“先理论知识学习――再集中企业实习――最后撰写毕业论文”这一传统模式。针对由于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关实践过程间隔过久,不利于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的消化理论知识,从而引发的理论和实践错位的问题。我们应整合国内目前各成体系,相互独立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让实践课程贯穿整个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真正内化为能力。

(四)增加教师实践经验,完善“双导师”制度

旅游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可是研究发现,国内旅游高校旅游专业研究生导师都以学术型为主,比较缺乏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导致了课程内容陈旧、授课方式落后、校企合作不深等一系列的问题。要改变现状,国内院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鼓励任课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到企业任职或者开展实际的旅游项目。通过“学校-企业-学校”的循环发展模式,让教师和行业保持紧密的联系,从而使教学和行业接轨。第二,完善“双导师”制度,积极从企业和政府机构引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中高层管理者和领导者,使其在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工作开展和教学成果评估等多方面发挥作用,避免教学内容和业界需求脱节;第三,推行导师组制度,发挥导师群体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共同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取长补短,整合优势,避免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受限于自己导师熟悉的研究领域,造成眼界的狭窄;第四,加强国内外旅游高校间教师的合作、交流。国内旅游院校不仅可以聘请国内外一流旅游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作为客座教授,还可以定期组织自己学校的老师到国内外先进的学校进修、学习,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做到“走出去,引进来”。

(五)增加“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不仅仅是教学,而是教学、实践、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企业和研究机构在两所院校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旅游院校相对于国外,产学研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还不够完善。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科研成果转换缓慢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国内旅游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具体建议如下:第一,确保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政府在旅游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大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的不断进步提供最佳的前提和保证。第二,建设专门的“产学研”机构。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可以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将其作为学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来不断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促进科研成果的转换。第三,充分发挥教师影响力。“双师型”教师不仅是研究者更是从业者,在学校和企业里均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影响力,有助于加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

三、总结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篇3

邓爱民,男,1971年10月生,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委委员、旅游管理系主任/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研究生导师组组长,MTA导师组组长。1990年9月―1997年6月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本科和硕士生学习;1997年7月―2002年6月湖北省旅游局工作;2002年6月至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作;2006年9月―2011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获得湖北省“两访两创”先进个人;武汉市江夏区旅游局顾问、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局顾问、黄冈市旅游局顾问;同时还兼任多家酒店、旅行社和房地产公司投资与经营顾问。

二、研究领域

邓爱民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有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规划、饭店管理,长期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地产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各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邓教授主讲课程包括博士生课程:《旅游哲学研究》;硕士生课程:《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旅游规划与开发实务》;本科生课程《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世界遗产与旅游》。

三、研究成果

邓教授出版专著7部;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经济管理》等权威刊物上100多篇;获省部级奖励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主持修订了《湖北省旅游条例》、《武汉市旅游条例》和《武汉市旅游标准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主持了《武汉市宗教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武汉水乡旅游城总体规划》、《新疆博乐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各级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旅游规划100多项,课题费累计达600余万元,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

主要承担课题包括:《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机制研究》(2011LJ042,湖北省社科);《低碳经济背景下武汉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研究》(11047,武汉市社科);《基于低碳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综合体联动机制研究》(13021,武汉市社科);《湖北省旅游条例》修订,湖北省旅游局;《武汉市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制定,武汉市旅游局;《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湖北省旅游局;《武汉市宗教旅游总体规划》,武汉市旅游局;《武汉水乡城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武汉楚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局;《湖北省武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穴市旅游局;《湖北省黄梅县旅游发展规划》,黄梅县旅游局;《武汉市江夏区乡村休闲游发展规划》,武汉市江夏区旅游局;《武汉市新洲区乡村休闲游专题规划》,武汉市新洲区旅游局。

四、主要论著

1、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2、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理论与实务,化工出版社,2012年。

3、世界遗产旅游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4、长江流域的文庙书院――长江文明之旅,长江出版社,2015年。

