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6篇)

时间: 2024-01-03 栏目:公文范文

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篇1

1黄瓜病虫害发生种类

近年来,保护地栽培迅速推广,其提供的特殊条件加重了黄瓜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增多了其危害种类。生长期内的主要虫害有斑潜蝇、蚜虫、螨类、烟粉虱等[4];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灰霉病、枯萎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蔓枯病、病毒病、疫病、白粉病、细菌性叶枯病、根结线虫病等。其中,以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蚜虫、潜叶蝇的危害最重。

2黄瓜无公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充分发挥各种因素的自然控制作用,创造有利于黄瓜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危害的环境条件,采用耕作、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等农业措施以及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安全、经济地控制病虫害。

2.1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选择时要针对当地病虫主要控制对象。选用高抗、多抗品种。实行轮作,不能与茄果类蔬菜重茬,尽量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2.2物理防治

2.2.1防虫网覆盖技术。覆盖防虫网可在设施上形成封闭隔离空间,切断病虫的传播途径,有效阻止成虫进入产卵或幼虫直接进入危害。银灰色防虫网有趋避蚜虫的作用,还可降低病毒病的发病率,同时减少了用药次数,保证了生产的无公害化。

2.2.2创造适宜的生育条件。定植前清洁田园,杜绝病菌、虫卵的积累,栽培期间及早摘除病叶、老叶、病果,并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种群数量,减少病虫传染机会;增施腐熟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注意氮、磷、钾平衡施肥,适当增施钾肥、使用微肥,保持较好的土壤理化性状;实行高垄、高畦,大小行种植,防止田间积水,充分通风、透光;采用膜下灌水,晴天上午灌水,并及时通风,降低空气湿度;摘叶、打杈、摘心等农事操作应在晴天及日出后进行,防止操作中病菌从植株伤口侵染;加强环境管理,防止雨水经通风口淋入,带进病菌及沾湿,控制好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创造不利于病虫危害,有利于植株健壮生长的环境条件。

(1)土壤消毒。1m2苗床土由代森锌与五氯硝基苯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物8~10g,与30kg细土混匀构成,其中1/3铺底、2/3覆在种子上,播种后覆膜,并保持床面湿润。还可用40%甲醛50倍液喷洒苗床土,用量30~50mL/m2,覆盖薄膜,闷4~5d后揭膜,待甲醛气味散尽后(约2周)播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kg/hm2,混入细干土450kg/hm2,混匀后均匀撒入定植穴内。保护地栽培可在夏季高温季节深翻地25cm,撒施切碎的稻草或麦秸7500kg/hm2,加入氰氨化钙1500kg/hm2混合起垄,铺地膜、灌水,保持20d,可杀死土壤中的病菌。

(2)棚室消毒。对棚室空气进行熏蒸消毒,减少空气中的病菌、虫卵积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每茬定植前4~5d采用硫磺粉45kg/hm2加8%敌敌畏乳油3.75kg/hm2,混合锯末,分几堆点燃,密闭2~3个昼夜,然后放风至无味后定植。

(3)降低空气湿度。采取通风、膜下灌水,减少灌水、延长灌水间隔期、加温等方法可以有效降温,防止温室内病害的发生,尽量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以下。晴天上午温室气温高于25℃时,可开放顶风口短时间快速排湿后,关闭通风窗继续升温。温室升温至30℃时再次开放顶风口排湿,气温保持在28℃。如果春秋季节温度不是太低,还可以将前风口扒开一条缝隙,有助于快速排除湿气。阴天上午如室温达到22℃也可开放顶风短时间迅速排湿后,关闭通风窗继续升温。并保持气温在20℃以上。如遇连续2~3d连阴天,白天温度不足20℃时,可进行加温,并配合通风降湿。冬季早晨可加温降湿。

(4)种子消毒。药剂浸种:黄瓜种子用55℃的温水浸种10~15min,不断搅拌,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然后用10%磷酸三钠消毒30min,随后用饱和石灰水搓洗3~5min,最后用清水冲洗3次,捞起种子用干毛巾撮干或晾干,目的是消除种子所带病菌,例如疫病、病毒病、炭疽病、蔓枯病、角斑病;温水浸种:将50~55℃温水在搅拌的同时缓慢加入放有种子的瓦盆,使种子均匀受热,持续10~15min,待水温降至30℃时停止搅拌,但要继续浸泡一段时间;温汤浸种:将55~60℃热水倒入已用凉水浸泡过的种子,注意边倒边快速搅拌,待水温降至35~37℃时,停止搅拌,继续浸泡一段时间,注意不要将种子烫伤;药剂拌种: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4%拌种或用其浸种2h;也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0.4%拌种,可预防多种真菌性病害;为预防细菌性病害,可选用72%农用链霉素或72%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h。

