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对数学教学的认识(6篇)

时间: 2024-01-18 栏目:公文范文

对数学教学的认识篇1

一、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法,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当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2、又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源于对分科教学的批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学。我们不可能囫囵吞枣地传授、学习或探索科学知识,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加以识别是必然的选择。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析与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总之,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教师要努力适应这一变化,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博学悦教的人。有强烈地求知欲望和广泛地学习兴趣,经常学习心得科学知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对学生的教学结合起来,善于将新知识吸收到教学中,用心得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3、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对的是众多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学生的身心发展又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三、新课程教学的具体实践

对数学教学的认识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设;氛围;空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也一样,课前教学预设做好了,可以保证教学活动更加具有计划性,也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效率。在对课堂教学的预设这个过程,其实是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学生的基础上,对课程的再认识,创新和开发,这一个过程,其实也是对课程的再加工,这种课前预设,不仅非常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体现对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观念的更新,还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也是整个课堂的引导,也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成功驾驭课堂,发挥引导作用,就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知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很高的认识能力,这样才能确保在课堂的引导中做到得心应手,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才能让学生处于教学的核心地位,才能让课堂为学生而设,教学为学生而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确保课堂焕发勃勃生机,让课堂活力四射,从而让学生的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课前,教师在掌握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的对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从这个教学设计中,能集中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以及教学经验等,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课前预设的目的是指导课堂,能在课堂上运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否让学生各尽所能,觉得满足,能否让学生对学习更有信心,学习更加轻松,是衡量预设的效果的重要标准。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更加关注课堂的预设,更加发挥课堂预设的作用呢?

一、尊重学生超出预设的想法,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

教师不是圣人,也不是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即使做到学生非常了解,也不能保证学生会在课堂中提出什么样的你意想不到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听而不闻,或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而是要正面积极面对,从学生的超出预设的问题中,想法里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推动数学课堂的顺利开展。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作出了如下的预设:大家思考一下,哪些条件会影响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呢?因为,有叫同学们提前预习,学生在预习中也经过一些思考,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平行四边形的底影响其面积的大小”、“平行四边形底边的高也会影响其面积大小”、“平行四边形的斜边的长度同样也会影响其面积的大小”,这三个答案都是我在课前预设中想到的,但是,一个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预设:“平行四边形的相邻的两条边夹角的大小也会影响其面积的大小”,这个超出预设的想法,虽然可能只是学生的随口一说,但是我还是认为学生能够多角度考虑问题,这个问题也就有了价值,所以,我灵机一动,改变了既定的教学程序,就学生提出的这四个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查找其中的规律,结果,学生积极性高涨,经过一系列的探索,讨论,总结,学生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课前的“预设”中给学生的课内生成留足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性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要在课前对即将教学的课程有一个清晰的思考,有一个理性地安排,也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必须要进行课前预设,但是这种预设不能过于机械,不能安排是太多,太满,需要有弹性,需要留有留白,也就是说要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留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教学过程不可能一成不变,也不可能完全可以按照教师预定的方案,毕竟,教学面对的主体是人,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这些学生由于经历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他们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等多方面也不同,存在着复杂性与差异性,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随时可能会出现教学“意外”,这种“意外”是教学“预设”不一定都能想到,我们就需要给整个教学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学生预留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三、遇到教学“意外”,要及时调整预设

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教师是估计不了,因为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做得再好的预设,也可能把课堂上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考虑到,有些问题、有些事情是不可预料的,也是不可预见的,因此,在预设好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教学“意外”,在遇到这些“意外”时,要敢于,也要善于去正确面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水平,只要教师有了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就能在遇到“意外”时,及时调整预设,让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走,让学生最终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生成。

参考文献:

对数学教学的认识篇3

1当前不少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问题

1.1为“应用电教手段”教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如优质课赛讲,评分标准就有一项,电教手段是否操作熟练——(5)分。那无论谁讲这节课,都需使用多媒体教学,不然这5分就得不到了。要上公开课时,教师就费尽心思采用多媒体教学,公开课成了表演课。这是对数学多媒体教学乃至现代教育技术的生硬理解。为了多媒体教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这种脱离教学实际的“多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实际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非所有的课堂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现实授课中呢?有的教师过多的使用多媒体,不管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多媒体,更不顾多媒体的出现是否在恰当时机。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会使学生感觉老师在演戏,无形中老师扮演了“解说员”的角色。如果不顾实际需要,盲目使用多媒体,会使课堂无效信息泛滥,以致于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1.2采用多媒体教学,教育思想就先进。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培养素质统一起来。可有的老师认为只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了,教育思想就先进,所以,在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下,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这跟素质教育思想是相违背的。其实多媒体的应用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技术含量的高低,只要能收到预期的目的即可。毕竟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而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选择能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特色。这种学生心理上的正面效应是任何教学媒体所不能代替的。所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是对教师计算机运用水平的挑战,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难想象,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提高课堂效率会有什么效果?