5、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

6、关于“三结合”旅游教育体系的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7、中国大城市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财贸经济,2003年第12期。

8、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思考――兼论武汉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9、武汉市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与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0、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财贸经济,2006年第5期。

11、我国旅游投资研究综述与展望,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8期。

12、旅游企业的投资环境层次比较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13、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项目开发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7期。

14、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及其策略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9期。

15、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16、旅游规划“创新内核”的一个探究,经济管理,2011年第7期。

17、武汉市乡村休闲游产品体系深度拓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0期。

18、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篇4

奥运专业及其前景

记者从多家留学机构了解到,在英国、加拿大等一些教育程度发达国家的大学里,大部分已经开办了奥运相关专业。而环境管理、城市综合治理、新闻报道、旅游和酒店管理业将成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事业,需要大量高等人才,因此这些专业也就理所当然成为当前的“热点专业”。

中国教育服务中心主推的留学项目就是加拿大RRU大学和皇家罗德斯大学的环境管理硕士课程(MEM―MasterinEnvironmentandManagement)。据中国教育服务中心的资深留学顾问介绍,这个专业会加强学生作为一个战略决策者的技巧与能力,通过对本专业的学习将会拓宽事业,加深对环境知识的理解。其中分为两个方向,文科硕士和理科硕士。文科硕士主要针对管理方向,而理科则是研究方向。

澳际留学公司主推的项目中,环境管理和城市管理学、信息学以及酒店学所占比重很大。瑞士格里昂酒店管理学院是世界酒店业中非常权威的学府,主要为世界各个国家培养优秀的酒店业专业管理人才,文凭是世界公认的。国际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是招牌专业。澳际欧洲部的工作人员表示,酒店旅游业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尤其在亚洲地区更拥有不可预计的发展潜力。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都曾经成功地举办过奥运会,因此他们对奥运专业的教育更富有能力和经验。

澳洲麦考里大学位于离悉尼市西北方。麦考里大学的专业设置中非常著名的就是国际传媒学士、硕士学位。该专业开设于1991年,是在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研究计划专题上发展起来的。该专业是为那些有志于在媒体,公共事务及国际关系方面有所发展的人士所开设的。学生可以通过该专业的学习借以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公共交往及写作能力,最主要的是,可以增强在亚太媒体、网络、多媒体文化、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与发展。大约三十多名该校的毕业生在悉尼奥运会举办期间进行了新闻报道和信息管理工作。

朝阳专业,就业前景看好

资深留学顾问王劲松表示,留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要考虑我国未来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王先生认为,在奥运会举办的前后十年,将是北京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奥运会将为人们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上海一家教育统计机构显示,在北京,2004年至2013年,教育热门专业排名第一的就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专业;第二是信息技术及管理专业,其中还特别提到信息专业人才将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急需人才;同时,具备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传媒多方面素质的新闻学人才目前在国内为数很少,也是奥运会运作中必需的高级人才。

某家文化传播机构的市场协调员认为,亚运村地区繁荣、充满商机也是在亚运会举办之后才慢慢形成的,奥运会也将会如此。因此,很多新专业在奥运会之后同样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环境学,此前并不是热门专业,而在近十年,环境学都将属于重点建设事业。酒店管理学同样如此,奥运会举办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旅游高峰,它涉及酒店金融、酒店市场营销、酒店信息技术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学科,这些都是富有前途的朝阳专业。而这些新的具有发展前途的专业非常需要那些在国外名牌大学镀金的高级人才。因此,这些专业也成为了留学的热门专业,环境学甚至成为准备留学学生的首选专业。

相关国外学校、专业

1,瑞士公立大学和酒店管理学院:教学声誉:酒店业的权威,文凭世界公认。教学语言:英文。开学时间:1月8月。课程设置:1,国际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学士学位。2,国际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硕士学位。3,国际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本科文凭。4,国际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研究生文凭。5,短期英文培训。申请条件:1,18岁以上。2,高中毕业。3,英文良好。TOEFL:500I.E.LT.S5.5。4,健康情况良好。