2.3生物防治

利用蚜虫等害虫的趋黄性,将自制的黄板置于大棚内行间,黄板规格为50cm×50cm或50cm×70cm,在黄板上涂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黄板设置个数为300~375个/hm2,黄板高度与植株高度齐平,每隔7~10d重涂1次机油,杀虫效果显著,可以控制烟飞虱、蚜虫等害虫的危害。

2.4化学防治

选用10%益收丰颗粒剂15.0~22.5kg/hm2拌土450kg/hm2沟施,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分别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00万U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5000、4000倍液喷雾防治细菌性角斑病;选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杀毒矾M8的1500~2000、600~800、400倍液防治霜霉病;分别选用72.2%普力克水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与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1混合液的800、500倍液喷雾防治疫病;分别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28%灰霉克可湿性粉剂、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的600、800、500、800~1000倍液防治灰霉病、白粉病[5-6]。

要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在每年病害流行期到来之前,未发病期间每隔20d左右喷施1次广谱性药剂预防病害;及早发现病虫害及时用药,对症用药;需2~3种药剂混合施用;灌水前、雨雪天气之前施药防病;药剂应喷在叶片发病的一面,或叶的上下面均施药剂,喷药应均匀,植株的各个部位都喷到药剂,整个温室内统一用药,最好整个种植区内统一用药,彻底杀灭病虫;晴天上午打药效果好,阴雨、雪天气不灌水、用药。药剂选用要有针对性,视病情交替轮换用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安全间隔期,以防中毒事件的发生[7-8]。

3参考文献

[1]李湘秦.棚栽黄瓜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J].青海农技推广,2011(4):40-41.

[2]胡亮,李娜,谢贵华.确山县目光温室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果菜,2011(9):38.

[3]张洪印.温室大棚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南方农业2011(4):17-18.

[4]徐华,魏红.锦州地区黄瓜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吉林蔬菜,2011(3):19-20.

[5]肖艳,邓银宝,曾敬富,等.8%氟硅唑微乳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2007(1):65-66.

[6]李洪山,申玉香,马旭东.棚栽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特点及其化学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07(9):62-64.

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篇2

关键词设施栽培;巨峰葡萄;穗轴褐枯病;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6.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7-0129-02

设施栽植果树是近十几年来新兴的果树栽培技术,其相对于露地果树生产是大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朝阳农业项目,是北方广大果农发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在实施中央财政部科技推广项目“设施果树新技术及配套技术推广”过程中发现,辽宁省营口市盖州陈屯镇枣峪村巨峰葡萄设施促成栽培中,葡萄穗轴褐枯病发生比较普遍且严重,给果农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其中一果农有7栋各占地667m2的温室促成栽培5年的巨峰葡萄,由于穗轴褐枯病严重发生,2014―2015年春季只收获了700kg左右葡萄。

由于营口地区温室内巨峰葡萄穗轴褐枯病呈现发生早、传播快、时间长、难防治的特点,枣峪村部分果农放弃温室巨峰葡萄生产,改种其他作物。针对这一情况,2015年底至2016年,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组织科技人员对温室巨峰葡萄穗轴褐枯病进行攻关,并对果农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很多果农都取得丰收。该果农的7栋温室收获葡萄8500kg以上。2014―2016年连续实施配套技术,有效控制了设施栽培巨峰葡萄穗轴褐枯病的发生。

1发病症状

葡萄穗轴褐枯病又叫轴枯病,最早于1985年在辽宁省沈阳市、抚顺市发现,经鉴定,系由一种交链孢菌(Altern-aria)侵染所致。罹病的幼穗穗S变褐干枯,果粒萎缩脱落,是威胁葡萄高产、稳产的一种新病害。该病主要危害巨峰、红富士、黑奥林等欧美杂交种葡萄,主要危害部位为幼嫩的穗轴和果梗,有时也危害幼果。一般情况下在葡萄抽生出幼穗至花序分离前即可发病[1]。发病初期,首先在幼穗的果梗或穗轴上出现淡褐色水浸状斑点,湿度大时斑点扩展迅速,使果梗或穗轴的一段变褐坏死,进而失水干枯变为黑褐色,主穗轴、穗尖和花梗上均可发病;发病后期湿度较大时病斑上有时可见褐色霉层,当病斑环绕穗轴或小果梗一周时,其上面的花蕾或幼果也将萎缩、干枯、脱落。该病也可侵染花冠。在未开放的幼嫩花朵顶部出现褐色病症,湿度较大时出现黑褐色霉层,以后症状发展到整个小花梗,致使其全部干枯。