1.3片面追求课件的“美”。许多教师希望多媒体课件“好玩”一点,“花”一点,“档次”高一点,特别是用于公开课教学或评优科,不惜工本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制作,使用大量的三维动画,画面背景复杂,按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似乎没有众多动画,没有美妙音响,就算不得优秀课件。我们绝不否定这种“美”,更不是说课件的制作不追求外观精美,但坚决反对不顾经济适用原则和实际效果片面追求这种“美”。能用实物演示的,何必煞费苦心制成三维动画?“花”、“好玩”,面对众多按钮,一般教师的手忙脚乱暂且不提,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却实在不应该。从另一个角度试想一下,一些数学老师用几十小时准备一节多媒体公开课,对于这一课来说,可能是十分成功。但这段准备时间的工作,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我们是在教学还是编制课件?每节课都要花这么多时间,多媒体教学能普及吗?

电教手段的不合理滥用,不仅起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重点、难点不能得到突出和突破,而且浪费教师或课件制作者的大量精力和体力等等。

2恰当的、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好处还是大大的

2.1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完全不写板书。板书是教师配合讲授和练习的需要在黑板上提纲契领地写出来的讲授提纲或者画出来的图表。如:在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时,教师要板书课题;在分析解题思路时,要板书主要的思考路径;在证题或解题时,要板书证明或解题的过程等。板书是学生模仿的蓝本,像一些数学符号的书写、图形图象的画法等一些基本技能的示范就不宜一开始就使用多媒体代替。如必须让学生明白函数图象的产生过程:列表——取值——计算——描点——平滑连结之后,才能使用媒体画图象,否则学生对知识的产生过程模糊,在纸上就不能正确地画出函数图象。

2.2用多媒体教学要避免片面最求“美”。在使用媒体课件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使用课件。课件始终应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围绕着课件。所以,该使用的时候使用,不该使用时不用,避免教师急于向学生展示自己高超的制作技巧,一下子把课件从头到尾演示给学生,学生因此而倾倒,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感到钦佩,而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

2.3尽量地让学生参与到课件的制作和操作过程中来。自从媒体引入到课堂中来,教师一直是课件的操作者,学生虽然受到了多重感官的刺激,但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应尽量让学生参与课件的操作和制作过程,如此会使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研究者,这样的课堂会彻底改观,学生的参与意识会空前高涨,学到的知识当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几何画板”软件当然是首选,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一起操作、一起研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对数学教学的认识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式和内容;方法和目标;生活化和知识系统性

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推动了教师的进步,教学相长,成果显著。与此同时,鼎新革故的进程也必然伴随种种问题,出现种种误区,及时地加以反思和总结,对课改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无疑有着重要意义。现结合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几组重要关系谈谈我的再认识。

一、模式和内容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归纳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教学样式,是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内容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

模式和内容是教学的两个基本方面。内容决定模式,模式为内容服务。课改以来,一系列基于新思想、新理论的新教学模式出现在课堂实践,如问题导向式、自主开放式、合作探究式、大单元教学式,循环课堂式以及风靡一时的杜郎口“10+35”模式,这些模式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些教师不顾教学实际,一味求新求变,课堂流于形式化、片面化,效果差强人意。

须知,任何模式都不是教条的,都是既有稳定构架又有包容性和发展性的开放系统,都要基于目标的达成,都涉及一个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教师必须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扬弃”的态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二次创造;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从而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另外,教学内容也不等于教材,理想的教学内容是教与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素材和信息,来自师生对课程、教材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

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教学模式的展开,要能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合作展示的意识;二是教学模式要灵活机动,要注意跟进、监测、调整和评估总结。

二、方法和目标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统一;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方法以目标为指向,目标借方法来达成,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目标居于核心性、统领性和决定性的地位。

课改以来,传统的讲授法以其“注入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招致了一些的质疑和诟病,越来越多的新教法被引入课堂实践,启发法、情境法、发现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不一而足。这些方法的应用,确实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但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在对相关方法缺少足够的研究,对学生情况缺少充分的了解,自身的驾驭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跟进,机械套用,使得实际教学中出现了重方法轻目标、重过程轻结果的情况,教学预期难以圆满实现。

目标的达成需要合理选择和有效运用教学方法,我们必须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理解和熟练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质和利弊,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其基本依据如下:

1.依据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选择教法。

2.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法。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学生现状,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3.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法。只有教师的自身素养能够胜任的教法,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适宜的教法。

4.依据教学的硬件条件选择教法。硬件条件包括教学工具、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各种现实的物理条件。在选择教法时,应考虑条件的有利和不利方面,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现有条件来达到教学目标。