2,澳洲麦考里大学笔译和口译专业:该专业的设立是在对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语言研究理论及实践的工作设立的。对于那些希望把研究语言作为自己今后发展方向的学生而言,语言理论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随着2008年奥运会行将到来,语言,尤其是对英语的灵活掌握的需要就变得更为迫切。正是基于此,麦考里大学开设了该专业。这也反应了该大学设置专业的灵活性及人性化。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的工作包括:翻译、口译及笔译员、就职于为奥运会所涉媒体行业、出版及报纸业、旅游业等。因其课程具针对性及普遍的应用性,所以就业范围相当广泛。

3,澳洲悉尼科技大学:信息技术研究生文凭悉尼科技大学的信息技术研究生课程可以提供给学生有关信息和IT方面的相当专业而广泛的知识。课程包括:信息系统、系统发展、数据通讯等。因该专业高质量的教学,使得信息和IT研究生文凭得到了澳洲很多的大学的认可,并在悉尼奥运会上获得了成功。

4,英国萨里大学:信息系统硕士信息系统学科是用来协助商业机构管理其各种信息,该专业将IT技术应用在商业管理上,对商业决策和提高效率有很大帮助。通信学、互联网软件开发、系统分析和设计、互联网及其法律、商业战略学、数字图书馆与多媒体应用、计算机系统、智能信息系统、知识管理等。

5,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大众传媒专科文凭(包括大众传媒专业证书及英语专业证书)学制8-18个月入学条件:高中以上文凭或同等学历(包括中专,职高)。通过MDIS两次入学考试,第一次在中国报名时进行,第二次在新加坡校内进行。如直接报读要求:具备高中以上文凭或同等学历TOEFL500分以上,IELTS5.5分以上,通过大学数学考试。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篇5

关键词:休闲旅游;学科建设;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068-04

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休闲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2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尽管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旅游消费构成中,休闲度假消费占全部旅游消费的比重仅为20%左右,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50%左右的比重,尚未进入真正的“休闲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休闲旅游市场已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尤其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在社会经济结构成功转型和国民收入大幅增加的刺激下,休闲旅游将会呈现更快的发展趋势。然而,伴随着休闲旅游市场的迅速成长,休闲旅游人才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瓶颈,并引起了政府及旅游组织对休闲旅游教育的普遍重视。

目前,在我国有千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旅游专业或旅游专业方向,而开设休闲旅游相关专业或休闲旅游专业方向的院校却不足百所。即便如此,已开设休闲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学位建设、学科建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只是刚刚起步,远远不能达到培养高层次休闲旅游人才的要求。

一、国外休闲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概况

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都设有休闲旅游或类似的学院,如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设有体育和休闲研究所;英国白金汉郡大学设有休闲和旅游学部;日本东海大学设有体育休闲系;加拿大雷克黑大学设有户外娱乐、公园与旅游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设有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等。此外,国外休闲旅游专业学科体系十分完备,不仅培养层次多,课程设置门类广,并且相互交叉融合,各有特色,涵盖了与休闲旅游相关的运动、管理、旅游、康复、保健等领域,为休闲旅游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管理人才。

(一)美国

美国现有122所大学设有运动休闲及其相关科系,其内容涵盖休闲社会学与哲学、运动休闲与娱乐管理、休闲与健康、运动休闲项目设计与管理、公园与主题公园管理等领域。各高等院校休闲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针对产业培养专门的管理、技术和研究人才[1]。

美国高校所开设的运动休闲专业偏重人文社科和管理类。理论类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人类休闲行为的本质和休闲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经济类的课程则让学生从休闲旅游产业的角度认识休闲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作为休闲旅游产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能力;应用类课程则从操作层面上让学生更多、更具体地了解休闲旅游事业或休闲旅游产业,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管理类课程除了介绍一般管理学知识以外,还突出了休闲和运动休闲的管理[2]。