幼果染病,病斑呈圆形黑褐色斑点,直径为2~3mm,病斑仅存在于果实的表皮,不深入于果肉组织中,随着果粒的生长和膨大,病斑稍扩展后表面结痂脱落,对果实发育无明显影响。

2病原菌及传播途径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链格孢属葡萄生链孢菌(AlternariaviticolaBrun)。该病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的形式在结果母枝、枝条的表皮、芽鳞、架材和拉线及土壤中越冬。温室内幼芽萌动后,在花序抽出至开花前后,当温、湿度适宜时,越冬病菌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助水滴和热风炉鼓风传播到花序上,进行初侵染,为害幼嫩的花蕾、穗轴及幼果,使其萎缩、干枯,造成大量落花和落果。病害潜育期仅2~4d。形成病斑后,病部又产出分生孢子,借助水滴和热风炉鼓风进行再侵染。当果粒大小超过黄豆粒时,果梗及穗轴成熟和老化,病菌停止侵染[2]。

该菌是一种弱性寄生菌,侵染能力取决于寄主组织的幼嫩程度和抗病能力。由于温室内葡萄抽穗及花期低温多湿,幼嫩穗轴持续生长时间长,木质化缓慢,且多次施用冲施肥根系生长不良,植株瘦弱,病菌扩展蔓延快。同时,若使用的棚膜质量较差,易形成大量的水滴,加上使用热风炉进行鼓风,加速了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3防治方法

3.1选用抗病品种

巨峰葡萄对穗轴褐枯病高度感病。对温室内树体较弱、生长不良、整齐度不高、树龄较大的巨峰葡萄,建议拔除后重新栽植。选用量高、市场效益好、抗病性强的品种,如醉金香、茉莉香、阳光玫瑰、岳香无核、香悦等。

3.2选用优质棚膜和地膜

淘汰劣质棚膜,选用优质无滴膜,以减少温室内的水滴;同时,地膜要盖严,灌水时采用滴灌或膜下暗灌,降低温室内湿度,把温室内湿度控制在50%~70%之间。

3.3淘汰热风炉

为了提早温室升温和葡萄提早上市,枣峪村很多设施促成栽培巨峰葡萄的果农,习惯使用烧热风炉鼓风提高室温。虽然在傍晚烧热风炉有利于提高晚间室内温度,有利于葡萄生长和提早成熟,但也极有利于穗轴褐枯病的发生与传播。在调查中发现,不使用热风炉的温室室内果穗发病率一般为12.5%~20.5%,而使用热风炉的温室内发病率高达26.4%~42.8%。

为降低病害发生与扩散,可选择用地热线进行夜间加温,或者在温室内铺设暖气片,在作业室内烧锅炉进行加温。对于没有改造条件的,则可选择在放弃热风炉后,采取正常或延迟生产与上市,以减少此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3.4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果农频繁冲施化肥,造成葡萄表层根系大量损伤,吸收能力下降,树体生长不良,树势偏弱,抗病性较差。应及时加强树体管理,增强树势[3]。采用秋季施肥的方式,施肥时间选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以腐熟的牛粪或猪粪为主,同时混加腐熟的豆饼或玉米,并加入三元复合肥(15-15-15)。有机肥和复合肥的施入量分别为22.5t/hm2和1050kg/hm2,以助采收后树力恢复。施肥深度为40~50cm。萌芽后至花序分离前,全园冲施嘉美红利800倍液1~2次,以提高地温和促进生根。同时,进行叶面施肥,全树喷施植物生命素500倍液或嘉美金品(水果果树专用)800倍液或碧护2000倍液,共喷2~3次,以提高树体的抗性,促进葡萄生长。