5.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三、生活化、情境化和知识的严谨性、系统性

严谨性和系统性是数学的基本特点,它要求数学结论的表述必须精炼准确,对结论的推论必须符合逻辑,对数学知R的构架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严整有序。

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沉闷封闭,小学数学课堂需要一定的生活化和情境化来注入活力,需要让孩子们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然而,教学认识毕竟不同于亲身实践,它归根结底是一种主体特定、目标明确、内容精要的理。它应该而且必须高于生活本身,不能流于琐碎和粗放。生活化、情境化教学借助大量感性材料,探究的过程是开放的,但知识的构建必须是严密的。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能让“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在生活化实例的采集上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设计感,问题情境的设置上应具有现实性、情趣性和挑战性,应有足够的“数学味”,应避免庸俗化和无效化。

2016年7月,英国教育部宣布,英国半数小学将采用中式的传统数学教学方法。2015年8月,BBC拍摄了一部讲述英国中学引入中式教学进行实验的纪录片,该实验结业式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式实验班学生的各科成绩全面领先,尤以数学的差距最大。这至少从一个角度印证了我国本土教育的优势。我们固然不能抱着中国基础教育全球第一的态度傲视世界,但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全盘照搬西方教育模式。课改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课改并不否定那些被实践一再证明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施翠琴.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再认识[J].考试周刊,2012(95).

对数学教学的认识篇5

关键词:数学探究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自美国的施瓦布明确提出以来,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综合国力、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首选教育方式。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式下,它首先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得以展开,直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它正式确定为素质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理论界和教学实践纷纷作出响应,可谓硕果累累,然而仍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教师们面对教学实际茫然不知所措。基于以上,下面是笔者对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一些认识:

一、探究性教学模式内涵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基于此,旧观念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数学课堂教学,相应地,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要从传统的“五步教学法”中解脱出来,以探究性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才更适合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环节

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环节(如图)

1.创设情境

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者,都依赖于兴趣。”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谨地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及学习过程中大量地数学运算,冗长的公式推导,繁琐的定理证明,决定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对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心理品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以设计式、研究式、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有必要的,它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激活学生思维,形成良好的情感环境。

2.启发思考

确定好教学目标后,为了使探究性教学切实取得成效,需要在探究之前向全班学生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当前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全班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是探究性学习是否能取得效果乃至成败的关键。这类问题要由教师提出。

3.学生探究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经过实验、操作、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活动,自己“发现”数学结论,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活动。

4.协作交流

本环节是与前面的探究活动紧密相连的。学生只有在经过了认真的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后,才可能进入高质量的协作交流阶段。也就是说,协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才能为学生提供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

5.总结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首先,创设情境:分块方阵求逆矩阵。

其次,启发思考:

学生经过实践,发现运算繁琐!

提出疑问:诸如此类方阵,如果遇到行数、列数较高的矩阵,有没有一种可以表示方便,运算简洁的方法呢?

随后,学生探究、协作交流:

学生经过探究发现:

这样,由考察4阶矩阵转化为考察2阶矩阵是否可以简化运算呢?

提示:与原矩阵的逆矩阵有没有关系呢?

于是,学生求出:

猜想得出:

最后,总结提高: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论证(略),得到此结论:

那么,对于矩阵:(作为课后思考)

通过此例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探究性教学中,实现了功能的转变如下:一是教学思路的转变:由“知识讲解型”向“以问题为导向型”转变;二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灌输者”向“引导者”转变;三是学生角色的转变:“被动接受者”向“自主学习者”转变。

四、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体会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未来基础学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它培养了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论证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互相合作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中有意识针对数学素质各方面的加强,特别是如何引导学生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方面的训练,一直是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的宗旨和指导思想。变传统的“师讲生听”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探究性教学”,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教学之路。以上只是本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对探究性教学模式得到的一些认识。于此同时,在实践中让我深受启发,对知识的优化起到促进作用,提高了自己。

参考文献

[1]郭炳坤.汁重情境创设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数学通讯,2005.1

[2]王文消.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以培养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一例[J].中学数学杂志,2005.1

[3]龙开奋.数学探究课题研究[N].数学教育学报,2008.4

对数学教学的认识篇6

一、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一)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乐学”对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彩,即教育情感性。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1.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2.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3.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就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必须做到:1.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2.利用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又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3.运用探究式教学。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社会的进步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能够处理数据和信息,进行计算和推理,可以提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其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半个多世纪来,中国的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育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学习函数基本性质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壮观的烟花片段。“”盛放,制造时,一般期望它达到最高点时爆炸。那么,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如果烟花距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就为h(t)=-4.9t2+14.7t+18。烟花冲出,什么时候是它爆裂的最佳时刻?这时距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非常有趣的,数学不只存在于课堂上、高考中,数学的价值是无处不在的。情境教学能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并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满足,同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秋天的雨》评课稿
  • 下一篇:数学考试反思1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