(二)英国

英国政府较早地认识到了培养高水平休闲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建立起相当完备的学科体系。英国的许多著名学府,如拉夫堡大学、阿伯丁大学、伯明翰大学等都开设有休闲旅游相关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休闲管理、运动娱乐管理、文化遗产管理、旅游与经济发展、娱乐与体育管理、旅游及酒店管理,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休闲政策与管理、体育教育和教育学、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关系等。

(三)日本

日本旅游专业授予的相关学位有休闲管理学士、旅游管理学士、节事管理硕士。在本科主干课程中,休闲管理方向不仅开设有休闲理论课程,而且还开设了许多与休闲运动、休闲旅游有关的专业课程。如休闲的多样化澳大利亚休闲,休闲服务和设施管理,休闲、运动和旅游社会文化基础,休闲和旅游研究,休闲运动和旅游公共政策,休闲运动和旅游法,休闲和旅游环境规划,旅游和休闲战略管理,休闲和运动行为基础,休闲体验设计和规划,休闲管理规划,休闲管理领队等。

二、中国休闲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除台湾高校休闲旅游专业已趋于完善外,大陆各高校休闲旅游专业教育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台湾

1968年,铭传大学成立观光专业,成为第一个培育休闲人才的高校。此后,台湾陆续有许多高校相继成立观光学、餐饮与旅馆管理等专业。1993年,台湾体育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带有“休闲”名称的休闲专业,即体育休闲专业。

至2009年,台湾有40多所大学设有观光旅游教育相关科系,在163所大专院校中设有休闲相关专业的高达101所,培养了大批高级休闲旅游管理人才。在学生数量上,台湾地区休闲相关专业学生数量由1993年的9083人(占当届大专院校生689185人的1.32%)增长到2009年的64190人(占当届大专院校生1313993人的4.89%);毕业学生数则由1993年的2702人(占当届大专毕业生172849人的1.56%)增加到2009年的12484人(占当届大专院校毕业生325106人的3.85%)。由此可见,台湾的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已具规模。

台湾各高校休闲旅游教育强调管理与经营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休闲旅游、旅游管理、社会服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研究人员作为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大量休闲运动、休闲观光解说、休闲产业管理、休闲旅游活动规划、体适能管理咨询、健康事业及文化生态旅游规划等相关人才[3]。

(二)大陆

休闲旅游教育在国外虽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却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欠缺,休闲旅游企业的管理人才大都来自旅游管理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所设课程又极少涉及休闲旅游教育。不仅如此,在我国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或旅游管理方向的千余所高等院校中,仅有极少数院校设置了休闲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也不长,学术研究成果有限(见表1)。

从表1可知,虽然目前在我国开设有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中,设置休闲旅游专业学科的并不多,但许多院校依托原有的旅游或体育专业,逐渐将休闲教育渗透到旅游或体育教育之中,并潜伏着向建设休闲专业发展的趋势,这意味着,在高校已具备建立完整的休闲旅游学科与休闲旅游专业的现实基础。

(三)中国休闲旅游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发展

中国休闲旅游专业的硕士、博士教育发展较晚,即便休闲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全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仍未见到休闲旅游学科的身影。此外,据国际权威旅游研究学术期刊《AnnalsofTourismResearch》近30年发表的论文的术语统计,发现地理学(旅游资源)与管理学(旅游管理)对旅游研究最为集中[4],从休闲角度研究旅游的论文则几乎没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目前我国休闲旅游硕士、博士等高等人才的极度缺乏。

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提供的“2010年硕士招生目录查询系统”统计,设有“休闲”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基本情况,见表2。