3.5消灭越冬菌源

秋季修剪时,尽量除去树干老皮,扣棚以后彻底清扫温室,将病残枝、枯枝和落叶带出室外集中焚烧或深埋[3-4]。升温后,可全树喷布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并加入有机硅2000倍液,或20%乙酸铜水分散粒剂100倍液,或3~5°Bé石硫合剂。全树枝蔓以及架材、拉线和室内的地面都要喷布周到。喷药以后再覆地膜和灌水。

3.6药剂防治

由于该病是设施巨峰葡萄生产前期发生的主要病害,只危害幼嫩穗轴、果梗和花冠。温室巨峰葡萄抽穗和开花期极不整齐,穗轴和果梗持续生长时间较长,不易木质化,为此病的长时间多次侵染创造了条件。因此,喷药防治的关键时期是从葡萄抽生出果穗到果实迅速膨大之前。全树喷布3%多抗霉素水剂500倍液+50%腐霉利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代森联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0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10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苯醚甲环唑乳油4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异菌脲唑醇悬浮剂10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上述药剂喷布需细致周到、交替使用,喷药4~5次,可有效防治穗轴褐枯病。

4参考文献

[1]张军利,姚鹏,邢维杰.辽南巨峰葡萄穗轴褐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北方果树,2011(6):38.

[2]刘磊.葡萄穗轴褐枯病的防治方法[J].果农之友,2015(2):39-40.

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篇3

[关键词]大棚蔬菜病虫害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6-0058-01

伴随着我国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蔬菜面积也不断地增加。病虫害的发生实现年度周期老虫害的发生频率增加。经过调查,各类蔬菜有几百种害虫疾病,发生较重的有几十种,如瓜类霜霉病、番茄早疫病、蔬菜蚜虫、红蜘蛛、斑潜蝇等病虫害。并且发病频率明显增高,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一、大棚蔬菜几种新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增加主要发生在害虫和害虫时量,温室蔬菜。因为蔬菜大棚早春栽培和秋季栽培,病虫害的早期和延迟的同时由于目前的温室蔬菜种类繁多,许多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也增加了。病虫害延迟时间,延长蔬菜病害发生期,更可能导致减产,病虫害发生更容易控制,危害程度减轻,但种类增多;病害主次发生变化。

在环境温室蔬菜栽培和露地栽培的环境条件是不同的,温室栽培有利于蔬菜周年生产与供应,而且对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温室栽培的快速发展,害虫和疾病的明显增加,损伤的程度加重,并提供了细菌和昆虫源于露地蔬菜。

二、土壤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温室栽培蔬菜种类单一,有限的地区种植,作物轮作、连作是不可避免的。从分泌物质和根菜类蔬菜根产生的残渣,微生物逐渐失去平衡,增加病原体的数量导致疾病的发生。温室土壤比在田间土壤吸收较少的光,高温和高湿度,病原体快速增殖,生产和抗病品种缺乏,例如新的甜瓜枯萎病害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从零到星植物常见病害只需要4~5a时间。在大型大棚连作,蔬菜根结线虫病是只有3~4A,这对于许多种类的蔬菜生产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近年来,番茄青枯病,草莓黄萎病等土传病害分布在各种蔬菜地区,伤害不断地增加。

各种植物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主要的传染源,是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死亡率的户外环境的细菌,在植物生长季节的感染,发病的程度较轻,仅在局部地区季节性疾病传染。但在温室栽培,病原菌可安全越冬,而且它的发生已成为温室蔬菜生产的发展的大敌。如瓜类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蔓枯病,黄瓜,辣椒,韭菜疫病,番茄叶霉病,早疫病,豇豆及菜豆锈病,芹菜叶斑病,各种蔬菜灰霉病腐烂,草莓,草莓白粉病。此外,幼苗猝倒病由立枯丝核菌能在土壤中越冬,所以经常在老苗圃苗床严重产生,甚至毁苗,耽误收成。

三、大棚蔬菜病虫害科学防治的对策

1.重视对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准确把握病虫害发生特点,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技术专家的技术指导,一定程度的提高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减轻病虫危害程度。在温室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主要针对疾病和蔬菜害虫对当地的天气预报,可以指导温室蔬菜种植户有一个时间控制,减少盲目性和农药浪费,增加收入,还可以防止温室蔬菜病虫害暴发和流行。

2.加强农业防治和土壤综合治理

仔细选择抗病品种,适时移栽、育苗、作物轮作,施足底肥和其他农业防治措施。这是疾病控制的基础,对疾病的控制和植物生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品种的选择应注意其产量高,适应性强,有选择性地种植,更需特别注意抗病虫和抗害虫。应该注意对嫁接技术和换土的综合管理,合理轮作以及土壤消毒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根据不同的蔬菜种类确定播种期,如黄瓜病虫害较多,一般不超过三年连作。为了避免蔬菜连作单种和避免类似的蔬菜连作,适当的安排,采取多种形式的交叉种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蔬菜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3.注重生态调控

温室大棚的温度高,湿度大,非常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但我们也可以充根据温室保温温度迅速通风性能,和其他手段以达到生态控制的目的。例如,可以选择中午关闭温室,当大棚的温度上升到50℃达到2小时后,消灭细菌。同时,还可以根据温度和湿度指数的生态控制的要求,控制好的早上、中午上和晚上的温度和湿度,当然,还需要注意水管理,水不能雨天浇水,必须在阳光明媚的早晨,注意防潮,以达到对控制该病的产生和发展良好的效果。

4.采用高科技蔬菜种植技术

运行各种新型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农民种植蔬菜病虫害防治水平。使用新的药物,如提高抗害虫克露明星效应,尤其是在连续的降雨中的应用,这种药物可以提高预防效率,降低成本。大中棚的结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土传病害。在施肥应注意对氮肥要适当的控制,增加有机肥和磷钾肥等,根据施肥品种达到合理施肥的目的。再就是温室的消毒,在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枯枝残叶,蔬菜残留消除或移栽,并将所有棚消毒。消除病害在土壤中的存活。

5.空气湿度的影响

在寒冷的季节,空气相对湿度比较高,在屋顶,墙体结露可以分散在植物上。导致在高湿度的环境中,降低阻力,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但适合多种病原真菌,细菌侵染和繁殖。如黄瓜霜霉病。如果发生的危害传播迅速,常引起流行,造成作物减少。上述疾病损伤加重,都与高湿度环境有紧密的联系。

四、小结

温室大棚蔬菜栽培由其特定的环境,害虫疾病比普通的土地更严重。因此,做好温室蔬菜害虫的防治工作,必须确定温室蔬菜病虫害的病因,采取科学的措施,获得高产量和高质量的收成。总之,疾病和温室蔬菜病虫害的科学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农民能够根据植物病虫害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我们将能够实现科学的效果,保证大棚蔬菜有一个良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要严把“五关”[J].现代农业科技,2007,(4).

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篇4

关键词番茄灰霉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番茄是我国北方温室大棚种植区主要品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灰霉病(botrytiscinereapers.)是温室大棚番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有上升趋势,一般可造成番茄减产20%~30%,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1危害症状

番茄灰霉病不仅危害叶片、花、茎,还严重危害果实。叶片染病多始自叶尖,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花受害产生灰色霉层,后向柱头、子房、花柄扩展,有大量的灰白色霉层产生,软腐;果实受害,多由花器侵入,近果蒂、果柄和果脐处先出现症状,病斑呈水渍状软腐,扩展快,病健交界处有不明显的线纹,后期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患部呈现水渍状或黄褐色湿腐状,表面长满灰色至灰褐色浓密霉层[1]。

2发生规律

番茄灰霉病为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核(寒冷地区)或菌丝体及分孢梗(温暖地区)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夏或越冬。翌年春天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露珠及农事作业传播蔓延,从寄主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致病。尤其病果采摘后随意扔弃,最易使孢子飞散传播危害,蘸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尤其花期是侵染的高峰期。病菌为弱寄生菌,发育适温为20~23℃,最高31℃,最低2℃。空气湿度高时发病重。一般在12月至翌年5月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的低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

3防治技术

3.1选择抗性品种

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推广应用高抗灰霉病番茄品种是防治灰霉病的基础。

3.2改进栽培技术,实施生态防治

(1)加强棚室管理。通风换气,控制棚室内的温、湿度,可有效预防番茄灰霉病。白天当棚室温度达到33℃时,开始放风,使上午温度下降至25~28℃,下午温度保持在20~25℃,相对湿度维持在60%~70%[2]。一般在日落后应短时间放风,当温度降至20℃时,关闭通风口,使夜间温度保持在15℃左右。早春要根据棚室内温度回升情况,掌握通风时间。

(2)控制浇水。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水,降低棚室相对湿度,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后不仅要在棚两头通风,还要尽量在棚室两边增加透风口,尽量快速降低棚内湿度。