从表2可知,休闲旅游学科仅在上海体育学院、浙江大学等少数几所学校属于自设专业,而在其他学校休闲旅游则是以旅游管理二级学科下的研究方向出现。此外,东北财经大学旅游学院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系也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中渗透了休闲学内容[5]。目前,除浙江大学设立休闲博士点外,开设有独立的“休闲旅游”博士点的学校几乎没有。

三、中国休闲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评估

(一)休闲旅游课程设置

与国外休闲旅游课程设置相比,我国休闲科系设置仍然是依托现有的旅游类专业,将休闲与旅游结合在一起设计;同时对休闲研究也没有超出旅游研究的范畴。国内大学几乎没有设置独立的休闲旅游专业,所以休闲类课程也难以体现。部分大学虽然设置有休闲旅游方向,但休闲课程的设置范围狭窄,几乎没有涉及休闲或休闲事业管理的课程。国外休闲专业和课程设置相对成熟,多以运动休闲为主要方向。因此,面对我国休闲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休闲旅游方向人才的极度匮乏,在国内高校中设置休闲旅游专业和相关课程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以北京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例,具体分析国内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情况。这几所高校作为我国休闲旅游科系发展的先驱基本可以代表内地高校休闲专业的发展现状。

从表3可知,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休闲与旅游管理系没有设置独立的休闲旅游专业,所以休闲旅游类课程难以体现;中山大学虽然专门设置休闲旅游方向,但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范围狭窄,几乎没有涉及旅游休闲或休闲事业管理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将相关休闲旅游课程融入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比较重视休闲旅游管理,但休闲旅游学科仍没有形成完整课程体系。

四、结论

在学科建设方面,虽然旅游学科下的休闲旅游方向已初具规模,但在我国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休闲旅游教育只有与体育娱乐、节事活动等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符合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实行休闲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培养模式。

在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上,应从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在注重休闲旅游课程的理论性、文化性等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其国际性、多样性、实践性、应用性,注重与体育娱乐、节事活动相结合,以对接休闲旅游产业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郑彩壮,闫万军.美国部分大学运动休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8):41-43.

[2]方百寿,刘河.中国高校休闲类课程设置探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14(4):9-15.

[3]吴必虎,黎悠悠.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R].旅游学刊,2006,(21):9-15.

[4]宋瑞.国内外休闲研究扫描――兼谈建立中国休闲学科体系的设想[J].旅游学刊,2004,19(3):51.

Chinaleisuretoureducationdevelopmentreport

WUJian-hua,WUQiong,XIERui-jun

(Tourschool,Guangdongcommercecollege,Guangzhou510320,China)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管理学

一、“管理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地位与要求

1.核心基础地位

我国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在目录中,旅游管理是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管理学学位。

旅游管理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最早由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1979年开设旅游专业,随后,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学校也相继开设相关专业。时至今日,几乎每个本科院校均开设了旅游学科的相关专业,旅游专业一度被看成热门专业。但是,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初,旅游专业名称还不统一,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如:宾馆管理、风景旅游、森林旅游、旅游历史与文化等各种称谓,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学士学位,1998年以前毕业的旅游专业硕士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1998年开始,把旅游学科统一划归到管理学门类,国内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开始重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入学考试几乎都把“管理学”列为考试课程,因此,“管理学”受到旅游专业师生广泛重视,而成为旅游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此外,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可以发现,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开设的核心课程中属于管理类的还有:“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即管理类的课程占得比重很大,因此,“管理学”在旅游学科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学好“管理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2.开设目的与要求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多门核心专业课程都属于旅游企业管理类课程,因此,这些课程开设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作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管理学”,又称为“管理学原理”,主要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应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管理工作奠定初步基础。

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因此,要求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管理学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管理思维,锻炼其应用管理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管理学”现状分析

1.“管理学”的多科性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匹配

“管理学”的内容包括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对各类管理活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管理学”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经济学、数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等)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学”具有多科性或综合性特点。