(3)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叶、病果,放入袋内拿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收获后彻底清理病残体。尤其在番茄坐果后及早摘除残留的花瓣,可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发生,防效达90%以上。

3.3合理轮作套种

与非寄主植物轮作,苗期不可与生菜等寄主蔬菜间套,避免灰霉病菌先在生菜等间套寄主上大量繁殖,待番茄开花时传播到番茄上危害[3]。

3.4科学施药,及早防治

第1次喷药应在定植前,苗床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速克灵)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预防菌核萌发的孢子侵染幼苗。第2次用药在蘸花时带药。做法是每穗果开花时,在配好的2,4-d或防落素稀释液中,加入适乐时(10ml适乐时对自来水2kg),进行蘸花或涂抹,使花器着药,防治灰霉病效果较好。第3次掌握在浇催果水前1d用药,此时果实正处在快速膨大期,喷药后可在果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抑制灰霉病病菌侵染果实。如遇连阴雨天气,气温低,间隔7~10d,连喷2~3次,可有效防止灰霉病的发生。

3.5讲究喷药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每次喷药前将番茄的老叶、黄叶、病叶及病果清除出棚,既减少病原基数,又利于植株下部通风透光[4]。喷洒植株叶片要周到细致,对植株基部、大棚地面、棚膜、山墙、后墙及棚内空间都要喷药,做到全面杀菌。喷药应抓住3个要点:一是大棚前沿湿度高易发病,靠大棚南部的植株要重点喷;二是中心病株周围的植株重点喷;三是植株中、下部叶片及叶背面重点喷。及早发现中心病株,及早防治。使用药剂时注意几种药剂交替轮换或混合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如21%菌克400~5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适乐时750倍液,有利于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延缓抗药性。如果连续阴天棚内湿度大,可使用木霉菌(特立克)可湿性粉剂进行治疗,见效快,效果好。

4参考文献

[1]高绪宝,刘汉国,罗厚德.越冬翻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3):98.

[2]郭学习,蒋笑军,王洪利,等.保护地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167.

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篇5

论文摘要烟粉虱是徐州市棉花、蔬菜等多种旱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总结其危害特点,并对其重发原因加以分析,以提出防治对策。

烟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是我市棉花、蔬菜等多种旱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自2001年在新沂市部分乡镇首次发现以来,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受其为害,棉花、蔬菜等作物大量落叶、落果,煤污病暴发,作物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据调查,烟粉虱在我市适宜寄主近70种,包括棉花、大豆、蔬菜等作物及一品红、紫荆等花卉林木,这些寄主作物往往插花种植,播期又相互交错,许多成为桥梁寄主,为烟粉虱种群暴发提供了稳定的食料条件。

1危害特点

烟粉虱是一种寄主范围广、传播和蔓延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为害程度高、防治难度较大的危险性害虫,在适宜的寄主植物上具有趋嫩性,成虫喜聚集在植物顶部嫩叶背面活动,在植物的中下部叶片主要是卵及若虫。烟粉虱对植物的为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成虫、若虫刺吸植物汁液,造成寄主营养缺乏,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使受害叶片褪绿萎蔫直至死亡;二是成虫可作为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传播病毒病;三是由于其分泌蜜露引起被害植物煤污病的发生,虫口密度高时,叶片呈现黑色,影响光合作用和外观品质。据调查,烟粉虱对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危害症状,如番茄被害,表现为果实不均匀成熟;甘蓝、花椰菜被害表现为叶片萎缩、黄化、枯萎;西葫芦、南瓜被害表现为银叶;花卉一品红被害造成茎苍白,叶黄化;棉花被害,叶正面出现褐色斑,虫口密度高时出现成片黄斑,严重时导致蕾铃脱落,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质量。近几年我市因烟粉虱危害造成棉花脱落成光杆、茄果类蔬菜减产超过5成以上的例子屡见不鲜。由于该虫迁移扩散能力较强,在发生量大的地区,秋季将大量向城区扩散,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甚至影响居民出行。

2重发原因

据调查,烟粉虱在我市露地不能越冬,保护地可常年发生,呈现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根据调查分析,烟粉虱在我市发生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越冬场所充足

近年来,我市保护地栽培发展迅速,日光能温室、蔬菜大棚为烟粉虱提供了充足的越冬场所,特别是种植黄瓜、西红柿、青椒等烟粉虱喜食寄主偏多,有利于其取食繁殖,为翌年暴发危害提供了充足虫源。

2.2寄主范围广,防治难度大

由于烟粉虱可以危害我市种植的大多数农作物(在我市为害约20科60多种),同时可以在多种农田杂草上为害、繁殖,具有寄主范围广、食性杂、繁殖快、生活周期短、产卵量多、漂移性强、扩散性大等特点,极不易防治。

2.3抗药性强

由于烟粉虱发生世代多、繁殖速度快,对常规农药已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如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类农药的抗性都比较高,再使用这些药剂已起不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用药,单户单块地用药,而不进行联防联治,很难提高总体防治效果。

2.4对气候条件适应性强

据有关资料介绍及我市前几年调查观察结果证实,烟粉虱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干旱少雨,在6~9月遇到高温干旱的气象条件,烟粉虱常常暴发危害,但在夏季多雨的年份发生量较低。在近2年调查中发现,多雨天气对烟粉虱种群的发展影响不大,如2006年7月降水324.7mm,比常年多82.7mm,但8月各地调查烟粉虱发生量仍然较大,新沂市调查瓜菜田虫田率100%,黄瓜、甘蓝单叶虫量50~6000头,平均2500头。各地分别于8月底至9月中旬在露地蔬菜及棉花、大豆田达到虫量高峰。丰县植保站9月中旬调查,在40余种寄主作物中,为害达到3级(单叶虫量30~50头)的有6种,为害达到4级(单叶虫量50头以上)的有7种,其中黄瓜、豇豆、花菜的平均单叶虫量分别高达4.17万头、6871.1头、5788.2头,对产量及品质影响极大。

3防治对策

3.1加强测报技术研究,开展虫情监测工作

烟粉虱在我市发生后,市农业局植保站积极组织各县(市、区)植保站进行虫情监测并进行测报技术的研究工作,冬春季重点监测温室内发生动态,夏秋季重点监测露地主要寄主作物上发生动态。各地在主要农作物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烟粉虱监测调查规范,掌握其发生消长规律,提高烟粉虱测报水平。3.2植物检疫

对于从外地引进的花卉苗木,要经过检疫没有虫源代入后才允许进入市场;否则必须经过处理后方可种植。

3.3农业防治

3.3.1减少越冬虫源。在温室内种植种苗前,清除干净烟粉虱寄主植物,并进行深翻,确保种植的种苗不带虫、卵。保护地蔬菜育苗前熏蒸温室,以减少虫口基数,在温室通风口加1层尼龙纱,阻断外来虫源。温室、大棚附近避免栽植黄瓜、西红柿、茄子、棉花等烟粉虱喜食作物,以减少虫源。

3.3.2清除衰枝老叶。烟粉虱高龄若虫多分布在下部叶片,黄瓜及茄果类整枝时,适当摘除部分老叶,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种群数量。温室内作物收获后,及时清理销毁作物残枝落叶,防止烟粉虱滋生。

3.3.3清除田园杂草。及时做好农田及周边葎草等适生杂草的人工与化学防除,减少烟粉虱的田外寄主。

3.4物理防治

春季在温室内育蔬菜苗时,有条件的可用30目防虫网覆盖,控制虫、卵迁入苗床。利用烟粉虱成虫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温室及露地作物田间放置黄板诱杀成虫。其中,春季棚室内1m2插(挂)放1块18cm×9cm涂有10号机油的黄板,夏秋季温室附近的棉花、蔬菜等作物田1hm2放置450~525块1m×0.2~0.3m涂有机油的黄板,作物苗期放置与株高持平,成株期放置黄板顶部到作物株高1/2左右,每7~10d重涂机油1次。

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篇6

茶黄螨,又名白蜘蛛、嫩叶螨,是世界性的主要害螨之一,食性很杂,繁殖较快,危害严重。茶黄螨可在30多个科的70多种植物上寄生。以前主要危害茶树,近些年来蔬菜受害日趋严重,特别是辣椒、茄子、番茄等。冬季气温低,露地蔬菜茶黄螨危害不严重,但大棚内气温高、湿度大。茶黄螨的危害随着保护地种植面积的扩大,普遍而严重,且该螨的危害隐蔽、肉眼难以识别。往往被误诊为生理性病害或病毒病而失去防治适期,对蔬菜的减产率一般为15%-30%,严重的减产达40%以上。