“管理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因此,一般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这个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一个学期,可能还沉浸于考上大学的沾沾自喜中,学习缺乏计划,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然而,“管理学”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刚上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其综合性强,不容易学。

2.“管理学”特点的一般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错位

“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区别于“宏观管理学”和“微观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因此,“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具有一般性特点。由于“管理学”的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因此,尽管学生们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注: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管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但是,由于基础理论部分占的比例较大,因此,不适合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学生感觉管理学枯燥,难以理解。

3.“管理学”特点的实用性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

“管理学”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主要讲述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身边的客观现实去认真思考,则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某一个管理系统中,该管理系统是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建立起来的,只是我们缺乏管理思维而不善于发现而已。因此,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是,刚入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但缺少多种综合知识,而且缺少管理实践,所以,根本没有管理思维。此外,他们对自己所属的旅游管理专业仅接触了半年时间,专业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因此,“管理学”课程实践活动不宜在旅游企业中长期开展。但是,如果在其他的工商企业中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会说和旅游企业无关而没有兴趣。

三、教学改革思路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但是由于其开设的时间较早,学生缺少管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对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因此,一般在课程学习前期兴趣浓厚,后期则兴趣减弱,热情降低。作为任课教师,应在这门课程的整个教授过程都引导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比较深刻地理解管理学原理和规律,培养管理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不少旅管高年级学生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现在意识到重要想再跟着一年级学生重学一遍的情况。笔者结合自己10多年的“管理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耐心细致,适当补充相关学科知识

由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较短,管理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市场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根本不具备这些知识。而且,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掌握得非常少,可能还没有养成课后自学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耐心传递包括学习方法、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弥补因该课程开设时间早给学生造成的综合性强、难度大方面的不足。

2.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鉴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强,学习者是一年级学生,缺乏相关的各种知识与对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因此,课堂教学应以理论讲授为主。在课程学习早期,教师应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用通俗语言和学生熟悉的身边例子来讲解,让学生感觉管理学不难理解,使其尽快熟悉相关的管理原则与理论,形成管理思维习惯。在课程中后期,可适当加快速度,精讲难点重点,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例如,对于组织部门化基本形式之间的比较这个教学重点,教师仅对职能部门化、矩阵型结构等精讲,然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种部门化的应用对象是什么?对应于现实社会哪些组织中的部门划分?一个组织能否独立使用某种形式进行部门划分?等等。这样,课堂教学就把单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学生为两个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中后期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具体可通过分析知名成功企业与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主次分明,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

“管理学”由于知识点较多,受学时所限,不可能一一深入学习,因此,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精髓,分清主次。例如:在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节中,需要学生掌握古典管理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对于这两个学习重点,学生会感觉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难度较大,不易理解。因此,要求教师首先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最通俗的语言转换难点,使学生容易理解,如统一指挥原则,可用一个媳妇只能有一个婆婆,否则她将无所适从来打比方;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学生最熟悉的自己所在的班集体是通过设置班长、学习委员等管理角色正常运转的;最后,举旅游饭店中岗位设置的例子来说明在一个组织中要层层负责与汇报。这样,学生就会对这条管理原则有比较透彻的理解,能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使管理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自学、教师总结的方式来培养其自学能力。

为了防止抽象的纯理论倾向,解决“管理学”的实用性特点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应该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具体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1)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前期与中期利用课余观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透彻理解管理理论。(2)在课程的中后期,教师设计管理活动,指导学生模拟扮演各种管理角色去解决管理问题。(3)通过组织学生去比较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如新飞集团实地参观、聆听、感受,学习其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流程。(4)在本校的旅游专业实习基地如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开展短期实习,主要学习这些旅游企业各自的运作模式、部门划分、人力资源配置与激励、管理制度等。通过上述多种管理实践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管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通过实践反复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肖培耻.“管理学”课程教学使用模拟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4):86-87.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体音美教研组工作计划
  • 下一篇:班主任一周工作小结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