形态特征。茶黄螨身体较小,雌螨长约0.21毫米,雄螨长约0.19毫米,肉眼难以观察识别,以雌成螨的个体或群体在避风的寄主植物的卷叶中,芽心、芽鳞内和叶柄的缝隙中越冬。在长江流域一年可发生20代左右,在温室条件下全年都可发生。茶黄螨喜温好湿,卵和幼螨对湿度要求较高,只有在相对湿度80%以上才能发育。高温可以加速繁殖,28-32℃时4-5天便可完成一个世代,冬季主要在温室内越冬,在温室中仍能取食危害,甚至产卵。茶黄螨的传播蔓延,除靠本身爬行外,还可借助风力远距离传播。

危害症状。肉眼难以清晰地看到虫体,但其危害总会留下“蛛丝马迹”。其集中危害幼芽、嫩叶、花果等幼嫩部位,引起蔬菜生长点不生长,俗称“蒙尖”,或生长萎缩,植株出现畸形,严重者枯死。辣椒受害后,叶背呈油渍状,渐变黄褐色,叶缘向下卷曲,幼茎变黄。受害严重的,植株矮小丛生,落花、落果,变成秃尖,果柄及果实变黄褐色,失去光泽,果实生长停滞、变硬。茄子受害后,嫩叶变小、增厚、僵硬,叶背茶褐色,并有油渍状光泽,叶缘向背面卷曲,嫩茎呈灰褐色,花蕾不开花或开畸形花,果柄及萼片表面呈灰褐色,果实最终龟裂,成开花馒头状,味苦涩而不堪食用。番茄受害后,叶片变窄,僵硬直立,皱缩或扭曲畸形,最后秃尖。辣椒病毒病和茶黄螨都是危害植株的幼嫩部位,使叶片变小畸形,叶片变褐、植株矮小,严重时落叶、落花、落果,这是它们的共性。但二者仔细识别,还是可以区分:病毒病初期由心叶叶脉退绿,逐渐变为花叶皱缩,以后病叶增厚,叶缘向正面卷曲形成上扣斗,而茶黄螨危害是整片叶褪绿,叶缘向背面卷曲形成下扣斗。病毒病危害果实时出现深绿和浅绿相间的花斑,有疣状突起,而茶黄螨危害果实时果柄及萼片表面呈灰白色至灰褐色,丧失光泽,木栓化而变硬。病毒病危害叶片主脉呈褐色或黑色坏死,逐渐扩展到侧枝、主茎及生长点,而茶黄螨危害是叶片背面任何部位都可能呈灰褐色或黄褐色并有油浸状光泽。

防治措施。一是新建大棚防入侵。清洁田园,减少虫源,蔬菜收获后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及田边杂草,减少越冬虫源。深耕翻地,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避免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从其他大棚将虫源带入新的大棚。并对通风不良,湿度大的后坡喷施杀螨剂,或用敌敌畏熏蒸,杀死若螨和成螨。二是生态防治,实行茄果类蔬菜与瓜类,薯芋类、葱蒜类蔬菜2-3年轮作,在灭螨区引进菜苗,疫区应严格控制有茶黄螨的菜苗输出扩散危害等。结合大棚管理,利用大温差治螨,使白天棚温达35℃2-3小时,夜间温度降到11℃。据调查,室温达35℃,孵化率显著降低,成螨和幼螨死亡率显著提高;35℃室温持续2-3小时,若螨死亡率可达80%,成螨死亡率达60%。三是药剂防治。发现有茶黄螨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可用15%哒螨酮乳油300倍液,或34%螨虫立克乳油2000-2500倍液,或48%乐斯本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齐螨素、新科等)3000倍液,或15%哒螨灵乳油15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或15%扫螨净乳油2000倍液,或35%杀螨特乳油1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喷药时,重点喷洒植株上部的幼嫩部位。为生产无公害蔬菜,防治螨虫时不可使用三氯杀螨醇。据试验,阿维菌素能有效控制成螨,但对卵基本无效。噻螨酮杀卵率在90%以上,对成螨、若螨也有较好效果;阿维联苯菊对成螨、若螨防效明显高于阿维菌素。在棚内发现中心被害点时用药,喷药重点是植株上部,尤其是嫩叶背面和嫩茎。注意交替用药,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李翠英)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我们的校园作文收集(8篇)
  • 下一篇:关于主持人大赛自我介绍范文9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